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 第二章 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与研究领域
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几个主要领域

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几个主要领域
现代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学科,旨在理解和解释自然地理现象、过程和模式。
它涉及地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强调地球系统的综合性和动态性。
以下是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几个主要领域:
1.气候学:研究地球气候系统的气候模式、变化和影响因素。
气候学关注气候的空间和时间变化,以及气候对地球系统
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地表过程以及地形演
变机制。
地貌学关注陆地地壳的冲积、风化、侵蚀、沉积
等过程,以及地表地貌的形成和演变。
3.生态学:研究地球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相互作
用。
生态学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研究生物多样性、生
物群落、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
4.水文学:研究地球水循环过程、水域和水资源的分布、运
动和变化。
水文学关注地下水、河流、湖泊和冰川等水体
对环境影响的研究。
5.土壤学:研究地球表层土壤的形成、组成、分类和性质。
土壤学关注土壤的水分储存、养分循环、侵蚀和土地利用
对土壤质量和可持续农业生产的影响。
现代自然地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工具,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学建模和实地调查等。
这些方法
和工具使研究人员能够收集、分析和解释大量的地理数据,以推动对地球系统的理解和保护。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环境管理、资源保护、气候变化应对、灾害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通过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人类可以更好地适应和保护地球环境。
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前言领域

( 4) 能反演地理真实的模式和模拟方法研究。
( 5) 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影响研究: 强调从人类的需求和空间行为入手, 研究 人对环境的作用以及人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 关注新经济要素、社会、文化、政 治在人文过程中的作用。
( 6) 重视不同尺度的研究, 尤其关注百年、十年尺度和全球及区域尺度, 着力探索不 同尺度之间的关系。
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及前沿领域
2021/8/14
1
目录
一.现代自然地理的发展趋势
1.当前发展态势 2.未来发展趋势 3.适应未来趋势的研究方向
二.现代自然地理研究的前沿领域
1.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若干前沿领域 2.未来中国自然地理学的优先领域 3.中国地理学近期重点研究领域
2021/8/14
2
一.现代自然地理的发展趋势
2021/8/14
7
一.现代自然地理的发展趋势
1.适应未来趋势的研究方向
为适应未来趋势, 自然地理学研究应强调如下方向:
( 1) 基于生态系统网络台站观测的地理过程和环境变化机理研究。
( 2) 以系统思想和方法, 深入研究过程和机理, 带动地理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 3) 自然与人文结合、无机与有机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系统综合研究。
2021/8/14
9
二.现代自然地理研究的前沿领域
1.当前发展态势
(1)自然地理学积极参与多学科研究计划, 与环境变化研究 涉及的其他学科进行广泛的合作。
(2)自然地理学已呈现出一些新思维和新领域, 包括自然地 理系统、自然地理过程、景观与环境变化、人类活动与环境变 化、全球自然地理学、文化自然地理。
(3)环境过程研究的技术越来越精致, 其中模式成为自然地 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自然地理学研究生课程

自然地理学研究生课程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规律。
对于研究生阶段的自然地理学课程,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其课程设置、研究方向及学习重点。
一、课程设置
1.必修课程
(1)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介绍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发展动态。
(2)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3)自然地理信息系统: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应用软件及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2.选修课程
(1)气候学:研究地球表面气候形成、分布、变化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成因、发展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联。
(3)水文与水资源:研究水文循环过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方法。
(4)生态地理学:探讨生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二、研究方向
1.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2.自然资源评价与规划
3.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4.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
5.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
三、学习重点
1.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发展动态。
