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朱良春与“三枝奇葩160;民间草医

合集下载

国医大师朱良春与“三枝奇葩160;民间草医

国医大师朱良春与“三枝奇葩160;民间草医

国医大师朱良春与“三枝奇葩 民间草医“蛇花子”季德胜南通城不大,城内主要交通干道是纵贯东西和横亘南北的两条大街,两街的交叉处称为十字街,这是南通最为繁华的闹市中心。

解放前,十字街头有卖冰糖葫芦的,有卖糕饼臭茶干的,有卖豆腐脑儿的,有玩枪弄棍的,有打卦相命的,三教九流都有。

其中有个玩蛇的,很吸引人。

这是一个带点外地口音的中年男子。

他经常手上缠绕着蛇,颈项盘绕着蛇,让蛇在他的胳膊间窜上窜下,钻来钻去,围观的人多了,他就当场表演,让蛇在手臂上咬一口,眼看肿起来,然后他从身上掏出自制的黑色药饼,蘸上唾液涂抹创口,毒肿会逐渐消失。

这时,有的看客会掏钱买他的蛇药。

这个蛇花子叫季德胜。

他是江苏省宿迁人,生于1898年。

清光绪三十三年,也就是季德胜九岁那年,宿迁发大水遭灾,季氏全家四口(季德胜和他的父母,还有弟弟)流浪江南。

流浪途中,母亲倒毙,幼弟夭亡,从此父子二人靠捉蛇治病度日。

季德胜从小随父捉毒蛇,采草药,学了一套配制药饼治疗蛇伤的本领。

每到一地,为招揽顾客,常常进行像上面那种蛇表演。

1924年,也就是季德胜26岁那年,父亲季明扬在如东病逝。

于是,季德胜开始只身浪迹江湖,后来结了婚生了孩子。

由于他常年穿山越岭,捉过蝮蛇、蕲蛇、扁头蛇、金环蛇等各种毒蛇,采集过各种各样的药草,祖传秘技经过长期实践,医术更加高明。

传说有位农民被毒蛇咬伤,神智昏迷,家人已准备棺木入殓,季德胜以热酒调合蛇药,撬开牙齿强行灌下,片刻便起死回生。

季德胜性格豪爽,对穷人治病可以分文不收,而对富人则毫不客气。

据说有位财主被毒蛇咬伤,上门求治,他双指一竖,说:“两包洋纱!”(解放前,物价飞涨,纸币瞬息贬值,纺织业发达的南通,常用“洋纱”为交换媒介,当时一包洋纱相当于一百五十斤米)财主悭吝,愤愤然拂袖而去。

