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合集下载

2024年学校传染病防控培训课件

2024年学校传染病防控培训课件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2024年学校传染病防控培训,旨在提升大家对传染病的认识,增强防控意识,共同维护校园的健康与安全。

传染病防控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下面,我将从传染病的概述、学校传染病的特点、常见学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以及学校传染病防控的策略与措施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传染病的概述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传染病具有流行性、传染性和季节性等特点。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病毒性传染病(如流感、麻疹、水痘等)、细菌性传染病(如痢疾、肺结核等)、寄生虫病(如疟疾、蛔虫病等)以及性传播疾病等。

二、学校传染病的特点学校作为人员密集的场所,传染病一旦发生,很容易在学生和教职员工中迅速传播。

学校传染病的特点主要有:1.易感人群集中: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多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

2.传播途径多样:学校环境中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都可能导致传染病扩散。

3.病情复杂:学生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或者存在基础疾病,使得传染病病情可能更加复杂。

4.社会影响大:学校传染病不仅影响学生的健康,还可能影响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

三、常见学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1.疫苗接种:通过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多种传染病,如麻疹、腮腺炎、风疹、乙肝等。

2.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3.个人卫生:教育学生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4.环境清洁:定期对教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良好的通风。

5.疾病监测:建立学生健康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传染病病例。

6.隔离措施:对确诊的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四、学校传染病防控的策略与措施1.建立应急预案:学校应制定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处理流程。

2.加强健康监测:定期对学生和教职员工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传染病隐患。

学校重点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学校重点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做好学生健康监测
01
02
03
建立健康档案
为每个学生建立健康档案, 记录其健康状况和疫苗接 种情况。
定期进行体检
定期对学生开展体检,及 早发现潜在疾病和异常情 况。
加强晨检和午检
加强对学生晨检和午检工 作,及时发现发热、咳嗽 等症状,采取相应措施。
04
学校传染病防控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

问题一:学生防控意识不足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传播
控制疫情源头
通过培训,学校可以及时发现传染病病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源头,防止 传染病扩散。
提高应对能力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可以提高学校应对传染病的能力,确保在疫情发生时 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03
学校传染病防控的主要措施
建立完善的防控体系
制定传染病防控方案
学校应制定完善的传染病防控方案,明确防控目标、措施和责任 人。
失败案例:某幼儿园传染病爆发事件及教训
疫情发现不及时
幼儿园在传染病爆发初期未能及时发现疫情,导致疫情迅 速蔓延。
防控措施不到位
幼儿园在疫情发生后未能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如及时隔 离患者、加强消毒等。
师生防控意识薄弱
幼儿园师生对传染病防控知识了解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 识和能力。
教训
学校应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机制,提高师生防控意识,加 强校园环境卫生管理,确保在传染病爆发时能够及时发现 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06
结语
总结培训内容
培训重点
本次培训重点介绍了学校常见传 染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及防控措 施,如流感、水痘、手足口病等。
培训形式
培训采用讲座、案例分析、互动问 答等多种形式,使参训教师深入了 解学校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性及具体 操作方法。

校园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方案

校园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方案

校园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方案1. 培训目标- 提高师生对常见传染病的认识,包括病因、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 增强师生的传染病防控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 建立和完善学校传染病防控管理体系,提高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效率。

2. 培训对象- 全体师生- 特别是学校卫生保健人员、班主任和辅导员3. 培训内容3.1 传染病基础知识- 传染病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3.2 常见传染病介绍- 流感- 手足口病- 水痘- 肺结核- 艾滋病3.3 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如勤洗手、戴口罩等- 环境卫生管理,如定期消毒、通风等- 健康监测,如晨检、因病缺勤追踪等3.4 应急处置- 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的报告程序- 隔离措施和转诊流程- 学校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4. 培训方式- 讲座:邀请专业医生或卫生防疫专家进行授课- 研讨会:分组讨论,分享经验和心得- 实操演练:模拟传染病疫情,进行应急处置演练5. 培训时间与地点- 时间:每年定期进行,如每学期末或开学初- 地点:学校会议室、教室或卫生保健室6. 培训效果评估- 问卷调查:培训前后,对师生的传染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培训效果- 考核:对师生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考核,评估培训效果- 反馈:收集师生对培训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培训方案7. 持续改进- 定期更新培训内容,紧跟传染病防治的最新研究成果- 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培训方式和时间- 加强对师生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8. 附录- 培训教材和参考资料- 问卷调查表- 考核标准和评分细则以上培训方案旨在提高全体师生对传染病防治知识的认识,增强防控意识,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希望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为创建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贡献力量。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在学校这样人员密集的场所,传染病的防控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师生的健康和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学校有必要开展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

