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动静”对比视域下的中外大学校训翻译研究——兼译淮南师范学院校训

合集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高校校训英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高校校训英译研究
[7]安敬涛.目的论视角下的大学校训翻译研究[D].湘潭大学,2010.
[8]范武邱,范头姣.中国大学校训翻译:问题与基本对策[J].上海翻译,2008(2):40-44.
[9]卢丹.从目的论看翻译策略——对Study of Sociology两个汉译本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9.
4.1.2连贯性
4.1.3忠实性
4.2校训英译的策略
5.总结
七、参考文献
[1] Mark, Shuttleworth & Moira,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Z]. Manchester: St.Jerome Publishing, 1999;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6.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名称:目的论视角下的中国高校校训英译研究
A Study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Motto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kopos Theory
毕业论文起止时间:2013年03月5日~2013年05月07日(共45周)
系(部):外语系指导教师:王佳娣
班级:09英语1班学生姓名:刘辉辉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辞海》中“校训”的含义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使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校训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如今中国的发展日益国际化,外国越来越关注中国,包括关注我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留学,那么了解中国文化,传扬中国大学文化,提高中国高校知名度,传播我国办学特点理念,校训的翻译就起着重要的作用。目的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忠实性、连贯性,从目的论的视角研究中国高校校训的英译,有着理论和实践意义。

“双一流”背景下的中外大学校训翻译对比——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双一流”背景下的中外大学校训翻译对比——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年4月第21卷第2期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Apr.2019Vol.21,No.2收稿日期:2018-09-12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8A0511);淮南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7xj52);淮南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创新团队项目(2015-3-06)作者简介:张久全(1982—),男,安徽寿县人,硕士。

文章编号:1673-1387(2019)02-0177-05doi :10.11717/j.issn.1673-1387.2019.02.12“双一流”背景下的中外大学校训翻译对比———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训英译为例张久全,孟焱(淮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南232038)摘要: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训为例,从汉英语言“动静对比”视角探讨中外大学校训用语特征的语言学依据,总结了国外大学校训用语表达的4种基本句型,更好地服务于校训的英译工作,以此提高国内高校教育理念建设和知名度建设,以期为校训英译翻译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校训;大学;翻译对比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2017年,教育部等国家三部委联合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入围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在此背景下,作为“双一流”高校的中国科大如何建设好“双一流”成为当务之急。

这一目标既离不开高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更离不开高校凝练的办学特色。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校训文化建设,以此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总体来说,大学校训是全体师生共同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它凝练了大学的办学传统、教育理念和核心价值,体现了校园风气、文化和特质。

