深圳平湖平湖中学数学轴对称解答题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广东省深圳市平湖中学2024届中考数学押题试卷含解析

广东省深圳市平湖中学2024年中考数学押题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满分30分)1.如图:将一个矩形纸片ABCD ,沿着BE 折叠,使C D 、点分别落在点11,C D 处.若150C BA ∠=︒,则ABE ∠的度数为( )A .15︒B .20︒C .25︒D .302.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5,BC=7,点E 为BC 上一动点,把△ABE 沿AE 折叠,当点B 的对应点B′落在∠ADC的角平分线上时,则点B′到BC 的距离为( )A .1或2B .2或3C .3或4D .4或53.如图,一个梯子AB 长2.5米,顶端A 靠在墙AC 上,这时梯子下端B 与墙角C 距离为1.5米,梯子滑动后停在DE 的位置上,测得BD 长为0.9米,则梯子顶端A 下落了( )4.如图,为测量平地上一块不规则区域(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画一个边长为4m的正方形,使不规则区域落在正方形内.现向正方形内随机投掷小球(假设小球落在正方形内每一点都是等可能的),经过大量重复投掷试验,发现小球落在不规则区域的频率稳定在常数0.65附近,由此可估计不规则区域的面积约为()A.2.6m2B.5.6m2C.8.25m2D.10.4m25.计算的结果是()A.B.C.1 D.26.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H为AD边中点,菱形ABCD的周长为28,则OH的长等于()A.3.5 B.4 C.7 D.147.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与小圆相切于点C,AB=8,则形成的圆环的面积是()A.无法求出B.8 C.8πD.16π8.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a≠1)的图象如图所示,给出以下结论:①a+b+c<1;②a﹣b+c<1;③b+2a<1;④abc >1.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A.③④B.②③C.①④D.①②③9.如图,矩形ABCD中,AB=3,AD=4,连接BD,∠DBC的角平分线BE交DC于点E,现把△BCE绕点B逆时针旋转,记旋转后的△BCE为△BC′E′.当线段BE′和线段BC′都与线段AD相交时,设交点分别为F,G.若△BFD 为等腰三角形,则线段DG长为()A.2513B.2413C.95D.8510.老师随机抽查了学生读课外书册数的情况,绘制成条形图和不完整的扇形图,其中条形图被墨迹遮盖了一部分,则条形图中被遮盖的数是()A.5 B.9 C.15 D.22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1分)11.用配方法将方程x2+10x﹣11=0化成(x+m)2=n的形式(m、n为常数),则m+n=_____.12.如图,AB、CD相交于点O,AD=CB,请你补充一个条件,使得△AOD≌△COB,你补充的条件是_____.13.如图,AB是⊙O的直径,弦CD⊥AB,垂足为E,如果AB=26,CD=24,那么sin∠OCE=▲ .14.如图,若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有一边重合,则∠BAC=_____.则第n次的运算结果是____________(用含字母x和n的代数式表示).16.已知m=444153,n=44053,那么2016m﹣n=_____.1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点P坐标为(m,n),向量OP可以用点P的坐标表示为OP=(m,n),已知:OA=(x1,y1),OB=(x2,y2),如果x1•x2+y1•y2=0,那么OA与OB互相垂直,下列四组向量:①OC=(2,1),OD=(﹣1,2);②OE=(cos30°,tan45°),OF=(﹣1,sin60°);③OG=(3﹣2,﹣2),OH=(3+2,12);④OC=(π0,2),ON=(2,﹣1).其中互相垂直的是______(填上所有正确答案的符号).三、解答题(共7小题,满分69分)18.(10分)如图,四边形ABCD的顶点在⊙O上,BD是⊙O的直径,延长CD、BA交于点E,连接AC、BD交于点F,作AH⊥CE,垂足为点H,已知∠ADE=∠ACB.(1)求证:AH是⊙O的切线;(2)若OB=4,AC=6,求sin∠ACB的值;(3)若23DFFO=,求证:CD=DH.19.(5分)如图,△ABC中,CD是边AB上的高,且AD CD CD BD=.求证:△ACD∽△CBD;求∠ACB的大小.20.(8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经过A(0,4),B(2,0),C(-2,0)三点.(1)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①求平移后图象顶点E 的坐标;②直接写出此二次函数的图象在A ,B 两点之间(含A ,B 两点)的曲线部分在平移过程中所扫过的面积.21.(10分)《九章算术》中有这样一道题,原文如下:今有甲乙二人持钱不知其数.甲得乙半而钱五十,乙得甲太半而钱亦五十.问甲、乙持钱各几何?大意为:今有甲、乙二人,不知其钱包里有多少钱.若乙把其一半的钱给甲,则甲的钱数为50;若甲把其23的钱给乙,则乙的钱数也能为50,问甲、乙各有多少钱?请解答上述问题.22.(10分)先化简,再求值:22211·1441x x x x x x -++--+-,其中x 是从-1、0、1、2中选取一个合适的数. 23.(12分) “足球运球”是中考体育必考项目之一.兰州市某学校为了解今年九年级学生足球运球的掌握情况,随机抽取部分九年级学生足球运球的测试成绩作为一个样本,按A ,B ,C ,D 四个等级进行统计,制成了如下不完整的统计图.(说明:A 级:8分﹣10分,B 级:7分﹣7.9分,C 级:6分﹣6.9分,D 级:1分﹣5.9分)根据所给信息,解答以下问题:(1)在扇形统计图中,C 对应的扇形的圆心角是_____度;(2)补全条形统计图;(3)所抽取学生的足球运球测试成绩的中位数会落在_____等级;(4)该校九年级有300名学生,请估计足球运球测试成绩达到A 级的学生有多少人?24.(14分)小明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已知:1b c a-=. 求证:240b ac -≥. 经过思考,小明的证明过程如下:∵1b c a-=,∴b c a -=.∴0a b c -+=.接下来,小明想:若把1x =-带入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a ≠0),恰好得到0a b c -+=.这说明一元二次方程20ax bx c ++=有根,且一个根是1x =-.所以,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知识易证:240b ac -≥.根据上面的解题经验,小明模仿上面的题目自己编了一道类似的题目: 已知:42a c b+=-. 求证:24b ac ≥.请你参考上面的方法,写出小明所编题目的证明过程.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满分30分)1、B【解题分析】根据折叠前后对应角相等可知.解:设∠ABE=x ,根据折叠前后角相等可知,∠C1BE=∠CBE=50°+x , 所以50°+x+x=90°,解得x=20°.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过程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如本题中折叠前后角相等.2、A【解题分析】连接B′D ,过点B′作B′M ⊥AD 于M .设DM=B′M=x ,则AM=7-x ,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折叠的性质得到:(7-x )2=25-x 2,通过解方程求得x 的值,易得点B′到BC 的距离.【题目详解】解:如图,连接B′D ,过点B′作B′M ⊥AD 于M ,∵点B 的对应点B′落在∠ADC 的角平分线上,又由折叠的性质知AB=AB′=5,∴在直角△AMB′中,由勾股定理得到:222''AM AB B M =-,即22(7)25x x -=-,解得x=3或x=4,则点B′到BC 的距离为2或1.故选A .【题目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翻折变换的性质,掌握翻折变换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3、B【解题分析】试题分析:要求下滑的距离,显然需要分别放到两个直角三角形中,运用勾股定理求得AC 和CE 的长即可. 解:在Rt △ACB 中,AC 2=AB 2﹣BC 2=2.52﹣1.52=1,∴AC=2,∵BD=0.9,∴CD=2.1.在Rt △ECD 中,EC 2=ED 2﹣CD 2=2.52﹣2.12=0.19,∴EC=0.7,∴AE=AC ﹣EC=2﹣0.7=1.2.故选B .考点:勾股定理的应用.4、D【解题分析】首先确定小石子落在不规则区域的概率,然后利用概率公式求得其面积即可.【题目详解】∴小石子落在不规则区域的概率为0.65,∵正方形的边长为4m ,∴面积为16 m 2设不规则部分的面积为s m 2 则16s =0.65 解得:s=10.4故答案为:D .【题目点拨】利用频率估计概率.5、A【解题分析】根据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再把绝对值相乘计算即可.【题目详解】.故选A.【题目点拨】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乘法计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6、A【解题分析】根据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求出AB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可得OB =OD ,然后判断出OH 是△ABD 的中位线,再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可得OH 12=AB . 