2.学习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现代技术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3.提高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为我国自然地理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自然地理学研究生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我国自然地理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现代地理学的热点问题、前沿领域、发展趋势

•一、当代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1.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2.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3.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4.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和调控研究5.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和“数字地球”研究•1.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全球变化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学术界为迎接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而设计和实施的研究计划,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超级科学计划。
研究学科涵盖大气、海洋、地理、地质、地球物理、环境、生物、生态、能源、人口、经济等诸多学科,研究人员涉及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的科学家以及政府和企业界的管理人员,研究方法强调学科的交叉和理论的集成,并将地球系统科学作为其研究的新方法。
全球变化研究目前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 SITAS)等4个正在执行的研究计划组成,每个计划包含有一系列核心计划和交叉计划。
为保障各项计划的顺利进行,相应地设计了一系列数据观测与采集系统作为技术支撑,主要有:地球观测系统(EOS)、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全球环境调查系统(GOES)等。
全球变化研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和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的推动下,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涉及古地理环境演变、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减轻自然灾害、典型区域环境定位研究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对策等众多领域。
我国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关系密切,正是地理学研究可以发挥特长、显示才干的领域。
2.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地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是发生在陆地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和空间组织。
认识这种分异和组织的规律,对于合理布局经济活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有着重要的价值。
现代地理学

现代地理学
现代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
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
它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在应对全球变化和经济全球化、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其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
现代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涵盖了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以及地理信息科学等方面。
其中,自然地理学主要关注自然环境的演化、组成和格局,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要素;人文地理学则主要关注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动态,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
地理信息科学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应用的一门科学,它与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统计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野外考察、实验观测、遥感技术、GIS技术和数学模拟等。
通过这些方法,现代地理学可以揭示地球表层的各种规律和现象,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现代地理学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和旅游等。
在现代社会中,地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对于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现代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区域性和多学科交叉性的科学,它不仅关注自然环境的规律和现象,还关注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动态。
在现代社会中,地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对于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前言领域

一.现代自然地理的发展趋势 1.未来发展趋势
(2)理论与应用并重,应用领域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在21 世纪,理论自然地理学也将得到快速发展。理论自然地 理学研究的重点是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研究、空间研究、过程 研究、质量研究及人类活动的自然地理效应研究等。
