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的“通渭路径”——来自甘肃深度贫困县的报告

合集下载

宋平在甘肃

宋平在甘肃

宋平在甘肃作者:吴志菲来源:《新西部》2014年第06期1973年6月,宋平陪同农林部副部长罗玉川一行到甘肃通渭了解灾情时,一个公社派人从县里买来大肉、鸡蛋招待。

宋平对他们说:“通渭大旱,社员很苦,你们的饭我吃不下去!”1980年5月11日,一篇题为《政策要适当放宽,生产方针要调整—宋平同志经过调查提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意见》的报道在《人民日报》《甘肃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

当时,在甘肃农村,责任田就是包产到户的同义语。

这篇报道首次在新闻媒体公开亮出了时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允许搞“责任田”的态度,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高兴得把这篇报道称为“5 · 11文件”。

“八年陇原三段分,处乱治穷费尽神,是非功过应与析,党心民心与良心。

”1981年2月,宋平奉命离陇回京时,写下这首诗。

自1972年7月起,他在甘肃省委领导岗位上工作了8年半之久。

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而它本身又经过了从包工、包产到组到包产、包干到户的发展过程。

“组”和“户”一字之差,所蕴含的意义却有天壤之别。

这之中,宋平曾为触犯“公认”的原则、突破所谓“禁区”作了不懈的努力。

绕开“两个不许”划分作业组1973年春,甘肃中部地区22个月没有下过透雨,旱情十分严重。

刚刚担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不久的宋平,到中东部地区察看灾情,向甘肃省委汇报后,实施了紧急救灾措施。

一年后,灾区人民顺利度过了灾荒。

救灾,只是解决了燃眉之急,而大部分地区的农业条件并没有多大改善,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也没有被调动起来。

于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成了宋平难以安枕的头等大事。

担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后,宋平紧紧抓住农村问题不放,亲自组织了大规模的农村调研,察看了大量的生产队,在农家院子里主持了许多座谈会,随后主持制定和发布了《关于当前农村若干问题的意见》(简称《二十条》),文件主张还权于生产队,重申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明确提出了经营管理责任制,放宽农村“小自由”,试行后广大群众普遍欢迎,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

介绍通渭的贫困县的演讲稿。

介绍通渭的贫困县的演讲稿。

介绍通渭的贫困县的演讲稿。

大家好!我的家乡位于XX省XX市通渭县,原来是个很贫困的小县城,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不断落实到位,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里各项产业不断发展,扶贫项目不断创新,扶贫攻坚战打的如火如萘,家乡的发展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通过这次的深入洞察家乡细微变化,发现今日的家乡不再是昔日那个贫困的小县城。

而这沧海桑田的变化都归结于自十八大以来党的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的到位。

通过家乡父老乡亲的亲切笑谈,人民对国家的扶贫政策十分满意,十八大以来的扶贫政策深入人心,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是通过了解,各个农户之间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性。

在这个寒假,我去学习实践我们县城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前通渭县没有铁路运输,只有公路运输作为唯一的运输方式。

但是,自十八大以来,国家的一系列扶贫政策惠及到了我们这个贫穷的小县城,交通局设计规划宝兰铁路运输网络路径我们县城,并且修建了通渭火车站,国家的这一举措为家乡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方便,并且显著的提升了全县的经济水平,尤其对家乡的旅游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家乡本来拥有显著特色的旅游业,通渭县的温泉度假村位于县城西南8公里处的汤池河谷中,历史悠久,饮浴效果独特,浴可医治百病,饮可提神美容。

其水温高、水量大,水质优而居西北温泉之首,有“陇上神泉”之美誉。

就在前几年就有很多的外地人慕名而来,但主要的交通方式是公路,对旅游业的发展助力不是很大,但自十八大以来,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到位,旅游业发展迅速,加上高铁线路的开通,旅游业更加发达,显著的提高了经济水平。

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全县的各个乡镇都召开了关于学习十九大精神的主题活动,并且媒体组织了十九大精神学习情况对各个干部的访谈工作,着重强调了全面从严治党的主题。

另外,全县积极响应国家的扶贫政策,家乡的养殖业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农民有资金做项目,以打好脱贫攻坚战。

更重要的是全县各乡镇的村道路硬化建设已经列入计划,道路硬化建设计划将快速推进,以帮助人民早日脱离贫困,全面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2023年甘肃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县乡卷(完整版)

2023年甘肃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县乡卷(完整版)

》》》》》》考试真题整理《《《《《《2023年甘肃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及答案-县乡卷一、注意事项1.本试题由“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考试时限为150分钟。

总分100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草稿纸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涂黑。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考生方可答题。

