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模式的现代价值

合集下载

儒家君子理想对现代人格修养的意义

儒家君子理想对现代人格修养的意义

儒家君子理想对现代人格修养的意义儒家人格思想不仅有益于培养现代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高尚人格,而且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恰当的礼仪行为。

君子内涵的演变君子范畴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和被使用,其最初涵义是泛指西周时期的与劳动者阶层(小人)相对而言的贵族统治者阶层,是贵族男子的通称。

西周未年开始,整个社会发生变动。

贵族君子也开始趋于衰落。

大部分贵族被变动的浪潮从高岸抛到深谷,君子称号的原有内涵开始丧失。

君子内涵标准的丧失,并不意味着君子范畴本身遭到毁弃,而恰恰是使君子内涵从单纯依赖身份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思想史的进程表明,新旧思想体系的转折过渡有两种方式,一种以全新的概念表达全新的思想内容;二是利用现成的概念来表达新思想内容,使旧概念与新内容相结合而重新获得发展。

君子范畴的内涵演变采取的是后一种进程方式。

春秋时期社会的动荡变革产生出新的社会内容。

这种新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是个人逐渐挣脱宗族体系的束缚而获得不同程度的独立与解放。

这极大地刺激和推动了士阶层的兴起。

其二是突出人的作用与能力的人文精神的勃兴。

第三个方面是人们开始探索与追求人的新品格的新的人生观,新的价值观念不断涌现并逐渐流行。

以上新时代精神内容的三个方面是同时性的,是相互渗透的、相互作用的的时代统一体。

先秦儒家就是在此基础上顺应时代的要求从理论上完成了新价值观的建树,创立了新的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与君子品行西周以来的君子与小人是凝固的等级阶层的区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身份。

这种泾渭分明的身份界限在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那里不断变得模糊和淡化,并逐渐开始以道德品性的高下来区分君子与小人,看一个人能否成为君子,主要是看他是否具备君子的道德品格。

君子人格——个人层面先秦儒家将个体依靠自己的有为进取精神视为成就君子人格的唯一途径,个体自强不息的有为精神是君子必备的最基本品格。

孔子提出“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的论断,可说是第一次把是否依靠自己作为一个界标来区分君子与其他类型的人。

从儒家的“三立”看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从儒家的“三立”看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从儒家的“三立”看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儒家的“三立”即立德、立言、立功体现了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孔子创立儒学又亲自践行儒道,但却不能在"三立"方面达到完美,或取得完全的成功.儒学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被后人发扬光大的.我们今人评述孔子,分析他的成功与遗憾,可以从中感受先哲的人格魅力,体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精髓,对我们今天倡导政治文明和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公民道德教育活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家“三立”思想,即“立德、立功、立言”,一般认为来源于先秦儒家先驱人物——鲁国大夫叔孙豹的“三不朽”思想。

叔孙豹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阐述了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理想人生价值追求的思想。

从传统意义上来看,“立德”指儒家传统道德的养成,“立功”指建立功名,“立言”指著书立说等将自己的言行记录下来。

显然,从道德准则到价值追求再到价值实现途径三个步骤来看,儒家“三立”思想对理想人格的诉求把由个体层面改造主观世界的“立德”扩展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立功”、“立言”。

立德为基础,功与言是立德的自然推广和方法论延伸,由此可见,儒家“三立”思想本身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由世界觀扩展到方法论的切实可行的理论体系。

当代弘扬儒家“三立”思想,将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对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层面的客观需要日益凸显,在道德领域社会普遍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大学生道德观念树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道德需要的多元化与社会道德观念的多元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然而当前社会文化的快餐化、媚俗化倾向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蔓延,社会存在的浮躁、功利的现实心态,以及道德滑坡现象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深刻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

”当下弘扬道德观念,研究高校“立德”教育工作新思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摘要:所谓成人之道,是通过自身的修炼,成为一个理想的、完善的人。

成性就是成人,人性的完善就是人的完善。

先秦儒家的学说虽然千差万别,但字里行间却体现出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追求,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操作程序即是对如何成人的完美概括。

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理论对人自身的深切关注,特别是对人格的自我完善即道德自律的提倡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这也是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理论的当代价值所在。

关键词:成人之道人性论理想人格八条目道德自律一、人性论――先秦儒家成人之道的理论基石成人就是成性,人性的完善代表人的完善,讨论成人之道就离不开对人性的探讨,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介绍一下儒家的人性论。

自从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的观点后,孟子强调并发挥了“性相近”思想,提出了性善论;荀子则坚持并发挥了“习相远”思想,提出了性恶论。

孟荀两派的人性理论最终成为先秦儒家成人之道思想的理论基石。

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观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关人性问题的阐述。

他认为,人的本性本来相似相近,没有本质的差异,只是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才有了人性的种种区别。

孔子肯定了人性的共同性,还认为人性可以改变,但他没有进一步阐述人性的善恶问题。

这接下来的工作留给了孟子和荀子。

孟子认为,人性就是道德性,人们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善端。

道德并非由外部灌输从而进入人们的观念之中,而是先天就具有的,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以被称为“良知”、“良能”。

这些先天就具有的道德观念并非现成的,只是它们的萌芽状态,称之为“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1]同情心、羞耻心、谦让心、是非心是先天就具有的善端,每一个人只要保存和扩充这四个善端,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

孟子的性善论解决了为善何以可能的问题,但对于为什么善的人性会在环境的影响下变恶,孟子的解释不是那么令人信服。

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

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

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内涵及其对现代德育的启示与价值。

先秦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圣外王”的理念塑造了一种独特的人格模式,这种人格模式不仅在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积极的德育价值。

通过对这一理念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同时挖掘其对于现代德育工作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对“内圣外王”理想人格进行系统的阐释。

通过解读先秦儒家经典文献,揭示“内圣”与“外王”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呈现出一种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这种理想人格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及其影响,以揭示其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对现代德育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德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而先秦儒家的“内圣外王”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通过对其内涵的深入挖掘,我们可以发现其对于现代德育目标的设定、德育内容的构建以及德育方法的创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分析“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在现代德育实践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结合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将这一理念融入现代德育工作中,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文还将评估这种应用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和影响,以验证其现代德育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研究,揭示其对现代德育的启示和价值。

通过对其内涵的阐释、对现代德育的启示以及对现代德育实践的应用分析,我们期望能够为现代德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二、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内涵先秦儒家思想中,“内圣外王”理念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理想人格模式,它融合了个体修养与社会责任,既关注内心的修炼与道德的完善,又强调外在事功的成就与社会秩序的维护。

