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构思及课堂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6篇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3.了解到书信的格式。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教学难点:了解到书信的格式。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
2.通过阅读巴金爷爷的信,体会作家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热爱的思想感情,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深刻道理。
3.能够抓住正文的重点,围绕中心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课:你们会写信吗?想不想写信?今天我们学一封信,看看这封信中写了些什么?写信时要注意什么?二、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
1.自渎课文,想办法解决文中生字。
2.检测字词:对照一类、二类生字条,同桌一起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小声读课文,问这是一封怎样的信?谁给谁写的?2.你能根据这封回信猜猜来信中写的是什么?你从哪知道的?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读一读。
3.从这封信中你觉得巴金爷爷是个怎样的人?谈谈自己的感受。
并把自己理解到的有感情地读出来。
4.讨论理解巴金爷爷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体会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重点读这一部分。
5.总结课文内容。
抄一抄课文中你认为重要的话。
四、布置作业: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书信的格式。
2.完成语文天地中的练习。
3.指导写字。
教学过程:一、导课:学习了巴金爷爷给家乡的孩子写的信,你知道了信中写了些什么,那么,你有没有注意到写信的格式呢?二、结合语文天地中的“金钥匙”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信封的格式。
1.仔细观察《送往小木屋的信》,看看书信的格式。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一封给家乡孩子的信,了解作者的家乡变化和童年生活。
2. 培养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信件阅读:让学生阅读一封给家乡孩子的信。
2.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和概括信件中的家乡变化、童年生活等内容。
3. 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关注家乡发展,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信件阅读,了解作者的家乡变化和童年生活。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使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家乡情怀。
3. 运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信件的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信件,了解信件内容。
3. 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寻找答案。
4. 文本分析:分析信件中的家乡变化、童年生活等内容。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发展,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信件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问题提出、合作寻找答案等。
七、教学资源:1. 信件文本:准备一封给家乡孩子的信,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
2. 参考资料:提供关于家乡变化和童年生活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件内容。
3. 教学工具:使用投影仪、白板等教学工具,展示信件内容和相关资料。
八、教学进度:1. 第1周:介绍信件背景,学生自主阅读信件。
2. 第2周:问题讨论,文本分析,情感教育。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设计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信》,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其与家乡孩子的通信背景。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朗读、默读等阅读方法,感知课文内容,理解冰心奶奶的关爱之情。
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适当的推理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冰心奶奶对家乡孩子的关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发展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冰心奶奶关爱家乡孩子的情感。
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冰心的生平事迹及其与家乡孩子的通信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自行查阅字典。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学习: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提取关键信息。
4. 课堂小结:强调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资源准备1. 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信》全文。
2. 冰心的生平事迹资料。
3.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家乡图片或视频。
4. 字典、词典等查询工具。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冰心奶奶关爱家乡孩子的情感态度。
4.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封信的形式向家乡孩子表达自己的关爱之情。
2. 邀请家乡的相关人士到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家乡的发展和变化。
3.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关爱留守儿童等。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方案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文章《给家乡孩子的信》,了解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情况和教育需求。
2.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
1. 课前准备:学生阅读《给家乡孩子的信》。
2. 课堂活动:
a. 学生讨论文章中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情况和教育需求。
b. 向学生介绍传统乡村教育的特点,如教师资源不足、教学条件简陋等。
c. 让学生思考如何帮助贫困地区儿童改善教育条件,提高他们的学习机会。
d. 学生分组讨论并撰写一封给贫困地区孩子的信,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鼓励,同时
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e. 学生就自己写的信进行朗读和分享,让其他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改进自己的写作。
教学方法:
1.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帮助贫困地区儿童改善教育条件。
2. 任务驱动法:通过给学生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评价:
1.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质量。
2. 学生写作的能力和表达的准确性。
