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游离气藏的控制作用
沁水盆地煤系地层游离气成藏条件分析

1 成 藏 的地 质 基 础
1 . 1 气 源 条 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沁 水盆 地 晚奥 陶世至 早石 炭世 ,和整个 华北 板块 一样 处 于抬 升 、受 剥蚀 状态 ,直 至 晚石炭 世再 次 开
始接受 沉 积 ,形 成 上石炭 统 至上二 叠 统一套 完 整 的煤 系 ,至 上 二 叠统 石 千 峰组 ( P 。 s ) 沉 积期 全 部 转 为 干旱气 候 下 的河 湖相 沉 积环 境 。石 炭 系一 二叠 系 共含 煤 8 ~1 9层 ,总厚 度 5 ~2 3 . 6 m,主要 煤 系含 煤 1 1
厚 南 薄 的特点 ,P S 在 阳泉一 榆 社一 带 为 9 O ~1 0 0 m 以上 ,由北 向南逐 渐 减薄 ,到 阳城一 晋城 一 带 约为 3 O
~
[ 收稿日期]2 0 1 3— 0 3—2 9 [ 基金项目]国家油气重大专项 ( 2 0 1 I Z X 0 5 0 3 3 — 0 4 ) 。 [ 作者简介]杨克兵 ( 1 9 6 2 一 ) ,男,1 9 8 9年江汉石油学院毕业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测井及地质综合研究工作 。
~
1 2层 ,可采煤 3 ~8层 ,其 中 3 和 1 5 煤 ,煤层 厚度 大 、分布 稳定 。同时期所 沉 积 的暗色 泥岩具 有 北 5 0 m;C 。 t 在 阳泉一 榆 社 一带厚 度 在 6 0 m 以上 ,而 阳城一 晋城 一带 则 为 1 0 ~3 0 m。
经 过试验 分 析 ,P s 、C 。 t煤 有 机 碳 质 量 分 数 为 4 3 ~7 5 ,暗 色 泥 岩 有 机 碳 质 量 分 数 为 2 ~
[ 摘 要 ] 沁 水 盆 地 面 积 大 , 煤 系 地 层 游 离 气 资 源 丰 富 ,但 多年 勘 探 未 获 突 破 , 主 要 原 因 是 忽 视 了后 期 构 造 活 动 对 游 离 气聚 集 成 藏所 产 生 的 影 响 。 对 沁 水 盆 地 构 造 演 化 及 煤 系地 层 游 离 气 的运 移 成 藏 进 行 深 入 研 究 分 析 ,认 为 喜 山期 沁 水 盆 地 产 生 了大 量 的 走 滑 断 层 , 以 前 形 成 的 大 部 分 游 离 气 藏 被 破 坏 , 游 离 气 藏 被 调
山西沁水盆地天然气封存箱成藏机理与模式

山西沁水盆地天然气封存箱成藏机理与模式林玉祥;吴玉琛;赵承锦;朱传真;李佳【摘要】Based on the existing exploration data and research findings in Qinshui Basin,the accumulation model of natural gas compartment was set up b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formation water composition and natural gas distribution.The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are very complex,and the formation water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zones in turn,including water supply zone,strong runoff zone,weak runoffzone,alternating block zone and discharge zone.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ydrodynamic and salinity of formation water,the change rules of formation water salinity and distribution of formation gas content were studied.Then,it is proposed that the roof and floor combined by tight formations (coal,mudstone,etc.) form the model of widely distributed and nearly concentric "discus" box.Meantime,the accumulation mechanism and sealing mechanism of tight sandstone gas in Qinshui Basin were analyzed.It is found that the "discus" box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upper and lower layers.The upper layer is tight sandstone of Shanxi Formation above No.3 coal bed;the lower layer is tight sandstone between No.3 and No.15 coal beds.Although the sealing mechanism of upper aud lower layers is different,the distribution of "discus" box is stable from the edge to the interior,then to the edge of Qinshui Basin.%依据沁水盆地现有勘探资料及研究成果,从构造特征、地下水及天然气分布等方面出发,综合分析盆地内天然气封存箱成藏模式.盆地内水动力条件复杂,地层水可依次划分为补水带、强径流带、弱径流带、交替阻滞带及泄水带5个区带.根据地下水动力条件与地层水矿化度的关系,并结合地层水矿化度的变化趋势与盆地内地层含气量的展布特征,提出了由煤岩、泥岩等致密岩层组成的顶、底板,形成了在盆地内广泛展布的近同心圆状的“饼状”箱体模式.