这一理念在儒家经典中得到了深入阐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理论建构及其现代价值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理论建构及其现代价值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基金项目 君子文化及其当代价值和践行路径研究 (17WTA12)的阶段性成果ꎮ作者简介:高恒天(1963 )ꎬ男ꎬ陕西兴平人ꎬ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ꎬ长沙ꎬ410083ꎻ杨㊀杰(1993 )ꎬ男ꎬ湖南慈利人ꎬ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博士生ꎬ长沙ꎬ410083ꎮ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理论建构及其现代价值高恒天㊀杨㊀杰㊀㊀摘㊀要: 君子 是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垂范与表征ꎮ«诗经»中通过 诗 的艺术形式真切而周详地展现了 君子 意涵的演进过程ꎻ«周易»则秉持 天人合一 和 推天道以明人事 的整体思维构建了后启百家又独具特色的易学君子观ꎻ«论语»以 文质彬彬ꎬ然后君子 的概括性语言ꎬ透露出 文 与 质 在规范论域和道德论域的各自内蕴及其相互关系ꎮ 君子人格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价值:无论是重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ꎬ还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ꎬ亦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ꎬ都需要我们从多元理解的维度重新诠释古典 君子论 ꎮ㊀㊀关键词:君子ꎻ文质彬彬ꎻ现代诠释㊀㊀ 君子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ꎮ千百年来ꎬ士林儒生皆以玉成君子人格为其精神追求ꎬ儒家修养学问中亦以陶铸君子意蕴为其主要目标ꎮ尽管每个时代对 君子人格 之界定都有特殊的内涵和形象ꎬ但考诸先贤之学ꎬ我们不得不承认ꎬ君子理想人格的成型至迟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奠定了基础ꎮ早在孔子之前ꎬ 君子 称谓便已流行于世ꎬ但其具体指称尚不包涵道德意味ꎬ而是倾向于身份尊崇的贵族统治者或女子称说丈夫ꎬ例如在«诗经»中就多用此意ꎬ与此同时ꎬ君子人格也不是道德理想的最高体现ꎮ迨至春秋战国ꎬ诸侯蜂起㊁社会暴动㊁战争频仍ꎬ造成所谓 礼崩乐坏 的混乱局面ꎬ以巫史文化为代表的原始天命意志难以为继ꎬ 神本位 逐渐向 人本位 转变ꎬ长久以来宗法体系内部维系人们的传统氏族血缘纽带也逐渐瓦解ꎬ以致于曾子发出如此感叹: 上失其道ꎬ民散久矣ꎮ («论语 子张»)作为殷商后裔ꎬ面对 天下失道ꎬ民不复古 的现实情形ꎬ孔子致力于恢复殷礼ꎬ传承道统ꎬ所谓 周监于二代ꎬ郁郁乎文哉ꎬ吾从周ꎮ («论语 八侑»)其中既透显出孔子挽救社稷颓势的价值取舍ꎬ同时也隐含着没落贵族身份的叹惋与唏嘘ꎮ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ꎬ孔子倡导 君子人格 的理想诉求ꎬ其首要旨趣显然是借 君子之道 来继承发扬周朝 礼乐文化 ꎮ如前所述ꎬ在孔子那里ꎬ他所要恢复的 礼乐文化 即是西周时期的典章制度㊁道德伦理ꎬ即 原始巫术礼仪基础上的晚期氏族统治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ꎮ[1]2纵观«论语»一书ꎬ涉及 君子 之论述广布全篇ꎬ然其各处具体指称则多有分殊ꎬ既有在境界论意义上所讲的 君子食无求饱ꎬ居无求安 ꎬ也有在义利之辨上所讲的 君子喻于义ꎬ小人喻于利 ꎬ还有在修养论意义上强调 君子义以为质ꎬ礼以行之ꎬ孙以出之ꎬ信以成之 ꎮ如此等等ꎬ不一而足ꎮ以下ꎬ本文将从考察 君子 原5始词义出发ꎬ通过辨析«诗经»及«周易» 君子观 之更迭ꎬ继而转到孔子所言 文质彬彬ꎬ然后君子 一语ꎬ立足于 文 与 质 两方面阐释其 君子 意涵ꎬ最后对其现代价值作出相关论述ꎮ一㊁ 君子 内涵之嬗变君子 一词起初并不连用ꎬ 君 和 子 各有所指ꎮ在甲骨文中ꎬ 君 字的上半部分为一手执笔的图形ꎬ在上古时代似乎是订立书契的行为ꎬ称 尹 ꎬ与 父 颇为相近ꎬ其中隐含着父辈掌权㊁制定规则的涵义ꎻ下半部分是 口 ꎬ表示传达上意㊁发布命令ꎬ但这并非是针对普遍意义上的人而言ꎬ应是专指地位尊崇㊁执掌政权的人ꎻ«说文解字»中对 君 解释道: 君ꎬ尊也ꎮ从尹ꎬ发号ꎬ故从口ꎮ古文象君坐形ꎮ [2]77由此可见ꎬ 君 在原初词义上是指大权在握㊁发号施令的管理阶层ꎬ后又引申为统治㊁主宰之义ꎬ值得注意的是ꎬ 君 并不仅仅是国君专称ꎬ也可用来指涉那些国家各级统治者ꎬ例如侯㊁卿㊁大夫等ꎬ概而言之ꎬ 君 最初内蕴着对身份的界定ꎬ并不包含道德色彩ꎬ即所谓 职位君子 ꎮ 子 