一、常见的学校传染病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常见的学校传染病有哪些。

1、流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乏力等。

流感病毒传播迅速,容易在学校这样的集体环境中引起大规模的流行。

2、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

患者通常会出现皮疹、发热等症状,皮疹先见于躯干和头部,然后延及面部和四肢。

3、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 5 岁以下儿童,由肠道病毒引起。

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伴有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

4、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有发热、咳嗽、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和皮肤红色斑丘疹。

5、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症状较轻,通常表现为发热、皮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

6、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

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了解了常见的传染病,我们还需要知道它们是如何传播的。

1、空气传播这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比如流感、麻疹、风疹等疾病的病原体可以通过飞沫在空气中传播,当人们吸入带有病原体的飞沫时,就有可能感染疾病。

2、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如手足口病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皮疹、疱疹液而感染;间接接触传播,如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如毛巾、餐具等也可能感染疾病。

3、消化道传播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等疾病可以通过被污染的食物和水进入人体消化道而引起感染。

4、虫媒传播某些传染病,如疟疾,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三、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针对学校传染病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1、加强健康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向师生宣传传染病防控知识,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学校传染病防治培训讲稿范文(三篇)

学校传染病防治培训讲稿范文(三篇)

学校传染病防治培训讲稿范文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授有关学校传染病防治的培训课程。

传染病是指由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霉菌、寄生虫等)引起的,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传播途径传播给其他人的疾病。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传染病防治尤为重要。

下面我们将从传染病的预防、传播途径和日常预防措施三个方面来介绍。

一、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及时、有效地采取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地遏制传染病的传播。

首先,师生们要注重个人卫生,保持身体清洁。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比如勤洗手、刷牙、洗澡等,是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基础。

尤其是在接触脏物、垃圾、动物等之后,一定要及时洗手,避免手部细菌传播给身体其他部位。

此外,学校要强化对学生的健康宣传,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其次,注意饮食卫生。

保证食品的安全和卫生是防止食源性传染病的关键。

师生们要选择正规的餐饮场所就餐,不乱吃野味和生食,不过量食用富含细菌的食品,如生鱼片等。

此外,要加强食品的储存和处理,避免食物变质和交叉感染。

最后,学校要定期进行卫生清理和消毒。

长时间不进行室内清理和通风,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增加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因此,学校要定期进行卫生清扫和消毒,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清洁和卫生。

二、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了解它们的传播途径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以下是常见的传染病传播途径:1.空气传播:某些病菌通过空气悬浮传播给他人。

比如流感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

因此,在疫情高发期,我们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通风,不与患病者过于接近,避免呼吸道疾病的传播。

2.接触传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都可能传播疾病。

直接接触是指与患有传染病的人进行亲密接触,比如握手、拥抱等。

间接接触是指通过共用的物品传播,比如公共厕所、餐具等。

因此,我们要避免与患病者进行亲密接触,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随意使用他人的物品。

学校传染病防护知识普及培训方案

学校传染病防护知识普及培训方案

学校传染病防护知识普及培训方案背景传染病在学校环境中容易传播,对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

为了提高学校师生的传染病防护意识和应对能力,制定了以下的培训方案。

培训目标- 提高学校师生对传染病的认知水平;- 掌握基本的传染病防护知识和技能;- 学会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提高学校师生的清洁卫生意识。

培训内容1. 传染病基础知识- 常见传染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严重性和对个人健康的影响。