不久,伤情越来越严重,财主只得躺着藤椅,被人抬着再来求医。

季德胜伸出三个指头:“非三包洋纱不治!”财主保命要紧,只得照付。

国医大师朱良春使用虫类药治疗脑病的经验精品PPT课件

国医大师朱良春使用虫类药治疗脑病的经验精品PPT课件
究其原因,不外风邪上扰,久病络瘀,或 挟痰 、挟湿。该病屡发久延,甚为顽固
朱老明确指出:“ 用常法治疗久不效者, 当用虫类药搜剔,始能奏效。”
针对该病每于气交之变或辛劳、情志波动 之际即发作的特点,创 “ 钩蝎散”经验 方,屡用屡效。
钩蝎散
组方:全蝎、钩藤、紫河车、地龙四药各 等分,共捻细末,每服3g,一日两次冲服。
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少气懒言,不思饮食,间断呕吐, 大便稍溏,口渴不欲饮。舌质淡胖,脉虚细,沉取无力。 (术后气随血脱)
辩证:肾虚血瘀,脾肾两伤 处方:先以六君子汤安中,继以健脑散原方、原剂量,服
用8个月。 本周(2009-3-20)来复诊,脑血管畸形未见复发。可理
解他人指令,画钟试验满分,临摹双五边形满分。但反应 稍迟钝。 继续服用该散剂,随访。
朱良春教授使用虫类药治疗 脑血管疾病的学术经验
2018.10.13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
1917年生,江苏镇江丹徒人,后迁 居南通市。
1935年 至武进孟河拜御医世家马 惠卿先生为师,学习中医。
1936年 转至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学 习。
1937年 因抗战,转入上海中国医 学院,跟随章次公先生侍诊实习。 1938年毕业。
作1-2次,每次持续3天,疼痛时右侧太阳穴呈波 动性头痛,口服“头痛散”、“芬必得”等暂时 缓解,近来因头痛严重口服大剂量“芬必得”导 致消化道大出血,血红蛋白下降至72g/L,大便潜 血(++++),在我院消化科住院,经过用洛赛克、 成分输血等病情稍稳定,血红蛋白恢复至102g/L, 但头痛时作,面色苍白,少气懒言,舌质淡,苔 薄白,脉沉细无力,大便呈黑色软便。
脑动静脉畸形(手术前)
发现巨大畸形团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胃肠疾病的9个经验方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胃肠疾病的9个经验方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胃肠疾病的9个经验方【】一、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方〔组成〕党参,白术,云苓,柴胡,佛手片,乌贼骨(或煅瓦楞子),甘草。

〔功效〕健脾益气,舒肝和胃。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另一法〕临睡前麦芽糖一汤匙,吞服。

二、治萎缩性胃炎方〔组成〕太子参,云苓,淮山药,石斛,小环钗,麦芽,丹参,鳖甲(先煎),甘草,田七末(冲服)。

〔功效〕健脾养胃,益阴活络。

〔主治〕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三、治胆汁返流性胃炎方〔组成〕吴茱萸,川连,太子参,白术,云苓,甘草,威灵仙,桔梗,枳壳。

〔功效〕健脾疏肝,降逆止呕。

〔主治〕胆汁返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窦炎。

四、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方〔组成〕太子参,白术,云苓,甘草,白芍,台乌,威灵仙。

〔功效〕健脾益气,缓急进食。

〔主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五、治慢性结肠炎方〔组成〕木香(后下),川连,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太子参,白术,云苓。