ꎬ在古代是对男性的尊称ꎬ这一点似乎并无乖歧ꎮ 君子 合称最早见于记载我国夏㊁商㊁周时期政事史料的历史典籍«尚书»中ꎬ以通行本«尚书»为考据对象ꎬ可以发现在«尚书 周书»中«酒诰»㊁«召诰»㊁«无逸»及«秦誓»四篇中有所提及ꎮ其具体意蕴虽在细微之处少有分殊ꎬ但大体旨归殊无二致ꎬ或是对王臣的尊称ꎬ或是对王公的尊称ꎬ多相对 百姓 而言ꎬ顾颉刚曾作过注释: 君子小人ꎬ先秦以上以身份地位分ꎬ此时之君子指在官位者ꎮ [3]2177于今观之ꎬ这一论断似乎有失之偏颇之处ꎮ在«诗经»中ꎬ 职位君子 与 德位君子 几乎已经平分秋色ꎻ及至«论语»ꎬ其中绝大部分 君子 用词就已经与品行端正㊁德性高尚的人密切相关ꎮ应该说ꎬ早在先秦时期ꎬ 君子 之道德意涵就已基本奠定ꎬ尽管其后历朝历代对 君子 之衡量标准多有更迭ꎬ但其大致圭臬亦不出此方寸ꎮ(一)«诗经» 君子 正义«诗经»约成书于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ꎬ是我国浩瀚璀璨之诗歌文化的生命起点ꎮ今通行本按«风»㊁«雅»㊁«颂»三类编辑ꎬ«风»多为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ꎬ极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ꎻ«雅»又分«大雅»和«小雅»ꎬ是周人所谓的正声雅乐ꎬ所收录之大要为贵族宴享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ꎻ«颂»则是朝廷和贵族进行宗庙祭祀时的舞曲歌辞ꎬ可分为«周颂»㊁«鲁颂»及«商颂»ꎮ正因为«诗经»成书时间跨度较长ꎬ内容纷繁庞杂ꎬ因此ꎬ在考证«诗经»中 君子 一词具体所指时ꎬ往往能发现明显的演变过程ꎮ据相关统计ꎬ«诗经»中共在62首诗中出现 君子 183次ꎬ其中«鲁颂»1首1次ꎬ«大雅»9首28次ꎬ«小雅»32首102次ꎬ«国风»20首52次ꎮ 君子 意涵大体可分为三类:贵族统治者㊁有德行的贵族统治者㊁有德行的人ꎮ从时间上而言ꎬ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诗经»中 君子 指称从 职位君子 向 德位君子 过渡的趋势ꎮ贵族统治者 是 君子 最早的词义ꎬ但并不单指天子国君ꎬ也可用来指称王公大臣㊁诸侯大夫等次级统治者ꎬ诚如朱东润所讲: 君子二字ꎬ可以上赅天子诸侯ꎬ下赅卿大夫士ꎬ殆为统治阶级之通称ꎮ [4]13其真实内涵须根据诗歌具体情境进行分析研究ꎮ«小雅 巧言»曰: 乱之又生ꎬ君子信谗ꎮ君子如怒ꎬ乱庶遄沮ꎻ君子如祉ꎬ乱庶遄已ꎮ君子屡盟ꎬ乱是用长ꎮ君子信盗ꎬ乱是用暴ꎮ «毛诗序»评说: «巧言»ꎬ刺幽王也ꎮ大夫伤于馋ꎬ故作是诗ꎮ 天子若听信谗言ꎬ则祸乱丛生ꎮ天子若雷霆震怒ꎬ则祸患偃息ꎮ天子若选贤任能ꎬ则祸乱平定ꎮ天子若多签盟约ꎬ则祸患蜂起ꎮ天子若轻信国盗ꎬ则祸乱凶暴ꎮ诗中讽刺国君陷溺于阿谀奉承㊁虚伪不实的言论ꎬ致使朝政黑白颠倒㊁是非难辨ꎮ显然ꎬ这里的 君子 是指在位者或国君ꎬ并且是对无德之君的警告与规劝ꎮ又«小雅 采菽»曰: 君子来朝ꎬ何锡予之?君子来朝ꎬ言观其旂ꎮ载骖载驷ꎬ君子所届ꎮ乐只君子ꎬ天子命之ꎮ乐只君子ꎬ福禄申之ꎮ乐只君子ꎬ殿天子之邦ꎮ乐6只君子ꎬ万福攸同ꎮ乐只君子ꎬ天子葵之ꎮ乐只君子ꎬ福禄膍之ꎮ 此诗写诸侯前来周京朝见周王ꎬ一片龙旗飘扬㊁车马盈门㊁悠闲和乐的场景ꎬ周王反赠他们丰厚的赏赐ꎬ故诗人以此记之ꎮ陈廷杰«诗序解»说: 此诗写王者锡诸侯命服颇谦虚ꎬ当是诸侯来朝ꎬ人君致礼ꎮ诗人睹此情景ꎬ慨然而赋ꎬ于以见盛世之象焉ꎮ [5]542应该说ꎬ这一论断是有据可循的ꎮ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中同时出现 天子 和 君子 之称ꎬ显然ꎬ 天子 指周王无疑ꎬ有 天子所予ꎻ天子命之ꎻ殿天子之邦 可为佐证ꎮ而 君子 之意当为各方诸侯王臣ꎮ«毛诗序»中亦作此解ꎮ«诗经»中 君子 一词指称 贵族统治者 的案例还比比皆是ꎬ限于篇幅不作赘述ꎮ当 君子 作此义解时ꎬ重 位 不重 德 ꎬ仅是客观对象的代称ꎬ属中性词ꎮ如前所述ꎬ«诗经»成书年代跨度较长ꎬ«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于西周初期ꎬ«大雅»的小部分及«小雅»的大部分产生于周朝东迁前后ꎬ«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㊁«商颂»则诞生于春秋ꎮ从时间上而言ꎬ 君子 意涵中 有德行的统治者 这一义项多出现于«国风»和«小雅»中ꎬ相对其第一个义项为晚出ꎬ这也反映了 君子 概念由 位 向 德 的转变ꎮ«曹风 鸤鸠»曰: 淑人君子ꎬ其仪一兮ꎮ淑人君子ꎬ其带伊丝ꎮ淑人君子ꎬ其仪不忒ꎮ淑人君子ꎬ正是国人ꎮ 贤明高尚好君子ꎬ仪容风度正合宜ꎮ贤明高尚好君子ꎬ腰间佩带系青丝ꎮ贤明高尚好君子ꎬ言行仪容终如一ꎮ贤明高尚好君子ꎬ统领民众好长官ꎮ此诗歌颂统治者德高仪美㊁言行相顾ꎬ描述了一副宽博纯厚㊁至德感人之气象ꎮ方如润«诗经原始»认为: «鸤鸠»ꎬ追美曹之先君德足正人也 ꎬ诚哉斯言ꎮ«小雅 湛露»曰: 显允君子ꎬ莫不令德ꎮ岂弟君子ꎬ莫不令仪ꎮ «毛诗序»说: «湛露»ꎬ天子燕诸侯也 ꎮ这是记载周王宴请诸侯大夫的诗ꎬ第一章描述夜饮之兴ꎬ第二章描述夜饮之所ꎬ第三章则赞美与宴者高尚的品德和仪态ꎮ诗中 令德 ㊁ 令仪 