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了盆地内致密砂岩气的成藏机理及封闭机理,发现区内“饼状”箱体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3 #煤层上部山西组致密砂岩段箱体,下层为3 #煤层与15#煤层之间的致密砂岩段箱体.上、下封存箱封存机理虽然不同,但自盆地边缘到盆地内部,再到盆地边缘,“饼状”箱体稳定展布.【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7(039)001【总页数】8页(P95-102)【关键词】矿化度;封存箱;成藏机理;地层水;水动力条件;“饼状”箱体;致密砂岩气;沁水盆地【作者】林玉祥;吴玉琛;赵承锦;朱传真;李佳【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5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沁水盆地位于山西东南部,具有十分丰富的煤与天然气资源,是重要的煤层气富集区[1]。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与煤层气的生成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与煤层气的生成李明宅杨陆武胡爱梅徐文军(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科技研究中心,北京,100011)摘要沁水盆地面积约23923km2,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煤层气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煤层气勘探区。
本文主要从盆地演化的角度讨论了煤层的形成及其生气潜力,认为沁水盆地南部是有利的煤层气勘探区块。
关键词沁水盆地构造演化沁水盆地南受煤层气1沁水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在影响煤层气生成和保存的众多地质因素中,以构造作用的影响最大,因为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构造热演化决定着煤的聚集和生气作用。
1.1构造特征及成煤期后构造发育特征沁水盆地位于晋中一晋东南地区,为近南北向的大型复式向斜,面积约23923km2。
盆地内次级褶皱发育,南部(古县一屯留一线至阳城)和北部(祁县以北)以近南北向褶皱为主,局部近东西、北东和弧形走向的褶皱;中部(祁县至沁源)则以北北东向褶皱发育为特点。
断裂以北东、北北东和北东东向高角度正断层为主,集中分布于盆地西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边缘。
该盆地处于长期抬升状态,具有内部褶皱发育、断裂不甚发育和煤系地层广泛稳定分布的特点,区别于其西侧的鄂尔多斯盆地和东侧的华北东部断块含煤区,前者煤系沉积后长期持续稳定沉降、上覆地层厚、构造简单,后者煤系沉积后又经历了强烈的块断作用改造。
沁水盆地煤系地层沉积后,历经印支、燕山和喜山三次构造运动改造。
印支期本区受侯马一沁水一济源东西向沉积中心的控制,以持续沉降为主,沉积了数千米的三叠纪河湖相碎屑岩,由北向南增厚。
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使华北地区逐渐解体,盆地开始整体抬升,遭受风化剥蚀。
燕山期内构造运动最为强烈,在自西向东挤压应力作用下,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等地层随山西隆起的上升而抬升、褶皱,形成了轴向近南北的复式向斜,局部断裂并遭受剥蚀。
同时,区内莫霍面上拱,局部伴有岩浆岩侵入,形成不均衡的高地热场,使煤的变质程度进一步加深。
由于该变质作用是在煤层被抬升、褶皱、剥蚀,上覆静岩压逐渐减小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对煤的割理及外生裂隙的生成、保存等均产生了有别于深成变质作用的影响。
沁水盆地陷落柱特征及其对气藏的影响

沁水盆地陷落柱特征及其对气藏的影响林玉祥;韩继雷;孟彩;钱铮;刘建军【摘要】沁水盆地广泛发育岩溶陷落柱,对气藏形成与分布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分析其对气藏的影响,通过对陷落柱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发现,沁水盆地陷落柱主要形成于喜马拉雅期;在平面上成群集中分布,多为半截柱,直径为100 ~ 300m,大多切穿主煤层的3号煤层;陷落柱内发育了大量破碎带及松散堆积,为煤层及砂岩中的天然气向外运移提供了通道;陷落柱形成并切穿煤层以后,使煤层压力降低,为柱内及附近的煤层气解析提供了条件;陷落柱还沟通了煤系地层上、下相邻的含水层,致使不同地层之间水动力发生联系,使得解析出来的天然气以游离态或伴随地下水循环运移至上覆地层中.因此,除个别情况起到输导作用在浅层形成新的气藏外,陷落柱对煤系地层中的气藏常起到破坏作用,在其周围形成煤系地层含气量低值区,致使天然气中甲烷含量降低,氮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增高,但陷落柱的影响范围较局限.【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5(022)004【总页数】6页(P44-48,53)【关键词】陷落柱;形成条件;破碎带及松散堆积物;煤层;天然气;沁水盆地【作者】林玉祥;韩继雷;孟彩;钱铮;刘建军【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任丘062552;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北任丘0625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Key words:collapsed column;forming conditions;broken belts and decompaction deposits;coal bed;natural gas;Qinshui basin陷落柱是由于下伏易溶岩层在地下水强烈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大量孔洞而使上覆岩层失稳,向溶蚀空间冒落、塌陷所形成的筒状柱体。
