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药详尽版含消肿散结 瘰疬瘿瘤等[医者仁心]
中成药配方详解:清热解毒片

药典中药材:连翘
用法: 6~15g。
药典中药材:连翘
存储: 置干燥处。
药典中药材:甜地丁详解>>>
甜地丁
药典中药材:甜地丁
: 药典暂未收录甜地丁。
药典中药材:龙胆详解>>>
龙胆
药典中药材:龙胆
来源:
本品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 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和根茎。前三种习 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春、 秋二季采挖,洗净,干燥。
药典中药材:板蓝根详解>>>
板蓝根
药典中药材:板蓝根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秋季 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药典中药材:板蓝根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稍扭曲,长10~20cm,直 径0.5~lcm。表面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 有纵皱纹、横长皮孔样突起及支根痕。根 头略膨大,可见暗绿色或暗棕色轮状排列 的叶柄残基和密集的疣状突起。体实,质 略软,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 味微甜后苦涩。Leabharlann 药典中药材:龙胆性状:
平坦,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色较 浅,呈点状环列。气微,味甚苦。坚龙胆 表面无横皱纹,外皮膜质,易脱落,木部 黄白色,易与皮部分离。
药典中药材:龙胆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干燥。龙 胆:本品呈不规则形的段。根茎呈不规则 块片,表面暗灰棕色或深棕色。根圆柱形, 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有的有横皱纹,具 纵皱纹。切面皮部黄白色至棕黄色,木部 色较浅。气微,味甚苦。坚龙胆:本品呈 不规则形的段。根表面无横皱纹,膜质外 皮已脱落,表面黄棕色至深棕色。切面皮 部黄棕色,木部色较浅。
来源: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 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 “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清热药的分类

清热药的分类
清热药是一类常见的中药,对于清热解毒、降火等作用有着明显
的功效。
根据其作用机理和临床表现不同,清热药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清热泻火药
清热泻火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适用于内热烦渴、口干舌燥、大
便秘结、小便黄赤等症状。
常用的清热泻火药有龙胆泻肝丸、大黄附片、三黄片等。
第二类: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药主要用于治疗因感染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口腔疮
症等。
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有银翘散、板蓝根颗粒、连花清瘟口服液等。
第三类:清热凉血药
清热凉血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同时能够消炎止血,适用于热毒
血症、湿热性疾病等症状。
常用的清热凉血药有紫草、龙血竭、黄连等。
第四类:清热祛湿药
清热祛湿药主要用于祛湿解热,适用于湿热性疾病等症状。
常用
的清热祛湿药有茵陈蒿合剂、薏苡仁汤等。
以上是清热药的基本分类,具体应用时需要根据病情进行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清热药时,必须根据医生的建议和处方进行正
确的用药。
同时,这些清热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如不宜在
孕妇和儿童中使用、过量使用会导致肝肾损伤等,应当引起重视。
良
好用药才能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主治功效表:清热解毒药

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主治功效表:清热解毒药
清热解毒药
品名
功效
主治
金银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清热解暑
痈肿疔疮、外感风热、热入营血、热毒血痢
连翘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清心利尿
痈肿疮毒、瘰疠痰核、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淋涩痛
蒲公英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清肝明目