之语已经突显出 君子 德位相称的思想维度ꎬ这与单纯指代所谓 贵族统治者 是有显著差异的ꎬ更消说«诗经»前期将那些德性欠缺㊁凶暴残酷的在位者也并称 君子 了ꎮ«诗经»中 君子 指称有德贵族的案例远不止此ꎬ譬如«旱麓»㊁«卷阿»中所言 岂弟君子 ꎬ«假乐»所言 假乐君子 ꎬ«小雅»所言 允矣君子 ㊁ 显允君子 ㊁ 淑人君子 等ꎬ均表现出对贵族统治者德行崇高的赞美与褒扬ꎮ此时ꎬ 君子 的词性亦开始由中性词向褒义词转化ꎬ但这一阶段 君子 之涵义尚没有扩充到普通民众ꎬ绝大部分依旧是指代贵族㊁统治者或在位者ꎮ«诗经» 君子 指称的第三个义项是有德者或在野之贤者ꎬ且仅见于«小雅»和«国风»中ꎬ加之所占比重较小ꎬ因此ꎬ在以往学界的相关研究中通常有失简略ꎮ然而ꎬ值得注意的是ꎬ 君子 意蕴的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时间顺序上的演进关系ꎬ同时意味着我国古代君子文化的成熟与确立ꎮ«小雅 隰桑»曰: 既见君子ꎬ其乐如何ꎮ既见君子ꎬ云何不乐ꎮ既见君子ꎬ德音孔胶ꎮ 乍看起来ꎬ这首诗所写的是思妇倾诉衷肠之感ꎬ所思之 君子 是其情人或丈夫ꎬ但方如润认为此诗 思贤人之在野也 ꎬ所谓 桑而曰隰ꎬ则以兴贤人君子之在野者可知ꎮ夫以贤人君子而隐处岩阿ꎬ则朝廷之上所处非贤人君子之俦又可知 («诗经原始»)ꎮ采用«诗经»惯用手法 兴 ꎬ并以隰桑起兴ꎬ衬托出君子高雅而隐遁的形象ꎮ朱熹则有不同看法ꎬ认为 此喜见君子之诗ꎬ 辞意大概与«菁莪»相类ꎮ然所谓君子ꎬ则不知其所指矣 («诗集传»)ꎬ此亦可备于一说ꎮ«魏风 伐檀»曰: 彼君子兮ꎬ不素餐兮!彼君子兮ꎬ不素食兮!彼君子兮ꎬ不素飧兮! 此诗主旨历来有所争议ꎬ«毛诗序»说: «伐檀»ꎬ刺贪也ꎮ在位贪鄙ꎬ无功而受禄ꎬ君子不得进仕尔 ꎬ认为这阙诗系讽刺贵族老爷们盘剥压榨劳动人民㊁白吃白喝坐享其成而作ꎬ郑玄亦持此看法ꎮ然朱熹则另辟蹊径ꎬ«诗序辨说»有言: 此诗专美君子之不素餐ꎮ«序»言刺贪ꎬ失其旨也ꎮ 以 君子 之 不素餐 ㊁ 不素食 ㊁ 不素飧 来反衬那些真正 不稼不穑 ㊁ 不狩不猎 而有所获7者ꎮ余以为朱子所说盖得其真味ꎬ«国风»大体出于春秋时期ꎬ此时«诗经»中所称之 君子 几乎已不用来指代无德的贵族统治者ꎬ而是倾向于指称有贤德的人ꎬ以突出君子之美ꎮ除此之外ꎬ«国风»中譬如«君子阳阳»㊁«风雨»㊁«淇奥»㊁«有杕之杜»等篇中所引 君子 均塑造了一个品德高尚㊁人格完善的君子形象ꎮ综上所述ꎬ«诗经»中 君子 意涵之变化是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步演进的ꎮ究其原因ꎬ盖有周一代ꎬ政局相对稳固ꎬ学在官府ꎬ贵族统治者在身份认同上具备某种固定性或先在性ꎬ在位者称 君子 似乎是自然而然㊁不证自明的ꎮ及至春秋时期ꎬ邦国紊乱ꎬ礼崩乐坏ꎬ 君子 亦不再是贵族统治者的专称ꎬ而是有德者居之ꎬ并且是人人可学而至的理想人格ꎮ这种典范的确立ꎬ张扬了 君子 内涵中的道德光辉ꎬ为中国人树立了孜孜以求㊁砺志笃行的人生理想ꎮ(二)«周易» 君子 正义«周易»原为卜筮之书ꎬ后被称作 诸经之首 ꎬ今通行本分«易经»与«易传»两部分ꎬ«易经»中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及卦名ꎬ还有卦辞与爻辞ꎻ«易传»则分为«彖传»(上㊁下)㊁«象传»(上㊁下)㊁«系辞»(上㊁下)㊁«文言»㊁«说卦»㊁«序卦»和«杂卦»十篇ꎬ相传为孔子所作ꎮ宋儒张载曾有言: «易»为君子谋ꎬ不为小人谋ꎮ故撰德于卦ꎬ虽爻有大小ꎬ及系辞其爻ꎬ必喻之以君子之义ꎮ [6]48在张载看来ꎬ«周易»中已将 君子 与 小人 对举ꎬ并且是从道德伦理之维度对二者进行剖判辨析ꎬ稽考«周易»之书ꎬ可知此言未为虚也ꎬ然或许亦当有增补之处ꎮ«周易»中曾多次言及 君子 ꎬ卦爻辞中就有十五卦有所关涉ꎬ可以说 君子 是«周易»记录历史㊁言说历史的主要载体之一ꎮ然而ꎬ关于«周易»中 君子 一词的具体指称ꎬ似乎还有待深入研究与探讨ꎮ粗略来看ꎬ«周易»中有关 君子 释义ꎬ有时指称职位君子ꎬ有时指称德位君子ꎮ当其指职位君子时ꎬ与«诗经»中无异ꎬ都是上层贵族统治阶级的代称ꎬ其内涵亦较为单一ꎬ譬如«周易 解»卦六五爻曰: 君子维有解ꎬ吉ꎮ有孚于小人ꎮ 周振甫先生将这里所讲的 君子 解读为 贵族 ꎬ而将 小人 解读为 奴隶 ꎬ从社会地位的角度把二者区分开来ꎬ其思路颇得共识ꎮ这部分前文已有所分析ꎬ此处便不再赘述ꎬ重点考察«周易»中德位君子的相关意涵ꎮ在«周易»一书中ꎬ 君子 一词反复出现二十多次ꎬ其中大部分都倾向于指称德位君子ꎬ这说明 君子之德 在«周易»中已经有所建构ꎬ余以为«周易»之君子形象有如下几方面的内涵ꎮ首先ꎬ君子当自强不息ꎮ«乾»是«周易»首卦ꎬ其«象传»曰: 天行ꎬ健ꎮ君子以自强不息ꎮ 观«周易»六十四卦ꎬ均可视作圣人设卦以写万物之象ꎬ并以此设教ꎬ嘱人效法天地之道ꎮ在«乾»卦«象传»中指出ꎬ天道运行刚健不衰ꎬ君子当保持刚毅特立的品格ꎬ树立自强不息的志向ꎮ再看«乾»卦卦辞:㊀㊀初九ꎬ潜龙勿用ꎮ九二ꎬ见龙在田ꎬ利见大人ꎮ九三ꎬ君子终日乾乾ꎬ夕惕若ꎬ厉无咎ꎮ九四ꎬ或跃在渊ꎬ无咎ꎮ九五ꎬ飞龙在天ꎬ利见大人ꎮ上九ꎬ亢龙有悔ꎮ用九ꎬ见群龙五首ꎬ吉ꎮ这段卦辞通过描述潜龙在渊㊁见龙在田㊁飞龙在天的动态过程ꎬ揭示了事物由隐至显㊁由弱至强的发展进程ꎬ着重强调君子在应对万物之体无常运转之时ꎬ应保持一种 乾乾之德 ꎮ所谓 乾道变化ꎬ各正性命 