〔功效〕健脾舒肝,行气止痛。

〔主治〕慢性结肠炎。

六、治泄泻方〔组成〕新鲜番石榴叶〔功效〕消炎止泻。

〔主治〕肠炎泄泻,细菌性痢疾。

七、治肠套叠方〔组成〕旋覆花,代赭石(先煎),党参,炙甘草,生姜,大枣,法夏。

〔功效〕降逆理肠,调畅气机。

〔主治〕小儿肠套叠。

八、治急性阑尾炎方〔组成〕生大黄(后下),蒲公英,冬瓜仁,桃仁,丹皮,皂角刺,芒硝(冲服)。

〔功效〕清热泻下。

〔主治〕急性阑尾炎;阑尾脓肿(药物组成中去芒硝)。

〔外敷法〕三黄散外敷。

用蜂蜜适量加水调匀,敷患处,药干即换。

九、治慢性阑尾炎方〔组成〕生大黄,丹皮,冬瓜仁,桃仁,芒硝。

〔功效〕清热泻下。

〔主治〕慢性阑尾炎。

〔加减法〕痛甚加蒲公英或田七末;热甚加地丁、银花、连翘;出现包块(阑尾脓肿)加皂角刺;虚人于后期酌加党参或花旗参以扶正。

五毒治疗癌症

五毒治疗癌症
记者联系上朱良春时,这位九旬老人刚刚吃过晚饭。在电话里头,根本感觉不出来他的年龄,语音清楚,逻辑缜密。“蝎子、蜈蚣这些虫,具有一定的毒性,不是有功底的医生是不敢乱用的。中医早有五药之说,指草、木、谷、虫、石这五类药物。在古代,中医就使用虫类药来治病。但很多医生不敢用或者不敢多用。我开的药方中,这些虫子用的量比较大,根据不同的病情用的量也不同,有的疾病治疗中,我开的药方里,这些虫子的量就占到了三分之一。”
管理局联合作出表彰决定,授予全国30位同志“国医大师”荣誉称号,江苏是入选人数最多的省份。
江苏的这三位堪称“国宝”级的名医中,年纪最大的已经92岁,却依然在接诊病人。他们有何看病的绝招?他们是凭借着什么当选为“国医大师”的?
西医看不见的肿瘤
一年后被他治没了
人物简介:周仲瑛,男,生于1928年,江苏如东人,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50余年,对中医内科的各种常见病,尤其是急难病症(如心、肺、脑血管病,肝胆、脾胃疾病,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发挥中医辨证论治优势,具有良好的疗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九旬“五毒医生”用虫治病:蜈蚣蝎子治愈绝症
金羊网2009-06-06 11:21:30
电视剧《大国医》正在热播。您不必为剧中的高明医术而惊讶,要知道,在江苏就有3位“国医”。他们的名字,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已经十分熟悉了,他们就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周仲瑛、江苏省中医院的徐景藩、南通市中医院的朱良春。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近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
“徐老不仅名气大,他带出来的徒弟也都非常有名,像单兆伟教授,就是徐老的高徒。”一说起徐景藩,江苏省中医院的工作人员立马说,这真是名师出高徒。
徐景藩在看病方面的不少“绝招”,更是让病人甚至是医头疼,徐老创了一个方法,把这个难题解决了。”他创了“藕粉糊剂方”卧位服药法,把原来的汤药变成了糊状的中药,这样服用后,糊状的中药就能附着在食管上了。徐景藩还创了不少药物,“连脂清肠汤”、“菖榆煎”保留灌肠法、“残胃饮”都是他的创举。

[中医中药]老中医朱良春医疗经验

[中医中药]老中医朱良春医疗经验

[中医中药]老中医朱良春医疗经验医药并重的临床学家朱良春朱健华整理编者按朱良春,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因擅用虫类药物治疗疑难杂病饮誉医坛。

曾任南通市中医院院长、主任医师等职。

现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中医杂志》特约编审、南通市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董事长等职。

近,,年的临床实践中,成绩卓著,硕果累累。

学术专著有《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现代中医临床新选》(日文版)等,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所创制的“益肾蠲痹丸”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三等奖,多次应邀赴日本讲学,载誉而归。

,,,,年获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事迹同时收入英国剑桥传记中心《世界名人词典》。

本文注重介绍朱氏在学术上采撷众长,继承发展、融会古今,辨证辨病;处方用药、锐意创新的精华。

并介绍了其在临证上治疗急性热病、慢性久病、痹证、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的特色。

所选用四个医案及三首经验方均为朱氏毕身工作实践之结晶,很能为后学之人提供宝贵借鉴经验。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旧学商量皆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医虽小道,乃仁术也,要以身尽之,方能竞其业,否则罪也。

———章次公《中国现代名医传》朱良春,男,字伦,,,,,年,月生于江苏省丹徒县。

中医主任医师、兼职教授,全国,,,名名老中医之一。

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并于,,,,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从医已近,,载。

他因擅用虫类药治疗疑难杂症,饮誉医坛,有“虫类药学家”的美称;其实,这仅是其学术成就的一个方面。

他博览群书,上自《内经》,下及诸家,尝取苏东坡“博观而约取,第四卷,,,厚积而薄发”为座右铭。

对张景岳《类经》尤为推重,以其彰明经义,析理精深;又折服孙一奎《赤水玄珠》之辨治精要;章次公先生之“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之主张和张锡纯氏之求实精神,对他的启迪教益殊深,故友人对他有得力于“南章北张”之说。

朱良春治癌医案

朱良春治癌医案

朱良春治癌医案朱良春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专家,他在治疗癌症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见解。

