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梁启超中国近五十年历史之思考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启蒙,号伯隅,客籍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史学泰斗、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世界史学的先驱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中国传统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史学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梁启超在史学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传统史学的批判与反思;二是对世界史学的借鉴与发展;三是对中国史学的创新与建构。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简要阐述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一、对传统史学的批判与反思梁启超对传统史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指出了传统史学的种种弊端,并提出了批判性的见解。
他认为,传统史学由于长期受到政治和宗教的影响,一直处于奴性、愚昧、带有间接目的性的境地,过分重视道德功绩,忽略了客观事实的考察,造成了“将简略解释开始史书,下以吸引而已。
则读史者习于吹毛求疵之文,而诚信之心枯微”。
梁启超认为,传统史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历史真相的歪曲和捏造,使得读史者陷入了迷信和盲从的境地。
他提出了史学应当摒弃主观色彩,以客观事实为导向,以科学精神为准绳的主张。
二、对世界史学的借鉴与发展梁启超在中国传统文化奠基之上,吸收了西方史学的先进成果,借鉴了西方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史学思想。
他深受进化论、启蒙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响,主张历史是“有机体”的观点,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有机体,是由无数个体和事件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梁启超还借鉴了西方史学的史实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提出了“史事器物”的概念,强调历史是通过种种事件和现象的推移和衍化而达到的科学历史。
他认为,历史事件是受到客观规律支配的,史学研究应当以客观事实为基础,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夸大。
三、对中国史学的创新与建构梁启超对中国史学进行了创新和建构,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学观念和见解。
梁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读后感引言概述:梁启超,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学者和思想家,他的著作涵盖了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阅读梁启超的作品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我对梁启超的读后感。
一、梁启超的思想深邃独特1.1 梁启超的政治思想梁启超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民主与科学相结合的治国理念,强调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的平衡。
他提出了“政治是一门科学”的观点,强调政治决策应该基于科学的理性分析,而不是主观意识的盲从。
1.2 梁启超的经济思想梁启超在经济思想上,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他认为市场经济能够有效配置资源,但也需要国家的引导和监管,以保证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
1.3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梁启超在教育思想上,主张以人为本、注重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二、梁启超的学术贡献丰富多样2.1 政治学研究梁启超在政治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政治学著作深入剖析了中国政治制度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为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借鉴。
2.2 经济学研究梁启超在经济学领域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的方案,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3 文化学研究梁启超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也是非常深入的,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有益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观点和建议。
三、梁启超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3.1 人格魅力梁启超以其深思熟虑、坚持原则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崇敬。
他的言行举止都体现了他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社会进步的热忱。
3.2 影响力梁启超的思想和观点对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术研究和政治实践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3.3 学术传承梁启超的学术思想被广泛传承和发扬。
浅谈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浅谈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梁启超少年强则国强。
(民初学堂)梁启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虽然逝世时只有五十多岁,但对今天的中国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我们还能看到周恩来抄写的梁启超的诗——“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可见梁启超在当时的影响力。
梁启超生于1873年,卒于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著述1400多万字,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之一。
他学问渊博,贯通新旧中西。
他的文章极其动人。
严复称“任公妙才,下笔不能自休,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
”梁启超评说自己的文章“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
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胡适对梁启超崇敬之至,他曾讲:“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指辛亥革命)”。
那个时代的年青一代知识分子,几乎无一不受梁启超思想和文字的洗礼。
毛泽东每当在《新民丛报》上看到梁启超的文章,都要反复地阅读。
