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练习2(附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听雨》阅读练习及答案(广西梧州2023届高三一模)

古代诗歌《听雨》阅读练习及答案(广西梧州2023届高三一模)

广西梧州市202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雨陆游发已成丝齿半摇,灯残香烬夜迢迢。

天河不洗胸中恨,却赖檐头雨滴消。

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陆诗以诗人当时的人生状态起笔;蒋词则回忆年少时,从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的景象入手。

B. 陆诗语言风格平易近人,将听雨之时的心绪表现得真切直白;蒋词以“听雨”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表达壮志未酬之悲。

C. 陆诗巧妙运用叠词,产生了绵密悠长而又含蓄蕴藉的审美意蕴;蒋词巧妙运用方位名词,依次展现三幅“听雨”的画面。

D. 蒋词结尾的“任”字表明词人彻夜听雨,并没有完全超脱,但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能力。

15. 两首诗都写“听雨”,但心境却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陆诗通过写诗人头白齿摇和难眠长夜中想到了人生遗憾,表现了诗人年迈体衰的孤独伤感和壮志难酬的悲慨。

②蒋词回忆少年歌楼听雨时红烛罗帐的温馨欢乐场面,以及中年客舟听雨时江阔云低、西风悲雁的漂泊落寞的场景,实写而今暮年,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夜雨的凄凉孤寂的处境,概叹目前境况,表达时光易逝、一生漂泊孤苦,并暗含对国家由兴而衰而亡的叹惋。

【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蒋词……表达壮志未酬之悲”错。

这首词以“听雨”为媒介,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蒋词未表达出壮志未酬之悲。

故选B。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陆诗写头发日渐稀疏,牙齿已经有一半动摇,描写了暮年身体衰弱的具体表现;再写独对残灯难以入眠,更增添了心境的凄凉;第三句直接点出了“恨”,这“恨”固然有年华老去的悲哀,对于陆游来说,更有壮志难酬的遗憾与伤感。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解析(2)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解析(2)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解析(2)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

请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唐]李贺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1)《听颖师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前八句描写________,后八句叙写________。

(2)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周参军吴均①日暮忧人起,倚户怅无欢。

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

江南霜雪重,相如衣服单。

沈云隐乔树,细雨灭层峦。

且当对樽酒,朱弦永夜弹。

【注】①吴均,南朝梁文学家,素有才名,然位仅下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的“起”,是在烦恼滋扰下的举动;次句中的“倚户”,更见其无聊与无奈。

古代诗歌白居易《梦微之》阅读练习及答案(河南信阳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

古代诗歌白居易《梦微之》阅读练习及答案(河南信阳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

河南省信阳市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梦微之白居易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紧承诗题,写梦中携手同游的热闹与欢乐,和晨起的悲伤哀痛形成巨大落差。

B.颔联自现境况,说自己在微之去世后的生活和生命状态,暗示彼此离别之长之苦。

C.尾联说阿卫韩郎也相应从官场离去,借此含蓄地表达自己已对官场不报什么希望。

D.这是一首抒情诗,抒发的是对微之的思念之情告慰之意,抒情方式主以间接抒情。

15.从“寄”和“雪”切入,对“我寄人间雪满头”进行有深度的赏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结尾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典型的场景描写,能收到含蓄隽永的艺术效果。

(2)音乐界的乐器演奏高手不仅各种指法操作娴熟,而且能驾驭复杂的经典曲目,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就是这样的高手,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一斑。

(3)苏轼《赤壁赋》结尾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似闲笔,实则是表现出游赏者重获心灵安宁与和谐的证据,赋予前文更丰富的内涵。

14.C“阿卫韩郎也相应从官场离去,借此含蓄地表达自己已对官场不报什么希望”是对尾联的误读。

古代诗歌姜夔《满江红》阅读练习及答案(潍坊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

古代诗歌姜夔《满江红》阅读练习及答案(潍坊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

山东省潍坊市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满江红姜夔仙姥来时,正一望。

千顷翠澜。

旌旗共、乱云俱下。

依约前山。

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

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

奠淮右,阻江南。

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

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注]①绍熙年间,宋金议和,换得苟安,词人泛舟巢湖。

想起司水之神仙姥,有感而作。

②孙权曾在巢湖与曹操对峙,后凭春水上涨才逼退曹军。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写旌旗猎猎,云雾翻滚,群龙驾车,诸娣族拥,侧面着笔,烘托出仙姥的气势不凡B.下片写仙姥神威,稳固淮右,保障江南。