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考场。

严禁折叠答题卡!二、给定材料材料1在H市西北角,依山傍水的W县,是全市唯一没有工业园区的县。

“没选择,有时是最好的选择,对W县发展来说正是如此。

”县委蓝书记对W县的情况有清醒认识,“土地资源的受限、空间发展的制约,决定了W县不能走‘工业兴县’的道路,只能另辟蹊径,一门心思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近几年,W县根据省市发展规划,结合美丽城镇建设要求,扎实推进城乡风貌样板区试点建设。

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产值年均超亿元,接待人次年均超100万,旅游过夜人次年均突破11.8万。

W县获得“全国旅游百强县”等多项国字号荣誉。

在W县房车露营公园,深耕户外领域20多年的老徐见证了一次行业热潮。

以2021年“五一”小长假为例,5天营业额近50万元,比2020年同期增长近5倍。

“热潮”不是一夜之间出现的,而是来自长久的铺垫和布局。

W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户外旅游是W县精心打造的金名片。

2014年,W县引进了占地约800亩的“野天堂”项目。

此后,山地摩托、滑翔伞等项目纷纷落地,最具代表性的是民宿的发展。

W县是H市民宿起步最早、数量最多的县,民宿(农家乐)近千家,占H市近40%。

甘肃扶贫攻坚报告之兰州篇

甘肃扶贫攻坚报告之兰州篇

甘肃扶贫攻坚报告之兰州篇作者:张玉斌来源:《新西部》2018年第02期农村扶贫开发是兰州转型跨越的一大艰巨任务,直接关系到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在不同阶段的扶贫实践中,由于情况不尽相同,需要不断完善或采用更为积极有效的扶贫方式。

进入新时期、新阶段,随着扶贫开发的不断深入,兰州市在坚持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探索创新,转变扶贫发展方式,把整村推进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分散型向集中连片型转变,促进了贫困地区的发展。

在全市实现整体脱贫,决胜全面小康的新形势下,兰州市仍需进一步着力搞好精准扶贫,着眼于扶贫机制的创新,用新机制作保障,推动扶贫攻坚取得新成效。

近年来,甘肃省兰州市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理清扶贫思路,不断探索创新扶贫开发新路径,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榆中南山、榆中北山、七里河后山、永登西北片“四大贫困片”为主战场,以整村推进、整乡推进、片区开发、产业扶贫和“两后生”培训为抓手,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构建了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格局,促使全市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2015年全面完成30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减少贫困人口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十一五”末的25%下降到2%以下,全市实现整体脱贫,为决胜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兰州市实现全市整体脱贫,减少贫困人口17947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55%,永登、榆中、皋兰县和七里河区均达到了贫困县(区)退出标准。

2016年,兰州市扶贫开发工作在以“精准扶贫,共享发展”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上,被评为全国“2016民生示范工程”。

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兰州市扶贫攻坚形势不容乐观。

以榆中南北山、七里河后山、永登西北片为主的贫困地区,虽然2016年实现脱贫,但基础不牢,深层次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群众遇到自然灾害或疾病等,随时都有返贫的可能。

2024省考甘肃行测真题

2024省考甘肃行测真题

2024省考甘肃行测真题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2024年2月24日,一艘30万吨级浮式生产储卸油船从山东烟台起航,前往()开展作业。

A.印度B.南非C.阿根廷D.巴西【答案】:D2.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A.“枫桥经验”B.“浦江经验”C.“晋江经验”D.“千万工程”经验【答案】:B3.2024年民航运输生产开局良好。

数据显示,2月国内市场运输规模同比()。

A.增长25%B.增长26%C.增长30.5%D.增长22.8%【答案】:C4.经权威历史考古学者论证,在南京西街遗址发现的“长干古城”始建于31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这将南京建城史前推了()多年。

A.600B.500C.200D.1000【答案】:A1/ 155.2023年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9541万吨,比上年增加()吨。

A.838万B.888万C.808万D.818万【答案】:B6.物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给人民带来很大的便利,例如杠杆。

下列工具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A.理发剪刀B.老虎钳C.筷子D.钓鱼竿【答案】:B7.不符合团结友善规范要求的是()A.顾全大局,虚怀若谷B.精诚合作,同舟共济C.严于律己,宽以待人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答案】:D8.政府将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方面,这体现了财政的()。