沁水盆地晚古生代含煤沉积体系及其控气作用

太原组 ( t : 出露 于盆地边部, C) 盆地 内埋深 9 一11 m,F亥 自仍‘ 82 0 h 细粒石革砂岩、 深灰奋、
JAJ 介ceg I i hn a
A r ‘ T e a caba 咯 s t i h Qnh i 币 aea C r n e u E o a i a F 佃 ao ad 加t c: h m i o卜 er t a nt i u B n r le a ir s pc a n i r a e s a t b fo o hT y n o t n n u i E r P m iE o s a石 Fr a n T N .5ca e f T i a Fr a nadN , ol di h a五 a y e n pc h n om t l h o i 阮 o 1 ol do a yn om t n o 3ca e ns n b u o i b o t t n bl g g r i F r ao , e ni t p mu n r i , r w r 卜 s m . ld c lay nl io gn if i ad n i o n o e mata t a o al e s Mu is pnr aa s n eec c s n 卜 ce e k e a t iii ys t ae
关键询 : 煤层气 杯 控气条件‘ 含煤沉积体系; 晚古生代 ; 沁水盆地 中图分类号 : 6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7一5120)4 34 9 Pi 1 62 6(070一 7一 6 0 0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游离气藏的控制作用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游离气藏的控制作用李月;林玉祥;于腾飞【摘要】By balanced section and buried history, tectonic evolution and the conditions of the free gas reservoir, the effects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 to the free gas reservoir are analysed. The accumulating model of the free gas is established in Qinshui basin. Through study, the conclusion is that in Yanshanian, the coalbed gas developed earlier would drift away to accumulate in some place of coal roof sandstone where the stress is lower because of the earth crust uplifting, and concentrate in the limbs of fold. In Xishanian, the folds developed earlier would be recreated because of the stress orientation. The free gas concentrated in earlier would migrate once more, so the place of free gas would change, but it is in the middle-high place away from the faults.%应用平衡剖面法和埋藏史分析法,对沁水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及游离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构造演化对游离气藏的作用,建立了沁水盆地游离气聚集模式图.燕山期,在地壳上升的过程中,先期形成的煤层气通过裂缝游离出来在顶板砂岩的低应力区聚集,富集在褶皱的翼部.到了喜山期,由于应力方向的改变,对先期形成的褶皱进行了轻微的改造,使得先期富集的游离气发生再次运移,聚集的部位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是总体仍然以远离断裂的中高部位为主.【期刊名称】《桂林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31)004【总页数】7页(P481-487)【关键词】沁水盆地;游离气;褶皱;构造演化【作者】李月;林玉祥;于腾飞【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10;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10;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0 引言煤系地层游离气(简称“游离气”)系指由煤系地层生成、赋存于煤岩孔裂隙和煤系地层中其他岩石孔隙、溶洞、裂缝等多种储集空间中呈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18-山西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储层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2016年第6期

