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术后麻痹性肠梗阻50例

合集下载

粘连缓解汤联合电针在治疗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中协同作用论文

粘连缓解汤联合电针在治疗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中协同作用论文

粘连缓解汤联合电针在治疗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中的协同作用744204甘肃崇信县黄花乡卫生院【sup】1【/sup】744100甘肃华亭县人民医院【sup】2【/sup】744200甘肃崇信县人民医院【sup】3【/sup】摘要目的:探讨粘连缓解汤联合电针治疗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episbo)的协同作用。

方法:将44例episbo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中药电针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中药电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配合自拟的粘连缓解汤联合电针的综合治疗。

对两组临床症状(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等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两组均获治愈,中药电针组临床症状缓解迅速、肛门排气时间提前、平均住院时间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粘连缓解汤联合电针治疗episbo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关键词粘连缓解汤电针早期炎症性肠梗阻协同作用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4.113资料与方法2005年1月~2009年6月收治44例episbo患者,按双盲法随机分为两组。

中药电针组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12~66岁,平均43.5岁;原发病及手术类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伴弥漫性腹膜炎穿孔修补术3例(行2次手术者1例),外伤性肠破裂修补及部分切除5例(行2次手术者3例),粘连性肠梗阻行肠管松解及部分切除术7例(行2次手术者4例),结肠癌根治术1例,阑尾穿孔弥漫性腹膜炎行阑尾切除腹腔引流术5例(其中2例行2次手术、1例行4次手术),外伤性肝破裂修补术2例。

对照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10~63岁,平均41.5岁;原发病及手术类型:胃十二指肠手术2例,小肠手术11例(行2次手术者5例,3次手术者1例),结肠手术1例,阑尾手术4例(行2次手术2例),脾切除术3例(行2次手术者1例)。

全部患者符合诊断标准【sup】[2,3]【/sup】。

针灸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研究进展

部治愈 , 治疗时间为 9d一 1d 平 均 1 . , 愈率 10% 。陈 3 , 6 8d 治 0 伟等 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16例 , 2 对照 组采用常 规西 医 治疗如禁饮食 , 持续 胃肠 减压等 。中西医结合 组在常规 西 医治 疗 的基础 上 , 同时采用复方大 承气 汤 胃管 注入及 电针治疗 。电 针取穴及用法 : 中脘、 天枢、 三里 , 足 脾俞 、 胃俞 , 中脘外 , 双 除 均
等方面缺乏研究 , 应该 研究针灸各种方法协 同治疗 , 以及各单位
协作研究 。在实验方面 , 可以加强其他穴位对本病关系的研究 。
武百强等 。 。治疗术后 早期炎 性肠梗 阻 7 8例 , 中对 照组 其 4 0例采用 西医 常规保守 疗法 , 试验组 3 在对照 组上加艾 灸 8例 疗法 , E艾灸患者足三里 ( ) 内关 ( ) 中脘 ( ) 每 t 双 , 双 , 单 3穴 , 每 穴灸 1 i , 0r n 每天 2次 , 1 a 7d为 疗程 。结果 : 在观察患者肛 门恢 复排气时间 , 胀缓解 时 间, 疗时 间 , 者 5d内总 胃肠减 压 腹 治 患 量指标上 , 试验组疗效 皆优 于对 照组 。黄 漫为 等 治疗 8 0例 住 院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患者 , 随机分 为两组 , 对照 组 4 0例采 用 常规西 医保守 治疗配合音频 治疗 , 治疗组 4 0例在对照组治疗 基础上加用竹 圈盐灸 。结 果 : 治疗组 与对 照组相 比较 , 愈率 治 与好转率无 明显差别 ,但平 均治愈时间试验组 比对照组 明显缩
侧取穴 , 两组穴位交替使用 。操 作方法 : 针刺 得气后 , 用上海 产 G 85—2型治疗仪加电 , 60 连续波 , 频率 2 0 ̄/ i , m n 留针 3 i , 0m n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48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48例临床观察
浙 江中医杂志 2 0 1 3年 1 2月 第 4 8卷 第 1 2 期
中西 医结 合 治疗 术 后 早 期 炎 性 肠 梗 阻 4 8例 临床 观察
张春 杰 蔡 乾 荣 陈 剑 殷 洁 峰
浙 江 省 立 同德 医 院 浙 江 杭 州 3 1 0 0 1 2
关 键 词 炎 性 肠 梗 阻 中 西 医 结 合 疗 法 临床 观 察
术 后 早 期 炎 性 肠 梗 阻在 临 床 较 常 见 ,是 腹 部 手 术 、肛肠 手 术后 较早 出现 的一 种 并 发症 ¨ 1 ] 。在 腹部 手 术 后 , 由于手术创 伤 、腹 腔 内炎症 等 因素 引起 肠 壁 水 肿 ,甚 至渗 出 ,从 而形 成 肠梗 阻 ] 。对 此 ,笔 者 近 年 来 临床 采用 活血 化瘀 联合 通 腑 泻下 中药 煎 剂保 留灌 肠 为主治 疗 4 8例 。取 得 了明显 效果 ,现报 道如 下 。
收 稿 日 期 2 O 1 3 — 0 6 — 1 3
水煎 2 0 0 ml ,早 晚灌肠 , 日 1 剂 。疗 程 同上 。
3 疗 效 观 察
3 . 1 疗效 标准 :治愈 :3天 内腹 痛 、腹 胀 等症 状 体征
观察[ J ] . 吉林医学 , 2 0 1 0 , 3 1 ( 1 5 ) : 2 2 2 7 — 2 2 2 8 . [ 3 ] 陈伟 , 尤 龙. 中药 配 合 电 针 治疗 术 后 早 期 炎 性 肠 梗 阻 E J ] . 中 医
药学报 , 2 o l o, 3 8 ( 1 ) : l O 5 一 l O 6 :
腔感 染『 3 ] 。且 大 承气 汤 可 促 进 胃肠 功 能 的 快 速恢 复 , 加快 胃肠 的蠕 动 ,可 有效 控 制术 后 早期 炎 性 肠梗 阻 的

