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三中心”的学生团队自主学习与评估研究
新结构教学评框架

新结构教学评框架新结构教学评框架是一种可用于测评教师教学效果的工具。
它是基于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反馈所建立的,也考虑了教学者的专业知识、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从而可以更加直观地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
下面将介绍新结构教学评框架的具体内容。
一、学生中心新结构教学评框架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
这意味着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以及他们的学习进展和水平。
该评估框架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 课堂活动评估教师是否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将包括例如游戏、互动、演示和实验等活动。
2. 学习目标评估教师是否设定了明确、可操作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挑战和成就感,并通过跟踪进展来改进学习活动。
3. 个性化学习评估教师是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如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水平以及对特定主题的关注程度等。
二、内容和技能在新结构教学评框架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是重要的评估要素。
这个方面涉及的特定内容和技能包括以下:1. 课程设计评估教师是否精心设计了课程,包括课程地图、评估指标和评估工具等。
好的课程设计应该适合学生的年龄、兴趣和需求,以及满足课程标准和目标。
2. 专业知识评估教师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教学活动上。
3. 教学策略评估教师是否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如小组讨论、项目驱动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
这些策略应该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并与学习目标和评估指标保持一致。
三、学习环境学习环境也是新结构教学评框架的关键点之一。
评估教学环境可以帮助教师营造一个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环境。
1. 课堂氛围评估教师是否能够创造有益的课堂氛围,这些氛围可以鼓励学生的参与、思考和探究性学习。
2. 学习资源和技术评估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和技术,这些资源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并支持学生在课堂内和外进行探究性学习。
3. 个体辅导和支持评估教师为个别学生提供的辅导和支持,包括有意义的反馈和一对一的辅导等。
新三中心论

基标与评估
基标法 选择基本评估体系 选择比较组 评估体系 构建本校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的实施与管理
基本评估体系选择
以什么作为评价标准? 美国顶级研究型大学研 究中心年度排名 管理角度 侧重研究 数据公开、可信度高 指标简单(9项) 被广泛使用
中国高教学会高校管理学术研讨会 2009、12、18
美国大学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UMN战略规划过程研究
赵炬明
华中科大教科院 清华大学教研院 jumingzhao@
大纲
几个相关问题 明尼苏达大学案例研究 总结与反思
一、几个相关问题
三种规划:文宣规划、借口说话、行动规划 问题:理想导向、内部操作、无资源配置、无广 泛参与、无法评估 环境:计划不如变化 随时准备变化 无规划
学术组提出的原则
学术规划原则: 1. 根据使命和目标协调资源,根据质量、产能和影 响程度确定各项学术活动的优先顺序 2. 在能最好促进卓越,撬动现有资源的领域增加投 入,同时考虑独特性、比较优势和经济规模 3. 通过强化合作和资源共享来促进学术项目整合 4. 用连续改进来降低运行成本 5. 充分发挥教师们的才华和能力,梳理学术项目, 创造出获得世界一流成果的机会
美国高校战略管理过程
1 使命、愿景、价值。。。 2 环境分析
(SWOT)
战略规 内部资源输入 划阶段
外部资源输入
3 战略目标
4 确定年度优先项目、战略与目标
战略实 5 学校学术管理委员会批准年度目标与战略 施阶段
6
战略部署与调度
财务资源配置
战略实施
7
8 学校管理委员会、各委员会、各专业、教师、员工共同为项目工作 9 学校管理委员会通过检测调整关键指标来监视战略实施效果 10 学校管理委员会评估实施效果,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实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实践的特点、策略和方法。
二、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实践的特点1.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强调合作学习新课标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分享、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重视实践与体验新课标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与感悟。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注重评价与发展新课标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三、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实践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多媒体、实物展示、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转变角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可以通过问题引导、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3. 强化实践,注重体验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
可以通过实验、参观、调查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多元评价,关注学生发展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下如何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策略

新课标下如何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摘要:教学评一体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反思与评价的过程。
