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设计
8.3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B 观察与思考
现象:
问题:
猜想:
猜想、实验
把两个胶皮碗紧紧地挤压在 一起,还容易把它们分开吗?
C
马德堡半球实验
该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 压强是存在的,而且还说明了大 气压强很大.
想一想:你还能列举哪些事例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大量实验表明: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 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由大气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 大气压。
饮料是怎样进入口 中的?
吸钩为什么会 吸在墙上?
5、如图:小鱼口中吐出的气泡在升至水面的
过程中,气泡内气体的压强变化情况是 ( A.不变 B.变大 C.变小
)
讨论:
试估算一下,你所在的教室的屋 顶受到大气多大的压力? 这么大的压力,为什么没有把屋 顶压塌?
6.大气压很大,但没有把屋面压坏,为什么?
返
小明在假期中要外出旅 游半个月,他担心家里盆 景中的水会因蒸发而干掉,
用了一个塑料瓶 装满水倒放在盆景中, 瓶口刚刚被水浸没。
习题
1. 马德堡半球 ___________ 实验证明了大气压 托里拆利 的存在。______________ 实验 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自来水笔吸墨水时,把笔上的 弹簧片按几下,笔胆里气体压 减小 大气压 强_________ ,在___________ 的作用下,墨水被“吸”到橡 皮管里去了。
生活· 物理· 社会
高压锅
人肺的工作原理 活塞式抽水机
第八章第三节《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三节《大气压与人类生活》课时教学设计课题8.3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单元第八章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和估测方法,知道1个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3、了解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了解液体的沸点跟表面大气压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4、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5、经历估测大气压的过程,领会估测大气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认识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重点大气压的存在‘及测量难点大气压的存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演示:瓶吞鸡蛋实验自动上升的试管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是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
空气也能流动,我们周围是否存在大气的压强?这节课就来研究大气压与人类生活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新课(一)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1、学生活动:(1)、覆杯实验(各个方向)(2)、吸盘实验(注意安全)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是什么力托住了纸片----纸片上方受不受大气压力----纸片上方受水的压力----F上小于F下得出结论:大气压强确实存在。
(2)、多媒体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3)、学生举例并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大气压现象: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
(二)怎样测量大气压1、学生活动:估测大气压(1)、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并解决下面的问题A、该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B、是什么力托住了钩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实验估测大气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码?C、活塞和钩码的重力与大气压对活塞的压力有什么关系?D、怎样测量活塞的面积?E、需要测哪些物理量,如何测?F、怎样计算出大气压强的值?(2)、教师强调:A、密封针筒前端的小孔时,要把活塞推至最定端,尽量排净筒内的空气。
B、为了尽量减少活塞与针筒的摩擦,可以先把活塞用水湿润一下或涂些凡士林并来回拉动几次C、要选分度值较小的弹簧测力计D、挂钩码时要逐个增加,并时刻观察活塞是否向下运动,在活塞刚刚开始向下运动时应托住钩码,防止活塞被拉出摔坏。
8.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

课题8.3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一)课型新授主备人审核人科目八年级物理课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确认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的测量方法和估测方法,知道1个标准大气压的数值。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跟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体验大气压压强的存在。
2.经历估测大气压强的过程,领会估测大气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认识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体验过大气压存在,建立大气压强概念【教学难点】:托里拆利实验及其原理教学方法探究法、归纳法教具准备马德堡半球、抽气机、玻璃杯、挂物钩、注射器、钩码、细线等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改进措施一、新课引入教师叙述,地球表面有一层厚厚的大气,它也受地球的吸引,具有流动性,类比液体,液体因为受到重力和具有流动性而在液体内部产生压强,那么空气是否也产生压强?引出大气压强的存在。
二、新课教学(一)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活动1]:体验大气压A.(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
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B.将挂物钩的吸盘压在光滑的墙壁上,尽量挤出吸盘里面的空气,即使挂上重物,任然不会脱落。
