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残犹有傲霜枝

合集下载

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擎是举,向上托的意思。

这句诗出自《赠刘景文》,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翻译: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作品赏析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凌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小学古诗《赠刘景文》注释及译文

小学古诗《赠刘景文》注释及译文

赠刘景文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冬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赏析这首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
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

赠刘景文作者: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鉴赏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荷尽已无擎雨盖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荷尽已无擎雨盖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

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意思“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赠刘景文》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1、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宋仁宗嘉佑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

宋哲宗元佑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

因苏轼荐知隰州。

仕至文思副使2、擎:文中指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向上托举荷叶)3、傲霜:文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解说】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色是在秋末冬初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

【鉴赏】《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中所托为秋天景物。

第一句写枯荷。

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

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

”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

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

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

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

“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

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原文翻译与赏析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原文翻译与赏析

精心整理“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原文翻译与赏析【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早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苏轼知杭州时。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开封祥符人,当时任两浙兵马都监,也在杭州。

苏轼很看重刘景文,曾称他为慷慨奇士,与他诗酒往还,交谊颇深。

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现在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可以荐嘉客。

橘树那经冬犹绿林、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

难怪诗人要对它特别垂青!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

作者说,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

诗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

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赏析三】【赏析四】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赠刘景文》原文注释及赏析

《赠刘景文》原文注释及赏析

《赠刘景文》原文注释及赏析
【原文】
《赠刘景文》①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②,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③。

【注释】
①刘景文:名季孙。

博学工诗,为苏轼的好友。

②擎雨盖:指荷叶,状如遮雨的伞盖。

擎,举。

③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桔绿时:指初冬季节。

【赏析】
此诗是苏轼为好友刘季孙而作。

诗的前两句用工整的对偶和虚实相映的手法描写夏荷和秋菊。

亭亭玉立,叶如伞盖的风荷现在已经完全消逝了它的美丽形象,而秋菊虽然凋残,尚存有傲雪的劲枝。

后两句也是借物抒情,饱含着作者的殷切希望,勉励刘景文不要错过好机会,应该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小诗即描绘了荷、菊、橙、桔各个特色的形象,而且含蕴隽永,意在言外。

对仗工整,是作者七绝中的佳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菊残犹有傲霜枝
---小结古典诗词中菊花意象
晋城市凤鸣中学张合荣
遥观中华诗词美苑,古伊人凝眸秋水,见岸边“蒹葭苍苍”;唐崔护怅立桃林,叹“桃花依旧笑春风”;江南渔女软语侬歌,“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头”;东晋陶潜悠然自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此足见中国古典诗词中写花的篇章颇多。

“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那一丛丛一簇簇于风霜中怒放,于肃杀中展露芳容的秋菊,是诗中群芳总领,不仅浓缩了秋霜秋寒的精华,更浓缩了诗意人生的精华,在中国诗词中成了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被文人墨客赋予广泛深远的象征意义。

一、象征高洁品格。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这些咏诗名菊都点出了菊花迎寒斗霜开放于秋寒季节的特性,正因为百花凋后菊花始发,菊花在古典诗词中有了“傲然不屈、意志坚强”的品性,唐人白居易说“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杜甫说“寒花已开尽,菊花独盈枝”,杨万里也叹“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自择风霜间”。

菊花残谢后一般不凋落花瓣,“宁可技头抱香死,不随黄叶舞秋风”(朱淑贞《黄花》),“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宁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在这些诗句中,菊花有了“宁折不弯、至死不变”的傲人风骨;“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郑谷《菊》),在这类诗歌中,菊花还象征“不求高位、不慕名利”的高贵品格。

二、象征隐逸品格。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自陶渊明将这悠然君子移栽在东篱边,自经陶宅黄酒的百年浸染,菊花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就成了“花之隐者也”,菊花就有了超然物外、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就有了幽静安逸的隐者姿态,菊花成了田园风光的代言,成了隐逸者的情感寄托。

继陶渊明之后,宋人韩椅喜欢“紫菊披风散晚霞,年年霜晚赏奇葩”,史铸借菊明志“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清人陈鹤年也如陶潜遗风“最爱东篱闲把酒”,一捧老酒,一丛秋菊醉了多少隐者清心,养了多少闲者雅韵啊!
三、象征伤感情怀。

晚秋季节,秋风骤起,秋雁南飞,秋霜欲下,秋雨淅沥,秋水渺渺,秋色萧条,秋
寒袭人,菊花也香消韵失,在失意人眼里难免会被涂上秋霜秋寒,或勾起游人的思乡情,或引发思妇的怀人意,所以菊花在古典诗词中也是伤感情怀的象征,这个象征意义在李清照的诗词中尤其浓厚。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暮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这儿瘦寒的黄花成了李清照的菱花镜,映照出了词人的憔悴失落。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青春年少时,与故人一起把酒赏菊,它曾是鬓边的心爱之物,如今花落人亡两茫然,睹花思人,怎不令词人痛断愁肠。

一捧秋菊,或洒满秋阳,慰藉了隐者思慕田园的清心雅韵,或沾满凄泪,勾惹了思者怀恋故人的惆怅失落,永远怒放于中华诗词美苑,迎霜斗雪,千古不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