中外大学在办学性质、人文理念和教育特色等诸多方面差异较大。

中国著名大学校训中英文对照翻译

中国著名大学校训中英文对照翻译

中国著名大学校训中英文对照翻译搜集了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一些著名高等学府的中英文校训:Peking University (founded in 1898): Patriotism, Advancement, Democracy and Science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爱国进步民主科学Tsinghua University (founded as early as 1911): Self-discipline and Social Commitment清华大学(始建于1911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Wuhan University (date back to 1893): Improve Yourself, Carry Forward Stamina, Seek Truth and Develop Innovations武汉大学(前身建于1893年):自强弘毅求是拓新Tianjin University (founded in 1895): Seek Truth from Facts天津大学(创建于1895年):实事求是Zhejiang University (founded in 1897): Seek Truth and Be Creative浙江大学(创建于1897年):求是创新Shandong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01): Noble in Spirit; Boundless in Knowledge山东大学(创建于1901年):气有浩然学无止境Nanjing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02): Be Honest and Intelligent, Study Hard and Act Sincerely南京大学(创建于1902年):诚朴雄伟励学敦行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02): Learn to be an Excellent Teacher; Act as an Exemplary Person北京师范大学(创建于1902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Southeast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02): Strive for Perfection东南大学(创建于1902年):止于至善Fudan University (founded as early as 1905): Rich in Knowledge and Tenacious of Purpose; Inquiring with Earnestness and Reflecting withSelf-practice复旦大学(始建于1905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Jinan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06): Loyalty, Credibility, Sincerity, and Piety暨南大学(创建于1906年):忠信笃敬Tongji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07): Discipline, Practicality, Unity and Creativity同济大学(创建于1907年):严谨求实团结创新Nankai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19): Dedication to Public Interests, Acquisition of All-round Capability, and Aspiration for Progress with Each Day南开大学(创建于1919年):允公允能日新月异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unded in 1920): Strict Standard and Sufficient Effort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建于1920年):规格严格工夫到家Xiamen University (founded in1921): Pursue Excellence, Strive for Perfection厦门大学(创建于1921年):自强不息止于至善Sun Yat-sen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24): Study Extensively, Enquire Accurately, Reflect Carefully, Discriminate Clearly, Practise Earnestly中山大学(创建于1924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date back to 1937): Seek Truth from Facts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建于1937年):实事求是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unded in 1939): Solidarity, Diligence, Practicality and Creativity北京理工大学(创建于1939年):团结勤奋求实创新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41): Be United, Alert, Earnest and Lively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建于1941年):团结紧张严肃活泼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founded in 1953): Dedication and Practicality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于1953年):奉献求实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founded in 1958): Socialist-minded and Professionally Proficient, Associating Truth with Fact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于1958年):红专并进理实交融National Tai Wan University (date back to 1927):Cultivate Your Virtue, Advance Your Intellect; Love Your Country and People国立台湾大学(前身建于1927年):敦品励学爱国爱人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37): To Learn and to Apply for the Benefit of Mankind香港理工大学(创建于1937年):开物成务励学利民。

功能对等理论下中国高校校训的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下中国高校校训的翻译

语言新探功能对等理论下中国高校校训的翻译余溢彩江西财经大学校训是各大高校基于校园文化及办学特色制定的对师生有指导意义的训词,它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

一所高校要想提升自己在国际上的名誉,弘扬高校精神,首先要做好校训的翻译。

一个合格的译文要做到在意义、句法以及文体方面都与原文相差无几,这一翻译原则也体现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中。

校训是一种十分精准凝练的语言,具有精炼性、延续性以及针对性。

在校训的翻译中,翻译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完美展现了校训中的意义,有的则难以再现原文的风韵。

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曾提出著名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他提出不同的语言在翻译的过程中难以达到完全对等,甚至可以说两种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因此在翻译之前要根据原文的写作风格及类型确定不同的翻译对等原则。

奈达强调,翻译过程中应注重两种语言的功能对等,而功能对等强调的是用最合适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源语言的信息。

另外,翻译的难易程度也与校训的语言风格息息相关。

有的校训原文由对仗的词语组成,也就要求译文在翻译出意思的同时,尽量寻求形式对仗。

若以形式对仗的标准来看,有些校训的翻译则达到这种标准。

如山东大学的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的英译为“Noble in Spirit.Boundless in knowledge”。

首先从意义上看,译文准确地表达出了原文意思。

再从形式上看,译文也采取了对仗的手法,读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及传播,因此,可认为山东大学的校训译文符合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

再如北京大学的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由八个词语组成,简练之中意蕴丰富。

它的英译版本为“Patriotism. Advancement.Democracy and Science”。

译文用了四个名词表达出了校训的含义,同样也与原文形式对仗,风格统一,符合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中词语对等、篇章对等、句法对等以及文体对等四大原则。

语用等效观下大学校训的英译研究

语用等效观下大学校训的英译研究
很高 :

