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隔离走向融合失地农民社群隔离现象的剖析及破解
《2024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扩张和土地利用的改变导致了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分析其现状、成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失地农民是指在城镇化进程中因土地征收、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
他们通常面临着就业难、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
由于失去了土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失地农民往往难以适应城市生活,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三、失地农民问题的成因1. 土地政策:我国土地政策的变化是导致失地农民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用于城市建设,导致农民失去土地。
2. 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土地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加剧了失地农民问题。
3. 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措施不足,使得他们在失去土地后难以获得足够的生活保障。
四、失地农民问题的影响失地农民问题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其次,失地农民的就业难、收入减少等问题加剧了城乡差距,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最后,失地农民问题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政治稳定。
五、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对策1. 完善土地政策:应制定更加合理的土地政策,确保土地征收、征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尽量减少农民失去土地的情况。
2. 促进就业: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扶持力度,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措施,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就业。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失地农民的保障措施,确保他们在失去土地后能够获得足够的生活保障。
4. 发展农村经济:在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从隔离_选择融入到融合_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_杨菊华

第33卷第1期2009年1月人口研究Population Research Vol 33,No 1January200917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杨菊华内容摘要 文章以成年乡-城流动人口为切入点,界定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融入的概念,构建了社会融入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五种融入类型。
文章认为,概念 融入 比 融合 更适于形容乡-城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适应过程及结果;社会融入不是一成不变的单维度概念,而是动态的、渐进式的、多维度的、互动的;隔离是新移民难以避免的遭遇。
流动人口的融入轨迹和模式因次人群而异,但经济整合通常发生在先,次为文化接纳,再次为行为适应,最后是身份认同。
从隔离、选择性融入到融合是多方面、多层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隔离;区隔融合;融合与融入;社会融入作者简介 杨菊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北京:1008721980年代前的中国,受制度制约,交通不畅,机会欠缺以及安土重迁的思想观念和 父母在,不远游 文化背景的影响,除偶发的集体迁徙外,以个体或家庭为单位的人口流动并不普遍。
然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打破了制度的限制,缩短了地域之间的距离,开启了新的生活机会,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判断,促成了史无前例的人口流动浪潮。
虽然城乡 二元 社会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的双重壁垒依旧存在,但二元经济体制同时也构成人口流动的驱动力之一:落后地区人群对改善生活环境的渴望及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形成强大的推力,促使他们冲破制度的制约,突破重重困难的阻碍,涌入经济更发达地区。
近30年来,中国的流动人口呈急速增长态势:1982、1990、1995、2000、2005年,流动人口总数分别约为657、2135、7073、10229、14735万人。
虽然这些数据因对流动人口的定义而有差异,但流动人口大量存在确是不争的事实。
由于流出地与流入地(本文也称为 目的地 )在经济结构、户籍制度以及社会、文化、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流动人口往往停留在流而不迁的状态,难以成为流入地的永久居民,从而形成与流入地户籍人口相对应的两类人群:常驻的 外来人 和候鸟式的 迁徙人 。
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_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

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_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随着人们对自由流动的需求增加,流动人口成为中国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然而,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的角度,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进行理论思考。
首先,我们来探讨隔离对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
由于流动人口常常来自农村,他们与城市居民在文化、语言、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导致流动人口感到被隔离。