2. 个人卫生与清洁- 手卫生的重要性和正确洗手的步骤;- 如何妥善处理垃圾和废弃物;- 如何保持室内空气清洁。

3. 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口罩的正确佩戴和摘除方法;- 使用消毒液和洗手液的正确方法;- 如何正确佩戴和脱掉一次性手套。

4. 传染病防护措施- 学校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推行常规体温检测和健康监测;- 学校应急响应和疫情管理措施。

培训方法1. 宣传教育- 制作宣传海报、宣传册等宣传资料,提高学生和教职员工的传染病防护意识;- 在学校广播、电子显示屏等媒体上播放相关宣传片或宣传音频。

2. 线上培训- 利用学校网络平台或在线会议工具,组织线上培训课程;- 邀请专业医生或疾控专家进行在线讲座,解答相关问题。

3. 现场演练- 组织学生和教职员工参与传染病防护演练,包括正确佩戴口罩、洗手等操作;- 定期进行防护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培训评估1. 培训前测试- 通过问卷调查或在线测试,了解学生和教职员工对传染病防护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培训后评估- 组织学生和教职员工进行培训后的测试,以评估培训效果;- 收集培训参与者的反馈意见,改进培训内容和方法。

培训资源1. 宣传资料和工具- 印刷宣传海报、宣传册等;- 宣传片、宣传音频等多媒体资料。

2. 在线培训平台和工具- 学校网络平台;- 在线会议工具如Zoom、Teams等。

3. 防护用品- 口罩、消毒液、洗手液等个人防护用品;- 清洁用品和设备。

学校传染病防护知识普及培训方案

学校传染病防护知识普及培训方案

学校传染病防护知识普及培训方案1. 培训目的为了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提高师生员工的传染病防护意识和能力,确保学校公共卫生安全,我们特制定本培训方案。

通过培训,使师生员工了解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法,形成良好的传染病防护氛围。

2. 培训对象全校师生员工,包括教师、学生、食堂工作人员、保洁人员等。

3. 培训内容3.1 传染病基础知识1. 传染病的定义与分类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3. 传染病的发病机理4. 传染病的临床表现3.2 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2. 做好环境卫生管理3. 实行严格的病例管理4. 加强疫苗接种3.3 学校的传染病防控措施1. 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制度2. 制定传染病应急预案3. 落实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制度4. 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3.4 传染病的识别与报告1. 识别传染病病例2. 掌握报告程序与方法3. 及时隔离与治疗病例3.5 应急处置1. 发现传染病病例时的应急处置2. 传染病爆发时的应急处置3. 与卫生部门的沟通协调4. 培训方式结合线上与线下培训,采用PPT讲解、视频教学、互动问答、实操演练等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5. 培训时间与地点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确保覆盖全校师生员工地点:学校会议室、教室、食堂等6. 培训效果评估通过问卷调查、考核测试、实操演练等方式,评估培训效果,对培训效果不理想的师生员工进行补充培训。

7. 培训组织与实施由学校卫生部门负责组织与实施,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8. 培训经费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预算培训经费,包括培训场地、培训资料、培训师资等费用。

通过本培训方案的实施,我们期望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传染病防护意识与能力,切实保障学校公共卫生安全。