【题目详解】∵菱形ABCD 的周长为28,∴AB =28÷4=7,OB =OD .∵H 为AD 边中点,∴OH 是△ABD 的中位线,∴OH 12=AB 12=⨯7=3.1.【题目点拨】本题考查了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熟记性质与定理是解题的关键.7、D【解题分析】试题分析:设AB于小圆切于点C,连接OC,OB.∵AB于小圆切于点C,∴OC⊥AB,∴BC=AC=12AB=12×8=4cm.∵圆环(阴影)的面积=π•OB2-π•OC2=π(OB2-OC2)又∵直角△OBC中,OB2=OC2+BC2∴圆环(阴影)的面积=π•OB2-π•OC2=π(OB2-OC2)=π•BC2=16π.故选D.考点:1.垂径定理的应用;2.切线的性质.8、C【解题分析】试题分析:由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判断a的符号,由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判断c的符号,然后根据对称轴及抛物线与x 轴交点情况进行推理,进而对所得结论进行判断.解:①当x=1时,y=a+b+c=1,故本选项错误;②当x=﹣1时,图象与x轴交点负半轴明显大于﹣1,∴y=a﹣b+c<1,故本选项正确;③由抛物线的开口向下知a<1,∵对称轴为1>x=﹣>1,∴2a+b<1,故本选项正确;④对称轴为x=﹣>1,∴a、b异号,即b>1,故本选项错误;∴正确结论的序号为②③.故选B.点评:二次函数y=ax2+bx+c系数符号的确定:(1)a由抛物线开口方向确定:开口方向向上,则a>1;否则a<1;(2)b由对称轴和a的符号确定:由对称轴公式x=﹣b2a判断符号;(3)c由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确定:交点在y轴正半轴,则c>1;否则c<1;(4)当x=1时,可以确定y=a+b+C的值;当x=﹣1时,可以确定y=a﹣b+c的值.9、A【解题分析】先在Rt△ABD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D=5,在Rt△ABF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F=258,则AF=4-258=78.再过G作GH∥BF,交BD于H,证明GH=GD,BH=GH,设DG=GH=BH=x,则FG=FD-GD=258-x,HD=5-x,由GH∥FB,得出FDGD=BDHD,即可求解.【题目详解】解:在Rt△ABD中,∵∠A=90°,AB=3,AD=4,∴BD=5,在Rt△ABF中,∵∠A=90°,AB=3,AF=4-DF=4-BF,∴BF2=32+(4-BF)2,解得BF=25 8,∴AF=4-258=78.过G作GH∥BF,交BD于H,∵FB=FD,∴∠FBD=∠FDB,∴∠FDB=∠GHD,∴GH=GD,∵∠FBG=∠EBC=12∠DBC=12∠ADB=12∠FBD,又∵∠FBG=∠BGH,∠FBG=∠GBH,∴BH=GH,设DG=GH=BH=x,则FG=FD-GD=258-x,HD=5-x,∵GH∥FB,∴FDGD=BDHD,即258x=55-x,解得x=25 13.故选A.【题目点拨】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矩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准确作出辅助线是解题关键.10、B【解题分析】条形统计图是用线段长度表示数据,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矩形直条,然后按顺序把这些直条排列起来.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通过扇形统计图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单位1),用圆的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题目详解】课外书总人数:6÷25%=24(人),看5册的人数:24﹣5﹣6﹣4=9(人),故选B.【题目点拨】本题考查了统计图与概率,熟练掌握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1分)11、1【解题分析】方程常数项移到右边,两边加上25配方得到结果,求出m与n的值即可.【题目详解】解:∵x2+10x-11=0,∴x2+10x=11,则x2+10x+25=11+25,即(x+5)2=36,∴m=5、n=36,∴m+n=1,故答案为1.【题目点拨】此题考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熟练掌握完全平方公式是解本题的关键.12、∠A=∠C或∠ADC=∠ABC【解题分析】本题证明两三角形全等的三个条件中已经具备一边和一角,所以只要再添加一组对应角或边相等即可.【题目详解】添加条件可以是:∠A=∠C或∠ADC=∠ABC.∵添加∠A=∠C根据AAS判定△AOD≌△COB,添加∠ADC=∠ABC根据AAS判定△AOD≌△COB,故填空答案:∠A=∠C或∠ADC=∠ABC.【题目点拨】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添加时注意: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不能添加,根据已知结合图形及判定方法选择条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13、5 13【解题分析】垂径定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深圳平湖龙湖学校初中部数学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

∴OA1=A1B1=2,
∴A2B1=2,
∵△A2B2A3、△A3B3A4是等边三角形,
∴A1B1∥A2B2∥A3B3,B1A2∥B2A3,
∴A2B2=2B1A2,B3A3=2B2A3,
∴A3B3=4B1A2=8,
A4B4=8B1A2=16,
A5B5=16B1A2=32,
以此类推△AnBnAn+1的边长为2n.
【详解】
∵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0,3),(2,0),
∴OA=3,OB=2,
∴ ,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
∴ ,
作PE⊥x轴于E,连接OP,
此时BE=2﹣a,
∵△ABP的面积与△ABC的面积相等,
∴ ,
,
解得a=﹣ .
故答案为﹣ .
【点睛】
本题考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坐标与图象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题的关键是根据S△ABP=S△POA+S△AOB-S△BOP列出关于a的方程.
【解析】
【分析】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外角的性质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在△ 中,AB=A1B,∠A=70°
可得:∠ =∠ =70°
在△ 中,A1B1=A1A2
可得:∠ =∠
根据外角和定理可得:∠ =∠ +∠
∴∠ =∠ =
同理可得:∠ =
∠ =
…….
以此类推:∠An=
故答案为: .
③无法证明PM=PN,因此不能得到BD⊥AE;
④由①得∠EAB=∠CDB,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和外角的性质可证得结论.
【详解】
①∵等边△ABD和等边△BCE,
∴AB=DB,BE=BC,∠ABD=∠EBC=60°,
平湖中考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 若方程x² - 2x + 1 = 0 的解为 x₁,x₂,则 x₁ + x₂的值为()A. 0B. 1C. 2D. 32. 下列函数中,有最小值的是()A. y = x²B. y = -x²C. y = x³D. y = -x³3. 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2,3)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A. (2,-3)B. (-2,-3)C. (-2,3)D. (2,3)4. 若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6,腰长为8,则其面积为()A. 24B. 32C. 48D. 565. 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 若 a > b,则a² > b²B. 若 a > b,则a³ > b³C. 若 a > b,则a² > b²D. 若 a > b,则a² > b²6. 在△ABC中,若∠A = 60°,∠B = 45°,则∠C的度数为()A. 75°B. 105°C. 120°D. 135°7. 若一个数的平方根是正数,则这个数()A. 一定是正数B. 一定是负数C. 一定是非负数D. 一定是非正数8. 下列各数中,属于无理数的是()A. √2B. 2²C. √3D. 49. 若函数 y = kx + b(k ≠ 0)的图象经过点(2,3),则该函数的斜率 k 为()A. 1B. 2C. 3D. 610. 若等差数列{an}中,a₁ = 3,d = 2,则第10项 a₁₀为()A. 23B. 25C. 27D. 2911. 若圆的半径为 r,则其周长 C 与面积 S 的关系为()A. C = 2πr²B. C = πr²C. S = 2πrD. S = πr12. 在直角坐标系中,点P(1,2)到直线 y = x + 1 的距离为()A. 1B. √2C. 2D. √3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3. 若方程2x² - 4x + 2 = 0 的解为 x₁,x₂,则 x₁ × x₂的值为______。