3 . 2语用等效翻译观 的分类 G L eh pi ieo rg ai一书 中将语用学分为语用 . ec 在 r cp f am t n l p c
语言等效翻译和社交语用等效 翻译两种类 型。首先语用语言 等
求 实 剖 耨 博 学 团 结 勤 謇 谨
词 语
效翻译是在 词汇 、 法 、 语 意义等层次上不拘 泥于原文 的形 式 , 只 要求保存原文信息的内容 , 使译文达到语用等效 , 近似于奈达提 倡 的“ 动态对 等” 。而社交语 用等效翻译不同于语用语言等效翻
上面两个关于校训内涵的表述尽管各不相 同,涉及到校训
的 目的 、 质及作用 。 本 但却是从 不同的角度 阐述 了校训的本 质 。 新兴学科领域 , 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 与此同时翻译作为跨 文化
校训 。对 内是一所大学依据办学理念而制定 的鞭策 和规范全体 交 际最重要手段必然要 经常涉及语用 问题 。语用学研究领域所 师生员工行为的简短言词 。对外作为一所大学最好的广告语 , 影 取得 的成果也势必能够为翻译的研究提供 了借鉴。
频 率



从句法特 点上看 , 我国大学的校训多以四言八字为多 , 主要 同济大学 : 严谨 求实 团结 创新 而西方大学校训 的句法则不 同于国内高校 校训 ,主要有 以 下三种结构 :陈述句。例如: 国牛津大学校训 : 1 0dIMy 英 1 eLr 1 s
校训 , 作为大学 的“ , 魂” 它像一盏 明灯一样指引着学校 的发 是名词性平行结构。例 如:
外 高校多重视科 学主义教育 ,侧重于对知识 、真理和 自由的追
求 。具体表现为 : G Leh 1 8 :5 )p 将 ] 从 校训 文字 的来 源上 看 ,我国大学的校训大多来 自经典或 语 言 学和 社 交 语用 学 两 种 类 型 。( . ec ,9 3 1 7 ̄ 么 , 语 用学知识运用在等效 翻译上 ,就可以将语 用等效翻译分 为语用 古籍, 在收集的 5 0所国 内高校校训中 , 以下词语出现的频率相对

中国高校校训英译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高校校训英译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高校校训英译的问题与对策作者:彭朝忠严俊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12期【摘要】中国高校校训的翻译随着中西方高校交流的剧增,尤其是中国高校对外宣传意识的增强而日益受到重视,翻译中的问题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在认真对比中西方高校校训语言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对文体功能的比较分析,提出借鉴广告翻译策略能够有效解决校训翻译中的问题,并认为归化的处理原则是解决中国高校校训英译问题的可行方式。

【关键词】校训翻译;文体功能;广告翻译;归化一、中西方校训语言特色的比较高校校训在英语里称为universitymotto。

motto,即箴言,指闪耀着智慧之光,有着涤洗灵魂力量的语句,往往发人深思,催人向上。

高校往往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历史传统,人文追求,选择自己特定的校训,或为鞭策精神,或是警醒态度,就这一点而言,无论中西方高校的校训都是一致的。

此外,由于校训的上述功能,中西方校训的特点都表现出一定的固定性,校训一经选定,一般不轻易变更。

但是,中西方高校校训的选择又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首先,从思想主题的选择上看,西方校训往往突出宗教、自由或真理等概念。

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西方校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如在欧美,宗教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宗教改革运动以前的欧洲尤其明显),宗教对教育的影响可以从很多校训中lord,light,Christ等词的高频使用得到明证。

如牛津大学(Oxford)的The lord is my light,布朗大学(BrownUniversity)InGodwehope,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的Allthings cohere in Christ,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In the lightshallwe see Iight自17世纪开始,紧随宗教改革之后的的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极大地解放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Freedom,truth及knowledge等概念在西方高校校训中大量出现,表现出人们对自由,真理和知识追求的渴望。

中国部分知名大学校训的主要特色及翻译特点探析

中国部分知名大学校训的主要特色及翻译特点探析

中国部分知名大学校训的主要特色及翻译特点探析作者:刘萍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刘萍(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摘要:校训,作为一种相对独特的应用文体,大多源自于儒家经典、名人题词和名言摘录。

其结构对仗工整,表达简洁凝练,语言内涵丰富。

不同学校的校训意义各有不同,因此,翻译时必须在遵循校训翻译的原则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准确地理解原文含义,并结合译入语校训的用词与结构特点,简洁而地道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

