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

合集下载

登革热PPT

登革热PPT

中药治疗
根据中医理论,选用具有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等功 效的中药进行治疗,如板 蓝根、金银花等。
预防措施与建议
控制传染源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并隔离治疗 患者,减少病毒传播。
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个人防护,穿着长袖衣裤,避免 暴露皮肤;使用驱蚊液、花露水等防 止蚊虫叮咬。
切断传播途径
清除蚊虫孳生地,减少蚊虫数量;使 用蚊帐、蚊香等防蚊措施,避免蚊虫 叮咬。
实践
政府层面的防控措施
1 2
制定全面的防控计划
政府应制定针对登革热的全面防控计划,包括疫 情监测、病例管理、蚊媒控制等方面。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
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并报告登革 热病例,以便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3
开展公众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社区活动等多种渠道,向公 众普及登革热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 。
等情况应暂缓接种。
04
登革热并发症及危

常见并发症类型
出血
01
登革热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引发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
出血、皮肤瘀点等。
休克
02
严重登革热病例可出现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四肢湿冷、脉
搏细速等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03
登革热病毒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头痛、呕吐、颈项强直
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脑炎、脑膜炎等并发症。
登革热病毒特点
01
02
03
病毒类型
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有4种血清型,不同血清 型病毒可引起不同临床表 现。
病毒抵抗力
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 灭活,但在4℃能存活数 周,-20℃可存活数年。
病毒变异

登革热ppt课件

登革热ppt课件

并发症风险评估和监测方法
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评估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监测方法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定期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处理策略和干预措施
出血的处理
给予止血药物,补充凝血因子,必要时输血 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处理
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对症治疗。
高危因素
居住在或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孕妇、 老年人及患有慢性疾病者,感染风险较高。
预防措施与建议
控制传染源
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 并隔离治疗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切断传播途径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蚊虫孳生 地,降低蚊虫密度;使用蚊帐、驱 蚊剂等防蚊措施,减少蚊虫叮咬。
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促进公众积极参与登革 热的防控工作。
提高公众对登革热认识和重视程度
01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宣传片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登革热的基本知识
、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
02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通过讲座、互动游戏等形式,
让公众了解登革热的危害和防控方法。
03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
教育公众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定期清理积水、穿长袖衣裤、使
用驱蚊用品等,降低被蚊虫叮咬的风险。同时,提醒公众在出现疑似症
状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行史等相关信息。
THANKS
感谢观看
子。
维持水电平衡,对出汗多、腹 泻者,先作口服补液,注意水

登革热

登革热
根据抗原性的差异,登革病毒可分为四个血清型,各型之间 以及与乙型脑炎病毒之间都有部分5天即可在血清中检出特异性抗体, 2~4周达高峰,可呈低滴度维持数年以上。 登革病毒在伊蚊胸肌细胞、猴肾细胞及新生小鼠脑中生长良 好,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可导致细胞病变。目前最常用于分离 登革病毒的细胞株是来自白纹伊蚊胸肌的C6/36细胞株。 登革病毒耐低温,在人血清中保存于-20℃可存活5年,- 70℃可存活8年以上。然而,登革病毒不耐热,于60℃ 30min或 100℃ 2min即可被灭活,对酸、洗涤剂、乙醚、紫外线、甲醛 等亦敏感,较易被灭活。
临床表现
常于病程的第3~6天出现,多为斑丘疹,可呈麻疹样皮疹,也 有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及出血性皮疹(瘀点)等。在同一患者 身上可同时出现两种或多种皮疹。皮疹多先见于躯干,然后逐 渐向四肢、头面部蔓延,最后分布于全身皮肤。皮疹多有痒感, 大部分不脱屑,持续3~5天后逐渐消退。 (3)出血: 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的第5~8天。25%~50%的典型病例有不同 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皮肤、 黏膜下出血等,出血范围的大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关 系。
登革热
大头医生
编辑整理
英文名称
dengue fever
别名
classical dengue;波尔加热;古典五天热
类别
感染内科/病毒性感染/病毒性发热
ICD号
A91
概述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 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全身肌肉、骨、 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血液白细胞、血小板 减少。
流行病学
因此,它们不是登革热的重要传播媒介。已有母婴传播登革热 的报告。 3.易感人群 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 在地方性流行区,当地成年居民的血清中几乎都可检出抗登革 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故发病以儿童为主。人被登革病毒感染后, 可对同型登革病毒感染产生免疫力,并可维持数年,对异型登 革病毒也有1年以上的免疫力。对其他黄病毒属成员,如乙型 脑炎病毒和圣路易脑炎病毒,亦有一定的交叉免疫力。

登革热

登革热

登革热(dengue fever)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结肿大。

登革病毒对寒冷的抵抗力强,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 皆能使之灭活。

不耐酸、不耐醚。

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当人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会从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

