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勾践灭吴的教案《勾践灭吴》教案初中阶段学生文言文阅读十分有限,仅限于初中所学的几篇,对古文学习兴趣一般。
多数觉得文言文枯噪无味,晦涩难懂。
对文言文语法和常用词知识,大多是死记硬背。
基于这样的情况,高一文言文教学宜“低起点、稳起步,先入门,再提高”,避免学生对古文产生厌学兴趣。
——参选自教参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内容。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自励,报仇雪恨的故事。
4、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掌握特殊语法现象。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阶段:通读课文课堂教学:第一课时一、导入(由蒲松龄的对联引入,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出示ppt: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清】蒲松龄(查证)在这幅对联中,有两个我们熟知的成语典故“破釜沉舟、卧薪尝胆”,讲述的是哪两个故事?明确:破釜沉舟讲的是楚霸王项羽,当时他作为上将军,率领其军队与秦军交战,要越过漳河到对岸抢占对方的阵地,为了表示有进无退,有战必胜的决心,他与军队渡河之后,要把军队中的“釜”——古代一种煮饭的锅,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烂沉到江底。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二、题解(1)常识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
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下《国语》(学生标识课文注释①)。
掌握:《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的作者)所作。
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公元前990年--公元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探讨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经过和结果;2. 勾践的智慧和策略。
三、教学难点1. 解释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四、教学内容勾践是越国的君主,他的出生并不起眼,但却有着非凡的领导才能和雄才大略。
在他的统治下,越国逐渐壮大,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而勾践灭吴,更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战。
勾践灭吴的背景是,在当时,吴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势力蔓延至越国境内。
越国虽然人数不如吴国众多,但却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资源。
勾践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最终成功地灭亡了吴国。
在对吴国作战的过程中,勾践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他不仅善于分析敌情和判断形势,还善于运用兵法,灵活应对吴军的进攻。
在战斗中,他总是能够冷静思考,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取得战争的胜利。
勾践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军事才能,更在于他的领导才能。
他能够团结越国人民,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团队,使整个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
他善于激励士兵,鼓舞士气,使越国的军心稳固,士气高昂。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经过,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全貌;2. 分析法:通过分析勾践的智慧和战略,引导学生思考他成功的原因;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促进学生深入理解。
六、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学生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4. 小组讨论,学生就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展开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5. 总结教学内容,概括勾践灭吴事件的核心要点。
七、课堂作业1. 就勾践灭吴的故事,写一篇读后感;2. 根据勾践的智慧和策略,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战争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勾践灭吴》,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以及相关人物。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和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细致阅读和深入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提问和引导的技巧,以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
2. 教导学生如何将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转化为书面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教材《高中语文选修七》中的《勾践灭吴》。
2. 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通过黑板上写下“勾践灭吴”的标题,引起学生对话题的兴趣。
简要介绍《勾践灭吴》是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并提出以下问题:- 你知道勾践吗?他是谁?- 你知道吴国吗?它是哪个时期的国家?- 你猜测《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Step 2 阅读和理解(15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勾践灭吴》,理解故事情节和相关人物。
教师可以将课文投射到白板上或发给学生阅读材料,同时提供课文的注释和重难点解析。
Step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交流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疑惑。
鼓励学生互相提问和解答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勾践为什么要灭吴?- 为什么勾践在吴国被囚禁的时候还能保持乐观的态度?- 为什么勾践在灭吴之后要重建吴国?- 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和后世的影响是什么?Step 4 思考和写作(15分钟)让学生根据他们的讨论和思考,撰写一篇关于《勾践灭吴》的短文。
教师可以提供写作的提示和要求,如:- 描述《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和背景。
-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并说明他们的行为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 思考该故事对历史和后世的启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范例和参考资料,以帮助学生展开思考和写作。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分析勾践灭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春秋时期末年至战国初期(公元473年-472年)。
这场战役影响深远,事关国家生死存亡,也是春秋时期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它的背后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这场战役,认识其重要性,成为了教学者面临的一个问题。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能够正确理解各种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和历史素养。
情感目标:通过这个教学设计,让学生认识到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珍爱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情感。
3.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讲授-问答-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的大致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来引出问题,再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事件和背后的因素。
4. 教学内容和流程4.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史料介绍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分布和政治形势,同时引出勾践灭吴的事件。
4.2 讲授(20分钟)教师以课件的形式,讲述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重点介绍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两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及其历史意义,以及战役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
4.3 问答(2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问题,质疑问题和探究问题,比如:勾践灭吴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参与到这个事件中来了?反吴联盟的形成背后有哪些因素等。
4.4 讨论(15分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进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勾践灭吴的各个方面的历史意义,通过帮助学生找到关键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讨论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引言勾践是越国的君主,他在公元前五世纪中期,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外交手段,成功地灭亡了强大的吴国。
这个历史事件被称为勾践灭吴教案,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勾践灭吴教案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二、背景1. 吴越之争勾践灭吴的背后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背景。
在公元前五世纪中期,中国东部地区的核心势力竞争主要集中在吴越两国之间。
吴国位于长江下游,统治地区广阔,国力强盛。
而越国则位于吴国的南方,虽然地势较为偏远,但在战略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2. 吴越战争的爆发在这种竞争的背景下,吴越之间的紧张关系逐渐升级。
吴王夫差多次派兵侵袭越国,而越王勾践则发动了一系列反击。
吴越战争的爆发,成为勾践灭吴教案的前提条件。
三、过程1. 越国的困境在吴越战争的初期,越国处于弱势地位。
吴国实力强大,其军队装备精良、经验丰富,而越国则面临人员短缺、物资匮乏的局面。
勾践意识到越国必须采取一系列合理的策略来改变局势。
2. 勾践的改革为了增强越国的实力,勾践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
他注重军事训练,提高士兵的战斗力。
同时,他也加强了农业生产、推行物产统一政策,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支持。
