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学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导学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导学案一、观潮导学概述观潮是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与父亲一同观潮的经历。
本导学案将从课文的主要内容、阅读目标以及相关思考问题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二、课文内容回顾课文《观潮》主要写了作者和父亲一同前往海滩观赏潮汐的情景。
文章开头通过描绘海浪汹涌的画面,引发了作者的好奇心。
随后,作者和父亲乘坐小汽车来到海滩,观看着一波波的潮水涌上岸边,逐渐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壮美。
文章最后提到作者对石头的喜爱,并因此提醒我们要尊重和爱护自然。
三、阅读目标通过阅读《观潮》这篇课文,我们的阅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节发展;2.感受并理解大自然的壮美和伟大;3.了解作者对石头的喜爱;4.意识到对自然的尊重和爱护的重要性。
四、思考问题1.在课文中,作者和父亲是如何观赏潮汐的?2.你觉得作者对石头的热爱有什么特别之处?3.为什么我们要尊重和爱护自然?五、思考展开1.在课文中,作者和父亲选择了什么方式观赏潮汐?作者和父亲选择了乘坐小汽车前往海滩观赏潮汐。
他们沿着崖壁的道路行驶,靠近了大海,通过遥望或者靠近潮水的方式来观赏潮汐。
2.作者为什么对石头情有独钟?作者对石头情有独钟是因为石头有着不同的形状和颜色,而且它们在人们的脚下也经历了很多年的变化。
石头给作者的感触很深,他喜欢观察它们的动静,喜欢听到它们碰撞的声音。
3.我们为什么要尊重和爱护自然?我们要尊重和爱护自然,是因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自然资源不可再生,我们要正确对待和使用它们,不能对其进行破坏和滥用。
同时,自然也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尽力保护它们,让其保持原有的美丽和生态平衡。
六、拓展阅读如果你对自然中的其他景观和动物也感兴趣,可以阅读一些关于大自然的书籍或者文章,进一步了解自然的奥秘和美丽。
或者你也可以尝试亲自去一些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方,接触大自然,增加对自然的认知和体验。
七、总结通过阅读《观潮》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了作者和父亲观赏潮汐的经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伟大。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3 精卫填海》(学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3 精卫填海》(学案)一、课文内容概述《精卫填海》是一篇描写精卫鸟为填海而努力的寓言故事。
故事讲述了精卫鸟为填海而不懈努力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小小的鸟儿也能积极向上地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精卫填海》这篇寓言故事的主题和情节;2.培养学生勤奋努力、不怕困难的乐观进取的品质;3.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与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故事情节,把握精神内涵;2.学习寓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
难点1.理解并感悟精卫鸟的精神力量;2.运用所学知识对文章进行适当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教师导入,介绍故事背景,简要概述故事情节;2.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3.讨论精卫鸟的精神力量,激励学生;4.带领学生分组讨论,展示学生所学的知识。
第二课时1.学生小组展示讨论成果;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内容进行补充与引导;3.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或默写练习;4.师生共同总结课文精华部分。
五、课后作业1.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生活中激励自己坚持不懈的事例;2.背诵《精卫填海》的部分段落,体会其中的启示;3.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增强了对寓言类文章的理解能力,也懂得了精卫鸟这个形象背后的精神力量,激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信心,坚持努力不懈的态度。
同时,也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讨论、阅读和思考,积累了更多的语文知识和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关于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3 精卫填海》(学案)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引导学生在这篇美妙寓言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学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学案)一、课文内容1.《水调歌头》–内容概要:–赏析:2.《惜秋》–内容概要:–赏析:3.《秋思》–内容概要:–赏析:二、学习目标•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生平;•掌握古诗的基本意思;•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境;•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中的含蓄表达;•解析古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五、教学准备•黑板、粉笔;•课件或手绘诗句图片;•古诗教学课件;•学生练习册。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1.师生互动,讨论古诗的重要性和美感。
第二课时:学习《水调歌头》1.讲解古诗《水调歌头》的背景和作者;2.解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3.学生朗读古诗,理解其情感。
第三课时:学习《惜秋》1.分析《惜秋》的意境和修辞手法;2.同学们互相分享对古诗的理解;3.学生朗诵古诗,体会其中的留恋之情。
第四课时:学习《秋思》1.理解古诗《秋思》中的借景抒情;2.学生分组合作,赏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3.班级展示分析成果。
七、教学延伸1.让学生尝试仿写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2.安排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古诗鉴赏范围。
八、评价方式1.日常课堂表现;2.口头表达能力;3.写作和赏析能力。
九、复习检测1.布置作业:回答相关问题或写一篇感悟;2.口头测试:要求学生朗读或背诵所学古诗。
十、教学反思•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表达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古诗并形成独立见解。
以上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学案)的教学内容安排,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之美。
四年级上册语文学案-5 诗四首-教科版