隔离既存在于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的一种歧视和偏见中,也存在于流动人口自身的感受和认知中。
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往往居住在较为简陋的条件下,缺乏稳定的工作和社交网络,这进一步加大了他们与城市居民的隔离感。
因此,减少流动人口的隔离感是社会融入的首要任务。
其次,对于流动人口而言,选择融入是一种常见的策略。
由于城市社会的多元化,流动人口可以选择与同乡、同族或者同行业的人结成关系,以减少对城市居民的依赖,增强归属感。
同时,流动人口也可以选择参与社区组织和公益活动,通过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来提高他们在城市社会中的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流动人口需要积极适应城市社会的规范和文化,以便更好地与城市居民建立联系。
选择融入是一种双向努力,不仅需要流动人口主动去适应城市社会,同时也需要城市居民主动接纳和理解流动人口。
然而,选择融入并不意味着完全融合。
在城市社会中,流动人口仍然面临着各种挑战。
首先,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和工作环境往往较为艰苦,可能导致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受到损害。
其次,流动人口在就业方面常常面临歧视和不公平待遇,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低薪、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
这使得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的经济体系。
此外,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社会融入的一大难题。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人口子女往往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公立教育资源,这使得他们在教育上面临诸多不平等。
为了实现流动人口的融合,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

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失地农民是指因国家建设需要或其他原因而失去自己土地的农民,他们通常面临着生计困难,社会融入困难等问题。
而在城市中,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更加突出,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
本文将重点探讨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及对策。
1. 社会融入困难失地农民通常来自农村,他们由于失去土地,无法在城市中找到合适的工作,同时也面临着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社会融入问题。
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文化水平和就业技能也较低,这使得他们在城市社区中很难融入,难以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2. 就业和生计困难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原本靠土地耕种维持生计的方式也消失了,他们需要在城市中重新谋生。
但是由于文化水平和就业技能的限制,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甚至可能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导致生计困难。
3. 社区环境问题由于失地农民来自农村,他们在城市中的居住环境和卫生习惯可能与城市居民有所不同。
在城市社区中,可能会出现环境脏乱差、卫生条件差等问题,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到了社区的整体治理。
二、失地农民社区治理对策1. 提高教育水平和就业技能针对失地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就业技能低下问题,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提供各种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提高融入城市社区的机会。
2. 加强社会关爱和帮扶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关爱和帮扶力度,包括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住房保障、医疗保障等各方面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减少他们的生存压力。
针对失地农民社区里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政府和社会应加强社区治理,改善社区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可以通过加强环境整治、设立环保设施等措施来改善社区环境。
4. 促进社区融合和多元共享在治理失地农民社区问题时,应注重促进社区融合和多元共享。
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组织社区义工队伍、促进邻里相互帮助等方式,加强社区内部的凝聚力和互动活动,提高社区的整体治理水平。
5. 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保障政府应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完善相关政策,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隔离走向融合:城中村青年社群问题研究

础上对如何促进城 中村青年融合发展进行深入 思考 。
中国青年 究二 0 1 o 墨 7z 1
\
j
一 i —ig , i ’ u = I
费 或者其他硬性要 求将城 中村子 女排除在 校 门之外 ,
城 中村农 民子女读书往往遭遇 “ 就学难 、交费高 、学
市 居 民仍然 将城 中村 村 民视 作外 来人 ,心里 和行 为 上 存在 偏见 和歧 视 。城 中村 青年 渴望 和城市 青年 交 朋 友 ,但 在交 往 中 ,明显感 觉 到 自己知 识 的 匮乏 , 共 同语 言极 少 ,和 睦相处很 难 。 由于房租 经济优 越 性 ,城 中村 青年 普遍 瞧不起 外来 务工 青年 ,最终 交 往 只能 向同质 化 的群 体靠 拢 ,依 旧和 自己一起 长 大 的同村伙 伴开 车 出去喝酒 打牌 ,久 而久 之形成 了城 中村 青年 亚文 化群体 。在 这个 亚文 化群 体 中 ,相 似
造 成 的 刚性 隔离 ,也有 日常 行为 、社会 交往 、心理 感 知 等方 面表 现 出来 的 自愿 性 隔离 ,各 种 隔离相 互 影 响 、相 互强化 ,成为城 中村 青年 难 以与城 市融 合
的主要 障碍 。
1 空 间 隔 离 .