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自然地理学应用研究将倍受人们的重视。 近几十年,由于人地关系不协调所产生的全球性问题已严重威 胁人类的生存条件和进一步发展,而自然地理学以其研究内容 的广泛性和综合性在解决上述问题过程中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 代的优势,服务于决策和管理的应用研究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 成为自然地理学乃至地理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支柱。
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及前沿领域
目录
一.现代自然地理的发展趋势
1.当前发展态势 2.未来发展趋势 3.适应未来趋势的研究方向
二.现代自然地理研究的前沿领域
1.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若干前沿领域 2.未来中国自然地理学的优先领域 3.中国地理学近期重点研究领域
一.现代自然地理的发展趋势
1.当前发展态势
这方面研究的重点包括: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土地 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土地覆被变化与地球系 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系等。
鉴于我国实际情况,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应重点关注:我国东 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和环境、资源效应研究; 耕地、森林、湿地、冰川及冻土等主要类型土地覆被的变化驱动力及环境 影响研究。
二.现代自然地理研究的前沿领域
1.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若干前沿领域
(2)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可以说是自然与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 是人地关系的一个具体体现。土地利用是人类活动作用与自然环境的主要 途径之一,土地覆被变化则是自然因素及人文因素综合作用下区域环境变 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现代地理学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现代地理学的特征与发展趋势摘要:认识一门学科的发展趋势,必须要了解学科的特性,通过研究学科的发展态势,有利于把握学科的前沿,以至于研究可以跟得上社会的发展.在现代地理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地理学分离的“二元化”甚至可以说是“多元化”,“二元化”是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分离,这严重的阻碍了我国地理学科综合发展的进程。
本文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通过对历史背景,现状分析,发展趋势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来说明现代地理科学综合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代地理学,特征,发展趋势,综合一、前言地理学有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学科。
现代地理学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其发展趋势是:和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地理过程的微观研究进一步深化,拓宽实践应用研究领域,实验地理与技术手段现代化,理论思维模式的转变等.[1]在地理学的发展初期,地理学只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的自然现象,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理学成为了一门研究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综合性学科。
二、理论20世纪以来,地理学经历了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的发展阶段。
随着学科发展阶段的不同再加上社会的进步,对于地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的不同,人们对地理学的概念产生了一些不一样的认识。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
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
郑度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
它所面对的是复杂的地球表层巨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圈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是由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组合在一起的复杂体系.因此,地理学是一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具有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科学,向来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特色,在当前的大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现代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现代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PPT:现代自然地理学-1概论-2022-Sep1、概要论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答:研究对象:以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和地域分异规律。
①格局:组成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自然环境的空间结构与地域差异;地域综合体/区域的研究)。
②过程:自然过程: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
涵盖:物质迁移、能量转化、水分循环;化学元素的迁移、碳氮循环;光合作用等。
人文自然过程:环境退化、土壤侵蚀、坡地改良利用、城镇化等。
③变化:古环境及近代环境的变化;全球气候变化、环境变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碳储量变化等。
④资源: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类型、分布、开发利用与保护;生物资源类型、分布、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人文遗产保护;自然保护区规划与管理等。
2、简要说明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特征答:发展过程:古代地理学时期、近代地理学时期、现代地理学时期。