C.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把两个橡胶半球对合在一起,将空气挤净,先请两位力气大一些的男同学来拉,再把阀门打开,请两位力气小的女同学来拉。
结果这两位男同学用尽力气,也没有把两个半球拉开,而打开阀门后,两位女同学很轻松地就将两个半球拉开。
[想一想]:1.是谁托住了水和纸片?2.是什么力将吸盘紧压在墙壁上?3.马德堡半球实验说明了什么?教师讲述:大量实验证明,大气确实存在着压强。
由大气产生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章第4节教学准备铁架台(含铁夹、铁圈)、烧瓶、石棉网、酒精灯、抽气机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对人体的影响;2.了解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并会用这一结论来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了解大气压在真空保存袋、吸尘器等生活用具中所起的作用。
重点:气压对天气的影响,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难点: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设计说明1.采用复习切入,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教学常态化,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2.练习和作业都来自于配套教材,既便于学生厘清概念、轻装上阵,又能使资源最大化。
3.教学难点运用多个视频(特去声)或动画并辅以书面分析来突破:视频/动画相关知识点学情/教学目标1 高气压区和低气压区的气流运动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要从原理上解说并不容易2 拔罐疗法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一般介绍3 宇航服4 吸尘器生活用品与大气压常见现代生活用品5 离心式水泵常见生产工具,属拓展4.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1)基本知识着重读重视基础,狠抓关键。
对于基本概念、规律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读,对其中的重点字句要求深入体会、准确理解。
因为重点字句揭露了事物的本质,或指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范围和条件,或反映了这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联系与区别,只有把这些字句弄清楚、搞准确,才把握了概念和规律。
“教读”时要求学生在重要的语句下加下划线,关键字词加着重号或双划线,被解释的对象加文本框。
(2)阅读材料拓展读“阅读”材料介绍了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自然现象、生活、社会生产、科技发展、环境与资源等方面的内容,使教材内容得以铺垫和延伸,突破了教材内容的孤立与局限。
大部分“阅读”材料属于常识性的介绍,具有开放性。
而且内容本身通俗易懂,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扩大知识视野。
但“阅读”材料的使用,不仅仅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达到获得科学知识、结论和方法这个目的,更需要教师深入挖掘“阅读”材料的内涵,引导学生对材料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归纳、形成知识体系,学会思考、质疑,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设计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物理3、课时:1课时4、课前准备:学生用具:玻璃杯、硬纸片、水、注射器,教师教具:塑料饮料瓶、两个半球、粘有酒精的棉球、打火机、长约1米玻璃管、长约1.5米玻璃管、长约2.5米玻璃管、水银、注射器。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值的测量”和“大气压与人类的生活”。
大气压强是很重要的物理现象,它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教材通课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及简单实验,认识到大气压的存在。
然后通过实验感悟到大气压强的大小,最后,教材分别从人对大气压变化的感觉、日常生活的应用(高压锅、抽水机)和航天事业三个方面加以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确实存在着密切关系。
教材的编排很好的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本节内容计划分两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内容包括大气压强的存在及测量。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大气压强。
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知道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能解释一些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简单现象。
知道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托里拆利测定大气压实验感受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演示实验1(师生合作):教师将一周围有高低不同的小孔的塑料饮料瓶先装满水,然后让一位同学将饮料瓶盖盖上,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的变化。
师: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回答)师强调:瓶中的水为什么不再从小孔中喷出来了,要明白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大气压强的知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问题――大气压强(教师板书课题)教学评析:教师创设实验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探究活动一、大气压强的存在师提出问题:固体对支持面有压力,即对支持面有压强;液体有重力,且有流动性,对浸在里面的物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那么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是否也有压强呢?(媒体展示提出的问题)学生猜想: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因为空气和液体一样有流动性,也有重力,那么空气对里面的物体有压力,则有压强。