3. 学生对于贫困地区儿童教育问题的认识和关心程度。
4. 学生对于跨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拓展延伸:
1. 学生可以通过调查了解本地贫困地区的教育情况,并找到适当的方式帮助他们。
2. 学生可以进行志愿者活动,参与到贫困地区儿童的教育工作中。
小学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

小学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信》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够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和书写要求。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家乡孩子的关心和期望。
学生能够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学生通过阅读,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和书写要求。
2.2 生词和短语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和复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学生通过练习和运用,巩固对生词和短语的记忆和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对家乡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激发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3.2 阅读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学生通过阅读,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3 写作练习教师给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写作题目,要求学生写一封信给家乡的孩子。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内容和格式要求,进行写作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通过讨论,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2 写作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内容和格式规范。
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了解自己的写作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课文相关的话题,进行研究和讨论。
学生通过研究讨论,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5.2 家庭作业教师布置与课文相关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进行阅读或写作练习。
学生通过完成家庭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课堂活动设计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变化和重要性。
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1六(上)《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实录+反思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给家乡孩子的信《给家乡孩子的信》课堂教学实录一、导入课题,走近巴金。
师:有这样一位老人,一生创作了20多部长篇小说,12本散文游记和大量的译文、短篇小说;有这样一位老人,著名剧作家曹禺称赞他是文学巨人,高举火把照亮人心;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把一生的爱和热情全都奉献给了文学事业。
同学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出示图片)让我们一起大声说出他的名字。
(板书“巴金”)生:(齐答)巴金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巴金爷爷写的——《给家乡孩子的信》。
你们了解巴金吗?可以来介绍一下。
生:巴金原名李尧棠,又名李芾甘,四川成都人,是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现当代文坛的巨匠。
生:他影响最大的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还有散文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和小说集《英雄的故事》等。
生:他的作品还有《雾》、《雨》、《电》、《萌芽》、《寒夜》、《随想》等。
师:你们是从哪儿获得这些信息的呢?生:我是从书后的作家卡片上看到的。
生:我从《非常课课通》上看到的。
生:我是上网查的。
师:同学们善于从不同途径去阅读有用的信息,这是会学习的表现。
老师也从网上找到了有关巴金生平的一些内容,我来读给大家听。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正通顺街。
从1921年公开发表第一篇文章,到1999年2月续写《怀念振铎》一文,巴金一生中创作与翻译了1300万字的作品。
先后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
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2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师: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巴金是一种非常快捷的办法。
但要深入了解巴金老人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生:阅读巴金的作品。
小学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

小学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和书写要求。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信件,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书写一封简单的信件。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信件,培养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
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孩子的关心和期望,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
学生能够通过信件交流,培养友善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信件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信件的来源和意义。
2.2 课文内容:学生通过阅读信件,理解作者对家乡孩子的问候和关心。
学生通过分析信件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和表达方式。
2.3 课文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信件中的关键信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学生通过分享和讨论,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信件的意义和作用。
学生分享对信件的认知和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3.2 阅读理解:教师带领学生阅读信件,指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和理解作者情感。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巩固阅读理解能力。
3.3 写作技巧: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件的格式和结构,讲解书写信件的注意事项。
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阅读理解评价:通过回答问题,评估学生对信件内容的理解程度。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4.2 学生写作技巧评价:通过学生书写的信件,评估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通过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给予学生反馈和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给家乡孩子的信》提供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写作纸张和文具:提供信件写作所需的纸张和文具,方便学生进行写作活动。