山西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储层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潘思东1,崔周达2(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2.云南恩洪煤矿,云南曲靖655005)[摘要]以沁水盆地南部3号煤为研究对象,利用压汞法、扫描电镜观察等分析方法,研究了煤层气储层特征。
结合构造解析、盆地分析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区内煤层气成藏主控因素。
研究表明:3号煤层煤岩类型以半亮煤为主,储层裂隙系统发育,煤岩热演化程度较高,生烃潜力巨大;压汞孔隙度在1.40% 5.87%之间,渗透率(0.06 0.58)ˑ10-3um 2,储层较致密,储集空间以孔隙和裂隙为主。
逐一分析了沉积作用、岩浆侵入活动、水动力作用以及构造作用对煤层气聚集成藏的控制,综合分析认为顶、底板泥岩(致密砂岩)发育区、岩浆侵入活动活跃区、水动力弱 滞留区以及构造活动较弱区为煤层气的主要富集区域。
[关键词]煤层气;储层特征;成藏条件;控制因素[中图分类号]TE1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225(2016)06-0011-04Accumulation Main Control Factors and Reservoir Characters of CoalbedGas in Southern Part of Qinshui Basin of Shanxi ProvincePAN Si-dong 1,CUI Zhou-da 2(1.Resource School ,China Geological University (Wuhan ),Wuhan 430074,China ; 2.Yunnan Enhong Coal Mine ,Qujing 655005,China )Abstract :It taking the third coal seam of the southern part of Qinshui basin as studying object ,then coalbed gas reservoir characters was studied by pressure pump metho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Accumulation main control factors were discussed by structural analysis ,basin analysis and studying results of predecesso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ithotype of the third coal seam was seimbright coal ,fractures developed fully in reservoir layers ,the thermal evolution degree of coal and rock mass was high ,and the potential that generating hydrocarbon is tremendous ,the pore ratio of pressure pump belong 1.40% 5.87%,and permeate ratio is about (0.06 0.58)ˑ10-3um 2,reservoir layers is densely ,the main reservoir room is pore and fracture.The actions that to coalbed gas accumula-tion and reservoir were analyzed ,which included deposition effect ,rock magma invade ,water dynamic ,structural effect and so on.After synthesis analysis ,the main accumulation zone of coalbed gas were the development zone of mudstone (densely sandstone )in roof and floor ,the active zone of magma invading ,the weak-retention zone of water dynamic and the weak zone of structural move-ment.Key words :coalbed gas ;reservoir character ;accumulation condition ;main control factor[收稿日期]2016-06-22[DOI ]10.13532/11-3677/td.2016.06.0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1098)[作者简介]潘思东(1965-),女,云南昆明人,高级工程师,在职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矿产普查与勘探科研及煤层气专业方向的实验教学工作。
沁水盆地中—南部煤系及其上覆地层游离天然气成藏的地质控制