以下是他的几个癌症医案:医案一:张某,男,54岁,农民。

因进食时食管有梗阻感3个月余,近日加甚,进食困难,有时泛呕饮食及痰涎,经地医院钡餐检查,食管中下段肿瘤,约×3cm,食管明显狭窄,诊为食管癌。

患者惧而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由其子陪同前来诊治。

朱良春诊断为痰瘀交阻,噎膈已深。

予利膈散一料(壁虎、全蝎、僵蚕、蜂房、代赭石各30g,共研细末),嘱其试服之。

药服2日后,即感泛呕痰涎减少,已能进稀粥,自觉较为爽利。

继续服1周,续有好转,能进软食,精神较振。

1个月后,患者精神渐复,饮食基本正常,钡餐复查癌块缩小,但未完全消失。

医案二:孙某,男,67岁,农民。

5个月前于进食时自觉有梗阻感,食欲正常,未予重视;近月来逐步加剧,进食时顿感噎窒不利,甚则呕吐,咽际时渗清涎,体重显著下降。

经钡餐透视确诊为食管段癌。

患者因胆怯而拒绝手术,到处求医,未获疗效。

因亲戚传告,乃来朱良春处求治。

由于证情已至晚期,恐难挽救,姑予“利膈消癌散”一料消息之。

药服5日,咽际涎减少,呕吐亦缓。

梗窒感略见松释;继服之,又续见好转,进软饭已无所感,甚为愉快,要求续服,续予1料。

进食顺利,体重亦有所增加,精神甚好。

嘱作钡餐复查:肿块已较前缩小,仍予原方,每次服2克,每日2次以现固善后。

1986年2月15日随访,一切正常,能参加农业劳动。

以上两个医案显示了朱良春在治疗癌症方面的卓越疗效和独特见解。

他的治疗方案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注重调理气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方面。

同时他也强调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综合治疗的方法,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他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对于现代医学治疗癌症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朱良春:见证沧桑巨变 铸就大医风范

朱良春:见证沧桑巨变 铸就大医风范

朱良春:见证沧桑巨变铸就大医风范作者:来源:《世纪人物》2019年第11期年且百岁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见证了中医的历史辉煌、近代坎坷、现实作用,看到了中医未来的巨大价值,他以自身传承创新的学术成就,实践了“发皇古意,融会新知”的思想,今年8月10日这八个字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作为“我的座右铭”播出,他以当代大医的代表,成为杏林学子追慕的典范。

有别于坎坷风潮成就在道术并重朱良春先生承接中医历史,经历了近代坎坷的发展道路。

中医学术的沧桑巨变,在他身上也有很深的烙印。

他学习医学的1934年,余云岫《灵素商兑》已经出版十多年,“废医验药”是当时风尚,《伤寒论》方药受重视,《内经》阴阳五行受质疑,“中西医汇通”已经悄然转向“中医科学化”。

南京政府第一次卫生工作会议通过废除中医案,中医药界求生存的斗争,仍然在风起云涌的过程之中,朱良春先生虽然不处于风口浪尖,但是时代的风潮不会让江苏省镇江市成为避风的港湾,也不可能不影响临近上海的南通城。

朱良春先生“逆潮流而动”选择学习中医,既不是家学祖荫,也不是父母之命,而是他自己的主动选择。

朱良春身患结核却能劫后余生,得益于被中医救助,休学一年之后,改学中医,这次选择改变了他的命运,也为当代中医增添了一段传奇。

一开始学习中医,他没有选择设在上海的中医学院,而是投奔传统中医积淀最深厚的孟河,跟随太医后人马惠卿先生抄方一年,成为杏林传人。

跟师中途改投苏州国医学院,由传统迅速步入现代,系统学习中医知识,也开始接触西方医学。

1937年淞沪大战硝烟未散,他只身来到上海,追随章次公先生临证实习,得名师指点,勤工俭学在红十字会医院治病救人,然后于1938年开业行医。

在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时代,他救治登革热、霍乱等烈性传染病,依靠中医学术练就过人胆识。

