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盆地南部地区古构造恢复及其油气意义
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及其油气意义课件

需要进一步研究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的详细过程和机制 。
需要进一步评估渤海湾盆地内不同构造单元的油气资源 和开发潜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渤海湾盆地内不同构造单元的 变形特征和变形时期存在明显 差异。
渤海湾盆地内不同构造单元的 变形机制和变形模式也存在明 显差异。
研究展望
需要深入研究渤海湾盆地内不同构造单元的变形特征和 变形时期,揭示其变形机制和变形模式。
需要进一步研究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和分布 的影响,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指导。
03
第四纪运动对渤海湾盆地的构 造形态和分布有着局部的影响 ,形成了该地区最新的坳陷和 隆起。
03
构造演化对油气的控制作 用
早古生代油气生成与聚集
早古生代是渤海湾盆地油气生成和聚集 的初始阶段,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较为 频繁,为油气的生成和聚集提供了良好 的条件。
在这个阶段,由于板块之间的碰撞和挤压, 形成了大量的断裂和褶皱构造,为油气的运 移和聚集提供了有利的通道和圈闭。
技术挑战
随着勘探深入和技术发展,未来勘探将面临更多的技术挑战,需要 不断更新勘探理念和技术方法。
经济因素
油气市场价格波动和经济环境变化也会对未来勘探前景产生影响, 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决策。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受控于板 块边界、盆地边界和盆内次级 构造单元的相互作用。
渤海湾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华 北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相互作 用密切相关。
渤海湾盆地的构造环境
01
渤海湾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经历了多 期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
02
盆地形成与演化受板块构造、区域断裂和岩浆活动等多种因素
古地貌恢复方法及应用

的残留地貌形态。
构造隆升末期体系域构造古地貌:是指古隆起被水淹没时刻的地貌形态。
二、古地貌恢复主要内容与技术思路 3. 研究流程古地貌-环境恢复及其三维可视化研究流程图边缘拗陷成藏组合组合挤压-伸长挤压-伸长拗拉槽-克拉通内台地和古隆起带成藏组合克拉通内裂陷-陆内拗陷成藏组合挤压-弱挤压中部隆起林畅松,丁文龙等,2006塔里木原盆地形成演化阶段南北向Z30构造-地层综合解释剖面ⅠⅡⅢⅣⅤⅥ多期构造演化导致叠合盆地复杂的地质结构和多个不整合面塔北多期次构造隆升的叠加巴楚隆起晚燕山一喜山期的大规模隆升塔北多期次构造隆升的叠加塔中加里东和海西期期的构造隆升多期构造演化导致叠合盆地形成多个不整合面1.不整合面识别(据樊太亮、于炳松等,2004)露头剖面T 70不整合面特征露头剖面中T 74界面特征(据樊太亮、于炳松等,2004)1.不整合面识别巴楚及塔中隆起加里东中期运动表现强烈,缺失8-12个牙形石带,沉积间断延续30-50Ma;O 1-2y 上部-O 2yj 约缺失300-500m的地层。
上奥陶统中奥陶统下奥陶统不整合叠合带不整合叠合带削蚀楔形不整合带平行不整合或整合带Z40构造地层大剖面上超楔形不整合带削蚀楔形不整合带T70T74上超楔形不整合带(据等,2. 叠合盆地构造不整合分布样式J Z70剖面T60T70T74T30T40古城虚隆起T46一级一级一级T100孔雀河斜坡Z40构造地层大剖面T50、T60复合T40、T46、T50、TT60、T70复合T60、T70、T74复合T50、TT60、T70、T74复合C h 03-132S NT90草湖CH03-132SN剖面T31T40K T7T46T50T60T74O 2-3SC J T C-O 1_T90T46、T60为主构造不整合面T31T40K T70T46T50T60T74O 2-3SC J TC-O1_T90草湖CH03-96EW 剖面T50、T60不整合面三角带T74下超不整合面草湖区的不整合分布样式KQH02-954EW剖面•不同构造单元主要构造不整合的分布对比主要构造不整合界面的发育分布,包括Ro—H深度法,Wallace G Dow(1977)和同层多点Ro排比法(马立祥1994)以及Ro—TTI法;⑤沉积速率法,包括沉积速率比值法、沉积速率趋势法;⑥物质平衡法;⑦未被剥蚀地层厚度趋势延伸法,包括内插和外插法;⑧地质年龄差比与残留厚度乘积法,Guidish(1985);⑨最优化方法, 郝石生等(1988年)提出用最优化方法来恢复剥蚀厚度;⑩天然气平衡浓度法,李明诚、李伟(1996年)提出一种利用天然气平衡浓度估算剥蚀厚度的方法。