痈肿疔毒、乳痈内痈、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热淋涩痛、湿热黄疸
射干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咽喉肿痛、痰盛咳喘
山豆根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热毒蕴结、咽喉肿痛、牙龈肿痛、湿热黄疸、肺热咳嗽、痈疮肿毒
白头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血痢、阴痒、疟疾*白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痈肿疮毒、肠痈腹痛、咽喉肿痛、毒蛇咬伤、热淋涩痛
土茯苓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兼解汞毒
杨梅毒疮、肢体拘挛、热淋、湿热疮毒、阴痒带下、牛皮癣
穿心莲
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肺热咳嗽、肺痈、咽喉肿痛、痈肿疮毒
毒蛇咬伤、泻痢、热淋、湿疹及湿疮
贯众
清热解毒、杀虫、凉血止血
风热感冒、温病发斑、痄腮、多种肠道寄生虫病、血热出血证
烧烫伤、妇人带下、高血压、头昏眩晕、杀虫
鱼腥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清热止痢
肺痈吐脓、肺热咳嗽、热毒疮疡、湿热淋证、湿热泻痢
*败酱草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肠痈腹痛、肺痈吐脓、痈肿疮毒、产后瘀阻腹痛
*马勃
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风热、肺火咽喉肿痛、咳嗽失音、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马齿苋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湿热下痢、热毒疮疡、崩漏下血
清热解毒药50味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药50味的功效与作用1、七叶一枝花【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临床应用】内服:煎汤,3~10克;研末,每次1~3克。
外用:适量,磨汁涂布、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主治痈肿疮毒,咽肿喉痹,乳痈,毒蛇咬伤,跌打伤痛,肝热抽搐。
2、三白草【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临床应用】用量15~30克,水煎服;鲜者适量,或捣汁饮。
外用捣烂敷患处。
用治小便不利、淋沥涩痛、白带、尿路感染、肾炎水肿;外治疮疡肿毒、湿疹。
3、了哥王【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散结逐瘀,利水杀虫。
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内服:煎汤(宜久煎4小时以上),10~15克;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用治肺炎,支气管炎,腮腺炎,咽喉炎,淋巴结炎,乳腺炎,痈疽肿毒,风湿性关节炎,水肿臌胀,麻风,闭经,跌打损伤。
4、千里光【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清肝明目、杀虫止痛。
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用量9~15克,煎服,鲜品50克,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熬膏涂。
用治风热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喉肿痛、肺炎、大叶性肺炎等。
5、卜芥【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散结止痛。
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内服:煎汤,3~9克(鲜品30~60克。
需炮制,宜煎2小时以上)。
外用:适量,捣敷。
主治流感,钩端螺旋体病,疮疡痈毒初起,瘰疬,蜂窝织炎,毒蛇咬伤,毒蜂螫伤。
6、羊蹄草【功效与作用】清热解毒、消炎、利尿。
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用量15~30克,煎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用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口腔溃疡、肺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泌尿系统感染、睾丸炎、乳腺炎、疖肿疮疡、皮肤湿疹、跌打扭伤。
7、马勃【功效与作用】清肺、利咽、止血。
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临床应用】用量1.5~6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敷患处或作吹药。
用治风热郁肺咽痛、咳嗽、音哑;外治鼻衄、创伤出血。
清热药

石膏:【功能主治】生用解肌清热,除烦止渴。
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
煅敷生肌敛疮。