2.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_教学设计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章第4节课时安排本节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和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第二课时为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和生活用品与大气压。
学情分析通过第三节大气压强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再学习大气压和人类生活的关系顺理成章。
本节内容对学生也非常熟悉,只是有些感性知识还不能升华为理性知识。
所以本节课注重大气压的实际应用的介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能说出晴朗的天气气压较高,阴雨的天气气压较低。
了解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气压变化过大会使人产生不良的反应。
了解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并会用这一结论来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了解大气压在真空保存袋、吸尘器等生活用具中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的实验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观察的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对我们的重要性,从而热爱科学。
教学重点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教学难点探究吸尘器、离心式水平和活塞式水泵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ppt1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在海平面附近的大气压强为多少帕?就是1标准大气压。
师:那么大气压的值是固定不变的吗?生:大气压的数值通常是不断变化的。
会随海拔高度、时间、天气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师:海拔高度升高气压下降;冬天一般比夏天气压要高;早晨比中午要高;晴天一般高压;阴雨天一般低压。
板书:一、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ppt21.大气压的特点:1)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2)同一高度的不同区域,大气压的数值也不一定相同3)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大气压也会不同师:出现两幅图后,问:哪一幅图是高气压,哪一幅图是低气压区?两地的天气一般会怎样呢?为什么晴天一般高压;阴雨天一般低压?ppt3由于空气的上升,使地表面的气压下降,形成低气压;而上升的空气中都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由于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下降,水汽逐渐凝结,在高空形成云,云积聚后可能形成降水。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名师

7、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
8、大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反之,大气压越低,液体沸点越。
教学活动5
完成课堂检测
课外活动
1、思考问题:
①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与玻璃管的粗细、倾斜与否、上提、下压是否有关
②如果玻璃管上端敲破一个洞,管内的水银将会向上喷出还是向下落回水银槽
4、高压锅工作原理:增加锅内,从而提高液体的。
二、讨论分析问题
宋朝著名文学家范成大到海拔3700米的峨眉山旅游,发现在山上“煮米不成饭”。 现代的一些登山爱好者,在攀登珠峰的时候,也发现在山顶上,即使水已烧开多时了,但仍不能煮熟放入其中的鸡蛋。后用温度计测得沸水的温度只有70℃左右。为什么会出现以上情况呢
2、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等可自选
要求:四个人为一组,写出原理、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原因。
颁奖:
统计各小组总分,给总分第一名的小组发放魔术道具,研究原理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
1、魔术表演:隔空吸奶太吸引学生,为了获得道具,学生们回答问题时,争先恐后拥上讲台,但只能一个学生回答,会不会伤害其他学生的学习自尊心呢
2、学生分析大气压应用用时间过长,造成课堂前松后紧,课堂检测没有时间完成,只能在第二课时进行了。改进:安排学生课前时间学习微课《大气压存在》。
教学活动2
二、实验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学生体验马德堡半球:老师展示两个橡皮帽,然后对接并把空气挤出,请力气比较大的同学能不能把两个橡皮帽拉开。
提出问题: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
2.大气压强的测定
1)观看微课,回答问题
一、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
八年级物理下册《大气压与人类生活》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压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大气压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5.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大气压与海拔高度、天气等因素的关系,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家长可协助提供实验器材,但不参与实验操作和文章撰写。
2.实验报告和科普文章要求字迹清晰,语言表达准确,内容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
3.课后练习题要认真对待,遇到问题及时向同学或老师请教,确保掌握所学知识。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大气压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吸管吸饮料、飞机飞行等,引出大气压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内容:讲解大气压的概念、产生原因及测量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和分组讨论,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3)实例分析:列举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天气预报、建筑结构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习题,如计算大气压的大小、解释生活中与大气压相关的现象等。