学校传染病防控培训课件PPT课件

学校传染病防控培训课件PPT课件

储备防疫物资
储备足够的口罩、消毒液、 防护服等防疫物资,确保 应急处置时能够及时调配。
加强应急演练
定期开展传染病防控应急 演练,提高学校应对突发 疫情的能力。
04 常见学校传染病及预防
流感
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 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 病,具有高度传染性。
预防措施包括接种流 感疫苗,勤洗手,避 免接触生病的人,开 窗通风等。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总结词
明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助于切断传播链,降低感染风险。
详细描述
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飞沫、尘埃等在空气中传播,如流感、结核等;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接 触传播,如皮肤接触、握手等,如肠道感染、皮肤感染等;消化道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食物、水等传播,如霍乱、 痢疾等;血液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血液、体液等传播,如艾滋病、乙肝等。
定期检查和巡查
建立长效机制
定期对学校卫生状况进行检查和巡查,及 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将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管理 体系,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防控工作的持 续性和有效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成功案例二
某中学在流感高发季节,严格执行晨检和午检制度,及时发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学生,采取隔离治 疗措施,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自我防护意识,有效预防了流感的爆发。
防控失败案例分析
失败案例一
某幼儿园未及时发现病例,导致疫情在校园内迅速传播。事后调查发现,该幼儿园缺乏 有效的晨检和午检制度,未能及时发现病例,且在疫情发生后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
01
定期对学生开展健康体检,及早发现潜在疾病和异常情况。
开展传染病筛查
02
根据疫情情况,开展特定传染病的筛查工作,如肺结核、流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3-1一、传染病基本知识(一)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由病原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感染症,感染症中能够在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组疾病称为传染病。

病原生物包括朊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以及原虫和蠕虫等寄生虫。

(二)传染病种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2004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根据本法规定,目前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8种,1、甲类传染病:有2种,即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共有25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共有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手足口病今年已被国家例为丙类传染病。

二、传染病感染过程(一)、感染的概念:病原体侵入机体,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二)、传染的五种表现:1、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

(不发病)2、病原携带状态。

3、隐性感染。

4、潜伏性感染。

5、显性感染(发病)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流行过程: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侵入易感机体的过程。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若有一个条件缺失将不会被感染(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传染源:指有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染源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受感染的动物四个方面。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某些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

一般有以下几种:1、空气、飞沫、尘埃常见于呼吸道感染的传染病;2、水、食物、苍蝇常引起消化道传染病;3、手、用具、玩具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既可引起呼吸道传染病又可引起消化道传染病;4、吸血昆虫又称虫媒传播;5、体液:血液传播(乙型肝炎、艾滋病等);6、土壤、疫水又称接触传播;7、母婴传播在母亲怀孕和生产时传染给婴儿。

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容易感染的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

易感者: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

四、传染病的治疗治疗原则:早期隔离治疗,尽可能做到就近就地医疗。

治疗方法:(1)一般支持疗法(2)病原疗法(3)对症疗法(4)中医中药及针灸治疗五、常见传染病的预防1、管理传染源:首先对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对病原携带者首先应早期发现,同时对病原携带者需进行隔离和治疗,并培养其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其尽可能减少传播机会.2、切断传播途径:应采取一般卫生措施、消毒和杀虫。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要做好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工作。

3、保护易感人群:通过增强非特异免疫、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等综合措施加强个人防护.六、学校常见的传染病1、呼吸道传染病: 肺结核、流感、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2、肠道传染病:甲肝、手足口病等。

(一)肺结核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排菌患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

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

除少数起病急骤外,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

长期表现为低热、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与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若能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

1.传染源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以空气传播为主,即飞沫感染为最常见的方式。

肺结核患者排菌量越多,其对其他人群造成的危害性也越大。

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的痰液。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带菌飞沫而被感染。

飞沫直径1~5μm最易沉积于肺泡。

痰干燥后结核杆菌随尘埃吸入也可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1)全身症状起病多为缓慢,表现为长期午后或傍晚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盗汗等。

(2)呼吸系统症状通常为干咳或带少量粘液痰,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脓性。

约1/3患者有不同程度咯血。

辅助检查:1.结核菌检查是确诊肺结核最特异性的方法,痰中找到结核菌是确诊肺结核的可靠依据。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对肺结核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且能够确定病灶性质、部位、范围。

3.结核菌素(简称结素)皮肤试验是诊断结核感染的参考指标。

(二)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如发热、剧烈头痛、全身酸痛、周身无力,而上呼吸道症状较轻为特征。

流行病学1.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经空气和飞沫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同流感病毒亚型间无交叉免疫力。

病毒变异后,人群重新易感而反复发病。

4.流行特征流感病毒具较强传染性,加之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要方式,极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