苏里格南区奥陶系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苏里格南区奥陶系岩溶古地貌恢复及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付晓燕;杨勇;黄有根;郝龙【期刊名称】《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4(037)003【摘要】苏里格气田南区奥陶系马家沟组气藏储集空间以碳酸盐岩岩溶孔洞缝为主,古岩溶发育程度对奥陶系油气成藏及储层分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古岩溶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古地貌形态是控制古岩溶发育程度的关键.因此,为了寻找有利开发目标区,必须进行古地貌恢复.多种方法分析比较后采用石炭系填平补齐法进行岩溶古地貌恢复,划分出中西部古岩溶台地和东部古岩溶斜坡两个二级地貌单元及岩溶高地、鞍地、洼地、古坡地等六个次级地貌单元.古地貌与产能对比分析认为,岩溶台地与鞍地的转换带、岩溶斜坡中的残丘地带及沟槽两侧是天然气富集的有利地区,试气产量大于10×104 m3/d的高产井多分布于此;岩溶洼地、古沟槽不利于天然气聚集,这些区域大多数井试气无产能或日产气量很小.【总页数】5页(P1-4,18)【作者】付晓燕;杨勇;黄有根;郝龙【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奥陶系古岩溶储层成岩作用 [J], 王宝清;章贵松2.苏里格气田南区下奥陶统马家沟组气藏复杂岩溶储层的精细评价 [J], 付金华;黄有根;郑小鹏;汪淑洁;胡薇薇3.苏里格气田东区奥陶系岩溶古地貌对气藏产能的影响 [J], 白慧;杨国平;马志欣;冯敏;郝骞;李锦红;石林辉4.长庆气田奥陶系岩溶古地貌对气藏的控制作用 [J], 徐世琦;邓洪斌;洪海涛5.岩溶微古地貌对岩溶白云岩的储层控制作用——以大牛地奥陶系马五1+2段岩溶储层水平井解释为例 [J], 陈泉键;张哨楠;白晓亮;丁晓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沁水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气成藏条件类比及勘探潜力

沁水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气成藏条件类比及勘探潜力梁建设;朱学申;柳迎红;王存武;吕玉民【摘要】为了探讨沁水盆地上古生界致密气的勘探潜力,采用类比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了沁水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源储条件及成藏规律的差异性.研究表明:(1)沁水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共同经历了构造稳定期、构造分异期和构造定型期,二者在石炭—二叠纪具有相似的沉积演化过程,主要以海陆过渡相和陆相沉积为主.(2)沁水盆地上古生界煤层总厚度介于3~17 m,与鄂尔多斯盆地相当,镜质体反射率介于2.0%~4.5%,热演化程度高于鄂尔多斯盆地,生烃强度更大.(3)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气主要目的层为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次为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沁水盆地103口井测井解释结果显示,太原组和上石盒子组可疑致密气层较多,共计72层,占总数的64.9%,次为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4)沁水盆地上古生界致密气具有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成藏两种模式,保存条件是成藏的关键因素,盆地中南部的向斜核部、断裂不发育的翼部是勘探的有利区.【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16(041)001【总页数】10页(P192-201)【关键词】沁水盆地;上古生界;致密气;保存条件;勘探潜力【作者】梁建设;朱学申;柳迎红;王存武;吕玉民【作者单位】中海油研究总院新能源研究中心,北京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新能源研究中心,北京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新能源研究中心,北京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新能源研究中心,北京100028;中海油研究总院新能源研究中心,北京10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致密砂岩气是覆压基质渗透率小于或等于0.1×10-3 μm2的砂岩气层,单井一般无自然产能或自然产能低于工业气流下限,但在一定经济条件和技术措施下可获得工业天然气产量[1]。
