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堂的生平及创作经历
刘绍棠

刘绍棠(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编辑刘绍棠,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
[1] 13岁时就开始发表作品,加入作协时是当时最年轻的作协会员。
受到作家孙犁和肖洛霍夫的影响,走上乡土文学之路,作品题材多以京东运河(北运河)一带农村生活为题材[2] ,格调清新淳朴,乡土色彩浓郁。
[3] 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国内奖项并受国家嘉奖;又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际上亦有所影响。
1950年春,因被诗人晏明称为“神童”,“神童作家”称号逐渐流传并被大众认可,[4] 又因家乡儒林村临近北运河,又被称为“大运河之子”。
[5]中文名刘绍棠别名刘绍堂,大运河之子,神童作家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河北通县(1958划归北京通州区)出生日期 1936年2月29日(阳历)逝世日期 1997年3月12日职业作家毕业院校潞河中学主要成就录入《世界名人录》,录入《世界作家名人》代表作品《京门脸子》《蒲柳人家》《青枝绿叶》等早期经历刘绍棠学生时期就对文学有浓厚兴趣,大量地阅读课外书。
10岁时第一次写作文,创作了一部写满五册作文本的长篇《西海子游记》,在全校引起轰动。
[6] 1949年10月,他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了处女作微型小说《邰宝林变了》,[6] 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
1950年一年内,他又写出了20多篇小说,在多家刊物上刊登后,[7] 引起文坛关注。
1951年2月,刘绍棠初中还没有毕业就被借调到河北省文联,在《河北文艺》1951年9月,被作协保送到通州潞河中学读高中。
9月16日,刘绍棠的《完秋》在孙犁主编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发表,受孙犁赏识,后来他的作品经常在该周刊上不经修改就直接发表,并成为孙犁的“得意门生”。
[8] 在高中期间陆续发表的《红花》《青枝绿叶》《大青骡子》等作品,赢得了全国性声誉。
[6] 其中,因1952年发表的小说《红花》在全国青年中反响强烈,团中央开始对他进行重点培养。
刘绍棠简介

刘绍棠简介1. 个人背景刘绍棠是中国著名的音乐家、指挥家和教育家。
他于1963年出生在中国广东省东莞市,是一个音乐世家出身。
刘绍棠自小就展现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和天赋,并在音乐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父亲是一位钢琴教师,这也为他的音乐之路铺就了坚实的基础。
2. 音乐事业刘绍棠从小就接受严格的音乐训练,他精通钢琴、小提琴等多个乐器,并且在作曲和指挥方面有深厚的造诣。
刘绍棠在1990年进入中国音乐学院深造,并在1994年获得作曲硕士学位。
之后,他开始在国内外的音乐界崭露头角。
刘绍棠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风格多样,融汇了中西文化的精髓。
他的作品包括交响乐、管弦乐、室内乐以及声乐作品等,其中不乏受到国内外赞誉的经典之作。
他的作品既有深沉的内涵,又富有激情和表现力,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作为一位指挥家,刘绍棠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厅和歌剧院指挥过许多重要的音乐演出。
他的指挥风格独特,能够将乐团与歌剧院的表演者发挥到极致。
他用音乐的语言诠释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赢得了无数观众和乐评人的赞赏。
3. 教育事业刘绍棠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音乐教育事业,并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教育活动。
他曾经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多年,并担任过该学院的教师与研究员。
在他的带领下,许多优秀的音乐学子获得了重要的成就,并且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人才。
此外,刘绍棠还经常组织音乐讲座和大师班,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音乐经验和艺术理念。
他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进行精准辅导,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4. 荣誉和成就刘绍棠凭借出色的音乐才华和卓越的指挥能力,赢得了许多音乐界的荣誉和奖项。
他曾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德国音乐奖、法国文化奖等多个国内外重要奖项。
他的音乐作品曾多次被各大乐团和歌剧院邀请演出,并在世界各地的音乐节和演出中获得赞誉。
刘绍棠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音乐界,他也致力于将音乐与社会公益事业相结合。
他积极参与慈善音乐会等公益活动,用音乐的力量传递温暖和希望。
文坛老农刘绍棠批注

文坛老农刘绍棠批注【原创版】目录一、刘绍棠简介二、刘绍棠的文学成就三、刘绍棠的批注作品四、刘绍棠的批注风格与特点五、刘绍棠批注的影响与价值正文刘绍棠,原名刘秀山,是我国著名作家,被誉为“文坛老农”。
他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投身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为我国农村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绍棠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上。
他的代表作品有《地之子》、《边草》、《黑河》等,其中《地之子》被誉为“中国农村小说的经典之作”。