前臂陈旧性骨间后神经损伤的诊治

前臂陈旧性骨间后神经损伤的诊治

数骨 间后 神经损伤常伴 有前臂近段 背侧肌 肉的损伤 ,急诊 时很难鉴别 是肌 肉损伤 疼痛或神经 损伤所致 ,这给临床早
期 诊 断 带 来 一 定 困 难 。 组 病 例 首 次 手 术 者 均 在外 院进 行 , 本 其 中 5 未 能 诊 断 及 处 理 。作 者 认 为 首 先 要 熟 悉 解 剖 , 握 例 掌 骨 问 后 神 经 的 走 行 及 支 配 肌 肉特 点 。 从 损 伤 部 位 及 损 伤 程 度初步估计神经是否受 损。其次 , 于开放性损伤如切割 、 对 刺伤 , 积极探查神经 , 止漏诊 、 误治疗 , 期诊 断 、 应 防 延 早 及
浅 层 之 间 达 前臂 背 侧 面 。 要 支 配 前 臂 伸 肌 群 , 间后 神 经 主 骨
例, 机器轧伤 1 未合并其他骨折 。 例。 急诊手术漏诊 5 , 例 急
诊术 中吻合神经 未恢 复 2 , 例 闭合损伤行保守 治疗 2 。术 例
中神 经 缺 损 范 围 1 0m。 伤 时 间 1 . 个 月 。 床 表 现 ~1c 损 ~35 临
1 临床 资 料
13 结 果 .
月 。 根 据 中 华 医学 会 手 外 科 学 会 上 肢 周 围 神 经 功 能 评 定 试
用标 准评定 “ : }疗效优 4例 , 2例 , 1 , 1 效差者 良 可 例 差 例。 6 个月后行肌腱移植 替代术 , 恢复部分 伸腕及伸指功能 。
本 组 男 8 , 1 。 龄 l ~3 岁 , 均 例 女 例 年 3 3 平
云“ 五脏 六 腑 之 胀 , 皆取 三 里 。三 里 者 , 之 要 穴 也 ” , 急 胀 故
取 足 三 里 以疏 通 阳 明 胃经 之 经 气 、 滞 消 胀 ; 阴 交疏 肝 理 通 三 3 6例 中 男 l 5例 ,女 2 例 。 年 龄 2 l 5~7 O

粘连性肠梗阻50例临床分析

粘连性肠梗阻50例临床分析

粘连性肠梗阻50例临床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方法与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50例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