教学评一体化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及具体要求。
这些要求体现在学科理念、学科内容方面及教学方法与手段上。
因此,本文主要探究新课标下如何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评一体化;策略前言教学评一体化是以实现教育目标为前提,强调评价中体现教与学、评与课的统一。
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还能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并采取不同的教学对策。
而且,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对于教学策略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并将其与新课标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得教学策略能够发挥出最大化作用。
一、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一体化”新课标2022版中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教主要体现为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和内容载体而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决定育人方向和基本方式,直接影响育人效果;学主要体现为基于教师指导的、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决定育人效果;评主要发挥监控教与学过程和效果的作用,为促教、促学提供参考和依据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评”应该发生在日常教学中。
当然,想要达成“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是最好的路径,通过教师这个转化剂,课程理念和教学内容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营养和能量。
二、新课标下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一)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是实施教学评估的前提和基础,并且要对每一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
教师还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到培养能力上来,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技巧等内容,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也可以适当调整课堂教学模式,使其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与安排,同时要兼顾各阶段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发展的特点,从而使课堂的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和趣味性。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一)选题目的近年来,我国一直以课程改革的方式来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999年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重要政策文件均对课程的建设与推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十余年时间。
2012年,修订后各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正式颁布。
我国正处于新课改推进的关键阶段,需要集中精力试水课改的“深水区”,推动课程改革进入一个高质量持续发展的阶段,实现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最终目标。
在这一教育政策与实践的背景下,我校通过分析国际国内上核心素养和课程体系的相互关系,克服困难,不断尝试,构建我校丰富而开阔的“睿智”课程体系。
努力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贯通,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成为具有身心健康、诚信友善、乐学善学、审美情趣、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的有用人才。
(二)选题意义《意见》中指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需以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为依托。
因此,我们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为纲,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教学要求。
选题意义在于教育目标从追求分数转到育人为本,转到立德树人。
1、完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弥补国家课程自上而下的研究推广周期过长、缺乏灵活,滞后于社会变革、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等不足,有利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2、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新课程的开发给学生留下空间,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开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
“睿智”课程开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个性张扬的现实条件。
3、教师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设计者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是指教师在学校层面进行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组织和解释、教学和评价过程中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调适等一系列活动。
新课标考试及答案

