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预防知识培训课件
登革热的防控ppt课件

13
·
二、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已知12种伊蚊是传播本病的媒介,但最 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
➢ 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 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
➢ 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 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病毒在蚊体 内繁殖,至少可存活30天甚至终生。具有传染性的伊蚊 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登革热
首次发现病例 1周内,1个县(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
11
·
二、病原学
➢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 不耐热,50度30min,或100度2min均可灭活。
➢ 可分为4个血清型(Ⅰ,Ⅱ,Ⅲ,Ⅳ)。 ➢ 不同型的病毒相互之间只有部分或短暂的交叉
向四周蔓延。
17
·
三、流行特点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 和地区(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 东部和非洲等),其中以南美洲、东南亚和西 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 越南、缅甸、印度、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孟加拉等较为严重。
18
·
三、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发病与布雷图指数有关。 雨季为发病高峰季节。 有一定的周期性(4-5年)。 登革热在我国多发生于6-11月份。 目前,输入性病例是我国登革热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国
中胸盾片呈黑色,胸背正中有 一条银白色纵纹
后足1~4跗节有基白环,末节 全白
腹部背板黑色,但2~6节基部
24
有狭窄的白色横带。
·
25
·
媒介伊蚊特性
登革热通过伊蚊传播 白纹伊蚊生活在房屋内及周围(半家栖),主要在白天
登革热的常识和预防ppt课件

加强登革热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知度和自我 防护意识。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 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登革热等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28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2024/1/25
29
2024/1/25
10
季节性变化和地域分布特点
季节性变化
登革热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夏秋季节高发,与蚊虫活动高峰期相吻 合。
地域分布特点
登革热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为高发区,内陆地区 相对较少。
2024/1/25
11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气候变化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登革 热流行区域可能进一步扩 大,疫情也可能更加严重
登革热疫情爆发时,患者数量激增,给医疗资源带来巨大 压力,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和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患者往 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26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 2
疫苗研发取得突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有望研发出更加 安全、有效的登革热疫苗,为预防和控制登革热 提供有力武器。
智能化监测和预警系统
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建立智能化 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登革热疫情的监测和预警 能力。
,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3
社会心理层面的影响
2024/1/25
公众恐慌和焦虑
登革热疫情可能引发公众恐慌和焦虑情绪,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 增加。
信息传播与谣言
在疫情期间,不实信息和谣言可能迅速传播,对公众心理造成不 良影响。
长期心理影响
疫情对受影响人群可能产生长期心理影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 焦虑和抑郁等。
登革热防治简介课件培训课件

1/28/2021
登革热防治简介课件
25
六、加強流行地區民眾之衛教宣導
透過各種管道宣導 登革熱病媒蚊生態 登革熱防治方法 參與病媒蚊孳生源清除 配合政府各項緊急防治措施,
以降低病媒族群密度
1/28/2021
登革热防治简介课件
26
七、學校與社區為何須加入登革熱防治 • 登革熱是一種社區性病媒傳染病 • 所有人被病媒蚊叮咬機率是相等的 • 病媒蚊與人類活動時間相同 • 愈早發現病例、防治愈容易 • 登革熱防治是長期工作、須向下紮根 • 學校與社區之環境整理、使用人最容易
13
高雄市登革熱病例年齡層
年 年齡層
0-9 10-19 20-29 30-39 40-49 50-59 60-69 ≥70 合計
1/28/2021
2001
3(1.4) 16(7.3) 22(10.1) 25(11.5) 50(22.9) 44(20.2) 40(18.3) 18(8.3)
218
登革热防治简介课件
1/28/2021
登革热防治简介课件
20
登革熱突發流行控制實務
一、登革熱防治,首重「掌握時效」, 落實「防治各項措施」。
平時掌握疫情,防止流行發生 若有突發流行,立即進行緊急的
防治措施
1/28/2021
登革热防治简介课件
21
二、成立登革熱防治處理之指揮體系
緊急成立登革熱防治任務小組, 由各地方首長擔任召集人
年代 • 1870 • 1887 • 1901-1902 • 1915-1916 • 1922 • 1927 • 1931 • 1942-1943 • 1981
指標病例
高雄 澎湖 高雄 高雄 高雄 屏東
《登革热的防控》课件