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
《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
《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
亦可作浴汤。
"《珍珠囊》:"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
"杨士瀛:"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
"知母:【功能主治】滋阴降火,润燥滑肠。
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
清热泻火:用于高热烦渴,常配生石膏;用于肺热咳嗽,常配贝母。
滋阴降火:用于阴虚之发热、盗汗,常配黄柏、地黄。
《本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陶弘景:"甚疗热结,亦主疟热烦。
"《药性论》:"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往来,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损,患人虚而口干,加而用之。
"王好古:"泻肺火,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
"寒水石:【功能主治】清热降火,利窍,消肿。
治时行热病,积热烦渴,吐泻,水肿,尿闭,齿衄,丹毒,烫伤。
《本经》:"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
"《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
"《别录》:"除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烦满,口渴,水肿,小腹痹。
"《医学入门》:"治小儿丹毒,烧为末,醋调敷之。
"《本草求真》:"敷汤火伤。
"芦根:【功能主治】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肺痿,肺痈。
并解河豚鱼毒。
《日华子本草》:"治寒热时疾烦闷,妊孕人心热,并泻痢人渴。
中药学清热药总结

中药学清热药总结
清热药是中药学中的一类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降火降温,用于治疗热病、感染性疾病等症状。
以下是对中药学清热药的总结:
1. 特点:清热药物具有清热解毒、降火降温的特点,能够清除体内的热毒,降低体温,缓解炎症反应,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2. 分类:根据功效和药性,清热药可以分为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和清热凉血药等几类。
- 清热解毒药:如连翘、蒲公英、金银花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咽喉肿痛、痈疽等热毒病症。
- 清热泻火药:如黄连、黄芩、黄柏等,具有泻火清热、解毒消炎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高热、口腔溃疡、痈疽等症状。
- 清热凉血药:如生地、芦荟、玄参等,具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热毒血症、口腔溃疡等症状。
3. 性味与功效:清热药物的性味多为苦、寒,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等功效。
它们可以清除体内的热邪、毒素,降低体温,改善炎症症状,促进身体的康复。
4. 应用范围:清热药物广泛应用于热病、感染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肠胃炎、口腔溃疡等症状的治疗中。
在中医药中,清热药常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清热药物时,应根据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合理选择和使用,遵医嘱服用,避免过量使用或长期连续使用。
同时,清热药物也有一定的禁忌与副作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石膏石膏大寒清热,辛寒透热,甘寒生津,善于清泄气分实热、肺胃实火而除烦止渴。
故为热入气分、实热喘咳、胃火亢盛大之要药。
煅后性涩,敛疮生肌。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敛疮生肌知母苦寒泄热,甘润益阴,善清上中下三焦之热而滋阴润燥,因其能攻能补,故气分实热、肺肾虚热均为常用之品。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性寒清热,质润生津,甘淡渗利,能清肺胃之热、生津止渴,兼可利尿通淋。
其药力较弱,但无敛邪伤正之弊,适于热病津伤烦渴。
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天花粉微寒清热,质润生津,主清肺胃之热而养阴润燥,适于津伤烦渴及肺燥干咳。
兼能消肿排脓,治疮痈肿痛。
竹叶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栀子苦寒清降,通利下行,善导心、肺及三焦之热下行由小便而解,有清气除烦,凉血解毒之功。
适于热病心烦、血热吐衄、热淋黄疸及目赤咽肿等证。