城市居住空间既是一种地理空 间,也是一种社会 空间。城市居住空间 的分化与隔离是城市社会等级结
向 区隔 。其 中有 制度 变迁 、公 共政 策 的排斥 等 因素
城 中村改造转型建设 的希望 ,他们 的未来将决定城 中 村及城市 的未来 。如何缓解进而消除城 中村青年在市 民化过程 中受到 的隔离与 限制 ,不仅关系到失地农 民
的全面发展 ,还关系到社会 的和谐稳定与城市治理 的 实效 。本文将从社群隔离 的视角 出发 ,讨论 当前我 国 大都市城 中村青年城市化发展所 面临 的困境 ,以及 因 社群隔离而导致 的农村青年 的 “ 困”现象 ,在此基 贫
社会隔离现象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

社会隔离现象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中,社会隔离现象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从家庭、社区到整个城市,人们都可以发现一些特定的地方或人群,他们通常会被隔离在一定的范围内,与社会的主流群体并不具备相同的地位和待遇。
社会隔离现象,指的是由于种族、文化、经济水平等因素,某些人群或地区与整个社会产生了较为明显的隔离现象。
这些被隔离的群体或地区难以融入社会,影响到了他们的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权利的实现,同时也导致了这些人群和群体中产生了许多的社会问题。
社会隔离现象带来的问题首先,社会隔离现象会对受隔离的人产生心理影响,使其产生自卑、无助等消极心理。
其次,隔离地区和人群的教育水平、文化程度以及思想观念和values与主流社会存在很大的差异,难以融入社会。
这也会为国家和社会带来许多问题,例如居民和社区的犯罪率高、学习成绩落后、失业率高等。
这些问题往往会依附在这些地区和人群上,造成这些隔离区域继续保持在社会中的较低地位。
最后,由于受隔离人群的社会地位低和个人能力的弱,难以获得公平的社会资源和待遇,又会影响到这些人群的生存和发展。
例如,家庭和社区的贫困,对他们的健康和生存都会产生影响。
这种情况下,政府或个人的捐赠和资助,虽然可以一时缓解贫困,但往往无法消除问题的根本原因。
社会隔离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首先,城乡之间的差距。
当前,我国的城乡发展水平差距明显。
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农村地区或类似城市的地区遇到了问题。
人口流动不畅、工作机会少、经济实力弱,这都是造成城乡隔离现象为主要原因。
其次,经济上的差别。
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造成了不平等的经济现象。
这种现象会进一步削弱一些人的信心和社会地位,进而导致离别等。
第三,教育资源不良。
广大农村地区和一部分城乡地区的教育水平和资源都相对不足。
这就给了本地居民很大的影响,因为他们不仅要面对低社会文化、知识贫乏、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等难题,而且还会面临较少的教育资源。
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

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地被征用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失地农民社区治理也随之引发了诸多问题。
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凸显,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
本文将从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问题现状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问题:失地农民社区往往缺乏稳定的就业机会,由于缺乏土地资源,他们的生计主要依靠零散的临时工作,收入来源不稳定,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2. 社会问题:失地农民社区治理存在着组织权力不足的问题,社区居民缺乏自我组织和自治的能力,社区治理效率低下,难以有效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
3. 环境问题:失地农民社区通常以被废弃的土地和建筑为中心,周边环境杂乱,生活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
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来解决。
二、问题原因分析1. 土地被征用存在不公平现象:部分地方政府在土地征用过程中没有充分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导致他们失去了土地资源,但并未得到合理的补偿。
2. 失地农民社区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自治机制:由于失地农民社区的人口构成较为杂乱,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自治手段,治理难度大。
