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哲学》第一版(2010年10月12日)

合集下载

成语中的哲学道理

成语中的哲学道理

哲学智慧在成语中的显现姓名:刘本勇学号:201013011004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工作单位:高新实验中学摘要:成语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成语原内容反映了人们的认识,蕴含了隽永的哲学道理。

成语是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言简意赅的定型语,是经过人们一再推敲、反复锤炼而成的语言精华,是人们认识的结晶,它概括了人们在探知客观世界奥秘中的实际体验与思维成果,包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常用成语的收集和整理,把握其中的哲理,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成语哲学智慧一、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成语导示:画蛇添足“画蛇添足”是一个比喻做多余的事、反弄巧成拙的成语。

这个成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成语说的是:楚国有一个贵族人家,一次祭礼完毕后,把所用的一杯酒货给了几个门客。

几个门客面对着一杯酒,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

后来有个门客想出了一个主意,说:“我有个办法,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杯酒。

”众门客一致同意,于是就开始各自画蛇。

转眼之间,其中一人首先画好了一条蛇。

他拿起酒杯正想喝,看见别人还没有画完,便左手拿杯,右手握笔,得意忘形地说:“看这条蛇没有脚,让我给它添上几只。

”正当他在给蛇添足时,另一个门客的蛇已经画完,于是从第一个人手里夺了酒杯,大声说:“蛇本无足,你为什么给它添上?”说罢,举杯一口饮尽。

画蛇脚的人,张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话来。

蛇本来没有脚,可那个自作聪明的人硬给它添上几只脚,结果,从胜利者变成了失败者。

这里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就是,客观事物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否则,人为地或主观任意地添枝加叶,歪曲了事物的实际面貌,就必然得到相应的“惩罚”。

从广义上说,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怎样的,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在反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差错或认识不足,但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

“画蛇添足”虽是一个久远的故事,但在我们现实工作中有时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形。

有些人在处理问题时,不是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不是依据实际情况订计划、想办法,而是自作聪明,任意标新立异,硬把自己的空想强加于客观实际,从而招致工作失误。

成语中的哲学

成语中的哲学
有一点缺点,成为完人。就是黄金,也没有纯而又纯,不舍一点杂质的。
人心如面—— 包含着矛盾特殊性的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共每一个侧面都各有共特点。人的思想和人的面貌一样,各人都有其特点,各不相同,不可能完全一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说明事物发展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较长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种树要十年以上才能成材,教育后代耍更长的时间,百年以上才能培育出一、两代优秀的人才。这里其实我们要重视教育,及早抓教育,要有量变的准备,才有质变的结果。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比喻不懂得威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只承认理性认识可靠,否定威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耍依赖于威性认识,这就好象说有没源头的水,有没苗本的树木一样,是不可能有的。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吃一堑,长一智) 符合认识论中实践出真知的原理。经一事就是对某一事物的实践和经历,长一智就是对某一事物的认识和总结。不经过实践就不能得到对事物的认识。
才能培育出一、两代优秀的人才。这里启示我们要重视教育,及早抓教育,要有量变的准备,才有质变的结果。
川流不息 符合辩证法关于事物是永远发展、变化的观点,世界的一切都在运动,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这就好象川流一样,永不停息。
干篇一律(千人一面) 不懂得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各有共特点,各不相同的。如果反映它们时按照一个模式,就象写文章,许多篇都一个格式,毫无特色,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仁见智)----《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谓:称做,叫做。)意思是说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但又可以是正确的。从哲学上看,是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可以是不相同的。
心口如一------反映了唯物主义的要求。心里怎样想,口里就怎样说。事物实际怎样,就应怎样去反映和表达,主观和客观要一致。也叫“表里如一”。与其相反的唯心主义的表现,就是“口是心非”、 “口蜜腹剑”等。

成语中哲学原理

成语中哲学原理

成语中哲学原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哲学成语故事及哲理原理

哲学成语故事及哲理原理

哲学成语故事及哲理原理1.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2.守株待兔:把偶然当必然,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遵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9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1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13画龙点睛: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情都在一定条件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1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1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18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

19掩耳盗铃:认为主现感觉决定客观存在,是荒谬的主现唯心主义。

20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21凿壁偷光: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

22舍本求未: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23庖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4 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25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26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知。

成语中的哲学道理

成语中的哲学道理

哲学智慧在成语中的显现姓名:刘本勇学号:2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工作单位:高新实验中学摘要:成语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成语原内容反映了人们的认识,蕴含了隽永的哲学道理。

成语是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言简意赅的定型语,是经过人们一再推敲、反复锤炼而成的语言精华,是人们认识的结晶,它概括了人们在探知客观世界奥秘中的实际体验与思维成果,包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常用成语的收集和整理,把握其中的哲理,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成语哲学智慧一、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成语导示:画蛇添足“画蛇添足”是一个比喻做多余的事、反弄巧成拙的成语。

这个成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成语说的是:楚国有一个贵族人家,一次祭礼完毕后,把所用的一杯酒货给了几个门客。