此外,勾践还鼓励商业发展,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
3. 吴国内乱勾践的改革措施逐渐显现出成效,与此同时,吴国内部出现了诸多问题。
夫差的专制统治导致了内部的不满和矛盾,加剧了吴国的分裂。
这为越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
4. 勾践灭吴在吴国内部混乱的背景下,勾践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在多次战役中,越军迅速攻陷了吴国的重要城池,最终将吴国击败。
吴王夫差被俘,吴国灭亡,勾践成为东方最大的霸主国家。
四、影响1. 解放越国勾践灭吴后,越国获得了解放,勾践成为越国的国君。
他通过灭吴恢复了越国的独立地位,使越国摆脱了长期以来对吴国的压迫和威胁。
2. 推动国家发展勾践灭吴的背后,是他长期积累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
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提高了越国的整体实力,并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勾践灭吴》教案两篇

《勾践灭吴》教案两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
.理解和整理归纳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理解“栖、昆、资、形成、吊、蕃、释、饩、旅”等词语的意义。
.整理归纳“知、夏、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掌握古汉语中省略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体会本文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义丰的特点。
教具准备录音机,《勾践灭吴》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特点].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介绍有关背景。
.学习课文的~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导语清出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二、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先让学生看课文页的介绍)《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
《国语》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
“语”就是语言的意思。
因为这部书是人物语言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
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公元前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
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二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二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篇4教学目的1.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
3.掌握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
2.培养直译课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简介《国语》。
参见p59注释。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
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
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
)《周易》;仲尼厄(厄,困厄。
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
)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
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
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
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
);《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经常发生摩擦。
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打岳,伤重而死。
临死前,他告诉儿子福查,一定要报仇。
夫差训练三年,公元前494年攻越。
勾践只好退守会稽山。
这个时候勾践只剩下五千人了。
本文叙述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注意点:读准音,读顺句。
重点注意下面这字的读音:会稽kuìjī 仇雠chóu 苑囿yòu 暴pù露四、疏通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
如:知政、知县。
我和他们共国管理越国的政事。
2.贾人夏则资皮——贾,古时的商人者称商,坐者称贾。
勾践灭吴教案-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
教学难点1.掌握古汉语中省略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体会本文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义丰的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特点]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介绍有关背景。
3.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导语清出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二、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先让学生看课文62页的介绍)《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
《国语》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
“语”就是语言的意思。
因为这部书是人物语言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
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947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公元前453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
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
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
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三、背景介绍《勾践灭吴》记述了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及勾践灭吴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案-勾践灭吴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的
了解关于《国语》的文学常识
学习常用字“知”、“复”、“既”、“劝”、“遂”、“当”。
背诵第五、六段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感受勾践为图复国卧薪尝胆的意志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
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论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请给这段话用成语起个标题,有能力的把这段话翻译出来。
题目:卧薪尝胆
译文:勾践困守在会稽的时候,喟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困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亲口尝尝苦胆。
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
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的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诵读课文
根据下列问题学生自己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注意字音、断句。
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小声读课文。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时,为什么要号令三军?号令三军的内容是什么?
2文种是怎样进见勾践的?勾践派谁向吴国求和?勾践怎么说服出使者的?
3“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为什么没“成”?后来为什么又“成”了? 4当越国解了会稽之困后,勾践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5越国国土面积有多大?勾践对父兄昆弟发誓说了什么?勾践对国人下了什么命令?对“达士”,对“四方之士”,对“国之孺子之游者”,对自己什么态度?十年没收什么产生什么结果?
6越国父兄几次向勾践请求报仇?勾践是怎样回答的?
7讨伐吴国的战争开始后,国人有什么表现?
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订正字音、断句,并准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复述课文
学生复述勾践灭吴的故事。
要求学生在讲叙时要用联想和想像的方法生动叙述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重点字的理解。
注:讲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词“知”、“复”、“既”、“劝”、“遂”、“当”用幻灯打出这些常用词在初中使用过的句子,并注明出处,让学生快速回答。
评价勾践
分析评价勾践,要求用原文语句来分析。
学生只要自圆其说就行。
对勾践评价好与坏,学生可能会超出《勾践灭吴》这课的内容,只要学生引用的史实没能科学性错误,教师都不要轻易否定。
目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指导背诵
1越国父兄几次向勾践请求报仇?勾践是怎回答的?
2讨伐吴国的战争开始后,国人有什么表现?
3战绩如何?
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完成书后练习第61页第二题。
板书设计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3、认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与其奋斗成功的具体缘由,理解文种、申胥的忠贤报国之志。
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
教学重点:
(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简介《国语》思想内容、文学价值与本文相关时代背景;把握全文内容要点;讲读第一部分。
一、导语: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写的。
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恨,终于达到目的
的故事。
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板书课题)
二、题解: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
1、关于《国语》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
相传它和《左传》一样都是左丘明所作,一般的看法是,《国语》有一个成书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
它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
全书似乎是各国旧存的史料,采择有多少,以《周语》的记载最详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
《国语》的编写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