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江苏卷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合集下载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019语文新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通用)1.【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

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

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

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

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

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

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

《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

”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注释:【1】胜:超过。

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

【2】敦比:注重从事。

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

【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

【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

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

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

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

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

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

【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019届高考语文(苏教版)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4 考点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019届高考语文(苏教版)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4 考点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9)项王按剑而 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
答案:(1)② (7)① (8)③
(2)⑤ (9)⑥
(3)⑦
(4)⑨
(5)⑧
(6)④
(二 )何 词 性 用 法 释 义
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 代词 ②作宾语,代处所,事物 ③作定语 ④表示提问(动词前) 副词 ⑤表示程度(形容词前)
为什么,什么原因 什么,哪里 什么,哪 为什么 多么,怎么,怎么这 么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 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 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摆正文言虚词的“四个关系” 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从 2017 年高考各省、市阅 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百分之六 十。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摆正 “四个关系”。
(3)夫我乃 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
(4)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 (5)蒙冲斗舰乃 以千数(《赤壁之战》)( . (6)尔其无忘乃 父之志(《伶官传序》)( . ) )
)
(7)所谓华山洞者, 以其乃 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 )( .
)
(一)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 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 “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 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 确作答。高考试卷中虚词题“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 是最好的例证。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 查要求,但题眼基本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 “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基本明了,无须再在表述不一的 “意义”上耗时费神。

2019年高考语文 专题八 第二讲 虚词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 专题八 第二讲 虚词 Word版含解析

第二讲虚词基础点:虚词常见的考查角度:①课内课外虚词用法意义比较,即将选文某句中的虚词与所学教材(含《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经典句子中的同一个虚词进行比较,看其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②虚词选填,即将选文一句或若干句中的几个虚词空出,提供几组虚词的选项,请考生根据语境判断选择。

③选文中虚词用法意义比较,即虚词所在的句子均出自选文。

④虚词意义用法判断,即在一两个选项中各选择一个虚词进行解释,请考生判断正误。

重难点:1.虚词用法意义的比较。

2.虚词意义用法判断。

[考法综述]“常见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

《考试说明》列出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明确界定了高考的范围。

备考时要熟悉这18个常见虚词的主要意义和用法。

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虚词有时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如“与”,同样译作“和、跟、同”时,既可作连词也可作介词;有时用法相同而意义不同,如“之”,同样作代词,所代对象却大不相同。

所谓“理解用法”,就是辨识词性,看它是用作连词还是介词、助词还是代词等。

命题法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来指代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

常见的代词有“而”“何”“其”“若”“焉”“之”等。

但用作代词的这些汉字,还兼具其他的词性和用法。

如“而”还用作连词,“其”还用作副词,等等。

在特定语境中应首先辨识某一虚词是不是代词,确认是代词后,再辨析它指代的具体对象。

2.介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

常用的介词有“以”“为”“因”“于”“与”等。

3.副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副词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

常用的副词有“乃”“其”“且”等。

4.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子与句子的词。

常用的连词有“而”“且”“以”“则”“与”等。

江苏省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文言复习 含解析

江苏省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文言复习 含解析

高考文言文复习课题●教学目标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5.辨析文句意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难点重点:1.识记运用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翻译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难点:1.在语境中对相关实词迁移运用的能力2.整体把握语段,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堂反馈●一、请解释下列句中的划横线的字:、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1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3、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4、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玉盘珍馐直万钱。

、金樽清酒斗十千,5) 6、生而眇者不识日(《日喻》二、请解释下列句中的划横线的字: 1则思慎始而敬终、忧懈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2 3、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4三、请解释下列句中的划横线的字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2、至丹以荆卿为计,如速祸焉3、势拔五岳掩赤城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5、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6、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7、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课后测评薛潭学讴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翻译划线的句子● PPT (见附件)第二课时●课堂反馈解释下文中加点的词语。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

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

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2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含解析)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考点2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含解析)

考点23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可知,从总体上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

题型上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辨析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或正确与否。

