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阅读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练题及答案课时训练第一课时1.《观沧海》的作者是,字,末年家、家、诗人。
他的诗以见称。
2.根据提示写出诗句。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
,。
3.《观沧海》中,诗人观赏沧海的立足点在哪里?诗中哪一个字能够统领下文?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代诗人。
5.请从修辞、情感等角度说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的妙处。
6.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7.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诗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第一课时课时训练答案1.XXXXXX东汉政治军事激昂大方悲壮2.(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XXX涌起。
3.碣石山观4.(1)XXX5.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明月人格化,抒发了作者寄情明月、托月相送的情怀。
(意思相近即可)6.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穷悲凉感伤的氛围。
7.从这两句诗中,我解读出了XXX听到朋友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同情和依依不舍之情。
4《古代诗歌四首》课时训练第二课时1.从诗的体裁看,《次北固山下》是一首诗;从表达体式格局看,它是一首诗。
2.《次北固山下》描绘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中央能够看出?3.《次北固山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七年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①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①踏歌:唐代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
这种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运用想象遥寄深情,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上面两首诗都有对于声音的描写,请你从“子规啼”和“踏歌声”中,分析诗人不同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古诗词中有许多送别诗,请你再写出两句表达送别之情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连续两句)(一)阅读《观沧海》一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三)阅读《次北固山下》,按要求完成题目。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借长江风光表达了_______。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阅读专练试题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阅读专练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减字木兰花·竞渡黄裳(宋)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 .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这首词描绘的是(填写传统节日名称)的场景。
2 . 有评论者认为词中“飞”改为“冲”更好。
你认为有道理吗?请说说理由。
3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首句“前不见古人”中“古人”是指什么人?(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 .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诗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5 . 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6 . 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中“悠悠”的表达效果。
7 .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做简要的分析。
8 . 辛弃疾不惜以夸张的笔墨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有什么用意?9 .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诗歌的第一句写出了诗人的什么情况?(2)诗中哪一句是虚写的呢?又是怎样同前面的现实描写衔接起来的呢?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古代诗歌四首》习题及答案

古代诗歌四首习题及答案(一)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首先,“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句开篇便将诗人置身于高山之巅,俯瞰着辽阔的大海,展现了一种豁然开朗、壮阔无边的视野。
接着,“水何澹澹,山岛竦峙”,通过对水与山的形容,展现了大自然的深邃和静谧。
诗中的“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绘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使人感受到季节更替和自然界的力量。
诗中的节奏铿锵有力,如同行云流水般自然而又深刻。
每一个景物和景象,都仿佛是诗人内心深处的一幅画面,清晰而生动。
整首诗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结尾,表达了诗人对宇宙万物的震撼和对生命意义的探寻,给人一种超越时空的宏大感受。
因此,读完《观沧海》,不仅能感受到诗人的豁达和高远,也能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壮阔和生命的无限可能。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诗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杨花飘落,子规啼鸣,表现了季节更替和自然生命的流逝。
这两样景物不仅仅是描绘,更是通过季节的转换和自然界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愁思和无奈。
杨花落尽可以视作春天的落幕,而子规啼则是秋天的预兆,暗示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诗中的“闻道龙标过五溪”,则是诗人听说龙标即将经过五溪,意味着他对友人的思念和期待。
而“我寄愁心与明月”,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愁和对心中情感的寄托,而“随风直到夜郎西”,则是对远方的思念和期盼。
总体来看,通过对杨花和子规的描绘,不仅表达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变迁,更通过自然景物的象征性意义,抒发了人生的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三)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描绘了行舟在宽阔的江海上的情景。
首先,“潮平两岸阔”表现了江海水势平静,两岸辽阔开阔,这种开阔感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境界的宽广和开阔。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培优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培优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对《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借景抒情,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B.全诗呈总分结构,分写的层次为:岛上的树木和百草,海上的秋风和洪波,天上的日月和星汉。
C.诗人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D.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观沧海之后的深切感受。
2.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C.枯藤/老树/昏鸦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
B.《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作者曹操,字翼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七言律诗。
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乐府诗,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律诗,一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平仄也有规定。