平湖中学数学试卷七年级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各数中,属于有理数的是()A. √2B. πC. 0.333...D. 无理数2. 已知一个数的平方是4,这个数是()A. 2B. -2C. ±2D. ±13. 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A. 2 + 3 = 5B. 2 - 3 = 5C. 2 × 3 = 5D. 2 ÷ 3 = 54. 下列各数中,绝对值最小的是()A. -3B. -2C. 0D. 15. 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6cm,腰长为8cm,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A. 24cm²B. 28cm²C. 32cm²D. 36cm²6. 下列图形中,轴对称图形是()A. 正方形B. 等腰三角形C. 长方形D. 平行四边形7. 若a、b、c是等差数列,且a + b + c = 18,a + c = 12,则b的值为()A. 3B. 6C. 9D. 128. 已知函数f(x) = 2x - 1,若f(3) = 5,则x的值为()A. 2B. 3C. 4D. 59. 下列各数中,能被3整除的是()A. 14B. 27C. 35D. 4910. 下列各数中,质数是()A. 4B. 9C. 15D. 17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11. 已知方程2x - 5 = 0,解得x = _______。
12. 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8cm,腰长为10cm,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_______cm。
13. 下列各数中,有理数是 _______。
14. 下列各数中,无理数是 _______。
15. 下列各数中,绝对值最小的是 _______。
16. 若a、b、c是等差数列,且a + b + c = 18,a + c = 12,则公差d的值为_______。
17. 函数f(x) = 3x + 2,若f(-1) = -1,则x的值为 _______。
深圳平湖培新学校初中部数学全等三角形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深圳平湖培新学校初中部数学全等三角形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8ee52990bcd126fff6050b19.png)
深圳平湖培新学校初中部数学全等三角形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填空题(难)1.如图,在等边ABC ∆中取点P 使得PA ,PB ,PC 的长分别为3, 4, 5,则APC APB S S ∆∆+=_________.【答案】936 【解析】【分析】把线段AP 以点A 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AD ,由旋转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 证得△ADB ≌△APC ,连接PD ,根据旋转的性质知△APD 是等边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得△PBD 为直角三角形,∠BPD =90︒,由△ADB ≌△APC 得S △ADB =S △APC ,则有S △APC +S △APB =S △ADB +S △APB =S △ADP +S △BPD ,根据等边3S △ADP +S △BPD =332+12×3×4=936+. 【详解】将线段AP 以点A 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AD ,连接PD∴AD =AP ,∠DAP =60︒,又∵△ABC 为等边三角形,∴∠BAC =60︒,AB =AC ,∴∠DAB +∠BAP =∠PAC +∠BAP ,∴∠DAB =∠PAC ,又AB=AC,AD=AP∴△ADB ≌△APC∵DA =PA ,∠DAP =60︒,∴△ADP 为等边三角形,在△PBD 中,PB =4,PD =3,BD =PC =5,∵32+42=52,即PD 2+PB 2=BD 2,∴△PBD 为直角三角形,∠BPD =90︒,∵△ADB ≌△APC ,∴S △ADB =S △APC ,∴S △APC +S △APB =S △ADB +S △APB =S △ADP +S △BPD =34×32+12×3×4=9364+. 故答案为:9364+.【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熟知旋转的性质作出辅助线进行求解.2.如图,已知等边ABC ∆的边长为8,E 是中线AD 上一点,以CE 为一边在CE 下方作等边CEF ∆,连接BF 并延长至点,N M 为BN 上一点,且5CM CN ==,则MN 的长为_________.【答案】6【解析】【分析】作CG ⊥MN 于G ,证△ACE ≌△BCF ,求出∠CBF=∠CAE=30°,则可以得出124CG BC ==,在Rt △CMG 中,由勾股定理求出MG ,即可得到MN 的长.【详解】解:如图示:作CG ⊥MN 于G ,∵△ABC 和△CEF 是等边三角形,∴AC=BC ,CE=CF ,∠ACB=∠ECF=60°,∴∠ACB-∠BCE=∠ECF-∠BCE ,即∠ACE=∠BCF ,在△ACE 与△BCF 中AC BC ACE BCFCE CF =⎧⎪∠=∠⎨⎪=⎩∴△ACE ≌△BCF (SAS ),又∵AD 是三角形△ABC 的中线∴∠CBF=∠CAE=30°,∴124CG BC ==, 在Rt △CMG 中,2222543MG CM CG =-=-=,∴MN=2MG=6,故答案为:6.【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解此题的关键是推出△ACF ≌△BCF .3.如图,ABC 中,ABC=45∠︒,CD AB ⊥于D ,BE 平分ABC ∠,且BE AC ⊥于E ,与CD 相交于点F ,H 是BC 边的中点,连接DH 与BE 相交于点G ,下列结论:BF=AC ①;A=67.5∠︒②;DG=DF ③;ADGE GHCE S S =四边形四边形④,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填序号).【答案】①②③【解析】【分析】只要证明△BDF ≌△CDA ,△BAC 是等腰三角形,∠DGF=∠DFG=67.5°,即可判断①②③正确,作GM ⊥BD 于M ,只要证明GH <DG 即可判断④错误.【详解】解:∵CD ⊥AB ,BE ⊥AC ,∴∠BDC=∠ADC=∠AEB=90°,∴∠A +∠ABE=90°,∠ABE +∠DFB=90°,∴∠A=∠DFB ,∵∠ABC=45°,∠BDC=90°,∴∠DCB=90°−45°=45°=∠DBC,∴BD=DC,在△BDF和△CDA中,∠BDF=∠CDA,∠A=∠DFB,BD=CD,∴△BDF≌△CDA(AAS),∴BF=AC,故①正确.∵∠ABE=∠EBC=22.5°,BE⊥AC,∴∠A=∠BCA=67.5°,故②正确,∵BE平分∠ABC,∠ABC=45°,∴∠ABE=∠CBE=22.5°,∵∠BDF=∠BHG=90°,∴∠BGH=∠BFD=67.5°,∴∠DGF=∠DFG=67.5°,∴DG=DF,故③正确.作GM⊥AB于M.如图所示:∵∠GBM=∠GBH,GH⊥BC,∴GH=GM<DG,∴S△DGB>S△GHB,∵S△ABE=S△BCE,∴S四边形ADGE<S四边形GHCE.故④错误,故答案为:①②③.【点睛】此题是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面积等知识点的综合运用,第五个问题难度比较大,添加辅助线是解题关键,属于中考选择题中的压轴题.4.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高AD、BE相交于点H,3,在BE上截取BG=2,以GE为边作等边三角形GEF,则△ABH与△GEF重叠(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答案】53 【解析】试题分析:如图所示,由△ABC 是等边三角形,BC=43,得到AD=BE=3BC=6,∠ABG=∠HBD=30°,由直角三角的性质,得∠BHD=90°﹣∠HBD=60°,由对顶角相等,得∠MHE=∠BHD=60°,由BG=2,得EG=BE ﹣BG=6﹣2=4.由GE 为边作等边三角形GEF ,得FG=EG=4,∠EGF=∠GEF=60°,△MHE 是等边三角形;S △ABC =12AC•BE=12AC×EH×3EH=13BE=13×6=2.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BIF=∠FGE ﹣∠IBG=60°﹣30°=30°,由∠IBG=∠BIG=30°,得IG=BG=2,由线段的和差,得IF=FG ﹣IG=4﹣2=2,由对顶角相等,得∠FIN=∠BIG=30°,由∠FIN+∠F=90°,得∠FNI=90°,由锐角三角函数,得FN=1,IN=3.S 五边形NIGHM =S △EFG ﹣S △EMH ﹣S △FIN =223314231442⨯-⨯-⨯⨯=53,故答案为53.考点:1.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三角形的重心;3.三角形中位线定理;4.综合题;5.压轴题.5.如图,已知△ABC 中,AB=AC ,∠BAC=90°,直角∠EPF 的顶点P 是BC 中点,两边PE 、PF 分别交AB 、AC 于点E 、F ,给出下列四个结论:①AE=CF ;②△EP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③EF=AB ;④12ABCAEPFS S∆=四边形,当∠EPF在△ABC内绕顶点P旋转时(点E不与A、B重合),上述结论中始终正确的有________(把你认为正确的结论的序号都填上).【答案】①②④【解析】试题分析:∵∠APE、∠CPF都是∠APF的余角,∴∠APE=∠CPF,∵AB=AC,∠BAC=90°,P是BC中点,∴AP=CP,∴∠PAE=∠PCF,在△APE与△CPF中,{?PAE PCFAP CPEPA FPC∠=∠=∠=∠,∴△APE≌△CPF(ASA),同理可证△APF≌△BPE,∴AE=CF,△EP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S四边形AEPF=12S△ABC,①②④正确;而AP=12BC,当EF不是△ABC的中位线时,则EF不等于BC的一半,EF=AP,∴故③不成立.故始终正确的是①②④.故选D.