建立健全登革热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 现并处理疫情,防止疫情扩散。
03
登革热的治疗与管理
登革热的临床治疗
药物治疗
针对登革热的临床症状,可以使 用解热镇痛药、补液治疗、抗休
克治疗等药物治疗方法。
护理措施
对于重症登革热患者,需要采取特 别的护理措施,如保持呼吸道通畅 、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等。
《登革热的防控》ppt课件
CONTENTS
• 登革热的概述 • 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 登革热的治疗与管理 • 登革热的社会影响与应对策略 • 结论与展望
01
登革热的概述
登革热的定义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 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
登革热是当今世界分布最广、影响最严重 的虫媒病毒病之一。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充 足睡眠和适量运动,有助于提高免疫 力,降低感染登革热的可能性。
避免在蚊子活跃时段外出
了解蚊子活跃时段,尽量避开这些时 段外出,以减少被叮咬的机会。
社区防控策略
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登革热的 认识和预防意识,共同参与防控工作。
社区合作
加强社区合作,组织居民参与防蚊灭蚊行 动,共同维护社区环境卫生。
恢复期护理
在患者康复期间,应关注患者的营 养状况,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同 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
登革热的隔离与护理
隔离措施
对疑似或确诊登革热患者应采取 严格的隔离措施,避免病毒的传
播。
护理要点
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 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
解其焦虑和恐惧情绪。
建立长效防控机制
学校登革热防控-PPT课件

具体措施
其次是科学药物灭蚊。 可以通过专业消杀公司或者专业队,选 取一些高效低毒药物(如菊脂类、安倍, 倍硫磷等),在孳生地清理后,实施药物 喷洒灭蚊。 灭蚊的同时,注意发公告,以免发生中毒 事件
具体措施
建立防蚊长效机制。 就是在下水道安装防蚊闸。各重点区域要 进一步加强防蚊闸子的建设,没有防蚊闸 的下水道应加装,失效的或丢失的应补装 。
具体措施
做好家庭及个人防护措施。登革热是由伊 蚊传播登革热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而 伊蚊多在晨昏时叮咬,因此若在户外,日 出前后1-2小时和日落前后2-3小时都是伊蚊 的叮咬高峰,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家庭 可安装纱窗,挂蚊帐,个人涂抹防蚊水( 如花露水);外出或野外活动穿长衣裤防 叮咬。
具体措施
蚊虫孳生地 (有用的积水)
蚊虫孳生地
蚊虫孳生地
蚊虫孳生地
蚊虫孳生地(化粪池)
蚊虫孳生地
农村粪池
蚊虫孳生地类型(教科书)
田塘型
稻田、沼泽、人工湖、池塘、较大积水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三带喙库蚊
缓流型
小溪、沟渠等缓流 微小按蚊
丛林型
丛林或山麓灌木隐蔽下的石穴、溪床等小型积水 大劣按蚊
广东、广西形势
10月7日,广东新增报告登革热病例1403例 。截至10月8日0时,广东省累计报告登革 热病例共24489例。 10月7日,广西新增报告登革热病例36例。 截至10月8日0时,广西累计报告登革热病 例共349例。
桂林形势
2019和2019年 无登革热病例报告 2019年 有1例输入性病例报告,泰国旅游 2019年 截止目前只有4例输入性病例报告 ,都有广东探亲史。
坑洼型
坑洼积水,尤其是污水 致倦库蚊、淡色库蚊
登革热防控培训课件

➢ 2.3 有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一般在病程5~8日皮肤出现 瘀点、瘀斑、紫癜及注射部位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粘膜出 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过登革热病例。 ➢ 临床表现:
➢ 2.1 突然起病,发热(24~36小时内可达39~40℃,部分患者表 现为双峰热),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骨关节痛及 明显疲乏等症状。可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等。
➢ 2.2 皮疹:于病程第5~7日出现为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皮疹、猩 红热样疹、针尖样出血性皮疹)或“皮岛”样表现等。
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
革热。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
流行,病例数百万计。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
行。
• 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流行,并分离出第Ⅳ型登革 热病毒。此后,于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 分离出Ⅰ、Ⅱ、Ⅲ型病毒。
登革热传播过程
外潜伏期:8至10日
带病毒蚊
健康人士
➢ 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 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 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 复 制 8--14 天 后 即 具 有 传 染性,病毒在蚊体内繁 殖 , 至 少 可 存 活 30 天 甚 至终生。具有传染性的 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 病毒传播给人。
内潜伏期:3至15日 常見为5至8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背景及流行概况
•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 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 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 分患者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预防登革热安全培训PPT