他的作品以真实的农村生活为背景,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农村生活的喜怒哀乐,展示了农民的善良、勤劳和坚韧,同时也揭示了农村社会的黑暗面。
刘绍棠的批注作品主要包括《鲁迅全集》、《红楼梦》等。
他的批注深入浅出,既有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又有对作者生平的详细介绍,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他的批注风格严谨,注重史实,语言简洁明了,富有洞察力,深受读者喜爱。
刘绍棠的批注风格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严谨的学术态度,他在批注过程中,注重查阅资料,力求真实反映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二是深入浅出的分析,他的批注既有深入的理论分析,又有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三是注重文学批评,他在批注中,不仅对作品的主题、形式、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还对作品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批评。
刘绍棠的批注对我国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批注作品不仅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宝贵的阅读资料,也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参考。
同时,他的批注也对我国农村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作品和批注都为我国农村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刘绍棠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批注作品是我国文学研究的宝贵财富。
文学作家刘绍棠是谁

文学作家刘绍棠是谁刘绍棠1936年2月29日-1997年3月12日,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
13岁时就开始发表作品,加入作协时是当时最年轻的作协会员。
1950年春,因被诗人晏明称为“神童”,“神童作家”称号逐渐流传并被大众认可,又因家乡儒林村临近北运河,又被称为“大运河之子”。
他的作品题材多以京东运河北运河一带农村生活为题材,格调清新淳朴,乡土色彩浓郁。
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国内奖项并受国家嘉奖;又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际上亦有所影响。
1997年因肝硬化、肝腹水抢救无效,病逝于宣武医院,年仅61岁。
获奖记录1981年,短篇小说《蛾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蒲柳人家》获《文艺报》中篇小说二等奖。
《渔火》获《北京日报》优秀作品奖。
《蒲柳人家》获《十月》文学奖。
同年5月,《蒲柳人家》发表于《十月》1980年第3期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7-1980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二等奖。
1982年,《二度梅》获《芙蓉》文学奖;《布鞋与乡土文学》获《北京日报》优秀作品奖。
1983年,《荇水荷风》获文学丛刊《长江》优秀中篇小说奖;《蒲剑》获《昆仑》优秀作品奖。
1985年,《君子兰和她的女儿》获第二届“东方文学奖”。
1987年,《暮春》获“小天使”铜像奖最佳作品奖;《老侠金钟罩》获第一届传奇文学奖。
,《这几个酸儿辣女》获《小说林》优秀作品奖;《京门脸子》《敬柳亭说书》获北京市庆祝建国40周年长篇小说奖。
《水边人的哀乐故事》获文学双月刊《十月》优秀作品奖。
1990年,《续弦》获《人生与伴侣》创刊五周年荣誉奖;《鱼菱村女子》获《解放日报》“霞飞杯”优秀奖。
1990年5月12日,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
获奖的有颜廷瑞的《庄妃》,星显的《钱庄风云》,冯育楠的《津门大侠霍元甲》,刘绍棠的《敬柳亭说书》,缪晓阳、张晖的《龙云出山》五部长篇小说。
1994年,《黄花闺女池塘》获《人民文学》20世纪90年代优秀小说奖。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蒲柳人家》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8课《蒲柳人家》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刘绍棠(1936-1997),当代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北京人。
他幼年成才,被誉为“神童作家”。
1953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其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私访记》《山楂村的歌声》等;中篇小说集《鹧鸪天》《烟村四五家》《小荷才露尖尖角》等;长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
他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其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创作背景刘绍棠从被放逐的精神荒原上归来,便回到了他那充满了眷恋之情的运河两岸,这魂牵梦萦的故乡的热土,这哺育过他、让他难忘的童年的乡亲,这长着垂柳的河岸,这河滩旁的蒲柳小屋,无处不牵动着他的种种思绪、缕缕诗情,于是《蒲柳人家》诞生了。
三、字词解释腌臜:脏;不干净。
荣膺:光荣地获得。
膺:承受,承当。
隐匿:隐藏、躲起来。
戏谑: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
攀高枝儿:指跟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
