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复习题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选题1、认识的主体是指( B )A.感性存在的人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现实存在的个人D.实践所指向的人2、认识的客体是指( D )A.客观物质世界B.客观事物C.客观自然界D.主体实践所指向的客观对象3、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 C )A.主体认识客体,客体得到改造的过程B.主体摆脱客体的制约,实现自身价值C.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D. 主体为了满足客体的需要,实现客体的价值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 B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普遍联系的观点5、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段话阐明( B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6、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
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这段论述表明( A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B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8、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 C )A.唯物主义的观点B.一般反映论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客观反映论的观点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C )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脱离( D )A.实践活动B.辩证法C.反映论D.实践和辩证法11、“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 A )A.认识真理的辩证途径B.直观真理的辩证途径C.认识客观实在的客观途径D.直观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12、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 D )A.内部联系B.本质联系C.全部联系D.外部联系13、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B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14、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D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15、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 B )A.表面联系B.本质联系C.直观联系D.外部联系16、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A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17、理性认知的特点是( C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抽象性、间接性D.形象性、直接性18、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因为( C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B.理性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C.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有理性认识D.理性认识还有缺陷和不足19、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 B )A.认识论的辩证法B.认识论的唯物论C.认识论的唯理论D.认识论的经验论20、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 D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根源于实践B.理性认识把握事物本质,可以指导实践C.离开理性认识就不会有感性认识D.感性认识没有把握事物本质,不能指导实践21、在实践中,( A )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A.真理B.实践C.创新D.自由2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D )A.抽象思维B.辩证思维C.正确认识D.社会实践23、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必须具备( C )A.善于抽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B.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的积累C.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和辩证思维方法D.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虚心请教别人24、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进程是( A )A.积极能动的过程B.消极被动的过程C.完全自发的过程D.主观随意的过程25、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 D )A.感觉、知觉、表象等意识形式B.概念、判断、推理等意识形式C.感性和直观等意识形式D.情感、意志、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26、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 D )A.起消极作用B.起积极作用C.不起作用D.有的起积极作用,有的起消极作用27、“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马原专题四、五练习题(对应教材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专题四、专题五(对应教材的第二章)一、填空题1.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对的能动反映。
(见教材P63-66)2.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另一条是。
(见教材P66)3.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有、、。
(见教材P68)4.真理是人们对于及其的正确反映。
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见教材P71-73)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见教材P77)二、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实践足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反映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能动的观点11.由实践到认识是()A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飞跃B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C仅指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D仅指从实践获得直接经验1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A从实践到认识B从认识到实践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D从具体到抽象1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A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B是真理发展中的两个阶段C是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D是可以独立存在的真理14.承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也就是承认()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真理标准的不确定性D真理和事物是同一的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的一元论,就是指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 )A.只能有一种认识 B.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C.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得 D.用同一种方法获得的认识17.“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8.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人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原一章一练-第二章

第二章练习题一、单选题目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反映论的观点B.可知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B.经验论和唯理论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3.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具有()。
A.直接现实性B.感性的物质活动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D.社会历史性活动5.“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
”这段话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C.是否坚持可知论的观点D.是否坚持唯理论的观点7.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意识-物质-意识C.实践-认识-实践D.概念-判断-推理9.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因为()。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10.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指()。
A.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B.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C.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D.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11.概念、判断、推理是()。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12.有人认为只有书本上的理论才真实可靠,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配套习题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原理第二章习题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C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D. 康德哲学的功绩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 B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3.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身监禁。
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40多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伽利略平反。
这说明( D )A.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4. 承认客观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是在真理上坚持了( B )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唯心主义D.可知论5.“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6.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 B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7.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0.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B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11.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B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工具的改进发达D.人类思维水平的不断12、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A. 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14. 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任何真理都不是“终极真理”,这说明真理具有( D )A.客观性B.绝对性C.全面性D.相对性15.“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D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6.“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 )A.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7.“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2020年最新版马原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2020年最新版马原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第 1 题(单选):实践的主体是()。
绝对精神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人人的意识答案: B第 2 题(单选):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答案: C第 3 题(单选):实践的中介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和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总和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答案: A第 4 题(单选):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科学实验生活、行为、现实等感性活动答案: A第 5 题(单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答案: D第 6 题(单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事件和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结果可能不一样。
在认识论上来说是由( )。
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所造成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变化所造成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答案: C第7 题(单选):下列选项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形式的是()农民科学种田,为人们提供食品医生医治人们的疾病教师向青少年教授自然及科学知识科学家对大气环境进行检测答案: A第8 题(单选):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实践经验是唯一可靠的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来源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答案: B第9 题(单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间接经验毫无用处答案: A第10 题(单选):只有通过实践,客观事物才会成为认识的对象,才有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段练习题(⼆)阶段练习题(⼆)第⼆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D)A.辩证法与形⽽上学的对⽴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D.唯物主义与唯⼼主义的对⽴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3、“不登⾼⼭,不知天之⾼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表明作者强调(D)A.知对⾏的指导作⽤ B.没有知就没有⾏ C.知⾏并进 D.先⾏后知,重在⾏4、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B)A.夸⼤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B.夸⼤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C.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5、⽜顿说:“假如我⽐别⼈望得略微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的肩膀上”(D)A.知识来源与书本 B.读书是接受间接经验的重要⼿段C.读书⽐实践重要 D.要善于学习间接经验,并在实践中消化和发展6.“⼈的智⼒是按⼈如何学会改造⾃然界⽽发展的。
”这句话说明(B)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C.⼈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具有改造⾃然的能⼒7、“物质的抽象,⾃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句话,⼀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然。
”这⼀论断说明(B)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有联系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8、认识的最终⽬的在于(B)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揭⽰客观规律 D创⽴科学理论9、列宁说,“没有⾰命的理论,就不会有⾰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D)A.⾰命运动是由⾰命理论派⽣的 B.⾰命理论是⾰命运动的基础C.⾰命理论对⾰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 D.⾰命理论对⾰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10、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B)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法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 A. 科学实践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3.实践的客体是(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2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2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2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3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二、多项选择题 1.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 ) A.知行相互促进 B.行先知后 C.知行不可分割 D.知行合一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千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9.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10.“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2.“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 13.“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唯我主义观点 D.反理性主义观点 14.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