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精练: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

单元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皖南八校联考)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父为“家君”,君为“国父”。

由此可知()A.儒家思想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B.分封制是“家国同构”的制度根源C.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D.“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解析:选D根据材料“治国必先齐其家者”说明做好“家君”才能做好国父,即“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张,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出血缘纽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础,故C 项错误。

2.(2019·遂宁期中)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昭穆亲疏之法也。

”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B.关于宗法制的起源目前存在着争议C.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D.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丁山先生认为宗法制起源在西周之前,王国维先生认为宗法制在西周时产生,两者对宗法制起源的观点是不同,存在着争议,故B项正确;宗法制在西周前产生只是丁山先生的观点,故A项错误;丁山先生和王国维先生都没有提出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故C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是王国维先生的观点,故D项错误。

3.(2019·衡阳一模)分封制下的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与卿大夫合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并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这一现象说明()A.分封制瓦解推动社会各阶层双向流动B.儒学家积极入仕扩大了国家统治基础C.宗法制构建的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嬗变D.士大夫成为旧的社会解体的主要力量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结构也随之改变,士大夫称谓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在社会结构领域的体现,故C项正确。

2020年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020年人民版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消极方面: 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用宗法血缘关系维系的政治军事 同盟,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王室 实力一旦削弱,就必然形成诸侯割据局面,危及统一和安定。
返回
2.分封制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1)分封制影响着后世皇权专制和皇权至尊的皇族分封体制。 (2)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的政治控制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纽 带,加强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人们的心理认同,从而进 一步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3)分封制使中华文化在整体传统文化格局下形成了各具 特色的区域文化。如我国各省份的简称有些就来源于分封制下 的封国名称:山西简称“晋”,山东简称“鲁”等。 (4)分封制对中国的风俗文化影响深远。如中国的很多姓氏 来源于古代的封国或封地名称,如姓氏中的齐、鲁、赵等;战 国时秦国与晋国曾联姻,后世就以两家联姻称为“秦晋之好”。
(5)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 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 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6)宋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枢密使,分割宰 相的军权。
(7)唐朝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地
分封制 具有重
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②……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 治秩序 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③,主要是在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 的稳定
要 的 历 决策下④,分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起一个 分封制
史意义 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⑤,进而演变成一 在民族
“宏观政 治决策” 说明分封
种……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⑥。……总 融合方 体来看,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 面起了 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⑦。 一定作

2024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质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

2024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质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质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安徽“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商朝前期,龟甲占卜所问巨细无遗,包括祭典、任免、征伐等大事公事,及疾病、生育等小事私事;而后期则仅及于祭祀、田猎征伐等例行公事大事。

前期由贞人选卜问内容,宣布占卜结果;后期则由商王自选卜辞内容,甚至自己推断吉凶。

这反映出商朝( )A.神权与王权共治的特点B.封建迷信观念占统治地位C.王权的地位在渐渐上升D.神权与王权冲突日益激化2.(2024福建莆田三模)卫国为殷商故地,周初分封卫国时,周公命始封君康叔对卫地的周人犯酗酒罪即“予其杀”,而对殷商遗民,则“勿庸杀之,姑惟教之”。

据此可知,周初( )A.形成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B.对殷商遗民实施怀柔政策C.采纳儒法并施的治理策略D.承袭殷商的地方治理模式3.(2024广西桂林一模)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实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入文告,公布于世。

这一做法旨在( )A.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B.突出周天子权力的至高无上C.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冲突D.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4.(2024河北唐山一模)有学者认为,周平王东迁以后,王政衰微,霸政迭兴,甚至“陪臣执国命”。

然而,这既不能证明西周分封制造成了城邦民主制,也不能证明专制程度的减弱。

相反,正是经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斗争,中国的君主专制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该学者认为西周时期( )A.君主专制制度业已形成B.经验过城邦民主制阶段C.分封制不利于国家统一D.中心集权制度初步确立5.(2024广东茂名二模)依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秦始皇制定了统一的法律B.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C.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限制D.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6.(2024辽宁沈阳一模)据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到泰山,实行封禅大礼;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曾率大臣及军队到黄帝冢,实行祭祀之礼。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doc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doc