如果患者在刚发烧前至退烧期內(大约6~7日)被蚊叮咬,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继而传播开去,与患者接触是不会被传染的。

潜伏期:3~15日,常见为5~8日。

传播媒介我国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

人群易感性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青壮年居多,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染。

临床表现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型。

主要临床特征:1、突然起病、迅速高热,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发热持续2~7天。

部分病人于病程第3~5天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又再上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

2、三痛及疲乏等症状(剧烈的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3、三红征(颜面潮红、颈红、胸背红,酒醉貌)4、多样性皮疹:于病程3~6天出现,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红斑疹或皮下出血点等。

即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时看见不同形态的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或头面部。

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

皮疹持续约为3~4天。

5、白细胞明显下降或和血小板减少6、出血:约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腹腔或胸腔出血等。

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的5~8天。

治疗原则1、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2、对症支持治疗3、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至完全退热为止。

登革热概述

登革热概述

登革热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点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

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在世界各地曾多次发生地区性流行。

我国首次经病原学证实的登革热流行发生于1978年的广东省佛山市。

我国广东、香港、澳门、台湾是登革热流行区,随着气候变暖和交通便利,近年发现病例的省区有向北扩展的趋势。

已知的4个血清型登革热病毒均已在我国发现。

【病原学】登革病毒归为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

病毒颗粒呈哑铃状、棒状或球型,直径40~50nm。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约11kb,编码3个结构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基因组与核心蛋白一起装配成20面对称体的核衣壳。

外层为脂肪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型和群特异性抗原。

根据抗原的差异,登革病毒可分为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及与乙型脑炎病毒之间有部分交叉免疫反应。

登革病毒不耐热,60℃30分钟或100℃2分钟即可灭活,但耐低温及干燥,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以上。

登革病毒对酸、乙醚、紫外线、0.65%福尔马林敏感【流行病学】(一)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患者在潜伏期末及发热期内有传染性,主要局限于发病前6~18小时至发病后第3日,少数患者在病程第6日仍可在血液中分离出病毒。

在流行期间,轻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占大多数,可能是更重要的传染源。

本病尚未发现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在野外捕获的猴子、蝙蝠等动物体内曾分离出登革病毒,但作为传染源的作用还未肯定。

(二)传播途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在东南亚和我国海南省,以埃及伊蚊为主;在太平洋岛屿和我国广东、广西,则以白纹伊蚊为主。

伊蚊吸入带病毒血液后,病毒在唾腺和神经细胞内复制,吸血后10天伊蚊即有传播能力,传染期可长达174天。

在非流行期间,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研究人员曾在致乏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出登革病毒,但其密度高峰与登革热流行高峰不一致,因此,可能不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

登革热的防治

登革热的防治

登革热的防治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登革热简介•登革热的预防措施•登革热的治疗方法•登革热防治的国际合作•当遇到登革热时怎么办•登革热防治的未来展望01登革热简介1登革热的起源和传播23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起源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登革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给人类,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登革热在人群中广泛传播,无地域限制,全球范围内均可发生。

登革热的危害01登革热可导致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疼痛、皮疹、出血等症状。

02登革热病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如休克、呼吸衰竭、肾衰竭等。

03老年人、儿童、孕妇和有慢性病患者等人群易受登革热影响。

登革热对患者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均可造成严重影响。

登革热疫情的爆发和传播会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一定影响,如医疗资源的消耗、旅游业的冲击等。

控制登革热疫情的传播和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对预防和治疗登革热至关重要。

登革热的影响02登革热的预防措施对疑似患者及时隔离,并对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控制病情的传播。

及时发现患者定期清理积水,消除蚊虫的滋生环境,特别是在疫情高发区。

消除蚊虫滋生地控制传染源防蚊灭蚊使用蚊帐、挂蚊帐、使用驱蚊剂等措施,避免蚊虫叮咬。

卫生习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乱扔垃圾等,减少病菌的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提高免疫力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措施,提高自身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疫苗接种对于易感人群,可以接种登革热疫苗,预防疾病的发生。

保护易感人群03登革热的治疗方法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以补充失水。

饮食对患者及周围环境采取驱蚊防蚊措施,以免蚊虫叮咬传播病毒。

防蚊虫叮咬可采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两种方法,但需注意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退热药,以免加重病情。