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术高明,一下子就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如坐针毡: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
断壁残垣:残缺不全的墙壁。
形容房屋遭受破坏后的凄凉景象。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一脑门子官司:形容心中含着怒气,不满的情绪流露在脸上。
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14):以何满子为线索,引出何满子、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等传奇人物。
第二部分(15-35):主要介绍了何大学问的典型性格及其生活经历,塑造了他侠肝义胆、好说大话、爱讲排场的形象。
五、问题归纳1.“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
“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有何表达效果?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
这句话属于自然环境描写,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天气炎热,为何满子被爷爷拴在立柱上的情节渲染氛围。
2.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天妒英才叹早逝 乡土文学犹垂香 探刘绍棠北京故居

化·生活 CELEBRITY HOUSE 名人故居栏目主持:陆杨天妒英才叹早逝乡土文学犹垂香探刘绍棠北京故居刘绍棠是我国当代乡土文学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家,被誉为“大运河之子”,他1936年2月29日诞生在北京市通州的一个小村庄,今年是他诞辰77周年。
刘绍棠13岁就以“神童作家”的美名登上文坛,备受文化界和读者的关爱。
不料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蒙受了20余年的冤屈与磨难。
新时期的到来,刘绍棠再次焕发出青春活力,写出数百万字的乡土小说。
刘绍棠一生都生活在北京,北京见证了他大起大落的悲喜人生。
文:陆杨刘绍棠(1936-1997),中国著名作家,北京市通州区儒林村人。
他幼年成材,13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是50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
刘绍棠四十余年文学生涯,历经坎坷,矢志不渝。
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1956年夏,刘绍棠与潞河中学好友游颐和园1948年7月,12岁的刘绍棠投考北平220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大运河畔的童年生活刘绍棠出生在通州区大运河畔儒林村一户普通的农家,儒林村在通州东南部,大运河东岸的沙滩上,形成于清朝初年。
村名“儒林”,并不是因为村中出过儒学大师或著名学者,恰恰相反,贫困的小村几百年也没出过一个有学问的人。
刘绍棠从小就出奇的聪明。
当时村里有一个小饭铺,开得很红火,却一直没有名字。
一天,饭铺老板请了外村两个教书先生给饭铺起名。
两人酒足饭饱后抓耳挠腮仍想不出好名字,这时在门口玩的刘绍棠突然说:“李白有诗‘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就起名‘柳香居’吧!”两个先生和店中人都极为惊讶。
后来饭铺正式起名“柳香居”,还请人写了匾额。
这一年春节,刘绍棠又为饭铺写了对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金运河银运河,金银运河运金银”,这一年刘绍棠不满7岁。
作家刘绍棠的资料

作家刘绍棠的资料刘绍棠(1936-1997)男,汉族,著名作家。
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儒林村)人。
1936年2月29日出生。
1948年参加革命。
他幼年成材,1949年13岁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
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6年20岁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
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
1997年3月11日病逝。
终年61岁。
刘绍棠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成名,被誉为"神童"作家。
青少年时代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山楂的歌声》、《中秋节》、《瓜棚记》、《私访记》和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夏天》。
这时期的作品清新、淡雅,把土改后的农村写得嫩苗遍野,生机盎然,受孙犁作品深刻影响,有社会主义"田园牧歌"之美誉。
后遭波折,益增其华,出版长篇小说12部《地火》、《春草》、《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这个年月》、《十步香草》、《敬柳亭说书》、《野婚》、《水边人的哀乐故事》、《孤村》、《村妇》(第一部),中篇小说《蒲柳人家》、《花街》、《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四十余部。
另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0卷)出版。
刘绍棠将"荷花淀派"的柔媚、清丽之美与"燕赵文化"的阳刚、劲健之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了独具风采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出版《乡土与创作》、《乡土文学四十年》等9部散论、随笔集。
全部著作共60种,约700万字,被公认为是高产、优产、稳产作家。
他还提出了"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今昔交叉,城乡结合,自然成趣,雅俗共赏"的乡土文学理论。
刘绍棠“为三万元存款而奋斗”?

