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生态旅游景区湿地的保护与恢复
保护塞罕坝的政策措施

保护塞罕坝的政策措施
为了保护塞罕坝,采取了以下政策措施:
1.制定严格的保护规划:政府制定了塞罕坝保护规划,明确了保护的目标、范围和措施,确保了塞罕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建立自然保护区:在塞罕坝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对其中的绿洲、湿地、动植物等资源进行保护,限制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3.限制经济活动:限制了塞罕坝区域的经济活动,特别是过度的资源开发和工业化生产,以减少人为破坏。
4.恢复植被覆盖: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政策,恢复塞罕坝的植被覆盖率,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5.推行可持续发展:鼓励农业、畜牧业等发展方式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推行可持续发展模式,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
6.加强监督和执法:加大对违法行为的监督和执法力度,严惩环境犯罪行为,确保保护政策的有效执行。
7.加强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通过科学研究了解塞罕坝生态系统的变化和保护需求,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塞罕坝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通过以上政策措施的实施,塞罕坝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好平衡。
塞罕坝实践活动感悟感想

塞罕坝实践活动感悟感想塞罕坝,被誉为“中国的绿色屏障”,是中国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成就和标志。
作为一个广大而神奇的绿色世界,塞罕坝以其宽广的面积和多样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无数游客和环保爱好者前来参观和实践。
在这里,他们不仅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宏伟壮丽,更可以亲身参与到生态保护和恢复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态文明的价值和意义。
在这样一个场所,我也有幸参与了一次塞罕坝的实践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我记得那是一个晴朗的春日,当我来到塞罕坝的时候,眼前便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先后参观了塞罕坝的各个景点和生态保护区。
首先是茂密的松林和防护林,这些生长在辽阔土地上的翠绿树木,给人以无尽的生机和活力,它们是中国生态环境的一个极好样本。
然后是各种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和保护区,这里的植被和动物种类繁多,给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奇妙,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最后是生态恢复的工程和成果展示,我们亲身体验了植树造林和生物修复的过程,深刻体会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困难。
整个参观过程,我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和共鸣,也对生态环境和保护事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实践活动的过程虽然短暂,但收获却是丰厚的。
首先,通过参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实践活动,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塞罕坝这样的生态保护区对于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离不开生态保护区和保护工程的支持。
塞罕坝作为中国最大的人工林基地和生态保护区,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是我们全体人类的共同财富。
其次,通过实践活动,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工程的艰辛和重要性。
植树造林、草原恢复、湿地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而且要求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
只有不断投入和努力,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让子孙后代能够继续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最后,通过实践活动,我也更加明确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塞罕坝地区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对策

塞罕坝地区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对策【摘要】湿地是塞罕坝地区最为重要的生态资源之一,关系到整个塞罕坝地区的生态平衡。
同时,湿地资源也为人类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很多资源,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调节局部气候,防治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强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合理的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
笔者将对整个本文主要是围绕塞罕坝湿地资源保护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对现阶段塞罕坝地区湿地资源的保护对策做出分析,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作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字】塞罕坝地区,湿地资源,保护对策中图分类号: s3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一.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由沿海开始向内陆甚至西部地区转变,特别是对于西部地区的开发,已经写进了国家及地区的发展方针中。
针对很多地区塞罕坝的湿地资源生态特征,我国就如何更好的打造塞罕坝湿地资源湿地资源体系,开始了理论和实践的论证。
在此之前,关于塞罕坝的湿地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在国外已经有相当的研究和实践,同时我们国内的很多学者也在不断的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从总体而言,我国在保护塞罕坝地区湿地资源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也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加强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宣传力度不够等,这些问题严重的限制了整个塞罕坝地区的湿地资源的保护,不利于实现生态的和谐,因此,加强对湿地资源的保护研究,具有生态意义和社会经济意义。
二、塞罕坝地区湿地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1.周边生态脆弱塞罕坝自然保护区西部地处荒漠沙地边缘,水资源匮乏,植被相对稀少,生态系统脆弱,与之相邻地区植被退化,土地沙化、荒漠化趋势加剧,沙进人退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
特别是周边地区,防风固沙措施跟不上,有些地方产生了沙丘活化和土地沙化现象,不仅造成了风沙对新垦荒地的侵蚀,也加剧了对塞罕坝湿地的危害。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1. 生态修复:湿地公园建设前需要进行湿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和评估,了解湿地面临的问题和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建设过程中,应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包括重建湿地植被和恢复湿地水质。
