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共7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共7篇)给你一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一,教育智慧来之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和思考一个善于思考,能深入了解学生的老师,其身上一定闪动着智慧的灵光.智慧的灵光来自于教师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之中.《秘密约定》这个案例讲了一个学生上课频频举手,给老师的印象是"不懂装懂,随意举手,欺骗老师".一般老师可能会冷落,甚至讥讽他.可肖东萍老师经过深入了解后却认定他有一颗"好胜,上进的心".学生的一些看似缺点的表象一下子成了优点,老师的视角变了,想法也就变了,可见老师的观念是极其重要的.老师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了解是解决的前提,思考就是研究!了解和思考过程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有切合实际的问题解决的结果.所以王老师认为:"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一般思路是:1,尽可能周全的了解情况,占有材料.2,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3,再根据反馈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循环,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步得到解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了解情况是要习惯于了解学生的成长史和考察家庭教育的特点,有利于搞清孩子问题的真正原因.二,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智慧的保障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很多教师是这样想事情的,刚说过不能怎么样,学生就公然违反,"顶风作案"是明摆着与老师对着干.于是火冒三丈,处理起来"简单,粗暴",一顿训责,学生在高压之下似乎也立竿见影.可以说这是教师在使用权力压制学生——"拼力气",学生是否真的服气很难说.也可以说这种教育方法是在"制造敌人".而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很多时候体现在教师能否"化敌为友"的能力上,要做到化敌为友,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王老师说;"人有研究的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我想,人的宽容度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心中容得下他人的人,才可以冷静的面对意外情况,举重若轻,把麻烦酿成快乐.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希望你能喜欢这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范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引言概述:《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是一本探讨教育智慧源泉的书籍,通过对教育领域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教育智慧的来源和影响。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书中所提及的内容,包括教育智慧的本质、教育智慧的培养、教育智慧的传递、教育智慧的应用以及教育智慧的未来发展。
正文内容:1. 教育智慧的本质1.1 教育智慧是综合智力的表现教育智慧并非单一的智力,而是综合智力的表现。
它包括认知智力、情感智力、社交智力和实践智力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这些能力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育智慧的本质。
1.2 教育智慧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教育智慧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
学校应提供全面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和社交能力,社会应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实践经验。
1.3 教育智慧的培养需要注重个体差异每个人的教育智慧都有差异,因此在培养教育智慧时,应注重个体差异。
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以促进教育智慧的全面发展。
2. 教育智慧的传递2.1 教育智慧的传递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智慧的传递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包括教材、教师、教学设施等方面的支持。
只有提供了充足的教育资源,才能有效地传递教育智慧。
2.2 教育智慧的传递需要积极的教育环境积极的教育环境对于教育智慧的传递至关重要。
学校应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成长。
2.3 教育智慧的传递需要多样化的教育方法教育智慧的传递需要多样化的教育方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育智慧的传递效果。
这包括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3. 教育智慧的应用3.1 教育智慧在学习中的应用教育智慧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相关推荐师的作用就是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
如果你不注意生活的细节,不去用爱的眼光看待他们,你就不可能把他们的潜能彻底挖掘出来,学生的才华就不可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如对学生宽容、理解、尊重、呵护、希望等等都是促进学生思维快速成长的催化剂。