5.3 教学课件和教案:提供教学课件和教案,方便教师进行教学和指导。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信件书写演示:教师进行信件书写的演示,展示信件的格式和书写要求。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设计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给家乡孩子的信》,了解作者冰心及其作品风格。
2. 学生能够理解信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家乡孩子的关爱和期望。
3. 学生能够把握信中的中心思想,并学会关爱他人,尊敬师长。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冰心及其作品风格。
2. 把握信中的中心思想,学会关爱他人,尊敬师长。
三、教学难点:1. 信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信件格式和书信文化的学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信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
3.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模拟写信,培养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给家乡孩子的信》。
2. 参考资料:关于冰心的生平介绍、信件格式和书信文化相关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案内容请提供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活动设计,以便我更好地了解和参考。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冰心的生平背景和她的作品风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信件:学生自读《给家乡孩子的信》,理解信件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信件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分析信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件的结构和书信格式,了解书信文化的基本知识。
5.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模拟写信,表达对家乡孩子的关爱和期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6. 分享作品: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交流和评价。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写一封信,运用所学书信知识和技巧。
七、教学活动设计:1. 朗读比赛:鼓励学生朗读信件,提高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信中的角色,模拟信件情景,增强理解感悟。
3. 书信展览:组织学生参观书信展览,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书信文化。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信件写作能力:评价学生在模拟写信环节的作品,考察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构思及课堂实录【设计构思】这是一封书信,是作家巴金写给家乡孩子们的信。
这封信感情真挚,表达了作家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热爱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可使学生了解有关书信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读巴金爷爷的信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深刻含义。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者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到课文的三、四、五小节,以感受巴金老人的人格魅力和对孩子们的爱。
一.以情境创设触动情感。
真正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教师创设阅读的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与作品、与作者进行交流,彼此以心换心、以情激情的过程。
是学生经历感性思维到理性思考再到精神洗礼的过程。
本着这一设计意图,教学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要想让学生与作品、与作者进行交流,以心换心,教师首先要“读懂”巴金老人,只有老师对文中人物有了了解,有了感悟,有了情感,才能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和熏陶学生。
教学中,教者创设“巴金老人逝世”的教学情境,收集巴金老人的资料,引领学生走近巴金老人,了解了巴金老人从出生到百岁一个世纪来所经历的各重大事件,感受到巴金老人那崇高的人格精神与文学品位,使学生心中涌动着这样一股激情――巴金老人真了不起!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文本的学习,课文重难点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以情感主线引领情感。
由于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心中充满了激情,因此,教者在课堂上不由自主的将这种激情附之在自己的语言中,神态中,由此也感染了学生,学生的激情被调动了起来。
学生那对重点句意思理解的准确表达,那充满感情的朗读,就是心中情感的深情表露,就是学生心灵与作品撞击出来的火花。
教学中,教者把课后人物介绍卡片中的一首诗贯穿到全文教学中。
“时光如水,巴金是金。
真心真爱,深意深情。
大智大悟,举重若轻。
大作大家,淡泊宁静。
”这首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三次出现,从初读出示,到品读再现,到总结升华,每一次出现,都以凝重的感染力打动着学生。
学生对巴金老人的高尚人品的理解,对巴金老人的敬仰之情一步步被激起,被强化。
三.以饱和阅读体悟情感。
这篇文章的文字质朴感人,散发着浓浓的爱意和朴素的情怀,从课文内容而言,上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文中讲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要感悟“生命开花结果”这些比较深奥的做人道理,不是太容易。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通过“读完这封信,巴金老人哪些方面最打动你?”“读完这个部分,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巴金老人”等问题,组织学生汇报读书、讨论的所得,找到信中最打动人的地方,整体感知文中包含的丰富情感。
再分步去细读文本,体会情感。
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体会情感时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本的情感。
最后再将文中重点语句,连起来朗读,整体感受。
这样,学生和文本、教师、同学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情感得到了升华,个性得到了凸现,学生真正成为了阅读的主体。
教师把握航向,重交流,促体验,在学生的情感充分地与课文的情感融合之时,引导其通过朗读来表现,水到渠成。
其次,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重视阅读的积累感悟。
教师的教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
如初读课文时,提出读书建议:“巴金写给孩子们的这封书信文字质朴却饱含深情,用心去读才能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
现在,请你用发现的眼光去阅读书信,在读中哪些话语深深地打动了你,边读边圈划。
也许一个标点、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个看似平平常常的句子却包含着浓浓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另外,大量的课外补充,也充实了课堂,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人物情感。