通过植被栽种和保护、湿地水质净化设施等手段,促进湿地自然修复能力的恢复,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2. 湿地水资源管理:湿地公园建设中需要合理管理和利用湿地水资源,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
可以建设人工水体用于湿地环境调控,包括建设池塘、河道等,增加湿地的水源补给和保持水质稳定。
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禁止乱排乱倒废水,控制湿地水位和水质的变化。
3. 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
可以在湿地公园范围内设立生物保护区和禁渔区,保护湿地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加强生态教育和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4. 环境监测与评估:湿地公园建设后要进行定期的环境监测和评估,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状况和变化趋势。
可以设置监测站点,对湿地水质、土壤质量、植被生长等环境指标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5. 灾害防治:湿地公园建设中要考虑湿地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可以采取固土、加固边坡等措施,防止土壤侵蚀和滑坡等灾害发生。
加强对湿地的日常巡查和保养,及时处理灾害隐患,确保湿地公园的安全和稳定。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需要从生态修复、湿地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监测与评估、灾害防治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与实施,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促进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湿地是地球上生命的摇篮和氧气的摇篮,它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还是稀有濒危物种的乐园。
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湿地正在面临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为了有效保护和恢复自然保护区内的湿地,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保护意识、规范开发利用、强化管理监督等多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保护意识保护意识是湿地保护与恢复的首要任务。
我们需要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立湿地保护宣传中心,展示湿地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组织开展湿地保护主题宣传活动,培养公众对湿地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加强对游客和地方居民的保护宣传教育,普及湿地保护知识,引导人们文明游览,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湿地植被。
二、规范开发利用自然保护区内的湿地资源是有限的,为了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完整性,我们需要加强对湿地开发利用的规范管理。
制定严格的湿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办法,明确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范围和方式,严格控制开发建设项目。
对于已经存在的违法违规开发行为,要依法予以取缔和整治,恢复湿地原貌。
鼓励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和观光项目,同时加强生态修复和恢复工作,让游客在保护的前提下,感受湿地的自然之美。
三、强化管理监督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管理监督是保障工作落实的重要环节。
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加强对湿地资源的日常监测和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湿地破坏行为。
强化湿地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水平。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定期发布湿地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湿地保护与恢复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四、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支持科学研究与技术支持是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的重要保障。
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科学研究,开展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探索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模式和技术手段,积极采用湿地植被恢复、水质净化等技术手段,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塞罕坝修复措施

塞罕坝修复措施简介塞罕坝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林之一,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土地上。
然而,由于多年来过度的砍伐和退化的环境条件,塞罕坝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个重要的生态系统,塞罕坝实施了一系列的修复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塞罕坝的修复工作主要集中在水土保持工程方面。
在过去几十年中,林区的土壤因为长时间的砍伐和水土流失导致贫瘠。
为了恢复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塞罕坝实施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程。
这些工程包括修建沟道、堤坝和护坡,以控制水流和土壤侵蚀。
此外,还进行了植树造林工作,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流失。
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塞罕坝土壤的质量,为森林植被的恢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了保护塞罕坝的生物多样性,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重点保护了一些濒危和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这些保护区有助于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并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栖息地给濒危物种。
其次,实施了监测和管理措施,以确保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增长。
这包括定期进行野生动物普查和树木生长监测,以及控制盗猎和非法砍伐等违法行为。
通过这些努力,塞罕坝的生物多样性开始逐渐恢复,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也有所增加。
生态旅游开发为了筹集资金支持塞罕坝的修复工作,并通过旅游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塞罕坝还开展了生态旅游开发。
通过开设生态旅游景点和提供相关的服务,如旅游咨询和导游等,塞罕坝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为塞罕坝的修复提供了资金和经济支持,还提高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游客可以参观塞罕坝的修复工作,并了解到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教育与宣传为了提高公众对塞罕坝修复工作的认识和关注度,塞罕坝还开展了教育与宣传活动。
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和培训等活动,向社会大众普及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此外,塞罕坝还与学校、科研机构和媒体合作,开展科普教育项目和宣传活动。