考点: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等腰直角三角形.6.如图,在ABC∆和DBC∆中,40A∠=,2AB AC==,140BDC∠=,BD CD=,以点D为顶点作70MDN∠=,两边分别交,AB AC于点,M N,连接MN,则AMN∆的周长为_______.【答案】4【解析】【分析】延长AB至F,使BF=CN,连接DF,通过证明△BDF≌△CDN,及△DMN≌△DMF,从而得出MN=MF,△AMN的周长等于AB+AC的长.【详解】延长AB至F,使BF=CN,连接DF.∵BD=CD,且∠BDC=140°,∴∠BCD=∠DBC=20°.∵∠A=40°,AB=AC=2,∴∠ABC=∠ACB=70°,∴∠DBA=∠DCA=90°.在Rt△BDF和Rt△CND中,∵BF=CN,∠DBA=∠DCA,DB=DC,∴△BDF≌△CDN,∴∠BDF=∠CDN,DF=DN.∵∠MDN=70°,∴∠BDM+∠CDN=70°,∴∠BDM+∠BDF=70°,∴∠FDM=70°=∠MDN.∵DF=DN,∠FDM=∠MDN,DM=DM,∴△DMN≌△DMF,∴MN=MF,∴△AMN的周长是:AM+AN+MN=AM+MB+BF+AN=AB+AC=4.故答案为:4.【点睛】本题主要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来证明三角形全等,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答本题的关键.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A,B 的坐标分别是(1,5)、(5,1),若点 C 在 x 轴上,且 A,B,C 三点构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 C 点共有_____________个【答案】5【解析】【分析】分别以A、B为圆心,AB为半径画圆,及作AB的垂直平分线,数出在x轴上的点C的数量即可【详解】解:由图可知:点 C 在 x 轴上,且 A,B,C 三点构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 C 点共有5个故答案为:5【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掌握“两圆一线”找等腰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ABC中,AB=AC=12厘米,BC=9厘米,点D为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 上以v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
深圳平湖街道平湖中学数学有理数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深圳平湖街道平湖中学数学有理数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91010237bceb19e8b9f6ba8d.png)
一、初一数学有理数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1.如图1,A、B两点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为﹣12和4.(1)直接写出A、B两点之间的距离;(2)若在数轴上存在一点P,使得AP= PB,求点P表示的数.(3)如图2,现有动点P、Q,若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当点Q到达原点O后立即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求:当OP=4OQ时的运动时间t的值.【答案】(1)解:A、B两点之间的距离是:4﹣(﹣12)=16(2)解:设点P表示的数为x.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在线段AB上时,∵AP= PB,∴x+12=(4﹣x),解得x=﹣8;②当点P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时,∵AP= PB,∴﹣12﹣x=(4﹣x),解得x=﹣20.综上所述,点P表示的数为﹣8或﹣20(3)解:分两种情况:①当t≤2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此时Q点表示的数为4﹣2t,P点表示的数为﹣12+5t,∵OP=4OQ,∴12﹣5t=4(4﹣2t),解得t=,符合题意;②当t>2时,点Q从原点O开始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此时Q点表示的数为3(t﹣2),P点表示的数为﹣12+5t,∵OP=4OQ,∴|12﹣5t|=4×3(t﹣2),∴12﹣5t=12t﹣24,或5t﹣12=12t﹣24,解得t=,符合题意;或t=,不符合题意舍去.综上所述,当OP=4OQ时的运动时间t的值为或秒【解析】【分析】(1)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即可求出A、B两点之间的距离;(2)设点P表示的数为x.分两种情况:①点P在线段AB上;②点P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根据AP= PB列出关于x的方程,求解即可;(3)根据点Q的运动方向分两种情况:①当t≤2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②当t>2时,点Q从原点O开始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根据OP=4OQ列出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即可.2.如图,数轴上点A,B分别对应数a,b.其中a<0,b>0.(1)当a=﹣2,b=6时,线段AB的中点对应的数是________;(直接填结果)(2)若该数轴上另有一点M对应着数m.①当m=2,b>2,且AM=2BM时,求代数式a+2b+20的值;②当a=﹣2,且AM=3BM时,小安演算发现代数式3b﹣4m是一个定值.老师点评:你的演算发现还不完整!请通过演算解释:为什么“小安的演算发现”是不完整的?【答案】(1)2(2)解:①当m=2,b>2时,点M在点A,B之间,∵AM=2BM,∴m﹣a=2(b﹣m),∴2﹣a=2(b﹣2),∴a+2b=6,∴a+2b+20=6+20=26;②小安只考虑了一种情况,故老师点评“小安的演算发现”是不完整的.当点M在点A,B之间时,a=﹣2,∵AM=3BM,∴m+2=3(b﹣m),∴m+2=3b﹣3m,∴3b﹣4m=2,∴代数式3b﹣4m是一个定值.当点M在点B右侧时,∵AM=3BM,∴m+2=3(m﹣b),∴m+2=3m﹣3b,∴2m﹣3b=2,∴代数式2m﹣3b也是一个定值.【解析】【解答】解:(1)由题意得出,线段AB的中点对应的数是2,故答案为:2.【分析】(1)首先根据数轴的性质,即可得出中点对应的数值;(2)①首先判定点M 在点A,B之间,然后根据等式列出关系式,即可得解;②根据题意,分两种情况进行求解:点M在点A,B之间和点M在点B右侧时,通过列出等式,即可判定.3.已知,如图A、B分别为数轴上的两点,点A对应的数为-20,点B对应的数为120.(1)请写出线段AB的中点C对应的数.(2)点P从点B出发,以3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Q从点A出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当点P、Q重合时对应的数是多少?(3)在(2)的条件下,P、Q两点运动多长时间相距50个单位长度?【答案】(1)解:AB=120-(-20)=140,则BC=70C点对应的数是50.(2)解:设P、Q运动时间为t,则BP=3t,AQ=2t当点P、Q重合时,则BP+AQ=140即:3t+2t=140,解得:t=28所以AP=56点P、Q重合时对应的数为56-20=36(3)解:分两种情况,①当P、Q相遇之前,BP+AQ=140-50,即3t+2t=140-50,解得:t=18②当P、Q相遇之后,BP+AQ=140+50,即3t+2t=140+50,解得:t=38当P、Q两点运动18秒或38秒时,P、Q相距50个单位长度.【解析】【分析】(1)先求出AB的长度,即可求出线段BC,再确定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即可;(2)设P、Q运动时间为t,则BP=3t,AQ=2t,根据题意可知BP+AQ=140,即3t+2t=140,进而求得t的值,即可表示P、Q重合点的对应数.(3)分两种情况,①当P、Q相遇之前,BP+AQ=140-50;②当P、Q相遇之后,BP+AQ=140+50,分别求出t的值,即可解决问题.4.仔细观察下列等式:第1个:22﹣1=1×3第2个:32﹣1=2×4第3个:42﹣1=3×5第4个:52﹣1=4×6第5个:62﹣1=5×7…这些等式反映出自然数间的某种运算规律.按要求解答下列问题:(1)请你写出第6个等式:________;(2)设n(n≥1)表示自然数,则第n个等式可表示为________;(3)运用上述结论,计算: .【答案】(1)72﹣1=6×8(2)(n+1)2-1=n(n+2)(3)解:===【解析】【解答】解:(1)∵第1个:22-1=1×3第2个:32-1=2×4第3个:42-1=3×5第4个:52-1=4×6第5个:62-1=5×7,∴第6个等式:72-1=6×8;故答案为:72-1=6×82)设n(n≥1)表示自然数,则第n个等式可表示为:(n+1)2-1=n(n+2);故答案为:(n+1)2-1=n(n+2);【分析】(1)根据题中所给出的例子找出规律,即可得到第六个等式.(2)根据题中所给出的例子找出规律,进行解答即可.(3)根据所得结论,进行化简,即可得到答案.5.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实数a、b,A、B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在数轴上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a﹣b|.利用数轴,根据数形结合思想,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x|=3,则x的值是________.