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 考点1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11年)
近五年()历史真题试题集锦: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2010·福建文综·24)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
【答案】A
报刊、影视事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1.(2009·福建文综·16)右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B。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考题分类汇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含解析

专题二十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2011·天津文综·6)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A.1998--1900年 B.1901--1911年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2.(2011·浙江文综·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3.(2011·江苏单科·7)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2010·海南单科·18)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
这一现象说明()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解析答案1.【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分析辨别问题的能力。
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鞠躬握手,这一系列的新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
【答案】C2.【解析】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
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项是正确的推断;C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项的合理性。
2015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新

第1课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4·某某市基础测试)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以下事物或现象中,反映了当时既吸收西方优点,又保持传统特点的有()①深受中国男子喜欢的某某装②各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的西餐馆③津、沪等地出现的毗连式房屋④青年男女在教堂举行的新式婚礼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餐馆、新式婚礼由西方传入,某某装、开放通商口岸津沪地区毗连式房屋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故选C项。
答案:C2.(2014·某某市二模)有学者谈论中国近代的习俗现象时说:“……国中过年景象,有官派与民俗之分,一岁过两年,相沿成习。
”这一习俗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西方文化的侵略B.维新思想的传播C.民国政府的社会革新D.某某革命的胜利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一岁过两年”指农历年除夕和公历年元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与辛亥革命直接相关,故选D项。
答案:D3.(2014·某某联测)新中国女性婚恋观的变化折射时代变迁。
以下体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女性婚恋观新变化的是()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B.首选工人老大哥C.斗私批修,革命友谊D.嫁人要嫁万元户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人阶级地位提升,故B项正确;A、C、D三项分别出现在古代社会、“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
答案:B4.(2014·某某市模拟)20世纪30年代中期,时任北平市长的袁良亲自到某某公园大门口去捉拿穿无袖旗袍的女性。
这一现象说明()A.无袖旗袍不符合现代审美需要B.无袖旗袍流行受传统势力阻碍C.女性穿无袖旗袍有伤社会风化D.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政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捉拿穿无袖旗袍的女性”说明无袖旗袍流行受传统势力阻碍,故B项正确。
答案:B5.(2015·增城市调研)近代某某人的衣着出行有了巨大变化“几至无人不绸,无人不缎”,“不分贵贱,出必乘舆”。
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近三年真题+模拟)专题十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十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试题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2年浙江文综,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和判断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题干中傅斯年的话的意思,即直接根据材料作出判断,从表中的内容可以直接看出的是吴虞消费情况的变化,其他的只能靠推断,所以答案为C。
4.(2011年浙江文综,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对民国时期婚姻生活变迁的认识。
旧式婚礼繁琐、复杂,故A项与史实不符;由题干材料中某城市新、旧婚礼所占比重来看,B、C、D三项推论成立。
按题目要求,答案为A。
5.(2010年山东文综,1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D 本题以清末民初的社会习俗的变化作为命题的切入点,考查学生利用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分析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中的材料,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传统的戏台、秀才、小脚等逐渐被火车、电话、大脚等取代,说明传统习俗受到冲击、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思想观念改变。
故①③④正确。
清末民初成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出现了“大足板子毕业生”。
2015年高考一轮复习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史 料 一 表明民国时 期女权提高, 婚姻自由已 成社会风气。
史料二 1905 年, 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 在 《大公报》 上发布 “哀 启” ,声明概不收受呢 缎、轴幛、银钱、洋圆 等物,可以送挽联、纪 念诗文、花圈等;参加 追悼会的人, 不行旧礼, 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 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 歌, 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合作探究——通过题源材料思悟历史] 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题源材料] 摘自2010年山东高考T14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 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 “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 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 尚。20 世纪80 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 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 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 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 走向了多元化。
[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 因素。
答案提示
变化: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 因素: 改革开放; 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民众思想观念变化; 外来文化影响。
[归纳升华]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 带有明显的半殖半封的烙印。 (2)中西合璧、发展不平衡是典型特征。 (3)新中国成立后,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4)改革开放后,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 渐跟上国际潮流。
[合作探究——通过题源材料思悟历史]
二、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 对中国产生的双重影响
[题源材料] 摘自2010年山东高考T12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 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 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问题设置] 通过上述材料,可以获取那些历 史信息? [答案提示]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近代的 西方文明改变着传统的生活方式;③思想观念 有了新变化。