抗战胜利后,办全日制中医学校,历时四年,培养20多名毕业生,交给新中国。

这个时期的中医教育,正在经歷时代变革,他们自编教材,授人以渔,教学相长,也使自己根基更牢。

中医各家学说- 国医大师朱良春

中医各家学说- 国医大师朱良春

国医大师——朱良春一.人物简介朱良春(1917年8月-2015年12月14日),江苏镇江市人,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国医大师。

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

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从医已逾70载。

2015年12月14日凌晨0点06分,因突发肺栓医治无效在南通中医院去世,享年98岁。

二.学术思想1.他丰富了中医望诊诊法,首倡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提出急性热病“先发制病”论,慢性杂病从“培补肾阳”“从痰从瘀”论治。

2.致力于痹症研究,确立顽痹“益肾壮督治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的治疗法则,提出痛风之“浊瘀痹”病名,是公认的痹病研究大家,享有“南朱(良春)北焦(树德)”美誉。

3.深入研究虫类药的历史革沿、前人成果、功效主治,应用虫类药物胆识过人,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虫类药专著《虫类药的应用》,是著名的虫类药物专家。

4.继承、完善、创新了先师的学术精髓,自辟户牖创立了以皇古融新为旗帜的“章朱学派”。

5.立足临床,勤于科研,笔耕不辍,多次获得部省市科技成果奖项,研制的“益肾蠲痹丸”“复肝丸”“痛风冲剂”等中药制剂蜚声海内外。

三.临床经验1.辨证辨病,开辟新境: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如果仅辨病不辨证,或在辨病的基础上分几个证型对号入座,就会把活生生的辨证变成僵化的教条,导致中药西用,不利于中医学的发展。

事实上,不仅古人不能知今病,即使今人也不能尽知今病。

先生精辟地指出:“辨证是绝对的,辨病是相对的。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乃是辨证论治的再提高。

2.识见精邃,创立效方:养正消积法治疗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的“复肝丸”,以益气化瘀法治疗慢性肾炎之“益气化瘀补肾汤”,以健脑灵窍法治疗脑震荡后遗症、老年痴呆症之“健脑散”,以消补兼施、通塞互用法治疗慢性痢疾及结肠炎之“仙桔汤”等等。

3.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关于痹证,先生对舌诊、脉诊的临床意义作出这样的归纳:“舌苔白腻而浊者为湿盛,宜侧重燥湿以通络;如兼见浮黄者为湿热,因浮黄提示湿将化热,当祛湿清热并进;苔白腻而质淡者寒湿,可放胆用乌头、附子温经散寒;不论舌苔如何,凡舌质红者,均为阴虚、血热之征,需参用凉血顾阴之品;如舌边见瘀斑或衬紫者,均应加入化瘀通络之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医大师朱良春与“三枝奇葩 民间草医“蛇花子”季德胜南通城不大,城内主要交通干道是纵贯东西和横亘南北的两条大街,两街的交叉处称为十字街,这是南通最为繁华的闹市中心。

解放前,十字街头有卖冰糖葫芦的,有卖糕饼臭茶干的,有卖豆腐脑儿的,有玩枪弄棍的,有打卦相命的,三教九流都有。

其中有个玩蛇的,很吸引人。

这是一个带点外地口音的中年男子。

他经常手上缠绕着蛇,颈项盘绕着蛇,让蛇在他的胳膊间窜上窜下,钻来钻去,围观的人多了,他就当场表演,让蛇在手臂上咬一口,眼看肿起来,然后他从身上掏出自制的黑色药饼,蘸上唾液涂抹创口,毒肿会逐渐消失。

