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练15 古代诗歌阅读(二)

合集下载

专题15 古代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鉴赏形象-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最新备考学案

专题15 古代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鉴赏形象-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最新备考学案

专题15 古代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鉴赏形象【高考真题演练】1.【2020·新高考Ⅰ卷(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们: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2020·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略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看见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历风雨磨练。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和诗人情感的读懂和理解。

“表达含蓄蕴藉”错误。

从本诗颔联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的感情表达十分直接,并不含蓄。

2.(1) C 【解析】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2015文言诗歌含答案版分析

2015文言诗歌含答案版分析

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 白朴自幼聪颖好学,十几岁就已才华出众,声名远扬。

但是生逢乱世,又加幼年仓皇失母的离散之痛不绝于胸,因此他无意于建功立业,拒绝了朋友的极力举荐,只是以纵情诗酒、游乐山水为己事。

1.这首小令描绘出一幅丰富多彩的秋景图,体现出秋天不同的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2.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案:1.作者用了孤村,落日,残霞,老树,寒鸦等意象(景物)来表现传统秋意冷寂,凄清,萧瑟的一面;结尾又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等意象(景物),展现了秋天明朗,绚丽,多彩的一面。

2.秋天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态度,答案就出来了。

画面中的“一点飞鸿”,与李白的“ 举手指飞鸿。

”中的“飞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

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

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憎之情。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凌字彦云,太原祁人也。

凌举孝廉,为发干长,稍迁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辟为丞相掾属。

文帝践阼,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

临江,夜大风,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

凌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获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转在青州。

后从曹休征吴,与贼遇于夹石,休军失利,凌力战决围,休得免难。

仍徙为扬、豫州刺史,咸得军民之欢心。

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

进封南乡侯,邑千三百五十户,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是时,凌外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兖州刺史,屯平阿。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训练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专卷创新演练考点归类,对点模拟练能力题组一专项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中“马不肥”是说马瘦,“债多凭剑与”是说不单没有钱财,还有债务,“透卧衣”是说衣服单薄,无钱购置御寒衣物。

这都表明了邹明府为官勤于政务,衣食节俭,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清正廉洁。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

(总括形象)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具体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的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一)(2)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一)(2)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学案(一)学习目标:如何读懂诗歌——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学习重点:学会从标题、作者、背景、尾句几方面入手读懂诗歌。

读懂诗歌的几个技巧:a.从标题切入对诗题材、内容及思路的理解。

思考一: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首诗,概括本诗的内容。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技法指点:一、诗歌题目能够显示诗歌类别。

二、诗歌题目能够反映内容的主体.三、题目能够反映诗歌的写法.四、诗题直接点明诗人的感情基调.鉴赏诗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见仁见智的.提醒大家关注诗歌的题目,因为它是鉴赏诗歌的金钥匙.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去关注、审视题目呢?1.首先要理解题目中的词语。

理解词语,包括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揣测词语后的深层含义。

比如陆游的《书愤》,意为“书写愤恨”。

刘禹锡的《石头城》,不是指用石头筑成的城,而特指南京城,六朝时的南京城。

对题目的字面意思有了清楚的了解,也就有助于我们准确地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从而为鉴赏奠定基础。

2.揣测质疑,化抽象为具体。

诗歌中的题目,虽然意思清楚,但总的来说,仍是一个抽象的概括。

更好地理解,需要我们揣测、质疑,把抽象的题目演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生动的想象,这或许对我们理解诗歌有更好的帮助。

真题训练: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三首诗,概括本诗的内容。

•早梅墨梅•唐·齐己王冕•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吾家洗砚池头树,•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朵朵花开淡墨痕。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不要人夸颜色好,•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只留清气满乾坤。

江亭夜月送别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b.充分利用作者、背景及注释这些暗示性材料辅助理解。

思考二: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首诗,概括本诗的内容。

小斋即事刘一止①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有些诗歌在诗题下面附有一段文字作为序言,它的作用不外乎点明诗歌创作的背景,诗歌的写作目的等,如2006年全国卷所选黄庭坚《题竹石牧牛》中序“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古代诗歌阅读——2020-2022全国高考真题演练(学生版)

古代诗歌阅读——2020-2022全国高考真题演练(学生版)

古代诗歌阅读——2020-2022全国高考真题演练【2022·新高考I卷】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

人情苦向南山觅。

村村箫鼓家家笛。

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

商行贾坐农耕织。

须知此意无今昔。

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

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2022·新高考II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别李白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2022·全国甲卷】三、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高考模拟古代诗歌赏析阅读练习及答案汇编

高考模拟古代诗歌赏析阅读练习及答案汇编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廷机,字尔张,晋江人。