5 诗四首(一)梅 花学习目标:1.能自主学习“墙”、“凌”、“遥”的写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增加你的语文知识。
2.读中感悟,体会梅花的特点,感受梅花的独特美。
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3.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提高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表达能力。
自学指导: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字、词,读完后圈出本课生字词读一读。
2.读准字音,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读音,讨论交流一下要注意的字音。
3.请阅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请朗读、背诵古诗,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
(15分钟后,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有精彩的表现)当堂训练:一、必做题(辨字组词)( ),为有暗香来。
墙角数枝梅,()。
三、思考题:按课文的内容填空。
《梅花》作者( )朝( )。
前两句( ),后两句赞美了( ),全诗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大家的朗读、背诵充满了对梅花的深深赞美和喜爱,通过读诗,我们看到了一幅很美的图画。
你愿意做一位小画家把梅花画下来吗?五、短文赏析梅花——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
梅花象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别的花都是春天才开,它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其中有一首古诗是这么写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骨气的花!几千年来,它那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
有人认为,梅的品格与气节几乎写意了我们“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
全国上至显达,下至布衣,几千年来对梅花深爱有加。
“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
”梅花高风亮节,具有崇高品格和坚贞气节,象征我们龙的传人之精神。
松,竹,梅花被称为“岁寒三友”梅花培植起于商代,距今已有近四千年历史。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4 繁星 学案(表格式)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繁星
教科书
书 名: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6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认识“昧、坠”等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的描述调动多种感官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3.能说出自己看夜晚繁星的感受。
课前学习任务
1. 预习课文。
2. 查找作者相关资料。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单元回眸,了解作者
1.回顾本单元前三课内容,通过阅读提示了解本课学习任务。
2.交流作者相关资料。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提示,初读课文。
2.学习字词,扫清障碍。
3.根据学习提示完成学习任务单前两列,梳理文章脉络。
【学习任务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根据学习提示,合作学习。
(1)圈画出描写繁星的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感受,完成学习任务单。
(2)小组交流阅读体会,补充完善学习任务单。
2.分享画面,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情地朗读。
【学习任务四】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1.根据标准,交流各自看过的繁星及感受。
2.分享并按照标准点评。
推荐的学习资源
1.巴金的《繁星》原文第一自然段
2.课文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3.巴金的《海上日出》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案)一、学案内容概述本学案主要针对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课文内容分析、词语解释、课文背景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二、课文内容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孙中山先生的故事,他在困苦的环境下依然学习好、努力奋斗积极工作的精神。
课文通过孙中山的事迹激励学生爱读书、勤学习,为国家的崛起做出贡献。
三、词语解释1.崛起(jué qǐ):指一国或一族的出现变革为社会力量或国际力量之中的一员。
2.绅士(shēn shì):指受到教育、有一定社会地位,举止文雅有修养。
3.述说(shù shuō):讲说;叙述。
4.格言(gé yán):言辞简练,可作为行动准则的话。
5.民族(mín zú):由具有相同历史感情、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人组成的共同体。
四、课文背景孙中山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全民族英雄,他倡导的“三民主义”,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了解到孙中山先生的事迹,激励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五、课后练习1.请简要概括孙中山先生的事迹,并谈谈你对他的敬佩之情。
2.你认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你认为应该怎样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3.你在学习中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怎么办的?你会如何坚持学习下去?通过这些练习,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课文内涵,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六、总结通过学习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孩子们可以感受中国的民族精神,了解先贤的故事,激励自己立下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孩子们能够以孙中山先生为榜样,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以上就是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学案内容概述,希望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四年级上册语文金牌学案答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金牌学案答案第一单元学习大纲1.学习目标:掌握基本汉字的写法和读音,认识一些简单的词语,初步接触成语。
2.学习内容:–汉字学习:学习基本汉字的写法和读音。
–词语学习:了解一些常用的单纯词。
–语文常识:初步认识成语及其来源。
3.学习方法: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勤于复习,勇于发言。