A.法治性B.市场营利性C.非市场营利性D.效益性【答案】:C9.山西青铜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省级青铜专题博物馆,馆内展出青铜器物多达2200余件,展品跨越整个青铜时代,演绎了中国青铜文明的辉煌乐章。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商代的青铜器能够存在至今,说明青铜耐腐蚀B.青铜和黄铜的成分都是纯铜,不属于合金C.青铜器上有锈迹的原因是发生了电化学腐蚀2/ 15D.合金由纯金属制得,其种类远多于纯金属【答案】:B10.炎热的夏季使人难以忍受,年轻的王龙躲进有空调小汽车里过夜,第二天当人们发现他时,他已死在车里多时,经法医解剖,排除了王某因疾病死亡的可能和被人谋杀的可能。

甘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策研究

甘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策研究

甘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策研究作者:马桂芬韩滢晫翟晓岩来源:《发展》2023年第10期乡村振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战略决策,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继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后,党中央再次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系统全面部署“三农”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甘肃乡村发展面貌与其他省区乡村发展相比有着明显差距,甘肃如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不掉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保持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尤为重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强国建设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当前和今后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甘肃在2020年底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以后,农村农业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得到巨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本研究报告基于东乡族自治县、环县、渭源县的田野调查,就甘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面临的一些实际困难和挑战进行分析,并对甘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甘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底气足经过多年艰苦奋斗,甘肃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彻底撕下了“苦甲天下”的标签,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东乡族自治县、环县、渭源县作为曾经全省的深度贫困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所发生的沧桑巨变,是全省撕下历史贫困标签和巩固脱贫成果的一个缩影,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甘肃的生动实践。

通过这3 个县可以看到近年来甘肃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扎实的,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是牢固的。

(一)产业发展方面产业振兴是乡村“五大振兴”之首。

从东乡、环县、渭源县产业发展情况看,这几年,3 县都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大力发展肉羊、中药材、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跑出了产业发展的“加速度”,产业富民效应日益显现。

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

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

24 0 0 美元 的 i 3略强 ; 民人 均 纯 收 人 为 29 2 / 农 0 元, 不及 国 内 平 均 水 平 5 9 9元 的 一 半u ; 0 5 l 2 0
点 , 中央决 策 的 主 要 目标 指 向。 以定 西 为代 表 是
的西 部贫 困地 区 , 民收 入 和农 业 综 合 生 产 能力 农 提 高 的长效 机制 尚未 形 成 , 乡 居 民 收入 差 距进 城

年, 、 、 东 中 西部 地 区农 村居 民收 入分 别为 36 7 2 1 、
3 2 18 9元 , 部农 民人 均纯 收入 最 低 , 国农 8 、 7 西 全
步拉 大 , 城乡 二元 经 济结 构 没 有 得 到根 本 的 改
村绝对 贫 困人 口大 部分 在 西 部 地 区 ; 肃 农 民人 甘
小康社 会 的 目标 , 但西 部地 区要 实 现农 村 全 面 建 设 小康 社会 的 目标仍 存在 较大难 度L 。 2 ]
1 2 农业 和农 业产业化 发展 水平低 .
21 0 0年 , 西 全 市 实 现 生 产 总 值 1 6 0 定 5 . 2亿 元 , 民人 均 纯收人 2 0 农 7 2元 , 到历史最 高水 平 。 达 尽 管 如此 , 西北 地 区新农 村建设 2 1 离 0 0年农 民均
由 2 0 年 的 i6 2 2 增加 至 2 0 01 6 . 元 0 9年 的36 5 6 8 .
元, 年均增 长 i . % 。东 、 西 部 地 区农 村全 面 05 中、
小康 实现 程 度 分 别 由 2 0 0 3年 的 3 . 、 3 8/ 5 6 1 . 9 6 和一9 7, 高 到 2 0 . 提 9 6 0 8年 的 6 . 、 4 5 和 7 6 4. 2.%, 1 3 分别 提高 了 3 、0 7和 3 个 百分 点 。到 2 3. 1 22 0 0年 , 东部和 中部地 区应 可 如期 实 现 全面 建 设

聚焦精准扶贫助力脱贫攻坚——以临洮县扶贫工作实际为例

聚焦精准扶贫助力脱贫攻坚——以临洮县扶贫工作实际为例

聚焦精准扶贫助力脱贫攻坚———以临洮县扶贫工作实际为例赵建刚我国政府向世界承诺要在2020年前让中国变成无贫困人口的国家,所以要在2020年底实现全国约600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任重而道远。

针对贫困问题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提出因人施策、因地制宜的精准扶贫策略,有效解决世界扶贫工作中的扶贫攻坚困境。

笔者作为一名精准扶贫工作的参与者,以临洮县为例,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进行了思考。

临洮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这里是古丝绸之路之要道,也是832个全国重点扶贫开发县和特殊困难集中县之一。