关键词:校训;校训特色;翻译特点;重要性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135-032014年8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校训是什么》系列报道,开播第一篇,以头条6分钟的时长介绍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播音员提到“家有家风,校有校训,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凝练表达,既沉淀着长期形成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又标注着鲜明的时代气质。

校训传递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挖掘校训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底蕴正是新时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

一、校训的含义及其主要特点对校训最早的定义,是“学校为训育指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使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2009)将其定义为“a short sentence or phrase that expresses the aims and beliefs of a person, a group, an institution, etc. and is used as a rule of behavior”。

根据对校训的中英文释义,我们可以明确校训需要具有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

任何一则校训,旨在传达该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目标、学校特色和精神风貌,因此,中西方校训兼有这三个功能。

中国高校校训英译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高校校训英译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高校校训英译的问题与对策作者:彭朝忠严俊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12期【摘要】中国高校校训的翻译随着中西方高校交流的剧增,尤其是中国高校对外宣传意识的增强而日益受到重视,翻译中的问题也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在认真对比中西方高校校训语言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对文体功能的比较分析,提出借鉴广告翻译策略能够有效解决校训翻译中的问题,并认为归化的处理原则是解决中国高校校训英译问题的可行方式。

【关键词】校训翻译;文体功能;广告翻译;归化一、中西方校训语言特色的比较高校校训在英语里称为universitymotto。

motto,即箴言,指闪耀着智慧之光,有着涤洗灵魂力量的语句,往往发人深思,催人向上。

高校往往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历史传统,人文追求,选择自己特定的校训,或为鞭策精神,或是警醒态度,就这一点而言,无论中西方高校的校训都是一致的。

此外,由于校训的上述功能,中西方校训的特点都表现出一定的固定性,校训一经选定,一般不轻易变更。

但是,中西方高校校训的选择又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首先,从思想主题的选择上看,西方校训往往突出宗教、自由或真理等概念。

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西方校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如在欧美,宗教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宗教改革运动以前的欧洲尤其明显),宗教对教育的影响可以从很多校训中lord,light,Christ等词的高频使用得到明证。

如牛津大学(Oxford)的The lord is my light,布朗大学(BrownUniversity)InGodwehope,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的Allthings cohere in Christ,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In the lightshallwe see Iight自17世纪开始,紧随宗教改革之后的的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极大地解放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Freedom,truth及knowledge等概念在西方高校校训中大量出现,表现出人们对自由,真理和知识追求的渴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8-03-20[作者简介]张久全(1982-),男,淮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孟焱(1981-),女,淮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汉英“动静”对比视域下的中外大学校训翻译研究———兼译淮南师范学院校训张久全,孟焱(淮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南232038)[摘要]汉英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动态”与“静态”的差异。

从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中外大学校训这一特殊语言文本的来源及其翻译实践中的动静对比与转换,揭示汉英语言思维的“动静”差异在校训翻译中的应用性和指导性,同时英译淮南师范学院校训,印证静态思维表达下英文校训的四种句型,从而希望促进国内外大学的校训翻译研究和校际文化交流。

[关键词]大学校训翻译;校训来源;动静对比与转换;四种句型;淮南师范学院校训[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30(2018)03-0072-04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教授曾说:“大学有三宝:校训、校友和校园”[1]。

随着我国大学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各级各类大学为优化办学资源,提升办学知名度,都在不断加强校友和校园建设,在校训的建设和对外推广上也更须努力。

众所周知,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是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1](P1)。

由于大学在建校时间、办学层次、教育理念和学科特色等方面各不相同,每所大学校训的用语和侧重也各具特点,但无不体现着本校的立校理念与特色追求。

可以说,校训是大学对自身形象的最好代言,是大学树立品牌,彰显个性,宣传与推介自身文化的最佳手段。

相应地,对大学校训进行适当的翻译也成为中国高校开展“走出去、引进来”等校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笔者拟从汉英语言动态与静态差异的角度出发,梳理中国大学校训用语动态特征的语言哲学基础,并将汉英动静思维差异运用于大学校训翻译的实践中,同时英译淮南师范学院校训以示之。

