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预习实验报告——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预习实验报告一: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一、研究背景目前常用的有四种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凯氏定氮、Folin-酚法、染料结合法、紫外法,最常用的是后三种。
由于实验材料来源的多样性,每种材料的非蛋白干扰因素不尽相同,所以对于同一类甚至同一物质的测定会有不同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实验材料的具体特点来选用合适的测定方法。
二、研究目标通过实验研究非蛋白干扰因素(核酸、淀粉、脂类等)对不同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是否有差异影响,再根据结论进一步进行后续实验,最后找到选择合适测定方法的依据。
三、研究策略对于小麦、玉米或其他谷物制成的样品液,非蛋白干扰因素主要为淀粉和脂类,用后三种方法分别对该样品液进行蛋白含量测定,综合数据,对结果进行分析,是否有差异;对于绿豆芽下胚轴制成的样品液,非蛋白干扰因素主要为核酸,用后三种方法分别对该样品液进行蛋白含量测定,综合数据,对结果进行分析,是否有差异。
四、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紫外法测定:由于蛋白质中存在着含有共轭双键的酪氨酸和色氨酸,因此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吸收高峰在280毫微米波长处。
在此波长范围内,蛋白质溶液的光密度指与其浓度成正比关系,可作定量测定。
技术上有紫外分光光度计支持。
Folin-酚法测定:根据蛋白质侧链基团中的特殊残基进行含量测定,基础是蛋白质中所含的酪氨酸和色氨酸等残基数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Folin-酚试剂由试剂甲(相当于双缩脲试剂)和试剂乙(磷钨酸和磷钼酸混合液)组成,蛋白质中的肽键与试剂甲生成络合物,由于蛋白质中存在含有酚基的氨基酸,络合物可与试剂乙发生反应,反应颜色与蛋白质的含量成正比,从而可以据此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染料结合法测定:考马斯亮蓝G-250在游离状态下呈红色,当它与蛋白质结合后变为青色,前者最大光吸收在465nm,后者在595nm。
在一定蛋白质浓度范围内(0-1000μg/ml),蛋白质—色素络合物在595nm波长下的光吸收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可用于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蛋白质的含量测定实验

蛋白质的含量测定实验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有机分子之一,对于了解生物体的组成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科学研究和食品加工等领域,准确测定蛋白质的含量是十分关键的。
本实验将介绍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低里氏法。
一、材料与试剂准备1. 组织样本:可以选择动植物组织,如肝脏、肌肉等。
2. 水浴锅:用于加热试剂,保持温度恒定。
3. 显色试剂:选择低里氏试剂,常见的有Bradford显色试剂。
4. 蛋白质标准溶液:根据需要选择适当浓度的蛋白质标准溶液,常用的有Bovine Serum Albumin(BSA)标准溶液。
5. 常用实验器材:包括离心管、移液管、离心机、比色皿等。
二、实验步骤1. 样本制备:a. 提取组织样本:取适量的组织样本,如肝脏、肌肉等,使用离心机将其离心,去除杂质和溶液。
b. 重建组织样本:向组织样本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溶液,使样本浓度适宜,便于后续的测定。
2. 样本处理:a. 取相同体积的样本和蛋白质标准溶液,分别加入离心管中。
b. 添加适量的显色试剂,轻轻摇匀,使样本和标准溶液均匀与显色试剂充分接触。
c. 将离心管放入水浴锅中,调节温度为适宜条件,如常温或37℃。
d. 静置一段时间,使显色反应充分进行。
3. 比色测定:a. 取适量的显色反应液,加入比色皿中。
b. 使用光密度计或分光光度计,以试剂空白对照为基准,测定各个样本的吸光度。
c. 根据吸光度的读数,结合标准曲线,计算出样本中蛋白质的含量。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解读根据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到样本中蛋白质的含量。
通过对不同样本的测定,可以比较不同组织或不同处理条件下蛋白质含量的差异。
同时,通过与蛋白质标准溶液的比较,可以验证测定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结果的解读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如果是在科学研究中,可以将结果与已有文献进行比较,探讨其在生物体功能或代谢方面的意义。
如果是在食品加工中,可以根据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来评估食品的营养价值和质量。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蛋白质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具有构建细胞结构、调节生理功能等重要作用。
因此,准确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对于生物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及其原理。