B.《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曹操,字翼德,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七言律诗。
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5.下面对《天净沙秋思》理解欠妥的一项是()A.前三句都由名词性短语构成,一共列出九种事物,堆砌的意象太多,让人主次莫辩。
B.前三句的句法尤为别致,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
初一上册语文古诗四首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阅读选择练习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诗由一个“观”字统领,既写了眼前的实景,又写了想象中的虚景。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了互文手法。
C诗人描绘眼前实景时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如“水何澹澹”为静景,“山岛竦峙”为动景。
D.诗人勾勒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自己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叙事,开篇点题,交代了登临的地点和目的。
B.“日月之行”四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C.诗歌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但表明了诗人的志向。
D.这首诗是东汉末年的曹操所写的乐府诗,语言质朴刚健,音调铿锵,于苍凉中又有慷慨。
3下列对诗句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两句借景抒情,写诗人来到碣石山,登山观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诗人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波动荡漾的样子。
C.“洪波涌起”这四个字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日月星汉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的宏大抱负。
4.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古代诗歌四首》(精选习题)(解析版)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精选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jí) 水何澹.澹(dàn)B.幸甚至哉.(zāi) 山岛竦峙..(sǒng chì)C.洪波涌.起(yǒng) 子规啼.(tí)D.风正一帆悬.(xián) 秋风萧瑟..(xiāo sè)【答案】C【解析】碣jié 峙zhì 悬xuán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东临.碣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山岛竦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幸甚至.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次.北固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到达,登上。
(2)水波荡漾的样子。
(3)耸立。
(4)达到极点。
(5)停宿。
(6)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7)柳絮。
(8)给。
【解析】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C.枯藤/老树/昏鸦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答案】D【解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七年级】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

【七年级】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古代诗歌四首》练习(一)观沧海曹操1.这首诗选自,是组诗中的一章。
这是曹操北伐乌桓胜利回师路过碣石山时所作。
诗中借大海形象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慨。
2.诗中展现出海岛生机勃发的诗句就是。
3.汉“乐府”是配乐诗,最后八字是配乐时加上的,其中“歌以咏志”揭示诗歌的特点。
4.有人说道,曹操的诗以无私凄美著称,《观沧海》配得上“无私凄美”吗?若算不上,恳请你试作归纳(最出色也就是四个字),并表示这首诗整体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志向?5.填写。
(1)诗中统率全篇的一个字就是:____________。
(2)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____________,后四句写____________。
(3)写下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就是____________,写下大风大浪的一句就是____________。
(4)(4)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6.挑选。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意思是()a.日月似的在沧海中运转。
b.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似的从沧海中飘扬,最后又落下人沧海。
d.日月的行踪,都好像与沧海有关。
(2)对全诗沃苏什卡有误的一项就是()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借景抒情,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b.全诗呈圆形总分结构,释义的层次为:岛上的树木和百草,海上的秋风和洪波,天上的日月和星汉。
c.诗人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d.诗的结尾和结尾遥相呼应,抒发了诗人观沧海之后的诚挚体会(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钱塘湖春行》一诗,时时紧贴早春西湖的特征,描写了西湖早春一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迷人景色,整体表现了诗人好游的性格,抒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
作者绕湖而行,从到最后到,对沿途景物展开,中还选择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其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1.这首诗选自_________, 是组诗_________中的一章。
这是曹操北伐乌桓胜利回师路过碣石山时所作。
诗中借大海形象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慨。
2.诗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发的诗句是_________。
3.汉“乐府”是配乐诗, 最后八字是配乐时加上的, 其中“歌以咏志”揭示诗歌的_________特点。
4.有人说, 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观沧海》算得上“慷慨悲壮”吗?若算不上, 请你试作概括(最好也是四个字), 并指出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怎样的理想和抱负。
5.填写。
(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__。
(2)从写景的虚实上看, 这首诗前八句写____________, 后四句写____________。
(3)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____________。
(4)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6.选择。
(1)“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的意思是( )A.日月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最后又落人沧海。
D.日月的行踪, 都好像与沧海有关。
(2)对全诗简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作者借景抒情, 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B.全诗呈总分结构, 分写的层次为:岛上的树木和百草, 海上的秋风和洪波, 天上的日月和星汉。