郭沫若认为梁任公在当时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
正是因为梁启超在当时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他逝世后,天津、上海都举行了公祭,各界名流纷纷著文悼念。
杨杏佛的挽联是“文开白话先河,自有勋劳垂学史;政似青苗一派,终怜凭藉误英雄。
”胡适的挽联是“文字收功,神州革命;平生自许,中国新民。
”虽然大儒梁漱溟因门户之见,学派对立,称:“梁启超学术上的成就量胜于质,其参与政治失败多于成功。
”他的老师康有为也因政见不和,骂他是“梁贼”。
然而这都无损于梁启超的历史地位。
国难危重主张变法清末,中华民族危难深重,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瓜分中国。
满清政府犹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者,已无一丝生气。
梁启超社会主义思想源流及历史贡献

梁启超社会主义思想源流及历史贡献梁启超是一位中国近现代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人。
作为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梁启超思想深邃、广泛而尖锐,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思想。
下面将从梁启超生平经历、社会主义思想源流及历史贡献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梁启超生平经历梁启超是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的重要人物。
他于1873年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进入潮州石龙书院、上海南洋公学和日本东京大学等多所著名学府深造。
1894年回国后便开始在清廷中任职,但由于他对此时的满清政治体制不满,便积极参与了戊戌变法运动,并出版了《新民丛报》等杂志,向人们介绍先进的文化思想。
此后,他又积极推进中国的近代化改革,并在新政中担任过内阁总理、国会议员等重要职位。
1943年,梁启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逝世。
第二部分:社会主义思想源流梁启超的社会主义思想源流可以追溯到他的学术背景和思想形成时期。
他曾在日本学习过宗教哲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爱国主义、自由主义、进步主义思潮对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此外,他还曾同社会主义运动领袖李大钊等人有过交往,这也对他日后的思想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梁启超的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商业资本主义的批判。
梁启超认为,商业资本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对社会制度的一次重大挑战。
在他看来,商业资本主义的利益主张与社会大众的利益不同,因此,对其进行监管是很有必要的。
二是对封建主义的批判。
梁启超认为,封建主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罪恶,阻碍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
他主张打破封建制度,推行先进文化,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铺平道路。
三是对社会主义思想的呼吁。
梁启超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该思想可以有效地对抗资本主义剥削,保护贫苦大众的利益。
梁启超的社会主义思想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在著作《与恩格斯读熟悉生的发展史》中提到的“合作社”这一观念。
梁启超认为,通过合作社可以有效地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最新梁启超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2月)梁启超一申报馆里的朋友,替他们“馆翁申老先生”做五十整寿,出了许多题目找人做寿文,把这个题目派给我。
呵呵,恰好我和这位“申老先生”是同庚,只怕我还是忝长几天的老哥哥哩。
所以对于这篇寿文,倒有点特别兴味。
却是一件,我们做文章的人,最怕人出题目叫我做。
因为别人标的题,不见得和我所要说的话内容一致。
我到底该做他的题呀,还是该说我的话呢?即如这个题目,头一桩受窘的是范围太广阔,若要做一篇名副其实的文章,恐怕非几十万字不可。
再不然,我可以说一句“请看本书第二、第三两编里头那几十篇大文”,我便交白卷完事。
第二桩受窘的是目的太窄酷,题目是五十年的进化,许我说他的退化不呢?既是庆寿文章,逼著要带几分“善颂善祷”的应制体裁,那末,可是更难著笔了。
既已硬派我在这个题目底下做文章,我却有两段话须得先声明:第一,我所说的不能涉及中国全部事项,因为对于逐件事项观察批评,我没有这种学力。
我若是将某件某件如何进步说个大概,我这篇文章,一定变成肤廓滥套的墨卷。
我劝诸君,不如看下边那几十篇大文好多着哩。
诸君别要误认我这篇是下边几十篇的总括,我不过将我下笔时候所感触的几件事随便写下来,绝无组织,无体例。
老实说,我这篇只算是“杂感”,不配说是“概论”。
第二,题目标的是“进化”,我自然不能不在进化范围内说,但要我替中国瞎吹,我却不能。
我对于我们所亲爱的国家,固然想“隐恶而扬善”,但是他老人家有什么毛病,我们也不应该“讳疾忌医”,还是直说出来大家想法子补教补救才好。
所以我虽说他进化,那不进化的地力,也常常提及。
这样说来,简直是“文不对题”了。
好吗,就把不对题的文胡乱写出来。
二有一件大事,是我们五千年来祖宗的继续努力,从没有间断过的,近五十年,依然猛烈进行,而且很有成绩。
是件什么事呢?我起他一个名,叫做“中华民族之扩大”。
原来我们中华民族,起初不过小小几个部落,在山东、河南等处地方得些根据地。
几千年间,慢慢地长,……长,……,长成一个硕大无朋的巨族,建设这泱泱雄风的大国。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

梁启超史学思想述略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和教育家,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和困境,尤其是与西方文明的差距日益扩大,因此,他的思想中主要思考了如何改革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他的著作被誉为"中国近代化的摇篮"。
梁启超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考察与反思梁启超对历史文化的考察所启发出的思考不仅深入到中国历史的各个关键时期,在著作《清代史稿》中,对于康熙、乾隆时期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描述与梳理,他认为,康乾盛世虽有成就,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统治阶级腐化、社会弊病等问题,这也启发了梁启超对历史遗产的评价与审视。
梁启超曾说过"不同点乃历史发展之证明,同点乃思想力量之告诫"。
他一方面承认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但同时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僵化和思维方式的限制,他不断呼吁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进行反思,在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著述之评价》中,他就认为,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剖析,以求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不断推进中国化的现代化发展。
梁启超的政治思想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对于政治制度、政治改革和政治思想的探讨。
他认为,中国的政治问题根源在于封建专制,要想改变中国的政治面貌就必须推翻这种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树立起具有现代民主制度特点的政治制度。
