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

合集下载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核心-边缘分析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核心-边缘分析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科研热词 黄淮四市 边缘化 路径依赖 西宁 空间结构 演化 核心-边缘理论 分析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科研热词 首位度 青藏地区 贸易自由度 聚类分析 空间内生增长理论 知识溢出度 模式 核心-边缘结构均衡 核心-边缘理论 极化-扩散 机理 区域旅游联动 上海汽车产业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2011年 科研热词 边缘效应 谱系 观念史 观念 西藏 聚类分析 网站整合 红色点缀型旅游区 红色旅游 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 真观念 民族 核心边缘模式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分析 核心-边缘 旅游 政治可行性 排他性 微博客 导航 宗教对话 婚姻 变革 劳动就业政策 互补性与综合性 中文网站 不确定性 ucinet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核心-边缘结构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核心-边缘结构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12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耦合协调 1 空间分异 1 知识类型 1 演化度 1 武汉城市圈 1 核心-边缘媒介文化循环生产模型 1 媒介文化 1 垂直联系 1 企业异质 1 人力本流动 1 产业空间演化 1 ere复合系统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科研热词 规模分布 网上书店 结构测度 空间结构 空间滞后模型 税收竞争 社会网络分析 武汉城市圈 文献回顾 基本特征 发展阶段 卫生质量研究 医疗质量 区域 京津冀大都市区 产业空间网络 中国 a级景区
科研热词 艾滋病人 网络dea 空间演化 空间格局 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互动 知识产权规范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 江苏省 武汉城市圈 欧盟贸易协定 核心—边缘结构 核心-边缘结构 标记性 时空距离通达性 新经济地理学 战略性新兴产业 城镇化 城乡道路网 句法框架 半融入 医药产业 医疗器械产业 动词重叠形式 制造业 儿童语言习得 产业关联网络 互惠性 中国 不发达地区
2008年 序号 1 2 3市 边缘化 路径依赖 核心-边缘理论 贫困地区 西宁 结构优化 空间结构 演化 安定区 城镇体系 分析
推荐指数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科研热词 青藏地区 贸易自由度 空间内生增长理论 知识溢出度 模式 核心-边缘结构均衡 机理 区域旅游联动

中国城镇化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

中国城镇化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

中国城镇化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摘要]未来20~30年中,中国城镇化水平和空间拓展还将经历一个快速提升的过程,是我国发展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

从目前来看,中国城镇化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已经形成,我国城镇化空间拓展的核心区主要在“京豫浙”三角区及其邻近地区,而并不包括传统上所认为的“珠三角”及海西经济区。

在考虑中国未来30年的城镇化进程时,我们不能盲目地做出中国未来城镇化的重点在中西部地区的结论,也不能盲目地在城镇化日趋衰落而并无任何区位优势或特色资源的地区进行大规模投资,尤其是所谓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设,或者所谓的调整地带失衡的政府转移支付或投资。

中国城镇化的过程应是一个通过市场、政府、公民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协同创新、协同进步的过程,是一个实现经济社会集约化、空间规模经济化、空间格局持续优化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才能顺利推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城镇化;空间格局;核心—边缘结构;中国1引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说过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是影响21世纪世界进程的两件大事(2001)。

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这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里程碑事件,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一个以城市人口为主的国家,这也意味中国可能还有20~30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更意味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变革也正在加剧。

尤其是,在当前海外市场萎缩,中国亟须提振内需以维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城镇化的平稳推进更具有非凡的战略性意义。

城镇化布局是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十二五”规划指出,要“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构建“‘两纵三横’”的城市化战略格局。

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

目前关于中国城镇化格局的描述有很多,一般或者是围绕东中西三大地带、南部北部等板块的此起彼伏来展开,或者是围绕城市群的格局来展开。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模型

弗里德曼,核心边缘模型

约翰·弗里德曼简介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对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发展规划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整套有关空间发展规划的理论体系,尤其是他的核心-边缘理论,又称为核心-外围理论,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研究空间经济的主要分析工具。

弗里德曼利用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建立了空间极化理论,他认为,发展可以看作一种由基本创新群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积累过程,而迅速发展的大城市系统,通常具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条件。

创新往往是从大城市向外围地区进行扩散的。

基于此他创建了核心-外围理论。

核心区是具有较高创新变革能力的地域社会组织子系统,外围区则是根据与核心区所处的依附关系,而由核心区决定的地域社会子系统。

核心区与外围区已共同组成完整的空间系统,其中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居支配地位。