一、中国大学校训用语动态特征的语言哲学基础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刘丹青指出:“汉语是一种动词型或者说动词优先的语言,而英语是一种名词型或者说名词优先的语言”[2](P184)。

也就是说,汉英这两种语言作为东西方的代表性语言,无论在词类、词性、语法等方面都截然不同,在互译时应注意语言表达优先的问题。

语言名家洪堡特说:“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3](P56),即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与操这种语言的民族本身的特性息息相关,是民族精神的外化,具体表现在语法和词汇结构等方面,这也是语言的生命力之所在。

翻译名家刘重德也说:“语言表达法要考究这种语言的表达是怎样形成的,要寻求其心理、文化和哲学上的根据。

”[4](P44)汉语的行文特点,表达方式是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

而中国大学的校训用语丰富多样,既传达了汉语的思维特点,又体现了“动词思维”特点。

换言之,校训的语言哲学思考的重心都是围绕着动词“做”的思维开展的,其他成分都是围绕动词造句的,动词才是汉语语言结构的内核。

吕叔湘在上世纪80年代明确提出“动词和句型是语法研究中的第一号重要问题”[5](P58)。

也就是说,动词才是汉语句子表述的核心,主语、宾语、状语等其它句淮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2018年第3期No.3,2018General No.109,Vol.20子成分都要依托于谓语才能在语法和语义上连接起来。

语言学界其他学者,如胡裕树、王彩霞等也认同“动词是一般句子里最重要的部分。

”[6](P112)一般来说,相较于英语,汉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动词的广泛使用并在行文中占据主导与核心作用。

以动词用语为主的中国大学校训充分证明了汉语的“动词思维”或者说“动词中心”的特点,比如校训二言用语中的“格物”“竞先”“求索”“敬业”“致公”“明法”“创新”“尚美”等都是动词中心;三言用语中的“尽精微,致广大”等;四言用语中的“敦品励学”“树木树人”“扶伤济世”、“经世济民”等;五言用语中的“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创一等事业”;六言用语中的“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等。

可以说,中国大学校训用语大部分都是动词主导的,这也是汉语动态特征的集中体现。

二、中外大学校训探源中的动静对比(一)国外大学校训来源西方在中世纪时期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如今的世界级名校可以说几乎都源于教会。

因此,在此环境下发展而来的大学和大学校训都流淌着宗教的血液。

英国牛津大学校长曾说:“我们的校训由拉丁文写成,意为“上帝乃知识之神”(拉丁文: Dominus Illumination Mea,英译:The Lord is my il⁃lumination,出自《圣经》中的赞美诗),这是有宗教意味的,因为我们的学校是在宗教和教堂盛行的时候建立的。

”[7]再比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校训“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典出《新约·约翰福音》(拉丁文:Veritas vos liberabit,英译: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圣约翰大学校训“吾主之光普照,语出《新约·马太福音》(拉丁文:Sic Luceat Lux Vestra,英译:So let your light shine)”,以及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校训“光照人间:Let there be light,语出《旧约》第一卷”等等,无不反映出其源自宗教或受宗教支持建立的特性。

就世界范围来说,大学校训除宗教因素外,还有三种来源。

一是引用诗文警句。

如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校训“I am still learning(学无止境)”源自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的警句;墨尔本大学校训“We shall grow in the esteem of future generations (我们将在后代的敬重中成长)”]出自古罗马帝国诗人贺拉斯的诗文。

澳洲国立大学校训“First,to Know the Nature of Things(首先,要弄清事物的本质)”源于古罗马文学家卢克莱修的哲学长诗。

二是历史名人或官员题定。

如德国最负盛名的亚琛工业大学校训“德语:Zukunftdenken,英语:Thinking theFuture(思考未来)”]就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的杰作;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校训“为帕多瓦、宇宙以及人类全体求自由。

(拉丁语:Universa Universis Patavina Libertas,英语:For the Liberty of Patavina, the Universe and Humanity)”由当时的威尼斯公国公爵凯勒雷斯认定。