一、比色法比色法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蛋白质与某些特定试剂形成显色物,根据显色物的光吸收特性来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1. 低里氏法低里氏法是一种经典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试剂双硫苏三唑酮(DTNB)与蛋白质中的半胱氨酸残基反应产生黄色的二硫苏三唑,然后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在412nm处的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2. 伯杰法伯杰法是一种基于酪蛋白与浊度试剂金霉素的显色反应来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酪蛋白与金霉素结合形成沉淀,通过比色法测定沉淀的光吸收度,再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3. 白蛋白-酷伊斯基(BCA)法BCA法是一种常用的高灵敏度蛋白质测定方法,其原理是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与BCA试剂中的铜离子络合生成紫色的离子螯合物,通过比色法测定在562nm处的光吸收度,再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二、光谱法光谱法是一种基于蛋白质在特定波长下的吸收特性来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1. 紫外吸收法紫外吸收法根据蛋白质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在紫外光区域(200-400nm)的吸收特性来测定蛋白质含量。
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蛋白质溶液在280nm处的吸光度,再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2. 近红外光谱法近红外光谱法是一种无损、非破坏性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蛋白质溶液在近红外光区域(700-2500nm)的吸收特性与其含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近红外光谱仪获取蛋白质溶液的光谱图像,然后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标准模型,通过光谱图像预测蛋白质的含量。
三、生化分析法生化分析法是一种利用生化技术和仪器设备来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基础结构和功能分子,其含量的测定对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主要包括生物化学法、生物物理法和免疫学法等。
下面将对这几种方法的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1. 生物化学法:生物化学法通过酶促反应或化学反应,将蛋白质转化成可以测定的可溶物或在一定条件下呈现特定吸光度的产物,从而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常用的生物化学法有Lowry法、Bradford法和BCA法。
(1) Lowry法:Lowry法是1969年由Lowry等人开发的一种蛋白质定量方法。
该方法利用蛋白质与Folin-Ciocalteu试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生成具有最大吸收峰的蓝色产物,通过测定产物的光密度与一系列标准溶液进行比较,来确定蛋白质的含量。
(2) Bradford法:Bradford法是Bradford于1976年提出的一种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该方法基于蛋白质与染料(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G-250)之间的特异结合,蛋白质和染料形成一个蛋白质-染料复合物,该复合物的吸光度变化与蛋白质的浓度呈正相关。
通过测定复合物的光密度与一系列标准溶液进行比较,来确定蛋白质的含量。
(3) BCA法:BCA法是一种在碱性条件下,将蛋白质还原成具有强吸收的蓝色离子的方法。
BCA试剂(含有琥珀酸铜II配合物和增强剂)能与蛋白质中的酸性氨基酸残基(尤其是含有两个以上连续胺基的肽键)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具有强吸收的蓝色离子。
利用光密度测定产生的蓝色离子与一系列标准溶液进行比较,即可确定蛋白质的含量。
2. 生物物理法:生物物理法是通过光学原理,利用蛋白质溶液对光的吸收、散射或旋光等性质进行测定,来间接推算蛋白质的含量。
常用的生物物理法有紫外吸收光谱法、比色法和荧光法等。
(1) 紫外吸收光谱法:紫外吸收光谱法是通过蛋白质在紫外光区域的吸收特性来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在科学研究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是 研究营养学、生物化学和食品科学等 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蛋白质含 量测定,可以深入了解食物中蛋白质 的生物活性、功能和作用机制等方面 ,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VS
此外,蛋白质含量测定还可以用于生 物医学和临床研究中,例如评估营养 状况、诊断疾病和监测治疗效果等。
试剂准备
根据实验要求,准备适量的试剂,如硫酸铜 、硫酸钾、硫酸铁等,确保试剂的质量和纯 度。
实验操作步骤
样品称量
按照实验要求称取一定量的样 品,记录数据。
消化处理
将称量好的样品放入消化管中 ,加入适量的浓硫酸进行消化 ,使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
蒸馏处理
将消化后的样品进行蒸馏,使 氨基酸与硫酸分离。
测定吸光度
缺点
对某些特定类型的蛋白质( 如血红蛋白)可能会产生干 扰。
荧光光谱法
01
原理
