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萧珊课文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怀念箫珊》

浅析《怀念箫珊》

一、巴金心中的愧疚与痛惜之情:
1、因我而受罪,我害了她。 2、因我而致死,我虽然爱她。 3、她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不在她的 身边。 4、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但并未好好地 帮助过她。
二、感情笃深:写不出一句话,巴金对妻的 感情
·眼睛很大、很美、很亮。 ·我多么想让这对眼睛永远亮下去!我多么害怕她 离开我!我甚至愿意为我那十四卷“邪书”受到千 刀万剐,只求她能安静地活下去。
巴金被鲁迅誉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 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 战线问题》)。 1961年出版《巴金文集》十四卷。 “文革”期间曾遭受残酷迫害,还坚持翻译了《往事与随 想》。 “文革”后著有著名的散文集《随想录》和《创作回忆录》 等。 巴金具有世界影响,曾于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奖”, 1983年获法国荣誉勋章,1985年5月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授 予他名誉外籍院士称号:“巴金星” 《家》是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 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浅析《怀念萧珊》
关于散文集《随想录》: 巴金与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了《随想 录》专栏,此后历时八年,发表五集共42万字的散 文巨著。 可贵之处:未将所有的不幸归罪于“文革”,而是 从自身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与忏悔。 他说:“50年代不会写《随想录》,60年代我写 不出它们,只有经历了连接不断的大大小小政治运 动之后,只有在被剥夺了人权,在‘牛棚’里住了 10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我才明白 我也应该像人一样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里程 碑之作
·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 泪和血。 ·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 的搀和在一起。
三、那一个声音:萧珊的疑问

含泪滴血的心灵倾诉——巴金《怀念萧珊》赏析

含泪滴血的心灵倾诉——巴金《怀念萧珊》赏析

含泪滴血的心灵倾诉——巴金《怀念萧珊》赏析
《怀念萧珊》是巴金出生于孝义,长於太原的一篇自传体小说,创笔于一九二
四年的夏天。

巴金以自己的视角,记录下伴随他一路走过的那段看似平静但实际沉重的岁月,他亲身述说了童年的无忧,及以后的漂流和艰难。

在此篇小说中,特别介绍的是巴金的婆婆萧珊。

老人已经逝世十几年,作者仍
深深地怀念她,将自己昔日侍奉萧珊一家充满真情,也是她家庭环境最明显的痕迹,叙写得淋漓尽致。

萧珊去世了,巴金很悲痛,但他仍然忍受着萧珊去世时所遭遇的悲惨,他将自
己说说小时候被萧珊呵护教化的永恒地爱意,以及萧珊逝世后留下的赤子之心,都描绘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怀念的也不单是萧珊的爱,而是他与家人经历的日夜和磨难,他感激
家人给予他的爱,这些爱贯穿了他的成长,在他记忆里深深地烙印着,慰籍着他的心灵。

《怀念萧珊》勾起了巴金的心绪,一同形成心灵的独白,而用一句犹如泪滴血
般的末班话喻去,仿佛情绪内心流露后若有所思,令人动容:“此恨绵绵无绝期”。

通过文字,巴金传递出他唏嘘萧珊眷念,不留情之思,陪同着他的心灵历经一
切的恩爱大涌,包含泪滴血的心灵倾诉,极具感染力。

它是一种深沉而又细腻的关于世纪叛逆的回忆,也称作巴金的回忆性文学系列中温柔而回首深思的一首吟咏.。

巴金《怀念萧珊》教案

巴金《怀念萧珊》教案

巴金《怀念萧珊》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巴金的散文《怀念萧珊》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能够把握作者通过文字表达出的对萧珊的深厚感情;(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萧珊的真挚情感,学会珍惜友情;(2)认识萧珊勇敢、善良、无私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热爱文学、追求真善美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怀念萧珊》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析作者表达情感的手法和人物形象;(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对萧珊的深厚感情;(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巴金及其作品《怀念萧珊》;(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难句等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2)分析作者表达情感的手法和人物形象;(3)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深入解读作品。

