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说起—《财富》的故事
财富读后感

财富读后感财富读后感1记的在来中浪的第一天就拥有了这本书,当时送我这本书的孙老师说,这是一本非常棒并且值的去认真看的一本书,陆老师这本书我已经看了两遍了,因为它里面有太多的精华,需要我们去慢慢的品,一遍一遍的去体会,去理解,去吸收,去感悟。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读人不数,阅人无数不如重叠成功的脚步,只要你看了领会了,做到了,就会成功,成功不是我们每个人天马行空想出来的,而是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的,所以说行动力对于事情的成败非常的重要,陆老师在这本书上说过,路虽远行者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是的,行,做两字重点强调我们不要做一个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小人,有行动力固然重要但是要想把事情做得完美,还需要一些细节上和方法上的注意,同时陆老师说过,很多小事你能做别人也能够做,只是做出来的效果不一样,往往是一些细节上的功夫,决定着事情完成的质量,是的,细节决定一切!读到陆老师的这些话,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在美国科罗拉多州高山的山坡上有一棵大树,岁月不曾使他枯萎,闪电不曾将他击倒,狂风暴雨不曾使他动摇,但最后却被一群小甲虫持续咬噬毁掉,人们不会被大石头绊倒,却会因小石子摔倒,高山登不上,不是因为体力不支,是因为鞋里的一粒沙子。
这个小故事让我完全明白了陆老师说的正确性与准确性。
看了陆老师的书之后让我知道了我们的未来们不是梦,未来的成功与每个人都是等距离的,从来只有拼出来的努力,没有等出来的辉煌,生活可以是无趣的,但却我们一定要快乐,我们都是有梦的孩子。
财富读后感2在记忆的岁月里,曾经有一位伟大的人写了一句格言,虽已记不起他的名字读书格言仍记忆犹新,那句名言就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这句格言一直陪伴着我的成长,有了它的启示我便可以十分轻松的跨过各种各样的门槛,走上新的层次。
最近一段时间里我读了《把孩子培养成财富》,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知心姐姐卢勤写的,知心姐姐是我们儿童的诉述处,也是我们的朋友。
【哲理故事】真正的财富

【哲理故事】真正的财富从前有个穷人叫小明,他一无所有,每天辛苦劳作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小明非常羡慕富人们的生活,他觉得他们过得很幸福,因为他们有很多钱和名贵的物品。
于是,小明决心要变得富有,以便拥有更多的财富。
小明开始努力工作,每天辛勤地工作到很晚,甚至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他希望通过努力工作赚取更多的钱,然后能够买更多的东西。
在短短的几年里,小明变得非常富有,他拥有了很多房子、汽车和奢侈品。
他的朋友都羡慕他的财富,觉得他是一个成功的人。
尽管小明拥有了这一切,却并没有感到真正的幸福。
他感觉自己被财富所困扰,他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空虚。
他不再感到快乐,反而觉得更加孤独和焦虑。
他开始怀疑自己追求财富的意义,他想知道真正的财富到底是什么。
一天,小明听说有个智者住在一个偏僻的山洞里,他决定去请教他关于真正财富的问题。
小明找到了智者的山洞,他谦虚地请教:“大师,我已经很富有了,但是我并不觉得幸福,我在追求什么?真正的财富到底是什么?”智者微笑着看着小明,他说:“财富并不是指你所拥有的物质财富,真正的财富是指你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物质财富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它只是给予了你表面的享受。
真正的财富来自于内心的平静和善良。
”小明陷入了沉思,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内心状态。
他开始明白,他追求财富的动力并不是因为他真正需要它们,而是因为他想通过财富来满足他的虚荣和追求安全感的心理需求。
他意识到自己一直在追求错了东西。
从那天起,小明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他开始转变思维,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帮助他人和追求内心的平静上。