弗里德曼非常重视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的作用。

他认为,核心区位于空间系统的任一网络结构上,空间系统可以有全球级、洲级、国家级、大区级和省级水平,一个支配外围地区重大决策的核心的存在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它决定了该地区空间系统的存在。

任何特定的空间系统都可能具有不仅仅只有一个核心区,特定核心区的地域范围将随相关空间系统的自然规模或范围的变化而变化。

空间系统发展过程中,核心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核心区通过供给系统、市场系统、行政系统等途径来组织自己的外围依附区。

②核心区系统地向其所支配的外围区传播创新成果。

③核心区增长的自我强化特征有助于相关空间系统的发展壮大。

④随着空间系统内部和相互之间信息交流的增加,创新将超越特定空间系统的承受范围,核心区不断扩展,外围区力量逐渐增强,导致新的核心区在外围区出现,引起核心区等级水平的降低。

弗里德曼曾预言,核心区扩展的极限可最终达到全人类居住范围内只有一个核心区为止。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一)核心区域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
.
11
形成背景 基本内容 优点、缺点 现实意义
.
22


借鉴他人成果



核心边缘理论
.
33

成生
背 景
长 级 理 论
普 劳 克 斯
赫 希 曼
鲍得维尔 汉森
.
44
形 成
熊彼特的创新思想

景 弗里德曼在建立空间极化
理论利用熊彼特的创新思

创新往往是从大城市向 外围地区进行扩散的。
.
55
形 成 背 1966年弗里德曼在他的学术著作《区 景 域发展政策》中,正式提出核心-外围
2、边缘区域 ——国内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 ①过渡区域 ②资源前沿区域
.
99
边缘区域的划分
• 边缘区域 ——国内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 1)过渡区域
• ①上过渡区域(在核心区外围,联系密切); • ②下过渡区域(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与核心区域联系
不密切);
2)资源前沿区域 • 又称资源边疆区,可能形成次一级核心区域。(以美国东北部为例)
.
2255
核心边缘理论的现实意义
• (2)边缘区域要积极响应核心区域的资源、 技术、人才扩散, 对接产业转移, 缩小核心 与边缘之间的差异, 有重点地培育新的核心 区域; 同时制定合理的空间准入原则, 提高 产业的综合效益, 巩固工业在带动区域发展 的作用。
.
2266
社会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区域经济 结构以农业为主。区际之间经济联系不紧密,彼 此孤立。城镇的产生和发展速度慢,各自呈独立 的中心状态。
离散型空间结构
.
1155
(二)工业化初期阶段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

核心边缘模型:解读和启示一、核心-边缘模型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框架1991年克鲁格曼在D-S框架下建立的核心边缘模型被认为奠定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具备里程碑式的意义。

核心边缘模型的几个基本假设如下:1、经济系统只涉及两部门:垄断竞争下的工业部门和完全竞争下的农业部门,对于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工业品都存在着相同的替代弹性,而农业品是同质的,存在着完全替代;2、空间上只涉及两个区域:他们在偏好、技术、开放度以及初始的要素禀赋都是对称的;3、工业部门存在着规模报酬递增,而农业部门规模报酬不变;简单来说工业企业的成本函数为,而农业部门单位产出都需要个单位的劳动力;4、存在着“冰山运输成本”。

即A地区的产品要运送到B 地区,运输过程中存在着价值损失;这个值用度量,它是该模型中的关键变量之一。

5、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工人)是完全自由流动的,而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农民)则是完全不能自由流动的。

农民在两区域间是对称分布的,不能跨区流动。

工人在考虑迁移时,考虑的是区际之间的名义工资差距和生活水平,追求实际收入或效用的最大化。

用简单的数学模型表达为:,其中表示两区域间的工人流动数量,表示北部地区在总地区工人数的比例。

在克鲁格曼的模型当中,把两区域间的作用机制分成了三种效应。

第一种为“市场接近效应”,即每个工业企业在选择区位时,都会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

第二种为“生活成本效应”,它是指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对于消费者的生活成本的影响。

在企业数量多的企业所在地(在此模型中,每个企业之生产一种产品,且各产品存在着差异),其产品种类多,数量多,因此可以节省贸易成本。

这主要是因为它们的产品由于冰山运输成本的存在,在生产所在地与非生产所在地存在着差价,即。

第三种为“市场拥挤效应”,指由于企业过于集中而导致的竞争消费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它们倾向于选择消费者比较少的区域。

可以看出,“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所引起的是区域之间企业(工人)向一个方向的集中,故为聚集力;而“市场拥挤效应”引致的是区域之间企业(工人)向另一区域的分散,故为分散力。