刘绍棠“为三万元存款而奋斗”? 刘绍棠为三万元存款而奋斗? 杨建民 1957 年 10 月 17 日的《人民日报》刊出了一篇正题为《青年作者的鉴 戒》,副题为刘绍棠追求名利堕落叛党的新华社综合报道,文章将各界包 括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茅盾、副主席老舍、党组副书记郭小川及作家严文井 等对刘绍棠的批判发言作了综述,其中措辞十分严厉发言者一致认为,22 岁的青年作者刘绍棠堕落、叛党的经过,深深值得广大青年文学作者和青 年们引为戒鉴。
里面还有这样一句话十分惹人瞩目现在刘绍棠在北京买了房子,他的 存款虽然已达一万多元,但仍喊着‘为三万元存款而奋斗’。
报道发表后,有关三万元的话语被广泛流传,成为多人写文章引述的 事实,也成了后来长时期内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
这为三万元存款而奋斗的前因后果到底怎样呢? 【全靠稿费收入生活的年轻作家】 巴金先生逝世时,先后有数家媒体提到,巴金是解放后唯一不拿工资 的职业作家,完全靠稿费和版税生活。
巴金是职业作家这一点, 应当是事实, 可要说到唯一, 就不够准确了。
其实 1949 年后,还有一部分试图以文为生的文化人,他们有的后来进入体制内,成了拿工资的作家或其他职业者;未进入体制者,大都从事 了其他行当,不然就难以维持生计。
既在体制内,后来又完全以稿费和版税收入为生的专业作家,至少还 有一位,就是刘绍棠。
刘绍棠很小就开始参加工作,可因年龄小,后来又先后进入中学、北 京大学等校学习。
在此期间,他就开始在多家报刊发表作品,并产生了一定影响。
从北京大学退学后,他又边工作边写作。
1956 年 3 月,20 岁的刘绍棠经秦兆阳和康濯两位作家介绍,加入了 中国作协,成了当时年龄最小的会员。
入会次月,刘绍棠向团中央申请从事专业创作,后得到批准。
从此,他就成了不拿工资,全靠稿费收入生活的专业作家。
全靠稿费收入生活,在今天来看也非常不易,刘绍棠当时仅 20 岁, 为何就有胆量抛开稳定工资,成为专业作家?这个决定冒失吗?这,也许 要从他当时的稿费版税收入情况着手,才能看得比较清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绍棠的生平及创作经历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36.2.29-1997.3.11
民族:汉族
著名作家。
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儒林村)人。
1948年参加革命。
他幼年成材,1949年13岁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
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6年20岁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
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
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
他是50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
曾多次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和《中国共产党名人录》。
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
《敬柳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
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
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黄花闺女池塘》获90年代优秀小说奖。
中、短篇小说多种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
刘绍棠四十余年文学生涯,历经坎坷,矢志不渝。
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
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现已出版5卷。
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
曾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扎根乡土,矢志不移
刘绍棠作为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
他的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受到人们的喜爱。
他创作的洋洋600万字的乡土文学作品,不少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
从13岁开始写作
刘绍棠1936年2月29日出生在大运河岸边的儒林村一个普通农家。
1948年参加革命,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3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他从13岁就开始从事写作,并发表作品,立志要成为人民的作家。
他走上乡土文学之路,是受到老作家孙犁和肖洛霍夫的影响。
他那时就想过一辈子肖洛霍夫式的田园生活,住在家乡写乡土小说。