结果早期多以非手术治疗方法为主,经非手术治疗不见好转甚至病情加重,手术须及早进行,以免发生肠坏死。

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恰当地选择治疗方法,可提高粘连性肠梗阻的治愈率。

【关键词】粘连性肠梗阻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是由于腹腔内粘连而致肠道内容物的通过障碍,是各类肠梗阻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生率占各类肠梗阻的40%~60%,粘连性肠梗阻的总死亡率为8%~13%。

临床正确处理粘连性肠梗阻仍然十分重要,多数保守治疗可治愈,但出现手术指征时需要及时手术。

现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50例患者,对粘连性肠梗阻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临床治疗经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50例患者,男43例,女7例,年龄22~60岁,以30岁左右居多。

1.2诊断均有腹部手术史,均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

突然出现急性梗阻症状,腹痛较重,腹部局部压痛,甚至腹肌紧张者,应考虑是粘连带、内疝或扭转等引起的绞窄性肠梗阻。

检测血无机磷、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肌酐磷酸激酶、氨基己糖酶、D-乳酸盐和血、尿中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对判断绞窄性肠梗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3治疗1.3.1保守治疗31例保守治疗,禁食、胃肠减压通过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可以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减少肠腔内的细菌和毒素,改善肠壁血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是治疗肠梗阻的极重要的措施。

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通过静脉输液纠正,必要时输给血浆、全血。

防治感染和中毒一般都需应用抗肠道细菌包括抗厌氧菌的抗生素防治细菌感染、减少毒素产生。

电针治疗麻痹性肠梗阻32例疗效分析

电针治疗麻痹性肠梗阻32例疗效分析

表1 1 d后 两 组症 状 缓 解 人数 比较
注: 3 天后治疗组 总有效率为 9 6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 4 %。与对照组 比较, P < 0 . 叭。
3 30
浙 江中医药大学 学报 2 0 1 3年 3月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 7 卷第 3 期
电针疗 法是传统针 刺疗法 和现代技术 相结合 的产 物, 是在传统针刺穴位得气之后 , 接上电极 , 根据疾 病 的性质 , 采用不同的波形代替刺激手法 , 对人体穴
4 讨 论
西 医治 疗 如手 术 后 病 人 的 禁 食 、支 持 疗 法 、 消 炎 ,肠 系膜 缺 血性 肠 麻 痹 患者 的支 持疗 法 、胃肠 减 压、 扩血 管 、 抗凝溶栓 、 消炎 、 治 疗 基础 疾 病 等均 维 持 不变 , 针 灸及 时配合 。 2 . 1 治疗组 ( 1 ) 取穴 : 腹 部手术后肠麻痹 、 不 全 梗 阻患 者 , 腹 部 被 敷料 包 扎 覆盖 , 以 下肢 穴 为宜 , 选穴 :
到快速 、 明显改善 , 证实电针法治疗麻痹性肠梗 阻有
其 独 特 的优 势 和 临床 应 用价 值 。 麻 痹 性肠 梗 阻 病人 因不 能 进食 ,只 能静 脉 补 液 支持 , 纠正 营养 状 态 , 无 明确 有 效 的治 疗 药物 。活 动 有 助 于恢 复 , 但 本 病 多 为 高 龄 或术 后 患者 , 体质弱 , 全 身情 况 较 差 , 无法 配 合 活动 治疗 。 血栓 性 肠麻 痹 又 称 肠 系膜 缺 血性 疾 病 ,更 是 临床 少 见 的严 重 急 腹症 之 一 ,肠 系 膜 动脉 闭塞 多 因来 自血 管 粥样 硬 化 斑块 或 心 脏病 变 的 附壁 血栓 脱 落 , 阻 塞肠 系膜 动脉 系统 , 也 可 发生 在 动脉 硬化 或 狭 窄 而导 致 的血管 内血 栓形 成。 平 均发 病 年龄 为 8 O岁 , 无性 别 差异 _ 3 ] 。由于 慢性 动 脉硬 化 性 闭塞 ,此 类 病 人 多有 较 丰 富 的侧 枝循 环 形成 , 可 以耐 受 只有 一 支 主要 血 流供 应 的情 况 。 而一 旦 最后 一 支 主要 血流 供 应 中断 ,将会 带 来 比动 脉栓 塞 更 为广 泛 的肠 道 缺 血 和 坏 死 『 4 ] , 该 病 症状 重 , 病 情