新课标考试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共20分)1.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三维目标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知识与技能B. 过程与方法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 学生自我评价答案:D2.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下哪一项不是其关注的重点?A. 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B. 学科思维与方法的掌握C. 学科情感与态度的形成D. 学科竞赛成绩的提高答案:D3. 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方式中,以下哪一项不是其倡导的?A. 探究式学习B. 合作学习C. 接受式学习D. 项目学习答案:C4. 在新课程标准中,以下哪一项不是对学生学习评价的要求?A.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B.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C. 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D. 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答案:D5.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课程内容的组织,以下哪一项不是其特点?A. 整合性B. 模块化C. 碎片化D. 层次性答案:C6. 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课堂教学中,以下哪一项不是其倡导的教学行为?A. 以学生为中心B.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C. 单向灌输知识D.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答案:C7. 在新课程标准中,以下哪一项不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A. 鼓励自主学习B. 倡导合作学习C. 强调记忆背诵D. 引导探究学习答案:C8.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下哪一项不是其建议的?A. 利用教材资源B. 利用网络资源C. 忽视生活资源D. 利用社区资源答案:C9.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位,以下哪一项不是其倡导的?A. 知识的传授者B. 学习的引导者C. 课程的开发者D. 学生的评价者答案:A10.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学习评价的实施,以下哪一项不是其强调的?A. 评价的公正性B. 评价的全面性C. 评价的随意性D. 评价的发展性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5题,共15分)11. 新课程标准中,以下哪些是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基本原则?A. 客观性B. 公正性C. 随意性D. 发展性答案:ABD12. 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课堂教学中,以下哪些是其倡导的教学行为?A. 以学生为中心B.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C. 单向灌输知识D.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答案:ABD13.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课程内容的组织,以下哪些是其特点?A. 整合性B. 模块化C. 碎片化D. 层次性答案:ABD14.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位,以下哪些是其倡导的?A. 知识的传授者B. 学习的引导者C. 课程的开发者D. 学生的评价者答案:BCD15.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下哪些是其建议的?A. 利用教材资源B. 利用网络资源C. 忽视生活资源D. 利用社区资源答案:AB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4题,共20分)16. 简述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基本原则。
新课标下课堂评价标准的四个维度

新课标下课堂评价标准的四个维度维度一:体现在学习方式上——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一)自主学习的程度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程度如何,具体要看一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能动度、时间度和创新度。
自由度就是看学生的学习目标、方法、进度以及对结果的评价多大程度上由自己决定;能动度就是看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时间度就是看学生有没有自学时间,自学时间有多少;创新度就是看这节课中学生是否有创新。
一般来说,自学课学生是容易创新的,但不是每节自学课学生都能有创新。
(二)合作学习的效度合作学习是指共同的学习目标、采用小组或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
它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建立的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通过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效度如何,主要看小组的选题是否科学;分组是否合理;是否互赖互动;是否有预设生成。
所谓选题科学,就是所选主题符合重要性、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这四个标准。
合理的分组一般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人数也不能过多,以4-6人为宜,每人都应有明确的分工。
互赖强调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都是小组成功所需要的和不可取代的,他们对共同努力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贡献,小组的成功是建立在每个人成功的基础上的,有一个人不成功,小组就没有成功。
互动强调的是面对面的交流、帮助、支持;没有预设的课是不负责任的课,没有生成的课是不精彩的课,在预设中有生成,在生成中有预设。
(三)探究学习的深度从本质上说,探究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广泛的参与性、丰富的实践性与开放性。
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
探究学习的深度如何,主要看学生有无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问题的数量是否多、质量是否高。
一节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教师善于启发;教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学生的探究有深度。
课程理念新课标心得体会(2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新课标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新课标的实施与推广,对课程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课程理念新课标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1. 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