这些努力有助于培养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和责任感,促进更多人参与到塞罕坝修复工作中来。
塞罕坝湿地资源现状和保护策略

塞罕坝湿地资源现状和保护策略【摘要】本文通过对塞罕坝湿地资源现状和保护策略的深入研究,探讨了湿地资源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首先分析了塞罕坝湿地资源的现状,指出其在生态保护和气候调节方面的重要作用。
接着探讨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湿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现状。
然后提出了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强调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紧迫性。
探讨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措施。
最后再次强调了塞罕坝湿地资源现状和保护策略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塞罕坝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塞罕坝湿地资源,现状,保护策略,生态系统功能,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重要性,发展展望,建议与措施。
1. 引言1.1 塞罕坝湿地资源现状和保护策略的重要性塞罕坝湿地资源是我国珍贵的生态资源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湿地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对于保护水土、维护水资源、净化空气等具有重要作用。
而塞罕坝湿地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使其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重要对象。
在当前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保护塞罕坝湿地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往往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和退化,给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加强对塞罕坝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需要,更是为了确保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塞罕坝湿地资源也是生态旅游的重要景点,能够为当地经济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保护和合理利用塞罕坝湿地资源,对于当地和全国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献回顾文献回顾是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从已有的文献中获取对塞罕坝湿地资源现状和保护策略的重要性进行探讨的依据。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了解之前对塞罕坝湿地资源的研究成果和现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前期调研的基础。
塞罕坝湿地保护建设工程及效益分析

收稿 日期 :0 0 0 — 7 2 1 — 6 1
・
面积为 10 2 6 m。维修每个保护管理点建筑面积为
lO z Om , 合计维修建筑面积为 3 m 。配备两轮摩 O
托车 、 高倍望 远镜等 设施 、 备 。 设
湿地 是地球 上 特殊 的生 态 系统 。“ 地 是一 湿
成 了独 特 的高原 自然 湿地 生态 系统 。但是 , 由于
类 既不 同 于水 体 , 又不 同 于陆地 的 特殊过 渡类 型 生 态 系统 , 为水 生 、 生生 态 系 统界 面 相 互延 伸 陆
扩展 的重叠 空 间区域 。湿地应该 具有 3 突 出特 个
测站 1处 , 新 建 2个 保 护 管 理点 , 修 3个 原 并 维 有管理 点 , 新建 4个 嘹望塔 。 为将 保 护 管理 站 、 的 工作 落 到 实 处 , 点 分别
造陆 、 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 用 。湿地条件 的好 坏直接 影响到野 生动植 物 的生 存 , 响到湿地 效益 的发挥 。 影
固耐 用材料 制 作 , 目应 明确无 误 、 俗易 懂 、 字 通 准 确简练 。并在 人员 活动频 繁 的湿 地周 围架设 永久
性 围栏 8 k 0 m。
种群监测 , 探索适合该地区植被保护的方法和措
护建 设, 并对其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 论述 了湿地在恢 复生 物多样性 、 善生态环境 、 改 改善局部的气候 环境 、 带动相关产业 发展等方 面的作用。
关键词 : 塞罕坝; 湿地; 保护; 建设工程; 效益分析 中图分 类号 :26 ¥8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0— 362 1) —030 1 235(000 05—3 0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罕坝生态旅游景区湿地的保护与恢复作者:张大力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28期摘要:介绍了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并提出湿地重点攻关技术,以期为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景区;湿地保护与恢复Abstract: Wetland protection and wetl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iques and proposed wetland focus on key technologi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maintenance of ecological balance, improve the ecological status,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Key words: ecological area; wetland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中图分类号:S71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河北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是2002年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2007年4月,国务院批准塞罕坝自然保护区由省级升格为国家级。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和高原—丘陵—曼甸—接坝山地移行地段。
公园内既有森林、又有草原;既有河流、又有湖泊;既有山地、又有高原;既有丘陵、又有曼甸;既有清代历史遗迹、又有浓郁的满蒙风情,风光自然优美、气候凉爽宜人,每年都有几十万海内外游人到此观光、度假,是距北京最近最美的生态旅游胜地,也是华北地区最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等多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护景区湿地以及景区湿地生态的恢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塞罕坝景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自然保护区野生资源保护区是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从所辖林地中划出的天然植被集中分布区,区内森林、草甸和湿地均处于原生状态,并集中了塞罕坝地区珍贵、稀有的野生生物物种。
保护区有大面积的沼泽和草甸植被。
最有代表性的草甸植被是由苔草属植物大穗苔草组成的群系。
保护区的草原与草甸植被五彩缤纷。
“绿草悠悠齐腰深,繁星点点花似锦”。
保护区观赏价值较高的野生花卉有200多种;以禾本科植物为主的群系代表了草原植被的特征。
而五花草甸和五花草塘是野生花卉的王国。
保护区植被划分为7个植被类型25个群系。
天然针叶林以华北落叶松和云杉为主、针阔叶混交林以落叶松、白桦、云杉、山杨为主、天然次生林以白桦、山杨为主和天然灌木林,占保护区森林总面积的80%。
1.1野生动物资源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共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4纲24目66科261种、亚种,其中两栖纲动物1目3科4种;爬行纲1目3科4种;鸟纲17目48 科117属227种;哺乳纲5目12科26种。
昆虫12目114科660种,以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昆虫为主。
鱼类5科24属32种。