派遣六丁、雷神镇守东关,寄寓了词人的理想。

C.借孙权和曹操的典故,意在讽刺所谓英雄好汉面对一篙春水也无能为力,只能退军作罢。

D.本词上下片分别以“望”和“看”字领起,且变换角度,突出了诗人的激动、钦慕之情。

I6.本词"篇终出人意表”,请从意境和内容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6分)【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解答】(1)C.“意在讽刺所谓英雄好汉面对一篙春水也无能为力”错。

意在用曹操面对一篙春水也只好退兵来反衬巢湖仙姥,以歌颂其才能之神奇;另一方面也是借历史事迹表现词人对现实的愤慨。

古代诗歌刘克庄《贺新郎杜子昕凯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刘克庄《贺新郎杜子昕凯歌》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贺新郎•杜子昕凯歌刘克庄尽说番和汉。

这琵琶、依稀似曲,蓦然弦断。

作么一年来一度,欺得南人技短,叹几处、城危如卵。

元凯后身居玉帐,报胡儿、休作寻常看。

布严令,运奇算。

开门决斗雌雄判。

笑中宵、奚车毡屋,兽惊禽散。

个个巍冠横尘柄,谁了君王此段。

也莫靠、长江能限。

不论周郎并幼度,便仲尼、复起嗟微管。

驰露布,筑京观。

【注】元凯:泛指贤臣、才士。

幼度:东晋名将谢玄的字。

微管:代称管仲露布: 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词风格豪迈慷慨,表达了作者对宋军最终力挫强敌、得胜归来的喜之情。

B.上阕写琵琶然弦断,渲染了紧张气氛,暗胡人再次侵汉,战事爆发。

C.“报胡儿、休作寻常看”意指南宋城池,几处危急,胡人攻势凶猛,不可小看D.下阕运用比拟,引用典故,赞扬杜子听英勇善战、指挥若定、功勋不下古人。

16.刘克庄是南宋末年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有人评价他的诗词“抒情痛快淋漓,批判锋芒有时比辛(弃疾)更尖锐”。

试结合本词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6 分)(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证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 ________ ,___________ ”,《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王维《山居秋暝》中的“ __________ , ___________ 两句,描绘了翠竹青莲之中勤劳的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图景。

(3)姚鼐《登泰山记》中描写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映照下的色彩和形貌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青岛市2020年高三统一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2020 04一、现代文阅读(36分)(-)现代文阅读丨(木题共5小题• 19分)1. (3 分)B2. (3 分)D3. (3 分)B4・(4分〉作者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先捉出“网绍文学受到川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弄而日益緊荣”这一观点.然后从模仿经典、改造经典、时代优势三个方而.对这一观点进5・(6分)①缆承传统文化。

古代诗歌赏析李白《听蜀僧濬弹琴》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李白《听蜀僧濬弹琴》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6——17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释]①绿绮,古代著名的琴,这里泛指名贵的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教师版难点详细注释】⑴蜀僧濬(读jùn):即蜀地的僧人名濬的。

有人认为“蜀僧濬”即李白集中《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中的仲浚(读jùn)公。

⑵绿绮:琴名。

晋傅玄《琴赋序》:“楚王有琴曰绕梁,司马相如有绿绮,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

”诗中以绿绮形容蜀僧濬的琴很名贵。

⑶峨眉:山名,在四川省峨眉县。

⑷一:助词,用以加强语气。

挥手:这里指弹琴。

⑸万壑松:指万壑松声。

这是以万壑松声比喻琴声。

琴曲有《风入松》。

壑:山谷。

这句是说,听了蜀僧濬的琴声好像听到万壑松涛雄风。

⑹“客心”句:意思是说,听了蜀僧濬弹的美妙琴声,客中郁结的情怀,像经过流水洗了一样感到轻快。

客:诗人自称。

流水:《列子·汤问》:伯牙善弹琴,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

”这句诗中的“流水”,语意双关,既是对僧濬琴声的实指,又暗用了伯牙善弹的典故。

⑺余响:指琴的余音。

霜钟:指钟声。

《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钟鸣。

”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

”⑻“碧山”句:意思是说,因为听得入神,不知不觉天就黑下来了。

⑼秋云:秋天的云彩。

暗几重:意即更加昏暗了,把上句“暮”字意伸足。

【诗句大意翻译1】蜀僧濬怀抱着一张绿绮琴,从西面的峨眉峰上下山来。

感谢他挥手为我弹奏一曲,像听到万山滚动松涛澎湃。

我的心灵就像被流水洗涤,余音缭绕和着钟声响天外。

古代诗歌程颢《秋日偶成》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届辽宁抚顺高三模拟)