2.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和点评,引导学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大气压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对大气压的概念有所了解,但对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不足。在此阶段,学生对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心,喜欢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物理3、课时:1课时4、课前准备:学生用具:玻璃杯、硬纸片、水、注射器,教师教具:塑料饮料瓶、两个半球、粘有酒精的棉球、打火机、长约1米玻璃管、长约1.5米玻璃管、长约2.5米玻璃管、水银、注射器。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值的测量”和“大气压与人类的生活”。
大气压强是很重要的物理现象,它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教材通课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及简单实验,认识到大气压的存在。
然后通过实验感悟到大气压强的大小,最后,教材分别从人对大气压变化的感觉、日常生活的应用(高压锅、抽水机)和航天事业三个方面加以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确实存在着密切关系。
教材的编排很好的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本节内容计划分两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内容包括大气压强的存在及测量。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大气压强。
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知道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能解释一些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简单现象。
知道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托里拆利测定大气压实验感受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托里拆利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演示实验1(师生合作):教师将一周围有高低不同的小孔的塑料饮料瓶先装满水,然后让一位同学将饮料瓶盖盖上,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的变化。
师: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回答)师强调:瓶中的水为什么不再从小孔中喷出来了,要明白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大气压强的知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问题――大气压强(教师板书课题)教学评析:教师创设实验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探究活动一、大气压强的存在师提出问题:固体对支持面有压力,即对支持面有压强;液体有重力,且有流动性,对浸在里面的物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那么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是否也有压强呢?(媒体展示提出的问题)学生猜想: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因为空气和液体一样有流动性,也有重力,那么空气对里面的物体有压力,则有压强。
(学生用类比联想法进行猜想)师:经同学们猜想可知,大气对我们人也有压强,那你感知到大气对你有压力了吗?生:没有师:那么你怎样感知大气压的存在呢?(学生疑惑)师诱导:刚才我们用瓶盖将装水的瓶盖住时水不再从侧面小孔流出,想一想是什么对瓶周围小孔中的水施加了压力而不流出呢?生:可能是空气师强调:看来刚才瓶中的水不流出确实是大气压的作用。
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桌面上的器材来验证一下大气压的存在呢?师:课件展示桌面上的器材:玻璃杯、硬纸片、水、注射器,让学生想一想,设计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方案。
(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给予帮助:我们将广口瓶装满水,盖上纸片,然后倒过来时,如果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能够证明大气对纸片有向上的压力呢?)学生交流实验方案,教师多媒体展示实验任务单,学生根据实验任务单动手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附:实验任务单一:1将硬纸片平放在瓶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同学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再慢慢按下图1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到什么现象?3、讨论两次看到现象形成的原因。
实验任务单二:1、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内筒底部,向外拉活塞,感受所用拉力的大小;2、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内筒底部,用手指堵住针孔,向外拉活塞,然后松手再拉,感受所用拉力的大小;交流两次活动的感受,看看有什么不同,谈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动手实验,完成任务单,并让小组同学上台交流展示。
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结论。
媒体播放: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
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教学评析:让学生感知大气压的存在既是本节教学重点,又是本节的一个难点。
教师通过对固体和液体压强的描述,让学生用类比联想的方法进行猜想气体对里面的物体也有压强,然后通过探究实验感知大气压的存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到了知识,降低了教学难度,也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一种物理思维方法----类比联想法。
(三)、探究活动二、大气压强的测量1、视频展示:让学生感知大气压强之大,领略大气压的神奇力量。