他开始参与慈善事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发现通过帮助他人,他获得了更多的满足感和快乐,他的内心变得更加充实和平静。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逐渐摆脱了财富的羁绊,他发现真正的财富并不是通过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来获得的。
真正的财富是通过修正自己的心态和价值观来实现的。
当一个人拥有内心的平静和善良时,他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幸福。
关于财富的名人故事(7篇)

关于财富的名人故事(7篇)财富的名人故事篇1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有一位年轻人,他特别想发财,一天到晚想着自己怎样才能发财,怎样可以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
可是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呢?他想到了先找一位有钱的富翁问问,看看人家是怎么发财的。
于是小伙子拿着当时的富豪榜,找到了当时排名第一的美孚石油公司的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从小过得很苦,没上过学,最后成了亿万富翁。
有一天,这位小伙子来到了洛克菲勒的家门口,按响了门铃。
巧的是当天洛克菲勒正一个人在家没事做呢!他打开门一看是一位素不相识的小伙子,于是就问他的姓名。
小伙子介绍说:“您好,我是一位十分想上进的人,我想和您讨教一下,您是如何成为亿万富翁的?”洛克菲勒把这位小伙子请进了屋。
年轻人进屋一看,屋子富丽堂皇、金碧辉煌。
他从来就没有见过装修得这么漂亮的房子。
这时,洛克菲勒先生对这位小伙子说:“今天家里的佣人都放假了,我要招呼你的话,也不知道相关的东西在什么地方。
现在我只找到一个西瓜,就用它来招待你吧!”于是他把西瓜切成了大小不等的3块,对小伙子说:“如果这3块西瓜代表你以后可能得到的不同利益,你如何选择?”这位小伙子选择得十分快,他拿起那3块儿西瓜中最大的一块儿,吃了起来。
洛克菲勒先生则选择了其中最小的一块吃了起来。
就在小伙子还在吃着那块最大的西瓜时,洛克菲勒先生已经吃完了那块儿最小的瓜,随手又拿起了另外的一块儿,冲着小伙子哈哈大笑,之后又把第二块儿西瓜也吃完了。
这时,年轻人突然明白了真相。
三个西瓜中,虽然年轻人拿的那个最大,但是洛克菲勒先生一起吃的两小块比年轻人吃的那个大得多。
吃完西瓜,洛克菲勒先生跟小伙子讲起了自己成长与发财的经历。
最后和小伙子说:“要想成功,你先要学会放弃眼前的那些利益,这样才能获取长远的大利,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财富的名人故事篇2有这么三个老外。
一位美国人,一位法国人,一位犹太人,被关进了,而且都是被判有期徒刑3年。
财富的故事

财富的故事(1)非洲农场主从前,非洲有个农场主,一心想发财制富。
一天傍晚,一位珠宝商前来借宿。
农场主对珠宝商提出了一个藏在他心理几十年的问题:“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值钱?”珠宝商说:“钻石最值钱!”农场主又问:“那什么地方能够找到钻石呢?”珠宝商说:“这就难说了。
有可能在很远的地方,也有可能在你的身边。
我听说在非洲你们这一带的丛林里蕴藏着钻石矿。
”农场主不相信。
第二天,珠宝商离开了农场,四处去收购他的珠宝去了。
农场主以低廉的价格卖给一位年轻的农民,就匆匆上路去寻找远方的宝藏。
几年过去了,苍老了许多两手空空农场主回来了,经过了他原来的农场,见盖起了许多厂房,他诧异地问:“这里的人在干什么?”那些素不相识的孩子们告诉他:“他们开出了大金矿”。
农场主哑口无言。
(2)双梦记阿拉伯历史学家艾尔一伊萨基叙说了下面的故事:“据可靠人士说(不过唯有真主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慈悲为怀、明察秋毫的),开罗有个家资巨万的人,他仗义疏财,散尽家产,只剩下祖传的房屋,不得不干活糊口。
他工作十分辛苦,一晚累得在他园子里的无花果树下睡着了,他梦见一个衣服湿透的人从嘴里掏出一枚金币,对他说:…你的好运在波斯的伊斯法罕;去找吧。
‟他第二天清晨醒来后便踏上漫长的旅程,经受了沙漠、海洋、海盗、偶像崇拜者、河流、猛兽和人的磨难艰险。
他终于到达伊斯法罕,刚进城天色已晚,便在一座清真寺的天井里躺着过夜。
清真寺旁边有一家民宅,由于万能的神的安排,一伙强盗借道清真寺,闯进民宅,睡梦中的人被强盗的喧闹吵醒,高声呼救。
邻舍也呼喊起来,该区巡夜士兵的队长赶来,强盗们便翻过屋顶逃跑。