(2)数轴上表示2和6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数轴上表示1和﹣2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3)数轴上表示x和1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数轴上表示x和﹣3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4)若x表示一个实数,且﹣5<x<3,化简|x﹣3|+|x+5|=________;(5)|x+3|+|x﹣4|的最小值为________,|x﹣1|+|x﹣2|+|x﹣3|+|x﹣4|+|x﹣5|的最小值为________.(6)|x+1|﹣|x﹣3|的最大值为________.【答案】(1)(2)4;3(3)|x﹣1|;|x+3|(4)8(5)7;6(6)4【解析】【解答】解:(1)∵,则;故答案为:;(2),,故答案为:4,3;(3)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可知:数轴上表示x和1两点之间的距离为:;数轴上表示x和-3两点之间的距离为:;故答案为:,;(4)x对应点在点-5和3之间时的任意一点时|x-3|+|x+5|的值都是8;故答案为:8;(5)x对应点在点-4和3之间时的任意一点,|x-3|+|x+4|的值最小是7;当x对应点是3时,|x-1|+|x-2|+|x-3|+|x-4|+|x-5|的最小值为6;故答案为:7,6;(6)当x对应点不在-1和3对应点所在的线段上,即x<-1或x>3时,|x+1|-|x-3|的最大值为4;故答案为:4.【分析】(1)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即可得到答案;(2)(3)直接代入公式即可;(4)实质是在表示3和-5的点之间取一点,计算该点到点3和-5的距离和;(5)可知x对应点在对应-3和4的点之间时|x+3|+|x-4|的值最小;x对应点在3时,|x-1|+|x-2|+|x-3|+|x-4|+|x-5|值最小;(6)可知x对应点在表示-1和3的点所形成的线段外时,|x+1|-|x-3|的值最大.6.数轴上,,三个点对应的数分别为,,,且,到所对应的点的距离都等于7,点在点的右侧,(1)请在数轴上表示点,位置, ________, ________;(2)请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________;(3)若点在点的左侧,且,点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运动,当且点在的左侧时,求点移动的时间.【答案】(1);6(2)(3)解:点在点的左侧,且,,.设点移动的时间为秒.当点在点的左侧时,,解得:,此时点对应的数为14,在点的右侧,不合题意,舍去;当点在点的右侧且在点的左侧时,,解得:.点移动的时间为秒.【解析】【解答】(1)解:(1)根据题意得:,,,,将其表示在数轴上,如图所示.故答案为:;62)解:根据题意得:.故答案为:【分析】(1)由,到所对应的点的距离都等于7,点在点的右侧,可得出关于,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的值;(2)由点,对应的数,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找出的值;(3)由点在点的左侧及的值可得出的值,设点移动的时间为秒,分点在点的左侧和点在点的右侧且在点的左侧两种情况考虑,由,找出关于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7.观察下列等式,,,把以上三个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得:.(1)猜想并写出: ________.(2)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计算结果:=________.【答案】(1)(2)【解析】【解答】解:(1);故答案为: .(2)..故答案为:.【分析】(1)分子是1,分母是两个连续自然数的乘积,可以拆成以这两个自然数为分母,分子为1的两个分数的差,由此规律得出答案即可;(2)根据规律将式子的每一项拆分,拆分后抵消得出答案即可.8.如图,在数轴上,点为原点,点表示的数为,点表示的数为,且满足(1)A、B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 ________, ________;(2)若将数轴折叠,使得点与点重合,则原点与数________表示的点重合.(3)若点A、B分别以4个单位/秒和2个单位/秒的速度相向而行,则几秒后A、B两点相距2个单位长度?(4)若点A、B以(3)中的速度同时向右运动,点从原点以7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秒,请问:在运动过程中,的值是否会发生变化?若变化,请用表示这个值;若不变,请求出这个定值.【答案】(1)-8;6(2)-2(3)解:①相遇前相距2个单位长度:t=[6-(-8)-2]÷(4+2)=1.5(秒)②相遇后相距2个单位长度:t=[6-(-8)+2]÷(4+2)=2(秒)综上所述:1.5秒或2秒后A、B两点相距2个单位长度.(4)解:AP+2OB-OP的值不会发生变化.∵OP=7t,OA=-8+4t,∴AP=7t-(-8+4t)=3t+8,∵OB=6+2t,∴AP+2OB-OP=3t+8+2(6+2t)-7t=3t+8+12+4t-7t=20,∴AP+2OB-OP的值不会发生变化,定值为20.【解析】【解答】(1)∵,∴a+8=0,b-6=0,解得:a=-8,b=6,故答案为:-8,6(2)∵a=-8,b=6,将数轴折叠,使得A点与B点重合,∴对折点表示的数是[6+(-8)]÷2=-1,∵-1与原点的距离是1,∴原点关于-1的对称点表示的数是-2,即原点O与数-2表示的点重合,故答案为:-2【分析】根据绝对值及平方的非负数性质即可求出a、b的值;(2)根据a、b的值可得AB对折点表示的数,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即可得答案;(3)分两种情况:①相遇前相距2个单位长度;②相遇后相距2个单位长度;利用距离=时间×速度即可得答案;(4)根据两点间距离公式,利用距离=时间×速度用t分别表示出AP、OB、OP的长,计算的值即可得答案.9.阅读理解:若A,B,C为数轴上的三点,且点C到点A的距离是点C到点B的距离的2倍,我们就称点C是【A,B】的好点。
深圳平湖平湖中学数学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深圳平湖平湖中学数学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ff285a2b51e79b8969022614.png)
(1)(a+b+c)2=a2+b2+c2+2ab+2bc+2ac;
(2)∵a+b+c=11,ab+bc+ac=38,
∴a2+b2+c2=(a+b+c)2﹣2(ab+ac+bc)=121﹣76=45;
(3)∵a+b=10,ab=20,
∴S阴影=a2+b2﹣ (a+b)•b﹣ a2
= a2+ b2﹣ ab
(1)计算:F(24);
(2)当n为正整数时,求证:F(n3+2n2+n)= .
【答案】(1) ;(2) .
【解析】
分析:(1)根据最佳分解的意义,把24分解成两数的积,找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绝对值最小的两数,求比值即可;
(2)根据(1)的求法,确定差的绝对值最小的两数的特点,然后根据要求变形即可.
详解:(1)∵24=1×24=2×12=3×8=4×6,
(1)根据图2,写出一个代数恒等式:.
(2)利用(1)中得到的结论,解决下面的问题:若a+b+c=10,ab+ac+bc=35,则a2+b2+c2=.
(3)小明同学用图3中x张边长为a的正方形,y张边长为b的正方形,z张宽、长分别为a、b的长方形纸片拼出一个面积为(2a+b)(a+2b)长方形,则x+y+z=.
【解析】
【分析】
(1)此题根据面积的不同求解方法,可得到不同的表示方法.一种可以是3个正方形的面积和6个矩形的面积,种是大正方形的面积,可得等式(a+b+c)2=a2+b2+c2+2ab+2bc+2ac;
深圳平湖培新学校初中部数学一元二次方程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
![深圳平湖培新学校初中部数学一元二次方程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2b586e5f4afe04a1b071decd.png)
度沿 AB 向点 B 匀速移动,点 N 从点 D 出发以 acm / s 的速度沿 DC 向点 C 匀速移动.点 P、M、N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其他两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移动时
间为 ts .
(1)如图①,
①当 a 为何值时,点 P、B、M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PCN 全等?并求出相应的 t 的值;
在△ABP 和 BCD 中,
BAP CBD
AB
BC
,
ABC BCD
△ABP △BCD ASA ,
BP CD ,
即5t 4,
t 1;
(2) 当 a 3 , t 8 时, DN at 1,而 CD 4, 83
DN CD ,
点 N 在点 C 、 D 之间, AM 1.5t 4 , CD 4,
SADO SCDO , SAFO SCFO , SADO SAFO SCDO SCFO , SADF SCDF .
【点睛】 本题考查三角形综合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高模型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
2.元旦期间,某超市销售两种不同品牌的苹果,已知 1 千克甲种苹果和 1 千克乙种苹果的
将这两种苹果的售价各提高 1 元,则超市每天这两种苹果均少售出 10 千克,超市决定把这
两种苹果的售价提高 x 元,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使超市销售这两种苹果共获利
960 元,求 x 的值.
【答案】(1)甲、乙两种苹果的进价分别为 10 元/千克,8 元/千克;(2) x 的值为 2 或 7.
