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 疹

合集下载

麻 疹详解

麻     疹详解

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于冬春季流行,病毒主要借空气飞沫传播,传染性强,6个月至5岁小儿最多见。

年幼体弱患者易并发肺炎。

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过去本病每2-3年常有一次大流行,普遍应用我国自制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一)病因和发病麻疹病毒在呼吸道内增殖后,经淋巴结、血液到全身广泛繁殖,引起病毒血症和全身病变。

(二)病人表现1.出疹前期: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及眼结膜炎症状。

发热、咳嗽;流涕、结膜充血(即红眼)、畏光流泪等。

有时出现呕吐或腹泻。

病后2-3天约90%的患者在口腔两侧颊粘膜上可见针头大小的灰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称为麻疹粘膜斑(又叫柯氏斑)。

在日光下易被查见,于出疹后1-2天内即完全消失。

它是麻疹的早期特征,也是麻疹早期诊断的依据。

2.出疹期:起病3-4天后开始出疹,最先见于耳后、额部和发际,逐渐延及面颊、颈及上胸部,3-5日内自上而下蔓延全身,最后波及四肢,直至手掌、足底。

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大小不等,起初皮疹稀疏分布呈淡红色,逐渐密集融合而呈暗红色,疹间可见正常皮肤。

随着皮疹的出现,体温上升可达40℃以上,全身症状及呼吸道炎症症状加重。

此时易并发肺炎,是麻疹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

3.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体温很快降至正常,其他症状亦随之减轻,情况好转。

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消退。

皮疹消退处可见糠麸样脱屑和浅褐色斑痕,经l-2周后消失。

无并发症者,通常在10-14天内痊愈。

成人的麻疹中毒症状较小儿为重,体温高,皮疹密集,但并发症少见。

(三)家庭养护良好的护理对病人顺利出疹及防止并发症极为重要。

l.家庭用药(1)高热时可服用少量退热药如扑热息痛等。

可以微温的湿毛巾敷于额部,或用纱布包好葱白,放在35%酒精中煮沸约1-2分钟后,按头面、胸腹、背部、上肢、下肢等五部分的顺序进行擦浴。

在同一部位稍加用力,反复擦浴2-3遍,然后敷以柔软毛巾。

(2)烦躁不安者,酌用少量镇静剂,如安定等。

中医学-麻疹

中医学-麻疹

麻疹1.病因病机病因:感受感受麻疹时邪。

病机:邪犯肺脾,肺脾热炽,外发肌肤。

其主要病变在肺脾。

2.诊断要点1)易感儿,流行季节,近期有麻疹接触史。

2)初期发热,流涕,咳嗽,两目畏光多泪,口腔两颊黏膜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

3)典型皮疹自耳后发际及颈部开始,自上而下,蔓延全身,最后达于手足心。

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可散在分布,或不同程度融合。

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和棕褐色色素沉着。

3.辨证要点麻疹首先要判断证候的顺逆。

1)顺证:身热不甚,常有微汗,咳嗽而不气促。

3~4天后开始出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次延及头面、颈部,而后急速蔓延至胸背腹部、四肢,最后鼻准部及手心、足心均见疹点,疹点色泽红润,分布均匀,无其他合并证候。

疹点均在3天内透发完毕,后依次隐没回退,热退咳减,精神转佳,胃纳渐增,渐趋康复。

2)逆证:见形期疹出不畅,或疹出即没,或疹色紫暗;高热持续不降,或初热期至见形期体温当升不升,或身热骤降,肢厥身凉者;并见咳剧喘促,痰声辘辘;或声音嘶哑,咳如犬吠;或神昏谵语,惊厥抽风;或面色灰青,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均属逆证证候。

4.病证鉴别1)感冒一般无明显目赤胞肿、畏光羞明、眼泪汪汪等眼部症状,无麻疹粘膜斑。

2)风痧发热1天左右,皮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可伴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