夏枯草清肝泻火消肿散结夏枯草苦寒清热泄火,辛散软坚散结,主清肝胆实火而明目,又散痰火郁结而消瘰。
为肝火目赤头痛、痰火郁结瘰疬之要药。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甘寒质润,清热益阴,能清降肝火、益阴明目,又可清润大肠而通便。
故肝火目赤、阴虚目暗、肠燥便秘均可应用。
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黄芩性寒清热,苦能燥湿,善清肺与上焦之热,兼可安胎。
适用于肺热咳嗽、上焦郁热、湿热泻痢、胎动不安等证。
枯芩,宿根中空,体轻上达,善清肺火条芩,子根坚实,体重下达,善清大肠之火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连大苦大寒,清热燥湿,解毒之力颇强,尤其善清心与中焦之热,兼泻肝火。
故为心经火盛、胃经实火、湿热泻痢及热毒疮痈等证之要药。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黄柏苦寒,沉降下行,善除下焦湿热之邪而泄相火。
适用于湿热黄疸、湿热痢疾、湿热下注及肾阴不足、相火偏旺所致诸症。
龙胆草清热燥湿清肝泻火龙胆草清热燥湿,沉降下行,善除肝胆湿热、下焦湿热,又泻肝胆实热郁火。
适用于湿热黄疸、湿热下注、肝火目赤及热极动风等证。
清热散结片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清热散结片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功能主治
清热散结片是一种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功效。
主要适用于热
毒积聚、气血凝滞所致的各种外感热症以及内症。
其主要功能主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清热解毒:清热散结片可以有效清除体内的热毒,具有抗菌消炎的作
用。
它对于外感热症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牙痛等症状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2.散结消肿:清热散结片可以促使体内气血通畅,消除气血凝滞所导致
的疼痛和肿胀。
它可以用于治疗瘰疬、乳腺炎、痈肿以及疮疡等患者。
3.改善微循环:清热散结片可以改善身体微循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
末梢供血量,从而缓解各种症状。
它对于手脚发凉、肢体麻木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用量
清热散结片的用量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或药品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以下是一般
的推荐用量:
1.成人:一次3片,一日3次。
或遵医嘱。
2.儿童: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适量调整,并遵医嘱。
注意事项:
•在服用清热散结片之前,应先阅读药品说明书,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请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清热散结片。
•如果患有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清热散结片。
•请勿超过推荐的用量,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在使用清热散结片期间,请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诱发疾病的因素。
以上为清热散结片的功能主治与用量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
有其他疑问,请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资料
74
苦参
优质资料
75
一、清热燥湿--湿热泻痢,黄疸, 带下
优质资料
76
二、杀虫--皮肤瘙痒 疥癣麻风
三、利尿--小便涩痛
优质资料
77
白鲜皮
优质资料
78
一、清热燥湿解毒--湿热疮毒 湿疹,疥癣 黄疸
优质资料
79
二、祛风--湿热痹痛
优质资料
80
要点 1、功效 清上焦肺热:黄芩 清中焦胃热:黄连 清下焦湿热:黄柏 清心火、止痢:黄连
鲜竹叶--清心热、凉胃见长
优质资料
35
3、古今应用有异
古:淡竹叶始载《纲目》,明以前 的方剂中大多用竹叶(鲜竹叶)
今:多用淡竹叶
优质资料
36
栀子
优质资料
37
一、泻火除烦--热病烦闷
优质资料
38
二、清热利湿--湿热黄疸
“山栀子仁,大能降火,从小 便泄去,性能屈曲下降,人所 不知。” 朱丹溪
优质资料
部位:气分热;营分、血分热 脏腑热
病邪兼夹:湿热
优质资料
5
分类: 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 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 清虚热药
优质资料
6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定义:凡具有清除热邪,用于 治疗气分实热等证的药物,称 清热泻火药。
优质资料
7
适应证:气分实热证----
发热、烦躁,口渴 明
显,脉象洪大等。
优质资料
优质资料