ꎬ天道刚健变化ꎬ始终规范着万物的本性和命运ꎬ君子需要时刻审慎客观环境ꎬ即便身处忧患之中ꎬ也要警醒自励ꎬ以等待时机的变动与转折ꎮ«周易»所昭示的自强不息的 乾乾之德 千百年来已经融入到民族性格之中ꎬ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中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ꎮ其次ꎬ君子当处中纯正ꎮ所谓 中 ꎬ在«周易»语境里ꎬ原指卦象中的第二爻和第五爻ꎬ分别代表内卦与外卦的中位ꎮ«观»卦九五爻曰: 观我生ꎬ君子无咎ꎮ 其意为视察我管辖的生民ꎬ君子没有过失ꎮ对此ꎬ虞翻注云: 得道处中ꎬ故君子无咎ꎮ 实际上ꎬ这里所作注解已经含有道德意义ꎬ君子在治理生民㊁反省己过时ꎬ需8不偏不倚㊁执中行事ꎬ然后方能避免过错ꎬ处中得吉ꎮ所谓 正 ꎬ在«周易»卦象里ꎬ是描述阳爻居阳位㊁阴爻居阴位的理想状态ꎬ处中居正ꎬ方为大吉ꎮ考«周易»卦辞ꎬ其中关涉 中正之义 之处频繁出现ꎬ亦可由此推知«周易»对君子中正的重视程度ꎮ譬如«易传 文言»中解释«乾»九二爻曰: 龙ꎬ德而正中者也ꎮ 这是明言君子应该具备正义中和的品德ꎮ又如«同人彖传»曰: 文明以健ꎬ中正而应ꎮ君子正也ꎬ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ꎮ 此言谓君子文明刚健ꎬ品德端正ꎬ方能通晓天下志向ꎮ 中正 之概念可追溯到«尚书 大禹谟»中所讲的 允执厥中 ꎬ«周易»承续了这一思想ꎬ并且强调不偏执一端ꎬ既要执中致和ꎬ同时也要正道而行ꎮ其后得到极大张扬的中庸之德ꎬ亦可回溯到 中正之义ꎮ从某种意义上说ꎬ 中正 几乎代表了中国文化理想人格的纯正性ꎮ再次ꎬ君子当谦逊礼让ꎮ«周易»六十四卦中第十五卦名为«谦»卦ꎬ其卦辞云: 谦ꎬ享ꎬ君子有终ꎮ 其意为谦卦主亨通ꎬ君子行谦得吉ꎮ«彖»又曰: 天道亏盈而益谦ꎬ地道变盈而流谦ꎬ鬼神害盈而流谦ꎬ人道恶盈而好谦ꎮ谦尊而光ꎬ卑而不可逾ꎬ 君子 之 终 也ꎮ 此语是将天道减损盈满而增益谦ꎬ地道改变盈满而有益谦ꎬ鬼神损害盈满而福佑谦ꎬ人道厌恶盈满而喜好谦ꎮ君子主谦备下而不可被逾越ꎬ因此可将 谦 德奉为终生之德ꎮ«道德经»有言: 天之道ꎬ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ꎬ下者举之ꎬ有余者损之ꎬ不足者与之ꎬ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ꎮ 此语同样是讲天道之损益ꎬ有所作为而不自恃ꎬ有所功成而不自居ꎬ实际上亦是 谦德 之体现ꎮ此外ꎬ值得注意的是ꎬ«谦»卦之卦象初六㊁六二㊁九三皆无不吉也ꎬ六四㊁六五㊁上六无不利也ꎬ这在整个«周易»中是绝无仅有的ꎬ由此可见«周易»对谦逊之德的推崇程度之高ꎬ并在后世流变中深深嵌入君子形象之中ꎮ最后ꎬ君子当知机识变ꎮ«周易»之书ꎬ本是圣人设卦以明万物之象ꎬ体大道之运转ꎬ其中所蕴含的规律法则向来就是瞬息万变的ꎬ因此ꎬ君子也应正确处理天人之道ꎬ和顺天地之化育ꎮ«屯»卦六三爻曰: 即鹿无虞ꎬ惟入于林中ꎮ君子几ꎬ不如舍ꎮ往咎ꎮ 这是说君子追赶野鹿但却没有守林人引导而进入森林帷幕之中ꎬ遂隐微ꎬ继续前进将会艰难遇凶ꎮ这本是告诫君子的避难之法ꎬ当其与君子人格及其内涵联系在一起时ꎬ则有了君子应该知机而动ꎬ顺物而行ꎮ及至孔子创立儒家ꎬ将智㊁仁㊁勇视为三达德ꎬ实际上 智 的层面就是君子知机识变的具体德目ꎬ所谓 知者不惑 是也ꎮ«庄子»亦讲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ꎬ如所周知ꎬ庄子讲求个体逍遥自化以游于无何有之乡ꎬ当其举步维艰无能为力之时ꎬ亦当泰然自若随遇而安ꎬ不与外界困境正面交锋ꎬ这样方能修养身心㊁性命双全ꎮ概而言之ꎬ在«周易»那里ꎬ君子之形象已初步树立ꎬ君子之德性已较为完备ꎮ即便在某些语境中偏重于指称职位君子ꎬ但也含有德位君子的意蕴ꎬ这说明 君子 纯粹的 位 面以逐渐消失ꎬ为后来孔子的 君子观 奠定了坚实基础ꎮ二㊁儒家君子的道德内蕴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于为现实生活寻求理论基础ꎬ其全部思想观念都不曾疏离日用常行之间ꎮ 君子 作为儒家理想人格之典范ꎬ既是一种人生表率ꎬ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追求ꎬ在儒家占统治地位的千百年间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ꎮ在«论语»中ꎬ关于 君子 之叙述比比皆是ꎬ譬如 君子不器 ꎬ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ꎬ 君子不忧不惧 等ꎬ然这都是从不同方面对 君子人格 作出的具体规定ꎬ独有 文质彬彬ꎬ然后君子 一语概括性地表达了孔子所谓 君子人格 的综合表征ꎮ所谓 文 ꎬ一般认为是指礼乐文章或典章制度ꎬ而 质 则是指仁义忠信ꎬ前者重在强调君子的外在规范ꎬ后者着重突显了君子的内在修养ꎮ孔子从内外两方面提出自己关于人格理论的理想设计ꎬ并由此成为中国儒家文化与中国道德价值的核心概念ꎬ应9该说ꎬ成熟而稳定的君子人格建构是肇端于孔子的ꎮ即便在后世儒学的发展历程中ꎬ其理想人格的具体形态还被称为 大丈夫 ㊁ 醇儒 ㊁ 圣贤气象 等ꎬ但总体而言ꎬ还是以君子为主导ꎮ以下就通过考证«论语»不同语境中 文 与 质 的具体所指以及后学的相关诠释注解ꎬ进一步论证儒家君子的道德内蕴ꎮ(一) 文 与 质 涵义之考证«雍也»第十八章曰: 质胜文则野ꎬ文胜质则史ꎬ文质彬彬ꎬ然后君子ꎮ («论语 雍也»)其意是说 质 与 文 是君子必备的道德规范ꎬ然而需在 文 与 质 两者之间搭配得当ꎬ质过于文则流于 野 ꎬ文过于质则流于 史 ꎮ这说明无论是 野 亦或是 史 ꎬ都不是君子应有之品格ꎮ那么ꎬ何者称 野 ?