皮疹初见于头面部,迅速向下蔓延,1天内布满躯干和四肢。

出疹2~3天后,发热渐退,皮疹逐渐隐没,皮疹消退后,可有皮肤脱屑,但无色素沉着。

无畏光、泪水汪汪和麻疹黏膜斑。

3)奶麻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突然高热,持续3~5天,身热始退或热退稍后即出现玫瑰红色皮疹,以躯干、腰部、臀部为主,面部及肘、膝关节等处较少。

全身症状轻微,皮疹出现1~2天后即消退,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斑。

4)丹痧多见于3~15岁儿童,起病急骤,发热数小时到1天内皮肤猩红,伴细小红色丘疹,自颈、胸、腋下、腹股沟处开始,2~3天遍布全身。

在初诊是可伴见口周苍白圈、皮肤线状疹、草莓舌等典型症状。

小儿出疹鉴别

小儿出疹鉴别
(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 (五)营养障碍:可出现营养不良和营养不良
性浮肿、维生素A缺乏所致的干眼症等。 (六)结核病恶化
【诊断】
典型麻疹可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确诊,必 要时辅以特异性检查。
一、流行病学史 了解当地麻疹流行史,与麻疹病 人接触史,以及患儿的免疫接种史。
手足口病(Hand-food-mouth disease)
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由柯萨奇及埃可(ECHO)等病毒 引起。出疹部位多见于口腔、手指背面、足边缘。多见于5岁以 下儿童,1-2岁最多见,成年罕见。出疹前可有前驱症状。典型 皮疹为水痘样皮疹,主要见于手足、指(趾)背或侧缘,尤其是 指(趾)甲的周围及足跟的侧缘。皮疹为水疱疹。与皮疹同时或 稍前在口腔出现疼痛性小水疱,迅即破溃呈灰白色糜烂或浅溃疡, 外周红晕。病程约一周。
小儿出疹性传染病的鉴别 海南医学院儿科教研室
小儿出疹性传染病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 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见疾病有麻 疹、猩红热、水痘、风疹、幼儿急疹等。
小儿出疹性传染病都有其共同的特点:
1、病原体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2、有流行趋势,冬春季发病较多。 3、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呼吸道感染症状。 4、均有明显的皮疹。 5、发病年龄多为6个月以上,5岁以下儿童,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 Kawasaki disease)
多见于婴幼儿,特点为急性发热伴有皮 肤粘膜病变和淋巴结肿大。 发热:为最早表现 皮疹:在发热同时或发热后出现,呈向心性、多
形性。
肢端变化:为本病特征之一,当肛周皮肤、指趾
未端出现脱皮水肿时,诊断即可成立。

儿科麻疹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儿科麻疹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麻疹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冬春较多,5岁以下的孩子易于罹患。

毒从口鼻吸人,侵犯肺脾。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毒邪轻而体质较好的,则邪从肌表外达,出疹顺利,经过10天左右,疹回热退,脱屑而愈,此为顺证;若病毒较重而正气虚弱,无力外托,邪毒不能尽从皮毛肌肤外达,可闭肺攻喉,内窜厥阴,产生喘逆昏痉等逆证,则病情凶险,多有恶变。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广泛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麻疹发病率大大降低,且症状较轻。