1.2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有大型真菌22科51属79种;保护区有维管植物81科、303属、618种(包含种下等级),其中蕨类植物6科、10属、16种;裸子植物2科、4属、10种;被子植物73科、289属、592种,其中双子叶植物63科、227属、462种,单子叶植物10科、62属、130种。
1.3保护对象(1)交错带生态系统:保护区地处森林、草原、荒漠沙地过渡地带,景观斑块彼此镶嵌,生态系统极其复杂,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景观独特。
(2)滦河、辽河水源之地:保护区有湿地面积1326.70公顷,主要集中在四道沟和烟子窖一带及吐力根河、橛尾巴河和羊肠河两岸。
东区北部为滦河上游支流吐力根河的发源地;东区南部为西辽河上游支流阴河的发源地。
这些源头湿地连同其周边森林草原区每年可向滦河、辽河输入淡水近400万m3,对该流域水量供应与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3)天然植被群落:该区天然林面积约15054.88公顷,其中白桦林群落面积最大,为7691.17公顷,针阔混交林5278.79公顷,阔叶混交林1481.92公顷,灌丛603.00公顷。
(4)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根据1999年国家林业局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塞罕坝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4种,即野大豆、蒙古黄芪、刺五加和沙芦草;有重点保护动物47种。
此外,还有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183种,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限定的保护种46种,属中日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的保护种107种,属中澳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的保护种21种。
2.景区湿地的保护措施塞罕坝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工程得到了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和河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省林业局多次到塞罕坝办公,指导项目建设工作,把塞罕坝景区的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工程当作实事、大事、好事来抓,把工程当作样板来做,相信定能取得有项目建设的良好成效。
2.1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原则以森林草原交错带生态系统及动植物资源为保护重点,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坚持保护第一、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分区施策的原则。
核心区作为绝对保护区,必须保持其自然状态,禁止一切人为干扰;实验区可进行多种经营,但必须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不影响资源保护为前提。
保护措施的制定,必须从实事求是出发,因地制宜地确定建设方案和标准,保护工程设施要坚固、实用。
2.2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加强领导,更好地协调、解决保护和开发利用中的重大问题。
完善机构,组建队伍,加强巡护,充分发挥监视塔、了望台及水文、气象观测站等保护功能。
通过宣传教育和与周边社区协调,发挥群众义务保护的积极作用,形成群防群护、齐抓共管、相互监督共同保护的局面。
制定保护管理计划,提出科学而规范的管理实施方案,制定并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细则。
组织壮大保护队伍,强化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
依法保护,加大执法力度。
3湿地生态恢复技术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切实加强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湿地污染源的综合整治与管理,通过部门间的联合,加大执法力度。
3.1湿地生境恢复技术。
湿地生境恢复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水状况恢复和湿地土壤恢复等。
湿地的基底恢复是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维护基底的稳定性,稳定湿地面积,并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
基底恢复技术包括湿地基底改造技术、湿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清淤技术等。
湿地水状况恢复包括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3.2湿地生物恢复技术。
主要包括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物种引入技术、物种保护技术、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等。
3.3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
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生态系统构建与集成技术等。
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既是湿地生态恢复研究中的重点,又是难点。
3.4湿地退化机理与生态恢复机制。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恢复力、演替规律、可持续性研究,湿地的环境功能及人类活动对湿地资源与环境的影响研究,不同干扰条件下湿地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及预报研究等。
3.5景区湿地公园建设技术。
塞罕坝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公园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
塞罕坝湿地公园建设技术研究内容包括景区湿地水系统生态修复技术、景区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植物种类筛选、景区退化湿地高效生态修复模式、景区湿地修复生态工程示范关键技术等。
4.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措施对于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天然植被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严格执行与天然植被保护相关的政策法令,对天然植被全部采取封育措施,封山育林、禁牧还草。
为更好的保护区内植物,通过人工栽培移植等方式进行繁育,扩大其种群规模,并开展濒危植物致危原因等科学研究,以便更好地开展科研宣教工作。
拟在三道河口建设树木园1处,面积30公顷。
4.1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功能,制定出湿地保护规划。
运用环境学、生态学多学科理论和“3S”等先进技术,在查清湿地资源的基础上,建立湿地资源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和湿地监测系统,及时跟踪和掌握湿地变化动态,开展湿地分布和演变规律、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湿地的恢复和重建、湿地水旱灾害、污染等方面的研究,为湿地的科学管理和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4.2加强项目建设与管理,塞罕坝机械林场专门成立了湿地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场长任组长。
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科长负专责,下属分场具体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同时还建立了财务管理、工程质量管理、档案管理等各种制度。
4.3巩固洪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成果,减少人为干扰。
近几年,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同下属分场开展保护区日常巡护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有效保护并恢复了动植物资源。
4.4提高景区游客及其周边地区民众的湿地生态保护意识,塞罕坝机械林场采取编印宣传资料、办展牌、咨询讲解、利用新闻媒体、建网站等各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景区湿地保护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