第二单元学习大纲1.学习目标:掌握课文的阅读理解和诵读,初步了解仪表文化和孔子的思想。
2.学习内容:–课文学习: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和诵读。
–文化学习:了解常见的仪表文化,初步了解孔子的思想。
3.学习方法:仔细阅读课文,认真听讲,勤于复习,积极思考,勇于发言。
第三单元学习大纲1.学习目标:掌握绘本的阅读和欣赏,初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2.学习内容:–绘本学习:学习绘本的阅读和欣赏。
–诗歌学习:学习诗歌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3.学习方法:认真阅读绘本,仔细理解诗歌,积极思考,勤于练习。
第四单元学习大纲1.学习目标:了解敬老、爱幼、助人等优良品德,初步认识“人际关系”。
2.学习内容:–品德教育:了解敬老、爱幼、助人等优良品德。
–人际关系:初步认识“人际关系”及其重要性。
3.学习方法:认真思考,勤于实践,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成长。
第五单元学习大纲1.学习目标: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节日,并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进行交流。
2.学习内容:–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
–节日文化:了解中国的主要节日和庆祝方式。
3.学习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勤于思考,积极交流,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六单元学习大纲1.学习目标:了解读书的重要性和方法,初步学会写读书笔记。
2.学习内容:–读书:了解读书的重要性和方法。
–书写:初步学会写读书笔记。
3.学习方法:勤于阅读,认真记录,勇于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写作能力。
以上是本学期六个单元的学习大纲和目标。
我们相信,在老师的认真指导下,每位同学都会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成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学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学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三首古诗分别为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绝句》,以及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这些诗歌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同时富含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人文情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解释。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如了解作者背景、把握诗歌手法、体会诗歌意境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由于古诗语言的凝练和含蓄,学生可能对诗句的字面意思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理解有困难。
2. 诗歌意境的把握:学生需要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能力,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歌的意境。
3. 诗歌情感的体验:引导学生体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背景资料、图片和音频。
- 课文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本。
- 练习本和文具:供学生做笔记和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与古诗内容相匹配的古典音乐,引入古诗学习的氛围,同时简要介绍三首古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感知: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与讨论:教师逐句解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并展开小组讨论,分享对诗句背后意义的理解。
4. 意境体验:通过图片展示和音乐配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体验诗歌中的意境。
5. 情感表达:学生被鼓励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体验,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的情感。
6. 总结与反思: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德荣:1-8课)昌宁县柯街镇中心完小有效课堂教学学案课题:1、老师,您好!(第一课时)一、学生学什么——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二、学生怎么学——学习过程:(一)复习题。
用下列汉字各组一个词。
宗()侵()顶()通()假()偏()出()衰()荣()(二)尝试学习题。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学生字,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
教师精讲:生字、新词的识记(三)巩固练习题。
1、生字描红。
2、听写新词。
崇高浸透一项蕴含辛劳涌起塑造朝霞编织茁壮衷心创造春晖闪耀情不自禁(四)总结归纳。
1、课文是一首抒情诗,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感激、热爱的思想感情。
2、记字方法技巧:用熟字记生字是一种很好的记字方法。
三、学生学得怎么样——当堂检测。
(一)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批改。
1、看拼音,写词语。
chïng gāo jìn tîu xīn láo sù zào( ) ( ) ( ) ( )zhāo xiá biān zhī zhuï zhuàng zhōng xīn ( ) ( ) ( ) ( ) zhì huì zhù yuàn( ) ( )2、比一比,再组词。
崇()浸()项()劳()祟()侵()顶()捞()涌()塑()霞()编()通()望()雾()偏()茁()衷()拙()衰()(二)补救过关。
昌宁县柯街镇中心完小有效课堂教学学案课题:1、老师,您好!(第二课时)一、学生学什么——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怎么学——学习过程:(一)复习题。
听写本课的新词。
编织崇高浸透创造智慧塑造朝霞辛劳祝愿波涛(二)尝试学习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起金桥。
”诗句中的“昨天”指________,“今天”指______,“理想”指______________.3、诗歌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教师精讲:指导正确回答以上问题。
(三)巩固练习题。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这是一首,赞美了,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2、文中的“昨天”指,“今天”指,“理想”指。
(四)总结归纳。
课文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感激、热爱的思想感情。
