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合集下载

初一历史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历史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历史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试题答案及解析1.都江堰、大运河、明长城、北京故宫都是A.杰出的水利工程B.华丽的皇宫建筑C.保卫边防的防御工程D.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的建筑和水利工程建造水平的准确认识,题干中不仅有水利工程还有房屋建造,A、B、C的表述不全面,都江堰、大运河、明长城、北京故宫均代表我国当时先进的水利工程和建筑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建筑技术2.明朝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作者是徐光启。

【答案】错误:徐光启改正:李时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作者。

明朝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不是徐光启,李时珍经过27个春秋的研究,在晚年写成了《本草纲目》,而徐光启是《农政全书》的作者。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3.紫禁城是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年—1420年),后经多次重修与改建,仍保持原有布局。

观察下图,紫禁城位于图中的:A.外城B.大城C.皇城D.宫城【答案】D【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北京紫禁城。

明成祖时候,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

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组成。

城中心的紫禁城,又叫宫城,今故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

里面的宫殿楼阁,千门万户,金碧辉煌,气象万千,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4.明清小说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长篇神话巨著是A.《红楼梦》B.《三国演义》C.《西游记》D.《金瓶梅》【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游记》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也是明清小说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长篇神话巨著是《西游记》,故选C。

七年级历史下册《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教案范文

七年级历史下册《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教案范文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掌握相关历史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历史分析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明清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教学难点:分析明清文化特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哪些历史时期的文化成就?”2.自主学习(1)发放教材,让学生自主阅读,找出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科技:李贽的《性学大全》、李时中的《农政全书》、徐光启的《天工开物》等;文学:《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艺术:京剧、昆曲、园林建筑等。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明清时期文化成就的产生背景及其特点。

背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融合、对外交流;特点:多元性、包容性、创新性。

4.案例分析(1)让学生分析明清文化成就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促进了社会进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为近现代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明清文化有什么认识和感悟?”明清文化是我国历史上一段辉煌的时期,我们要尊重和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6.作业布置(1)整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写成一篇心得体会。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代表人物。

四、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3.教学语言要简练明了,避免出现冗余和重复。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科技成就方面,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哪些先进的工艺技术吗?”引导学生探讨书中的冶金、火药、陶瓷等技术成就。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理解明清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3.了解丰富多彩的明清文化艺术形态。

二、教学重难点
1.明清文化时代特点;
2.明清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1. 导入(5分钟)
•介绍本课内容和学习目标;
•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明清时期的印象。

2. 文化特点与历史背景(20分钟)
•分析明清时期重要历史事件和政治制度;
•讲解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3. 明清文化的艺术形态(30分钟)
•介绍明清文化的戏曲、书画、建筑等艺术形式;
•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品味艺术作品,理解其内涵。

4. 明清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20分钟)
•对比明清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同;
•提出思考:明清文化是否对中国文化有积极影响?
5. 总结(5分钟)
•整理本节课学到的内容;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法;
•小组讨论法;
•欣赏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中注意事项
•让学生重视并注意课前预备工作;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让他们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
•平等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和看法。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欣赏和分析明清文化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交流和互动,从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但是,本节课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中考历史知识点记忆歌:三十八、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中考历史知识点记忆歌:三十八、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中考历史知识点记忆歌:三十八、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三十八、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
明朝修建北京城,建筑特点很鲜明,
设计精巧又严整,宫、皇、京城三部分,
皇帝故宫紫禁城,世界瑰宝最出名。