队长吩咐搜查寺院,发现了从开罗来的人,士兵们用竹杖把他打得死去活来。
两天后,他在监狱里苏醒。
队长把他提去审问:…你是谁,从哪里来?‟那人回道:…我来自有名的城市开罗,我名叫穆罕默德一艾尔一马格莱比。
‟队长追问:…你来波斯干什么?‟那人如实说:…有个人托梦给我,叫我来伊斯法罕,说我的好运在这里。
《财富》简介

3、世界著名杂志《财富》《财富》(英语:Fortune)是一本由美国人亨利〃鲁斯(Henry Luce)创办于1930年,世界上较有影响力的商业杂志之一。
现属时代华纳旗下的时代公司。
《财富》杂志自1954年推出全球500强排行榜,历来都成为经济界关注的焦点,影响巨大。
《财富》杂志举办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财经论坛,如著名的《财富》全球论坛,即世界500强年会便是其中之一。
《财富》全球论坛开始于1995年,其中1999年、2001年和2005年年会分别在中国的上海、香港和北京举办。
《财富》杂志的发展历程1929年3月,《时代》杂志的创始人亨利〃鲁斯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道:“基本上,商业就是我们的文化,因为它就是我们时代的特征。
它控制我们的生活,而同时许可我们去加以控制的就是科学、技术以及环球信用和环境的发展——简而言之就是现代企业,企业就是我们的生命,它是艺术家、牧师、哲学家、医生的生活必要条件,因为企业对艺术家或哲学家的生活情况问题,具有一种决定性的影响,普通人更是随时都必须与企业发生关系。
”他的这番话揭示了商业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核心角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代,是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
大量的经济活动,需要有相应的经济刊物与之相适应,然而当时已有的一些经济性报刊仍然停留在一些老观念上,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亨利〃鲁斯以惊人的洞察力,决定办一份专门为工商企业界服务的月刊,定名为“财富”。
1929年秋,《财富》杂志第一期184页,全部用重磅铜版纸印刷,并配有精美的图片。
它赶在股票市场暴跌的黑色十月之前在芝加哥出版了,售价为1美元。
亨利〃鲁斯经过两年的调查和研究之后,才决定出版这样一本“外观极尽豪华,插图极其珍贵,文章怀有一种适合其商业在公众心目中获得应有地位的目的”的杂志。
在时代公司的历史文献上有当时对于《财富》杂志的定义:1.这份刊物将是美国现有刊物中最精美的出版物;2.它从头到尾都是权威性的;3.它将以最引人入胜的文字撰写,完全以事实为依据,深入浅出地报道商业界所关心的主题;4.它将以富有技巧的方式探讨商业道德的立场。
《财富》商业经典书籍推荐75本一生必读

《财富》商业经典书籍推荐75本一生必读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军师”,就像《教父》里的那位律师,或是德尔斐神庙的神使,他能一天24 小时跟随我们,在我们耳边说著妙策良言: “用纸,不要用塑料。
用Google,不要用Infoseek。
不行,你的老板不会喜欢你这种古板和僵硬表情的……”且慢,实际上,你现在就有了睿智的顾问供你驱使,它耐心地待在那里,等著你的召唤,你甚至可以把它揣在包里。
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肯尼迪总统从巴巴拉-塔奇曼(Barbara Tuchman)的《八月炮火》(The Guns of August)一书中寻求智慧。
这本书讲述了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肯尼迪对他的兄弟说,“我不会像书中的人那么做,否则,人们这次就可以写一本名为《十月导弹》(The Missiles of October)的书了。
”你不可能总是随身携带你想要的书。
但是,你手边却可以有一份完美的阅读书目。
正因为如此,《财富》调动一切资源,选出了75 本书,这些书将激发你的思考,甚至是行动。
这些书,并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所谓经典商业读物。
一方面,我们选出的有些书其实与商业无关。
巴诺书店(Barnes & Noble)可能会把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的《钱与球》(Moneyball)归入体育类书籍,但该书谈到投资(和招聘)的内容,要比任何咨询师的文章都多。
另外,它也不枯燥。
虽然《我在通用汽车公司的日子》(My Y ears at General Motors)是一部经典,但却枯燥乏味。