【诊断】1.未接种麻疹减毒疫苗,未患过麻疹的易感儿童,在流行季节,有与麻疹患儿的密切接触史。

2 .初起发热咳嗽,眼泪汪汪,口腔有柯氏斑(颊黏膜臼齿处出现针尖样小白点,周围充血)。

3 .正常的麻疹,颗粒分明,高出皮肤,色泽红活,疹回则热退,皮肤出现糠皮状脱屑。

若疹点稀细色淡或色紫暗红,密集成片,或出后早回,或麻疹虽回而热仍不退者,要注意产生并发症。

4 .出疹过程,咳嗽剧烈,气急鼻煽,烦躁不安,或声音嘶哑,呼吸困难;或神昏痉厥者,提示邪毒闭肺攻喉,内窜厥阴,产生肺炎、喉炎、脑炎等合并症。

5 .必须与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鉴别(见猩红热节)。

【治疗】一般麻疹轻症,只需治以简易方药,加强护理,即能痊愈。

若痛毒较重或出现并发症,要加强治疗措施,及时处理。

一、辨证论治麻疹为痴毒引起,治疗方法以解毒为主,按其疹前、出疹、疹回的不同时期,采用宣透、清热、养阴之法。

虽然麻疹的临床表现有顺证和逆证区别,但也要根据不同的出疹过程应用宣、清、养三大法则,以因势利导,祛邪助正。

对于并发的险逆证,需在三法的基础上,辨证治疗。

1.顺证(1)疹前期(从发病到麻疹透布,为期3天):初起身热,咳嗽流涕,泪水汪汪,倦怠思睡,身热逐渐升高,发热第2〜3天,口颊黏膜出现柯氏斑,舌苔薄白或薄黄。

此邪留肺经,欲从外泄。

治法:辛凉宣透。

方药举例:清解透表汤加减。

牛劳子、连翘、豆豉各IOg,葛根、荆芥各6g,升麻、蝉蜕各5g,甘草3g。

麻疹防治基本知识

麻疹防治基本知识

麻疹防治基本知识一、什么是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出疹子”,传染性极强,严重威胁健康。

临床上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等症状为主,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常见并发症包括中耳炎、喉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罕见并发症有心肌炎、腹泻和脑炎等。

二、麻疹是怎样传染的?麻疹病毒大量存在于发病初期病人的口、鼻、眼、咽分泌物及痰、尿、血中,通过病人打喷嚏、咳嗽等途径将含有大量的麻疹病毒排除体外存在于空气中,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

三、麻疹病人是麻疹的唯一传染源?麻疹病毒只感染人,故麻疹病人是麻疹唯一的传染源。

病人自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日(即出疹前后10天)内均有传染性,以前驱期末传染性最强,恢复期患者不携带病毒。

四、哪些人群容易得麻疹?人对麻疹普遍易感,凡未得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接触麻疹病人后,均易被感染而发病。

五、麻疹的潜伏期一般多长时间?麻疹潜伏期 7~21天,多为 9~14天。

典型麻疹临床分几期?1.前驱期从发热到出疹,一般持续3-4天。

主要症状为上呼吸道及眼结合膜炎所致的卡他症状,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咳嗽、流涕、眼结合膜充血、畏光、咽痛、全身乏力等。

2.出疹期从病程的第3-4天开始,持续一周左右。

患者体温持续升高,同时呼吸道等感染中毒症状明显加重,出现皮疹。

皮疹先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2-3天遍及全身,最后达手掌与足底。

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直径约2-5mm,压之不褪色。

3.恢复期皮疹达高峰后,持续1-2天后迅速好转,体温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弱,皮疹随之按出疹顺序消退,可留有浅褐色色素沉着斑,1-2周后消失,疹退时有糠麸样细小脱屑。

七、发生麻疹后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1.控制传染源:对患者要坚持早发现,早隔离治疗。

病人隔离至发疹后5天,如有合并症时应延长10天。

麻疹的中医名词解释是啥

麻疹的中医名词解释是啥

麻疹的中医名词解释是啥麻疹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也被称为风疹。

在中医的术语中,麻疹通常被称为“痲疹”(ma zhen)或“麻模疹”(ma mo zhen)。

痲疹是由于寒湿之邪侵袭肌表所引起的。

在中医理论中,病因主要与邪气入侵有关。

正常情况下,人体在气候温暖、身体健康的条件下,气血运行畅通,身体与外界的关系处于平衡状态。

然而,当寒湿之邪侵入人体时,它们会阻碍全身的气血运行,从而导致病症的产生。

寒湿之邪是指湿气和寒气的结合体,它们可能来自于自然环境、饮食生活或他人传染。

当寒湿进入体内后,它们会阻碍正常的气血运行,导致体内湿气的积聚。

这种积聚会导致人体出现症状,例如体温升高、喉咙发炎、皮肤疹子等。

在中医理论中,痲疹是一种外感病因引发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寒湿之邪入侵体表。

在传统中医诊断中,中医师会关注患者的舌苔、脉象等指标来确定病因及其病程。

例如,舌苔会显示湿气的程度,脉象会反映气血运行是否正常。

根据这些指标,中医师选择适合的中医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痲疹有“里外合治”的特点。