几个门客面对着一杯酒,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

后来有个门客想出了一个主意,说:“我有个办法,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杯酒。

”众门客一致同意,于是就开始各自画蛇。

转眼之间,其中一人首先画好了一条蛇。

他拿起酒杯正想喝,看见别人还没有画完,便左手拿杯,右手握笔,得意忘形地说:“看这条蛇没有脚,让我给它添上几只。

”正当他在给蛇添足时,另一个门客的蛇已经画完,于是从第一个人手里夺了酒杯,大声说:“蛇本无足,你为什么给它添上?”说罢,举杯一口饮尽。

画蛇脚的人,张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话来。

蛇本来没有脚,可那个自作聪明的人硬给它添上几只脚,结果,从胜利者变成了失败者。

这里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就是,客观事物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否则,人为地或主观任意地添枝加叶,歪曲了事物的实际面貌,就必然得到相应的“惩罚”。

从广义上说,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怎样的,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在反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差错或认识不足,但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

“画蛇添足”虽是一个久远的故事,但在我们现实工作中有时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形。

有些人在处理问题时,不是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不是依据实际情况订计划、想办法,而是自作聪明,任意标新立异,硬把自己的空想强加于客观实际,从而招致工作失误。

中国哲学成语故事及其哲学原理

中国哲学成语故事及其哲学原理

中国哲学成语故事及其哲学原理1.“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指将秧苗拔高,帮助其生长。

然而,这样做反而会让秧苗枯萎。

这个成语的哲学原理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基础。

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惩罚。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源自《庄子》,讲述了一个农夫因偶然在树下捡到一只兔子而不再耕种,结果再未捡到兔子的故事。

这个成语的哲学原理是:把偶然当必然,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意指在船上刻下记号,寻找丢失的剑。

这个成语的哲学原理是: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种下什么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果实。

它强调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遵重客观规律,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个成语出自毛泽东的《矛盾论》,形容只看到局部而忽视了整体或全部。

它揭示了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7.“白马非马”这个成语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表示白马并不是马,揭示了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8.“画龙点睛”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情都在一定条件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0.“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物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变化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11.“实事求是”这个成语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意指在做事和研究中,要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不夸大不缩小,真实地反映情况。

这个成语的哲学原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通过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认识和把握。

12.“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意指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别人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闭目塞听。

这个成语的哲学原理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和外部联系。

浅析成语的哲学意蕴与现实指导意义

浅析成语的哲学意蕴与现实指导意义

浅析成语的哲学意蕴与现实指导意义浅析成语的哲学意蕴与现实指导意义摘要:成语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成语原内容反映了人们的认识,蕴含了隽永的哲学道理。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从七个方面阐述了成语的哲学意蕴。

(1)物质与意识;(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3)运动观;(4)联系发展观;(5)质量互变规律;(6)对立统一规律;(7)认识与实践观。

哲学作为最本质的学科,对于现实中我们生产生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成语;哲学;意蕴;指导;意义Abstract:Idioms are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wisdom, idioms reflect people s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content, contains a philosophical truth meaningful. We use the Marx philosophy and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of Idioms from seven aspects. (1) the material and consciousness; (2) the unity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gularity; (3) the concept of motion;(4) development view; (5) the quality of exchange law; (6) the law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7) understanding and view of practice. The essence of philosophy as a discipline, for the reality of our production and life has a strong guiding significance.Key words: idiom; philosophy; implication; guide; significance 目录一、成语所蕴含的哲学思维 (1)(一)物质与意识 (1)(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2)(三)运动观 (5)(四)联系发展观 (5)(五)质量互变规律 (5)(六)对立统一规律 (6)(七)认识论与实践观 (6)二、成语的现实指导意义 (7)(一)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7)(二) 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7)(三) 同心协力的团结精神 (8)参考文献…………………………………………………………………………10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成语故事中的哲学

成语故事中的哲学

成语故事中的哲学1、一枕黄粱相传,古代有个姓卢的书生,家境贫穷潦倒,却贪图享乐,官迷心窍。

有一次,在旅店里道士吕翁给卢生一个枕头,并对他说:‘‘只要枕着它睡觉,一切就会称心如意。

”当时旅店的人正熬黄粱(即小米粥),卢生便枕着吕翁给的枕头睡去。

沉睡之中,他梦见自己被封官拜相,并娶了一个聪明美丽的妻子,从此儿孙绕膝,人丁兴旺,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卢生高兴极了,以致一惊而起,只见吕翁仍在身旁,锅中黄粱尚未煮熟,刚才只不过是作了一个短暂的美梦罢了。

这个故事说明,不从实出发的想法、欲望终归要消失。

它告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杯弓蛇影西晋的时候,河南有个地方官叫乐广,一次他有个朋友病了,便亲自登门看望。