不过,有些经典作品我们还是喜欢的。
《股票作手回忆录》(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虽然写于1923 年,但该书仍然能够与《门口的野蛮人》(Barbarians at the Gate)摆在一起。
这两本书都不是教人具体怎么做的书─总的来说,我们没有选那些有意识教导人的书,而是选了那些寓教于乐的书。
《财富》读后感

《财富》读后感
《财富》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非常好看,且意义深刻的的书,书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财富》。
故事内容主要讲了有个秀才叫王乡坤,做生意发了家,临终前,大儿子要了他所有的钱,二儿子只要了父亲的生意诀窍,然而十年后,大儿子却成了乞丐,二儿子则很富足。
文中的大儿子虽然得到了钱,但他不知怎样赚钱,钱只出不进,迟早会花光的。
二儿子呢,他虽然没钱,但他知道怎么去赚钱,钱有进有出,日后便富足了。
郑板桥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给别人鱼,不如教别人打鱼的方法。
就像前几天我读的另一个故事:第一个熊爸爸给了孩子留下了很多鱼,可小熊最后还是饿死了;第二个熊爸爸教小熊捉鱼的方法,小熊不但没饿死,反而生活的更好。
这就是动物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的.道理吧!
连动物都是如此,更何况是人呢?现在很多富人,只给孩子留钱,让孩子随便花,他可能有几亿或几十亿,但他的孩子只会花不会赚钱,总会花光的。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富不过三代,大多是富二代,很少听说富三代的。
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的,还属亚洲首富李嘉诚,他有两个儿子,但他从不娇惯他们俩儿子,甚至很抠门,什么事对他们都好好算计一番,只要是钱能少给,就少给。
上小学时,父子三人挤公交车;上中学时,到外国后,也没有像有钱人的家长那样给他们配备豪华轿车,而是让他们骑自行车。
就是这个抠门的爸爸培养出了二个商业界的佼佼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重点要教方法,方法会了,一切就好办了。
《财富》读后感

《财富》读后感我在这个繁忙的城市里,总是被金钱所困扰。
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金钱似乎总是如影随形。
因此,当我看到《财富》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吸引了。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关于如何赚钱的指南,而是一部深入探讨财富背后真正含义的作品。
在《财富》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案例,揭示了财富背后的真相。
他指出,财富并不仅仅是指金钱,而是一种综合的价值体系。
财富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社会财富。
物质财富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金钱和财产,而精神财富则是指内心的丰富和满足感,社会财富则是指我们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力。
通过阅读《财富》,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财富的看法。
在过去,我总是将财富简单地等同于金钱,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价值。
然而,通过这本书,我意识到财富远不止于金钱,它还包括我们拥有的资源、我们所创造的价值以及我们对他人的帮助和影响。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财富的积累和管理。
他指出,财富的积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管理。
只有通过理性的规划和投资,我们才能实现财富的增值和保值。
同时,作者还强调了财富的使用和分配。
他认为,财富并不是我们独享的,而是应该用于造福他人和社会。
只有将财富用于正道,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财富带来的幸福和满足感。