在著作《新政学》中,他提出了为人所称道的"政教合一"理论,这一理论主张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密切结合,通过教育引导人民进入到政治生活当中,使得政治制度更为有效地运转,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历史的进步。
梁启超的经济思想主要涉及到政治经济学、财政学、公共经济学等多个层面,他认为,中国要想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推行现代的经济体系,建设强大的工业与商业基础。
在他的著作《中国之走向》中,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一是要推翻封建传统的垄断、保密、剥削的经济模式,发展快速、独立、民主的现代化经济;二是要加强社会保障,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品质,同时鼓励创业,促进活跃与发展的社会经济;三是要增进国际间的经济往来,打破与世界联系的偏隘,提升对外接触与政治影响力。
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影响魏宏远开场白南开大学校长龚克魏宏运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领域的开拓者,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领域都有很深的研究功力,学术成果丰富,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
能在魏先生望九之年聆听他关于梁启超生平及思想历程的演讲,是我们师生的荣幸。
梁启超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虽然逝世时只有五十多岁,但对今天的中国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我们还能看到周恩来抄写的梁启超的诗——“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可见梁启超在当时的影响力。
梁启超生于1873年,卒于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著述1400多万字,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之一。
他学问渊博,贯通新旧中西。
他的文章极其动人。
严复称“任公妙才,下笔不能自休,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
”梁启超评说自己的文章“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
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胡适对梁启超崇敬之至,他曾讲:“使无梁氏之笔,虽有百十孙中山、黄克强,岂能成功如此之速耶!(指辛亥革命)”。
那个时代的年青一代知识分子,几乎无一不受梁启超思想和文字的洗礼。
毛泽东每当在《新民丛报》上看到梁启超的文章,都要反复地阅读。
郭沫若认为梁任公在当时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
正是因为梁启超在当时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他逝世后,天津、上海都举行了公祭,各界名流纷纷著文悼念。
杨杏佛的挽联是“文开白话先河,自有勋劳垂学史;政似青苗一派,终怜凭藉误英雄。
”胡适的挽联是“文字收功,神州革命;平生自许,中国新民。
”虽然大儒梁漱溟因门户之见,学派对立,称:“梁启超学术上的成就量胜于质,其参与政治失败多于成功。
论梁启超对中国近代革命的影响

论梁启超对中国近代革命的贡献提及中国近代革命,不得不提的人梁启超便数其中之一。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1891年梁启超随康有为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
1894年6月,梁启超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
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
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失败之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不久,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
随后,他们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梁启超后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
《变法通议》是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主要内容是论证中国社会变则存,不变则亡;只有改良现行的腐朽官官僚体制和科举取士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培养变法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的弊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
本书是近代中国最为系统全面的向国民宣扬维新变法主张的著作,从理论上深入阐述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及其保种、保国、保教的作用,成为晚清政坛上名声最大的宣传著作,是维新变法时期宣传改良思想的最高旗帜。
1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梁启超中国近五十年历史之思考
摘要: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处在封建制度末期的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长达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从1861年到1919年的五十多年间,中国的各个阶层陆续登上历史的舞台,纷纷提出自己救亡图存的方案,从学器物,学制度,再到学文化,无不体现出中华儿女为挽救国家和民族于危亡之际的赤子之心。
本文主要是对梁启超先生的这五十多年间中国进化的思考的简要剖析。
关键词:现代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梁启超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辛亥革命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最强大敌人的挑战。
从洋务派到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再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无产阶级,他们纷纷提出自己救国救民的方案,而最终只有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胜利。
而梁启超先生将中国近五十多年来近代化进程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学习器物、学习制度、学习文化三个时期。
虽然步履维艰,屡遭挫折,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还是迈出了一步又一步,也为后来的新中国成立奠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基础。
中国的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近代化也叫现代化。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学习器物方面最为代表的是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该运动从1861年至1894年。
