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古代文学、艺术、历史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讨论交流、自主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传统文化。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访问、社会实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古代文学1. 《诗经》选读:《关雎》、《卫风·淇奥》2. 楚辞选读:《离骚》、《九歌·湘夫人》3. 唐诗选读:《春晓》、《登鹳雀楼》第二单元:古代艺术1. 书法艺术:了解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书体,欣赏名帖。
2. 绘画艺术:了解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欣赏名画。
第三单元:古代历史1. 夏商周: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概况及重要历史人物。
2. 春秋战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诸子百家及思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传统文化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教学难点:对传统文化中某些深奥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措施1.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邀请专家讲座,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报告等。
2. 单元测试:对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测试,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全面考核学生对本册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计划第一单元:古代文学(2周)1. 学习《诗经》选读,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学习楚辞选读,感受楚辞的激情和浪漫。
3. 学习唐诗选读,体会唐诗的繁荣和多样性。
第二单元:古代艺术(2周)1. 学习书法艺术,掌握基本书写技巧,欣赏名帖。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导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文化体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中国传统文化习俗:拜年、贴对联、吃元宵、扫墓、赛龙舟等。
3. 中国传统艺术:书法、国画、剪纸、京剧等。
4. 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孝道、礼仪、诚信等。
5. 中国传统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典故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安排1. 课时:本册教材共20课时,每课时40分钟。
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文化体验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兴趣、参与程度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主要评价对方在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文化体验等环节的表现。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活动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自评、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2. 参考书籍:《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等。
3. 网络资源:传统文化相关网站、博客、论坛等。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如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并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名言等。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知识。
(2)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传统文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提高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古代文学(1)《诗经》:《关雎》、《卫风·淇奥》等。
(2)唐诗:《春晓》、《静夜思》等。
(3)宋词:《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 第二单元:历史故事(1)三顾茅庐(2)草船借箭(3)岳飞精忠报国3. 第三单元:成语典故(1)成语的起源与发展(2)成语故事讲解:如“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
(3)成语运用练习4. 第四单元:名言警句(1)古代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2)现代名言: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
(3)名言警句的运用与鉴赏5. 第五单元:传统节日(1)春节:习俗、食物、民间故事等。
(2)端午节:起源、习俗、龙舟赛等。
(3)中秋节:传说、习俗、赏月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2. 教学难点: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深层次含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4. 角色扮演法:模拟传统文化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单元测试:每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等。
3.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3.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介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章:中国古典诗词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起源和发展。
2. 掌握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古典诗词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鉴赏经典古典诗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起源和发展。
2. 通过例诗,讲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章:中国书画艺术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书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2. 掌握中国书画艺术的基本技法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中国书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书画艺术的基本技法和特点。
3. 欣赏著名书画作品。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书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2. 通过示范,讲解中国书画艺术的基本技法和特点。
3. 组织学生进行书画创作,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第四章:中国传统戏曲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起源和发展。
2. 掌握中国传统戏曲的主要剧种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戏曲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传统戏曲的主要剧种和特点。
3. 欣赏著名戏曲选段。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起源和发展。
2. 通过视频,展示中国传统戏曲的主要剧种和特点。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章节一:成语故事1.1 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成语“画蛇添足”的故事及寓意。
能够运用成语“画蛇添足”正确地造句。
1.2 教学内容:讲述成语“画蛇添足”的故事。
解释成语“画蛇添足”的含义。
举例说明如何正确使用这个成语。
1.3 教学活动:讲述成语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
学生通过例句练习,掌握成语的正确用法。
章节二:传统节日2.1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能够简述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意义。
2.2 教学内容:介绍春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介绍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和活动。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和讲解,介绍春节和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
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经历。
章节三:中国历史人物3.1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孔子。
能够简单描述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贡献。
3.2 教学内容: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和教育理念。