利用荧光物质标记蛋白质后发出 的荧光强度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的原理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03
优点
灵敏度高,可用于测定低浓度样 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02
步骤
将荧光物质标记在蛋白质上,通 过荧光光谱仪测定荧光强度,根 据标准曲线计算蛋白质含量。
注意样本保存条件
样本的保存条件对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有很大影响 ,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保存。
THANKS
感谢观看
、样品不均匀等。
误差评估
02
对误差进行定量评估,了解误差的大小和影响程度。
减小误差
03
针对误差来源采取相应措施,如校准仪器、规范操作、增加平
行实验等,以减小误差对测定结果的影项与建议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实验一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实验一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实验一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实验一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生物093孙文雅0902040306一、研究背景蛋白质是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其结构及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它在生命活动的各个领域中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探究生命活动的奥秘,首先要明确的内容之一即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与生命活动的内在联系。
蛋白质含量测定技术是蛋白质分离提纯流程中的基本环节。
缺少这一技术的辅助,我们就无法明确得知某种蛋白质的存在,也就无法完成分离提纯的最终目的。
目前,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主要有四种:福林酚法、考马斯亮蓝(G-250)法、紫外法和凯氏定氮法,其中前三种最常用。
然而为什么对同一类甚至同一种物质的测定会存在多种不同的方法呢?通常情况下,技术及方法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的需求,如果一种方法即可满足人们对于蛋白质含量测定的需要,那么其他的方法也就没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了;也就是说,如果多种测定方法并存而且同时为人们所用,那么就说明仅仅一种方法并不能满足人们对于蛋白质含量测定的需要,每一种方法必然都有其特殊的适用范围及缺陷。
那么,面对各种各样的方法,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呢?选择的基础是什么?首先,生物体内不同蛋白质组分、结构和性质的多样性可能是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多样性的原因;此外,这些方法针对蛋白质不同于其他物质的特殊性质。
因此,利用蛋白质不同于其他物质的特殊物理和化学性质已成为我们确定蛋白质含量的首要原则,实验中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是,在蛋白质含量测定过程中,如何确保将蛋白质以外的物质的干扰降至最低,并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二、实验原理分别采用福林酚法、考马斯亮蓝(G-250)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同一蛋白质样品的蛋白质含量,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以便对几种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
1、folin-酚法:利用folin-酚试剂中的磷钨酸与磷钼酸在碱性条件下被蛋白质中存在酚羟基的氨基酸还原生成蓝色的钼蓝与钨蓝络合物而呈蓝色反应的原理,根据生成的络合物颜色深浅的比对,结合做出的标准曲线,对样品蛋白质的含量进行定量测定。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_2

实验一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一、研究背景蛋白质是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发现蛋白质后一直没有停下过研究得脚步。
在实验室提取蛋白质的过程中,目标蛋白质的来源是广泛的,而不同的样品中目标蛋白质的含量是不同的,为了得到更多的目标蛋白,就需要了解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在实际的生活中也需要运用蛋白质含量的测定,例如牛奶、奶粉中蛋白质含量。
记得前几年轰动一时三聚氰胺事件,国家的标准蛋白质检测方法被不法分子所利用,通过蛋白质检测方法的缺陷来谋取暴利。
目前常用的蛋白质检测方法有五种:凯式定氮法、Folin-酚法、考马斯亮蓝法、紫外法、双缩脲法。
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
二、研究目标通过四种不同的蛋白质测定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在不同的条件下,能选择正确的测定方法,从而获得正确的数据。
三、研究策略根据资料可以知道四种方法的局限性,针对这一个单一的变量设计五组实验。
一个是标准对照组,其他四组分别在标准组的基础上引入一种变量。
用四种方法分别测定五种溶液。
在对同一种溶液的测定结果中,必有一种方法的结果和其他的结果有显著差异,同时与标准液的结果也有显著的差异。
我们就认为这组溶液中的变量对于该蛋白质测定的方法影响较大。