3. 政府对失地农民社区治理工作不够重视:部分政府在治理社区问题上投入不足,关心度不够,导致社区治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三、对策建议针对失地农民社区治理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完善法律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加强土地被征用的监管力度,落实合理的补偿措施,确保失地农民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2. 建立基层自治组织:鼓励失地农民社区建立居民委员会或村民自治组织,强化社区自治意识,推动社区治理日常工作的开展。
3. 政府加大对失地农民社区治理的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失地农民社区治理工作的投入,建设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改善社区生活环境,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
从隔离走向融合:失地农民社群隔离现象的破解——以长春市为例

一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
《 甘肃行政 学院学报) O O年 第 4期 2L
社会 管理 学术专题 : 民( ) 农 工 的城 市融入与社会保障
市人类 学 派 , 中以刘 易斯 为代 表人 物 。在 都 市人 其 类 学 者 的研究 中 , 易 斯定 义 并 分 析 了都 市 化 、 刘 工 业 化 国家 最低 收 人群 体 的生 活方 式 . 出 了“ 困 提 贫 文化 ” 论 。[ 77他 通过 对 墨 西 哥 和波 多黎 哥 贫 理 3 47 ]- , 0 )
一
互 动 的研 究 仅 限 于 城 市 原 有 居 民 之 间 阶 层 分 异 的
探讨 。 失 地农 民是 我 国城市 化进 程 中 出现 的城 市 市
收 稿 日期 :0 9 0 一 O 2 0 — l 1
上, 致力 于探讨失 地农 民这 一城 市新兴群 体与原有 城 市居 民之间 的群体 关 系 . 重 于研 究原有城 市居 侧 民和失地农 民之 间的相互 排斥 和 隔离 。 以社群 隔离 为研究 视角 . 揭示 当前失地农 民社群 隔离问题 的现 象表征 。 探寻这 种社群 隔离现象 可能产 生的负 面效 应 , 在社会融 合 的理论 视域下 寻求这种 城市社会 并 存在 的社 群隔 离问题 的破 解途径 。 国 内外 社群 隔离 问题研 究综述 国外 关于 隔离 的研 究 由来 已久 。黄怡在 《 城市 居住 隔 离及其 研 究进 程 》一 文 中对 国外学 界关 于 隔 离问题研 究 的现状进 行 了分 析 和 回顾 。 ∞ ) 她 认为 隔离 问题 的研 究最 早可 以追溯 到恩 格斯对 l 9 世纪 曼彻斯 特 社会 居住 空 间模式 的研究 ,主要 的 研究 学派 有人类 生 态学 、都 市人 类 学及 空间 经济 学 等 。同时 , 黄怡 总结 了国外关 于 隔离问题研 究的 三个 领域 或类 型 。 笔 者综 合 国外 关 于社 群 隔离 的研 究 成果 . 发 现有 三种不 同 的研 究视 角 : 1 化 的视 角 。 . 文 这种 视 角的主要 代表学 派是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隔离走向从隔离走向融合融合融合::失地农民社群隔离失地农民社群隔离现象的剖析及破解现象的剖析及破解现象的剖析及破解————以长春市为例以长春市为例①①刘 杰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失地农民作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兴群体,在与城市市民的互动过程中出现了社群隔离现象,这种社群隔离呈现出经济性隔离、自愿性隔离和制度性隔离三大层面,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从隔离走向融合是破解失地农民社群隔离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关键词::失地农民 社群隔离 社会融合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在这30多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逐渐形成三大群体:城市市民、农民工和失地农民。
在当前的户籍制度和各种城市管理制度的限制下,农民工终归属于城市的过客,而失地农民则由于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而被城市管理者纳入城市市民的管理范畴。
从这个意义上失地农民可视为城市市民群体的组成部分。
当前学术界对于城市社会的研究主要有两条思路和两套不同的分析范式:一是将当代城市社会视为一种由不同个人与组织的互动所构成的场域,从“国家—社会”关系的理论范式来进行理解②,这种研究思路和分析范式是当前学术界分析城市社会的主流;二是以城市邻里政治为切入点,从“人的行动”的视角来理解城市社会生活,以一种强调分化的行动者及其互动的分析框架来观察和分析城市社会,采用这套研究理路和分析范式的学者以桂勇为代表。
两种研究思路和分析范式都是在个体互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层面展开研究,当前学术界对于城市社会群体之间关系和互动的研究仅限于城市原有居民之间阶层分异的探讨。
失地农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市民的新兴群体,当前学术界对失地农民的研究集中于失地农民征地补偿的不公和社会保障的缺失等方面。
本文在对长春市失地农民经验调查的基础上,致力于探讨失地农民这一城市新兴群体与原有城市居民之间的群体关系,侧重于研究原有城市居民和失地农民之间的相互①本研究为吉林大学“985”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81213)。