近年来临洮县始终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贫困地区、特殊困难群体和突出困难问题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大力发展富民产业,积极开展惠民工程,不断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刺绣”扶贫,坚决贯彻消除贫困、解决群众关键问题的方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为了实现我国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确保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努力。

1、提高认识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精准扶贫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当前我们面临的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前我们的主要工作是通过精准扶贫来解决贫困户的温饱问题,解决的是最基本的“两不愁三保障”,如今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以及如何彻底解决剩余贫困户的脱贫问题,而这些剩余的贫困户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的驻村帮扶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帮扶力量,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激发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提高困难群众的发展能力,逐步缩小差距。

2018年临洮县通过不断的努力,已经实现了61个村的摘帽工作,2019年临洮县计划126个村的脱贫摘帽工作,彻底实现全县的脱贫摘帽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精神“贫困县摘帽后,也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摆脱贫困的“通渭路径”——来自甘肃深度贫困县的报告
陇中苦瘠甲天下。

在甘肃定西这片旱渴苦焦的土地上,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这片土地将彻底“脱胎换骨”,摆脱贫困。

产业到户见实效增收有底气
过去5年,定西市通渭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65万户12.28万人。

目前,通渭县仍有贫困人口1.5万余人,贫困发生率3.89%,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位。

通渭县委书记邵志刚说:“脱贫致富,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产业。


说给群众听,不如做给群众看。

2013年,通渭引进山东一家公司带动当地发展金银花产业。

户均种植3亩金银花,丰产后年收益在1.5万元以上。

2017年,群众思想观念逐渐转变,通渭大面积推广金银花种植。

“金银花扶贫”使襄南镇黑石头村村民王建忠摘掉了“贫困帽”。

他在这家公司的育苗基地打工,自己又种了3亩金银花,有两笔收入。

“通渭特别注重特色产业的覆盖达标,力争做到贫困户都有主导产业、有稳定的增收渠道。

”通渭县委常委徐斌科介绍,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人口4.7人,确定一项主导产业和一至两项辅助产业,每户年收入就能达到2万元以上。

黑石头村贫困户王三龙就是产业扶贫受益者。

2017年,当地政府为他免费引进了一头基础母牛,他又贷款买了一头。

现在,他有6头基础母牛,很快要出栏两头,能卖2万多元。

再过两个多月,他的3亩金银花也将进入采花季。

如期脱贫不成问题。

干部帮扶“在状态”脱贫更带劲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看干部。

6713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扶贫干部正在通渭靠前帮扶。

站在棚圈里,马营镇华川村驻村工作组组长马金龙和76岁的贫困户徐万余拉着家常。

“‘牛生牛,钱滚钱’。

去年你卖牛犊2万多元,今年出栏多的话,挣得更多。

徐叔,你要伺候好这些‘摇钱树’。


34岁的马金龙是养牛行家。

父亲是养牛大户,他从小耳濡目染,深知“养牛可以赚钱”。

2018年,马金龙带领村里贫困户赴外地学习观摩。

看到规模化的养牛场,听到养殖户的致富经,贫困户“心动了”。

在扶贫资金支持下,20多户贫困户均免费引进了一头基础母牛,政府还配套建设了青贮饲草池、发放了铡草机。

“嘴宽蹄圆、线条好的牛,上膘快、生长快,这才是好品种。

”马金龙说,自己帮着贫困户精心挑选“发财牛”,传授养牛技术。

如今,华川村有29户贫困户养了牛,户均3头半。

马金龙和村干部还引导村民改种饲草。

一池饲草就够几头牛吃好几个月,省出来的劳动力还可以就近务工。

龙头企业真帮扶脱贫更自信
通渭县扶贫办主任廉国斌表示,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生根落地,为通渭持续增收、防止返贫筑牢了基础。

在常家河镇胜义村,刚刚萌生绿意的山头上、山脚下,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

去年,通渭籍企业家常海增返乡创业,依托企业的资本、人才和技术等优势,成立了福兴德农牧林专业合作社,打造田园综合体千亩山楂园。

现在,该合作社通过多种方式吸纳劳动力100多人。

春天赏花,夏天观叶,秋天食果。

常海增对山楂园的经济效益很乐观。

“今年秋季,将有400亩山楂树挂果,后续我们还会生产山楂饮料,提高产品附加值。


出于对家乡的感情,一批批通渭籍企业家返乡创业,建立扶贫车间。

事业有成的李威龙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通渭建起服饰公司,吸纳170多人稳定就业。

目前,通渭已建成31个扶贫车间,带动农村劳动力近1000人,其中一半以上是贫困户。

“产业发展有门路,干部群众‘在状态’,龙头企业真帮扶,这为通渭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基础。

”邵志刚说。

(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

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