也就是说,中医治疗注重调理内外两个方面。

外治要通过推拿、艾灸等手段来促进气血运行,通过改善肌肤温度和湿气排出来缓解患者症状。

而内治则侧重于调理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平衡,以加强患者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在中医的视角下,痲疹是一种与体内外湿气的不和谐相关的疾病。

人体湿气的增加与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有关。

例如,大量的寒凉食物和饮料可能会导致体内湿气的积聚。

因此,在中医的治疗过程中,中医师除了对症治疗外,还会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和保持适度的运动,以调养体内的湿气。

总之,痲疹是一种由寒湿之邪入侵体表引起的传染病。

中医的名词解释为“痲疹”或“麻模疹”,与寒湿湿气的积聚有关。

中医治疗注重从内外两个方面调理身体,以达到湿气排除和气血平衡的目的。

此外,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可以改善体内湿气的情况。

这种中医的综合治疗方法在缓解症状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中医儿科学24章麻疹

中医儿科学24章麻疹

三、逆证病机
若麻毒炽盛,正气不支,无力托毒于外,或复感新邪,化火内 陷入里,便产生逆证。
脏腑之伤,惟肺尤甚,邪毒闭肺,肺气郁闭,可见咳喘痰鸣, 形成邪毒闭肺证。
肺胃邪毒炽盛,化热化火,循经上攻内陷心肝,蒙闭清窍,引动肝风,而见神昏抽
搐,形成邪陷心肝证。
治法: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滋 养肺胃津液为主,扁豆、甘草清养胃气,桑叶清透余热。
逆证
1.邪毒闭肺
证候:高热不退,面色青灰,烦躁不安,咳嗽气促,鼻翼煽动, 喉间痰鸣,口唇发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皮疹稠密,疹点紫暗, 舌质红赤,苔黄腻,脉数有力。
治法:宣肺开闭,清热解毒。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常用药:麻黄宣肺平喘,石膏清泄肺胃 之热以生津,二药相互为用,既能宣肺,又能泄热。杏仁协助麻黄以 止咳平喘,甘草与化痰止咳药配伍有润肺止咳作用。
2.热毒攻喉证
证候: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或咳声重浊,声如犬吠,甚则吸气 困难,胸高胁陷,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护理
1.卧室空气要流通,但须避免直接吹风受寒和过强阳光刺激。 2.口腔、鼻孔、眼睛、皮肤要保持清洁。 3.注意补足水分,多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 为宜,忌食油腻、辛辣厚昧食物。
谢谢!
治法:平肝息火,清心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加减。常用羚羊角粉(冲服)、钩藤、桑叶、菊 花凉肝息风,茯神安神定志,竹茹、浙贝母化痰清心,鲜生地、白芍、 甘草柔肝养筋。
【其他治法】
外治疗法
1.芫荽子(或新鲜茎叶)适量,加鲜葱、米酒同煎取汁。乘热 置于罩内熏蒸,然后擦洗全身,再覆被取汗。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者。
3.麻疹皮疹呈暗红色斑丘疹,但皮疹与皮疹之间皮肤颜色 正常。

麻疹

麻疹



1.邪犯肺卫(初热期) 证候 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 咳嗽,目赤胞肿,畏光羞明,泪水汪汪,倦怠 思睡,饮食不振,或大便稀溏。发热第2—3天, 口腔两颊粘膜红赤,出现麻疹粘膜斑,舌苔薄 白或微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本证以邪犯肺卫,肺失宣发见发热、咳嗽、 目赤、流泪、麻疹粘膜斑为证候要点。 治法 辛凉发表,宣肺透疹。 方药 宣毒发表汤加减。
方药 宣毒发表汤加减。 方中升麻、葛根、浮萍辛凉发表透疹; 荆芥、防风、薄荷疏风解表以助透疹;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前胡、牛蒡子、 桔梗、甘草宣肺化痰、利咽止咳, 恶寒无汗者,加麻黄、苏叶发散风寒; 发热较高者,加金银花、大青叶清热解 毒;咳嗽痰多者,加杏仁、浙贝母化痰 止咳;恶心呕吐,大便稀溏加藿香、佩 兰解表化湿。本证也可用银翘散加减治 疗。