在洋务运动的前期,洋务派官员提出的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强”①,在全国创办了各类官
办和官商合办的军工企业和民间企业。
洋务运动的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增加民用工业部门。
洋务运动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等为代表。
整个洋务运动期间最具有代表性的近代企业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轮船招商局、开滦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最终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战败而告终,这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甲午战争的结果是给清朝政府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最终导致腐朽的清朝的灭亡。
洋务运动是一场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运动。
它没有实现强国梦,但它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导致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中国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只有政治制度上的变革,物质技术方面的学习才能行之有效。
这种日益高涨的制度改革思潮,最终演变成为一场全国规模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指从1898年六月起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所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
该变法主要内容为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变法遭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同年九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历时一百零三天的变法最终宣告失败,因此戊戌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资产阶级势力太弱小,封建势力过于强大,缺乏军队支持,敌视革命,脱离群众等。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永久载入史册。
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不仅符合当时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政治改良运动。
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
它使越来越多的民众认识到要救亡图存,就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
统治者,建立起民主共和制。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部分进步青年从思想文化领域探讨革命失败的原因,掀起了一场新文
化运动。
这也就是西方的学习文化。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新青年》②
的创办为标志。
其
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革命,其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主要内容围绕着“四提倡,四反对”来进行。
运动前期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后期则以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扬马克思主义为主。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经历了由物质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艰难探求和辛苦跋涉,最终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启近代化进程,但却屡遭挫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2、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
3、外国列强的入侵,国家没有独立,民族没有解放。
4、没有先进的指导思想。
5、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
而在梁启超先生所撰《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中,故意忽略孙中山和革命派的历史作用。
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康梁早年在信中提到,曾认为孙中山是“愤嫉时变之流”,梁认为“孙氏主张革命,陈胜、吴广之流也”。
在梁启超眼中,孙中山的所为也就是“农民起义”,梁启超的少年中举,学富五车,是有名的才子,有着士大夫的优越感,自然对不把“农民起义”放在眼里。
2、梁启超希望通过开启民智,进而实现以“宪政”为标志的政治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
孙中山则希望通过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制。
3、之后梁启超到达檀香山,成立保皇派,并宣言说:名为保皇,实为革命。
他得到孙中山的鼎力相助后,宣言与事实却背道而驰。
孙于是大骂梁启超名为保皇实为革命就是挂羊头卖狗肉,背信弃义,挖人墙角。
4、革命党与保皇党间本来还有一线缓和的余地,可宫崎事件一发生,一切都无法再扭转了。
自兴中会、同盟会至国民党,孙中山与梁启超水火不容、势不两立。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虽步履维艰,屡遭挫折,近代化的启动和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但是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一代又一代人前仆后继,继往开来。
总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和现代化前提。
改革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思想文化,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保证。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科教兴国,是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注释:
①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
②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
参考文献:
[1] 宫明.中国近代史研究述评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2] 罗荣渠.牛大勇.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 李侃.中国近代史散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 陈奇,徐扬中国近代史教学提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6] 陈廷湘,李慧宇中国新文化思想史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7] 沫兰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化关系问题的讨论[J].东岳论丛,1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