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人民版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

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材料主要表明当时A.“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B.诸侯国争霸战争接连不断C.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D.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解析选C 材料的意思是郑庄公不但不履行诸侯的义务,没有定期朝觐周天子,甚至还打伤周天子,说明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表明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故C项正确。

2.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

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

”由此推断姓氏对西周的政治影响是A.确定分封诸侯的主要依据B.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C.导致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D.导致形成严格的晋升制度解析选B 西周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并非依据姓氏,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姓代表共同的血缘关系,氏区别血缘亲疏,而共同血缘及血缘亲疏是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姓氏的来源及作用,与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晋升制度无关,故C、D两项错误。

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B.所谓“天”就是天理C.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D.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解析选C 材料所述的是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任天者定,可以防止贵族权力争夺引起的纷争,维持贵族内部的团结与稳定争乃不生,故C项正确。

4.2019·扬州质检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轮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

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

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

”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B.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C.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解析选B 西周实行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秦朝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主旨相符,故B项正确。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模块一
古代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真题多维细目表
真题
考点 涉分 西周时期的 秦中央集权 汉到元政治
政治制度 制度的形成 制度的演变
2019 江苏单科,2

郡国并行制
2019 江苏单科,3

科举制
2018 江苏单科,2 2018 江苏单科,3 2017 江苏单科,2 2017 江苏单科,3 2016 江苏单科,1 2016 江苏单科,4 2015 江苏单科,1 2015 江苏单科,2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4
������������������������������������������������������������������������������������������������������������������������������������������������������������������������������������������������������������������������������������������

汉代选官制度

尚书省的职能
汉代中央 3
集权强化

三省六部制
宗法制的内 3
涵与特点

科举制

分封制

史学素养
2015 江苏单科,21(1) 6
选官制度
总计
卷均分 7.2 2 题 / 5 卷 1 题 / 5 卷
8 题/5 卷
占比 6%
考频
明清君主专 制的加强
难度
设题情境
学科素养
史料实证 易 《史记》记载与历史解释
02 命题特点 ( 1) 试题多以古代文献资料和图表为背景, 以能力立意为主,设问角度新颖,主要考查 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对有效信息做出合理 解释的能力。 ( 2) 题型上,近几年对本专题的命题以选择 题为主,有的年份涉及非选择题。 (3)难度上,以容易的试题为主。 由于试题 引用史料多为文言文,偶尔也会出现难度 较大的试题。

【人教版】广西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人教版】广西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60分)1.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对周天子有交纳贡赋的义务,贡赋可以是马匹、粮食,也可以是地方特产、珍鸟奇兽。

材料说明西周( )A.贡赋的标准并不统一B.具备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C.用血缘解决继承问题D.用经济手段控制地方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贡赋可以是马匹、粮食,也可以是地方特产、珍鸟奇兽”,可知贡赋的标准并不统一,故A项正确;贵族政治的典型特征是按照血缘关系来划分权力,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继承问题,故C项错误;西周分封制下,中央主要依靠血缘关系和周天子的权威来实现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

2.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

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

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答案: B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公共性君臣关系,没有涉及分封制,故A项错误;宗法制在政治上表现为君臣关系,君主是全天下人的大宗,全天下人不论血缘关系的亲疏都必须服从君主,因而宗法制的君臣关系削弱了血缘关系,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权力的继承问题,故C项错误;D项是宗法制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3.据《左传》记载,春秋后期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独掌权柄后,标榜要替鲁国国君整肃跋扈的大夫,此举不仅得不到知礼之士的赞成,反而受到批评。

因为此举( )A.挑战了宗法制度B.损害了大夫利益C.冲击了天子权威D.不符合周礼规定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大夫”“国君”,可知为分封制,不是宗法制,故A项错误;材料是季孙氏的家臣主张整肃跋扈的大夫,结果受到反对和批评,并未真正损害大夫的利益,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冲击周天子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大夫替国君整肃大夫,实际上是僭越了大夫的职责和地位,这不符合西周礼乐制度的规定,故D项正确。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高效整合教学案(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纵向梳理]一、全面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形成原因(1)经济: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2)政治: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