何者称 史 呢?纵观历朝历代的诠释注解ꎬ对于 野 和 史 的看法殊无二致ꎮ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认为: 野ꎬ野人ꎬ言鄙略也ꎮ史ꎬ掌文书ꎬ多闻习事ꎬ而诚或不足也ꎮ [7]86这实际上是遵循何晏注㊁邢昺疏«论语注疏»中的看法ꎬ其言: 野ꎬ如野人ꎬ言鄙略也ꎮ史者ꎬ文多而质少ꎮ 由此可见ꎬ 野 就是粗鄙㊁庸俗之义ꎬ 史 则是 文多而质少 ꎬ钱穆将其解为庙里的祝官或衙门的文书ꎬ其大意盖指空有伦理道德知识而没有付诸行动的诚敬ꎮ与对 野 和 史 相对一致的注解不同ꎬ历代对 文 和 质 的诠释则各立其言㊁彼此相异ꎬ综合来看ꎬ有以下两种情况ꎮ第一ꎬ从质朴与文饰的角度进行解释ꎬ此派观点以近代学人钱穆及其弟子余英时为代表ꎮ在«论语新解»中ꎬ钱穆言简意赅地注云:质ꎬ朴也ꎻ文ꎬ华饰也ꎮ钱穆在此并没有作过多发挥ꎬ只是简易直截地指出字面含义ꎮ余英时则有进一步辨析ꎬ在«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中认为:㊀㊀此处的 文 字含义较广ꎬ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 文化教养 ꎬ在当时即所谓 礼乐 ꎬ(即«宪问»篇子路问 成人 ꎬ子曰: 文之以礼乐ꎬ亦可以为成人矣ꎮ )但其中也包括了学习 诗书六艺之文 ꎮ质 则指人的朴实本性ꎮ[8]122余英时认为 文 字涵义复杂广博ꎬ或不像钱穆所讲的 文饰 那样简单ꎮ以 文化教养 解释实际上是从今人的观点出发ꎬ在春秋时期ꎬ应为 礼乐教化 ꎬ同时还包括 诗书六艺之文 ꎬ一言以蔽之ꎬ凡属知识层面的大抵都可归于 文 ꎮ«论语»中出现 文 字颇多ꎬ可略举数例考证余英时之观点ꎮ«雍也»二十五章曰: 君子博学于文ꎬ约之以礼ꎬ亦可以弗畔矣夫ꎮ [9]136钱穆将 文 注释为诗书礼乐ꎬ一切典章制度ꎬ著作义理ꎮ相较于如前所解之 文饰 ꎬ其含义似有所扩大ꎬ反而与余英时所解之 礼乐教化 颇为相类ꎮ然钱著在前ꎬ余著在后ꎬ或是弟子承启老师亦未可知ꎮ«八佾»十四章曰: 子曰:周监于二代ꎬ郁郁乎文哉ꎬ吾从周ꎮ [9]62朱熹«论语集注»中将 文 释为 二代之礼ꎮ 钱穆亦持此看法ꎬ认为 文 指礼乐制度文物ꎬ又称文章ꎮ这与余英时所说 礼乐教化 并无本质差异ꎮ考«论语»中其他 文 字释义ꎬ将其作 礼乐文章 或 制度文物 解尚比比皆是ꎬ余英时的注释与前人学者可谓是一以贯之ꎮ在儒家那里ꎬ将 文㊁行㊁忠㊁信 视作孔门四教ꎬ这也着重强调儒家珍视先贤经典及礼㊁乐㊁射㊁御㊁书㊁数六艺ꎮ自孔子开始ꎬ崇文尚礼㊁重德设教就是儒家的重要特征之一ꎬ作为儒家理想人格的 君子 ꎬ亦当笃行于 文 ꎬ以配其君子气象ꎮ质 在余英时看来则是指人的朴实本性ꎬ这与钱穆所解 朴也 别无二致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ꎬ儒家被公认为是主张 性善论 ꎬ而道家则倾向于认为 人性自然论 或 人性真朴论 ꎬ余注所解显然别儒而近道ꎮ他自己也承认ꎬ譬如老子 返璞归真 和魏晋玄学家 率性而行 也当属于此路径ꎮ综合来看ꎬ从质朴与文饰的角度解释 质 与 文 ꎬ重在强调个体自我之修养在两者之间应恰到好处ꎬ不执着于某一端ꎬ若文化雕琢掩盖了其朴实本性ꎬ则容易流于浮华伪善ꎬ若仅仅依赖朴实无华之性而不加以文化涵养ꎬ则往往陷入粗野鄙陋ꎮ是故ꎬ在孔子看来ꎬ君子应同时做到 重质 和 与文 ꎬ才能无所偏废ꎬ以01。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与现代公民道德人格教育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与现代公民道德人格教育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与现代公民道德人格教育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与现代公民道德人格教育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中,儒家思想是最为影响深远的一种思想流派之一,包含诸多先哲的思想内核,对于中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思想,曾经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过重要的教化作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现代化进程,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于当代社会中的公民道德人格教育,仍然有很重要的参考作用。