讲述孔子的一些著名故事和言论。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和讲解,介绍孔子的生平和对教育的贡献。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章节四:中国民间故事4.1 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民间故事“白蛇传”的情节。
能够复述民间故事“白蛇传”的主要情节。
4.2 教学内容:讲述民间故事“白蛇传”。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民间故事“白蛇传”,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章节五:中国诗词5.1 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唐诗“登鹳雀楼”的意境和韵律。
能够背诵唐诗“登鹳雀楼”。
5.2 教学内容:讲解唐诗“登鹳雀楼”的意境和韵律。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唐诗的美。
5.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唐诗“登鹳雀楼”的意境和韵律。
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唐诗的美。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上)章节六:中国传统艺术——书法6.1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和基本分类。
能够简单描述几种书法字体的特点。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1.动心忍性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动心忍性”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动心忍性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骄傲与谦虚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尝试背诵三、学文立志1.师:同学们,在古代有这样一个国君,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快点打开书,读读他的故事吧。
学生自读故事《卧薪尝胆》。
讨论:读完故事,你是怎么理解“卧薪尝胆”故事的?四、忆事思辨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两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想一想下列情境中的人物行为,时间久了,会对他们的品德修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1.考了100分过分骄傲……2.比吃穿……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行为?五、博学研思1.简单了解孔子2.自读《仲尼厄而做春秋》3.资料卡学生熟记“四书五经”“春秋三传”六、学以致用1.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古今中外关于“动心忍性”的名言警句,并记录下来,完成记录卡。
2.整理生活中见过或听到的有关“动心忍性”的真实故事,在班内开展故事交流活动。
3.完成一期关于“动心忍性”的手抄报。
2.矢志不渝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矢志不渝”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动心忍性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有志气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服饰上册教案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服饰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 掌握五种传统服饰的名称、特点和用途;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传统服饰的不同部分;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传统服饰的概念和重要性;2. 分别介绍汉服、唐装、宋装、明装和清装的特点和区别;3.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描述传统服饰的不同部分。
三、教学重点1. 掌握五种传统服饰的名称和基本特点;2. 理解传统服饰的用途和文化意义;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播放相关视频和图片素材,引发学生兴趣;2. 分组合作,讨论传统服饰的特点和用途;3. 通过观察和绘画,加深对传统服饰不同部分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个有关中国传统服饰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研究的欲望。
2. 知识传授2.1 介绍中国传统服饰的概念和重要性,解释传统服饰对于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2.2 分别介绍汉服、唐装、宋装、明装和清装的特点和区别,包括服饰的颜色、款式、细节等方面。
3. 讨论与实践3.1 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讨论每种传统服饰的特点和用途,并展示自己的发现。
3.2 给每组学生分发一份传统服饰的图片素材,让他们仔细观察并用绘画的形式,描述服饰的不同部分。
4. 总结带领学生集中讨论各种传统服饰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总结出他们对传统服饰的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绘画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检查学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和对传统服饰的描述;3. 进行小组展示和讨论,相互评价和辅导。
七、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或志愿者来学校,向学生展示传统服饰的穿着和演示;2. 安排学生到博物馆或文化中心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传统服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八、教学资源1. 视频和图片素材;2. 绘画工具和材料;3. 书籍、互动课件等参考资料。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中国传统服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名言等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游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道德修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成语故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运用成语。
教学内容:成语接龙、成语典故讲解、成语游戏等。
2.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教学内容: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基本知识,经典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3.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事迹,学习历史人物的品质和精神。
教学内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品质精神、名言警句等。
4. 第四单元:中国传统节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感受节日的氛围。
教学内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来历、习俗、相关诗词等。
5. 第五单元:中国传统艺术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形式,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教学内容:书法、绘画、戏曲、民间艺术等的基本知识,经典艺术作品欣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成语、典故、名言等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运用成语,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成语、典故、名言等传统文化的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 游戏法:通过成语接龙、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4. 欣赏法:让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经典艺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动心忍性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动心忍性”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动心忍性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 ,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骄傲与谦虚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尝试背诵- 、、八、、、,[,三、学文立志1.师:同学们,在古代有这样一个国君,他睡觉睡在柴草上, 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快点打开书,读读他的故事吧。
学生自读故事《卧薪尝胆》。
讨论:读完故事,你是怎么理解“卧薪尝胆”故事的?四、忆事思辨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两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想一想下列情境中的人物行为,时间久了,会对他们的品德修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1.考了100分过分骄傲……2.比吃穿……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行为?五、博学研思1.简单了解孔子2.自读《仲尼厄而做春秋》3. 资料卡学生熟记“四书五经” “春秋三传”六、学以致用1.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古今中外关于“动心忍性”的名言警句,并记录下来,完成记录卡。