这时,有的看客会掏钱买他的蛇药。

这个蛇花子叫季德胜。

他是江苏省宿迁人,生于1898年。

清光绪三十三年,也就是季德胜九岁那年,宿迁发大水遭灾,季氏全家四口(季德胜和他的父母,还有弟弟)流浪江南。

流浪途中,母亲倒毙,幼弟夭亡,从此父子二人靠捉蛇治病度日。

季德胜从小随父捉毒蛇,采草药,学了一套配制药饼治疗蛇伤的本领。

每到一地,为招揽顾客,常常进行像上面那种蛇表演。

1924年,也就是季德胜26岁那年,父亲季明扬在如东病逝。

于是,季德胜开始只身浪迹江湖,后来结了婚生了孩子。

由于他常年穿山越岭,捉过蝮蛇、蕲蛇、扁头蛇、金环蛇等各种毒蛇,采集过各种各样的药草,祖传秘技经过长期实践,医术更加高明。

传说有位农民被毒蛇咬伤,神智昏迷,家人已准备棺木入殓,季德胜以热酒调合蛇药,撬开牙齿强行灌下,片刻便起死回生。

季德胜性格豪爽,对穷人治病可以分文不收,而对富人则毫不客气。

据说有位财主被毒蛇咬伤,上门求治,他双指一竖,说:“两包洋纱!”(解放前,物价飞涨,纸币瞬息贬值,纺织业发达的南通,常用“洋纱”为交换媒介,当时一包洋纱相当于一百五十斤米)财主悭吝,愤愤然拂袖而去。

不久,伤情越来越严重,财主只得躺着藤椅,被人抬着再来求医。

季德胜伸出三个指头:“非三包洋纱不治!”财主保命要紧,只得照付。

解放初期,季德胜仍经常在十字街进行蛇表演。

五十年代初,朱良春先后担任南通市医学研究会中医组组长、中西联合诊所所长、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委员,1954年联合诊所扩建为“联合中医院”,朱良春任院长。

这时,经常在十字街进行蛇表演的季德胜引起了他的注意。

1954年初夏的上午,麦子扬花抽穗的时节。

朱良春和卫生局严毓清副局长等一行四人下乡,驱车二十多里,来到天生港附近的上新港,对季德胜进行专访。

他们只知道季德胜住在上新港,但不知道是上新港哪一家,便向沿路农民兄弟打听,农民兄弟看这四个穿着打扮像干部模样的人,感到好奇:“你们———找季花子吗?” 朱良春点点头:“我们都是市卫生系统的,拜访季德胜的。

” 附近农民谁都知道,季德胜是个目不识丁、只会玩蛇的花子。

堂堂的市卫生局大干部,找一个蛇花子做什么呢? 有个群众指点说:“季德胜就住在东边那个土地庙里。

” 所谓土地庙,是农村常见的农民祭祀土地菩萨的小庙,面积不到十平方米,里面泥塑一尊土地菩萨,菩萨面前是一排摆放香炉烛架的砖台,其他则空空如也。

所以有些讨饭的乞丐或者是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常常卧宿在里面。

那时,季德胜一家四口就睡在里面。

朱良春一行四人来到土地庙前,季德胜还酣睡着,他的老婆和小孩已经起身了。

当朱良春向季德胜的妻子说明造访来意,她立即喊醒了季德胜,说上面有人来找他。

季德胜揉着惺忪睡眼,连忙从睡铺里面取出仅有的一条长凳,热情地请他们坐下,一条长凳只够二人坐,其余二人站着。

朱良春自我介绍后,说:“我们知道你有医治蛇伤的本事,严局长和我特来拜访你的。

” 季德胜受宠若惊,似乎感到不可理解似的:“我这算什么本事?糊口饭吃的,敢劳你们大驾?” 朱良春说:“我们南通市联合中医院在城里掌印巷,你以后如果进城,顺便请你到我们那里坐坐。

”朱良春试探地说:“我们这次上门拜访,没有别的意思,一来看看你,二来和你商议一件事,我们联合中医院以后如果有蛇伤病人上门求诊,想请你来医治,行吗?”朱良春看了看他充满疑窦的脸色,接着说:“你用你的蛇药,医药费归你所有,我们联合中医院不收你一分钱。