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

形式一般为“四组八句”,多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采用的是这种形式。

除这种形式外,也有“四组八句”都选自所给文言语段的情况,如2018年高考北京卷等。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考向一根据词性辨析虚词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C.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答案】B【解析】B项,均为介词,替。

A项,前者为副词,却;后者为副词,才。

C项,前者为介词,依靠;后者为介词,因为。

D项,前者为介词,于;后者为语气助词,表反问,呢。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

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

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

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①。

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

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

”皆释而遣之。

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

2019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复习(1)

2019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复习(1)
(3)连词:①表假设。假如、如果。②表选择。 或者、还是。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5)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
【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 序》)
返回
牛刀小试
难点:”而”字用作连词,连接先后结构 相似的两项,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修 饰关系还是顺承关系,是较难分辨。例句:
①空中而多窍。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空中而多窍。”句“而”连接的“空中”和 “多窍”不分主次、先后,表示并列关系。译为 “(大石)中间是空的,上面有很多窟窿”。
“谈笑”表明“死”的状态,表示修饰关系。
⑤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该句译为“每个人都严肃地站着听”,“竦立”是
“听”的状语,表示修饰关系。
(3)副词: 通“已”。已经、太、甚。
(4)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
“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 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015·浙江卷)《太平州学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是( )
A.臣子之恭也
将以有为也
B.及冬,则有边事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颐指而办
吾尝跂而望焉
D.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C 【解析】A项,前一个“也”字表示判断语气,后一 个“也”字表示陈述语气。 B项,前一个“则”表示顺承关系, 译为“那么”,后一个“则”表示转折关系,译为“却”。 C项 ,都是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 D 项,前一个“之”起到取消句 子独立性的作用,后一个“之”字表示宾语前置。

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_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3文言基础突破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_历览前贤国与家披文入情悟精华3文言基础突破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基础突破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之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________________ 2.辍耕之.垄上________________ 3.奉之.弥繁________________ 4.侵之.愈急________________ 5.子孙视之.不甚惜________________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________________ 7.汝识之.乎________________ 8.可以知之.矣________________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________________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_______________ 11.余之.力尚足以入________________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________________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________________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_____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________________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 17.顷之.,烟炎张天________________ 18.蚓无爪牙之.利________________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________________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 21.句读之.不知________________ 22.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答案: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不译;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宾语前置的标志。

2019高考语文江苏卷试题及解析

2019高考语文江苏卷试题及解析

2019高考语文江苏卷试题及解析【一】基础题: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眼睑.〔jiǎn〕哺.育〔bǔ〕扎.辫子〔zā〕亘.古未有〔ɡèn〕B. 嫩.绿〔nèn〕铲.除〔chǎn〕紧箍.咒〔kū〕一蹴.而就〔cù〕C. 抽噎.〔yē〕迸.裂〔bènɡ〕户口簿.〔bù〕不屈不挠.〔láo〕D. 愤懑.〔mèn〕要挟.〔xiá〕绊.脚石〔bàn〕恃.才傲物〔shì〕【解析】正确答案为A选项。

2018年第一题也是考查字音辨析,只是却未出现拼音,而是给出了每个选项四组形近字〔多音字〕,从选项中选出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

2018年的该题,那么增加了拼音,重新回到12年、11年的题型模式。

此题要紧涉及到多音字如“扎”“簿”,更多的是四川方言与一般话之间的发音适应的不同,如平翘舌、鼻音和边音、甚至于形声字的误读现象等考察。

难度不大。

A选项中,容易读错的音为“哺育”,“扎辫子”的“扎”有三个音,做动词“刺、驻扎、钻”等意思时,读成“zhā”;“挣扎”时读成“zhá”;只有在用成动词“捆,缠束”的意思时,如“~辫子”和当成量词“把儿,捆儿”,如“一~线”读“zā”。

如B选项,错误的读音是“紧箍咒”的“箍”字,事实上该字很常见,如《西游记》和应该读作“ɡū”音,但四川方言常读错。

而“蹴”字,容易读错成“jiù”,这次没有错。

C选项中,错误的字音是“不屈不挠”的“挠”,声母应为鼻音“n”,读成“náo”。

D选项中的愤懑不太常见,有考生可能易错。

该选项中错误的选项是“要挟”一词,应读成“xié”,《三国演义》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也。