2.整理生活中见过或听到的有关“动心忍性”的真实故事,在班内开展故事交流活动。
3.完成一期关于“动心忍性”的手抄报。
2.矢志不渝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矢志不渝”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动心忍性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 ,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有志气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尝试背诵-- 、、八、、、,[,三、学文立志1.师:同学们,在古代有个叫陶侃的人,历来人们都传颂他,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快点打开书看看第9页,读读他的故事吧。
学生自读故事《陶侃励志》。
讨论:读完故事,你是怎么理解“陶侃励志”故事的?陶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四、忆事思辨出示课本第10 页中的三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想一想下列情境中的人物行为,时间久了,会对他们的品德修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1.每天早起跑步太累了,我不跑了……2.英语竞赛那么难,我还是不去参加了吧……3.山那么高,好累呀,不怕了……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行为?如果有,你是怎么做的?五、博学研思1.简单了解余新元2.自读《矢志不渝跟党走》3.资料卡学生熟记“长征精神”六、学以致用1.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古今中外关于“矢志不渝”的名言、名人故事,通过演讲比赛等方式,进行班级交流。
2.讨论一下,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矢志不渝的人?3.勇且有义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勇且有义”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勇且有义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 ,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勇气和义气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 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理解古文的意思。
通过说意思,找古文等多种形式,理解古文的意思。
4. 尝试背诵- 、、八、、、,[,三、学文立志1.师:同学们,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有很多英勇的少年故事,今天我们来看看宗悫(que)的故事。
快点打开书看看第14 页,读读他的故事吧。
学生自读故事《勇敢的宗悫》。
讨论:读完故事,宗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四、忆事思辨出示课本第14和15页中的三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想一想下列情境中的人物行为谁的做法是对的?1.这道题该怎么做?要不要问问别人?这么难做,要不,我看看别人的答案?2.妈妈,天太黑了,我好怕,你晚上陪我睡觉吧?3.这么吓人,我才不上呢……说一说这些情景中的同学行为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五、博学研思1.简单了解李大钊2.自读《李大钊英勇就义》你现在有什么感想?学生交流感受。
3. 资料卡学生熟记“中国共产党”六、学以致用1.读了有关“勇且有义”的故事,想一想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应该怎样勇敢地去克服。
2. 选择一个你觉得能表现自己勇敢的小故事记录下来。
4.浩然之气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浩然之气” 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浩然之气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 ,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博大胸怀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 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理解古文的意思。
通过说意思,找古文等多种形式,理解古文的意思。
4. 尝试背诵三、学文立志1. 师:同学们,你可能读过苏武牧羊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快点打开书看看第19 页,读读他的故事吧。
1.抓住没有戴红领巾的同学?2.妈妈说插队.........五、博学研思1.简单了解吉鸿昌2.自读《我是中国人》你现在有什么感想?学生交流感受。
学生自读故事《不忘初心坚守气节》。
讨论:读完故事,苏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四、忆事思辨出示课本第21 页中的二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如果你遇到下列情况该如何去处理?3.资料卡学生了解“文天祥赴阙” 六、学以致用1.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培养并弘扬浩然之气,逐渐养成具备浩然之气的人?2. 完成23 页表格。
5.恪守中道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恪守中道”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恪守中道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 ,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道德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理解古文的意思。
通过说意思,找古文等多种形式,理解古文的意思。
4. 尝试背诵三、学文立志1. 师:同学们,关于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快点打开书看看第26 页,读读他的故事吧。
1.期末考试到了,我2.问我吧……3.我终于明白…… 五、博学研思1.简单了解“孝”2.自读《躲为真孝》你现在有什么感想?学生交流感受。
3. 资料卡学生了解“欹qi 器” 六、学以致用分组开展诵读经典比赛,学生自读故事《收礼获赞拒奖受责》。
讨论:读完故事,你能受到什么启发?四、忆事思辨出示课本第27 页中的三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你如何看待下列人物的做事态度?一起汲取国学经典的丰富营养吧6.欲速不达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欲速不达”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欲速不达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 ,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贪小便宜”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 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理解古文的意思。
通过说意思,找古文等多种形式,理解古文的意思。
4. 尝试背诵三、学文立志1. 师:同学们,关于欲速不达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快点打开书看看第31 页,读读他的故事吧。
1•做完作业看电视……2.发作业有错误,心情糟糕 ..........3.考试没有考好,心情……学生交流,引导行为学生自读故事《石昌化欲速不达》。
讨论:读完故事,理解文中欲速不达的寓意。
?四、忆事思辨出示课本第32 页中的三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下列同学的表现在你周围有吗?你又是怎么做的??五、博学研思1 .在动物身上,有很多能够引起我们思考的东西。
2.自读《“破茧成蝶”的启示》你现在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感受。
3. 资料卡学生了解“朱熹”六、学以致用1.读了上面的故事,同学们一定对“欲速不达”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去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欲速不达” 的现象,让我们行动起来,去发现、去查找、去改变。
完成记录表2.经过对身边“欲速不达”事例的记录分析,请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学生分享感受7.过犹不及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过犹不及”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 ,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做好事做过头”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 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理解古文的意思。
通过说意思,找古文等多种形式,理解古文的意思。
4. 尝试背诵三、学文立志1. 师:同学们,关于过犹不及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快点打开书看看第37 页,读读他的故事吧。
1.做试卷.........2.连续看电视…… 学生交流,引导行为五、博学研思1 .自读《步调与变调》这个人为什么会招致路人异样的目光?学学生自读故事《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讨论:读完故事,理解文中颜回判断东野毕的马会跑掉的依据。
四、忆事思辨出示课本第39 页中的二幅情境图。
讨论:下列同学的表现在你生活中有过犹不及的例子吗?生交流感受。
2. 资料卡学生了解隽不疑,了解他的为官之道。
六、学以致用吧我们身边”过犹不及“的现象记录下来,思考如何去改正。
8.中庸致和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中庸致和”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中庸致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