2. 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智力发展、身体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 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新课标倡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新课标倡导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以下几点:1. 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2. 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团队协作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新课标强调课程整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新课标强调课程整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这一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以下几点:1. 教师应关注课程之间的联系,实现课程整合。
教师应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整体性的课程体系。
2. 教师应注重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跨学科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 和 评 估 标 准 的 建议 。 研 究发 现 : 团队 学 习模 式 中学 生对 学 习 的参 与 度 直 接 受 到 教 师 对 学 生 团 队 评估 方 法 的影 响 ; 大 多数 教 师 对 学 生 的 学 习 内容和 学 习 目标 缺 乏 明确 评 价 标 准 : 学生 希 望 能 选 择 自 己的 学 习 任 务 . 但依赖性强。 关键词 : 新 三 中心 ; 大 学 英 语课 程 ; 自主 学 习 团 队 ; 学 习与 评 估 中图 分 类 号 : H3 1 9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O 7 — 5 3 4 8 ( 2 O 1 3 ) 1 1 — 0 1 9 4 — 0 4
一
、
学生 团 队 自主 学 习模式 的研 究现 状
最 早 对 团 队 进 行 定 义 的 是美 国 著 名 的 管 理 学 家斯 蒂 芬 ・ 罗宾斯 以及 美 国学 者伊 ・ 拉姆 斯登 和 唐 纳德・ 拉姆 斯 登 [ 3 3 , 他们认为 , 团 队是 由 两个 或 两 个 以上 的人员 组成 , 为完 成 某个 目标或 项 目或任 务 而 组建 的一个 相互 合 作 、 相互 依 赖 、 相互 促 进 的个 体 。 按 照 一 定 的程 序 或 路 线 对 任 务 或 目标 的 实 施 进 行 有 效 的规 划和 分工 , 并 在 一定 时 间 内共 同承担 和 完
“ 新 三 中心 ” 对 教学 具 有指 导 意 义 。 它包 括 三 个
型 以及 户 内类 型外 , 还 出现 了包 括 方 案设 计( p r o j e c t a p p r o a c h ) 、 合作学 习f c o o p e r a t i v e l e a r n i n g ) 、 写 作 坊 ( w r i t e r ’ S w o r k s h o p ) 、 统 整 语 言( w h o l e l a n g u a g e )在 内 的课 堂体 验教 育类 型 。 近年 来 , 探 讨 如何 建 设特 色 教 学 团 队成 为我 国 许 多 高 等 院校 办 学 特 色 、 行业定位 、 人 才 培 养 优 势 等 的一个 主 要研 究 课题 。但 却较 少 研 究学 习 团 队 。 单凤 儒 ( 2 0 0 7 ) 在 商 务课 程 中提 出“ 学 习 团队 ” . 童雅 培、 张艳 等 ( 2 0 0 8 ) 的“ 团 队教 学模 式 ” 等从 课程 教 学 的 另 一 个 主 要 主 体—— 学 生 的 角度 来 组 建 学 生 学 习团队 , 他 们 认 为 团队式 教 学 应 从 学 生 抓 起 , 在 班 级 内组 建课 程 模 拟 公 司 有 助 于 课 程 的学 习 :潘 峰 ( 2 0 1 0 )则对 学 生 团 队和 教学 团队 两者 如何 有 机 结 合做 了相 关 的研究 。 团队教 学 的实 施 大 多停 留在 “ 教 ” 的形 式 上 ,
的意 义 学 习 、 全 国体 验 教 育 协会 、 国际 体 验 教 育 协
会, 体 验 教育 理论 超 越 “ 经验 加反 思 ” 的“ 做 中学 ” , 在 教 育实 践层 面 , 体 验教 育 的 类 型除 了传 统 的户 外 类
大 学 英 语 课 程 学 生 团 队 自主学 习模 式 是 基 于 认 知结 构理 论 、 人 本 主义 理 论 和建 构 主义 理论 等 当 代 的教育 理 念而 提 出的学 习模 式 。
Vo 1 . 3 4 No . 1 1
基 于“ 新 三 中心 " 的 学 生 团 队 自主 学 习与 评估 研 究
唐 红梅 ,李 淑 兰
( 白云学 院 外 国语学 院 ,广东 广 州 5 1 0 4 5 0 )
摘要 : 基 于“ 新 三 中心 ” 的教 育 理 论 , 通 过 问 卷调 查 和 访谈 , 对 学 生 团 队 自主 学 习与 评 估 进 行 研 究 , 提 出优 化 和 细 化 评 估 方
对 所 学 知 识 的投 入 程 度 , 既 重 视 学 习 的 形 式 和 学 习
的过 程 , 也 强 调 学 生 学 习 效果 , 充 分 体 现 学 生 的 主 体性 , 发 挥 出课 堂 教 学 的 效果 , 并 在 此 过 程 中逐 渐 培养 学 生 自主学 习能力 和 合作 能力 。
2 0 1 3年 1 1月
韶关学 院学 报 ・ 社 会科学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o g u a n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NO V . 2 01 3
第 3 4卷
第 1 1 期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9 — 2 0 基金项 目: 2 0 1 2年 白云 学 院教 改 课 题 “ 新 三 中 心 中 大学 英 语 课 程学 生 团队 自主 学 习评 价 的研 究 与 实践 ” ( B Y J Y 2 0 1 2 2 8 ) 作者简介 : 唐 红梅 ( 1 9 6 7 一 ) , 女, 广东 梅州 人 , 白云 学 院外 国语 学 院副教 授 , 硕士 , 主 要从 事英 语教 育 学 、 测 试 理论 与评 估研 究 。
基本 内容 : 以学 生 发展 为 中心 , 以学 生学 习为 中心 . 以学 习效 果 为 中心H ] 。 其 宗 旨是 以学生 为本 , 通 过 对
学生 的关注 与分 析 。 在 教 学过 程 中发 现 适应 于 学 生
认 知发 展水 平状 态 的教 学 内容与 课 堂 活动 。 利 用 各 种 手 段 来 激发 学 生 个 体 、 团 队 的学 习 , 以 加 强 学 生
成 既定 的任务 和 目标 。
“ 学” 的效 果 却很 少 提及 ; 对学生学法 , 尤 其 是 大 学
英 语课 程 自主学 习 团 队 的学 习 过 程 中 的学 习与 评
估 方面 的讨论 研究 不 够 。
二、 学生 团 队 自主 学 习模式 的 实践研 究
( 一) 理 论依据
以柯 尔 伯( D a v i d K o l b ) 的经验 学 习 圈 、 人本 主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