腹部电针治疗单纯性肠梗阻46例临床观察

腹部电针治疗单纯性肠梗阻46例临床观察

治疗 。经会诊讨论 , 决定 采取 针灸 治疗。针刺 取穴 天枢 、 大横、 中脘 、 水道 、 气海 、 足三里 、 上 巨虚 、 三阴交 、 太溪 、 行间, 电针连接 天枢 、 水道穴 , -4 0 皆连 线 , 采用连 续波 , 每次 3 0 mi n , 每E t 1次 。 第1 天针刺后 , 患者 自诉腹部辘辘作响 , 腹胀 明显缓 解。第 2天
面; 无效 : 临床症状不见减轻或有 所加重 , 或 出现 腹膜 刺激征 ; X
线征象较治疗前无变化。
3 . 2 结 果
[ J ] . 成都 中医药大学学报 , 2 0 1 3 ( 3 ) : 1 1 9 — 1 2 1 . [ 3 ] 巫桁锞 , 熊慧生 , 蒋参. 肠梗阻的中医治疗进展[ J ] . 中国中医急症 ,
参考文献 :
[ 1 ] 刘学岐 , 刘伟 . 针刺治 疗术后麻 痹性肠梗 阻疗效 观察 [ J ] . 中国针 灸, 2 o 0 4 ( 1 2 ) : 1 5—1 6 . [ 2 ] 刘 利花 ,陈少 宗. 针灸 治疗 肠梗 阻 的取穴 组 方规 律 和经 验分 析
三 阴交 、 太溪 、 阴陵泉。操作方法 : 以上穴位均采用环球牌 1一1 . 5寸毫针针刺 , 针刺深度依患者胖瘦而定 , 以得气为度 , 针刺时若 针尖有 紧束感则不 可再行深刺 , 退针少 许 , 以防刺穿腹 腔 , 以捻 转手法行针得气 。电针连线天枢穴 和水 道穴 , 双侧均连接 , 采用 连续波 , 每次 3 0 mi n , 每E l 1次, 7次为 1疗程。
安, 意 欲 准备 开腹 手术 治疗 。 因考 虑 到 临 近 春 节 , 家 属 希 望 保 守
法, 灌肠导泻法或肛管通气法 , 临 床有 一定的疗 效。如果无效 则

电针配合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重症腹部术后胃瘫1例

电针配合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重症腹部术后胃瘫1例

电针配合大承气汤保留灌肠治疗重症腹部术后胃瘫1例(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电针;大承气汤;保留灌肠;重症腹部术后胃瘫腹部术后胃瘫是指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所致的非机械性的胃排空延迟,经保守治疗可以恢复的一种功能性并发症。

由于较长时间反复呕吐,不能进食,易误诊为机械性胃肠梗阻。

及时准确诊治本病可避免盲目再手术,减轻患者痛苦。

笔者曾治疗重症腹部术后胃瘫患者1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典型病例患者,男,60岁,2008年3月28日就诊。

患者于3 d前进食早餐后出现腹部胀痛不适,以中腹部为主,疼痛呈间断性,无放射痛,同时出现排便不畅,无排气,无恶心、呕吐,无血尿等。

1 d前,上述症状加重,腹痛频次增多、呈阵发性胀痛,仍未排气、排便,无呕血、咳嗽、咳痰、胸痛等。

查:腹部膨隆,全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活跃,可间断闻及气过水音。

立位腹平片示:肠管内可见大量气体,及大量气液平面。

以“肠梗阻”入住普通外科。

入院后钡灌肠检查示:考虑乙状结肠扭转可能性大。

3月30日,全麻下行肠扭转松解术,手术顺利。

术后诊断:肠扭转,肠梗阻。

术后给予胃肠减压,留置尿管、肛管,生命体征监测;氨曲南、奥硝唑抗感染;法莫替丁抑酸及支持、补液对症治疗。

术后3 d,一般情况可,已排气、未排大便。

肛管内有大量气体。

4月3日上午拔除肛管,诉腹部胀满,以上腹为主,上午呕吐1次,4月4日晨又呕吐1次,2次均为淡黄色液体,约500 mL,大便已排出。

查体:全腹无压痛、反跳痛,无肌紧张,上腹部震水音,肠鸣音弱,可间断闻及气过水音。

即刻插胃管,持续胃肠减压,全天胃引流量1000 mL;并先后给予甲基新斯地明双侧足三里封闭,复方大承气汤、吗丁啉、液体石蜡、莫沙比利胃管内注入以刺激胃肠道蠕动,但仍腹部胀满,恶心、呕吐。

