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绿城育华学校高中语文《师说》同步练习 苏教版
浙江省杭州市绿城育华学校高中语文《师说》同步练习 苏教版

《师说》同步练习【必做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郯.子(tán)六艺经传.(zuàn)贻.送(yí)B.句读.(dòu)苌弘.(cháng)老聃.(rán)C.阿谀.(yú)授.之书(sòu)蟠.桃(fán)D.或不.焉(fǒu)谄.媚(chǎn)嗟.乎(jiē)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A.孰能无惑.(疑难问题)惑.而不从师(遇到问题)则耻师焉,惑.矣(疑惑)B.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吾师.道也(学习)C.小学..(一般人)或不.也(通“否”)..而大遗(年纪小的人)今之众人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懂得)而耻.学于师(以…为耻)道.相似(道理)3.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句读之不知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人非生而知之者4.下列加点字与“孔子师郯子”中“师”的活用相同的一项()A.或.而不从师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其曲.中规 D.而耻.学于师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圣人..无常师C.古之学者..不如师..必有师 D.是故,弟子不必6.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輮以为轮C.何陋之有 D.不拘于时7.写出下列句子中“其、之”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郯子之徒。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5)其皆出于此乎?(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8.名句名篇默写。
(1)古之学者必有师。
,。
(2)是故圣益圣,。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4)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2题。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9课 师说同步训练 苏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9课 师说同步训练 苏教版必修11.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耻”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5分)A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B .孔子师.郯子、苌弘C .稍稍宾客..其父D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解析 A 、B 、C 三项是名词的意动用法;D 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D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 .是故无.贵无贱(无论,不分)B .小学而大遗.(丢弃)C .作《师说》以贻.之(赠送)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身体)解析 D 项身:自己。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5分) A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B .吾未见其.明也C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 .其.可怪也欤解析 A 、B 、C 三项为代词。
D 项为语气副词,用在句首,表示反问。
答案 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5分) A.⎩⎪⎨⎪⎧ 其贤.不及孔子师不必贤.于弟子B.⎩⎪⎨⎪⎧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故扬汤止沸,沸乃益.甚C.⎩⎪⎨⎪⎧ 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 古之学者必有师.吾师.道也解析 B 项副词,更加。
A 项名词,才能/形容词,高明。
C 项名词,道理/名词,风尚。
D 项名词,老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答案 B5.介词“于”的意义较多,常见的有:从、在、向、对、对于、比、被等。
对下列各句中的“于”,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5分)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而耻学于师 ③其皆出于此乎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⑤不拘于时 ⑥学于余 ⑦青,取之于蓝 ⑧而青于蓝 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⑩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A .⑤⑩B .④⑧C .③⑥D .①⑨解析 ①在;②向;③⑦从;④对于;⑤⑩被;⑥向;⑧比;⑨对。
答案 A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6~9题。
高中语文(师说)同步练习4 苏教版必修1 试题

《师说》练习1、从下列各题的加点词中,分别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
①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C.从华容道步走 D. 道中迷雾冰滑答:〔〕与〔〕②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此世所以不传也答:〔〕与〔〕③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圣益圣,愚益愚 C.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D.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答:〔〕与〔〕2、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
如“吾从而师之”的“师”,就有“以……为师”的意思。
这叫做“意动用法”。
说说下边句子里加点的词用作什么词类,作何解释。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耻: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羞:④登泰山而小天下小:⑤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宾客:⑥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①古之学者古:;今:②句读之不知古:;今:③小学而大遗古:;今:4、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②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文:5、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答:6、与《捕蛇者说》比较,指出它们运用的对比手法有什么不同?答:7、背诵全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嗟夫!师道之不传也久()!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高一语文秋季备课系列:《师说》同步练习20(苏教版必修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
吴起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
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
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
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善。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
”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
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
’武侯即曰:‘奈何?’群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
以此卜之。
’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
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
”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
武侯疑子而弗信也。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吴起贤,至则相楚。
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坐射起而夷宗者七十余家。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删节)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侯浮.西河而下浮:泛舟B.公叔为相,尚.魏公主尚:崇尚C.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贱:轻视D.坐射起而夷.宗者七十余家夷:诛杀【解析】 B. 娶(公主)为妻。
高中语文《师说》 同步检测题 苏教版必修1

9.师说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圣.益圣.(前一个“圣”是名词,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圣明)B.六艺..经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是故:因此)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教育)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B.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复可知矣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古之学者..,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必有师 B.今之众人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4.下列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夫秦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不含意动用法的一项是()A.耻学于师 B.吾妻之美我者C.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D.不耻下问二、课外语段阅读送李愿归盘谷序(节选)韩愈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
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
供经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
喜有赏,怒有刑。
才峻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师说 同步练习1

师说同步练习1一、基础训练1.对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多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则耻师.焉,惑矣③其.皆出于此乎④吾未见其.明也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解析:要准确把握同类活用的类型。
①②两个“师”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当“从师”讲;③④两个“其”字,③是副同当表推测的“大概”“恐怕”讲,④是代词,指士大夫之族。
答案:D2.找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解析:A.受—授;B.不—否;D.生—性。
答案:C3.下列加点的词全属意动用法的一组是()①臣请完.璧归赵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③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④大王必欲急.臣⑤兵精足用,英雄乐.业⑥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⑦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⑧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②③⑤⑥D.①④⑦⑧解析:①完: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完好地”;②耻: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③小: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小”;④急: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急”;⑤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⑥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宾客: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⑦闻:动词,使动用法,“使……闻”;⑧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答案:C4.判断下列句子分别属于哪一类()A.宾语前置句B.定语后置句C.状语后置句(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舜以天子询于匹夫()(4)诚取善之弘也()(5)孜孜焉唯进修是急()(6)古之人不余欺也()(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不拘于时,学于余()解析:要准确把握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的特征。
答案:(l)B(2)A(3)C(4)B(5)A(6)A(7)C(8)C5.下面的句子,朗读正确的一项是()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解析:发语词后要停顿,主谓成分之间要停顿。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训练:第二单元第8课《师说》 Word版含答案.doc