一般多发生于冬季。

主要发生于学校、单位、工厂及公共娱乐场所人群聚集的地方。

后期呼吸道并发症增多,尤其儿童及老年患者常并发肺炎,有较高的病死率。

临床表现:通常较普通感冒重,主要为急性发病,出现高热、寒颤、头痛、肌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同时亦可有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一般全身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少数病例可有腹泻呈水样便。

体检可见眼结膜充血、咽部充血、肺部可有干啰音。

发热一般持续3~5天后消退,但患者仍感明显乏力,乏力常持续1~2周才逐渐消失。

(三)风疹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风疹病人、无症状带病毒者。

以冬春两季发病较高。

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易感人群:1-5岁儿童较多,成人多数有抗体,偶可发病,育龄妇女对风疹较易感。

(近几年有发病年龄增高趋势)临床表现:主要为低热、轻度上呼吸道炎症、全身不适、乏力、喷嚏、流涕、轻咳等。

一般发热1-2天后皮疹出现淡红色皮疹,开始于面部,一日内波及躯干与四肢,手掌于足底无皮疹,躯干背部皮疹较密,经过3天左右自然消失,不留色素沉着,其他症状随之消失。

(四)水痘水痘:是水痘-带状疱疹所引起的儿童常见的急性传染病。

水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较多。

临床上全身症状轻微,有发热及全身性分批出现的皮疹,以斑疹、丘疹及迅速发展的疱疹和结痂为其特征。

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是唯一传染源,传染性强,发病1-2日至疱疹结痂时,均具有传染性。

皮疹全部结痂脱落后无传染性。

传播途径:以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一次发病可终身有较高免疫力。

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无力及上呼吸道炎症表现,持续1天左右。

起病后数小时或1-2日出现皮疹。

皮疹首见于躯干和头部,红斑疹迅速发展为丘疹,数小时后又变为疱疹,呈椭圆形,周围有红晕,形如露水珠滴,后浑浊,疱疹常伴有瘙痒。

皮疹呈向心分布以躯干为多,四肢较少,手掌及足底更少。

水痘为自限性疾病,10日左右自愈。

极少数人可以并发水痘脑炎、水痘肺炎等并发症。

(五)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伴咀嚼受阻为特征,同时可侵犯其他器官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

病人自腮腺肿大前7日至重大后9日有高度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传播,密切接触者亦可传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例多发生在5-15人群。

患病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

临床表现:多数以耳下部肿胀为首发症状,少数病例有发热、头痛、畏寒、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等症状。

1-2日后腮腺逐渐肿大,肿大先从一侧开始,局部皮肤紧张发亮,表面发红,发热38度-40度不等。

整个病程10-14日。

(六)猩红热猩红热:是化脓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莓样舌、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和疹褪后皮肤明显脱屑。

流行病学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和带菌者。

病人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期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皮疹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开始,疹间无正常皮肤,压之褪色。

面部潮红而无皮疹,口鼻周围相对苍白,称“口周苍白圈”,皮疹出现后48小时达高峰,然后依出疹顺序消退,2-4日褪尽。

疹褪后一周左右开始脱皮,脱皮持续2-4周,呈糠屑状、片状、大片状。

(七)麻疹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斑(柯氏斑在口腔两侧颊粘膜靠第一磨牙处的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为主要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感染麻疹,过去一般以8个月到5岁发病率最高,且每隔2~3年有一次大流行。

麻疹任何季节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发病最多。

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天(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天内,口咽、鼻、眼结膜分泌物、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大量病毒,具传染性。

恢复期不带病毒。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经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接触病人后90%以上易感者发病。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成人多因儿童时患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而获免疫力。

6个月内婴儿可受到母体抗体的保护,很少患病。

4.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多。

临床表现: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4天,伴体温增高,症状加重。

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涕、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眼结合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

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3~5天出齐。

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呈充血性皮疹,压之退色,初发时稀疏,色较淡,以后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少数病例可呈现出血性皮疹,压之不退,疹间皮肤正常。

出疹3~5天皮疹出齐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消退初期留浅褐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历时约1~2周。

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14天。

(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

主要临床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部分病人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