(二)
明朝长城大发展,采用条石和青砖,
东边起点鸭绿江,西边到达嘉峪关,
蜿蜓六千多公里,世界史上数奇观。

(三)
《本草纲目》李时珍,医药巨著世人惊,
《天工开物》宋应星,工艺百科传后人,《农政全书》徐光启,农学史上他第一。

(四)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写成功,
长篇历史第一部,故事情节特生动。

同时还有《水浒传》,作者大名施耐庵,
农民起义为题材,一百单八英雄汉。

明朝中期《西游记》,长篇神话最神奇,
著名作家吴承恩,以唐僧取经为顺序。

曹雪芹写《红楼梦》,古典小说达高峰,贾、王、史、薛四家族,爱情悲剧贯始终。

汤显祖著《牡丹亭》,戏剧作品负盛名,19世纪到中期,中国京剧就形成。

全面了解明清文化中的社会特点——七年级历史下册《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教案。

全面了解明清文化中的社会特点——七年级历史下册《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教案。

全面了解明清文化中的社会特点——七年级历史下册《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教案。

一、经济特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经济占主要地位并且发展了很多新的农业技术。

其中,水利工程的发展是最为重要的,修建的万里长城和宽阔的大运河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同时,在这个时期,中国与欧洲发生了海上贸易,被称为“明清文化中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也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二、政治特点明清时期的中国政治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官僚主义的严重化。

官员们的腐败和虚荣心导致了政治的混乱,这也是导致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这个时期的中国也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了外来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这也导致了中国的文化孤立,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三、文学艺术特点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特点表现为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的交织。

其中,传统文化包括诗歌和戏曲等,而新兴文化则主要是指小说和艺术。

在这个时期,中国大量的文学作品创作,其中以小说最为著名。

著名的小说家有施耐庵、金圣叹、曹雪芹等,并涌现出了《水浒传》、《红楼梦》等经典之作。

四、宗教特点明朝初期,由于先前元朝的蒙古入侵而导致中国社会疲劳不堪。

宗教信仰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道教和佛教成为了中国人心灵寄托的一种方式。

同时,基督教也逐渐传入中国。

五、科技特点明清时期,中国科技特点表现为科技水平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是也涌现出了一些关于农业生产等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例如,明代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多轮旋棉机和农具等,这些新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加高效地进行生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六、教育特点明清时期,中国教育特点表现为官学和民间学校并存。

官学主要是面向贵族和官僚,民间学校则面向普通百姓和商人,这也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阶级和贫富分化。

七、历史遗产明清文化中留下的历史遗产非常丰富,有著名的故宫、颐和园、圆明园等从建筑和园林角度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同时,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名著也象征了中国小说的独特之处。

七年级历史《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教案

七年级历史《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及其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2)分析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3)掌握明清时期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3)运用归纳、总结等方法,掌握明清时期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明清时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提高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索真理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及其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2. 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3. 明清时期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三、教学难点1. 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2. 明清时期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原因和背景,分析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人物和作品,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明清时期文化的发展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明清时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文化特点:讲解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如儒家思想的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

3. 分析原因和背景:分析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如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影响。

4. 讲解科技成就:讲解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学等方面的进展。

5. 讲解文学艺术成就:讲解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如小说、戏曲、绘画、书法等方面的特点。

6. 案例分析:分析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人物和作品,如莎士比亚、汤显祖等。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明清时期文化的发展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试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试题

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一、古典小说的高峰【知识讲述】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着市民文学日趋成熟和繁荣,小说取代诗、词、散文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

【能力拓展】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作者不仅着意于战争场景的描写,更精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通过曹操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统治阶级自私、贪婪、奸诈、残暴的种种表现,而诸葛亮的形象,则成为民族智慧的象征。

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的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英雄传奇小说)。

以“官逼民反”为主题,通过塑造的一百零八将形象,对农民起义的正义性和梁山英雄的抗暴除恶,作了充分肯定和热情颂扬。

在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吴承恩以虚幻的神话故事形式,寄寓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着意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无所畏惧的叛逆形象孙悟空,并赋予他巨大的神威。

《红楼梦》是一部现实批判主义文学巨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一部古典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曹雪芹笔下的贾府既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又是封建社会的缩影。

《红楼梦》的成就,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一对青年男女的叛逆形象。

他们对功名利禄、封建礼教的轻蔑、讽刺和猛烈抨击,以及对个性解放和爱情的执着追求。

同时,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腐朽生活的无情揭露,全面展示了封建社会已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没落的历史趋势。