2.麻毒攻喉 证候 身热不退,咽喉肿痛,咳如犬吠, 声音嘶哑,喉间痰鸣,甚则吸气困难、 胸高胁陷、烦躁不安、面唇青紫,疹点 稠密紫暗,舌质红,舌苔黄,脉数,指 纹紫滞。 本证邪毒上攻咽喉,闭阻气道见咽喉 肿痛、吸气困难、声音嘶哑为证候要点。 治法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方药 清咽下痰汤加减。

逆证 1.麻毒闭肺 证候 高热不退,咳嗽气促,喉中痰鸣, 鼻翼煽动,甚则摇肩撷肚、面唇青紫、 烦躁不安,疹出不畅,或疹稠紫暗,舌 质红,舌苔黄,脉数,指纹紫滞。 本证以邪毒内陷,郁闭于肺见高热、 咳嗽、喘促、鼻煽为证候要点。 治法 清热解毒,开肺化痰。 方药 麻杏石甘汤加味。

概述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本病是由感受麻毒时邪,从口鼻而入, 侵犯肺胃(脾),肺胃热炽,外透肌肤 而发病。按不同阶段,又有邪犯肺卫、 肺胃热炽、肺胃阴伤等不同病机变化。 其中肺胃热炽为病机演变中心。 若正不胜邪,麻毒炽盛,则可见麻毒闭 肺、麻毒攻喉、毒陷心肝等逆证,尤其 麻毒闭肺最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
概念: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麻疹粘膜斑(koplik spots)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特征。

本病传染性强,易造成流行。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一、病原学
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疫苗免疫稳定)。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通过飞沫(咳嗽、打喷嚏、说话)传播给其它人。

3.人群易感性:未患过麻疹者均易感,与病人接触后九成以上发病,并有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以冬春季为主,发病年龄6m-5岁。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1.发病过程:病毒侵入呼吸道粘膜上皮并在局部繁殖,然后通过淋巴组织入血,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经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再次入血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导致发病。

皮疹是病毒或免疫复合物;色素沉着因RBC、血浆外渗导致;脱屑:表皮细胞坏死、退行性变。

机体免疫力降低。

三、临床表现
(一)典型麻疹:
1.前驱期:①发热,一般逐渐升高,小儿也可骤发高热伴惊厥。

②上呼吸道炎,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涕、眼结合膜充血、畏光、眼睑浮肿、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

③麻疹粘膜斑。

2.出疹期:于发热第3~4日开始出现皮疹,伴发热增高,症状加重,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 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2~5日出齐。

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压之退色,高热可达40℃,嗜睡,重者有谵妄、抽搐,咳嗽频繁。

结膜红肿,畏光,舌乳头红肿,全身表浅淋巴结及肝脾轻度肿大。


3.恢复期:出疹3~5日后,发热开始减退,皮疹随之消退,按发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浅褐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皮,历时约1~2周完全消失
(二)轻型麻疹:潜伏期长(21~28d),发热低,上呼吸道症状轻,麻疹粘膜斑不典型,皮疹少而色淡,病程3~5d,并发症少,多见于接受过疫苗免疫者。

(三)重型麻疹:见于体弱多病、营养不良、免疫力低或继发严重细菌感染等,病情凶险,死亡率高。

又可分为中毒性、休克性、出血性及疱疹性麻疹。

(四)并发症
1.支气管肺炎:最常见,约占12%~15%。

若并发细菌感染病情加重。

2.心肌炎:婴幼儿多见。

表现为气促、烦躁、肢端发绀、面色苍白等心衰症状。

3.喉炎:轻度,并发细菌感染后可发生严重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缺氧等呼吸道梗阻表现。