在理解巴金老人创作动力这一部分中,教者插入了巴金老人创作《家》时的内心独白,以更好的理解巴金老人对祖国、对同胞、对人民的爱,才是他创作的无穷动力和源泉。
在理解巴金老人对生命的理解中,教者插入了巴金老人的三段话,加深学生对信中三段话的理解。
在理解了“生命开花结果”的意义后,教者再次引读巴金老人的诗句,让学生再次感受巴金老人生命之花的幽芳。
大量的阅读,拉近了学生与巴金老人的距离,真正引领学生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
四.以语言训练升华情感。
课堂中我还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如结合巴金爷爷阐述生命意义的句子,我先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使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感受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享受,体会巴金爷爷对生命的理解。
在教学完巴金老人对孩子们的期望一段后,我及时引导:“捧读着巴金爷爷那散发着墨香的信,感受着巴金爷爷亲切的关怀,品味着他的谦虚,聆听着他让生命开花结果的殷切希望。
如果你就是四川成都东城根街小学的一名学生,读完巴金爷爷的这封信,你会说些什么?亲爱的巴金爷爷——请你以这句话开头,写上几句你最想说的话。
”学生的情感完全得以释放,对老人高尚人品的理解,对书信内容的体会,在真挚的语言中流泻出来,达到教学的高潮。
【课堂实录】一、分享资料,走近巴金师:(出示图片)他曾是一位世纪老人,生前凝聚毕生的激情与智慧,为我们留下了《家》《春》《秋》等数以千万字的作品,他就是——巴金!师:你们了解巴金吗?课前收集资料没有?生:收集了。
师:谁来介绍一下。
生:巴金写有长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和《抗战三部曲》,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寒夜》,散文集《新声集》、《赞歌集》、《随想录》。
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师:你对巴金老人的作品了解的真多。
生: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现当代文坛的巨匠。
师:看来你对巴金老人的生平很了解。
生:我还了解到巴金1982年获意大利国际但丁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师:你向大家介绍了巴金老人一生最重要的荣誉。
师:同学们善于收集资料、阅读有用的信息,这是会学习的表现。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巴金是一种非常快捷的办法。
但要深入了解巴金老人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生:阅读巴金的作品。
师:说得好!文字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和情感的,我们去读巴金的作品才能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巴金老人的作品。
二、整体感知,感受巴金师:1991年,四川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开展“寻访家乡名人”的活动,孩子们纷纷给巴金爷爷写信,87岁的巴金老人收到孩子们的信后,克服年老的衰微,提笔追述了他一生的信念和渴望,写下了《给家乡孩子的信》。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这封信,感受一位老作家的真诚情怀。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吗?巴金写给孩子们的这封书信文字质朴却饱含深情,用心去读才能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
现在,请你用发现的眼光去阅读书信,在读中哪些话语深深地打动了你,边读边圈划。
也许一个标点、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个看似平平常常的句子却包含着浓浓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读完想想巴金老人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学生自读,作批注,老师巡视。
交流:生:巴金老人对孩子们的爱让我感动。
生:巴金老人乐于奉献,淡泊名利的品格深深打动了我。
生:巴金老人对写作的不懈追求让我感动。
师:(出示巴金爷爷图片,播放《同一首歌》音乐,创设情景)同学们,相信读完这封信后,大家都深深地爱上了这位可敬的巴金爷爷,但是他已经于2005年10月17日走完了他101岁开花结果的一生,在他的追悼会上,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小学生都前来悼念他,他们有的手中捧着自己亲手折叠的千纸鹤,上面写着:“巴金爷爷您一路走好,我们一定会像您一样,把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花费别人身上,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
”三、品词析句,感悟真爱师:一位诗人在《敬寿巴金百年》中这样写到:时光如水,巴金是金。
真心真爱,深意深情。
大智大悟,举重若轻。
大作大家,淡泊宁静……(出示,齐读)这是诗人眼中的巴金,你知道巴金老人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吗?生读出第三小节圈画的句子,教师将下列句子出示在屏幕上。
自读师:从这些句子中,你读出了一位什么样的巴金老人?生:谦虚的巴金师:能换一个词吗?生:谦逊的巴金师:用词真准!同学们,在你们的眼中巴金是个怎样的人物呢?生议:文学大师、伟大、文坛巨匠、才高八斗、著作等身……师:在我们的眼中巴金老人应该是一位杰出人物,他的一生是成功的。
而他自己却说——(我今年87岁,今天回顾过去,说不上失败,也谈不到成功,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
)师:多么谦虚的一位老人呀,刚才同学们就介绍了巴金老人的很多成就和荣誉。
信的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重要的信息。
哪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他写作的动力呢?出示文字,学生读“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师:再次默读这段话用一个字概括出巴金爷爷写作的动力。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爱)师:这是对——祖国,对——同胞,对——人民的爱。
师:(出示补充资料,动情朗诵)是的,巴金在创作《家》这部作品时有这样一段内心独白:“每天每夜热情在我的身体内燃烧起来,好像一根鞭子在抽我的心,眼前是无数惨痛的图画,大多数人的受苦和我自己的受苦,他们使我的手颤动。
我不停地写着,我的手不能制止地迅速在纸上移动,似乎许多许多人都借着我的手来起诉它们的痛苦,我忘记了自己,忘了周围的一切。
我就是这样写完我的长篇小说《家》和其他作品的。
”师:这份热情,这份为弱者说话的豪情就是巴金的真心真爱,深意深情,一起来读出巴金的心声——齐读)“我写作不是……”师:巴金曾说过“我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爱国者——我那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的心还是像年轻时候那样热烈,今天仍然如此。
我过去所有的作品里都有从这颗心滴出来的血。
这颗心就是打开我全部作品的钥匙。
”师:正是缘于这种爱,巴金爷爷所理解的生命意义才会如此伟大。
巴金写作因为他对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他是用作品表达爱。
爱是巴金老人写作的动力、源泉。
2、师:巴金老人是怎样看待生命的意义的?学生读出圈画的重点句子,教师将文字出示在屏幕上。
•“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
”•“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
这个我们办得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
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
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师:请三名同学来读句子,每人读一句话。
师:从这些话语中你又读出一位怎样的巴金?生:我读出了一个乐于奉献的巴金。
师:说得好,你是巴金爷爷的知音啊!师:吃了肯得基,高兴吗?生:高兴!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礼物,幸福吗?生:幸福!师: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开心吗?生:开心!师:像这些感受,其实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