事实上,我们很多教师,整日忙忙碌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教,但唯一的感受就是累,从没有在教育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这是一种悲哀。
这样的老师永远都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也永远不会成功。
如果你把学生看作天使,你将生活在天堂里。
如果你把学生看作魔鬼,那你将生活在地狱里。
如果你不热爱你的职业,不把自己的爱洒向学生,就不可能在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
一个优秀的教师,一个热爱自己职业的教师,一个心中充满爱的教师会去仔细挖掘这个职业当中的快乐,从而获得事业上的乐趣。
你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忘记外面的世界,忘记生活的烦恼。
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
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意外事件”,教师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态度来处理这些“意外事件”呢?如果面对学生充满想象的回答,教师用貌似温柔的话语给否定了,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以成人的思维为标准来评价、引导孩子,教育、制约孩子,那么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何而来呢?学生的思维也就得不到发展。
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开放的问题、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多种思维不仅得到了呵护,而且在老师的理解、宽容下,孩子心灵上也真正感受到了一份师爱。
所以,我认为:理想的教师首先就是要有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精力,才会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的献给孩子,献给自己的教育事业。
但仅仅有“爱”就足够了吗?并不是这样的。
爱心对教师来说很重要,但爱不是万能的。
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有时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通用12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通用12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通用12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1读了这本书后,我不由地想到了北京教育学院的张红老师:面目清秀,温文尔雅,学识渊博,气质非凡。
我深深地被她吸引。
与其说被张红老师吸引,不如说是被她的理论深深地吸引了。
我参加教育工作几十年,也算是一名老教师。
但我对教育的理解是如此的浅薄,让我倍感愧对“人民教师”的这个光荣的称号,愧对敬仰我的千千万万的莘莘学子。
教育相对软,管理相对硬。
管理追求“有序”——公正,教育追求“向善”——仁慈。
不断提升,不断遇到更好的你,这就是教育。
学生在你的强权之下屈服,是因为他惧怕,那是生存教育;学生在你的关爱之下绽放,是因为他喜悦,那是生活教育。
这是教育的本质转变。
我们教师要有爱,要把爱传递给学生。
一个人得到的爱越多,就越有勇气去尝试不一样。
在一路前行的过程中,会害怕,会犯错,会有挫折,陪伴他的始终是爱和指导。
只有爱,才能让一个人改变。
爱固然重要,但拥有智慧更重要。
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个农村学校的高一班会,主题是“花开应有时”。
显然,这节班会是针对学生早恋而开展的。
老师的理论不外乎三点:1、年龄小。
2、成不了。
3、影响学习。
这是传统经验。
(我从上学到现在我依然这样认为。
)不曾想,学生把这三项理论,统统推翻。
学生问:老师,您知道世界平均法定结婚年龄吗?是16岁。
(我国法定结婚年龄相对较晚,非洲、东南亚比较早)所以年龄刚刚好。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希望曾经拥有。
再说,不努力,怎么知道一定成不了。
宁可过错,不可错过啊!关于影响学习,也不尽然。
有一年北京市的理科状元和第三名就是一对儿。
老师素手无策,向听课的张红老师请教。
张红老师莞尔一笑,说;“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
你读过《爱情三元论》吗?”听者恍然大悟,教育要有智慧啊!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觉得不仅仅是书,还有……原来这就是教育:不断提升,不断遇到更好的你。
读书笔记分享会教育智慧从哪儿来PPT课件

它讲了这些
该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 问题这五个方面进行举例和点评。书里面例举了100个例子,都是一 些学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书中的案例有普遍现象、有个别现象, 还有很容易被忽视的、不易被察觉的、常见的教育现象,发人深思。 书中举出实例,但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肯定的答案让你去搬去照 去抄,只有借鉴,启发人思考。
给我的启发
给我的启发
我觉得这是一本不管是新教师还 是老教师,都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可以给新教师指导、启发;可以 让老教师重新审视一下以往的教 育经验,可以让自己教育经验的 合理处与书中案例产生共鸣,也 可以与书中的见解产生一些争议, 从而取长补短。总之,对于教育 界人士来说,肯定是良师益友!
看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教 育需要思考,而不仅仅是简单的 模仿。学生行为必然会有思想做 指导,我们更多的要去发现学生 的想法,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去改 善学生的行为。我们应该透过现 象看本质,不仅要关注学生出现 的现象,还要深入思考为什么会 这样?
