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陆块南缘带早侏罗世徐州班井侵入杂岩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8-0058(2000)03-0209-06
华北陆块南缘带早侏罗世徐州班井侵入杂岩体
林景仟1
,谭东娟1
,厉建华2
,刘占声
1
(1.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6;2.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公司,江苏南京 210018)
摘要: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华北陆块南缘带转化为活动陆缘。徐州 宿州弧形构造带中的班井杂岩体侵位于造山后的早侏罗世。石英二长闪长岩中角闪石的w (40Ar )/w (39A r)坪年龄为(191.3 0.5)M a 。岩体主要由钙碱性闪长质岩组成,具有钙碱性安山岩的地球化学特点,伴有少量碱性辉长岩。岩浆来源于拉斑玄武质下地壳源岩在拉伸构造环境下的部分熔融。华北陆块南缘同时代的以班井区钙碱性岩体为代表和以鲁西隆起的铜石区高钾质岩体为代表及伴随的金矿化,构成了成对的岩浆-金矿化带。
关键词:华北陆块南缘带;早侏罗世;班井侵入体;成对岩浆-金矿化带中图分类号:P58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0-02-13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定向科研基金项目(地科定97-09)和江苏省地质矿产厅资助项目作者简介:林景仟,男,1932年生,研究员,主要从事花岗岩、火山岩及有关矿产研究 江苏省地质矿产局 徐州南部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比例尺1 50000,1984
1 班井地区次火山岩体的地质构造环境
早侏罗世侵位的班井次火山岩体赋存于徐州
宿州弧形构造带中 [1],该弧形构造带(图1)处于北部的鲁西隆起与南部的蚌埠隆起之间,南北宽150km 。弧形带北部,近鲁西隆起处,盖层构造表现为NNE-NE-NEE 方向的牵引弧形褶皱断裂构造群,南部近蚌埠隆起处,盖层呈现NWW -NW -NNW 方向的牵引弧形褶皱断裂构造群,中部区显示出紧密排列的NNE 向歪斜及倒转褶皱,弧顶部位形成了复式背向斜,轴向压性及压扭性断裂十分发育,甚至发育为推覆滑移层、推覆体构造、飞来峰构造等。全区褶皱轴线呈弧形展布,弧顶位于安徽省肖县一带。
班井次火山岩体(图2)发育在徐州 宿州弧形构造中部带的徐州复式背斜枢纽向南南西倾伏部位,与褶皱枢纽垂直的NWW 走向的张性断裂控制了岩浆侵位,4个小型岩体(面积分别为0.1~2.4km 2
)呈NWW 向断续分布,岩体边界及伴随的大量脉岩受NWW 及NNE 向断裂制约,岩体内不规则形态、棱角状的围岩捕虏体发育,岩体也没有遭受形变,
表示岩浆侵位于弧形构造形成后的拉伸构
图1 班井次火山岩体的构造位置示意图
Fig.1 Sketch map of geological setting of Banjing sub
volcanic complex
.华北陆块; 1.华北陆块南缘活动带; 2.鲁西隆起; .大别造山带; 班井次火山岩体,其它黑点表示同类次火山岩体; 铜石次火山岩体;黑色短线表示 区内古生代盖层构造线;T.郯庐断裂
第30卷 第3期 2000年7月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 N UNIVERSIT 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30 No.3
Jul.2000
造环境。岩体沿密集裂隙贯入的形态、围岩捕虏体的发育以及组成岩体的岩石斑状结构的广泛发育,只是在主岩体的深部才过渡为等粒结构的岩相等,表示岩浆侵位冷凝于浅成环境。
2 班井岩体的40Ar-
39
Ar 测年
原有的火成岩K -Ar 测年数据137.1~160
Ma(n=4)。本项目选用石英二长闪长岩(8201-69-2)中的角闪石,测得w (40Ar)/w (39Ar)坪年龄t p 为(191.3 0.5)Ma(表1),以加热过程3~8阶段的数据计算的等时线年龄t i 为(189.0 3.0)Ma,
说明班井岩体是早侏罗世侵位冷凝的。
表1 石英二长闪长岩中角闪石w (40Ar)/w (39Ar)快中子活化法定年数据 Table 1 w (40Ar)/w (39Ar)age data for hornblende f rom quartz monzodiorite
加热阶段123456789加热温度/
48064078090010001100120013001450w (40Ar)/w (39Ar)m 34.8116.8519.5614.7514.4413.9413.3617.3632.57w (36
Ar)/w (39
Ar)m 0.09490.02970.02820.01150.00930.00810.00640.01980.0686w (37Ar)/w (39Ar)m 7.100 3.273 6.435 3.142 1.789 2.377 3.017 4.353 5.075w (38Ar)/w (39Ar)m
0.5440.2790.4910.2210.1320.1790.0880.2130.520w (39Ar k )/10-12mol
0.18
0.51
0.65
1.42
1.87
2.29
4.01
1.06
0.41
w (
40
A r *)/w (
39
Ar k )
1 7.43 0.118.36 0.0711.8 0.0611.6 0.0511.8 0.0511.7 0.0411.7 0.0411.9 0.0612.8 0.10
w (39Ar k )/%
1.45
4.12
5.24
11.5
15.1
18.4
32.4
8.53
3.30
视年龄[(t 1 )M a ]123.5 6.5138.3 4.7191.8 4.2189.4 3.1192.9 3.0191.2 2.3191.1 2.0193.8 3.7207.7 9.8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Ar-Ar
定年实验室测定
图2 班井次火山岩体分布图
Fig.2 Distribution graph of Banjing subvolcanic
complex
图3 班井地区岩石的w (SiO 2)-w (Na 2O+K 2O)图 Fig.3 w (SiO 2)-w (NaO 2+K 2O)diagram of Banjing
complex
为班井区岩石成分点; 为鲁西铜石区岩石成分点
3 岩体的地球化学特点
班井岩体由多阶段生成的多种岩石组成,岩体中最早生成霓辉辉长岩( ),罕见于杂岩体边部或作为捕虏体产出,由于岩浆的分异生成了细小不规则状的含钙霞石霓辉正长岩残余岩浆脉体;第二阶段( )生成偏基性的角闪闪长(斑)岩;第三阶段( )生成偏酸性的闪长(斑)岩、二长闪长(斑)岩、石
英二长闪长(斑)岩,二、三阶段岩石构成了一个完好
的分异系列;之后有少量的花岗闪长斑岩( )、斑杂状角闪闪长斑岩( )、闪斜煌斑岩生成。
在区分岩石系列、表示岩石成分变异的w (SiO 2)-w (Na 2O+K 2O)图(表2,图3)上,班井地区的霓辉辉长岩处于碱性玄武岩区;闪长质岩石处于亚碱性区,并且表现出分异岩石成分有规律地变化。岩石的w (K 2O)/w (Na 2O )平均0.56,
210 长 春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