【解析】
②当 AP BD 时,由 △ABP △BCD ,推出 BP CD ,列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2)如图②中,连接 AC 交 MD 于 O 只要证明△AOM △COD ,推出 OA OC ,可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平湖平湖中学数学轴对称解答题中考真题汇编[解析版]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解答题压轴题(难)1.如图,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BD、△ACE拼在一起(图1).△ABD不动,(1)若将△ACE绕点A逆时针旋转,连接DE,M是DE的中点,连接MB、MC(图2),证明:MB=MC.(2)若将图1中的CE向上平移,∠CAE不变,连接DE,M是DE的中点,连接MB、MC (图3),判断并直接写出MB、MC的数量关系.(3)在(2)中,若∠CAE的大小改变(图4),其他条件不变,则(2)中的MB、MC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说明理由.【答案】(1)见解析;(2)MB=MC.理由见解析;(3)MB=MC还成立,见解析.【解析】【分析】(1)连接AM,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可得AD=AE,AB=AC,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BAD=∠CAE,再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MAD=∠MAE,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ABM和△ACM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即可得证;(2)延长DB、AE相交于E′,延长EC交AD于F,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BD=BE′,然后求出MB∥AE′,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求出∠MBC=∠CAE,同理求出MC∥AD,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求出∠BCM=∠BAD,然后求出∠MBC=∠BCM,再根据等角对等边即可得证;(3)延长BM交CE于F,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MDB=∠MEF,∠MBD=∠MFE,然后利用“角角边”证明△MDB和△MEF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MB=MF,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证明即可.【详解】(1)如图(2),连接AM,由已知得△ABD≌△ACE,∴AD=AE,AB=AC,∠BAD=∠CAE.∵MD=ME,∴∠MAD=∠MAE,∴∠MAD-∠BAD=∠MAE-∠CAE,即∠BAM=∠CAM.在△ABM和△ACM中,AB=AC,∠BAM=∠CAM,AM=AM,∴△ABM≌△ACM(SAS),∴MB=MC.(2)MB=MC.理由如下:如图(3),延长CM交DB于F,延长BM到G,使得MG=BM,连接CG.∵CE∥BD,∴∠MEC=∠MDF,∠MCE=∠MFD.∵M是ED的中点,∴MD=ME.在△MCE和△MFD中,∠MCE=∠MFD,∠MEC=∠MDF,MD=ME,∴△MCE≌△MFD(AAS).∴MF=MC.∴在△MFB和△MCG中,MF=MC,∠FMB=∠CMG,BM=MG,∴△MFB≌△MCG(SAS).∴FB=GC,∠MFB=∠MCG,∴CG∥BD,即G、C、E在同一条直线上.∴∠GCB=90°.在△FBC和△GCB中,FB=GC,∠FBC=∠GCB,BC=CB,∴△FBC≌△GCB(SAS).∴FC=GB.∴MB=12GB=12FC=MC.(3)MB=MC还成立.如图(4),延长BM交CE于F,延长CM到G,使得MG=CM,连接BG.∵CE∥BD,∴∠MDB=∠MEF,∠MBD=∠MFE.又∵M是DE的中点,∴MD=ME.在△MDB和△MEF中,∠MDB=∠MEF,∠MBD=∠MFE,MD=ME,∴△MDB≌△MEF(AAS),∴MB=MF.∵CE∥BD,∴∠FCM=∠BGM.在△FCM和△BGM中,CM=MG,∠CMF=∠GMB,MF=MB,∴△FCM≌△BGM(SAS).∴CF=BG,∠FCM=∠BGM.∴CF//BG,即D、B、G在同一条直线上.在△CFB和△BGC中,CF=BG,∠FCB=∠GBC,CB=BC,∴△CFB≌△BGC(SAS).∴BF=CG.∴MC=12CG=12BF=MB.【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角对等边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大,作辅助线构造出等腰三角形或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2.如图1,△ABC 中,AB=AC,∠BAC=90º,D、E 分别在 BC、AC 边上,连接 AD、BE 相交于点 F,且∠CAD=12∠ABE.(1)求证:BF=AC;(2)如图2,连接 CF,若 EF=EC,求∠CFD 的度数;(3)如图3,在⑵的条件下,若 AE=3,求 BF 的长.【答案】(1)答案见详解;(2)45°,(3)4.【解析】【分析】(1)设∠CAD=x,则∠ABE=2x,∠BAF=90°-x,∠AFB=180°-2x-(90°-x)= 90°-x,进而得到∠BAF =∠AFB,即可得到结论;(2)由∠AEB=90°-2x,进而得到∠EFC=(90°-2x)÷2=45°-x,由BF=AB,可得:∠EFD=∠BFA=90°-x,根据∠CFD=∠EFD-∠EFC,即可求解;(3)设EF=EC=x,则AC=AE+EC=3+x,可得BE=BF+EF=3+x+x=3+2x,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即可求解.【详解】(1)设∠CAD=x,∵∠CAD=12∠ABE,∠BAC=90º,∴∠ABE=2x,∠BAF=90°-x,∵∠ABE+∠BAF+∠AFB=180°,∴∠AFB=180°-2x-(90°-x)= 90°-x,∴∠BAF =∠AFB,∴BF=AB;∵AB=AC,∴BF=AC;(2)由(1)可知:∠CAD=x,∠ABE=2x,∠BAC=90º,∴∠AEB=90°-2x,∵EF=EC,∴∠EFC=∠ECF,∵∠EFC+∠ECF=∠AEB=90°-2x ,∴∠EFC=(90°-2x )÷2=45°-x ,∵BF =AB ,∴∠BFA=∠BAF=(180°-∠ABE)÷2=(180°-2x)÷2=90°-x ,∴∠EFD=∠BFA=90°-x ,∴∠CFD=∠EFD-∠EFC=(90°-x )-(45°-x)=45°;(3)由(2)可知:EF =EC ,∴设EF =EC =x ,则AC=AE+EC=3+x ,∴AB=BF=AC=3+x ,∴BE=BF+EF=3+x+x=3+2x ,∵∠BAC =90º,∴222AB AE BE +=,∴222(3)3(32)x x ++=+,解得:11x =,23x =-(不合题意,舍去)∴BF=3+x=3+1=4.【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勾股定理,用代数式表示角度和边长,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和方程问题,是解题的关键.3.定义:如果一条线段将一个三角形分成2个小等腰三角形,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好线”:如果两条线段将一个三角形分成3个小等腰三角形,我们把这两条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好好线”.理解:(1)如图1,在ABC ∆中,AB AC =,点D 在AC 边上,且AD BD BC ==,求A ∠的大小;(2)在图1中过点C 作一条线段CE ,使BD ,CE 是ABC ∆的“好好线”;在图2中画出顶角为45的等腰三角形的“好好线”,并标注每个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画出一种即可);应用:(3)在ABC ∆中,27B ∠=,AD 和DE 是ABC ∆的“好好线”,点D 在BC 边上,点E 在AC 边上,且AD BD =,DE CE =,请求出C ∠的度数.【答案】(1)36°;(2)见详解;(3)18°或42°【解析】【分析】(1)利用等边对等角得到三对角相等,设∠A=∠ABD=x,表示出∠BDC与∠C,列出关于x的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得到x的值,即可确定出∠A的度数.(2)根据(1)的解题过程作出△ABC的“好好线”;45°自然想到等腰直角三角形,过底角一顶点作对边的高,发现形成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可形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第二种情形以一底角作为新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则另一底角被分为45°和22.5°,再以22.5°分别作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或顶角,易得其中作为底角时所得的三个三角形恰都为等腰三角形;(3)用量角器,直尺标准作27°角,而后确定一边为BA,一边为BC,根据题意可以先固定BA的长,而后可确定D点,再分别考虑AD为等腰三角形的腰或者底边,兼顾A、E、C在同一直线上,易得2种三角形ABC;根据图形易得∠C的值;【详解】解:(1)∵AB=AC,∴∠ABC=∠C,∵BD=BC=AD,∴∠A=∠ABD,∠C=∠BDC,设∠A=∠ABD=x,则∠BDC=2x,∠C=°180-2x可得°180-22x x∴x=36°则∠A=36°;(2)如图所示:(3)如图所示:①当AD=AE时,∵2x+x=27°+27°,∴x=18°;②当AD=DE时,∵27°+27°+2x+x=180°,∴x=42°;综上所述,∠C为18°或42°的角.【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外角间的关系及等腰三角形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4.(1)已知△ABC中,∠A=90°,∠B=67.5°,请画一条直线,把这个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请你选用下面给出的备用图,把所有不同的分割方法都画出来.只需画图,不必说明理由,但要在图中标出相等两角的度数)(2)已知△ABC中,∠C是其最小的内角,过顶点B的一条直线把这个三角形分割成了两个等腰三角形,请探求∠ABC与∠C之间的关系.【答案】(1)图形见解析(2) ∠ABC与∠C之间的关系是∠ABC=135°-34∠C或∠ABC=3∠C或∠ABC=180°-3∠C或∠ABC=90°,∠C是小于45°的任意锐角.