三是大学奠基人或校长拟定。

如美国康奈尔大学校训“I would found an institu⁃tion where any person can find instruction in any study(吾人创立一所学府,使得人皆可以在此找到任何一门学科深造。

)”[8](P39-41)来自其创始人埃兹拉·康奈尔写给首任校长的一封信件;日本筑波大学校训“Imagine the future”(志向未来)”[9](P280-282)则是由其首任校长三轮知雄制定的。

(二)中国大学校训来源中国的校训制度是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上海圣约翰大学效法美国耶鲁大学,并以其“Truth and Light”[10](P163-165)为校训。

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11](P82-83)首任校长孙乐文明确了该校校训为“Unto a Full Grown Man”(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12](P116)。

可以说,这两所教会大学的校训引领了我国大学校训的源头,可谓中华大地上出现的首批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校训。

时光荏苒,中国大学教育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中国的校训文化也在不断发展演变,和国外的校训一样,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体系与风格。

总体上说,我国大学校训来源有三:首先是源引经典古籍。

“在儒家经典或其它古籍中撷取名言警句,秉承深厚的文化底蕴,尽显真知灼见”[13]。

如武汉大学的“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上海大学的“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台湾成功大学的“穷理致知”、香港中文大学的“博文约礼”、澳门大学的“仁、义、礼、知、信”等等,这些校训表明优秀的中华经典文化和儒家教育思想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影响和滋养着两岸三地的大学精神。

其二是“国家领导人、社会名流、德高望重的专家题词或校长训词”[14]。

温家宝为中国地质大学提出的校训是“艰苦朴素,求真务实”;郭沫若为中国科技大学题写校训是“红专并进,理实交融”;季羡林为华侨大学题写的校训是“会通中外,并育73德才”;浙江大学校训“求是创新”是时任校长路甬祥拟定的。

北京大学至今无正式校训,但普遍接受蔡元培提出的立校训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集美大学校训“诚毅”是由爱国侨领陈嘉庚制定。

其三是全校征集建议,专家遴选完善,校领导批准而成。

如香港公开大学校训“公诚毅朴,开明进取”;福州大学校训“明德至诚,博学远志”;兰州大学校训“自强不息,独树一帜”;宁波大学校训“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等都是这样产生的。

(三)国外大学校训汉译中的“静”与“动”通过探源列举上述校训可以看出,校训汉语用词的动词思维特征显著。

而英语的语言特征之一是动词的形态变化和规则多样,这使得英语句法中动词在使用和表现形式上不如汉语随意,只得借助其它词类形式,如介词、名词、形容词等,或者是动词的非谓语形式,以达到表现动态含义的语言效果。

英语中很多名词是由动词转化而来,来表达诸如动作、行为、变化、状态、品质和情感的概念。

因此,汉语中的动词在翻译时转化为英语的名词是一种普遍的语言转换现象。

杜争鸣教授认为“汉语不是曲折形的形合结构语言,而英语是曲折形语言,有各种形合手段”[15](P63)。

换言之,英语甚至可以在不需要动词或谓语的情况下就能连词成句,传递含义,其静态特征体现在对名词、介词、副词、形容词等的广泛使用上,而这种特征是其语言本身长期发展的结果,即英语的静态性特征。

经过调查世界百所名校校训后发现,校训使用静态表达的学校约占一半,笔者按照汉英“动静转换”原则并结合中国大学校训用语偏用四字格等特点试译了以下四种句型的国外著名大学校训。

第一种句型为“名词+(介词/连词)+名词”。

如:“莱斯大学:Letters,Science,Art”:荟萃人文,崇尚科学,追求艺术;“北卡罗来纳大学:Light and Liberty”:沐浴光明,得享自由;“西点军校:Duty,Honor,Coun⁃try”:肩负责任,捍卫荣誉,忠于国家;“西安大略大学:Truth and Service”:追求真理,服务人类;“匹兹堡大学:Truth and Virtue”:追求真理,学做真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