沁水盆地中—南部煤系及其上覆地层游离天然气成藏的地质控制秦勇;韦重韬;张政;王存武;杨兆彪;梁建设;柳迎红【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6(23)3【摘要】煤系气及其上覆地层各类天然气的共生、共探及共采,是充分利用天然气资源,提高煤系气开发经济性的重要途径.沁水盆地中—南部连续沉积的上石炭统—下三叠统构成了有利的油气生储盖组合系统,煤层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生气和排烃强度大,气源充足,煤系气显示强烈,成藏前景可观.燕山运动中期构造-热事件导致石炭、二叠纪煤层发生强烈的二次生烃和排烃作用,为煤系及其上覆地层泥页岩和致密砂岩储层提供丰富的气源.煤层中天然气以扩散、盖层突破、渗流等方式排烃,累计排烃强度最大的地带沿复向斜轴部分布;排烃作用较活跃和中等活跃地带分布于复向斜轴部的中段和北段,天然气逸散程度相对较低,有利于游离气的富集.总体来看,研究区发育下生(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系)、下—中储(太原组—下石盒子组)、上盖(上二叠统—三叠系)的游离气系统,具有构造、岩性、水力等多种圈闭形式,游离气成藏受控于燕山运动中期的构造分异和异常热事件以及新生代以来盆地持续回返两个关键地质时期.【总页数】12页(P24-35)【作者】秦勇;韦重韬;张政;王存武;杨兆彪;梁建设;柳迎红【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116;中海石油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北京100027;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116;中海石油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北京100027;中海石油有限公司北京研究中心,北京100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2.2【相关文献】1.沁水盆地南部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横波波速预测 [J], 周广照;谢元德;陈庆;崔高军;王博学2.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层序及聚煤控制因素 [J], 杨克兵;严德天;郭建东;黄金川;陈必武3.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沉积演化及其对煤层气产能的影响分析 [J], 杨克兵;严德天;马凤芹;吕庆玲;蓝宝锋4.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吸附气与游离气共生成藏研究 [J], 梁宏斌;林玉祥;钱铮;刘建军;于腾飞5.沁水盆地煤系地层游离气的运移途径分析 [J], 赵黎明;刘建军;刘晓贵;魏宁;林玉祥;吴玉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水盆地南部晋试 1 井埋藏史及热史示意图
[10 ]
Section of burial and thermal history of Jinshi Well 1 in the south of Qinshui basin
484
桂
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2011 年
镜质组反射率达到 1. 2% 左右; 燕山早期, 由于抬 升造成煤化作用停滞, 生烃作用相应中断。 第 2 阶段发生在燕山晚期。 燕山期, 特别是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 一方面由于岩浆热液活动, 地层温 度继续增加,另一方面地层持续抬升, 地层压力 同时煤化作用继续进行, 煤层进入二次生烃阶段 并大规模产气, 早侏罗世, 因燕山运动华北板块 开始受到 NW - NWW 向的水平挤压应力, 地层整 体抬升,地层压力减小, 而温度维持在 100 ~ 130 ℃ ,此时吸附状态下的天然气开始解吸 , 转化为 游离气。早、中侏罗世是沁水盆地煤系地层温度 和埋藏深度的波动期, 煤化作用进展较慢。 晚侏 罗世,地层持续抬升地层压力不断减小 , 而由于 燕山期的岩浆热液活动, 地层温度继续增加, 一 方面,先成的源岩滞留吸附气与输导体系中的吸 附气进一步大量解吸, 溶解气因压力降低也部分 煤层进入二次生烃阶段并大规模产气, 并且由于 温度高、压力低, 天然气主要以游离气和溶解气 的形式存在。本阶段天然气大量生成, 伴随着构 造圈闭的形成, 是现今沁水盆地煤系地层天然气 煤层仍然继续抬升, 地热梯度趋于正常, 地层温 而溶解气因为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大量析离, 最终 主要以 游 离 气 和 吸 附 气 的 状 态 存 在 于 煤 系 地 层 中
[ 2 ] [ 1]
、 叶建平等[4]、 孟召军等[5] 通过
对沁水盆地南部地应力特征分析认为该区高产井 主要分布在最小主应力相对较小的区域; 石书灿 等
[6 ]
认为晚古生代沁水盆地南部煤层经历了印支
部分,大部分煤层气以吸附气的形式存在。 但是, 期和燕山期两次煤化作用生成的煤层气, 在喜马 拉雅期遭受了严重的调整与改造后逐渐形成现今 的沁南煤层气藏, 且直接控制该煤层气藏中煤层 气富集程度的因素是顶底板与边界断层; 李五忠 等
认
为煤层气成藏的宏观动力来自构造动力能、 热动 通过对沁水盆地
盖层的研究认为, 良好的盖层条件可以减缓散失, 且构造发育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的改造, 因此游 同时抑制解吸, 并且如果煤层埋藏浅会使得封盖条 件变差, 从而不利于煤层气成藏, 如果埋藏过深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引文格式:
2011 - 03 - 15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沁水盆地煤系地层游离气富集成藏条件 ” ( 2008ZX050033 - 04 ) 李 月 ( 1979 —) ,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 油气地质学,lyysy_79@ 163. com。 . 桂 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2011 ,31 李月,林玉祥,于腾飞. 沁 水 盆 地 构 造 演 化 及 其 对 游 离 气 藏 的 控 制 作 用 [J] ( 4 ) : 481 - 487.