全国2015届高中历史试题汇编:L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L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目录L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错误!未定义书签。
L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L2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10L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410)】A1 L1 K239.(30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屋檐下的变革可以透视历史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家庭分家研究我国传统的分家方式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般家庭的分家有两个内容,即家庭财产的析分和家庭门户的传继。
家产和家庭门户的传继是沿着直系血缘关系中的“父子关系”进行的。
在亲生儿子继承家产、传延门户的时候,我国古代的传统是每个儿子都有相同的继承权,实行诸子平均析产的方式。
亲生儿子在继产承户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具体方式。
一种是多次性析产承户方式。
从商鞅变法的时候起就开始推行这种方式,当时的法令规定,如果各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必须分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子壮则出分”的习俗,就是要求随着儿子们长大结婚陆续分财异居。
另一种是一次性继产承户方式。
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财产也不异居,到父母死了以后弟兄们一次性分清财产。
入汉以后,不再强调家有二男就要分家,渐渐地由儿子结婚后暂时不分家发展到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加之儒家孝悌学说的倡导,一次性分家方式明显多了起来。
——摘自《中国家庭史》材料二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研究这一时期反对封建婚姻家庭思潮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女界学生精英最为勇敢突出。
秋瑾挣脱封建婚姻束缚,走出家庭的事例自不待言,其他如陈撷芬、梁绮川、徐慕兰、庄汉翅、宋雪君等都是在亲身反对封建婚姻家庭的斗争中,获得了革命的青春。
至于留学生和国内学堂学生创办“自由结婚演说会”,带头举行文明婚礼,宣唱《自由结婚歌》,反抗家长压制之事,更是所在皆有,屡屡发生。
——摘自徐永志《晚清婚姻与家庭观念的演变》材料三新时期我国农村家庭制度变化杨善华教授把农村家庭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1991年,特点是人民公社制度废除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得到普遍推广;第二阶段是从1992-2000年,这个阶段在伴随市场化的加速非农化;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是城郊农村的快速城市化及其地域拓展。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高三高考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单项选择题Ⅰ1.促使中国近代社会风俗习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留学生的示范作用B.清政府支持发展工商业C.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D.康有为、孙中山的个人作用[答案] C2.在清末民初,社会上不可能出现的是( )A.郑先生在家里观看电视节目B.人们穿着西装祭拜孔子C.李小姐穿着旗袍拍了一张照片D.在广州吃到了“中西大菜”[答案] A3.如下图所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妇女最时尚的着装——列宁装。
这反映出当时女性的着装( )A.款式多样B.受西方服饰影响C.受苏联影响D.注重个性[答案] C4.近代从“老爷”“大人”到“君”“先生”的称谓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男人的社会地位下降B.西式称呼取代了传统称呼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D. 民主、平等观念对国人的影响[答案] D5.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答案] C6.1902年,上海的一个人力车车夫在看到一种新式交通工具时有感而发:“完了!这东西要是多起来,我就得失业咯,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就没着落了。
”该新式交通工具是( )A.轮船B.火车C.汽车D.飞机[答案] C7.下列事件对中国社会风俗习惯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的有( )①辛亥革命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③改革开放A.①③B.①②C.①②③D.②③[答案] C8.创刊于1861年11月的《上海新报》发刊词写道:“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世俗利弊,生意价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
”其创办目的是( )A.报道重大时事B.宣传政治主张C.评价社会风气D.传播商业信息[答案] D9.右图所示是1896年创办于上海的一份著名报刊,下列有关此报刊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近代国人办报的先例B.近代第一份通俗性报刊C.有利于推进变法,开启民智D.拉开了近代报刊业的序幕[答案] C10.进入近代,中国电报事业开始发展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届高考历史分类题库考点1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11年)
一、选择题
1.(2011·天津文综·T6)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A.1898-1900年 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理解辛亥革命的影响。
【精讲精析】选C。
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鞠躬礼,这一系列的新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故选C。
A、B两项还处于清政府统治之下,D项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2.(2011·江苏单科·T7)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
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④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对图片信息进行有效提取和分析,并结合近代社会习俗
变迁的史实进行理解。
【精讲精析】选B。
图片广告提到“时髦男女”说明广告主要宣传其时尚功能,
故③不准确。
从图片本身并不能反映出男尊女卑的观念,故④理解有误。
“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表明国产“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也本质上体现了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故①②都是正确的,答案为B。
3.(2011·福建文综·T13)1925 年初,土耳其改革者发动对旧式礼拜帽的批判,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但欧式帽还是在土耳其流行起来。
在百姓中最流行的是鸭舌帽,因为在做礼拜时可以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
这种现象反映了()
A.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妥协
B.现代是假,传统是真
C.传统是假,现代是真
D.百姓被迫戴鸭舌帽并改变信仰
【思路点拨】本题以土耳其的社会生活方式变化为切入点,巧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辨别和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以能力立意为主,难度较大,关键在于对材料意思的理解。
本题命制没有明确的知识考点为依托,更多的是对某项学科高考能力的考查,体现了福建新课标高考关注借助新颖材料考查学科某项能力的趋势。
【精讲精析】选A。
本题的时代背景是土耳其凯末尔革命中的政教分离。
从题干信息分析可知,代表现代的欧式帽虽遭遇强烈批判,但最终还是被接受了,但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可见人们在接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没有完全摒弃旧的礼仪。
同时,“前额依旧可以贴在地上”反映了人们依旧可以进行作礼拜祷告,是传统的体现,故选A项。
欧式帽最终还是被人们接受了,所以现代也是真,排除B项。
做礼拜时还是把帽舌反过来朝后戴,传统并未被完全摒弃,仍然存在,也是真,排除C项。
D项中所谓的信仰与材料的信息不符,排除。
4.(2011·浙江文综·T1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思路点拨】本题从社会史的角度考查婚姻习俗的演变。
注意此题为反向选择题,要注意逆向思维的运用。
【精讲精析】选A。
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A错误,符合题意。
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项是正确的推断;C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项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