通过阅读《财富》,我深刻体会到了财富的真正含义。
财富并不仅仅是金钱,而是一种综合的价值体系。
只有在物质、精神和社会三方面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财富带来的幸福和满足感。
因此,我决定重新审视自己的财富观念,不再简单地将财富等同于金钱,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综合的价值体系,努力追求全面的财富。
总的来说,读完《财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财富的含义,还让我意识到了财富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正确地管理和运用财富,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和理解财富,努力追求全面的财富,让自己和他人都能享受到财富带来的幸福和满足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头说起---《财富》的故事《财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纪 20 年代。
1920 年,布里顿·哈登和亨利·卢斯从耶鲁大学毕业了。
在《巴尔的摩新闻报》当了两年记者之后,他们俩突然辞去这份在当时看来满不错的职位,转而去纽约创办一份自己的杂志。
他们东奔西跑,终于筹集到86000 美元,于1923 年出版了第一期杂志,他们给杂志取了一个永远也不会过时的名字——《时代》(Time),这一名字后来也成为他们公司的正式名称。
《时代》周刊创办之初,主要是以编辑取胜。
《时代》杂志强调新闻敏感和写作技巧,《时代》的编辑们准确地讲不叫编辑,而应该叫撰稿人(rewriter),他们对最近一周来世界上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加工、编写,风格统一,像是出自一人之手。
他们的文章不是写给哪个领域的专家看的,而是给关心时事的忙人们看的。
他们用讲故事的手法来写新闻报道,并加进了强烈的人情味,因而受到各阶层人们的喜爱。
时至今日,《时代》的这种风格依然保留。
40 年代,《时代》成为一份影响美国公众舆论的重要杂志。
50 年代和60 年代,杂志创办人卢斯的威望达到了顶峰,一度成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七个人物之一。
70 年代以后,《时代》杂志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刊。
今天,它的发行量已经达到了 500 万份。
时代公司以《时代》杂志为核心,业务不断扩张。
1991 年,以出版闻名的时代公司与以影视闻名的华纳公司合并,组成时代-华纳公司(Time Warner)。
时代-华纳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集新闻出版、有线电视、电影和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公司,1998 年的销售额达到 145 亿美元,在《财富》500 强中排名第 282 位。
如果说《时代》杂志是时代-华纳公司的第一块基石,那么《财富》则是它的第二块基石。
《财富》杂志的英文名字是 Fortune,有人将其译为《幸福》,但该杂志主要是面向工商企业界的,是给创造财富的人们看的,所以我们认为还是译为《财富》更恰当一些。
《财富》诞生于 1929 年秋,正值美国股票市场暴跌之时,其后美国经济进入了长达数年的大萧条。
但奇怪的是,《财富》杂志并没有像美国经济那样陷入萧条,它依靠稳扎稳打的作风,逐步扩展了自己的市场,在工商企业界赢得了声誉。
1978 年,《财富》杂志由月刊改为半月刊。
目前,它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权威的大型经济刊物之一,其发行量已超过100 万份。
它着重反映工商业动态,刊登有关经济问题的研究类文章,报道商情分析、经营管理、生产组织和技术革新等方面的情况,为企业家提供信息和生财之道。
它把收集整理美国及世界上的工商企业经营情况作为一个主要内容。
据说,在世界工商界(包括中国的在内)中有一个共识,凡是有思想、有抱负的企业家都要阅读《财富》杂志。
然而,《财富》杂志最获知名度的地方,是它每年一度的世界企业 500 强排名。
《财富》杂志从 1955 年开始,对美国 500 家最大工业企业进行排名。
从 1990 年开始,又开始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 500 强工业企业进行排名,1994 年,该排名的人选企业范围扩展到包括服务业在内。