【解析】试题分析:(1)已知角度,要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可以运用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性质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先计算出可能的角度,或者先从草图中确认可能的情况,及角度,然后画上.(2)在(1)的基础上,由“特殊”到“一般”,需要把直角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列方程,可得出角与角之间的关系.试题解析:(1)如图①②(共有2种不同的分割法).(2)设∠ABC=y,∠C=x,过点B的直线交边AC于点D.在△DBC中,①若∠C是顶角,如图,则∠CBD=∠CDB=90°-12x,∠A=180°-x-y.故∠ADB=180°-∠CDB=90°+12x>90°,此时只能有∠A=∠ABD,即180°-x-y=y-1902x⎛⎫-⎪⎝⎭,∴3x+4y=540°,∴∠ABC=135°-34∠C.②若∠C是底角,第一种情况:如图,当DB=DC时,∠DB C=x.在△ABD中,∠ADB=2x,∠ABD=y-x.若AB=AD,则2x=y-x,此时有y=3x,∴∠ABC=3∠C.若AB =BD ,则180°-x -y =2x ,此时有3x +y =180°,∴∠ABC =180°-3∠C.若AD =BD ,则180°-x -y =y -x ,此时有y =90°,即∠ABC=90°,∠C 为小于45°的任意锐角.第二种情况:如图,当BD =BC 时,∠BDC =x ,∠ADB =180°-x >90°,此时只能有AD =BD ,∴∠A =∠ABD =12∠BDC =12∠C <∠C ,这与题设∠C 是最小角矛盾. ∴当∠C 是底角时,BD =BC 不成立.综上所述,∠ABC 与∠C 之间的关系是∠ABC=135°-34∠C 或∠ABC=3∠C 或∠ABC=180°-3∠C 或∠ABC=90°,∠C 是小于45°的任意锐角.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第(1)问是计算与作图相结合的探索.本问对学生运用作图工具的能力,以及运用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性质等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第(2)问在第(1)问的基础上,由“特殊”到“一般”,“分类讨论”把直角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并结合“方程思想”探究角与角之间的关系.本题不仅趣味性强,创造性强,而且渗透了由“特殊”到“一般”、“分类讨论”、“方程思想”、“转化思想”等数学思想,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5.如图1,在ABC 中,90BAC ∠=︒,点D 为AC 边上一点,连接BD ,点E 为BD 上一点,连接CE ,CED ABD ∠=∠,过点A 作AG CE ⊥,垂足为G ,交ED 于点F .(1)求证:2FAD ABD ∠=∠;(2)如图2,若AC CE =,点D 为AC 的中点,求证:AB AC =;(3)在(2)的条件下,如图3,若3EF =,求线段DF 的长.【答案】(1)详见解析;(2)详见解析;(3)6【解析】【分析】(1)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90ADB ABD ∠=︒-∠,90EFG CED ∠=︒-∠,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和已知条件即可推出结论;(2)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已知条件可得AFD ADF ∠=∠,进而可得AF AD =,BFA CDE ∠=∠,然后即可根据AAS 证明ABF ∆≌CED ∆,可得AB CE =,进一步即可证得结论;(3)连接AE ,过点A 作AH AE ⊥交BD 延长线于点H ,连接CH ,如图4.先根据已知条件、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推出45AED ∠=︒,进而可得AE AH =,然后即可根据SAS 证明△ABE ≌△ACH ,进一步即可推出90CHD ∠=︒,过点A 作AK ED ⊥于K ,易证△AKD ≌△CHD ,可得DK DH =,然后即可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推得DF =2EF ,问题即得解决.【详解】(1)证明:如图1,90BAC ∠=︒,90ADB ABD ∴∠=︒-∠,AG CE ⊥,90FGE ∴∠=︒,90EFG AFD CED ∴∠=∠=︒-∠,180FAD AFD ADF CED ABD ∴∠=︒-∠-∠=∠+∠,CED ABD ∠=∠,2FAD ABD ∴∠=∠;(2)证明:如图2,90AFD CED ∠=︒-∠,90ADB ABD ∠=︒-∠,CED ABD ∠=∠,AFD ADF ∴∠=∠,AF AD ∴=,BFA CDE ∠=∠,∵点D 为AC 的中点,∴AD=CD ,AF CD ∴=,ABF ∴∆≌CED ∆(AAS ),AB CE ∴=,CE AC =,AB AC ∴=;(3)解:连接AE ,过点A 作AH AE ⊥交BD 延长线于点H ,连接CH ,如图4.90BAC ∠=︒,BAE CAH ∴∠=∠,设ABD CED α∠=∠=,则2,902FAD ACG αα∠=∠=︒-,CA CE =,45AEC EAC α∴∠=∠=︒+,45AED ∴∠=︒,45AHE ∴∠=︒,AE AH ∴=,AB AC =,∴△ABE ≌△ACH (SAS ),135AEB AHC ∴∠=∠=︒,90CHD ∴∠=︒,过点A 作AK ED ⊥于K ,90AKD CHD ∴∠=∠=︒,AD CD =,ADK CDH ∠=∠,∴△AKD ≌△CHD (AAS ),DK DH ∴=,∵,,AK DF AF AD AE AH ⊥==,,FK DK EK HK ∴==,3DH EF ∴==,6DF ∴=.【点睛】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考查的知识点多、综合性强、难度较大,正确添加辅助线、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模型、灵活应用上述知识是解题的关键.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3,0),点 B 是 y 轴正半轴上一动点,点C 、D 在 x 正半轴上.(1)如图,若∠BAO =60°,∠BCO =40°,BD 、CE 是△ABC 的两条角平分线,且BD 、CE 交于点F ,直接写出CF 的长_____.(2)如图,△ABD 是等边三角形,以线段BC 为边在第一象限内作等边△BCQ ,连接 QD 并延长,交 y 轴于点 P ,当点 C 运动到什么位置时,满足 PD =23DC ?请求出点C 的坐标; (3)如图,以AB 为边在AB 的下方作等边△ABP ,点B 在 y 轴上运动时,求OP 的最小值.【答案】(1)6;(2)C 的坐标为(12,0);(3)32. 【解析】【分析】 (1)作∠DCH =10°,CH 交 BD 的延长线于 H ,分别证明△OBD ≌△HCD 和△AOB ≌△FHC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解答;(2)证明△CBA ≌△QBD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DQ =∠BAC =60°,求出 CD ,得到答案;(3)以 OA 为对称轴作等边△ADE ,连接 EP ,并延长 EP 交 x 轴于点 F .证明点 P 在直线 EF 上运动,根据垂线段最短解答.【详解】解:(1)作∠DCH =10°,CH 交 BD 的延长线于 H ,∵∠BAO =60°,∴∠ABO =30°,∴AB =2OA =6,∵∠BAO =60°,∠BCO =40°,∴∠ABC =180°﹣60°﹣40°=80°,∵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ABD =∠CBD =40°,∴∠CBD =∠DCB ,∠OBD =40°﹣30°=10°,∴DB =DC ,在△OBD 和△HCD 中,==OBD HCD DB DC ODC HDC ∠∠⎧⎪=⎨⎪∠∠⎩∴△OBD ≌△HCD (ASA ),∴OB =HC ,在△AOB 和△FHC 中,==ABO FCH OB HC AOB FHC ∠∠⎧⎪=⎨⎪∠∠⎩∴△AOB ≌△FHC (ASA ),∴CF=AB=6,故答案为6;(2)∵△ABD 和△BCQ 是等边三角形,∴∠ABD =∠CBQ =60°,∴∠ABC =∠DBQ ,在△CBA 和△QBD 中,BA BD ABC DBQ BC BQ =⎧⎪∠=∠⎨⎪=⎩∴△CBA ≌△QBD (SAS ),∴∠BDQ =∠BAC =60°,∴∠PDO =60°,∴PD =2DO =6,∵PD =23DC , ∴DC =9,即 OC =OD+CD =12,∴点 C 的坐标为(12,0);(3)如图3,以 OA 为对称轴作等边△ADE ,连接 EP ,并延长 EP 交 x 轴于点F .由(2)得,△AEP ≌△ADB ,∴∠AEP =∠ADB =120°,∴∠OEF =60°,∴OF =OA =3,∴点P 在直线 EF 上运动,当 OP ⊥EF 时,OP 最小,∴OP =12OF =32则OP 的最小值为32.【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垂线段最短,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7.定义:如果两条线段将一个三角形分成3个等腰三角形,我们把这两条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三分线.(1)图①是顶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三分线已经画出,请你在图②中用不同于图①的方法画出顶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的三分线,并标注每个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若两种方法分得的三角形成3对全等三角形,则视为同一种);(2)图③是顶角为45︒的等腰三角形,请你在图③中画出顶角为45︒的等腰三角形的三分线,并标注每个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3)ABC 中,30B ∠=︒,AD 和DE 是ABC 的三分线,点D 在BC 边上,点E 在AC 边上,且AD BD =,DE CE =,设c x ∠=︒,则x 所有可能的值为_________.【答案】(1)见详解;(2)见详解;(3)20或40.【解析】【分析】(1)作底角的平分线,再作底边的平行线,即可得到三分线;(2)过底角定点作对边的高,形成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再构造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3)根据题意,先确定30°角然后确定一边为BA ,一边为BC ,再固定BA 的长,进而确定D 点,分别考虑AD 为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边,画出示意图,列出关于x 的方程,即可得到答案.