5. 练习与拓展:(2)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巴金的其它作品,如《家》《春》《秋》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巴金《怀念萧珊》分析

巴金《怀念萧珊》分析

巴金《怀念萧珊》分析《怀念萧珊》是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文字朴实,感情真挚,作者信笔所至,感人肺腑。

文章主要写了巴金的妻子萧珊在“文革”中的遭遇,作为反革命分子的妻子,她在“文革”中遭受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关进牛棚,挂上牛鬼蛇神的牌子,被罚扫马路。

有病的时候得不到治疗,直到去世前三个星期才住进医院,但是已经晚了,肠癌变成了肝癌。

文章写到了萧珊在“文革”对于自己精神上的坚强的支持。

在上海作协,巴金被当作“罪人”和“贱民”看待,日子十分难过,每当巴金诉苦般的说:“日子难过啊!”萧珊也会用同样的声音回答:“日子难过啊!”但她总会加上一句“坚持就是胜利”。

两人相濡以沫的深情就在这一呼一应中自然地体现了出来。

和许多中国女性一样,她们的坚韧成为自己伴侣艰难岁月中最有力量的支撑。

甚至她们会克服女性所特有的胆小害羞的特点,而变得格外勇敢。

巴金就提到,萧珊曾经为了他而挨过打,北京来的红卫兵深夜闯入巴金家里,萧珊担心他被揪走,就偷偷跑到家对面的派出所去请民警出面干涉,但民警只身一人,不敢管。

闻风而来的红卫兵,用铜头皮带狠狠地抽打了她,留在左眼上的黑圈好多天以后才褪尽。

在替丈夫承受肉体虐待的同时,还要承受精神的折磨,但在萧珊,她觉得自己多受一点精神折磨,可以减轻巴金的压力,她也愿意承受,于是她的生命的火一天天地逐渐熄灭了。

《怀念萧珊》可以说是为萧珊立传,虽然她的一生并没有在文章中得到完全体现,但最重要的人格已经在忧患岁月中闪耀了它的光辉的底色。

但巴金没有把萧珊写成英雄,而是写了一个凡人在非凡岁月中的坚持和顽强。

这是一篇真挚、深情而又自然朴实的散文,作者是怀念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一个善良的人——自己的妻子,追忆了“文化大革命”中萧珊为了自己所受的苦,以及在精神上给予自己强有力的支持,也写到了她有病不能治,被延误的痛苦和悲哀,以及最后一段时间在医院的“厮守”。

作者从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怀念为起点来写,追忆了已逝者的高尚品格,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怀念与感激,而这又是一个丈夫写妻子,一个男性写女性的文章,也透露出常年埋在作者心里的遗憾和歉疚。

巴金的《怀念萧珊》

巴金的《怀念萧珊》

巴金的《怀念萧珊》一、作者: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笔名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余一、黄树辉等。

原籍浙江嘉兴,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0年考入成都外国语学校。

其间深受“五四”文化洗礼和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为前期创作打下底色。

1927—1928年留学法国,开始文学创作。

1929年发表《灭亡》,引起轰动。

1949年以前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雷》)、《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憩园》、《寒夜》等。

1949年以后,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和作协上海分会主席。

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

此期写作也由小说转向散文,出版了12部散文集,但大多是失去艺术个性的遵命文学,为作者后来所否定。

新时期写出了150篇42万字的五集《随想录》,即《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

巴金:“我把这五本《随想录》当作我这一生的收支总帐。

”文艺界评价:这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

巴金以他的创作而享有广泛的国际声誉。

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

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90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怀念萧珊》最初发表于1979年2月2日至5日香港《大公报》副刊《大公园》,题为《随想录》(五),后收入《随想录》第一集。