4.其他: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五)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粒细胞相对增高。

2.多核巨细胞及麻疹病毒抗原检测。

3.血清抗体检测:血清中抗麻疹IgM,是最早特异性。

四、诊断方法。

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资料:麻疹流行期间,有接触史;2.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
流泪、结膜充血、畏光、口腔麻疹粘膜斑及典型皮疹即可诊断;3.实验室检查:须借助血清抗体来确诊。

五、治疗
(一)对症治疗:1.高热:酌情用少量解热剂;2.咳嗽:祛痰止咳;3.烦躁:镇静。

(二)并发症治疗:
1.支气管肺炎:抗菌(根据药敏结果)。

2.心肌炎:心衰者宜及早静注毒毛、旋花子甙K或西地兰。

3.喉炎:使患儿安静,给予雾化吸入,选用抗菌药物。

重症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六、预防
1.管理传染源:对麻疹病人应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隔离期为出疹后5d,有并发症者延长至10d。

对密切接触者检。

2.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易感儿避免到公共场所。

无并发症者在家隔离。

3.保护易感人群:(1)主动免疫:我国规定8个月初种,7岁时复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2)被动免疫:免疫血清球蛋白0.25ml/kg,可预防麻疹发病
七、护理
(一)一般护理
1.休息:病室保持空气新鲜、通风,室温18oC~20oC,相对湿度50%~60%,光线不宜过强,防止强光对病人眼睛的刺激。

2.饮食:应给以营养丰富、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并注意补充充足的水分。

恢复其提高饮食质量。

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体温、呼吸、神志、皮疹变化,有无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并发症表现:支气管肺炎、喉炎。

(二)对症护理
1.高热:忌用酒精擦浴。

2.皮疹护理。

3.眼、鼻、口腔护理:清除分泌物,保持清洁,预防继发感染。

4.并发症的护理:根据所患并发症如支气管肺炎、喉炎等给以护理。

八、麻疹的健康教育
1.麻疹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周期性流行。

虽然目前已经有安全、经济、有效的疫苗可用,但麻疹仍然是导致儿童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2.麻疹主要症状和体征是什么?
麻疹早期的症状有高热、流涕、咳嗽、眼结膜充血、流泪,几天后出疹,并持续5-6天后逐渐消退。

在高度营养不良和缺乏足够卫生保健的人群中,麻疹死亡率可高达10%。

3.谁处于麻疹危险之中?
未接种疫苗的儿童是患麻疹及其并发症(包括死亡)的高危人群,任何没有免疫力的人(未接种疫苗或者既往未患过麻疹的人群)都能被感染。

4.麻疹是如何传播的?
麻疹病毒是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通过咳嗽、喷嚏、与病人密切接触或直接接触感染鼻咽分泌物而传播。

麻疹病毒在空气中或污染物的表面2小时仍具有活性和传染性,麻疹病人在出疹开始的前后4天均可传播麻疹。

5.麻疹如何分期?
典型麻疹可分为四期。

一是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范围7-21天。

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二是前驱期,也称出疹前期,一般为3-4天;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三是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四是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6.麻疹有哪些并发症?
可并发喉、气管、支气管炎,3岁以下的小儿喉腔狭小、粘膜层血管丰富、结缔组织松弛,如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可造成呼吸道阻塞,严重者可窒息死亡。

还可并发肺炎、心肌炎、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疾病。

7.如何预防麻疹?
一是管理传染源,对病人应进行隔离,对接触者医学观察3周。

二是切断传播途径,病室注意通风换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医护人员离开病室后应洗手更换外衣方可接触易感者。

三是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佳手段,同时尽量少带孩子到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

8.患者就医应注意什么?
到医院就诊时,要注意带上口罩。

尤其是儿童生病就诊,家长应带孩子尽量避开就医人数多、通风条件不好的医院,可以减少等候时间,减少交叉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