秦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3)思想: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提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

2.发展历程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巩固西汉建立“中朝”,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积极影响①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2)消极影响①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②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近代中国社会的落后。

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密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对点训练]1.(2019·宜宾诊断)秦汉时期的“九卿"作为国家机关,其职能既包括了国家事务,也包括了皇家事务.唐代完成了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有序的时代。

这反映了( )A.官僚政治逐渐发展完善B.“家国同构”形态的终结C.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D.君主权力不断得以强化A [“完成了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有序的时代"说明官员的行政职能独立,由皇帝家臣成为处理国家事务的官僚,故A项正确.]二、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1.削弱相权(1)分割相权。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题线索】本单元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演变历程。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点。

【主要表现】(1)夏商周时期是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2)秦汉至明清时期是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①君主专制: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

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明清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

②中央集权: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权分三司再到督抚制,体现了地方建制的演变,中央集权有不断强化的趋势。

③选官制度:从世官制到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对应学生用书第2页)(对应学生用书第2~3页)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王权特点: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含义: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

3.概况(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多在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周初年,周王对殷王的祖先神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而是整个天下的保护神。

周王此举有利于()A.强化血缘宗法B.维护尊卑关系C.凸显宗教信仰D.加强文化认同解析:选D经过周王改造之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关系,说明周王在弱化血缘宗法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表现的是周王对殷王的祖先神进行了改造,没有提及尊卑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西周时期的宗教信仰,故C项错误;经过周王改造之后的神成了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其目的在于加强西周各个部族之间的联系,并加强文化认同,故D项正确。

2.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据,又规定受封诸侯的一系列义务,并载之文告。

周天子这一做法旨在()A.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B.鼓励诸侯积极开疆拓土C.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D.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解析:选C材料主要论述西周时期周天子对各地诸侯进行分封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没有涉及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周天子的授土授民仪式的主要目的在于显示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即隶属关系,而不是鼓励诸侯开疆拓土,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所示仅是一种仪式,起不到加强管理地方的作用,故D项错误。

3.《礼记·乐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这主要反映了()A.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B.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性C.早期文化充满神秘色彩D.百家思想的趋同与融合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由天作,礼以地制”,得出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故A项正确;礼乐制度不属于封建等级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早期文化的神秘色彩和百家思想的融合,故C、D两项错误。

4.秦汉时期,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一身二任,既为监察长官,又为丞相助手,从属于丞相。

魏晋时期,统治者则使御史台超然于行政之外,构成新的监察体制。

这一变化()A.实现专制下的权力转移B.有效地制约了丞相的专权C.旨在强化君主专制权威D.体现以小制大的治理模式解析:选C材料表明魏晋时期的监察机构更具有独立性和体系性,由于监察体制是君主专制的附庸,监察体制的完善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C项;权力转移只是表象,排除A项;“有效”说法夸大,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独立、制衡的分权理念,排除D项。

5.(2019·聊城模拟)历史学家吕思勉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

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封建的四次反动”应包括()A.秦朝的焚书坑儒B.明朝的特务统治C.唐朝设置节度使D.汉初分封同姓王解析:选D据材料“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说明“封建”是指分封制,汉初封王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王,故D项正确。

A、B、C三项皆不符合题意。

6.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

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

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原因是它们()A.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B.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C.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D.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解析:选D“世家子弟”只符合九品中正制,故A项错误。

“考试成绩”是科举制的标准,故B项错误。

“才德具体化”只符合察举制,故C项错误。

察举制下选官权掌握在地方官手中,其推荐的大多数是其子弟、亲戚、门徒等,容易结党营私;九品中正制下,荐举者只从世家大族中推荐人选,不利于人才选拔。

由此可见,两种选官制度走向其初衷的反面,共同的原因是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故D项正确。

7.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

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

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

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解析:选C从材料中豆卢钦望因品级低不敢参与政事,可知三省六部制主要职责是处理军国政事,是行政权集中的表现,故C项正确。

8.“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

”这段话反映了()A.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唐朝地方藩镇割据,内部亲属盘踞政权,与宗法血缘关系无关,故A项错误,D项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代初期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题目涉及的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与君主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