四、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研究方案:1、配置一组浓度梯度的标准液,分别用四种方法测定,并建立标准曲线。
2、配置五种等浓度的样品蛋白质溶液并编号ABCDE。
在配置过程中,A组加10毫升蒸馏水;B组加10毫升嘌呤溶液;C组加入10毫升EDTA溶液;D组加入10毫升双氧水溶液;E组加入10毫升盐酸溶液。
3、分别用四种方法测定五种蛋白质溶液。
4、分析结果可行性分析:更具已有资料设计了四个单一的变量,分别针对四种实验的缺点,同时保证没有其他的变量。
预期结果:在每组实验的结果中分别有一个数据是在横向和纵向上都有显著差异的。
我们可以确定这个变量对该实验有很大的影响。
五、具体实验设计1.建立标准曲线紫外法a.仪器:紫外分光光度仪、移液管、试管和试管架试剂:标准牛血清蛋白溶液b.280nm下测其光密度值。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一、紫外吸收法。
紫外吸收法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其原理是根据蛋白质在280nm波长处的特征吸收峰来进行测定。
在实验中,首先将待测样品溶解于适量的缓冲液中,然后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样品在280nm处的吸光值,通过标准曲线的对照,可以计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二、比色法。
比色法是另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蛋白质与某些特定试剂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显色物质,通过测定显色物质的吸光值来计算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常用的试剂包括布拉德福试剂、伯杰试剂等,不同试剂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蛋白质测定。
三、BCA法。
BCA法是一种基于铜离子与蛋白质中的蛋白质酰基发生还原反应的测定方法。
其原理是将待测样品与BCA试剂混合后在60℃条件下反应,然后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产生的显色物质的吸光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四、Lowry法。
Lowry法是一种以菁蓝G与蛋白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显色物质的测定方法。
其原理是将待测样品与碱液、菁蓝G和还原剂混合后在室温下反应,然后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产生的显色物质的吸光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五、总蛋白法。
总蛋白法是一种直接测定样品中总蛋白含量的方法,其原理是将待测样品与总蛋白试剂混合后在室温下反应,然后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产生的显色物质的吸光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总结,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有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样品类型和测定条件,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工作。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内容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蛋白质是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发现蛋白质后一直没有停下过研究得脚步。
在实验室提取蛋白质的过程中,目标蛋白质的来源是广泛的,而不同的样品中目标蛋白质的含量是不同的,为了得到更多的目标蛋白,就需要了解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在实际的生活中也需要运用蛋白质含量的测定,例如牛奶、奶粉中蛋白质含量。
记得前几年轰动一时三聚氰胺事件,国家的标准蛋白质检测方法被不法分子所利用,通过蛋白质检测方法的缺陷来谋取暴利。
目前常用的蛋白质检测方法有五种:凯式定氮法、Folin-酚法、考马斯亮蓝法、紫外法、双缩脲法。
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
二、研究目标
通过四种不同的蛋白质测定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在不同的条件下,能选择正确的测定方法,从而获得正确的数据。
三、研究策略
根据资料可以知道四种方法的局限性,针对这一个单一的变量设计五组实验。
一个是标准对照组,其他四组分别在标准组的基础上引入一种变量。
用四种方法分别测定五种溶液。
在对同一种溶液的测定结果中,必有一种方法的结果和其他的结果有显著差异,同时与标准液的结果也有显著的差异。
我们就认为这组溶液中的变量对于该蛋白质测定的方法影响较大。
四、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案:
1、配置一组浓度梯度的标准液,分别用四种方法测定,并建立标准曲线。
2、配置五种等浓度的样品蛋白质溶液并编号ABCDE。
在配置过程中,A组加10毫升蒸馏水;B组加10毫升嘌呤溶液;C组加入10毫升EDTA溶液;D组加入10毫升双氧水溶液;E组加入10毫升盐酸溶液。
3、分别用四种方法测定五种蛋白质溶液。
4、分析结果
可行性分析:
更具已有资料设计了四个单一的变量,分别针对四种实验的缺点,同时保证没有其他的变量。
预期结果:
在每组实验的结果中分别有一个数据是在横向和纵向上都有显著差异的。
我们可以确定这个变量对该实验有很大的影响。
五、具体实验设计
1.建立标准曲线
紫外法
a.仪器:紫外分光光度仪、移液管、试管和试管架
试剂:标准牛血清蛋白溶液
b.