乐广见他朋友病情很重,便问其什么地方不舒服,那朋友支支吾吾地不愿说。

乐广再三询问,他才说了实情。

原来有一天他在乐广家里饮酒,刚要举杯时,突然看到酒杯里有条蛇,隐隐约约地在蜿蜒蠕动。

顿时受惊,一股厌恶冒上喉咙。

但因同坐的有几个朋友,他说也不便说出,更不便退席。

硬着头皮喝完后,感到肚子很不舒服,回到家便病倒了。

乐广听后很奇怪,“酒杯里怎么会有蛇呢?”他反复考虑这件事。

回到家中走到大厅,终于找出了原因。

他派人把老朋友请来,仍坐在那天喝酒的位置上。

命侍从斟上满满一杯酒,对朋友说:“你凑近看,酒杯里还有怪物吗?”朋友一看,同上次看见的一样,一条蛇在杯中摆动。

乐广哈哈大笑指,指着墙壁上一张硬弓说:“那蛇是弓的影子啊!”原来如此,那朋友豁然开朗,舒眉展眼笑了,多日的病也顿时痊愈。

乐广的朋友把弓的影子当作是蛇,结果病倒了,这说明意识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对反映客观实际的歪曲的反映,会给客观事物带来消极的作用。

它启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按图索骥据说,伯乐年老的时侯,曾将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写成一本书,名叫《相马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俗语、诗词名言——哲理广通中学高二政治组物质与意识原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认识对象的理解和反映会有差别。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4、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然事与愿违。

5、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尊重客观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6、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组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7、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的、任意地歪曲它。

8、掩耳盗铃:认为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的主观唯心主义是荒谬的。

9、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10、东施效颦:只单纯的仿效形式,不研究学习实质的结论。

11、人山问樵,人水问渔: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联系1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体现了任何事物都跟它周围的事物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普遍性。

14、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主观臆造联系。

15、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不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

17、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普遍性。

18、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因果联系1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体现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一定的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20、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体现了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21、未雨绸缪:正确把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可以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

整体与部分2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24、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形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

25、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体现了关键的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26、高瞻远瞩:形容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看问题。

2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难处理好。

28、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9、盲人摸象:片面的了解或用局部的经验来判断事物,以偏概全,以点代面。

30、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31、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部分对整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事物的整体与部分。

33、细节决定成败:体现部分对整体的作用,部分影响整体。

34、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体现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也离不开部分。

35、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割裂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陷入了孤立地看问题。

36、弃车保帅,舍卒保车:体现了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运动变化37、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3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无因之果;事情只要在不断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39、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体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4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41、抱残守缺;因循守旧:用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4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发展4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容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而且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其规律的。

44、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新事情开始比较弱小,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能战胜旧事情。

45、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事情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46、除旧布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弃旧图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促进和支持新事物的发展。

47、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发展的观点。

48、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规律49、揠苗助长,苗枯田荒: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50、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51、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规律。

52、疱丁解牛,游刃有余:认识和把握事情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53、胸有成竹:认识了事情的规律,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54、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是取得成功的前提。

55、欲速则不达: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56、量力而行:要尊重客观事实,客观规律。

矛盾的对立统一性57、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58、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59、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情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户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60、教学相长:矛盾双方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

61、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6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坚持两分法,具体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正确的认识事情。

63、知己知彼,百战百殆: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的看问题。

6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体现了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为二的。

65、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66、蔡桓公讳疾忌医:回避矛盾、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个性67、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8、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混淆事物的性质。

69、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的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7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

春天到来是共性的,但必须通过个别事物表现出来的。

71、邯郸学步:共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可不顾个性,一味仿效,生搬硬套。

7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矛盾的特殊性。

73、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74、见微知著;一叶知秋;万变不离其宗: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普遍性。

75、和而不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7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7、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指鹿为马: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不同性质。

78、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79.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80、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形容办事情善于抓重点、抓主要矛盾。

81、画龙点睛:形容做事情善于抓住重点,抓主要矛盾。

82、好钢用在刀刃上,工作做到点子上:形容办事情善于抓住重点,抓主要矛盾。

83、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形容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84、眉毛胡子一把抓:形容办事情不分主次,抓不住重点。

85、拾了芝麻,丢了西瓜:形容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不抓重点。

86、隔靴搔痒: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87、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配:体现了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重大影响。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88、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弄不清事情的性质,得出错误的结论。

89、白璧微瑕: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90、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事物都是矛盾的,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内因与外因91、近朱者赤,近朱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

92、凿壁偷光:事情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9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94、天将天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体现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因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95、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量变与质变9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绳锯木断,滴水石穿: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一起质变,所以要重视量的积累。

97、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减,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所以要坚持适度原则。

98、水滴石穿,积叶成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

99、田忌赛马: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或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可以引起质的变化。

100、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防微杜渐:事情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质变,所以要坚持适度原则。

10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要坚持适度原则。

事物发展的趋势102、好事多磨,一波三折:形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0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事物的发展趋势是前进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坚定理想,勇于克服人生中的挫折。

104、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05、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透过现象看本质106、三人成虎:谣言有时可以掩盖事物的真相,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107、声东击西:声东是假象,击西是本质。

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108、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

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形容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认识国家灭亡的罪魁祸首是谁,不要总把一些人当作替死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