C.诗人勾勒了大海的壮丽景象, 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D.诗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 表达了诗人观沧海之后的深切感受。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 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 次句叙事, 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 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 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 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 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4.在本诗中, 李白为什么要以明月入诗?5.古人在诗词中描写情境用来营造气氛的鸟儿很多, 为什么李白独选子规啼来入诗呢?6.王昌龄被贬龙标是什么季节?为什么?7.从诗中发出的情感信息, 揣摩李白写此诗时的心理活动。
8.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题中的“次”是什么意思?2.请找出本诗的韵脚。
3.“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中哪几个字用得好, 可以成为炼字的典范?请找出, 并品味妙处。
4.“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两句, 写白日和黑夜的交替以及新年和旧年的交替, 由此你会联想到什么?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能表达这种情感?请写下来。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中点明全篇主旨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前三句写景抒情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展开想像的翅膀, 将“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改写成一段散文。
4.本曲可分两层。
在文中用“‖”标出, 并写出层意:5.全曲感情的基调是()A.依恋B.悲伤C.惆怅D.痛苦6.本曲运用了_________的写法表现羁旅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7.本曲中在满目萧瑟的秋景中为何插入写“小桥流水人家”?(五)塞下曲(2018·四川乐山)(唐)李白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首联和颈联渲染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氛围, 描述了边塞生活的单调乏味。
B.“笛中闻折柳”和“此夜曲中闻折柳”有异曲同工之妙, 蕴含着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C.该诗意象雄奇壮美, 意境开阔。
既言边塞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人的惆怅, 又表壮志难酬的抑郁。
D.李白不仅擅长古体诗行, 他的《塞下曲》《望天门山》等近体诗也有极高艺术成就。
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歌诗, 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可见, 李白在盛唐诗坛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2.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一句中, 把“抱”换为“枕”好不好?说说理由。
(六)(2018·山东枣庄)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1.词中写到的“遗篇”是指_______(人名)的组诗《_________》。
2.结合具体词句, 简析词的“时空美”。
3.这首词上阙写景寄情, 下阙怀古抚今, 请说说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七)临江仙①(2018·江西)〔宋〕元好问李辅之在齐州②, 予客济源③, 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
红妆翠盖木兰舟。
江山如画里, 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 三年孤负欢游。
一尊白酒寄离愁。
殷勤桥下水, 几日到东州!【注】①1235年秋, 词人从济源至齐州, 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
这首词大概写于1238年, 当时词人正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山西太原。
②齐州:地名, 与词中的“东州”均指今山东济南。
③济源:地名, 今属河南。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两片所写, 既不同时也不同地, 时隔三年人距千里, 既有欢快的回忆, 也有深沉的怀念。
B.上片前三句以“红妆”应“荷花”, “翠盖”应“荷叶”, 突出了大明湖新秋的景物特点。
C.“江山如画里, 人物更风流”是对上片的总结, 写出了景物的美好, 人物的得意。
D.下片一反上片欢聚融洽的气氛, 转写分离的愁苦和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的心情。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以“木兰舟”点缀于“红妆”“翠盖”之间, 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
B.这首词质朴的语言与纯真的情感相辅相成, 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C.词的下片“殷勤桥下水, 几日到东州”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这首词, 其写法与杜牧的《赤壁》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答案(一)1.《乐府诗集》;《步出夏门行》2.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3.以抒情为主4.“慷慨悲壮”是对曹操诗的总体评价, 《观沧海》算不上“慷慨悲壮”, 可概括为:雄奇豪迈(意思一致即可)。
联系时代背景, 从作者写景的雄伟奇丽(“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尤能表现这一点)可以看出, 这首诗表现了曹操搏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
5.(1)观(2)实景虚景(3)水何澹澹洪波涌起(4)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6.(1)C (2)D。
(二)1.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3.BC4.明月除了有普天同照、能够把心儿带给朋友外, 更能表现友谊的纯洁, 表明王昌龄人格的高洁。
5.子归鸟叫声凄凉, 有不如归去之意, 古人用来作为悲情之鸟, 李白用子规啼表示对朋友悲惨命运的忧虑, 对朋友的挽留不舍之情。
6.暮春;从杨花落尽子规啼可以看出, 杨花落尽是暮春的景象, 子规啼是暮春的气象。
7.忧虑和愤懑。
表想了真挚、纯洁的友谊。
8.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三)1.停泊2.前年边3.平阔正悬潮平两岸才显宽阔, 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4.略, 联想合理即可。
5.滞留异地的思乡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四)1.断肠2.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画面, 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3.一个秋日的黄昏, 荒凉的古道上, 西风劲吹, 落叶纷飞;道旁, 缠着枯藤的老树上, 鸦雀已经回巢, 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 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 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 炊烟缕缕。
这时, 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看来, 这是个异乡人, 他将投宿何方呢?4.……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第一层:描绘晚秋残景, 渲染悲凉气氛。
第二层: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的悲凉心情。
5.C6.寓情于景(物)7.萧瑟的秋景是从正面衬托游子的悲秋思乡之情, “小桥流水人家”则是从反面烘托游子乡愁的浓重。
(五)1.C2.不好。
“抱”字是相拥、怀抱的意思;它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情形, 体现将士戍边生活的艰辛;更能表现将士们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而“枕”字有安逸舒适之嫌, 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六)1.曹操;观沧海2.上阙“白浪滔天”从下到上, “秦皇岛外”由近及远;词人视通万里, 写出了阔达辽远的境界。
下阙“往事越千年”由今及古, “今又是”又由古及今;词人思接千载, 寄托了鉴古颂今之豪情。
全词拓展了空间, 拉长了历史, 时空交错, 富有张力, 尽显词的时空美。
(意思对即可)3.词人鉴古颂今, 抒发坚定乐观、奋发进取、改天换地的自豪欣慰之情。
(意思对即可)(七)1.D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