近年来,我国致密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新一轮资源评价结果表明[2],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总资源量为15.16×1012 m3,其中致密气资源量为10.37×1012 m3,约占天然气总资源量的68%,已发现苏里格、乌审旗、大牛地、神木、靖边、子洲等6个探明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致密气田。
沁水盆地煤层气勘探开发回顾与展望

中国煤层气
CH A C0ALBED M匝 ANE m
Vo . 17 No. 6 De e e . O1 c mb r 2 0
沁水盆地煤层 气勘探 开发 回顾 与展 望
赵 贤正
( 副总经理 ,中国石油华北油 田分公司 )
发展新 能源是 保 障国家 能源安 全 的一 项 战略举
局 22 1 队在湾里构造完成 的第一 口石油勘探井湾 1
井 ,该 阶 段 未 发 现 油 气 藏 ,其 结 论 是 缺 乏 生 烃 条
件。
晋 1 、1 、1 、1 、1 共 5口井和晋 —1 —2 —3 —4 —5
试 2 、4三 口评 价井 ,在郑 庄 区完成 晋试 6 价 、3 评 井和晋 试 5 探井 的钻探 ,并 对晋试 1 预 井组 进 行试
4 0 。19 ~19 ,在樊 庄 区完 成晋 试 1 2 0方 9 8 99年 井组
一
第一阶段 (97 95 ) 15 ~17 年 :以古生界为对象
的石 油地质 普查 阶段 ,此 阶段 进 行 了 1 2 :0万 区域 地质 调查 及 石 油 地 质 普 查 ,16 92年 由 山西 省 地 质
业开发 的 区域 主要位 于 沁水盆 地南部 中国石油矿 权 区 ,面积 5 6 k 2 19 m ,煤 层气 资源量 10 万 亿 m 。 .8 3
行井组试采开发试验 , 基本获得成功 。中联煤层气 有 限 责任 公 司于 19 97~19 99年 ,在 工 区及 周 围先
后施 工煤 层 气参 数 井 和 试 验井 6口 ( L一0 2 L T 0 、T
Hale Waihona Puke 采 ,取得 成 功 。2 0 又对 晋试 2 、4 、6井 00年 、3 、5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藏特征

维普资讯
第 2期
石书灿 等 :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藏特征
5 5
岭控制 , 该分 水岭 呈 东 西 向 展 布 , 部 至 露 头 , 部 东 西
2 煤 层 气 藏 的特征
2 1 煤 层 空间展 部 .
至寺 头断层 ( 1 。其 形 成 受构 造 控 制 , 于 东 西 图 ) 位 向展 布的褶皱 高部 位 。
中图分类号 : E 2 . T l23
文献标识码 : A
沁水盆地南部是我国重要的煤层气勘探区, 蕴藏
着丰富煤层气资源 , 前已成为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 目 的热点地区之一。中联公 司、 中石油、 蓝焰公 司等单
位 近些年来 的勘探 , 相继在 盆地南 部 的潘庄 、 寺庄步查明沁水盆地南 部为一个煤层气高渗富集区。十一五期 间该 区将成 为中国第一个投人大规模开发的地 区。本文以油气、 煤 田和煤层气勘探阶段积累的资料为依据 , 以以往的 科研成果为参考 , 对沁南煤层气成藏机理进行了初步 探讨, 以期对进一步的勘探有一定指导作用¨6。 -
3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原石 油勘探局 , . 河南 濮 阳 4 70 ) 5 0 1
摘要 :以油气 、 田和煤层 气勘探阶段积 累的资料 为基础 , 煤 系统探讨 了沁 南煤 层 气藏的特征 。通过 对气藏静 态特征 ( 包括煤层空间几何 形态、 煤层 气成分和含量、 储层物性 、 吸附特征 、 储层压力及封闭条件) 和动 态过程 ( 包括煤层 气形
文 章 编 号 :10 2 3 (0 7 0 0 5 0 0— 64 20 )2— 0 4—0 3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藏特征
石书灿 , 晓英 李玉魁 林 ,
(. 1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院 , 四川 成都 6 00 ; . 15 0 2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 院, 河南 焦作 4 4 0 ; 5 0 0
盆地原型恢复方法及评价

盆地原型恢复方法及评价盆地的改造作用盆地的后期改造作用后期改造强烈,是中国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特点之一(刘池洋,1996),它是由中国大陆本身的结构、演化和所处的特殊大地构造位置所决定的,一般具有如下显著特点:(1)波及广,空间上差异明显;(2)强度大,盆地越老改造越强;(3)时间新,愈新愈烈;(4)期次多,不同期次特点有别。
引起后期改造的地质作用主要有:构造运动、剥蚀(及搬运)作用、埋藏作用和热力作用等。
根据盆地后期改造的主要动力学特征及改造形式,可将改造型盆地分为以下七种类型(刘池洋、孙海山,1999):(1)抬升剥蚀型其特征是沉积盆地在后期抬升,遭受剥蚀。