【详解】(1)如图所示:(2)如图所示:(3)①当AD=AE 时,如图4,∵DE CE =,c x ∠=︒,∴∠EDB=x °,∴∠ADE=∠AED=2x °,∵AD BD =,∴∠BAD=∠B=30°,∴30+30=2x+x ,解得:x=20;②当AD=DE 时,如图5,∵DE CE =,c x ∠=︒,∴∠EDB=x °,∴∠DAE=∠AED=2x °,∵AD BD =,∴∠BAD=∠B=30°,∴30+30+2x+x=180,解得:x=40.③当AE=DE时,则∠EAD=∠EDA=1802(90)2xx-=-,∴∠ADC=∠EDA+∠EDC=(90-x)+x=90°又∵∠ADC=30+30=60°,∴这种情况不存在.∴x所有可能的值为20或40.故答案是:20或40图4 图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的综合应用,分类讨论,画出图形,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在等边△ABC中,线段AM为BC边上的高,D是AM上的点,以CD为一边,在CD的下方作等边△CDE,连结BE.(1)填空:∠ACB=____;∠CAM=____;(2)求证:△AOC≌△BEC;(3)延长BE交射线AM于点F,请把图形补充完整,并求∠BFM的度数;(4)当动点D在射线AM上,且在BC下方时,设直线BE与直线AM的交点为F.∠BFM 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在备用图中面出图形,井直接写出∠BFM的度数;若变化,请写出变化规律.【答案】(1)60°,30°;(2)答案见解析;(3)60°;(4)∠BFM=60°.【解析】【分析】(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进行解答;(2)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就可以得出AC=AC ,DC=EC ,∠ACB=∠DCE=60°,由等式的性质就可以∠BCE=∠ACD ,根据SAS 就可以得出△ADC ≌△BEC ;(3)补全图形,由△ADC ≌△BEC 得∠CAM=∠CBE=30°,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得∠BFM 的度数;(4)画出相应图形,可知当点D 在线段AM 的延长线上且在BC 下方时,如图,可以得出△ACD ≌△BCE ,进而得到∠CBE=∠CAD=30°,据此得出结论.【详解】(1)∵△ABC 是等边三角形,∴∠ACB=60°;∴线段AM 为BC 边上的高,∴∠CAM=12∠BAC=30°, 故答案为60,30°; (2)∵△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AC=BC,CD=CE,∠ACB=∠DCE=60°,∴∠ACD+∠DCB=∠DCB+∠BCE ,∴∠ACD=∠BCE.在△ADC 和△BEC 中,AC BC ACD BCE CD CE =⎧⎪∠=∠⎨⎪=⎩, ∴△ACD ≌△BCE(SAS);(3)补全图形如下:由(1)(2)得∠CAM=30°,△ADC ≌△BEC ,∴∠CBE=∠CAM=30°,∵∠BMF=90°,∴∠BFM=60°;(4)当动点D 在射线AM 上,且在BC 下方时,画出图形如下:∵△ABC 与△DEC 都是等边三角形,∴AC=BC,CD=CE,∠ACB=∠DCE=60°,∴∠ACB+∠DCB=∠DCB+∠DCE ,∴∠ACD=∠BCE ,在△ACD 和△BCE 中,AC BC ACD BCE CD CE =⎧⎪∠=∠⎨⎪=⎩, ∴△ACD ≌△BCE(SAS),∴∠CBE=∠CAD=30°,又∵∠AMC=∠BMO ,∴∠AOB=∠ACB=60°.即动点D 在射线AM 上时,∠AOB 为定值60°.【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等式的性质的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的运用,解答时证明三角形全等是关键.解题时注意: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且都等于60°.9.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 右侧作射线CP ,∠ACP =α(0°<α<60°),点A 关于射线CP 的对称点为点D ,BD 交CP 于点E ,连接AD ,AE .(1)求∠DBC 的大小(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2)在α(0°<α<60°)的变化过程中,∠AEB 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发生变化,请直接写出变化的范围;如果不发生变化,请直接写出∠AEB 的大小;(3)用等式表示线段AE ,BD ,C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答案】(1)∠DBC60α=︒-;(2)∠AEB的大小不会发生变化,且∠AEB=60°;(3)BD=2AE+CE,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如图1,连接CD,由轴对称的性质可得AC=DC,∠DCP=∠ACP=α,由△ABC是等边三角形可得AC=BC,∠ACB=60°,进一步即得∠BCD=602α︒+,BC=DC,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出结果;(2)设AC、BD相交于点H,如图2,由轴对称的性质可证明△ACE≌△DCE,可得∠CAE=∠CDE,进而得∠DBC=∠CAE,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可得∠AEB=∠BCA,即可作出判断;(3)如图3,在BD上取一点M,使得CM=CE,先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出∠BEC60=︒,进而得△CME是等边三角形,可得∠MCE=60°,ME=CE,然后利用角的和差关系可得∠BCM=∠DCE,再根据SAS证明△BCM≌△DCE,于是BM=DE,进一步即可得出线段AE,BD,CE之间的数量关系.【详解】解:(1)如图1,连接CD,∵点A关于射线CP的对称点为点D,∴AC=DC,∠DCP=∠ACP=α,∵△ABC是等边三角形,∴AC=BC,∠ACB=60°,∴∠BCD=602α︒+,BC=DC,∴∠DBC=∠BDC()1806021806022BCDαα︒-︒+︒-∠===︒-;(2)∠AEB的大小不会发生变化,且∠AEB=60°.理由:设AC、BD相交于点H,如图2,∵点A关于射线CP的对称点为点D,∴AC=DC,AE=DE,又∵CE=CE,∴△ACE≌△DCE(SSS),∴∠CAE=∠CDE,∵∠DBC=∠BDC,∴∠DBC=∠CAE,又∵∠BHC=∠AHE,∴∠AEB=∠BCA=60°,即∠AEB的大小不会发生变化,且∠AEB=60°;(3)AE ,BD ,CE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BD =2AE +CE .证明:如图3,在BD 上取一点M ,使得CM=CE ,∵∠BEC =∠BDC +∠DCE =6060αα︒-+=︒,∴△CME 是等边三角形,∴∠MCE =60°,ME=CE ,∴60260BCM BCD MCE DCE ααα∠=∠-∠-∠=︒+-︒-=,∴∠BCM =∠DCE ,又∵BC=DC ,CM=CE ,∴△BCM ≌△DCE (SAS ),∴BM=DE ,∵AE=DE ,∴BD=BM+ME+DE =2DE+ME =2AE+CE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轴对称的性质等知识,熟练掌握并运用上述知识解题的关键.10.(阅读理解)截长补短法,是初中数学儿何题中一种输助线的添加方法,截长就是在长边上载取一条线段与某一短边相等,补短是通过在一条短边上延长一条线段与另一短边相等,从而解决问题.(1)如图1,△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D 是边BC 下方一点,∠BDC =120°,探索线段DA 、DB 、DC 之间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延长DC 到点E ,使CE =B D .连接AE ,根据∠BAC +∠BDC =180°,可证∠ABD =∠ACE ,易证得△ABD ≌△ACE ,得出△ADE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AD =DE ,从而探寻线段DA 、DB 、DC 之间的数量关系.根据上述解题思路,请直接写出DA 、DB 、DC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拓展延伸)(2)如图2,在Rt △ABC 中,∠BAC =90°,AB =A C .若点D 是边BC 下方一点,∠BDC =90°,探索线段DA 、DB 、DC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知识应用)(3)如图3,一副三角尺斜边长都为14cm ,把斜边重叠摆放在一起,则两块三角尺的直角项点之间的距离PQ 的长为________cm.【答案】(1)DA DB DC =+;(22DA DB DC =+,理由见详解;(3)7276+ 【解析】【分析】(1)由等边三角形知,60AB AC BAC ︒=∠=,结合120BDC ︒∠=知180ABD ACD ︒∠+∠=,则ABD ACE ∠=∠证得ABD ACE ≅得,AD AE BAD CAE =∠=∠,再证明三角形ADE 是等边三角形,等量代换可得结论; (2) 同理可证ABD ACE ≅得,AD AE BAD CAE =∠=∠,由勾股定理得222DA AE DE +=,等量代换即得结论;(3)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QN 的长,由勾股定理可得MQ 的长,由(2)知2PQ QN QM =+,由此可求得PQ 长.【详解】解:(1)延长DC 到点E ,使CE =B D.连接AE ,ABC 是等边三角形,60AB AC BAC ︒∴=∠=120BDC ︒∠=180ABD ACD ︒∴∠+∠=又180ACE ACD ︒∠+∠=ABD ACE ∴∠=∠()ABD ACE SAS ∴≅,AD AE BAD CAE ∴=∠=∠60BAC ︒∠=60BAD DAC ︒∴∠+∠=60DAE DAC CAE ︒∴∠=∠+∠=ADE ∴是等边三角形DA DE DC CE DC DB ∴==+=+(2)2DA DB DC =+延长DC 到点E ,使CE =B D.连接AE ,90BAC ︒∠=,90BDC ︒∠=180ABD ACD ︒∴∠+∠=又180ACE ACD ︒∠+∠=ABD ACE ∴∠=∠,AB AC CE BD == ()ABD ACE SAS ∴≅,AD AE BAD CAE ∴=∠=∠90DAE BAC ︒∴∠=∠=222DA AE DE ∴+=222()DA DB DC ∴=+2DA DB DC ∴=+(3)连接PQ ,14,30MN QMN ︒=∠=172QN MN ∴== 根据勾股定理得222214714773MQ MN QN =-=-==由(22PQ QN QM =+773727622PQ ++∴=== 【点睛】此题是三角形的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