【百度视频】大气压压扁易拉罐/v/b/41440609-1846680427.html#30188146【百度视频】瓶吞鸡蛋/v/b/19971978-1596610695.html【百度视频】马德堡半球实验/v/b/9291354-1286325792.html2、学生活动:让两名学生上台共同模拟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教师先将两个半球合在一起让两个同学用力拉,一拉即开;然后教师先在一个半球内放上粘有酒精的棉球并点燃,将阀门关闭的另一半半球迅速盖在点燃的半球上,过一会儿,让两位同学用力拉两个半球,可怎么也拉不开。
打开阀门,听到大气进入的响声,同时稍用力拉即开,让全体学生异常兴奋,感受到了大气压之大。
教学评析:教师在让学生充分感知大气压存在的同时,又通过两个师生互动的实验的展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大气压的存在,同时感知了大气压强之大和大气压的神奇力量。
特别是教师对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改进,简单易做,效果显著,极大的调动了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3、大气压的测量师:刚才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同学们感知到了我们身边的大气压之大,那么大气压到底有多大?让我们想个方法来测量大气压的值。
演示实验2:将学生实验中置的玻璃杯放入水槽中的水里,先让学生猜想:如果撤去硬纸片,杯中的水是全流出来,还是只流出一部分,还是都不流出来呢?学生猜测。
教师演示:抽掉硬纸片,水并不流出。
师:杯内的水为什么没有流出来?生:杯外水面上方的大气压支持着杯内的水柱师:如果增加水柱的高度大气压还能支持得住吗?演示实验3:用长约1米,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代替水杯,装满水后,堵住管口并倒置在水槽里,先让学生猜想,然后松开管口,管内的水没有流出来。
师:大气压能支持1米高的水柱吗?生:能。
演示实验4:用长约2.5米的玻璃管做上述实验,仍然先让学生猜想,然后实验发现管内的水仍不落。
师:大气压能支持2.5米高的水柱吗?生:能。
师:如果换用无限长的管子做这个实验是不是水仍不下落呢?(启发学生展开讨论,争辩后回答)生1:大气压如果无限大,水柱不会下落。
生2:如果大气压的值是一定的,它就只能支持一定高的水柱。
当水柱超过这一高度,水就会下落。
水柱下落到一定高度即水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时,水柱就不再下落了。
师:这时你能否测出大气压的值?生:测出这时水柱的高度,算出水柱压强的大小,就等于大气压强的值。
师:讲得很好,但由于大气压很大,若用水来做实验,则需要一根很长的管子,实验操作很不方便。
能否换用其他的液体来做实验,使操作方便呢?(启发学生根据液体压强特点展开讨论后回答)生:可以用水银师:为什么?生: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当液体压强P一定时,液体密度ρ越大,液体深度h越小,由于水银的密度比水大得多,所以水银柱高度比水柱低得多。
师:因此用水银做实验测量大气压值操作方便多了。
教学评析:演示实验2、演示实验3、演示实验4旨在引导启发学生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道理,降低难度。
师:早在1643年,意大利的科学家,托里拆利就用这个巧妙的实验测出大气压的值。
演示实验5:托里拆利实验。
取一根长约1米,一端封口的玻璃管,内部已装满水银,用食指堵住管口,倒置在水银槽里。
教师边演示边提问。
师:水银柱上方有没有空气?生:没有师:没有空气,我们把它叫做真空。
师:水银柱开始为什么会下落?生:大气压支持不住这么高的水银柱。
师:水银柱下降到一定的高度为什么不再下落了?生:此时,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大气压。
(此时,教师请一生测出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让同学们计算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等于多少帕)师:760毫米水银柱的压强等于多少帕?生:约为1.013×105帕师强调:托里拆利测出了大气压的值,人们把760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称为1个标准大气压,即1个标准大气压等于1.013×105Pa【百度视频】托里拆利实验/v/b/1881248-1157738231.html#3015940(四)、巩固练习1、应用大气知识解释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演示:用注水器吸水;【百度视频】真空吸盘/programs/view/7ireuXMgX_Q2、思考:吃田螺时,为什么要将田螺壳的尾部剪掉?3、1标准大气压等于______毫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等于____帕,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米高的水柱(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充分体验了大气压的存在,测了大气压的值,感受到了大气压的神气力量。
利用大气压的知识,聪明的人们常常利用大气压为人类服务。
游戏比赛:挑选两位同学,一位高大的男同学,一位瘦小的女同学,各持一瓶相同的饮料,用吸管同时开始吸饮料,结果瘦小的女同学很快将饮料吸完,而高大的男同学鼓足了劲也不能将瓶中饮料吸进口中。
原来教师在男同学那只饮料瓶中,把吸管与瓶塞之间密封住了,大气压起不了任何作用。
在同学们的欢笑声中,明白了“人吸饮料不是吸进去的,而是被大气压压进去的”。
结束这节探究课。
(六)、布置作业1、利用互联网打开百度收索引擎,键入关键词:大气压,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大气压相关事例。
如:(1) 钢笔吸墨(2)塑料吸盘挂衣钩(3) 茶壶倒水(4) 拔火罐(5) 活塞式抽水机2、动手动脑:上网查找,制作喷泉实验参考网址:【百度视频】喷泉实验/v/b/40304115-1517664137.html/v/b/40317220-1517664137.html五、教学反思1、教师教学时要能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探究中的体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各种想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探究问题的本质时过于简捷,若能启发学生自己进行问题的归类,那教学效果会更好。
2、学生的猜想与动手实验论证要结合起来同时进行,因为实验活动与思维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如果不经过动手实验而只是凭空猜想,不可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3、注意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起来,通过浏览相关网页和有关资料,加大学生获取的信息量,拓展获取信息的途径。
4、教学设计在最后要能鼓励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中,要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六、个人介绍省份:安徽省学校:铜陵县第三中学姓名:姚伦礼职称:中一通迅地址:安徽省铜陵县第三中学邮编:244100 电子邮箱tlyaolen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