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勾践灭吴》教学设计6(教案文本)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勾践灭吴的教案《勾践灭吴》教案初中阶段学生文言文阅读十分有限,仅限于初中所学的几篇,对古文学习兴趣一般。
多数觉得文言文枯噪无味,晦涩难懂。
对文言文语法和常用词知识,大多是死记硬背。
基于这样的情况,高一文言文教学宜“低起点、稳起步,先入门,再提高”,避免学生对古文产生厌学兴趣。
——参选自教参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内容。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自励,报仇雪恨的故事。
4、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掌握特殊语法现象。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阶段:通读课文课堂教学:第一课时一、导入(由蒲松龄的对联引入,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出示ppt: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清】蒲松龄(查证)在这幅对联中,有两个我们熟知的成语典故“破釜沉舟、卧薪尝胆”,讲述的是哪两个故事?明确:破釜沉舟讲的是楚霸王项羽,当时他作为上将军,率领其军队与秦军交战,要越过漳河到对岸抢占对方的阵地,为了表示有进无退,有战必胜的决心,他与军队渡河之后,要把军队中的“釜”——古代一种煮饭的锅,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烂沉到江底。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二、题解(1)常识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
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下《国语》(学生标识课文注释①)。
掌握:《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的作者)所作。
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公元前990年--公元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越国和吴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掌握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3)了解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战役和战争策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直观展示越国和吴国的地理位置。
(2)运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分析勾践灭吴的原因和过程。
(3)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探讨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荣誉和尊严的认同。
(3)培养学生对和平与发展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2)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勾践灭吴战争中的战略和战术运用。
(2)如何评价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地图和图片。
(2)历史资料和文献。
(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课前准备:(1)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历史知识水平。
(2)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越国和吴国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国地理位置。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勾践灭吴的故事吗?请大家简单分享一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历史资料和文献,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归纳勾践灭吴的原因和过程。
3. 课堂讲解:(1)结合资料和文献,详细讲解勾践灭吴的过程和战争策略。
(2)分析勾践灭吴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战术运用。
(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勾践灭吴战争中的战略和战术运用。
(2)分享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2)引导学生反思勾践灭吴战争对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所学,绘制一幅勾践灭吴战争示意图,标注重要战役和战术运用。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学生能够分析勾践的形象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
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分析法,评价勾践的策略和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并尊重历史,培养爱国情怀。
学生学习勾践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勾践灭吴的历史经过及勾践的形象特点。
勾践灭吴事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勾践的心理变化及其对战略决策的影响。
如何评价勾践的策略和智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为课堂讨论提供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勾践灭吴的相关内容,了解历史背景。
搜集关于勾践的资料,了解其形象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勾践的形象特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勾践灭吴的经过。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战略决策及其心理变化。
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勾践的智慧与策略。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强调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谈收获,分享学习感受。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勾践的形象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请学生搜集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与勾践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等。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关注作业的质量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展现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勾践灭吴》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勾践灭吴》这篇文章。
(2)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
(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有效的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勾践灭吴》。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对越王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拓展:(1)讲解文章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用法。
(2)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有效的表达。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勾践灭吴》。
2. 运用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篇关于勇敢面对困难的小短文。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学习准备。
五、教学评价:1. 课后跟踪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内容: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勾践灭吴》这篇文章。
(2)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探讨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经过和结果;2. 勾践的智慧和策略。
三、教学难点1. 解释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四、教学内容勾践是越国的君主,他的出生并不起眼,但却有着非凡的领导才能和雄才大略。
在他的统治下,越国逐渐壮大,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而勾践灭吴,更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战。
勾践灭吴的背景是,在当时,吴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势力蔓延至越国境内。
越国虽然人数不如吴国众多,但却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资源。
勾践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最终成功地灭亡了吴国。
在对吴国作战的过程中,勾践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他不仅善于分析敌情和判断形势,还善于运用兵法,灵活应对吴军的进攻。
在战斗中,他总是能够冷静思考,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取得战争的胜利。
勾践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军事才能,更在于他的领导才能。
他能够团结越国人民,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团队,使整个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
他善于激励士兵,鼓舞士气,使越国的军心稳固,士气高昂。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经过,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全貌;2. 分析法:通过分析勾践的智慧和战略,引导学生思考他成功的原因;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促进学生深入理解。
六、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学生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4. 小组讨论,学生就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展开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5. 总结教学内容,概括勾践灭吴事件的核心要点。
七、课堂作业1. 就勾践灭吴的故事,写一篇读后感;2. 根据勾践的智慧和策略,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战争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分析勾践灭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春秋时期末年至战国初期(公元473年-472年)。