按照上表分别向没知识观众加入各种试剂,混匀。
选用光程为1cm的石英比色杯,在280nm下测其光密度值。
以OD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双缩脲法
a.仪器: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振荡机刻度吸管,具塞三角瓶,漏斗
试剂:双缩脲试剂,0.05mol/L的NaOH,标准酪蛋白溶液配制成5mg/ml的溶液
b.
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Folin-酚法
a.仪器:722型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具塞刻度吸管15ml*8,小烧杯*2,漏斗及架,分析天平,移液管(0.5ml*1,1ml*2,5ml*1),容量瓶(50ml*1),研钵
试剂:试剂甲(A:10g碳酸钠,2g氢氧化钠,0.5g酒石酸钾钠溶液溶解后蒸馏水定容至500ml;B:0.5g五水硫酸铜溶解后,蒸馏水定容至100ml;使用前将A与B按50:1比例混合,混合液有效期1天),试剂乙(1.5L磨口回流器中加入100g钨酸钠和25g钼酸钠及700ml蒸馏水,再加入50ml85%的磷酸,100ml浓盐酸充分混合,小火回流10h结束后加入150g硫酸锂,50ml蒸馏水及数滴溴,开口沸腾15min。
稀释至1L,过滤,使用时加入大约一倍的水),牛血清蛋白标准溶液,在分析天平上精确称取0.0250g结晶牛血清蛋白,溶解后转入100ml 容量瓶中,配成标准液(250μg/ml)。
b.
试剂乙(要立即混匀)。
半小时后以不含蛋白质的1号管为对照,用722型分光光度计计于650nm的波长下比色,记录消光值。
以消光值为纵坐标,牛血清蛋白含量为横坐标,绘制曲线。
考马斯亮蓝G-250法
a.仪器:721或722型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分析天平(万分之一),药物天平,量筒10ml*1,研钵,烧杯,量瓶10ml*1,刻度吸管1ml*2,0.1ml*2,具塞刻度试管10ml*4,漏斗及架,剪刀
试剂:牛血清蛋白,考马斯亮蓝G250,乙醇
b.主要步骤
(1)0-100μg/ml标准曲线的制作
蛋白试剂,盖塞,将试管中溶液纵向倒转混合,放置2min后用10mm光径的比色杯在595nm下比色,做出标准曲线。
2)0-1000μg/ml标准曲线的制作
(
2.测定待测液蛋白质含量
紫外法
a.配置相同浓度的待测液5个并编号ABCDE。
在配置过程中,A组加10毫升蒸馏水;B组加10毫升嘌呤溶液;C组加入10毫升EDT A溶液;D组加入10毫升双氧水溶液;E组加入10
毫升盐酸溶液。
b.分别取待测液ABCDE1ml,加入蒸馏水3ml混匀,测其OD280,然后再标准曲线上查出待测液的蛋白质浓度。
c.测定OD280和OD260,并计算OD280/ OD260的比值,根据校正数据表查出此时的校正因子。
d.将原始数据代入经验公式:蛋白质浓度(mg/ml)=F*(1/d)*OD280*D
OD280为该溶液在280nm下的紫外吸收,d为石英比色杯的厚度(cm),D为溶液稀释倍数。
e.计算此时蛋白浓度与未加入干扰时的相对误差,确定是否有明显影响。
双缩脲法
a.将磨碎的样品在80℃条件下烘干至恒重。