本文的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来自于作者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郑沪生研究员合作的吉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吉林省失地农民城市适应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07148)。
本文是在作者硕士毕业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在此特别感谢导师田毅鹏教授的悉心指导。
② 任远.桂勇著作“邻里空间”种的序言一.邻里空间【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排斥和隔离,以社群隔离为研究视角,揭示当前失地农民社群隔离问题的现象表征,探寻这种社群隔离现象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并在社会融合的理论视域下寻求这种城市社会存在的社群隔离问题的破解途径。
一、文献回顾和研究方法(一)文献回顾国外关于隔离的研究由来已久。
黄怡在《城市居住隔离及其研究进程》一文中对国外学界对隔离问题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回顾。
①她认为隔离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恩格斯对19世纪曼彻斯特社会居住空间模式的研究,研究学派主要的有人类生态学、都市人类学及空间经济学等。
同时,黄怡总结了国外关于隔离问题研究的三个领域或类型。
笔者综合国外关于社群隔离的研究成果,发现有三种不同的研究视角: 首先是文化的视角。
这种视角的主要代表学派是都市人类学派,其中以刘易斯为代表人物。
在都市人类学者的研究中,刘易斯定义并分析了都市化、工业化国家最低收人群体的生活方式,提出了“贫困文化”理论②。
他通过对墨西哥和波多黎哥贫民窟居民进行一系列研究后认为,当一群人几代都处于贫困状态的时候,就会造成贫困者同主流社会的相对分隔,从而产生一种适应这种贫困状况的贫困文化。
这种贫困文化的特点包括屈从意识、不愿意规划未来、没有实现理想的能力以及怀疑权威,而且它可以通过贫困群体内部的交往确保自身永久存在,并表现为世代传递。
更多的学者是从财富和权力的视角分析社群隔离现象。
都市人类学派的伯吉斯在研究芝加哥的居住分异和邻里变化时,引入了生态学中的侵入、支配和演替的概念,并以观察特定类型社区的区位及其空间扩展为基础来确认一个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现其由一系列同心的环带构成③。
伯吉斯认为个人之间为了城市中理想的区位而进行非个人的竞争,这种竞争基本上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其结果就是使土地租金产生一种特征化的模式。
不同地点和条件的土地租金不一样,又因为不同的人支付租金的能力不同,从而在不同的类型的人群之间造成了隔离。
在他看来,经济分异是导致居住隔离的基本原因。
安东尼•奥罗姆和陈向明也是此观①黄怡.城市居住隔离及其研究进程[J].城市规划汇刊.2004(5):65-71.②转引自李强.贫困文化之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1989(01):74-77③【法】阿兰•库隆.芝加哥学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点的持有者,他们认为,财富和上层阶级的特权不仅表现在工作地点的结果上,也表现在大都市内阶级和资源的分配方面:较穷的那一部分人口不可避免地居住在城市中最差的区域,而较富裕的阶层则有能力搬往更昂贵的区域居住。
独立于阶级之外,种族和民族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城市中心城区几乎成为黑人的领地,原因之一是受美国特殊的历史和种族隔离的影响,另外则是因为较新的高收入工作从中心城区转移到了城市边缘郊区①。
米歇尔•米绍在分析2005年法国巴黎大骚乱的原因时指出,社会分裂和社会排斥是造成法国贫民窟的原因所在,贫民窟是各个社会集团针对那些在相同的社会上升流动中生活方式不同、收入不同、人际关系不同或者是文化背景不同的人施行的躲避战略。
这种躲避战略的结果就是在空间上就形成了富人聚集区和面积越来越大的穷人聚集区。
这种分化是以土地价格和社会地位为依附。
②大卫•哈维认为财富和权力的地理悬殊加速形成了长期不平衡地理发展的大都会世界。
③既然财力各不相同,那结果就是把城市分割成一片片拼凑物,相对富有的人努力在传播贫穷和堕落的海洋中保护自己。
总的结果就是都市空间的分裂和碎片化、是多样化中社会性的缺失以及对城市其余地区的局部保护性姿态。
从公共政策的视角追溯社群隔离的原因是国外学术界一以贯之的话题。
早期的学者大多从种族隔离政策来分析美国的社群隔离现象,研究欧洲社群隔离的学者更是从欧洲的福利政策角度进行分析。
安东尼•奥罗姆、米歇尔•米绍、大卫•哈维等均提到了公共政策对社群隔离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涉及到就业政策和福利分配政策。
保罗•诺克斯史蒂文•平奇更是认为,财政重商主义对“居住隔离以及公共服务提供的地理分布有很重要的意义”④,他指出,由于法律和制度框架以及社会政治进程导致了空间上的不平等。
威尔逊强调聚居区特有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经济机会之间动态的交互作用,⑤认为需要考虑各种效应,其中不仅有美国经济组织的变化所带来的效应,而且也包括人口变迁的效应,以及政府的法律和政策变化的效应。