” 生性豪爽的季德胜欣然应允:“可以可以。

谢谢谢谢。

” 此后,联合中医院有了蛇伤患者便通知季德胜来城。

无法跟土地庙电话联系,联合中医院就打电话给天生港卫生院再派人到土地庙通知他。

然后,季德胜花一块钱乘坐二轮车到城里,给蛇伤病人治病后,再乘二轮车返回土地庙,这一来一回两块钱由病者支付。

季德胜收的蛇药钱,全部归己。

有时季德胜进城没病治,也来掌印巷光顾联合中医院。

朱良春知道他好酒,每次来院,都以酒菜相待,临走朱良春还送上一程。

医院里有人想不通,特别是些医书传家的正宗医师,不知道朱院长对季德胜为什么这样尊重,甚至私下非议。

朱良春耐心地对他们进行解释:“章太炎说过,‘下问铃串,不贵儒医’,民间有丰富的宝藏需要我们专业医生开掘,不跟他们交朋友,能够掘到宝贝吗?” 朱良春一方面跟季德胜交朋友,一方面对他治过蛇伤的患者进行调查,事实证明季德胜的蛇药确有疗效。

朱良春对季德胜的关心体贴,渐渐赢得了季德胜的信任。

二人竟成莫逆之交。

朱良春眼看时机比较成熟,便问他蛇药的构成。

季德胜爽直地说:“我的秘方是父亲传给我的,按规矩是秘不传人的,现在政府待我这样好,我把秘方献出来。

”于是,他说出了家传蛇药构成,什么黄开口、雨箭草……(处方保密)。

并且邀朱良春,跟他一起采药辨识。

朱良春虽然对本草有研究,但是从来没听说过“黄开口、雨箭草”这些名称,但看到“黄开口、雨箭草”的药草实物又似曾相识,于是朱良春把实物带到南京中山植物园,请专家鉴定。

经植物专家点拨,朱良春完全清楚了。

光知道了成分构成还不行,构成比例是怎样的呢?季德胜是不识字的,他不懂什么比例不比例,只知道从几味药草中随便抓点,就这么凭经验制药的。

朱良春说:“你抓给我们看看,怎么样?”季德胜当即表演起来。

朱良春立即把他抓的中药用秤逐一称了重量,并记载下来。

而后通过多次调试比例,最后终于制成了疗效比较理想的蛇药。

这就是今天造福民众、名闻中外的“季德胜蛇药”。

如果不是卫生局的重视,朱良春的挖掘,这一民间土秘方极有可能随着土地庙主人的消失而被历史默默湮没。

1956年4月1日,南通市政府把联合中医院接收改建为公立南通市中医院,朱良春任院长。

成立大会的会场设在西牛肉巷的万宜楼。

会上邀请了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全市各界知名人士,季德胜也在应邀之列。

季德胜坐上贵宾席,极度兴奋。

会议休息时,兴之所至,他突然从怀中掏出两条蛇耍起来,与会的几位女士给吓昏过去。

市长孙卜菁连忙叫他把蛇收起来。

当孙市长知道季德胜已是过去联合中医院的编外人员,向朱良春建议:“将来中医院的编制是不是可以考虑季德胜。

”后来,经过卫生局长赵朋三同志的批准,朱良春把季德胜吸收为中医院的正式医生,工资定为105元,相当于县处级干部工资。

为了系统研究蛇药的药理和疗愈机制,在市科委、卫生局领导以及南通医学院的协作支持下,成立了“季德胜蛇药研究组”,后来建立了研制季德胜蛇药的南通制药厂。

为此,《工人日报》发出了专文报道《蛇花子穿上白大褂》,引起了全国轰动。

1958年,季德胜出席了全国医学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大会和全国科联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还被中国医学科学院聘请为特约研究员,吸收为中华医学会会员,并荣获中央卫生部颁发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先锋金质奖章,又被推选为省、市政协委员,市科协常委等职,季德胜终于成为弛名国内外的蛇药专家。

