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核心价值观体系。
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实际,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追求。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民主法治、推进公平正义、促进爱国主义精神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我们要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学校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道德追求。
加强家庭教育,弘扬家庭美德,传承中华传统家庭观念,培养子女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同时,加强社会教育,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
二、倡导民主法治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法律意识和法治信仰。
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培养公民的法治情怀和法治品质。
同时,建立健全法治宣传教育体系,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宣传普法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法治素养。
三、推进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素。
我们要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和机会。
加强社会公平意识的培养,树立大公无私、公正廉洁的社会风尚。
加强社会公正监督,建立健全公平正义的社会监督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尊严和权威。
同时,加强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和权利。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知、信、行、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任务。
中央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文化道德建设作出重要讲话和指示。
今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
2月24日,中央政治局又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做到知行合一。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不离行、行不离知,以知促行、以行促知,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我们强调知行合一,就是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精髓所在。
用知行合一的理念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遵循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生成规律,在“知、信、行、成”四个字上聚焦,形成知而信、信而行、行而成的衔接递进、互动共进的良好局面。
“知”:解决好“知道和理解”问题知行合一,论先后,“知”为先。
我们做任何事情,先要做到“知”,这是行动的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得到切实贯彻,也须从“知”入手,以形成最大限度的思想自觉。
“知”其“为什么”,强化担当。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精神风貌,乃至经济社会能否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价值标准。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指导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基本指导原则。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宗旨在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一、构建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旨在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健康价值取向。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诸多的价值观念冲突和选择困难。
因此,构建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尤为重要。
政府应当通过教育、宣传和法制保障等手段,推动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传播。
同时,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弘扬,形成社会共识,为人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弘扬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人们尊崇道德,注重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品质。
首先,要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应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育中,注重培养子女的思想道德观念。
其次,要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应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和主题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要加强社会道德建设。
社会道德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政府部门应当加强道德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同时激励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积极参与道德建设活动。
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有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要求人们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维护社会的平稳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首先,要加强财富分配机制的改革。
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促进财富的公平分配,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平等和谐。
其次,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权益,增强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幸福感。
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

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体现我国优良传统和先进文化,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的价值指导。
如何有效地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媒体、家庭和社会互动等方面探讨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
一、教育教育是灌输、培养人们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教育部门应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 教材编写:在各级各类教材中增设相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通过课文选材、教学设计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影响。
2. 师资培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水平和专业素质。
培养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使其成为学生的示范和榜样。
3. 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启发式教学、讨论课等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媒体媒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传播载体,能够广泛覆盖各个社会群体。
为了有效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媒体应该承担起以下责任:1. 准确宣传:媒体应准确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传播正能量。
在宣传过程中要注重语言文字的生动、简明和亲民化,使广大群众易于理解和接受。
2. 正能量传播:媒体应致力于报道正能量的事迹和榜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通过例子的展示,引导社会大众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3. 抵制低俗内容:媒体应抵制低俗、暴力、庸俗等不良内容的传播,坚决抵制社会非理性和负面价值观的影响。
在实施内容审查时,要严格把关,确保传播的内容质量。
三、家庭家庭是人们成长的基本单位,对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在家庭中有效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长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身心健康:注重培养子女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学生应具备的核心价值观
一、爱国
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是中 华民族团结一心的精神力量。作为大学生 应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把“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注入自己心灵。
当代学生应具备的核心价值观
二、敬业
对于还没有参加工作的我们,敬业就是 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自己的学习 任务,勤奋读书,学有所成,全面发展, 健康成长。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成为报效祖 国的栋梁之才。
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代学生应具备的核心价值观
不同时代的青少年面对不同 的历史课题。我们当代学 生承担着民族复兴,实现 中国梦的伟大任务。我们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来要求自己,应着重从以 下几个方面进行: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弘扬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
党的十六 届六中全 会
党的十七 大
党的十八 大
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 任务。
明确指出:“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 质体现。”
第一次明确提出: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值 体 系党 是中 一央 以对 贯建 之设 地社 高会 度主 重义 视核 。心 价
我们也就会拥有一个自由,平等,公正, 法制的社会,拥有一个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的国家。
当代学生应具备的核心价值观
三、诚信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稳。诚信作为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立人之 本。
当代大学生为什么应成为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弘扬者?