他指出,当代的许多种族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穷人陷身其中的问题,都源于广泛的社会组织问题。
社会组织指的是社会的运行安排,“讨论社会①【美】安东尼•.奥罗姆、陈向明.城市的世界——对地点的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M].北京:世界出版社,2005.②【法】米歇尔•米绍.法国城市规划40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48-160.③【美】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④【美】保罗•诺克斯史蒂文•平奇.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⑤【美】威尔逊.真正的穷人:内城区、底层阶级和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组织的问题,就是讨论现存的运行安排(包括从协调关系和行动的方式,到技术水平、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诸多方面)对社会中特定群体的不利影响,即便其他群体可能不受影响,甚或从这些安排中获益。
”从这些观点出发,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的不平等分配是社群隔离的主要原因。
所以他提出要用综合改革计划来改变这种社群隔离的现状。
他说,“综合的改革计划充分认识到社会性组织与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和生活机会之间的交互作用,换言之,这种计划既能增强贫困少数民族成员的人力资本特质,又能扩展一般社会和经济体系中的机会结构以促进社会流动。
”国内关于社群隔离问题的研究文献屈指可数。
郭星华对社群隔离的定义及其测量做了一个总结。
他认社群隔离是指由于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社会距离而导致社会群体隔阂和疏离的现象。
社群隔离理论主要研究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其一,为什么会产生社群隔离;其二,社群隔离对社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其三,如何测量社群隔离的程度。
他指出,社会学家和区位学家将社群隔离分为三种类型,即区位性隔离、自愿性隔离、非自愿性隔离。
最后,他指出社群隔离可以用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两个指标来测量。
①在社群隔离方面研究比较彻底的是城市地理学中关于居住隔离的研究,其中尤以黄怡的居住隔离研究为典型。
黄怡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对居住隔离的概念、国内外研究的进程以及测量指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国内关于社群隔离问题研究的有限文献集中于对农民工群体与城市市民社群隔离状态及原因的探讨。
主要有郭星华关于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和对城市民工群体的自愿性隔离的探讨②,郑传贵关于农民工与城市市民社群隔离产生原因、危害及对策的论述③,吕露光从社会交往的角度对城市化进程中居住空间分异和社会隔离现象的探讨④等等。
最近中南大学的潘泽泉从空间的视角论述了农民工群体在城市里的生存状态及城市市民的隔离现状。
(二)研究方法①郭星华.社群隔离及其测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1):23-25②郭星华.从乡村到都市——关于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J].江海学刊.2004(3):91-98.③郑传贵.当前我国城市社群隔离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J].城市问题.2003(6).72-75.④吕露光.从分异隔离走向和谐交往——城市社会交往研究[J].学术界.2005(3).106-114.本研究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法,以长春市失地农民为个案,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失地农民的社群隔离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本次调查采取多段分层抽样的方式抽取样本。
首先将长春市六个行政区划和两个开发区作为初级抽样单位,利用立意抽样方法,选择失地农民比较集中的长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朝阳区、南关区和宽城区作为主要调查区域。
次级抽样单位是街道办事处,利用系统抽样法,从主要调查区域选择一个社区作为具体调查区域,分别为朝阳区双德街道办事处下辖的S社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下辖的F 社区(由原双德乡前进村、光辉村组成)、宽城区兴业街道办事处下辖的T新村(由原奋进乡T村组成)、南关区明珠街道办事处下辖的X社区(由原幸福乡黑嘴子村为主的若干村组成)、鸿城街道办事处下辖的W小区(由原幸福乡刁家山、肖家堡、红星等村组成)、J二区(由原幸福乡东风村元东社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