主要特征:古代地理学时期:●以描述性记载地理知识为主。
早期的记载多是片断性的,中晚期出现不少地理著作,但多缺乏理论体系。
●地理学内部尚未出现学科分化。
早期的学者是百科式的,地理学同其他学科掺和在一起。
●各国的地理学基本上是在本国封闭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世界几个文明古国各自积累了有价值的地理知识。
分别形成:古埃及地理学、古希腊罗马地理学、古代印度地理学、古代阿拉伯地理学和古代中国地理学。
●着重于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和分类;地理知识积累近代地理学时期:19世纪下半叶以来,探求在概念和过程上独立的地理学的学科地位,产生各种流派,是地理学大发展的时期。
不同学派: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生态学派。
区域学派:●区域地理对揭示地理规律、建立地理学基础、表征地理学特点、确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地位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技术手段现代化和理论思维模式的转变
对地理学发展影响较大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包括:
①信息获取的遥感、遥测技术; ②物质、能量、信息的测试和分析技术; ③模拟与实验技术; ④信息计算与处理的技术(陈述彭,1991)。
(4)区位学派
区位学派研究经济的区位理论,其理论来源于经济学。 杜能(G.H.v.Thünen)的农业区位理论和韦伯(A.Weber) 的工业区位理论是现代区位论的先导。在这一基础上,克里斯 泰勒(W.Christaller)提出中心地理论,廖什(A.Lösch)论证 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 现代地理学把分布与发展过程结合起来,强调动因,着重于区 位或区位因素分析,即通过与其它有关因素的联系过程的分析, 来探索地表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强调其分布规律和模式的形 成,并为生产布局服务。 区域科学的创始人艾萨德(w.Isard)利用各种计量经济学方法 进行产业区位分析,指出应从区域的综合分析中进行研究,以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建立最佳生产部门。 50~60年代出现了经济基础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增长 极理论、核心一外围理论、不均衡发展理论、均衡发展理论等, 形成理论探索的高潮,为建立区域开发理论体系打下初步基础。 70年代以来重视实际分析,将区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 从区域发展理论—最佳区位选择—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模 式,最终提出区域发展的预测和对策。
70年代末期以来进一步研究大系统理论在地理环境分析中 的应用,并与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深入研究地 区自然、社会、经济、人口等过程的各种数学模型,阐明 地域现象的空间分布结构规律与模式,进行有关地理结构 和地理组织的演绎。运筹学的一些分支如规划论、排队论、 图论、信息论和决策论等学科的内容和方法逐步引入并应 用,丰富和加强了数量学派的理论基础。地理学的数量化, 使得地理学的理论分析更加广泛和深入。
2.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加强——自然
-人文的一统化趋势
地理学下属各分支和专门学科发展得越好,综合 的要求也越迫切,但困难也越大。20世纪30年代 以来,地理学专业分化的趋势比较明显,但它并 不足以否定“分科愈细,综合愈重要”的原则。 70年代以来,综合倾向逐渐增强,在自然地理和 人文地理内部或它们之间的综合、统一方面都有 明显的反映。进一步专业分化和更高层次的综合 同步进行(黄秉维,1981)。 长期以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割裂对立的二元 论阻碍了地理学整体综合研究的发展。因此,统 一地理学就是现代地理学。无论从地理学发展史、 地理思维和社会实践看,统一的或综合的地理学 是客观存在的。
2.主要研究传统和学派(5大学派)
(1)区域学派:
对地表各种现象的分异进行记载和描述,是地理学最古老的传统。 在20世纪初,面临着部门地理学的进一步分化,赫特纳(A.Hettner) 强调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域分异的科学,认为区域是自然与人文现象 相互结合的具体体现,区域地理学是地理研究的顶峰。他提出的“区 域地理样板”成为以后区域描述的原始规范。 哈特向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特征,以区域为其研究核 心。 詹姆斯James和琼斯Jones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各地方的特征及 其异同。 原苏联的巴朗斯基(H.H.БapaHcKий)关于区域地理描述的见解, 反映在他的“苏联地理志分区各卷的标准提纲”中,被称为巴朗斯基 区域地理体系,较赫特纳的“样板”前进了一步。 现代地理学是部门与综合研究并重的科学体系,现代区域学派应在广 博基础上综合,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及其要素,又包括社会经济特征 和社会政治行为,并应体现于人地关系这一地理哲学命题的研究中。 区域地理学今后仍将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和有关专题研究的基础。
3.地理学的微观研究进一步深化——实验
研究不断加强
从发展趋势看,微观研究的深化主要表现为由静态的类型 和结构研究转变为动态的过程和机制研究以及进一步的动 态监测、优势调控及预测预报的研究。从总体上说,这些 都属于地理过程的研究,如地形发育、径流形成、元素迁 移转化、土壤发生形成、植被演替、沙漠化、城镇化等等。 在时域上地理过程可区分为历史的、现代的和未来的几种。 现代和历史过程的研究则是预测未来的根据。 自然地理现代过程的综合研究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 的过程。进一步研究地理系统中的界面过程则综合性更强、 难度更大。 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智能的发展,人文地理过程越来越重 要。
由近代的西欧中心→现代的世界多国中心
古代:南欧希腊、古罗马:埃拉托色尼 、斯特拉 波、托勒密等 ;中国 近代:德国(蒙斯特尔、洪堡、李特尔) →法国(维达尔· 白兰士、白吕纳 ) →英国(兼有德国和法国学派的思想,麦金德 H.J.Mackinder、赫柏生A.J.Herbertson、 斯坦普I.D.Stamp) →美国(戴维斯 w.M.Davis的地貌轮回学说、 亨丁顿E.Huntington和辛普尔E.C.Semple的 环境决定论、索尔 的文化地理、哈特向 的《地理 学的性质》) 俄国自成体系,形成了地理学研究的另一个主要中 心 :道库恰耶夫、贝尔格(自然区划、景观学)、 索恰瓦(地理系统学说)
(2)景观学派
从发生学观点,用综合方法划分地表类型并研究其发展演 变的景观学派始于德国近代地理学。
“景观”一词源于德文Landschaft,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和某 个限定性区域的双重含义。