根据剥蚀强度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两类:①抬升裸露型——盆地抬升一般为整体性,剥蚀较弱,盆地发育晚期沉积的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但盆地原型和主体沉积地层改造相对较弱。
如美国二叠纪盆地。
②剥蚀残留型——以差异抬升为主,后期剥蚀甚烈,盆地原型大都不复存在,沉积体大部分残留。
如山西沁水盆地、西藏羌塘盆地等。
(2)叠合深埋型这类盆地的部分或大部分地区在后期发生沉降,被新的沉积盆地叠加覆盖而深埋其下。
前期盆地的原型基本未保持,但沉积实体部分甚或整体被保存。
如中生代陆相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之下的古生代海相盆地,中国海域的前第三纪盆地等。
(3)热力改造型在盆地发育晚期或之后,深部热力作用活跃,岩浆活动强烈,沉积地层遭受强烈的热演化。
盆地烃源岩进入高成熟或过成熟阶段,甚至地层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
如塔里木早古生代盆地、中国诸造山带内及其邻近众多古生代残留沉积(盆地)等。
(4)构造变形型这类盆地后期遭受了(多期次)较强烈的变形改造,构造特征复杂,类型多样;新老地层有出露,并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
如位于构造活动带内或附近的盆地或盆地的边缘地带。
(5)肢解残留型盆地后期被断裂切割或走滑断错成若干个断块,断块的差异升降活动与强烈而又不均匀的剥蚀改造作用,使盆地被肢解或平移错开成若干个大小不等的残留盆地。
三水盆地古近系构造演化与层序地层特征

LIU C L,FRANZ T F, CHEN L,et al.Geochemical Signatures of
Early Paleogene Source Rocks in the Sanshui Basin, South Chi⁃
na[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10,84(1):145-
河流—火山沉积体系。发育 HST 的河流相沉积。以
粗碎屑沉积为特征,主要为灰白或棕色砾岩、砂砾岩、
含砾粗砂岩,夹杂色泥岩。内部发育多套火山岩。火
[5]
[6]
山间歇喷发的河流环境沉积反映湖盆发展晚期。
4
结论
研究取得了以下几点结论:
[7]
(1)三 水 盆 地 古 近 纪 经 历 了 右 旋 张 扭 和 右 旋 走
本次研究采用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划分依据,
将层序进行三分:即分为低水位体系域(LST)、湖扩体
旋回、岩相旋回、测井曲线特征,将三水盆地古近系地
层从下至上分为四个三级层序。SQ1 对应布心组一
系域(EST)、高水位体系域(HST) 。LST 多为加积
段—布心组二段;SQ2 对应布三段—西布组一段,SQ3
基金项目:中石油科技项目
“三水盆地石油地质综合研究”
(编号 NFKT-2017-SSXMB-005)资助。
作者简介:唐鑫萍(1987-),
男(汉族),
广西桂林人,
工程师,现从事石油地质研究工作。
2021 年第 4 期
69
西部探矿工程
一段沉积晚期,原盆地南北两个坳陷已连通(图 2)。
(2)断陷扩张(布心组二段—布心组三段沉积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 类号 : T El 2 1 . 2
文献标 志码 : A
P a l e o — t e c t o n i c r e s t o r a t i o n i n s o u t h e r n Qi n s h u i Ba s i n
a nd i t s hy dr o c a r bo n s i g ni ic f a n c e
YI N S h ua i ,ZHAO We i ,Fa n Zi yi
( 1 . S c h o o l o f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 X i ’ a n S h i y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 X i ’ a n 7 1 0 0 6 5 , C h i n a ; 2 . No . 2 Oi l P r o d u c t i o n
摘要 : 古构 造 的 高点通 常 是 致 密 气长期 运 移 和 聚 集的 有利 低 势 区 , 古 构造 恢 复对 致 密砂 岩 气勘 探 尤 为 重要 。 以 沁 水 盆 地 南部地 区为 例 , 基 于该 地 区 丰 富 的钻 井 、 录井、 测 井 等 资料 , 对 该 地 区在 燕 山早期 ( J 。 一J ) 、 燕 山晚期 ( J 一 K ) 及喜 马拉 雅 中期 ( E — N) 等3 个关键 构 造 演化 期 的 古构造 进行 了恢 复 。结 果 表明 , 自晚三 叠世 以 来 , 本 区表 现 为整体 隆升剥蚀 , 强剥蚀 区沿 着 NE —s w 方 向展布 。燕 山运 动期 间古