本文将会就此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及其教育意义根据儒家思想,一个理想的人格,应当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

其中,仁是心性体现的高度,是最为核心的品格。

他认为,人应尽其所能来关心他人,贡献社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义则是关于道德行为的规范。

礼则是关于社会规范的方方面面,比如就餐礼仪、衣着礼仪等等。

智,是指知识、智力、能力等方面上的认知,信则是对自己和对与人互动的信誉度的产生。

从教育的角度考虑,儒家主张家庭教育,相信父母的影响影响孩子的性格的发展。

孔子也强调,做老师要借助学生的天分,唤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启迪学生的智慧和思维能力。

同时,儒家思想认为,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上的表现,能够反映出她的思想和品格。

可见,从自我反思、自我的超越本质上,儒家的人格理想,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现代公民道德人格的要求现代公民道德人格,是对一个合格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的总结,其中包含诸多方面的要求。

1、遵守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社会公约的基础,是规范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

2、有社会责任感——公民应当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3、尊重人权和人尊严——公民应当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自我尊严,不虐待、侵犯他人。

4、敬重他人的信仰——公民应当尊重以及证明他人的信仰和宗教信仰。

5、学会生活技巧——公民应当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例如自我保护技能、互助技能以及语言技能等等。

先秦儒道理想人格思想之比较及现实意义

先秦儒道理想人格思想之比较及现实意义

先秦儒道理想人格思想之比较及现实意义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文化领域中两大主流思潮。

两家主张各异,但对于理想人格的探讨均颇有建树。

儒家主张以仁爱为中心,追求完美的君子之德;道家则主张以自然为中心,推崇完美的自然人格。

本文将对两家理想人格思想进行比较,并探讨其现实意义。

一、理想人格思想比较儒家强调“人之为人也,必具备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方才是真正的人”,强调追求完美的君子之德。

儒家认为,只有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尊重、诚信、善待他人等美德才是合格的人。

同时,儒家也追求自我完美,认为适度的奢华、美食、美酒等,表现出对自己的合理关爱是必要的。

道家则主张以自然为中心,推崇完美的自然人格。

道家认为,人类不应该与自然对抗,而应该悉心照顾自然,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道家强调,追求自我完美,不应该在外在材料上追求,而应该在自我内心修养中寻求。

他们认为,自我修行只有在内心境界完善,达到“无我”的状态,才是真正的完美。

二、现实意义探讨1. 追求真正的人格魅力现今社会中,被称作“颜值即正义”的观念已经占据了很大比重,但是在儒学和道家的思想中,都强调了人格魅力的重要性。

这就提醒我们,在个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和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尊重他人,善待他人,更加信赖自己,从而让自己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2. 解决沟通障碍在当今社会中,许多在职场及个人境遇中,人们之间的沟通遭遇越来越多,而儒家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道家思想中的“以和为贵”,都提醒人们在沟通中要解决冲突,多一些宽容和谅解,尊重他人隐私权和观点,这样与他人交流时就不容易出现误解。

3. 用平和心态面对孤独现在的社会杂乱无章,人们之间的沟通渐渐变得浅薄,而道家的理想人格追求,暗示我们可以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孤独。

在人生中会有这样那样的独处时间,在此期间,我们可以通过独自反省,自我修养的方式,寻找自我,达到心灵上的完善。

在独居时,通过阅读、思考等方式开拓自己的心灵,令精神得到提升,以达到完美的自我。

儒家“君子人格”理论及当代价值

儒家“君子人格”理论及当代价值

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 天下归仁焉” 《 (颜渊》 , )这段话对“ 作了 比较全 面的正面论述 。除此之 仁” 外, 还有孔子答子贡的一段话 : 己欲立而立人 , “ 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 , ) 自己在社会上立得住 , 也要帮
助别人立得住 ; 自己要顺利发展 , 也要帮助别人发展。“ 己所不欲 , 勿施 于人 ”对他人要理解 、 , 宽容。孟 子也说 :仁也者 , “ 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尽心》 也就是说 , ”《 ) 为人之道 , 总而言之 只是一个仁而 已。孟子 之 , 汉代董仲舒论仁最晰 , 以对人对己分别仁和义 , 他 爱人为仁 , 正我为义。实质上 , 即为人处事之 仁 道 。这种集多种美德于一身的君子 , 处处替别人着想 , 自我发展与帮助别人发展结合起来 , 博施于 把 以“ 民而能济众” 为人生的最高 目 , 世界大同” 标 以“ 作为追求的理想社会 , 反映着儒 家对一种 至善 至美的理
像器皿一样 , 只有一种用途 , 而应该具备各种才能 。孔子提倡在前人的基础上学习 ,不践迹 , “ 亦不入于 室’《 ’ 先进》 。他强调 ,博学于文”《 ( ) “ (雍也》 、学而不厌 , 不倦” 《 )“ 诲人 (述而》 、发奋忘食” )“ 。他终生勤
胀, 造成 了社会的不公 , 破坏 了社会和谐的基础 , 这恐怕仍是“ 万民之忧乐” 的焦点所在。时过一年 , 我们
重读温家宝总理对“ 万民之忧乐” 的关怀之心语 , 深感这既与二千多年前的古圣贤之道相通 , 也与今 日之
“ 百姓心” 相合 , 而使人倍感亲切 。
儒 家 “君 子 人 格 ” 论 及 当 代 价 值 理
为心” 以求得社会和谐的思想史背景。由此也说 明老子对“ 百姓心” 的关照 , 与儒家“ 得民心者得天下” 的 民本主义思想相通。但是 , 儒家要求统治者“ 以礼节欲”要把统治者的私欲纳人 到一定 的制度(礼”范 , “ ) 围中, 这也具有对统治者的私欲予 以限制的意义 。但在老子看来 ,礼是一种等级制社会规 范, “ 它造成 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这一理想人格表现得最为尊重 , 述得最 为详 论
细 。先秦 儒家 认为 ,圣 人 ” 至 高 、 “ 是 至大 、 至神 的理 想人 格 ,君子 ” 格则 比“ 人” 一个 层 次 。如 果 “ 人 圣 低 说 ,圣 人 ” 为一 种 最 高 的理 想 人 格 , 修养 者 一 “ 作 给
是 既通 晓一统 天下 的外王 之道又 通 晓道 德修 养 内圣
之学 的理想人 格 。所 以在苟 子 的 著述 中 , 大 量使 他 用 “ 王” 圣 一词 , 代 表 其 心 目中 的理想 修 养 目标 。 来 应 该说 , 苟子 树 立 的 “ 王 ” 圣 理想 , 承 发 展 了 孔 子 继
21 02年 5月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M y2 1 a ,0 2
第 3 总第 17 期( 5 期总第 2 卷) 8
J r lfhn u Yu n ei oPlc cn o aoS d g oh i ̄ yf oi ic u a o tU v t i  ̄Se e n t
挖掘出这一模式的丰富 内涵 , 以期对现代社会理想
人格 模式 的建 构提 供养 分 。
先秦儒 家 理想人 格模 式 的历史 流变