转化成大型 的 内 陆 湖 泊 沉 积 环 境。 至 晚 三 叠 世, 与华北板块碰撞拼接在一起, 同时太平洋板块以
潮期,也是太行、 吕梁、 中条山脉的主要形成期, 逆断层,由于该时期岩浆活动剧烈, 在太行山东 以伸展拉张断裂活动为主, 构造线方向主要呈北 侧及沁水盆地的西侧处于强烈伸展作用之下, 形 东、北北东向; 东部地区受北东—北北东及近东 西向和北西西向张性断裂控制, 有大量中酸性岩 成了沁水盆地西侧的晋中断陷及太行山东侧的断 陷盆地, 太 行 山、 吕 梁 山 最 终 形 成; 晚 白 垩 世,
浆的多次喷发。晚白垩世, 构造以挤压隆升为主, 该区的构造仍然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及印度板块的 华北盆地普遍隆起遭受剥蚀, 仅局部地区下沉接 俯冲的影响, 沁 水 盆 地 仍 以 挤 压 抬 升 剥 蚀 为 主, 受了晚白垩世沉积。 新生代古近纪, 盆地处于伸 展拉张状态,以张性断裂活动为主。 早期岩浆活 动十分强烈,沉积主要受北东—北北东及北 ( 北 ) 逐渐形成了现今的复向斜构造的雏形 。 古近纪 仍 然 继 承 了 白 垩 纪 的 构 造 演 化 历 程, 以抬升剥蚀为主, 仅在沁水盆地西侧的晋中断陷
2
沁水盆地成藏期次分析
沁水盆地于三叠纪末期开始发育, 燕山运动
期间彻底与华北其他盆地分开而成为一个独立的 构造盆地。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自三 叠纪以来主要有两次油气充注过程: 第 1 次发生 在三叠纪末—早侏罗世。 此时, 三叠系到达最大 古地温场属于正常古地温, 煤化作用服从 埋深,
第4 期
文章编号: 1674 - 9057 ( 2011 ) 04 - 0481 - 07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游离气藏的控制作用
李 月,林玉祥,于腾飞
( 山东科技大学 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10 )
摘
要: 应用平衡剖面法和埋藏史分析法, 对沁水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及游离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 ,
弱,主要含煤地层太原组为一套滨海平原环境下 形成的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 晚古生代末, 随着 古蒙古洋的闭合, 海水向南退出, 华北板块内部 华北东部隆起, 西部鄂尔多斯盆地仍维持湖泊沉 积环境,早中侏罗世, 由于太平洋及印度板块向 华北板块的俯冲, 在区内产生北西 - 南东方向的 挤压应力,使早期断层重新活跃, 并产生许多新 的断裂,构造线方向也由过去的近东西向为主转 为以北、北北东向为主, 初步形成了本区盖层构 造的基本轮廓。 盆地的南、 北缘受褶皱造山带的 影响,构造线方向分别以北西西向和近东西向为 主。盆地内受挤压应力作用, 产生了许多大型复 背斜、复向斜和逆冲断裂系。 晚侏罗—早白垩世 发生的燕山运动第 Ⅱ 幕是中生代地壳强烈活动高
[ 11 - 13 ]
遭受近南北向的水平挤压作用。 燕山期, 华北板 块南北缘的再次造山运动和中国东部的构造发展 逐步置于环太平洋构造域控制之下, 在我国东部 产生了北西 - 北西西向水平挤压应力。 由于挤压 作用自东向西的逐步减弱, 在本区所处的山西南 致山西南部的褶皱抬升, 形成十分宽缓的沁水盆 地,并在区内产生了一系列北北东 - 北东向褶皱 构造。白垩纪至早第三纪初期, 印度板块与欧亚 板块的碰撞挤压导致山西南部新生代产生北东 - 南西近水平 挤 压 应 力 场, 在 本 区 形 成 了 规 模 小、 叠加在燕山期构造之上的北西向褶皱。 总体上该 期应力场强度较弱, 但对煤层气的富集可能有一 定影响和控制作用, 如潘庄井田北西向展布的高 含气量带。 早第三纪以来, 在中国东部裂陷 - 引 张动力体系和印度、 欧亚两板块碰撞的联合作用 下,在山西南部形成新断陷盆地。 