之所以如此,用《财富》自己的话说就是:“如今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无论在速度上还是深度上,均可与上世纪的工业革命相媲美。
这种新经济形式,使得工业与服务业以及服务业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电话公司与广播公司竞争,软件公司提供个人金融服务,航空公司销售互惠基金,汽车制造业涉足保险行业……”总之,服务业在当今社会的作用日益重要,《财富》正是看到这一趋势,才将它的排名标准作如此改变的。
500 强排名的主要依据是企业的销售收入,另外,排名表上还列出利润额、资产额、股东权益、雇佣人数等指标供参考。
欲参加排名的企业,需按照要求,事先提出申请,并提供财务报表等有关资料。
《财富》500 强排名不代表任何国家政府和国际官方组织,是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但它在世界上却颇具权威性,为各国工商界广泛引用。
谈到世界企业排名,许多人都感到说不清,面对各种各样的排名,有些眼花缭乱的感觉。
世界上有那么多知名和不知名的杂志,很多国际组织也都在搞排名。
光拿《财富》杂志来说,除了世界500 强排名之外,还有全美500 强、世界500 家最受推崇公司、全美500 家最受推崇公司。
此外,著名的《福布斯》(Forbes)、《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等杂志也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排名。
为使读者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我们以列表的方式,将一些比较知名的排名情况梳理如下:表 1著名企业排行榜《财富》杂志选用销售收入作为排名标准的理由是,该指标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而市场占有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能力。
与此不同的是,《福布斯》杂志在排定全球 50 强时,选用的是综合指标,即根据销售收入、利润、市值和资产总额四项指标综合排名,它的好处是能够反映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
另外,这两家杂志在销售收入的计算上也稍有不同,《财富》包括不连续业务,《福布斯》只计算连续业务。
管理营销资源中心 /500 强的故事500 强是实力和地位的象征,它们的一举一动、它们的发展变化趋势,对所在行业、所在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走向都会产生相当的影响,有人把 500 强看成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是有道理的。
人们关注 500 强的动向,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
1999 年 8 月 2 日出版的《财富》杂志,公布了 1998 年世界 500 强排名榜。
按销售收入计算,排在前 10 位的公司依次是:通用汽车、戴姆勒-克莱斯勒、福特汽车、沃尔玛百货、三井物产、伊藤忠商事、三菱商事、埃克森石油、通用电气、丰田汽车。
与上一年比较,前10 名中增加了戴姆勒-克莱斯勒、通用电气、丰田汽车,其中戴姆勒-克莱斯勒是经合并而成的公司,而荷兰皇家壳牌、丸红和住友商事则从前 10 名中消失。
(见表 2)与前几年的排名比较,1998 年的500 强有以下几个特点:1.总体欠佳,个别突出1998 年,全球许多大公司都经历了一场考验。
金融危机从亚洲向俄罗斯和拉美市场蔓延。
500 家公司竭尽全力,才取得了 0.1%的收入增长,而利润则下降了 2.6%,这是 1992 年以来首次出现的现象。
表 2《财富》1998 年 500 强排名(前 10 名)(单位:亿美元)管理营销资源中心 /资料来源:1999 年 8 月 2 日《财富》杂志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公司取得了耀眼的成果。
沃尔玛百货、通用电气、英国电信、戴尔和微软在收入和利润增长方面都令人叫绝。
制药、技术和电信等新兴领域的公司,表现大大超过钢铁、汽车和能源等领域的公司,说明旧经济和新经济之间的差别正日益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1998 年企业并购活动创下了前所未有的纪录,并购案达12500 多起,价值总额达 16000 亿美元。
这些合并极大地改变了全球 500 强的面貌,特别是在金融和电信领域。
2.亚洲公司,问题多多日本经济连续9 年停滞,日本公司遭受沉重打击。