贡入太学,顺天乡试第一。

万历十一年,会试..复第一,以进土第二授编修。

二十七年,典京察,无偏私。

尝兼署户、工二部事,综理精密。

奏行轸恤行户四事商困大苏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

时已进左侍郎,遂代郭正域视部事。

会楚王华奎因正域发其餽遗书,诬讦正域不法数事,廷机意右楚王,而微为正域解。

大学士沈一贯欲藉妖书倾正域,廷机与御史沈裕、同官涂宗浚俱署名上,趣定皦生光狱,株连遂绝。

秦王谊漶由中尉进封,其庶长子...应授本爵,夤缘欲封郡王,廷机三疏力持。

王遣人居间,廷机固拒,特旨许之。

时内阁止朱赓一人。

给事中王元翰等虑廷机且入辅,数阴诋之。

万历三十五年......夏,廷推阁臣,廷机果与焉。

给事中曹于忭不可。

相持久之,卒列以上。

帝雅重廷机,命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廷机三辞始视事。

元翰及给事中胡忻攻之不已,帝为夺俸,以慰廷机。

已而姜士昌以论廷机被黜,群情益愤。

廷机力辨求罢,又疏陈十宜去,帝慰谕有加。

明年四月,主事郑振先论赓十二罪,并及廷机。

廷机累疏乞休,杜门数月不出。

言者疑其伪,数十人交章力攻。

廷机求去不已,帝屡诏勉留,且遣鸿胪趣出,坚卧不起。

待命逾年,乃屏居荒庙,廷臣犹有繁言。

至四十年九月,疏已百二十余上,乃陛辞出都待命。

同官叶向高言廷机已行,不可再挽,乃加太子太保。

赐道里费,乘传,以行人护归。

居四年卒。

赠少保,谥文节。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五》)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奏行轸恤行户四事商/困大苏/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B.奏行轸恤行户四事/商困大苏/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C.奏行轸恤行户四事/商困大苏/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D.奏行轸恤行户四事商/困大苏/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卖炭翁》(含题目和答案)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卖炭翁》(含题目和答案)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1)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7.炭。

(每格一字)(2分)8.下列对作品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衣正单”和“人饥”呼应了“身上衣裳口中食”。

B.从“晓驾炭车”到“日已高”写出运炭历时之久。

C.“翩翩”一词形容太监及其爪牙得意忘形的模样。

D.“惜不得”表现出卖炭翁的心如刀割,意欲抗争。

初中诗歌考前演练(2)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7.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的题注为“苦宫市也”,可见诗人意在反映当时宫市的痛苦。

B.诗的开头四句,通过动作描写刻画出卖炭翁伐薪烧炭的艰辛。

C.“把”“称”“叱”“牵”等词,表现了宫使如狼似虎的蛮横。

D.“惜不得”三个字,直接写出了卖炭翁的悲愤、心酸和懦弱。

8.与“一车炭,千余斤”在数量上形成鲜明反差,从而体现诗作主题的诗句是“”。

(2分)初中诗歌考前演练(3)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演练6 古代诗歌阅读(二)

演练6 古代诗歌阅读(二)

演练6古代诗歌阅读(二)(时间:40分钟分值:48分)1.(2012·福建省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瀑布(宋)石延年飞势挂岳顶,何时向此倾?玉虹垂地色,银汉落天声。

万丈寒云湿,千岩暑气清。

沧浪不足羡,就此濯尘缨。

[注][注]语出《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后用“濯缨”指代避世隐居。

(1)全诗蕴涵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首联、颔联写瀑布,所用的动词很有表现力,请举两例作简要赏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6分)唐多令邓剡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演练15古代诗歌阅读(二)(时间:40分钟分值:65分)1.(2013·广州大学附中)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野水孤舟梁栋[注]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7分)夏夜宿表兄话旧窦叔向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1)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哪几方面的情感?(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近代的俞陛云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以其一片天真,最易感动。

”这句话在中间两联是如何体现的?(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孤山寺端上人①房写望林逋底处凭阑思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②。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①端上人:名端的和尚。

②葑上田:古代的一种水田,状如木格。

(1)全诗围绕“望”字展开,诗人“望”到了怎样的画面?(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浣溪沙姜夔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

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

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离除夕还有五日时,作者返家,途中过苏州,经吴松,遂作此词。

(1)作者说“画船愁过石塘西”,你认为作者为何而“愁”?(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片和下片的写景基调有什么不同?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春日书事张耒虫飞丝堕两悠扬,人意迟迟共日长。

春草满庭门寂寂,数棂窗日挂空堂。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因反对议和,触怒秦桧,被贬斥回家。

②张罗地:指门前可以张网捕鸟的地方,形容无人经过,门庭寂寂。

(1)两首诗都是春日有感而作,请比较两首诗情感的异同。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首诗的后两句是怎样抒发情感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宿云梦馆欧阳修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注]欧阳修曾因“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首诗是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所作。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第一、二句诗作简要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的第四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什么名句?作用是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中吕]喜春来金华客舍张可久落红小雨苍苔径,飞絮东风细柳营。

可怜客里过清明。

不待听,昨夜杜鹃声。

(1)前两句在小令中起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意象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