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歌诀和十问歌
中医必学十问歌、五脏平脉歌

中医必学十问歌、五脏平脉歌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有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五脏平脉歌:
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
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为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中医诊断学》歌诀

一、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二、脉诊1.浮脉浮脉,举之有余。
按之不足(脉经)。
如微风吹鸟背上毛。
厌厌(微弱)聂聂(轻貌)。
如循榆荚(素问)。
如水漂木(崔氏)。
如捻葱叶(黎氏)。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
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
浮而柔细方为溺,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搜便不流通。
2.沉脉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
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
加石投水,必极其底。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椎筋着骨寻。
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
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
肾虚腰及下元痌(痌tōng:同“痛”)。
3.迟脉迟脉。
-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体状诗] 迟来-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駃:kuài。
同“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
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
迟而无力是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
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4.数脉数脉。
一息六至(脉经)。
脉流薄疾(素问)。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
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
详解问诊十问歌(细细品读)

详解问诊十问歌(细细品读)一、问寒热“问寒热”就是问患者在疾病状态下有没有寒热感觉,通过患者的寒热感觉,我们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是寒证还是热证。
人体是恒温动物,而要把人体的体温维持在一个基本恒定的状态下,就需要有产热和散热两个系统协调地工作,当疾病影响到这个体温调节系统(如外界的寒热刺激或是体内物质的亏损等),人体就会产生或寒或热的症状。
通过这些寒热症状表现出来的不同特性,我们也就可以判断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失调的原因和根源,从而指导疾病的治疗。
人体在疾病下的寒热感觉一般可有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以及寒热往来四种情况,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这四种寒热的表现和意义。
恶(音“勿”)寒发热。
人体有怕冷的感觉,即使是多穿衣服,多盖被子、烤火取暖或是提高居室温度仍无法缓解机体的寒冷感,这种怕冷的感觉,中医称为“恶寒”。
恶寒的感觉常和发热一起出现,热度越高,恶寒越明显,甚至会出现寒战,所以我们常合称为恶寒发热。
西医上大多数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都可以见到这种恶寒发热的症状,为什么细菌、病毒等邪气侵袭人体会出现恶寒发热的症状呢?这就又要提到人体的气。
气具有护卫机体、开合毛孔、温煦机体的作用,外邪要侵袭人体,势必首先要和气作一番较量,当人体正气旺盛时,邪气无法对人体造成影响,人也就不会生病。
当人体正气亏损或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比如说受凉),气对人体的护卫作用就会下降,这时邪气就会乘虚侵入人体,从而和体内的正气发生“争斗”。
争斗过程中,气温煦机体和开合毛孔的作用就会受到阻碍,使肌表汗腺闭塞,这就导致了恶寒的出现。
正气和入侵的邪气发生争斗,产生热量,这就导致了发热。
现代医学认为感染性发热的产生机理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由于侵入人体的微生物被白细胞吞噬后释放出内毒素,这种内毒素导致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改变而导致发热;二是白细胞完成吞噬作用后,在死亡裂解时会产生热量而引起人体发热。
综合这两个因素,我们再回头看看中医的解释,竟然十分吻合。
中医诊断歌诀