古代诗歌程颢《秋日偶成》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届辽宁抚顺高三模拟)

辽宁省抚顺市2022年高三模拟考试语文(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偶成(宋)程颢①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②,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注】①程颢,宋代大儒,著名理学家、哲学家。

②道,世界运转的原理、规律。

形,物质。

有形外,即超越物质的存在。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诗题目中的“偶成”,表明诗人的题材是在生活中信手拈来,而非刻意探求,是心灵品质的自然流露。

B. 诗人认为,闲暇有助于心灵恢复自由,酣睡到东窗红日高升才悠然转醒,事事从容,心态闲静安适。

C. 在诗人眼中,万物静止皆呈圆满自得之态,欣赏春夏秋冬四时的景致兴味盎然,人与自然流通不隔。

D. 诗人化用孟子文句,提出当心灵不受困于外在的条件限制时,最终能够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君子。

16. 作为一位伟大的理学家,程颢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生活家。

作者在此诗的尾联提出了修身成人的道理,请结合全诗谈一谈,诗人是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感悟这个道理的。

【15~16题答案】【答案】15. B 16. ①作者在尾联提出的修身成人的道理是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这就是作者认为的英雄豪杰的精神境界。

②首联作者由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的日常生活中,感悟这均是修身养性的结果,是清静无为的化境,这种清静无为即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的境界。

③颔联和颈联作者从观察世间万事万物、“四时”、天地形体、风云变态中感悟虽然世事、自然纷纭变幻,千奇百态,但只要静静地观察,就能穷极物理、格物致知,才能达到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的境界。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闲暇有助于心灵恢复自由”错误,首联说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

此处的“闲”,是佛、道两家宣扬的“心气和平”“收心忍性”,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不是“闲暇”。

古代诗歌《答龚深之》阅读练习及答案(江苏2023届高三期初)

古代诗歌《答龚深之》阅读练习及答案(江苏2023届高三期初)

江苏省南通市名校2023届高三期初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答龚深之①秦观深巷茅檐日渐长,卧看花鸟竞朝阳。

惜无好事携樽酒,赖有邻家振烛光。

尚友颇存书万卷,封侯正阙木千章。

错刀锦段②相仍至,小子都忘进取狂。

【注】①龚深之:龚原,字深之,自幼师从王安石,曾任国子直讲,退居广陵,与秦观结识。

②“错刀”,王莽时铸造的货币;“锦段”即锦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春日渐长,诗人居住在深巷中的茅屋里,横卧着欣赏花、鸟在阳光中的形态。

B.颔联委婉地道出诗人当时的生活境况比较清贫,但幸好邻居在自己需要时总会帮忙。

C.颈联运用典故,赞赏友人藏书万卷,才华横溢,正是封侯拜相一展宏图的大好年华。

D.这是一首酬答诗,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了友人与自己深厚的情谊,言浅意深。

16.诗人发出“小子都忘进取狂”感慨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综合理解的能力。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要求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

【解答】(1)C.“赞赏友人藏书万卷,才华横溢,正是封侯拜相一展宏图的大好年华”说法错误,不是写友人正是封侯拜相一展宏图的大好年华,而是写诗人想要封侯却缺少财物。

故选C。

(2)“封侯正阙木千章”,“木千章”指大树千株。

诗人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正是一展宏图的大好年华,“封侯”二字表达出诗人渴盼建功立业,想要封侯的志愿,而“正阙木千章”表明诗人缺少财物,但言下之意是只要有了这些财物,封侯自然很容易,有点口出狂言的意思。

“惜无好事携樽酒,懒有邻家振烛光”,诗人当时的生活境况比较清贫,但幸好邻居在自己需要时总会帮忙,但是家境清贫,“封侯正阙木千章”,诗人想要迈入仕途却需要经济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2(附答案及解析)(限时:40分钟)1.(2017·东北三省三校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古风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

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E.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CE[C项,古体诗在对仗上没有严格要求。

E项,“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不典型,更谈不上“充满”。

](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是该类诗歌的主要手法。

解答本题,可从物的特征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

前两句写荷的生长环境和“艳”“鲜”,中间六句写荷花的“花”“叶”“色”“香”,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