7 脑炎或脑病表现:如剧烈头痛、嗜睡、烦躁、谵妄、
抽搐、昏迷、颈强直等
8 明显出血倾向:包括皮下血肿、呕血、黑便、咯血、
阴道流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
什么是登革热?
关注健康 从我做起
讲/究/卫/生 加/强/锻/炼 远/离/疾/病
得了登革热怎么办?
就患者而言
去过登革热高发地区,一旦 有蚊虫叮咬经历,并且出现 相关症状,需要尽快到医院
重症患者
对于重症患者,要严格监测生命体征和电 解质平衡;对于病毒血症严重的患者可短 期使用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
患有基础病患者
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要及时向医生讲明 并作相应处理,避免因为登革热再诱发慢 性疾病发作。
什么是登革热?
关注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从我做起
讲/究/卫/生 加/强/锻/炼 远/离/疾/病
如何预防登革热?
什么是登革热?
关注健康 从我做起
讲/究/卫/生 加/强/锻/炼 远/离/疾/病
登革热是怎么传播的?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或花蚊子)叮 咬吸血传播
主要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
什么是登灵革长热类动?物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
间接传播
登革热在人和人之间不能直接传播,只能 通过雌性伊蚊传播。伊蚊叮了带登革热病 毒的患者或者非灵长类动物后,登革热病 毒在蚊子体内大量繁殖,然后带病毒的蚊 子又叮咬健康人
预防一般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隔离传染源
对于登革热,早发现、早诊 断早隔离最主要,登革热一
什么般是在登发病革以热后5?天之内具有
较强的传染性,所以这段时 间需要严密隔离患者。
切断传播途径
登革热病毒经蚊子叮咬所传 染,所以防蚊、灭蚊是最主 要的一个预防措施。保持环 境整洁,及时清洁工作、居 住和生活区域,清除积水以 防蚊虫滋生。水洼、池塘是 蚊虫繁衍聚集地,要定期喷 洒杀虫剂,消除蚊虫的滋生 场所。
2024版登革热防治知识培训课件