取出至于干燥器中冷却待用。
b.称取烘干的样品约0.2g两份,分别放入两个干燥三角瓶中。
然后再个瓶中分别加入5ml0.05mol/L的氢氧化钠润湿,之后再加入20ml的双缩脲试剂,震荡15min,室温中静置30min,分别过滤,取滤液在540nm波长下比色。
在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蛋白质含量(mg)。
c.称取烘干的样品约0.2g四份,配置五种等浓度的样品蛋白质溶液并编号BCDE。
在配置过程中,B组加10毫升嘌呤溶液;C组加入10毫升EDT A溶液;D组加入10毫升双氧水溶液;E组加入10毫升盐酸溶液。
测定每一份的蛋白含量
d.将原始数据
e.代入公式:样品蛋白含量(%)=从标准曲线上查得的蛋白含量(mg)/样品重*100*酪蛋白纯度。
Folin-酚法
a.分别称取绿豆芽下胚轴1g于研钵内,加入适量石英砂,匀浆,转入50ml容量瓶中,定容过滤。
获得样品液。
配置相同浓度的待测液5个并编号ABCDE。
在配置过程中,A组加10毫升蒸馏水;B组加10毫升嘌呤溶液;C组加入10毫升EDTA溶液;D组加入10毫升双氧水溶液;E组加入10毫升盐酸溶液。
b.取具塞试管两支,分别加入1ml滤液,分别加入试剂甲5ml,混合均匀后放置10分钟。
然后各加试剂乙0.5ml,迅速混匀,室温下放置30min,于650nm波长下比色,记录吸光值,取平均值完成计算。
原始数据代入公式:样品蛋白含量(%)={[蛋白含量(μg/ml]*样品总体积(ml)]/[样品重(g)*106]}*100%,比较在迅速混合的条件下和有时间间隔的条件下的相对误差。
考马斯亮蓝法
a.称取3g新鲜绿豆芽下胚轴,放入研钵中,滴加适量蒸馏水研成匀浆,转移至离心管仲,放置30min-60min,在4000转/分离心20min,过滤沉淀,上清液转入容量瓶,以蒸馏水定容至50ml。
配置相同浓度的待测液5个并编号ABCDE。
在配置过程中,A组加10毫升蒸馏水;B组加10毫升嘌呤溶液;C组加入10毫升EDTA溶液;D组加入10毫升双氧水溶液;E组加入10毫升盐酸溶液。
b.吸各个取待测液1ml做一个平行,放入具塞试管中,加入5ml考马斯亮蓝G250,充分混合,放置2min后用10mm光径比色杯在595nm下比色,记录消光值,以标准曲线1号试管做空白。
c.原始数据代入公式,样品蛋白含量=A*(提取液总体积/测定取用体积)/样品重(g),计算相对误差。
3.预期原始数据记录
紫外法
双缩脲法
考马斯亮蓝法
六、质疑及相关思考
1.四个变量并不一定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2.ABCDE各组加入的试剂量有待商榷,加入的试剂浓度也没有确定。
七、预习思考题
1.先了解该物质的化学物理性质
其次,确定该物质存在于生物体系中的那个部位或那个部位数量最多
再次,了解目标部位中还存在什么物质,了解这些物质的性质
最后,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取。
2.结构复杂、容易失活。
提取条件温和,保证生物化合物的活性,同时操作要谨慎防止以机械方式破坏结构。
3.生物大分子容易失去活性。
缓冲液可以保证大分子的PH环境适宜,防止失活。
防止缓冲液中的离子干扰生物化合物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