“邋遢先生”陈照朱良春在平常跟病人闲聊时,听说八里庙有个治瘰疬的能人叫陈照。

老百姓把他说得神乎其神。

瘰疬,土名叫“老鼠疮”,学名叫淋巴结核。

患上这种病很讨厌,必须长期服用抗结核药,处理不慎,时消时冒。

朱良春听说民间有个能人治瘰疬十拿九稳,他对这个传说十分感兴趣。

1954年秋天,这是他结识季德胜以后,对民间医人格外关注的时刻。

这一天,他跟他的学生陈幼清,骑上脚踏车,捎上了一点茶食,亲自拜访没有谋面的陈照。

他们俩来到八里庙,看到一个农民正在田间劳作,问道:“大伯,这里有个叫陈照的医生吗?” 医生?农民还不习惯这么称呼陈照,那个农民反问道:“你们是不是看老鼠疮找邋遢先生的?” 什么?邋遢先生?朱良春第一次听到一个医生有这么个绰号。

“不,我们是来拜访陈照的。

”陈幼清诚恳地回答。

“对,不错,陈照就是邋遢先生。

”那个农民仍然执著地认为:“我们都是这么叫的。

” 那个农民很热情,从田里上来,带我们走了一节田埂,然后指着前面一间房屋说:“邋遢先生就住在那间屋里。

” 我们顺着手指的方向,走近低矮的草屋,叫道:“陈照先生在吗?” 一个衣衫褴褛、头发花白的老人从屋里走了出来,他那混沌的眼神打量着前来的两个陌生人,不像是来看老鼠疮的病人,其中一个年轻人的手中还提着茶食礼包,陈照更是困惑不解。

朱良春凑近他,恭敬地说:“你是陈照先生吗?我们是来看你的。

”说着便伸出手要和他握,老人没有握手的习惯,不知所措地伸着一只哆嗦的手,只见五指乌黑,果然十分邋遢。

他激动地答应:“是的是的,小名陈照。

” 陈幼清拎着茶食递上前,把朱良春向他作了介绍:“这是我们南通市联合中医院的院长朱良春,来看望陈先生的。

” “一介草民,岂敢劳驾,惭愧惭愧。

” 陈照把他俩迎进屋。

屋里没有窗户,黑洞洞的。

辨不清里面放些什么,但是可以闻到一些中草药的味道。

攀谈过后才知道陈照的一些情况:陈照,1884年生,原名有余,南通县人。

少年家境贫寒,推车为生。

21岁时,拜游医焦月波为师,学会了治瘰疬病的技术,尔后行医,为近乡远邻许许多多的患者治疗瘰疬,解除痛苦,治愈一个瘰疬病人一般只需个把月左右。

20世纪30年代,陈照治疗瘰疬病在南通一带已经小有名气了。

他治疗瘰疬病的方法是,用一块膏药掺上拔核药粉贴到鼓胀的鼠疮上。

贴上半天后,便觉得有点疼,一天后更疼;两、三天后,肿处便破皮流出脓和血,这个过程叫“拔核”。

一周后擦净脓血,再贴新的膏药和生肌药,使之痊愈,这叫“收口”。

朱良春说明来意:“如果陈先生进城,请到我们掌印巷联合中医院坐坐。

有件事情我们想和你商量一下,为了能让你的本事为更多的人服务,我们中医院接到老鼠疮患者,也打算请你过去为他们治疗,如何?” 陈照稍稍沉默,没有表态。

朱良春接着说:“是这样的,凡是你看的病人,医疗药费都归你收入,我们中医院不拿半分钱,行吗?” 这时,陈照开口了:“我的腿脚不大灵,天天上街不方便。

” “我们不要你天天来,每星期来一次就行了。

” 朱良春讲的“每星期”,老人不大听得懂,因为他家没有日历,他的脑子里没有星期几的概念。

朱良春想了个办法:“这样吧,你初一、月半来吧。

” 陈照听懂了,连说:“好的好的,这好记,月头月半上城。

” 朱良春离开陈照的家,在回城的沿途群众中,又作了一些了解:陈照虽然邋遢,但是医德还有些口碑,上门求医者,无论生熟、贫富,总是倾其全力医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