口服泛影葡胺,行上消化道透视检查,见胃明显扩张,胃蠕动波消失,胃内造影剂经腹部加压后可进入肠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8· Shanghai J Acu-mox, May 2011, V ol 30, No 5
of Simple Obesity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 by Acupuncture-moxi- bustion[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8,6(6):352-355.
[5] 陈千里,张泽胜.耳穴贴压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83例
[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2):24.
[6] MU Mei-jun, YUAN Yi-qin. Clinical Study on Simple Obesity
Treated with Abdomen Acupuncture[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8,6
(3):165-168.
[6] 詹明洁,汪慧敏.电针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观察[J].上
海针灸杂志,2008,27(1):9-10. [8] 徐斌,袁锦虹,刘志诚,等.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现状及临床优
化方案的正交设计[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8):11-13.
[9] 刘志诚,孙凤岷.针灸为主治疗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临床研究[J].上
海针灸杂志,1997,16(1):6-8.
[10] 薛平.芒针与耳穴贴压减肥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
27(1):3.
收稿日期2010-10-12
文章编号:1005-0957(2011)05-0298-01 ·临床报道·电针治疗术后麻痹性肠梗阻50例
雷秋慧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人民医院针灸科,甘肃 743400)
【关键词】 电针;肠梗阻;手术后遗症
【中图分类号】 R246.2 【文献标志码】 B
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1.05.298
麻痹性肠梗阻为胃肠道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笔者近年来采用电针治疗术后麻痹性肠梗阻50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50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78岁,平均54岁;病程最短7 d,最长21 d,平均13.6 d;实证(病程较短,以腹痛为主,腹胀轻,坚实拒按,呕吐,伴面赤身热,呻吟,声高气粗,尿赤涩痛,口臭,舌红或黯红,苔黄燥,少津或苔黄黑相间,脉弦数)16例,虚证(病程较长,以腹胀为主,腹痛轻,恶心,呕吐,呻吟,声低息微,面色不华,腹喜温喜按,倦怠懒言,舌淡,苔白腻或黄白相间,脉沉细)34例。

2 治疗方法
取内关、合谷、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大肠俞、公孙、上巨虚穴。

实证配支沟、丰隆、内庭、太冲;虚证配阴陵泉、照海、三阴交、太溪。

常规消毒后,先刺大肠俞,选用长65 mm毫针刺入60 mm,得气后施提插捻转泻法,运针1 min,使局部有酸胀感,且向腹部及腰骶部放射,不留针;中脘、天枢、气海选用长75 mm毫针与腹壁皮肤呈30°~45°角,斜向下刺入65 mm,施提插捻转针法,使针感向小腹传导;足三里,上巨虚使针感向上传导。

内关、合谷均行强刺激,其他穴常规刺法,依辨证补虚泻实。

然后用SDZ-Ⅱ型电治疗机,电极分别接内关、足三里及合谷、上巨虚,选用断续波,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制定疗效标准。

痊愈 症状、体征消失,能排便、排气,腹透无液气平面。

显效 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腹透液气平面减少,有少量排气、排便。

无效 症状、体征无减轻或者加重,腹透液气平面无改变或者较原来增多。

3.2 治疗结果
50例患者中,治疗1次痊愈23例,治疗2次痊愈14例,治疗3次痊愈9例,治疗7次痊愈4例,总有效率为100%。

4 体会
肠梗阻属于中医学“关格”范畴。

关者下不得出,格者上不得入,故关格属临床急症。

治疗上以通阳明、泻瘀滞、除粘连为法,虚证兼以益气生津。

主穴选大肠俞,其为大肠之俞穴,内应大肠,深刺之,以清泻阳明,通调肠腑之气机;内关、公孙为八脉交会穴,配伍通调脾胃;合谷为大肠经原穴,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故取之;中脘属任脉,胃之募,腑之会,取之可升清降浊,通腹泻下;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通调腑气,通腹泻下;天枢属足阳明胃经,为大肠之募穴,合气海纳气归元,以助百脉相通。

诸穴配用以达到治疗目的。

收稿日期2010-10-19
作者简介:雷秋慧(1965 - ),女,主治医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