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

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

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1引言汪宇明(2002)[1],谢元鲁(2003)[2],张河清、成红波(2005)[1],翁瑾、杨开忠(2005)[4],卞显红、王苏洁(2006)[5],史春云、张捷等(2007)[6],吴信值、黄翔等(2008)[7]等国内学者对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

Pearce(1995)对带状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把旅游核心区域分为一级与二级两个等级,并把沿一级与二级旅游核心而环绕形成的边缘区域由内及外依次分为一级至四级四个旅游带,并对旅游度假胜地的等级进行了分析[8]。

Weaver(1998)分析了客观存在核心—边缘关系的主岛屿与从属岛屿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发展对这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影响[9]。

Papatheodorou(2004)从旅游流角度探讨了区域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10]。

Gladstone与Fainstein (2001)认为旅游活动在空间上分布极端不均衡,旅游业趋向于在中心城市高度集中,并以纽约与洛杉矶两大旅游城市为例对旅游业在两大旅游城市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形态进行了实证分析[11]。

我国已有相关学者对具有乡村旅游腹地的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

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2004)对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分析表明:乡村旅游地在大、中城市周围的分布总体上呈距离衰减趋势(除了在开始的30 km内),即与城市的距离越远,乡村旅游地分布越少;84%的旅游地集中在距城市100km范围内[12]。

严春艳、甘巧林(2003)对广东省的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进行了研究[13]。

作者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1,13]及Takuma与Sasaki(2000)所构建的大都市城市空间结构经济学分析模式[14],基于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城市旅游核心与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区域结构及其演化研究

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区域结构及其演化研究
第2 6卷 第 1 2期
20 0 8年 1 2月 文 章编 号 :0 4 3 1 (0 8 1— 5 5 0 10 — 9 8 2 0 ) 2 15 — 4




V0 .6 12 No.2 1
H ENAN SCI ENCE
De . 0 8 e 2 0
基 于核 心一 边缘理论 的区域结构 及其演化研 究
上 升 ; 围地域 工业 进程 加快 , 三产业 一 般 ; 缘地 域工 业进 程一 般 , 外 第 边 第三产 业 落后 .
2 静态 区域结构分析
本 文选 用 2 0 0 0年第 五次 全 国人 L普查 数据 , 江 苏省 6 县 级 以上城 市 的 ,6个行 业 ( J 对 5个 1 分别 是农 林 牧
渔业; 采掘 业 ; 制造 业 ; 电力 、 煤气 及 水 的生产 及供 应 业 ; 建筑 业 ; 地质 勘 查业 、 利管 理业 ; 通运 输 、 储及 水 交 仓 邮 电通 信业 ; 发和 零售 贸 易餐饮 业 ; 融保 险业 ; 地产 业 ; 批 金 房 社会服 务 业 ; 生 、 卫 体育和 社会 福利 业 ; 教育 、 文
作者简介:王 真 (9 3 ) 男, 18 一 , 重庆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为城市地理 通信 作 者 : 葛幼 松 (9 4 ) 男 , 苏 东 台人 , 教 授 , 究 方 向为 城 市 区 域规 划 . 16 一 , 江 副 研
第2 个因子解释 了制造业 (. 2 和建筑业 (. 2 的人 口比重和密度, O 1) 8 08 ) 0 以及经济活动强度较低的地质勘
查业 、 水利 管理 业人 口密度 , 因子载 荷 为 0 6 .这 些行 业都 与第 二产 业有 较 高的相 关性 , 其 .4 5 代表 了经 济活 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镇化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摘要]未来20~30年中,中国城镇化水平和空间拓展还将经历一个快速提升的过程,是我国发展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

从目前来看,中国城镇化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已经形成,我国城镇化空间拓展的核心区主要在“京豫浙”三角区及其邻近地区,而并不包括传统上所认为的“珠三角”及海西经济区。

在考虑中国未来30年的城镇化进程时,我们不能盲目地做出中国未来城镇化的重点在中西部地区的结论,也不能盲目地在城镇化日趋衰落而并无任何区位优势或特色资源的地区进行大规模投资,尤其是所谓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设,或者所谓的调整地带失衡的政府转移支付或投资。

中国城镇化的过程应是一个通过市场、政府、公民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协同创新、协同进步的过程,是一个实现经济社会集约化、空间规模经济化、空间格局持续优化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才能顺利推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城镇化;空间格局;核心—边缘结构;中国1引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说过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是影响21世纪世界进程的两件大事(2001)。