中医诊断歌诀1、望神神是生命活动征,意有广义狭义分;两精相搏为基础,神色形态看得真。
(1)得神得神之人精神好,两目精彩身灵巧;呼吸平稳肌肉丰。
虽有疾病不用恼。
(2)失神失神之人精气衰,面晦目暗眼球呆;反应迟缓肌肉削,撮空循衣预后坏。
(3)假神假神突然起精神,面如红妆想见亲;阴不敛阳精已竭,虚阳外越死期临。
(4)神乱神乱可分癫狂痫,痰蒙心窍为根源;抑郁为癫湿痰致,兴奋为狂痰火煎。
突然昏倒吐白沫,醒后如常则为痫;肝风夹痰扰清窍,化痰开窍治为先。
2、望色面部色泽最易望,气血盛衰好端详;色为五脏发于外,泽乃气充在表彰。
(1)常色红黄隐隐为常色,五脏调和气血旺;含而不露真精采,纵然有病也不慌。
常色又分主与客,皆为正常之色泽;主色一身不可变,客随外因变些些。
(2)病色(病色主病)青色为寒气血凝,凝而不通疼痛因;本色为肝病现外,小儿见之主风惊。
赤色主热气血涌,实热征满面红;颧红阴虚火上炎,重病见之虚阳浮。
黄色脾虚气血弱,或有湿邪内停着;面目俱黄为黄疸,阴黄阳黄要斟酌。
白色为寒气血虚,阳气不中足失温煦;白阳虚有水泛,苍白阴寒血行瘀。
黑色为寒肾阳虚,或有水饮体内居;黧黑血瘀阻于内,黑而干焦肾阴枯。
3、望形体形体肥胖痰湿多,消瘦之人常有火;形气相得身体康,形胜气虚寿不多。
4、望姿态阳主动见躁不安,阴主静则身体懒;肺胀喘息难平卧,低头喜俯精气衰。
(二)局部望诊1、望头面脑为髓海精明府,囟填为实向外突;囱陷为虚精气亏,囱门迟闭称解颅。
面肿因水或热毒,要看颜色才可区;耳后肿起为痄腮,口歪中经与中腑。
2、望五官(1)望目目虽属肝分五轮,五脏之疾皆可推;全目红肿热在肝,白睛红赤热在肺。
两眦赤痛为心火,眼睑赤烂脾热为;肾精消亡瞳孔大,黑睛变浅肝精亏。
(2)望鼻鼻头青冷腹中疼,鼻头红赤肺胃热;清涕肺寒浊涕热,热甚络伤则出血。
(3)望口唇唇红脾热虚淡白,青紫心肺功能衰;口角糜烂脾湿热,口腔溃疡称口疳。
口内白斑绕红晕,此为麻疹粘膜斑;樱桃红唇煤气毒,脾阳衰竭人中满。
中医看病歌诀

中医看病的歌诀包括望诊歌、闻诊歌、问诊歌和切诊歌。
1. 望诊歌:望诊主要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例如,“春夏秋冬长夏时,青赤白黑黄随宜。
左肝右肺形呈
颊,心额肾颐鼻主脾。
五脏五窍相对应,生吉克凶合时机。
肝目心舌肺开鼻,肾耳脾口呵相推。
颜色枯泽分新旧,隐隐微黄是愈期。
”
2. 闻诊歌: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断疾病。
例如,“肝怒声呼心喜笑,脾为思念发为歌。
肺金
忧虑形为哭,肾主呻吟恐亦多。
言语粗细强弱视,举止动静阴阳别。
脚步传音体传气,盛衰死生细琢磨。
”
3. 问诊歌: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以了解病情。
例如,“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问经产带,天花麻疹儿科见。
生辰八字阴阳宅,时空往来虔占验。
”
4. 切诊歌:切诊是用手触按病人身体有关部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例如,“左寸为心关属肝,右寸为肺
关属脾。
两尺还归肾命门,上中下焦前后随。
沉里浮表分阴阳,迟寒数热要细思。
细虚大实应有别,短弱长盛八纲知。
”
这些歌诀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和原则的总结,对于学习和实践中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医诊断歌诀和十问歌

28、气滞血淤:气滞血淤肝郁成,太息易怒胁胀痛。月经不调胁痞块,舌紫脉虚诊可凭。
29、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头晕眩,少气乏力懒语言。面白色淡脉细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气虚失血:气虚失血属内伤,倦怠少气面萎黄。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脉弱归脾汤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辩,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促语低微。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小儿传染接种史,疹痘惊疳嗜食偏。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中医问诊《十问歌》