苏教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8课《师说》同步训练(时间:45分钟分值:51分)一、基础巩固(21分)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C.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解析:选C。
A项,受,同“授”;B项,不,同“否”;D项,生,同“性”。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不耻相师.师:老师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道理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解析:选B。
师:动词,学习。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 吾从而.师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其.为惑也终不解矣D.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生乎.吾前解析:选B。
B项,“之”,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而”,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递进关系;C项,“其”,代词,他们/指示代词,那些;D项,“乎”,语气词,呢/介词,在。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解析:选A。
“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传道”古义为“传授道理”,“众人”古义为“一般人”,“小学”古义为“小的方面学习”,“古文”古义为“先秦及秦汉散文”。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君子不齿.A.小.学而大遗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吾从而师.之D.位卑则足羞.解析:选C。
与例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A项,形容词用作名词;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不拘于时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解析:选A。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二专题1.2 同步练习 《师说》

《师说》(一)基础知识积累1. 解释加点词语的古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___________________今:有专门学问的人(2)句读..之不知古:___________________今:看字发出声音(3)小学..而大遗古:___________________今: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5)吾从而..师之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___________________今:常用义为“没有”。
(7)今之众人..古:___________________今:常指许多人(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___________________今:用不着,不需要2.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和意思。
(1)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从而师.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学而大.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积累下列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通“__________”(2)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通“__________”4. 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同步练习
【必做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郯.子(tán)六艺经传.(zuàn)贻.送(yí)
B.句读.(dòu)苌弘.(cháng)老聃.(rán)
C.阿谀.(yú)授.之书(sòu)蟠.桃(fán)
D.或不.焉(fǒu)谄.媚(chǎn)嗟.乎(jiē)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孰能无惑.(疑难问题)惑.而不从师(遇到问题)则耻师焉,惑.矣(疑惑)B.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吾师.道也(学习)
C.小学
..(一般人)或不.也(通“否”)..而大遗(年纪小的人)今之众人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懂得)而耻.学于师(以…为耻)道.相似(道理)
3.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句读之不知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人非生而知之者4.下列加点字与“孔子师郯子”中“师”的活用相同的一项()
A.或.而不从师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其曲.中规 D.而耻.学于师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圣人
..无常师
C.古之学者
..不如师
..必有师 D.是故,弟子不必
6.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輮以为轮
C.何陋之有 D.不拘于时
7.写出下列句子中“其、之”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郯子之徒。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5)其皆出于此乎?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8.名句名篇默写。
(1)古之学者必有师。
,。
(2)是故圣益圣,。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4)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2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9.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传授
B.惑而不从师惑:疑惑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一般人
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道:道德学问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蚓无爪牙之利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人非生而知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可怪也欤!
11.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选做题】
1.第一段中提出教师三项任务,但本段仅阐述了其中两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
为什么?(2)所阐述的两项中,哪一项是主要的?有什么理由?
2.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
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所有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
4.讨论:“圣人无常师”这个说法的实质是什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师说》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必做题】
1.D (A项中“传”应读为zhuàn;B项中“聃”应读dàn;C项中“授”应读“shòu”,2.B (A项中“惑”意为:糊涂;C项中“小学”意为:学习小的方面;D项中“道”意为:道德
3.A(A项中“受”通“授”,教授)
4.D(师:意动用法,以…为师;或:形作动,遇到疑惑;圣:形作名,圣人;曲:形作名,弯曲度;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
5.B(A项“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人;C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定成就的人;D项“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6.C(与例句同为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A项为判断句,B项为省略句;D项为被动句
7.(1)其:代词,代他的,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之:代词,这,这一类人(3)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4)其: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
者);(5)其: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6)第一个其:代词,他;第二个其: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8.(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愚益愚,愚人之所以为愚人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9.B (“或”应该解释为“遇到疑惑”)
10.C(而都是连词,表承接;A项于介词,表被动/介词,从;B项之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宾语前置标志;D项其代词,代那些/副词,表反问。
)
11.D (这个对比,目的在于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12.(1)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没有看出他们明智的地方。
【选做题】
1. 答案要点:①“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
皆知。
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
②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
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例证略)。
③“师道”的口号的提出是有积极意义的,“道”是知识的统帅。
“师道”才能学到根本上,这一点在今天仍有借鉴的价值。
2.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1)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
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的批判语气十分严厉,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
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这段话中的“众人”(从下文看,至少不能包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等也都是指士大夫阶层说的)。
(2)例如“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表面上是作者的慨叹,其实骂尽了士大夫阶层中的腐
儒及不学无术之辈,他们读了几本书,自以为了不起,实则是一本湖涂帐,真要问起他们,就会瞠目结舌,说不出个所以然的。
“圣益圣,愚益愚”,语气是斩钉截铁的,不容置辩,也是骂这个阶层中的高位置的人(还有一些例子,可参见前面的分析)。
4.小结要点:(1)“圣人无常师”这一命题,出自《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贡语)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
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
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
孔子向这么多的人学习,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2)人总是有长处也有短处的,用这种观点来看周围的人,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3)韩愈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告诉我们要向闻道在先的人学习,向术业上有专长的人学习,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