他以自己的家乡为基地,写反映当地农村生活的作品,受到作家孙犁的赞赏,其作品常常在孙犁主编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发表。
1952年元旦,《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他写的小说《红花》,在全国青年中反响强烈。
当时他上高中一年级,团中央便对他进行重点培养。
在团中央工作的胡耀邦同志曾找刘绍棠谈过四个多小时话,希望他多写农村青年题材,并且让他到东北农村去采访。
刘绍棠在东北住了两个多月,他把在东北得到的创作素材挪到自己的村子里,换上他所熟悉的人物原型,开始构思他的小说《青枝绿叶》。
这时,他就开始走上扬长避短的创作道路,即写家乡、写乡亲的乡土文学之路。
布谷鸟叫声给了他灵感。
这一年放暑假时,他又回到家乡。
那时村里搞了互助组,引起他的兴趣。
他了解情况,进行艺术加工,产生了创作冲动,可是从何入手,一时捉摸不定。
夏天晚上很热,他就在村外找个风凉空地,躺下睡,可是怎么也睡不着,他浮想联翩,苦苦思索小说的开头。
这时,河边的树林里布谷鸟叫着“光棍好苦,光棍好苦”,那声音清脆悠远,动人心弦,更使他夜不能寐。
突然,布谷鸟的叫声给了他灵感,从这里开头不是很有意境吗?于是,小说的开头就写男女主人公在布谷鸟叫声中相识河边。
《青枝绿叶》写成后,在《中国青年报》上以整版篇幅发表,后来被编进了高中课本。
刘绍棠又以此为名出版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并因此一举成名。
那年,他只有16岁。
1954年他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
他刻苦读书,文学修养日深,作品更有力度,在写作上他更加投入。
他的文学欲特别强,写小说时,一动了笔就融进自己作品的情境中,随着人物一起喜怒哀乐,甚至痛哭失声,跟“跳大神儿一样”。
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强的感染力。
扎根乡土,不懈创作
1957年他被错划右派,剥夺写作权力,先是在京郊铁路工地和水利工地劳动,后来回到家乡当社员,一去就是20年。
他扎根于芬芳的泥土中,收集材料,体验民情,不停地写作。
家乡人民同情他,保护他,抚慰他,激发了他创作的热情,给了他创作的动力。
在最困难的时候,他趴在荒屋寒舍的土炕和炕沿上一字一字写出长篇小说《地火》、《春草》、《狼烟》等。
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家家都搭了防震棚,夜间每户还须有一个人值班。
他值班时也不忘写作,室内孤灯一盏,在大地颤拌时,他坦然处之,文思泉涌,笔不停挥。
那时,他正在赶写第二部长篇《狼烟》。
当发出地震报警时,他还沉浸在写作之中,人们招呼他才醒过梦来,持笔挟书从房门跑出来。
他对于创作就是这样痴情投入。
他曾写诗曰:芬芳故乡土,深深扎我根;运河水灵秀,哺育我成人。
弄文违世情,无辜赤子心;仲永实堪伤,江郎岂才尽。
……恶竹根除去,雨后发新笋;请君试目看,花开二度春。
这诗写出了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之情。
不论环境如何艰难,遭遇如何坎坷,他绝不自甘沉沦,依然埋头写作。
他说,在中国作家中,他有两个独一无二:一是所有作品都是写自己的乡土;一是先后在一个小村里生活了三十年。
他把自己的笔伸向普通的农家。
1979年重返文坛后,他又进入了创作的旺盛期。
他创作了《蒲柳人家》、《瓜棚柳巷》等27部作品,而且接连获奖,受到读者的欢迎,这些被誉为乡土文学的作品散发着田园牧歌式的清新优美,形成了他的艺术风格。
重新从21岁开始
他常说,作家要想到老百姓,别故意玩深沉,玩让人看不懂的东西,要写就写识字人爱看,不识字的人爱听的。
所以他的作品有个性,老百姓爱读。
从1984年到1988年,他先后写了《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十步香草》等七部长篇小说。
1988年8月,由于他长年伏案写作,积劳成疾,突发脑血栓。
经抢救治疗,除了他的左半部身体有一些不听使唤外,他的大脑和言语功能,以及用来握笔的右手,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大病之后的刘绍棠凭着自己的顽强的毅力和坚定信念又开始写作了。
1991年7月,国条院授予他“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92年5月,北京通县建立刘绍棠文库,立了“人民作家、光耀乡土”纪念碑,表彰他为祖国文学事业做出的特殊贡献。
他说,我要重新从21岁开始,一刻不敢懈怠,讴歌伟大的党,伟大的人民。
刘绍棠生在通州,长在通州,写的也是通州,堪称“铁心务农”的乡土文学大师。
他创作
形成的大量书稿、资料,充满乡土气息,既是刘绍棠几十年创作生涯的真实写照,也艺术地再现了通州不同历史时期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具有浓厚通州地方特色的档案珍品。
刘绍棠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曾在著作中写道:“我要以我的全部心血和笔墨,描绘京东北运河农村的二十世纪风貌,为二十一世纪的北运河儿女留下一幅二十世纪家乡的历史、景观、民俗和社会学的多彩画卷,这便是我今生的最大心愿”。
并曾表示将全部文学档案捐赠给通州档案馆。
目前通州档案馆建有“刘绍棠文库”,收藏他的著作、手稿、书信、剪报、藏书、证章、证书、照片、实物等全部文学资料约1600余卷(件),这些资料是刘结棠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开展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生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