登革热防治知识培训课件xx年xx月xx日目录•登革热概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措施•并发症处理及风险评估•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01登革热概述定义与传播途径定义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病毒在蚊体内繁殖后,通过叮咬人类将病毒传播给人类。
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发病机理登革病毒进入人体后,在淋巴组织、肝、脾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复制,引起细胞病变和免疫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血浆蛋白渗出和出血等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4天,多数为5~8天。
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头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乏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部分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重症患者可出现休克、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流行病学特点流行地区01登革热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为高发区。
流行季节02登革热的流行季节与蚊虫活动季节密切相关,一般在夏季和秋季高发。
易感人群03人群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对同型病毒有巩固的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但对异型病毒只有短暂的免疫力。
02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标准及流程疑似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学史,并有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确诊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或病毒核酸,或分离出登革病毒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阳转或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
实验室检测方法病原学检查取急性期病人血清、血浆或外周血单核细胞等标本,通过RT-PCR等方法检测登革病毒核酸,或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登革病毒抗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革热预防知识培训课件
一、登革热的概念:登革热是通过携带登革病毒的蚊虫叮咬而引起传播的一种法定乙类传染病。
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
在我国传播登革热的主要媒介蚊虫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伊蚊体色黑色,头部、胸部、腹部和足有银白色或白色花斑,俗称“花斑蚊”。
雄性伊蚊只吸植物的汁液即可存活,雌性伊蚊在生长、孕育和繁殖过程中,都要吸食人和动物的血。
雌蚊一边吸血,一边吐唾液。
假如蚊子叮的是登革热病人,它吸血的时候,能把病人血液里的病毒、疟原虫、丝虫等病原体吸到胃里,再叮健康人时,又把这些病原体吐到健康人的血液里,使之受到感染。
如果被叮的人抵抗力差,就会发病,所以说,灭蚊防蚊是预防登革热等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伊蚊喜欢在清洁小积水中产卵,一切人工或天然凡可积水容器都可成为孳生地,如家庭中的花盆、水盘、花瓶、假山盆景、水缸、水池、莲缸;野外中的竹筒、树洞、石臼、旧轮胎、水塘等。
伊蚊有二个活动高峰,日出前后1-2小时,日落前2-3小时。
人在孳生场所周围活动,很快便吸引伊蚊前来叮血。
登革病毒可以在蚊体内大量复制、长期保存,在32℃左右时,伊蚊吸带毒血后十天即开始有传播能力,传染性最长可达174天。
人被1-2只有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后,即可发病。
三、登革热的症状:典型的登革热症状大致可分三期:
1、初热期:患者大多数起病突然,体温可在24小时内升到40°C,
伴畏寒、剧烈头痛、全身骨痛和肌肉关节痛、眼眶痛、眼球后痛、颜面、眼结膜常显著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显醉酒面容持续2—3天。
2、缓解期:患者症状减轻,体温降低至正常;此期1—2天。
3、出诊期:皮疹于发病后2—5天出现,初见于掌心、脚底、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及四肢,部分患者亦见于面部,多有痒感,压之褪色;皮诊持续3—4天,已退的体温在本期可再度出现,全身症状又随之加重,重症患者有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倾向,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其他可有肝脏肿大,脾大不常见,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
重型登革热于病程3-5日出现头痛、呕吐、谵妄、昏迷、抽搐、大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散大等,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休克,病情发展迅速,常因呼吸衰竭或出血性休克死亡。
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短期发热,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无疹,常有表浅淋巴结肿大。
因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诊。
四.登革热的预防:
(一)消灭蚊子。
蚊子是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预防登革热关键在于灭蚊,消灭传播媒介。
重点在于消灭蚊孳生地,这是最重要治本措施,也是预防登革热最简便易行的有效措施。
1、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人人动手,翻缸倒罐,彻底清除蚊子孳生地。
彻底清理家庭内外各种容器小积水,盆罐倒置或清除,花瓶及时换水。
家庭莲缸要养鱼或加煤油。
水缸,天台水池要及时清洗,加盖。
疏通、
排除天台沟渠积水。
清理露天堆放轮胎。
全面清理室内外环境,清除杂物和卫生死角,填平坑洼,消除蚊子孳生、栖息场所。
2、药物杀蚊。
外环境可使用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菊酯类药物和敌敌畏,家庭可采用高效低毒菊酯类气雾剂,驱除蚊子。
3、用蚊香驱蚊。
具体的使用方法为:睡前1-2小时将门窗紧闭,点燃蚊香,待进入室内睡觉时再将门窗打开,以保持空气流通。
4、驱避剂。
包括风油精、避蚊酯等。
5、蚊帐。
在蚊虫较多及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应使用蚊帐。
6、植物驱蚊。
在室内的花盆里栽一两株西红柿,西红柿枝叶发出的气味会把蚊子赶走;在门前窗后栽上几盆凤仙花、薄荷、夜来香,这些花草散发的气味可拒绝蚊子于门外。
7、气味驱蚊。
在室内点燃几块橘皮,它的青烟就会使蚊子仓皇逃窜;在身上或枕头洒些香水,有较好的驱蚊作用;在座位下或腿旁放两三盒揭开的清凉油或风油精,蚊子就会“闻而生畏”,远而避之。
8、服药驱蚊。
蚊子害怕维生素B的气味,人服了维生素后,维生素B 的气味会随汗液分泌到皮肤,蚊子一闻到这种气味就会“逃之夭夭”。
9、光源驱蚊。
用一张橘红色的玻璃纸(或绸布)套在40瓦以上的电灯泡上,使灯变成橘红色,蚊子也会“见光而逃”。
(二)做好个人防护:白纹伊蚊吸血有二次活动高峰(即日出前1-2
小时左右和日落后2-3小时左右)。
夏秋季外出注意防护,野外活动穿长衣裤、鞋袜,避开二次活动高峰。
尽量少到蚊子易孳生场所停留或活动。
流行期间少外出,不到病人家中。
(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夏秋之间,注意保暖,防感冒;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个人或家庭、邻居有疑似病人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