二、作品分析(一)寻找分析的切入点1、印象:散乱、无技巧(让学谈直感)。

以杨朔散文为参照,更会觉得,此文不太讲技巧,如老人絮语,十分随意。

这种印象没有欺骗我们,巴金多次坦言:他不是一个作家,是将文学当作工具的,不讲究技巧。

“我甚至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

”(《探索集·探索之三》)2、比例是否失调?此篇为悼亡之作,即为悼念爱妻萧珊而写的,是以写人抒情为主的,理应选取他们一生中极富光彩处叙写,如浪漫的初恋(八年恋爱)或其它幸福往事。

怀念萧珊

怀念萧珊
• 2、简直是 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 棒的伤痕 • 3、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 4、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7、【细节描写的作用】
• 分析:题干已经提示细节描写是用来展示人物的 内心世界的,答题时则根据文本具体回答这部分。
答:第二段中:浩劫到来之后,有一个时期巴金和 萧珊每晚都靠服眠而通才能睡觉,但是天刚刚发 白就都醒了。两人诉苦般地说:“日子难过啊!” 第三段中:巴金把带有批判自己的报纸藏起来却被 萧珊发现。 作用:形象地再现了巴金与萧珊这对善良的夫妻相 濡以沫、相依为命的悲惨情形。他们的遭遇同时 又是那段苦难岁月中许多中国人艰难景况的写照。
8、【文章语言特色】
• 常见的语言特征或风格: 准确周密、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朴素自然、含 蓄蕴藉、幽默风趣、庄重典雅、清朗明快、绚丽 华美、音韵和谐、整散结合······
本题要求结合具体语句评价文章的语言特色。 答:这篇文章通篇都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直陈其事, 娓娓叙说,没有雕琢的文字和华丽的辞藻,朴素 无华。如第二段中夫妻俩早晨醒来时的对话,第 四段中作者内心的忏悔,朴素中蕴含着深情。
9、【主题探究】
•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人物形象的经历作答。 • 答:作者通过对过去的回忆与思考,在主题上都 表现了对“文化大革命”的控诉;同时揭露“文 革”给千千万万个家庭带来了灾难。
• 主题探究要答深层次的,如巴金表达对妻子的怀 念是为了主题服务。
记念刘和珍君基础
一、注音
1、pái huái 2、jí 3、dàng 4、fěi 5、báo 6、lí 7、zàn 8、chóu chú 9、yú 10、zhāo 11、 chà 12、jié ào 13、lì n 14、xuè 15、dàn 16、pū 17、hái 18、cuán19、chéng chuàng 20、yǔn

最新巴金-怀念萧珊公共课大学语文

最新巴金-怀念萧珊公共课大学语文

关于散文集《随想录》: 巴金与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
开辟了《随想录》专栏,此后历时八 年,发表五集共42万字的散文巨著。 可贵之处:未将所有的不幸归罪于 “文革”,而是从自身进行了深刻的 反省与忏悔。
妻子萧珊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粉碎“四人帮”后的 第三年。巴金妻子去世时,他 什么也写不出来。本文写于 1978年8月13日。完成它却是 1979年1月16日。过了半年之 久,才写毕此文,不难想见, 作者面对萧珊的遗像,度过了 多少个不眠之夜,倾注了多少 悲愤、思念的泪水。
巴金被鲁迅誉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 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 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1961年出版《巴金文集》十四卷。 “文革”期间曾遭受残酷迫害,还坚持翻译了《往事 与随想》。 “文革”后著有著名的散文集《随想录》和《创作回 忆录》等。 《家》是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 的心灵,奠定丁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作品简介及分析:
A、对妻子在我身遭迫害时候她给我的精神与生活的 关心和鼓励,妻子所受的精神上的折磨,使我内心 很是惭愧。 B、因为我的缘故她得不到应有的治疗。直至病危。 写妻子去世前住院前后的经历,因为妻子生病,儿 子得以回家,但儿子也因为我的缘故,被剥夺了好 些公民权力。 C、妻子住院和没有见面的永诀。却是我感到痛苦和 幸福的时间,因为我们一起度过的最后的平静的时 刻。儿子也病了,一切都源于我!我与妻子间的感 情笃深。"那双很大,很美,很亮的两只眼睛"。
四、思考与练习: 1.四部分写的都是什么?贯穿此文 的线索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文中记 叙、描写和议论是如何结合的? 2.作者为什么要写此文? 3.巴金心中的萧珊是个什么形象? 4.生活了三十多年年,我与萧珊之 间最值得珍视的是什么? 拓展阅读: 巴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