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这对于中国来讲是一个里程碑事件,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一个以城市人口为主的国家,这也意味中国可能还有20~30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更意味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变革也正在加剧。

尤其是,在当前海外市场萎缩,中国亟须提振内需以维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城镇化的平稳推进更具有非凡的战略性意义。

城镇化布局是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十二五”规划指出,要“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构建“‘两纵三横’”的城市化战略格局。

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

目前关于中国城镇化格局的描述有很多,一般或者是围绕东中西三大地带、南部北部等板块的此起彼伏来展开,或者是围绕城市群的格局来展开。

这为我们认识中国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

然而,从区域经济视角来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与经济格局一样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核心—边缘结构。

但囿于数据或者方法技术,关于中国总体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核心边缘结构的研究还比较少见。

随着基于GIS的空间计量分析技术的提升和遥感夜间灯光数据在城市化空间格局研究中应用的日趋成熟,利用遥感夜间灯光数据(DMSP/OLS)来对中国城市化空间格局的核心—边缘结构进行可视化分析的条件已经成熟。

一些学者已经在相关研究上进行了深入探索(陈晋,卓莉,史培军,2003),给我们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

但是基于DMSP/OLS数据对中国城镇化格局空间依赖性、空间异质性、空间进程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为此,本文将运用DMSP/OLS数据(2000、2010年),分析中国大陆城镇化空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并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局域空间自相关、空间插值、标准差椭圆等空间计量分析技术来判别中国城镇化空间格局的核心—边缘结构。

本文用灯光指数来代替城镇化发展水平(阴英超,2010)。

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是否存在核心—边缘的城镇化空间结构,中国不同区域的城镇化格局是否存在阶段性特征,中国未来城镇化空间拓展的热点区在哪里。

2中国城镇化空间拓展的核心区在华北平原及其邻近地区基于DMSP/OLS数据利用GIS提取灰度值大于0的斑块,这些斑块大致反映了中国城镇化空间的拓展状况,如图1和图2 所示。

图1和图2中红色代表2000年的斑块分布,绿色代表2010年的斑块分布,区别在于图1 反映的是基于2000年的城镇化斑块拓展状况,图2 反映的是基于2010年的城镇化斑块拓展状况。

由图1可知,在红色边缘地区新增添了些许绿色斑块,这代表着在2000年城镇化图斑的周围出现了新增长的城镇化图斑,显示出了城镇化空间拓展的扩散效应。

图2显示在2010年城镇化图斑的周围存在些许消失的图斑(2000),这代表着在从2000年到2010年存在些许消失的城镇化图斑,显示出了城镇化空间拓展的极化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新添的图斑还是消失的图斑基本都围绕在2000年城镇化图斑的周边或邻近地区,这说明我国城镇化的核心区和外围区已经有了基本的轮廓,东北地区的“哈大城市走廊”清新可见,“京豫浙”三角区(沈体雁,张晓欢,赵作权,2013)、“中三角”、成渝经济区、新疆城市群、福建广东沿海城市带等清晰可见。

从标准差椭圆(赵作权2009)来看,从2000年(蓝色虚线椭圆)到2010年(红色实线椭圆)我国城镇化处于扩张状态,但密集化程度在增加,这说明我国城镇化空间处于在扩张中密集化的状态,由标准差椭圆度量的我国城镇化空间的核心区包含了华北平原及其邻近地区、部分辽中南城市群、中三角、关中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但其中最大的连片的城镇化空间主要是“京豫浙”三角区及其邻近地区,事实上也就是华北平原及其邻近地区。

3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核心区以“京豫浙”三角区为核心基于DMSP/OLS数据利用GIS计算基于县级行政辖区的夜间灯光指数,用以指代县级行政单元的城镇化水平指数(阴英超,2010),并计算基于适当距离权重矩阵的局域Moran I,生成LISA图(Anselin,2007),其中红色部分指代城镇化水平的高高集聚区,淡紫色部分指代城镇化水平的低高离散空心区(大多位于高高集聚区的邻近边缘区),粉红色部分指代城镇化水平的高低离散孤岛区,大多位于距离高高集聚区较远被低值区包围的区域,深蓝色部分指代城镇化水平低低集聚的萧条区,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但在2800余个县级行政单元中有近一半的县域城镇化水平与邻近地区不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割现象。

如果将城镇化水平的高高集聚区和高低孤岛区定义为城镇化空间的核心区,将低高萧条区、低低集聚区和其他不具显著空间自相关的地区定义为外围地区,那么中国城镇化空间的核心与外围地区也清晰可见。