• 社会转型给青年大学生价值观 塑造带来可观要求; • 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 利意识严重; • 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 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价值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指导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人们在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它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方面的主要价值追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一、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和谐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努力倡导和谐、协调、友善的相处方式,尊重他人的权利与尊严,培养情感共鸣,增进团结互助,推动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平等。
二、践行法治促进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特征,建设法治社会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弘扬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秩序,全面营造公平竞争、正直诚信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三、推崇爱国主张富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主义是首要的价值追求之一。
爱国精神不仅表现在维护国家的利益上,更要体现在为人民谋福祉、国家富强的努力中。
我们应当热爱自己的祖国,呵护祖国的利益,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四、崇尚敬业追求进步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和事业的优良传统。
我们要积极投身于自己的工作领域,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推动自身不断进步,同时也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倡导诚信建设诚信社会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中具有广泛的价值和道德意义。
我们要注重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严守道德底线,遵守社会规范,共同构建诚信社会。
在各种交往中,诚信行为要成为我们的基本准则,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六、注重平等弘扬平等精神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之一,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我们应当始终坚持平等原则,消除一切形式的不平等,保障人民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益,推动形成真正平等、公正、包容的社会环境。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要求的一系列基本社会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它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方面的价值观念。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方法。
首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富强、民主、法治等核心价值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能够引导社会风气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这些核心价值观成为了社会共识,通过广泛宣传和教育,可以使人们都能够明确社会规范,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可以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社会道德的表现形式,积极践行这些价值观念可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第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文明、和谐、自由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的文化氛围。
通过广泛传播这些价值观念,可以推动社会的文化建设,培养出优秀的文化人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最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建设和全球影响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优秀品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
通过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提高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强大的国家精神。
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传递积极正能量,影响世界,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热点聚焦一:学习道德楷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材料一:2011年9月20日,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德耀中华》在北京举行,郭明义等54位同志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我省李文祥、刘兴元、刘贺龙、陈九等四人当选,买世蕊、黄久生等7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材料二: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举办的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暨第八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于2011年9月20日下午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并讲话。
他强调,公民道德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思想道德保障和强大精神力量。
材料三:2012年2月3日,“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央视播出。
坚持12年爱心长征、改变山区麻风病村的台湾爱心人士张平宜获奖,这是该奖首次颁给台湾同胞。
此外,在今年的评选活动中,朱光亚、刘金国、杨善洲、吴孟超、胡忠、谢晓君、吴菊萍、孟佩杰、刘炜、阿里木也获得了“感动中国人物”称号。
节衣缩食资助众多贫困儿童上学的白芳礼老人获得《感动中国》特别致敬。
材料四:杭州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毅然伸手接住了从十楼掉下的小妞妞,左手因此粉碎性骨折;重庆的“最帅交巡警”王静,同样是徒手,安全接住了跳天桥轻生的少女;山东烟台的“最美女孩”刁娜,为防止马路上受伤的女子再次被撞,付出了一条腿重伤的代价;还有南昌的19名农民工,生生用双手,抬起了上吨重的轿车,也抬起了车下女子生的希望。
江苏南通的客车司机殷红彬,温州的餐厅服务员李小峰、成小燕,甚至还因为救人导致了误会、矛盾,甚至被冤枉。
2011年,是这样一群“最美中国人”,用他们的行动驱走冷漠和麻木,重新印证了人与人之间的爱心和真情。
中国网事感动中国2011 “平凡的良心”颁奖典礼
热点聚焦二:传承雷锋精神
材料一:2012年2月28日至29日,中宣部在京举行第九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刘云山出席论坛并作重要讲话,强调要认真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2012年3月1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京召开视频会议,研究部署“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工作;2012年3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同日,我省下发《关于在全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意见》,八项措施助推全省学雷锋。
材料二:2010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对郭明义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郭明义同志是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是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
2012年3月2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作出决定,授予郭明义同志“当代雷锋”荣誉称号。
热点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材料一: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
战略目标;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重要论断;提出了党在发展先进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等十项重要内容。
材料二:2011年10月18日,文化部部长蔡武指出:近年,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速度较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高,按照平均增速估算,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
【联系课标】
成长中的我:
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知道应该从点滴小事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交往中的品德】
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材料五:民生——情暖人间
●2012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2012年1月8日,河南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指出今年河南将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安排1000亿元实施“十项重点民生工程”。
从就业、医保、养老等方面切实保障人民生活。
李克强指出:中国发展,改善民生是根本。
1、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
4、我国现在达到的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5、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7、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9、增强城乡发展协调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10、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2、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1、选择题
2011年9月19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袁隆平院士研制的超级杂交稻获得亩产926.6公斤的成绩。
袁隆平说,这些年来,他的团队克服了各种困难,一步步朝着目标前行,“突破900公斤大关,而且是百亩稻田,难度非常大!”。
他的下一步目标是,超级杂交水稻亩产上1000公斤。
当记者问什么时候实现时,袁隆平非常自信地回
答,“当我‘90’后时,应该可以实现!”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A.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B.科技创新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
C.袁老乐观幽默、敬业奉献的优秀品质
2、观察与思考:2009—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及对比情况
(1)上述图表说明了什么?
(2)请分析城乡居民不断增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