51
清肝明目:夏枯草、决明子
优质资料
52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优质资料
53
定义:凡具有清除湿热作用,用 于治疗湿热证的药物,称清热燥 湿药。
优质资料
54
适应证:湿热证 湿温证 湿热黄疸 湿热泻痢 热淋 湿热带下
优质资料
55
黄芩
优质资料
56
优质资料
57
一、清热燥湿--湿温暑湿 黄疸泻痢,热淋
第二章 清热药
优质资料
1
定义: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 作用的药物,称清热药。
疗热以寒药
热者寒之
优质资料
2
适应证:
里热证----发热、烦躁、口渴、 小便短赤,舌苔黄,舌质红或 绛,脉数
优质资料
3
虚实
实热----邪气盛(阳盛则热) ----外邪
虚热----精气夺(阴虚则热) ----阴阳失调
优质资料
4
优质资料
58
二、泻火解毒--肺热咳嗽 热病烦渴,寒热往来 咽痛疮痈
优质资料
59
三、止血--血热出血 四、安胎--胎动不安
优质资料
60
黄连
优质资料
61
一、清热燥湿---湿热中阻,脘痞呕恶, 泻痢腹痛
优质资料
62
二、泻火解毒--热病高热 心烦失眠,胃热呕吐 肝胃失和,呕吐吞酸 疮痈湿疮,目赤肿痛 血热出血
8
石膏
优质资料
9
一、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气分实热证
脉洪大
伤津
大渴
热盛 大热
阴液外泄
大汗
优质资料
10
二、清泄肺胃---- 肺热喘咳 胃火牙痛
三、收敛生肌----疮疡不敛,湿疹 水火烫伤
优质资料
11
关于石膏生用、煅用
医者多误认为大寒煅用之,则宣散之 性变为收敛,以治外感有实热者,竟 将其痰火敛住,凝结不散,用至一两 即足伤人,是变金丹为鸠毒也。迨至 误用煅石膏偾事,流俗之见,不知其 咎在煅不在石膏。
知母:苦甘性寒,既清实热,又清 虚热,善滋阴润燥,泻相火
优质资料
19
芦 根
优质资料
20
优质资料
21
一、 清热生津除烦--热病烦渴 药性不滋腻,生津不恋邪
优质资料
22
二、清胃止呕--胃热呕 逆
优质资料
23
三、清泄肺热--肺热咳嗽 肺痈吐脓
四、利尿--热淋涩痛
优质资料
24
天花粉
优质资料
25
“其根作粉,洁白如雪,故 谓天花粉。”
《纲目》
优质资料
26
一、清热生津--热病口渴 消渴
优质资料
27
“其性甘寒,善能止渴,从补药 而治虚渴,从凉药而治火,…… 乃止渴之要药也。”
《本草汇言》
优质资料
28
二、清肺润燥--肺热咳嗽或燥咳 三、消肿排脓--痈肿疮疡
优质资料
29
通脉 治胞衣不下 《纲目》
优质资料
30
天花粉蛋白 胎盘滋养层细胞 坏死
二、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优质资料
47
要点 1、主治证 气分实热要药:石膏 目珠疼痛要药:夏枯草 肺痈:芦根
优质资料
48
2、功效 既清实热,又清虚热:知母 清热生津:芦根、天花粉
优质资料
49
3、用法 生石膏(先煎) 煅石膏(外用)
4、药性 石膏:辛甘大寒
优质资料
50
5、分类 清热泻火:石膏、知母 清热生津:芦根、天花粉 清热除烦:淡竹叶、栀子(泻火)
优质资料
81
清热安胎:黄芩 既清实热,又清虚热:黄柏(知母) 2、使用注意 龙胆味苦,注意用量
优质资料
82
3、分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芩、黄连、黄柏
血窦被堵塞
优质资料
31
淡竹叶
优质资料
32
清热除烦,利尿---热病烦渴 口舌生疮 尿赤淋浊
优质资料
33
关于淡竹叶、竹叶 1、原植物有异: 淡竹叶---禾本科草本植物 竹叶---禾本科乔木或灌木植物
(鲜竹叶,竹叶卷心)
优质资料
34
2、功效同中有异 同:清心除烦、利小便 异:淡竹叶--渗湿泄热见长
《医学衷中参西录》
优质资料
12
知母
优质资料
13
优质资料
14
一、清热泻火--气分实热证
优质资料
15
二、清肺润肺--肺热咳嗽 阴虚燥咳
优质资料
16
三、滋阴润燥--骨蒸潮热 阴虚消渴
优质资料
17
石膏与知母
相同点: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优质资料
18
不同点: 石膏:辛甘大寒,专清实热,善清 肺胃,煅用收敛生肌
39
三、凉血解毒--血热出血 疮痈肿毒
优质资料
40
夏枯草
优质资料
41
优质资料
42
一、清肝明目-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目珠疼痛
“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 甚者,神效。” 楼全善
优质资料
43
二、消肿散结--瘰疬瘿瘤
优质资料
44
决明子
优质资料
45
优质资料
46
一、清肝明目-目赤肿痛,目暗不明 头痛眩晕
优质资料
63
川连、雅连--四川洪雅、雅安 云连--云南腾冲、德钦 味连--四川石柱、湖北恩施
优质资料
64
黄柏
优质资料
65
一、清热燥湿--湿热带下,热淋, 足膝肿痛 泻痢黄疸
优质资料
66
二、泻火解毒--疮疡肿毒 湿疹湿疮
优质资料
67
三、退虚热-阴虚发热,遗精盗汗
优质资料
68
黄芩、黄连与黄柏 相同点: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优质资料
69
不同点:
黄芩:善治上焦,长于清肺热, 且安胎
黄连:善治中焦,长于泻心肝胃 火,又为湿热泻痢要药
黄柏:善治下焦,长于泻相火, 退虚热
优质资料
70
龙胆
优质资料
71
优质资料
72
一、清热燥湿--阴肿阴痒,带下, 湿疹,黄疸
特点:清肝胆及下焦湿热
优质资料
73
二、泻肝火--肝火头痛,肝热目赤, 高热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