本区伴随太行 SEE 向的局部近水平挤压应力场。 这种局部挤压 应力场一直持续至今。 但是总体来看, 印支期近 南北向的水平挤压应力场 对 沁 水 盆 地 影 响 不 大, 主要是导致南侧的隆起抬升, 在南缘形成近东西 因此,沁水盆地燕山期 NWW - SEE 方向水平 区,规模较大,自南向北褶皱走向呈规律性变化; 喜马拉雅早期 NE 向水平挤压应力场产生的 NW 向 褶皱在 区 内 零 星 出 现, 规 模 较 小, 一 般 叠 加 在 NNE 向褶皱之上,其变形微弱 ( 图 3 ) 。 下面以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区块为例讨论现今 褶皱形成的力学机制: 樊庄区块位于晋东南山字型 构造( 脊柱) 南端, 由图 4 可以看出, 该区块形成的 褶皱构造以 NNE 向、近 SN 向和 NW 向褶曲为主。
李
月等: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游离气藏的控制作用
483
图1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示意图 ( 据华北石油管理局)
Sketch map of tectonic evolution in Qinshui basin
Fig. 1
深成变质规律; 山西组、 太原组主力煤层处于成 熟阶段,生成的油气开始向煤层及砂岩顶板注入; 早侏罗世以来, 伴随着盆地抬升剥蚀, 煤层上覆 压力降低,原先吸附在煤层中的油气被释放出来, 沿煤层裂隙、节理进入砂岩储层, 这是煤层气运 移的最早时间。 第 2 次发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 世,为主要的煤层气成藏期。 受燕山晚期区域构 造热事件 影 响, 第 2 期 是 煤 层 气 大 量 生 成 阶 段, 生气量远大于自身的吸附能力, 并开始向顶板砂 岩充注成藏
分析了构造演化对游离气藏的作用,建立了沁水盆地游离气聚集模式图。 燕山期, 在地壳上升的过程 中,先期形成的煤层气通过裂缝游离出来在顶板砂岩的低应力区聚集, 富集在褶皱的翼部。 到了喜山 期,由于应力方向的改变,对先期形成的褶皱进行了轻微的改造, 使得先期富集的游离气发生再次运 移,聚集的部位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是总体仍然以远离断裂的中高部位为主。 关键词: 沁水盆地; 游离气; 褶皱; 构造演化 中图分类号: P618. 130. 2 文献标志码: A
482
桂
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2011 年
1
1. 1
区域地质特征
区域构造背景 沁水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 构造变形较
蚀状态。至晚古生代末期, 沁水盆地的演化仍受 控于整个华北地区的构造演化之下 。 中生代开始, 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及扬子板块 剪刀式与华北板块碰撞的影响, 华北板块开始产 生差异分化,沁水盆地开始了其独立的演化过程 。 三叠纪,沁 水 盆 地 处 于 构 造 稳 定 发 展 阶 段, 但构造活动较前期有所加强。 扬子板块向北俯冲, 北北西向向欧亚板块俯冲, 受其综合影响, 三叠 纪末期,沁水盆地抬升遭受剥蚀。 早中侏罗世, 由于太平洋板块及印度板块向 华北板块的俯冲, 在区内产生北西 - 南东方向的 挤压应力,形成了以北东、 北北东向为主的构造; 晚侏罗世,地壳进入强烈活动高潮期, 形成了北 东、北北东向的伸展拉张断裂, 沁水盆地抬升遭 受剥蚀,盆地两侧的吕梁山及太行山开始形成 。 早白垩世继承了晚侏罗世的构造特征, 沁水 盆地进一步抬升遭受剥蚀, 受太平洋板块及印度 板块俯冲的影响, 沁水盆地东侧形成北北东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