b a s e d o n d r i l l i n g,l o g a n d l o g g i n g d a t a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wh o l e a r e a h a s b e e n u p l i t f e d a n d e r o d e d s i n c e t h e La t e T r i a s s i c ,a n d t h e s t r o n g e r o s i o n a r e a d i s t r i b u t e d a l o n g t h e NE. S W d i r e c t i o n . Du r i n g t h e p e r i o d o f Y a n — s h a n mo v e me n t , t h e p a l e o u p l i f t wa s i n h e r i t e d, t h e P e r mi a n s t r a t a we r e d e f o r me d s t r o n g l y, a n d t h e p a l e o . t e c n o n i c s h o ws “ mu l t i . h i g h s a n d mu l t i — l O WS ”f e a t u r e s . De p l a n a t i o n o c c u r s d u r i n g t h e mi d d l e Hi ma l a y a mo v e me n t .a n d t h e p a l e o . t e c n o n i c i s g r a d u a l l y c l o s e t o t h e c u r r e n t f e a t u r e . S o me o f t h e p a l e o u p l i t f s g r a d u a l l y b e c o me wi d e a n d
H e n a n O i l i f e l d C o mp a n y , S i n o p e c , N a n y a n g 4 7 3 4 0 0 , He n a n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T h e p a l e o h i g h s a r e g e n e r a l l y f a v o r a b l e a c c u mu l a t i o n a r e a s f o r t i g h t g a s ,S O p a l e o . t e c t o n i c r e s t o r a t i o n
P l a n t , P e  ̄ o C h i n a Da q i n g Oi l i f e l d C o mp a n y , D a q i n g 1 6 3 4 1 4 , He i l o n g j i a n g , C h i n a ; 3 . No . 2 O i l P r o d u c t i o n P l a n t ,
DO 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6 7 3 — 8 9 2 6 . 2 0 1 7 . 0 6 . 0 0 6
沁水盆地 南部地 区古构造恢复及 其油气 意义
尹 帅 , 赵 威 , 范子 宜
( 1 . 西安石油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安 7 1 0 0 6 5 ; 2 .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第二采油厂 , 黑龙 江 大庆 1 6 3 4 1 4 ; 3 . 中国石化 河 南油 田分公 司 采 油二厂 , 河南 南阳 4 7 3 4 0 0 )
第2 9卷 第 6期
2 0 1 7年 1 2月
岩
性
油
气
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V_ O 1 . 29 No. 6 De c .2 0l 7
LI T HOLOGI C RES E RVOI RS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8 9 2 6 ( 2 0 1 7 ) 0 6 — 0 0 4 3 — 0 8
i s p a r t i c u l a r l y i mp o r t a n t . T a k i n g s o u t h e m Q i n s h u i B a s i n a s a n e x a mp l e ,p a l e o . t e c t o n i c r e s t o r a t i o n wa s c a r r i e d o u t or f k e y t e c t o n i c s t a g e s o f e a r l y Y a n s h a n i a n( J 1 一 J 2 ) , l a t e Y a n s h a n( J 3 - K1 ) a n d mi d d l e Hi ma l a y a n( E . N) p e r i o d s
隆起具有继承性 , 晚二叠世地层挤压变形强烈 , 古构造表现 出“ 多隆 多坳” 特征 ; 喜马拉雅运动 中期 出现 “ 夷平化” 现象, 逐渐接近现今构造特征 , 部分古隆起逐渐变得宽缓 , 构造形态表现为“ 背斜宽缓 , 向斜 紧 闭” 。将喜马拉雅运动 中期 的古构造单元划分为相对隆起 带、 相对斜坡 带及相对坳陷带。相对隆起 带 是 下一 步该 区煤 系致 密砂 岩 气勘探 的有利 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