2、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 打蜡顷刻生死攸关口干舌噪B. 飙升印证贻养天年扶摇直上C. 巨擘清澈历久弥新所向披靡D. 皱褶荧屏风生水起精简机构【解析】正确答案为D选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性情神态善体悟,实实在在学虚词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18个虚词《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因为这18个虚词是考试的重点,所以必须逐个掌握。

掌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依据位置处理好用法和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

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

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则“意义”也不同。

而决定“用法”和“意义”的往往是该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例如“焉”“与”两词,放在句首、句中、句尾,其用法和意义是不大同的。

因此,位置是判断虚词词性和用法的最重要的依据。

2.重点掌握6个高频虚词。

所谓高频虚词,就是指在高考试卷中反复考到的虚词。

根据近五年的统计,高频虚词主要指:以、而、其、之、于、为。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因为”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以便”“用来”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可译为“按照”④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五人墓碑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可译为“用(凭)……身份”⑤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⑥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⑦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介词,表示“在……时候”⑧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列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⑨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⑩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至”⑪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由于”⑫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同“已”,副词,“已经”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刺客列传》)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连词,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可是”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④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助词,无实在意义的衬字⑤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⑥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⑧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称代词,活用为“我”⑨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结构助词,“的”⑩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动词,“到”“往”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其”的意义和用法。

①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语气助词,无义③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语气副词,表揣度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⑤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介词,“从”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介词,表比较,“比”④而耻学于.师(《师说》)介词,“向”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介词,“对”“对于”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到”⑦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⑧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介词,表被动,“被”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③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介词,“被”④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⑤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3.注意“常见”与“特殊”。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而特殊的用法。

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4.注重联系课本,系统积累。

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部分。

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

尤其要积累高频课文中的虚词。

所谓高频课文,就是指高考试题从课本中的文言文选例句频率较高的课文。

根据近五年的统计,高频课文主要有《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师说》《赤壁赋》《劝学》《烛之武退秦师》《逍遥游》等。

另外,对于文言虚词的学习,尤其是词性的分类,不能钻牛角尖,只要了解常见的用法义项就可以了。

二、常见副词《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一般会单独设题考查(当然也会在翻译中考查),但是,单靠掌握这18个虚词无法满足阅读的需要,更无法满足翻译虚词的需要。

因此,有必要适当扩大一下虚词的学习范围,尤其是常见副词的积累,以满足翻译需要。

主要的常见副词有:(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太(2)且相如素.贱人:本来,向来(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姑且(4)仆诚.以著此书:确实(5)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更加(6)而卒.莫消长也:最终(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最终,终于边练边悟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并特别注意虚词的翻译。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指传主谢贞)为主簿。

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

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与阮卓自动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

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

解析度:猜度。

因:就。

辄:总是。

雅:一向(或非常)。

“弗之罪”为宾语前置句。

三、复音虚词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

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

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且夫:句首助词,引出下文议论,况且、再说B.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奈何:怎么办C.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以为:认为D.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而:这样却答案 C解析以为:以之为,把……作为。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所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圣人之所以..为圣B.所以..遣将守关者C.所以..游目骋怀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答案 C解析C项表示“用来……的”“……的凭借”,其他三项均表示“……的原因”。

10.对下列句子中复音虚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既而:不久②无乃..尔是过与无乃:难道③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何其:多么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是以:因此⑤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⑥我之谓..也之谓:……的称谓⑦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孰与:跟……比较,哪一个……⑧游于是..乎始于是:同今天的“于是”A.①②④⑤⑥⑦B.①③④⑤⑦C.②③④⑤⑦⑧D.①③④⑤⑦⑧答案 B解析②无乃:大概,莫非。

⑥之谓:说的就是……。

⑧于是:从此。

一、“而”字用法准确辨析1.并列、承接、递进关系的辨析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并列 B.承接 C.递进①蟹六跪而.二螯()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④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答案①A②C③B④B①意义辨析“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