【赏析】《怀念萧珊》巴金 文学考研

【赏析】《怀念萧珊》巴金  文学考研

《怀念萧珊》巴金主题思想(特殊情怀):《怀念萧珊》写于1978年8月至1979年1月,是一篇悼亡之作。

当时,人们还刚刚从梦魇中挣扎出来,怀着悸怖的心理反思着昨天的灾难。

正是带着这样一种时代情绪,作者在哀悼亡妻的同时,也倾诉了对自己的伤悼,伤悼自己在这场灾难中所失去的一切。

文章主要叙述了在艰难困苦中,萧珊对作者的帮助,她在生垂危之际的善良愿望和遗憾,真实地再现了他们最后相守时的痛苦与幸福,写了她去世后,作者的悲痛思念与歉疚并缅怀了30年风雨同舟的夫妻之情。

他虽然写得是个人的遭遇,但又时时把这场遭遇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劫难过程联系在一起,使散文中所写的日常生活情景都超越了个人的意义,成为特殊的历史年代里的一个知识分子的见证。

(特殊情怀:前面+悲哀并不悲观,怀念死者是为了激起人们对“四人帮”的共愤,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为了美好的明天)艺术特色:《怀念萧珊》是巴金的一篇优秀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作者怀念的是自己的妻子,汩汩的情感从心灵之源不断涌出,向读者倾吐自己心头难以排遣的哀思、痛苦与愤怒。

通篇文章只是对生活琐事的回忆和怀念。

甚至把对痛苦的记忆也看作是一种寄托感情的凭籍。

因此,他能在文章中写了妻子默默的死,以及死前那一双美丽的眼睛。

作者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这种艺术境界在他中年以后创作中才逐渐成为自觉的追求。

这篇散文从艺术特色到遣词造句,纯出于感情的自然流露,以文字的本色来反映生活的本色,不雕琢、不虚饰,无拘无束,笔到情至,是新时期散文创作中的一篇优秀的悼亡之作。

看起来并不经意其实蕴含匠新,全文分为四个部分1、回忆2、遭难3、逝世之事4、回溯30年(结构特点)巴金笔下的萧珊形象:散文《怀念萧珊》中作者用直铺的语言为作者再现了一位心地善良的女姓,萧珊平凡无华,业不惊人。

“一个普通的文艺工作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者,一个善良的好人”她性格坚强,忍辱负重,富有牺牲精神,在她和巴金共同的生活的记忆里……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表作:激流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 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
良心”。
萧珊,原名陈蕴珍,1944年5月,恋爱8年后,在贵阳花溪与巴 金共结连理。
通篇都采用白描的手法,直陈其事,娓娓叙说,没有雕琢的文字和华丽的 辞藻,朴素无华
萧珊人物形象
(1)朴素 (2)坚贞 (3)乐观、隐忍、坚强
考点
《怀念萧珊》的思想主题
本文思想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看仅仅是怀念萧珊, 但实际上既有对爱妻萧珊的深切怀念,倾诉了丈夫对妻 子那种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感情,又有对萧珊去世的 深沉的悲痛,还有对因萧珊受自己连累而被折磨直至得 病死亡的深深自责与歉疚。
谢谢观看
第四十三课
怀念萧珊
巴金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 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幼年多病的巴金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 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 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