种可望不可 即的感 觉, 相对而言 , 先秦儒 家树立 的
“ 子” 君 人格 , 则是 一种 对修 养 者来 说 较 为 贴 近实 际 的道德 楷模 。需要 指 出 的是 , 游 世 型 的道 家 和 出 与

5・
体 修养所 得 推广 到社 会层 面 , 去齐家 、 国 、 天下 。 治 平 用 一个 词概 括 即 “ 内圣外 王 ” 。虽 然 “ 内圣 外 王 ” 一 词 最早 出现 在 道 家 代 表 人 物 庄 子 的 著述 里 , 圣有 “
所生 , 王有 所 成 , 皆源 于 一 ( ) 道 。是 故 内圣 外 王之
的建构提供养分 。 关键词 : 先秦 ; 家; 儒 理想人格; 价值
中图 分 类 号 :2 2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8— 65 2 1 )3— 0 5~ 5 B2 A 10 7 0 (0 2 0 0 0 O
理想人格是一个社会对其社会成员进行道德教
育和社 会成 员 自身 进行 道 德 修 养 所 要 追求 的 目标 。 古 往 今来 , 每一 个社 会 都 会 按 照 当时 社 会 发 展 的要
量符合他们各 自要求的理想人才作为其在政治上的 代言人。这样的社会要求很 自然地引起了思想界诸 子对理想人格模式 的讨论 , 先秦儒家关 于这一问题
的思 想也 应运 而生 。
模式 , 但毫无疑问 , 对后世影 响最大 、 最深 的无疑是
儒家 确立 的理 想人格模 式 。而儒 家理想 人格模 式 的 源头 则是先 秦 儒 家对 理 想 人 格 模 式 的开 辟 。今 天 ,
的“ 圣人 ” 想 , “ 伦 ” “ 制 ” 理 是 尽 与 尽 的结 合 体 。所 谓 :圣 也者 , “ 尽伦 者也 ; 也 者 , 王 尽制 者 也 ; 尽者 , 两
我们 就想 通过 对先 秦儒 家理想 人格 模式 的考
分 为 “ 人 ” “ 子 ” 个 层 次 : 圣 人 ” 是 为人 们 圣 、君 两 “ , 的修 养 生活制 定 的一 个 最 高 目标 。先 秦 儒 家对 “ 圣
为归宿 的圣 贤 。先 秦儒 家所 确立 的理想 人 格可 以说
是 分 内外两 个 方 面 的 , 方 面 是 达 到 “ 一 内圣 ” 是 指 ,
式 。先秦儒家修养观是从春秋时期开始形成的 , 春 秋时期在政治上是一个极为混乱的年代。在旧的社
收稿 日期 :0 2—0 21 2—2 3
人的主体心性 修养方面 的要求 , 以达到“ ” “ ” 仁 、圣
会秩序被打破 , 新的社会关系出现之际 , 各个阶级都
迫切 需要 确立 自身在 这个 动荡 社会 中 的应有地位 和 价值 。从 维护 自身 阶级 利 益 出发 , 希 望 能 出现 大 都
求特别是会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来培养 自己的社会
成员 , 在培 养过 程 中必 须 要有一 个范 本 , 即所 谓 的理 想人 格模 式 。中 国古代 社 会 , 尽管 诸 子 百 家 由于代 表 的阶级利 益 不 同提 出过 许多本 学 派理想 中的人格
先 秦儒家 理想 人格模 式 的形成 并不 是一 蹴 而就 的, 它是 当时社 会 政治 、 经济 和文 化等诸 多 因素共 同 作 用 的结果 , 时 , 同 又经 过 了几 位 儒家创 始人 的不 断 丰 富和 发展才 最终 得 以形成 圣贤 之域 的理 想人格 模
世型的佛家不同, 先秦儒 家所倡导的是以积极人世
o3 a. o1 . - M yN .5 0 垫 Y 1
先 秦儒 家理 想 人格 模 式 的现 代 价 值
冯 芸
( 山东 师范大学 , 山东 济南 201) 504
摘要 : 想人格 是一个社会对其社会成员进行道德教育和社会 成 员 自身进 行道德修养 所要追 求 的 目标 。在 中国传 理 统文化 中, 对后世影响最大 、 最深 的无疑是儒 家确 立的理想人格 模 式, 而儒家理 想人格模 式的源头则是 先秦儒 家对理 想 人格模 式的开辟 。通过对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模 式的考察 , 充分挖掘 出这一模式的丰 富内涵 , 可为现代社会 理想人格模 式
境 界 为极 限 ; 一 方 面则 是 “ 王 ” 是 指 把 人 的主 另 外 ,
基金项 目: 山东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 规划重点课 题“ 道德教 育和谐性发展 问题研究” 2 l G 10) (O 1 G 1 的阶段性 成果
作者简介 : 冯芸 (9 8 , , 17 一) 女 浙江杭州人 , 山东师范大学政 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讲师 , 在读博 士 , 究方 向: 想政治教育。 研 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