1997 年,日本有112 家公司榜上有名,而1998 年只有100 家入选。
在前20 位亏损公司中,有14 家是日本公司。
曾经让日本感到自豪的两家金融公司——东邦生命保险公司和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已被政府关闭,因而它们的名字从榜上消失。
令人自慰的是,马自达公司摆脱了连续 6 年的亏损,取得了近3.03 亿美元的利润。
1997 年,韩国有12 家公司跻身500 强,而去年只有9 家,这9 家公司的收入平均下降了26%。
1997 年名列第18 位的大宇公司,在危机的打击下,无法向《财富》提供充足的数字,因而落榜。
可称道的是,这 9 家韩国公司的平均利润与前一年相比增加了 80%,这是因管理营销资源中心 /为,韩国电力公司的利润取得了很大的增长,同时三星电子和 LG 公司的亏损明显减少。
中国大陆公司在排行榜上的数目,由 3 个增加到 5 个,这 5 家公司是:中国石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化公司、中粮公司。
其中,中国石化和中国工商银行是首次人选。
另外,香港的怡和有限公司、台湾的国泰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榜上有名。
对比,《财富》评论家认为,“中国进军 500 强的进程无疑才刚刚开始”。
3.欧洲公司,宝刀不老尽管去年欧洲经济整体增长缓慢,加上它对国际市场的严重依赖性,对企业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与亚洲公司比较,欧洲大公司又一次显示了它们的实力。
170 家欧洲公司的收入增加了 6.4%,利润提高了 13%。
究其原因,欧洲公司为了迎接欧元的启动,持续进行结构调整,出现大量并购活动。
此外,国际投资者对欧洲的注意力增加了。
4.美国公司,雄风犹在美国公司在排行榜上的数目由 175 个增加到 185 个,依旧是数目最多的国家。
通用汽车连续 3 年名列榜首。
在利润超过 60 亿美元的 7 家公司中,美国公司占了 6 家。
在公司收入增加名列前茅的 43 个行业中,美国占了 24 个。
但另一方面,185 家公司的收入只增加了5.6%,还不到上一年12%的一半。
除福特汽车公司外,其他公司的利润都出现下滑。
实力雄厚的通用汽车收入下降了9.5%,利润下降了 56%。
展望未来,《财富》评论家认为,这种整体欠佳的情况不会继续下去。
因为新兴市场的情况正在好转,世界商品价格趋于稳定,因此1999 年大公司的收入和利润的增长速度将会加快。
莱曼公司的战略分析家阿普尔盖特(Applegate)认为,今年排名表上公司收入的增长可望达到 10%。
应当看到,500 强是跨国公司的优秀代表,除了它们的规模和实力外,它们在发展战略、营销方式、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公共关系、企业文化等方面也都很出色。
它们的成功故事各不相同,但从中也可发现一些共性的东西。
国际著名咨询公司贝恩公司自1994 年开始,对世界上160 多个大型公司进行了调查,他们对获取的大量丰富资料和细节进行了总结,认为这些跨国公司成功的经验可以归纳为 5 种管理方法:一是战略管理法,即制定和实施全局性战略目标和计划,着眼于长远;二是人力资源管理法,即以人为本,注重培养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三是“箱式”管理法,即建立科学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形成有效的制约和激励机制;四是专业知识管理法,即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驱动力,形成拳头产品,培育企业品牌;五是变革动力法,即革除弊端,裁减冗管理营销资源中心 /员,激发活力。
应当说,他们的总结是有一定道理的。
本书所列举的一些案例,多数都与上述方法有关。
500 强的中国故事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统计,1997 年,世界有跨国公司 5.4 万家,这些公司设在海外的分支机构达 45 万家。
而世界 500 强则是这 5.4 万家跨国公司中的佼佼者。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始于中国改革开放后。
80 年代,跨国公司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基本上处于观察和试验阶段,只有少数著名跨国公司来华进行试探性投资,投资项目的数量很少,金额不大,且投资的方向主要集中于能源、矿产开发、房地产等行业,投资地域也局限于沿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