最后两句中,“结根未得所”一句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而心生感慨。

“愿托华池边”一句表达自己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的重用。

【答案】①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

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

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

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

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

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每点2分,其中思想感情和结合诗歌分析各1分)2.(2017·宜宾三诊)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临江仙陈克①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

岁华销尽客心惊。

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

故人相望若为情。

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南宋词人。

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

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养老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交代了危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

B.“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诗人的落魄形象,也点出“客心惊”的缘由。

C.“送老”一词承上启下,上承“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应在吴兴”“别愁”“孤影”。

D.“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以景结情,营造迷离恍惚的气氛,寄托词人难言的苦衷,含不尽之意。

E.这首词感情真挚,巧设意象,意境深美,语言清新淡雅,浅处皆深,读来韵味十足、感人至深。

BE[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项,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E项,“语言清新淡雅”错误,全词悲慨沉郁。

](2)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解答本题,须结合词句分析。

前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写兵战十年不休,胡虏的铁骑已直抵建康,表达了对金兵南侵和朝廷妥协的愤怒不满;“岁华”三句,“疏髯浑如雪”指稀疏的胡须已全白如雪,“衰涕欲生冰”指衰老的面孔流着涕泪,表达了对年华在兵燹之中渐渐消逝的悲恨;“我缘应在吴兴”指词人渴望能归老吴兴,表达了对安居生活的渴望;“故人相望若为情”是想象别后故人孤愁的情状,表达了离别的哀愁。

【答案】①亡国之悲愤。

词人作此词时,中原已沦陷,兵临建康,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满腔忠愤溢于言表。

②年华已逝之悲恨。

“岁华销尽”,鬓发如雪,作者对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深表遗恨。

③对安居生活的渴望。

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

④离别的哀愁。

词人想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3.(2017·石家庄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独孤及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的“羽翼”运用了比喻手法,“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义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友人的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BE[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项,“希望位至宰辅”于诗无据。

E项,“语言直白浅显”错,语言不全是直白浅显的,全诗多处运用比喻,语言委婉含蓄。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结合每一联中的意象和情感词分析。

首联中,“文章达”表明王录事的文章写得好,赞美其文采出众;“羽翼高”中的“羽翼”运用了比喻手法,意在表明王录事志向高远。

颔联中“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此处意在说明王录事官职低,此联是对王录事的同情和安慰。

颈联“须藏器”和“莫告劳”是诗人对王录事的忠告,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

尾联中“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友人的杰出才干,此联是诗人对王录事的鼓励,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答案】①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才能;②同情:颔联是对其长期不能升迁的同情安慰;③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④希望(鼓励):尾联鼓励其不辞辛劳,努力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

意思对即可)4.(2017·成都三诊)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万里桥①江上习射陆游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②看射及春晴。

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

天上欃枪③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

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④他年下百城。

【注】①万里桥:在成都南锦江上。

②胡床:交椅,最初从域外传入。

③欃枪:彗星的别名。

古人认为它的出现定有兵乱。

这里代指金兵。

④笴:箭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上句写景,诗人眼中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奔流而下,别具壮阔的气势。

B.首联下句点题,诗人在晴朗的春天观看江上将士们演习射箭,表现了诗人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之情。

C.颔联上句写春风和软,弓箭力量减弱;下句写将士们膂力不凡,长箭的声响远处可闻。

D.颈联将天上的“欃枪”与草间的“狐兔”对举,以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

E.本诗紧扣“射”字,以景起兴,继而叙事,再转入议论抒怀,有陆游豪迈雄健的诗风。

BD[B项,“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情感理解不当;D项,“警告金人不要像狐兔一样得意猖狂”与诗中表达的意思不吻合。

](2)本诗尾联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从手法及情感入手分析。

尾联的意思是: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谁也不能断定无作为。

他年若有机遇,我也能像鲁仲连那样一箭下百城。

从形式上看,尾联自问自答;从运用手法上看,“一笴”“下百城”等词运用夸张与想象,壮怀激烈,气势磅礴,显示了陆诗豪迈雄健的风格。

【答案】①尾联自问自答,以豪壮之语作结,呈现出豪迈雄健的风格。

②以“一笴”“下百城”的夸张与想象表达志向,具有感染力。

③表达了诗人希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执着追求,有昂扬之气。

(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5.(2017·大庆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书湖阴先生①壁二首(其一)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注】①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②排闼(tà):推门,撞开门。

闼,小门。

(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的居住环境干净、优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