三、学生学得怎么样——当堂检测:(一)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批改。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画“√”铺.设(pū pù)浸.透(jīn jìn)蕴.含(wēn yùn)朝.霞(cháo zhāo)情不自禁.(jìn jīn)2、在“()”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铺设()架起()塑造()编织()涌起()()祝愿()的新苗()地前进3、按课文内容填空。
笔尖飞舞,那是;笑语盈盈,那是。
(二)补救过关:昌宁县柯街镇中心完小有效课堂教学学案课题:2、但愿人长久(第一课时)一、学生学什么——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二、学生怎么学——学习过程:(一)复习题。
听写上一课的词语。
编织崇高浸透创造智慧塑造朝霞辛劳祝愿波涛(二)尝试学习题。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学生字,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
教师精讲:生字、新词的识记。
(三)巩固练习题。
1、生字描红。
2、听写新词。
做官品尝观赏心绪不宁眼睁睁圆缺虽然悲欢离合宽慰屈指但愿十全十美埋怨婵娟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四)总结归纳。
本课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
三、学生学得怎么样——当堂检测:(一)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批改。
1、看拼音,写词语。
zuî guān zhēng yǎn quē shǎo suī rán( ) ( ) ( ) ( )guān shǎng qū zhǐ dàn yuàn mán yuàn( ) ( ) ( ) ( )chán juān xīn xù bù níng( ) ( )2、比一比,再组词。
宫()偿()常()堵()官()尝()赏()绪()挣()韭()缸()员()睁()悲()缺()虽()觉()宽()(二)补救过关。
昌宁县柯街镇中心完小有效课堂教学学案课题:2、但愿人长久(第二课时)一、学生学什么——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学生怎么学——学习过程:(一)复习题。
听写本课的新词。
苏轼做官品尝观赏心绪不宁苏辙屈指眼睁睁埋怨手足情深但愿虽然宽慰吟诵形影不离婵娟十全十美悲欢离合阴晴圆缺(二)尝试学习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作词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精讲:指导正确回答以上问题。
(三)巩固练习题。
1、填空。
本文以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词中的名篇《》(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
2、识记、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四)总结归纳。
本文写了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
三、学生学得怎么样——当堂检测:(一)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批改。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皓.月(gào hào)朝.廷(cháo zhāo)似.乎(shì sì)不禁.(jīn jìn)埋.怨(mái mán)2、补充下列词语。
一()一()十()十()阴()圆()手足()()万里()()各奔()()()()不离()()不宁()()当空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人有,月有,此事古难全。
但愿,。
”其中“婵娟”指。
(二)补救过关。
昌宁县柯街镇中心完小有效课堂教学学案课题: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一、学生学什么——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洞庭》这首古诗。
2、能理解《望洞庭》这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学生怎么学——学习过程:(一)复习题。
听写上一课的新词。
观赏品尝心绪不宁形影不离屈指但愿十全十美悲欢离合(二)尝试学习题。
1、朗读古诗《望洞庭》,注意读准字音。
2、自主理解这首古诗的诗句意思。
3、自学生字,画出诗中带生字的词语。
教师精讲:指导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巩固练习题。
1、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2、说说《望洞庭》这首诗的诗句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总结归纳。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湖时所作。
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三、学生学得怎么样——当堂检测:(一)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批改。
1、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两相和.(hã huï)潭.面(tán táng)镜未磨.(mï mî)青螺.(lâi luï)2、比一比,再组词。
潭()累()镜()谭()螺()境()盆()ï()盘()î()3、补充诗句。
两相和,镜未磨,遥望,一青螺。
4、填空。
《望洞庭》的作者是代诗人。
(二)补救过关。
昌宁县柯街镇中心完小有效课堂教学学案课题:3、古诗两首(第二课时)一、学生学什么——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峨眉山月歌》这首古诗,并能背诵这首古诗。
2、能理解《峨眉山月歌》这首古诗的诗句意思。
二、学生怎么学——学习过程:(一)复习题。
1、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2、补充下列诗句。
湖光秋月,。
遥望,。
(二)尝试学习题。
1、朗读古诗《峨眉山月歌》,注意读准字音。
2、自主理解这首古诗的诗句意思。
3、自学生字,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
教师精讲:指导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巩固练习题。
1、朗读、背诵《峨眉山月歌》这首古诗。
2、说说这首古诗的诗句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四)总结归纳。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三、学生学得怎么样——当堂检测:(一)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批改。
1、比一比,再组词。
眉()狭()若()美()愉()媚()峡()君()羌()渝()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峨眉山月歌》是代诗人写的。
诗句中包含的五处地名是、、、、。
3、默写古诗《峨眉山月歌》。
(二)补救过关。
昌宁县柯街镇中心完小有效课堂教学学案课题:4、秋天(第一课时)一、学生学什么——学习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二、学生怎么学——学习过程:(一)复习题。
1、背诵《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这两首古诗。
2、补充诗句。
峨眉山月半轮秋,。
夜发清溪向三峡,。
(二)尝试学习题。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自学生字,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语。
教师精讲:生字、新词的识记。
(三)巩固练习题。
1、生字描红。
2、听写新词。
桂子稻穗蝉声肥膘羊肠小路苹果红袄葡萄紫袍井井有条红缨烦恼酒歌酿造柔韧梳子明丽照耀珍藏打滚(四)总结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