中医问诊《十问歌》“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中医讲究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四诊就是望闻问切。
说到中医的四诊,就不得不提及中医问诊《十问歌》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
它很好地总结了中医问诊的要领,提示医生要通过全面的四诊合参,综合性的进行分析诊断,最后来判定病症。
大众学习中医问诊《十问歌》,可了解一些中医问诊知识,也会对就医起到指导作用。
一问寒热二问汗问寒热寒热是辨别患者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
“问寒热”指询问患者是否感觉怕冷或发热。
“寒”可分为:遇风觉冷,谓之恶风;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不能缓解,谓之恶寒;若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缓解,称为畏寒。
“热”包括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局部发热。
中医又根据寒热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以此细致辨别疾病,患者也可根据以下表现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症状:恶寒发热,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只感觉冷而不发热,称为但寒不热;只感觉发热而不怕冷,则为但热不寒;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问汗汗能反映人体阴阳和表里两方面变化,“问汗”主要诊察患者是否出汗及部位、时间、多少等。
表证辨汗:表证无汗多为外感风寒;表证有汗为表虚或表热证。
里证辨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者为自汗,这类人多为阳气虚损;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身大热而大汗出,多为里热炽盛;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者为战汗,多见于急性热病;汗出身热、烦躁不安、脉来急促,为邪盛正衰之危候。
局部辨汗:头部出汗可能是由于阳热或湿热;额部出汗,脉微欲绝,为元阳离散,虚阳浮越之危象;半身汗出者,无汗部位多为病侧,可因痰湿或风湿阻滞,或营卫不和,或中风偏枯;手足心多汗,多因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所致。
三问头身四问便问头身头痛有虚实之分。
中医十问

问诊第三节问诊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其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问诊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自明代张景岳以后,一般都认为《十问歌》是比较全面而重点突出的问诊方法。
十问的内容是:“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目前,临床上多以以上十问为基础,详细问清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其中尤其应注重围绕主诉询问现病史。
一、问寒热1.恶寒发热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多为外感病的初期,是表证的特征。
若恶寒重发热轻,为外感风寒的特征;发热重恶寒轻,为外感风热的特征;发热轻而恶风,多属外感风邪,伤风表证。
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多为里寒证。
新病畏寒,多为寒邪直中;久病畏寒多为阳气虚衰。
3.但热不寒高热不退为壮热,多因里热炽盛;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为潮热,其中日晡潮热者,多为阳明腑实证;午后潮热,人夜加重,或骨蒸痨热者,多因阴虚;午后热盛,身热不扬者,可见于湿温病;身热夜甚者,也可见温热病热人营血。
4.寒热往来为恶寒与发热交替而发,为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互为进退之象,可见于少阳病和疟疾。
二、问汗汗液是阳气蒸化阴液出于腠理而成,问汗可辨邪正盛衰、腠理疏密和气血盈亏。
问汗主要诊察有无汗出及其部位、时间、性质、多少等。
1.表证辨汗表证无汗为表实,多为外感风寒;表证有汗为表虚,或表热证。
2.里证辨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者为自汗,多因阳气虚损,卫阳不固;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身大热而大汗出,多为里热炽盛,迫津外泄;汗热而味咸,脉细数无力,多为亡阴之证;汗凉而味淡,脉微欲绝者,多为亡阳之证;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者为战汗,多见于急性热病正邪剧烈交争,为疾病之转折点,汗出热退,脉静身凉为邪去正复之吉兆;汗出身热,烦躁不安,脉来急促为邪盛正衰之危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歌诀和十问歌
2010-11-16 21:39
转载自人生何处不绽放
最终编辑人生何处不绽放
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
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
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
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
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
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
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
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
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
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
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
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
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
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
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
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
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
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
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
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
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促语低微。
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
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
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24、气逆:气逆病本肺胃肝,咳嗽喘息肺逆先。
呕恶嗳气呃逆胃,肿逆昏厥头晕眩。
25、血虚证:面唇舌甲无光华,心悸失眠手足麻,经少衍期脉虚细,头眩乏力眼昏花。
26、血热证:身热夜甚烦不眠,目红鼻衄发疹斑。
舌质红绛脉细数,月经先期崩漏连。
27、血瘀:肿胀刺痛有定点,日轻夜重面色暗。
口唇舌质青紫暗,舌边尖部瘀点斑。
口干嗽水不欲咽,肢体麻木或痉挛。
脉沉细涩为要点,部位不同随政见。
28、气滞血淤:气滞血淤肝郁成,太息易怒胁胀痛。
月经不调胁痞块,舌紫脉虚诊可凭。
29、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头晕眩,少气乏力懒语言。
面白色淡脉细弱,自汗心悸兼失眠。
30、气虚失血:气虚失血属内伤,倦怠少气面萎黄。
肌衄便血成崩漏,舌淡脉弱归脾汤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辩,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中医病案书写格式要求》
新编十问歌
问诊首当问一般,一般问清问有关。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辩,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将诊疗经过掺。
个人家族当问遍,妇女经带并胎产。
小儿传染接种史,疹痘惊疳嗜食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