由此启发大家
由此启示大家
读一书,增一智
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的方法不可缺,教育智慧不可少。 只要拥有一颗不断探索的心,积极地去寻找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感
案例和点评
书中有一个案例是“水彩笔的故事”。讲的是黄老师如何巧妙的处理小朋友之间借笔不还这个问题的 案例。教师用一句他是不是在画画啊?那他肯定是想把画画完再还你,你先让他画完。做决定之前, 我们不妨多转个弯想一想。这位老师遇到问题先提问假设,然 后加以验证的思维方式很值得借鉴——但问题出现时,不是先 寻求迅速解题的方法,而是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再采取最适 当的解决方式。这样不仅有效的解决了问题,还避免的问题的 再次发生。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并不是为学生处理麻烦 的“救火员”,更重要的是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找到问题的 根源,并引导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中间就需要老师有一 个非常好的思维习惯,“遇到问题总想个为什么,然后加以验 证”——这就是王晓春在点评中提到的“科学家的思维方式”。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1假期中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书中的教育案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感觉每个案例都是那么的鲜活,从中我也学到许多的教育智慧。
比起以前读过的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教育书籍,这本书读起来更轻松,更加乐于去读,从中也收获了不少。
读过了书中的一些教育案例,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个个场景也浮现在眼前,和书中的一些老师的教育方式和做法也进行比较,也反思了一些做法,如果换一种方式可能教育的效果会不尽相同,这也就体现出了教育的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是,一个学生在老师刚讲完不许爬树之后,他仍然爬树,当老师问他问什么爬树时,他的回答仅仅是:“找比不到小朋友,我看不到他们,我就爬到树上想看看他们在哪里。
”而老师则微笑的问他:“如果我找不到小朋友站到你的肩膀上去找,你愿意吗?”多么巧妙的处理,让孩子换位思考,引导孩子而不是去一味的去否定。
想想自己在处理类似事件的做法,当老师讲完要求,学生再次犯错时,常常简单的认为学生故意捣乱,想和老师作对,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向了老师的对立面,从这样的角度去说教学生,效果可想而知。
而这位老师巧妙的处理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聪明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化敌为友的做法,让学生欣然接受。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相类似的情况,如果我们都能像这位教师一样,把问题进行转换来处理,那样的效果会大不一样。
在《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中有许多这样的案例,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
书中提到的100个案例,只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情况需要我们利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去处理。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精选6篇)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精选6篇)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1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
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
个性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
然而对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
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种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我的学生必须会进步、会成才。
”这是我们作教师务必坚持的一种信念。
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
”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下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
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
因为这种决定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
因此,我们就应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潜力,就应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务必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
这些资料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潜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优秀8篇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优秀8篇教育书籍读书心得篇1读书,就一个人而言,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
”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
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
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
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读书心得
《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
他在书中讲述了100个
教育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诠释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何正确
处理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教师与家长的问题以
及管理问题。
驻足于一百个案例,不禁被那一个个智慧的火花所
折服。
作为读者,读着也想着,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他做得
好在哪里?我正是在这样身临其境的阅读中收获教育的智慧。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所以,新
时期的班主任应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己。
必须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
才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许多老师都有切身的经验和感受。
通过
学习,我们可以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了解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教
育方法,使自己的教育视野更宽阔,教育办法更有效。
智慧来自了解。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时时站在
学生角度上来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
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当我们设身处地地多替孩子们想想,师生彼此间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涵,多一份宽容,多一份
耐心和期待,同时也会让师生多收获一份快乐和欣幸!教学中,
我们如果能蹲下身来,认真地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知道他们为什
么那样想,工作总结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
活多变、富有创造性的德育方法,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
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在研究、了解学生
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指导班级工作。
智慧来自善思。
没有思考的教育,教育方法就会简单,甚至
是野蛮。
在我们的身边,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但更多的和我一样,每天在疲惫中挣扎,难以享受作为班主任教师的幸福和愉悦,更多的是蒙在鼓里的教育者。
我们缺少的就是思考,做智慧型的
班主任要关注教育现象、会静心思考、会潜心体会。
不仅遇到问
题要尽心思考,事后还要善于反思。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有反思的习惯。
反思,能使自己对工作更清楚,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够,还有待改进,该如何改进。
如
果一个老师从来都不反思的话,那么他就只能在原地踏步,永远
也不会向前迈进哪怕一步。
反思,是改进的源泉。
没有反思,哪
来的改进策略?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也许是我们穷尽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
的问题。
但是,走进《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使我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与动力。
让我明白了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的成功!也更坚定了我做一名智慧型教师的信心,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
的专业知识水平,个人简历在实践中执着地思考,深入地研究,
教育智慧将从中汩汩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