这场战役影响深远,事关国家生死存亡,也是春秋时期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它的背后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这场战役,认识其重要性,成为了教学者面临的一个问题。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能够正确理解各种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和历史素养。
情感目标:通过这个教学设计,让学生认识到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珍爱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情感。
3.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讲授-问答-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的大致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来引出问题,再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事件和背后的因素。
4. 教学内容和流程4.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史料介绍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分布和政治形势,同时引出勾践灭吴的事件。
4.2 讲授(20分钟)教师以课件的形式,讲述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重点介绍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两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及其历史意义,以及战役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
4.3 问答(2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问题,质疑问题和探究问题,比如:勾践灭吴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参与到这个事件中来了?反吴联盟的形成背后有哪些因素等。
4.4 讨论(15分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进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勾践灭吴的各个方面的历史意义,通过帮助学生找到关键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讨论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理解文本大意。
1.2学习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3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3.2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增强国家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掌握生字词,理解文本大意。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教学难点:2.1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2.2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找出其独特之处。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勾践灭吴的故事。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大意。
2.2学生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做好笔记。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4.分析重点句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卧薪尝胆”等。
5.比较阅读5.1学生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如:曹操、刘备等。
6.小组讨论6.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勾践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
3.思考勾践的精神品质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了解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1.3领悟文章的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勾践的人物形象分析。
2.教学难点:2.1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内涵。
2.2文章寓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成语故事吗?(2)学生回答:卧薪尝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人物形象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教师讲解(1)教师对勾践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强调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5.比较阅读(1)教师出示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李世民等)的对比材料。
(2)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6.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2)学生发表自己对勾践精神的感悟,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7.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8.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勾践的人物传记。
(2)思考勾践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比较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领悟了文章的寓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标准教材
高三语文:《勾践灭吴》教学设计6(教案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三语文:《勾践灭吴》教学设计6(教案
文本)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
有志者,事竞成,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
二、解题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
《国语》被王充称为《左外氏传》,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三、学教要求:
1、了解勾践在败于吴国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富国强兵,终于灭吴的经过与意义;
2、理解“更”、“广运”、“政”、“摩厉”“亿”等词语;
3、了解并借鉴课文叙事主次清楚,记言范围广范,层次丰富,生动形象,个性鲜明,委婉得体,辞令优美、贴切等特点。
四、课文研读
(一)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2、学生齐读
3、学生自读
(二)知识积累(学生活动)
1、古今异义:
栖:古义:停留,驻扎;今义:栖息。
爪牙之士:古义:勇猛的将士;今义:走狗,帮凶。
去:古义:离开;今义:离开本地到另一地方。
亿:古义:十万;今义:万万。
2、一词多义:
知:知道;感觉;管理;通“智”……
复:繁复;再;恢复;答复……
既:不久;已经;既然;劝勉;劝说……
遂:满足;于是;终于……
雠:仇敌;仇恨;伴侣;报答……
当:掌管;面对;在某个时候;阻挡;必定;将……
3、通假字
帅——率取——娶免——勉摩厉——磨砺
4、词类活用
(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退
(2)我攻而胜之胜,形容词用作动词,战胜。
(3)服之而已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之服。
(4)然后卑事夫差卑,形容词用作动词,降低身分。
(5)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其居洁”、“使其服美”、“使其食饱”。
(6)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朝庭)上;礼,名词用作动词,礼待,接待。
(7)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衣,明词用作动词,穿。
5、重点实词
更广运忾政达次耻志行摩厉
第二课时
(三)重点讲析
1、何后之有?——“何……之有?”特殊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2、无乃后乎?——“无乃……乎?”特殊疑问句,固定句式,译为“恐怕……吧?”
3、然谋臣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
4、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行而少耻也。
—不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却担心军队士兵不懂什么叫羞耻。
(四)学生质疑
五、课文赏析
(一)内容感知
1、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凡事应该早做准备。
2、伍子胥对越国提出媾和持什么态度?原因是什么?
不可求和——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3、太宰对越国提出媾和持什么态度?原因是什么?
同意求和——贿赂太宰,进献八美女。
4、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
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5、勾践“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其目的是什么?
养精蓄锐,作复仇准备。
6、勾践“请姑无庸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时机还不成熟。
7、勾践认为助天灭吴的成熟条件是什么?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
8、勾践用兵作战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不赞成个人逞能的匹夫之勇,主张集体同进同退。
9、越国准备伐吴时,国人皆劝的原因是什么?
举国都愿意为国君效死,表达了人民爱国的激情。
(二)文意概括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写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第二部分:从“勾践说于国人曰”到“民俱有三年之食”。
写勾践卧薪尝胆,准备复仇。
第三部分:从“国之父兄请曰”到结束。
写越国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三)写作特色
1、叙事主次清楚,层次分明;
2、写人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3、辞令委婉得体,优美贴切。
六、小结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比较详细地了解了越王勾践卧薪
尝胆、雪耻报仇的故事,增强了同学们不怕困难、勇于奋斗的坚强意志;同时我们还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提高了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七、作业
(一)课后练习
(二)基础训练
八、教后小结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