9.北宋初立,有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后采取措施,在众多州县之上设置一级行政机构“路”,以此达到“振领而群毛理”之意。

这一做法()A.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B.严密了地方监察体系C.可收统摄管理之功效D.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解析:选C在州县之上设置新的行政机构“路”显然是扩大而非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故A项错误;“路”是新设置的地方行政而非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相比宋初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作为其上级行政机构的“路”在数目方面必然相对较少,有利于收统摄管理之功效,故C项正确;设置新的行政机构并不一定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故D项错误。

10.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

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

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 A.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B.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C.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D.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解析:选A选后妃、驸马逐渐走向平民化有利于减少外戚干政等现象出现,推动官僚政治理性化发展,故A 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推动政治进步,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是君主权力增强的表现,故C项错误;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属于人治,故D项错误。

11.明神宗改变国家机构的运作机制:以内阁监控六部,六部监控部院,部院监控地方抚按,最后使“部权尽归内阁”。

这主要表明()A.内阁替代丞相成为中央行政机构B.地方权力逐级归于内阁掌控C.六部摆脱皇权听命于内阁D.部分皇权转移到了内阁手中解析:选D根据题意可知,明神宗对国家机构的运作机制调整后,内阁达到了监督六部、部院和地方抚按的作用,这意味着部分皇权被转移到了内阁手里,故选D项。

明太祖后已无丞相,明代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故A项不符合史实;B项属于以偏概全,不符合材料原意,故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2.明清时期,各级官吏莅位与离任之时,都要先祭告于城隍,始终受到城隍老爷的“监察”,成为定制,于是,城隍监察百官与司民之神权,便正式确立。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监察制度更加完善B.专制统治得到加强C.民间信仰发生变化D.封建迷信甚嚣尘上解析:选B据材料“都要先祭告于城隍”可知是思想的控制而不是政治上的监察制度,故A项错误;据材料“各级官吏莅位与离任之时,都要先祭告于城隍”可知君主借助神权监控官吏,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民间信仰城隍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城隍监察百官”说明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迷信,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郑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即宰相是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事,外则总领朝政百官,综理朝政。

汉武帝时期,在宫廷内任用尚书、侍中等官员作为自己的助手,组成内朝,发布一切政令。

隋朝采用了“三省”制度,三省长官为尚书令(正一品)、左右仆射(从二品)、纳言(正三品)、内史令(正三品),均是宰相职务。

唐代大力推行人才选拔上的变革,使宰相的人数突破三省长官的范围,大量增加。

北宋前期,“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

并将门下、尚书两省置于外朝,尚书令、侍中没有特招不干预政事。

——《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材料二据《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在《问文学》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明史辑要》材料三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军机大臣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与丞相职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衔,也无俸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相权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双向作用。

(1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即宰相……综理朝政。

汉武帝时期……组成内朝……隋朝采用了‘三省’制度,三省长官……均是宰相职务。

唐代……宰相的人数……大量增加”,分析出宰相由一个变成三个到唐朝的多个,得出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根据材料一“北宋前期,‘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

并将门下、尚书两省置于外朝,尚书令、侍中没有特招不干预政事”,分析出宰相逐步变成有名无实,不参与具体政事,得出相权由实到虚,地位下降;根据材料三“军机处……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与丞相职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衔,也无俸禄”,得出清朝类似宰相的军机处非制度赋权而是临时非法定机构,是为皇帝服务的私人秘书处,得出由合法独立权力变为皇权附庸。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历代封建王朝皇帝为了进一步强化皇权,不断通过分化事权或者另立机构的方式削弱相权,得出相权不断下降的原因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第(2)问,要一分为二的作答:从制度建设、牵制皇权、稳定政局、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等方面分析其积极作用,从加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政局动荡等角度分析其消极作用。

答案:(1)趋势: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相权由实到虚,地位下降;由合法独立权力变为皇权附庸。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2)作用:积极: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和完善,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完善具有重大意义;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平衡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有利于国家政局稳定,政治清明;辅佐皇帝决策机要,对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具有重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