发热对于关节痛、肌肉痛等症状,可适当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

疼痛如出现脑炎、脊髓炎等神经系统病变,应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登革热

登革热
5
血清分型
登革病毒Ⅰ型夏威夷株
Ⅰ型
登革病毒Ⅳ型 H241株
Ⅳ型
Ⅱ型 登革病毒Ⅱ型新 几内亚株
Ⅲ型
登革病毒Ⅲ型H87株
6
三、流行病学----传染源
➢ 登革热患者:发病前1天和发病后3天内 ➢ 隐性感染者 ➢ 非人灵长类:黑猩猩、长臂猿、猕猴 ➢ 其他野生动物:蝙蝠
7
传播途径
主要经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 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在实验室可能会通过气
极期后的2~3天,患者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 轻,进入恢复期。
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可有皮 肤瘙痒。
WBC计数开始上升,PLT计数逐渐恢复。
36
(二)重症登革热临床表现
早期和普通型相似 3--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
严重血浆渗出---休克 液体聚集在胸腹腔 严重出血---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 严重器官损害---急性肝损害、神经系统、心脏损 害 严重者血压进行性下降,休克死亡
20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重症登革热----促进性抗体机制学说 机体感染登革病毒→产生特异性抗体→对同型病毒有中
和作用→对异型病毒无效→这些抗体促使异型病毒更有 效进入宿主细胞→促进性抗体 异型病毒大量繁殖→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全身血管通透 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血液浓缩→有效血容量不足→ 休克 血管内皮受损→凝血系统激活→DIC→加重休克及出血
肿大、白细胞减少 重症:全身小血管损害,血浆外渗→出血,循环衰竭,多
脏器功能衰竭
4
二、病原学
登革病毒原属B组虫媒病毒,RNA,现归入黄病毒科 中的黄病毒属,黄病毒属包括黄热病毒、乙型脑炎 病毒、登革病毒、西尼罗病毒、圣路易斯脑炎病毒 等。
登革病毒特点: 耐冷不耐热,-70°C可长期保存。 对大部分消毒剂均敏感

登革热归纳总结

登革热归纳总结

登革热归纳总结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热带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并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对登革热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特征、预防措施以及全球对抗登革热的进展进行综述。

一、登革热的病因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病毒性感染病。

该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即DEN-1、DEN-2、DEN-3和DEN-4。

感染一种血清型后可获得相应的免疫力,但不具备交叉免疫力。

当人体再次感染其他血清型的登革热病毒时,可能出现更严重的症状,甚至引发登革热出血热和登革热伴重症(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and Dengue Shock Syndrome)。

二、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蚊子传播,主要是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这两种蚊子常集中繁殖在水的容器中,如花瓶、轮胎、瓶盖等。

当感染登革热病毒的人被蚊子叮咬后,蚊子会成为病毒的媒介,进一步传播给其他人。

三、临床特征登革热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通常持续2至7天)、头痛、眼结膜充血、皮疹、肌肉酸痛、关节痛等。

少数病例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在感染其他血清型病毒后,登革热可进一步发展为登革热出血热和登革热伴重症,表现为出血、血小板减少、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症状,并有生命危险。

四、预防措施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措施主要包括减少蚊子滋生地以及个人防护措施。

减少蚊子滋生地的方法包括清除积水容器、戴蚊帽、使用蚊香等。

个人防护措施包括穿着长袖长裤,使用防蚊喷雾,睡在有蚊帐的床上等。

此外,科学家还在研究登革热的疫苗,以期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登革热的发生。

五、全球对抗登革热的进展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一直在致力于对抗登革热。

在病毒监测和防控方面,许多国家建立了登革热监测系统,并加强了蚊子的控制和灭蚊工作。

此外,科学家们也在不断研发新型的蚊子控制技术,如基因编辑等,以期更有效地控制蚊子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革热——可防可控可治
感染科欧阳艳玲
近日,我科收治了两名“登革热”病患者,目前病人病情稳定。

“登革热”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它的传播途径和严重后果是什么?“登革热”可不可以预防?可不可以防治?
“登革热”症状近似感冒
专家认为,“登革热”既不是一种新病,也不是不治之症。

只要做好灭蚊处理,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防止蚊虫再传播,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后果。

据介绍,“登革热”属虫媒传播疾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发。

登革热的前期症状首先是发热,通常起病急骤,发热、头痛,同时伴有背部、骨、肌肉及关节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便秘等。

3~5天就开始出现皮疹,颜面潮红、结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

如早期登革热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

重型登革热可在上述表现基础上突然加重,出现脑膜炎、中枢性呼吸衰竭出血性休克等征象。

做好灭蚊工作保健康
传播“登革热”的虫媒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两种蚊子。

其中,“埃及伊蚊”被认为是最主要的“登革热”传播虫媒。

预防“登革热”的传播和流行其实并不复杂。

有关专家指出,一方面,个人要做好防蚊准备。

另一方面,要从环境上采取严格的措施控制蚊子传播疾病。

种养的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佛手等)应每隔5-7天换水洗瓶、清洗根须。

登革热流行期间最好不要种养水生植物,如要种养则改为用泥、沙种养。

午睡或晚上休息应挂蚊帐,到公园、街边、活动场所休息或活动时应注意防蚊叮咬。

白纹伊蚊是白天活动、以野栖为主的蚊种,因此,灭蚊应在白天进行为宜。

村委及学校应指定专人负责校园防蚊灭蚊工作,负责制订灭蚊计划。

市民一旦有发热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到医院隔离治疗。

以免传染给家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