【考频分析】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对本知识点的内容有所考查。

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

从考查层次上看,以考察识记能力为主。

考查的内容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特点和作者为主。

【经典题目】1.一位南宋读书人书房的陈设,不可能存在的场景是A.桌上摆着曹雪芹的《红楼梦》B.墙上挂着隶书撰写的书法作品C.桌上摆着活字印刷的《史记》D.墙上挂着孔子的画像[参考答案] A【解析】本题为时间判断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2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上课用)ppt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2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上课用)ppt课件

京剧四大行当




极富艺术特色的脸 谱设计
白脸-----阴险奸诈(曹操)
黑脸-----正直铁面无私(包拯、张飞)
京剧 服饰 与道 具
京剧《群英会》剧照
京剧的演出与扮相
京剧的演出与扮 相
京剧已走进我国一些学校的课堂
三、书画的成就
1、书法: 董其昌(明朝) --“颜骨赵姿”之美
徐渭 《石榴图》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统治者为维护其 统治,不断强化君权,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思 想文化领域里采取严厉的控制政策,如文字狱。与此同时随 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由买卖、交换的经济形式使人民反抗 压迫、追求自由、摆脱人身束缚的愿望不断增强。文学作品 是一定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重点
四大文学名著的作者、内容和主题。
难点
四大文学名著的内容和思想主题与时代背景之间 的关系。
一、古典小说的高峰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罗贯中,元末明初杰出的小 说家、戏曲家。他的作品有《三 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 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 风云会》。
罗贯中
桃 园 三 结 义
金农(青山白鹭图册页)
汪士慎(花卉图轴之一)
郑燮(墨竹图) 罗聘(醉钟馗图)
高翔(山水册之二)
黄慎(大姑山小故山湾图轴)
课堂小结
发展原因:
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兴起、城市平 民的增多和印刷业的兴盛,适合广大平民阅读欣 赏的小说、戏剧迅速发展起来。
明清时期的文化
主要成就:
文学:四大古典名著 戏剧的繁荣
贾宝玉和林 黛玉
《红楼梦》
贾宝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
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自 建筑成就



成 就
科技成就
北京城 明长城
李时珍《本草纲目》 宋应星《天工开物》 徐光启《农政全书》
40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பைடு நூலகம்飘
不到长城非好汉
长城 今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二、科学巨匠和巨著
1、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2、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3、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4、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 写了一部农业百科全 书《农政全书》。书 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 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 方法,还介绍了西方 科学知识。这部书在 农学史上,有重要地 位。
明朝的北京城
故 宫 平 面 图
6
天安门,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旧皇城 南端的 正门,那时叫作承天门 。
太和殿
中和殿
云 龙 阶

保和殿
乾清宫
乾清宫
天坛
妙应寺白塔
2.明长城
秦始皇时第一次把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 接进来,并向东、向西延伸,筑成一道西起临 洮、东到辽东的城防。此后,两汉、北魏、北 齐、北周、隋唐、金朝都曾进行过修筑。明朝 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东起鸭 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6000多公里,气魄更 加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大奇迹。
第2课 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明朝文化(一) ----进步的科技和思想
一、建筑业:
1、明代的北京城
2、明代的长城
1. 北京城
①明成祖时候,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了北 京城。(1407-1421历时14年)
②特点: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 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③城中心是紫禁城,也就是现在的故宫。
万里长城像腾空的巨龙
万里长城像腾空的巨龙
嘉峪关
山海关
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山海关倚山临海, 形势险要。关北万山 重叠,长城从山下蜿 蜒而过,与关城相连, 一直延至海边。关城 高10米,厚6米多。 城楼上层,悬有”天 下第一关”的匾额。
敌楼
居庸关
黄岸关
夏日长城
秋日长城
冬日长城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一部 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 的著作。这部书被译成几国文字, 国外称它为“十七世纪的工艺百 科全书”。
《天工开物》插图
《天工开物》及书中记载的提花织机
徐霞客是杰出的地理学家,他 最早揭示了我国西南地区石灰 岩的各种特征,在世界上,他 是科学考察石灰岩地貌的先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