2000—2010年,最为显著的是“京豫浙”三角区呈现出了快速融合趋势,其他零散的核心区并没有十分显著的变化,比如高高集聚的辽中南城市群中的部分地区、晋南地区、海西地区、广东经济核心区,以及孤岛状态的武汉、西安、成都核心区、重庆核心区、昆明核心区、贵州核心区、哈尔滨核心区等。

值得注意的是,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城镇化空间的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都在大幅增加,并且低低集聚区增加数据和速率更快,孤岛区和萧条区也有少量增加,这说明我国城镇化空间正处于以集聚为主导扩散并存的阶段,但核心—边缘结构正日趋明显。

4中国城镇化水平速率的核心区依附于城镇化水平核心区在度量城镇化发展快慢时,多数研究者采用的指标是城镇化水平的年均增长率,在本文中则可以得到如图5所示的中国城镇化水平增长率的核心—边缘结构图。

由图5便可以得出在2000—201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快速增长的的核心区位于江西昌九城市群、云贵地区、成渝地区、部分甘肃青海地区、部分内蒙古和新疆地区。

因此,不少人边得出未来中国城镇化空间的重点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因为这些城镇化水平增长率较高的连片区大都位于中西部地区。

然而,如果用城镇化速率,即城镇化水平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增加值来度量中国城镇化空间增长快慢时,便可以得出近乎相反的结论。

如图6所示,该图显示的是在2000到2010年中国城镇化速率的核心—边缘结构,我们可以发现图6和图3、图4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即中国城镇化水平速率的核心区主要位于中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核心区邻近地区,也可以认为中国城镇化水平速率的核心区依附于城镇化水平核心区,尤其是“京豫浙”三角区表现尤为明显。

5中国城镇化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已经形成通过计算G* 统计量(Anselin,2007),首先来度量中国城镇化水平的热点区,如图7和图8,其次来度量中国城镇化水平速率和增长率的热点区,如图9和图10所示。

如果将热点区视为中国城镇化空间的核心区,那么图7和图8就告诉我们中国城镇化空间的核心—边缘已经形成,第一个连片的核心区分别是“京豫浙”三角区和环渤海地区的并集,第二个连片的核心区是广东核心区和部分海西地区的并集,其他地区均可视为中国整体城镇化空间的边缘区,2000—2010年,第一个连片核心区在扩张,第二个连片核心区在收缩。

因此,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内城镇化空间的核心区在“京豫浙”三角区,辽中南和河北北部地区是和“京豫浙”三角区较易融合的城镇化地区。

仅从空间范围来看,珠三角和海西地区的城镇化空间拓展范围有限。

图9和图10分别是中国城镇化速率和增长率的热点区显示图。

从图9来看,中国城镇化空间速率的热点区主要位于“京豫浙”三角区,以及河北北部和辽中南城市群的部分地区。

这与图3、图4、图7、图8所示的中国城镇化核心区存在较高的相似性,其区别就在于图9所示的城镇化速率核心区基本不包括珠三角和海西部分地区,这再次说明我国城镇化空间拓展的核心区主要在“京豫浙”三角区及其邻近地区,而并不包括传统上所认为的“珠三角”及海西经济区,尤其是珠三角拓展范围的有限性给人印象深刻。

从图10来看,中国城镇化水平增长率的热点区主要位于江西省、云贵—成渝—青海—甘肃形成的连片区、新疆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但从图10来看很容易得出中国城镇化在2000—2010年的增长重点在中西部地区的结论,或者得出中国未来城镇化重点在中西部地区的结论,结合前面的分析,这种结论显然有待商榷,但必须承认的是在2000—2010年,中国城镇化增长率的热点区的确是在中西部地区,但这与中国城镇化空间拓展的核心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增加量(城镇化速率)和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增长率显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反映的是增长量的变化快慢,后者反映的是增长率的变化快慢。

6结论未来20~30年中,中国城镇化水平和空间拓展还将经历一个快速提升的过程。

从短期来看,这对提振内需以维持经济平稳增长、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长期来看,这对中国抓住国家发展的历史战略机遇期,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凡的战略性意义。

城镇化布局是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十二五”规划也提到)所提出的构建“‘两纵三横’的城市化战略格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因为,从目前来看,中国城镇化拓展的核心区在华北平原及其邻近地区,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核心区以“京豫浙”三角区为核心(“京豫浙”三角区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化水平高高集聚区),虽然中国城镇化增长率的核心区(高高集聚区)基本上全部位于中西部地区,但中国城镇化速率的核心区基本也是以“京豫浙”三角区为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