施吕特尔(O.Schlüter)倡导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中心问题,探索由原始景 观变成人类文化景观的过程。 帕萨格(S.Passarge)创造了“景观地理学”一词,他不仅在小区域的 详细考察方面,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对景观学做出了贡献。 索尔为代表的伯克利(Berkeley)学派研究了大量景观变迁的实例,揭示 了人在改变地球面貌中的作用,促进了景观学派的发展。 原苏联地理学者如贝尔格(1913年)(л.C.Бepг)、苏卡乔夫 (B.H.CyKaчeB)、波雷诺夫(Б.Б.ПoлbIHOB)和卡列斯尼克 (C.B.KaлeсHик)等多偏重于自然景观的研究,认为自然景观,即自 然综合体是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对象,景观的类型方向和区域方向并存。 现代景观生态学已发展成一个多学科的综合领域,侧重于研究景观的时 空变化、合理利用、生产潜力以及确定人类社会与景观之间适应和优化 的模式。
4. 紧密结合实践,不断拓宽应用研究领 域——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注重建设地理研究——应用地理学:任美锷教授在40年代就已提出了 建设地理学问题。60年代中期原苏联格拉西莫夫提出地理学的建设方 向,使地理学为社会建设服务更加具体化。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陈传 康教授倡导发展建设地理学,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建设地理研究的高潮 。 建设地理学针对改造和管理周围环境的有关问题,发挥地理学综合性 的特色,应用定量方法,直接参与经济规划与设计方案的拟订,主要 研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人口和经济的合理配置以及综合 地理预报等(任美锷,1990) 。 加强自然资源评价研究:原苏联的自然资源评价在50~60年代分为经 济评价、社会评价和生态评价3种。现在更注重生态评价。 应用领域多元化:地理学应用研究的范围、为社会服务的领域更趋多 元化。传统上地理研究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农业。现在,非农业应用领 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开始向城市建设、建筑业、旅游业、采矿业、 交通运输等领域扩展,其研究内容也更多样化。从基础研究到实践应 用通常需要有应用理论作桥梁。因而近年来,地理学比较重视发展应 用理论。原苏联的建设地理学实际上就是一门把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 地理环境定向改造、保护等一系列实大利亚、英国和加拿大涌现出来的土地类型研究也 属于景观学派,其理论与原苏联的景观学有相同之处,但所用术语不 同。这类研究重视土地资源和土地评价,现已逐渐形成土地系统的综 合研究。 20世纪末出现的土地变化科学(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也属景 观学的范畴。
(3)生态学派(人地关系学派)
(5)数量学派
20世纪50~60年代,应用数学的概念和方法,采用数理 统计分析研究地理环境中广泛的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并 建立各种模式以表达其理论。 西方的数量学派有3个著名的派别:
以加里森(w.I.Garrison)为组织者的华盛顿小组,其研究从推 广中心地理论、交通网络理论和其它统计方法开始,是美国影响 最大的数量地理中心; 以乔莱(R.J.Chorley)、哈格特(P.Haggett)为代表的剑桥派, 以理论造诣高深而著称; 以哈格斯特朗(T.Hägerstrand)为首的隆德派,卓有成效地开展 空间扩散的探讨和时空地理研究工作。
第二节 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1.地理学和相邻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更加广泛密切。
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从单一运动形态的研究 走向多运动形态及其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综合研究,从 各独立学科的个别研究转向相互联系的研究。跨学科、多 层次、多兵种、大综合的研究势不可挡。相邻学科之间的 横向汇合、交叉和渗透成为明显的趋势(陈国阶,1985)。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和突变论等 横断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与地理学综合性、整体性的 认识论和方法不谋而合。它们为地理综合体的研究,特别 是多因素相关、多功能结构模拟、反馈特性分析、综合体 系统概括等,提供了理论武器,促进了地理学的现代化。 从研究对象范围看,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客体的基础学科主 要为地理学和生态学;应用学科有环境科学和资源科学。 涉及到地球表层的大型项目计划和任务如国际地圈生物圈 计划、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减灾十年、国土开发整治等。 这些必然促进相邻学科的汇合、理论和方法的移植,提高 了地理学的水平,不断扩大和开拓研究领域,出现新的生 长点,形成新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人地关系是生态学派的主题。
拉采尔(F.Ratzel)创用了“人类地理学”一词,认为存在着协调的人地 关系,他最早提出“生存空间”这一概念。辛普尔出版了《地理环境的 影响》一书,阐述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各个方面,但过分强调环境 的作用,被称为环境决定论。 维达尔· 白兰士认为地理学的特殊任务是阐述自然和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 相互作用,即地影响人,人也影响地。地对人类活动提供了若干发展的 可能性,究竟采取哪一种可能性则决定于人。他明确提出,人类的地区 开发如超过其可能性或违背自然规律,将受到自然的惩罚。白吕纳认为 环境虽足以影响人类活动,人类亦有操纵与征服环境之能力。美国的巴 罗斯(H.H.Barrows)于1923年发表《人类生态学的报告》,主张地理 学的目的是探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人是中心论题,地理学是研究 特定地区的“人类生态学”。1936年帕克(R.E.Park)进一步联系生命 网络、自然平衡以及竞争、优势和演替等概念,把人与环境的关系提到 地理学核心思想的地位。 当代世界随着人口增长、城市扩展、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的出现,地理学从人地关系论出发再次引伸出人类生态学的概念,认为 以前的人地关系只停留在地理哲学研究阶段,而现代的人地关系则注重 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全球生态效应研究。当代地理学研究人 地关系,既有继承性,又有新发展,更富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