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习题课-2

合集下载

物化教案新部编本电解与极化作用

物化教案新部编本电解与极化作用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37 次课 2 学时注:本页为每次课教案首页第十章电解与极化作用使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称为电解池。

当一个电池与外接电源反向对接时,只要外加的电压大于该电池的电动势E一个无限小值时,电池接受外界所提供的电能,电池反应发生逆转,原电池就变成了电解池。

但实际上要使电解池能连续正常工作,所加的电压要比电动势E大很多,这些多出来的电能有的用来克服电阻的电压降,有的消耗在克服电极的极化作用上。

无论是电解池还是原电池,只要有电流通过,就有极化作用发生。

这样的过程就是不可逆过程。

研究电化学中的不可逆过程及其规律性对电化学工业是十分重要的。

在本章中除了讨论电解池中的极化作用外,还简要介绍一些电解在工业上的应用以及金属的防腐和化学电源等。

§10-1 分解电压上面我们研究的电池热力学要求电池都是可逆电池,也就是说通过电池的电流趋于零,而在实际使用化学电源或进行电解时,都有一定的电流通过,因而都是不可逆过程,例如氢-氧燃料电池的可逆电动势为1.229V,其电池的实际工作电压为0.9V以下,而电解水的电压则需2V以上,那么如何使实际工作电压接近可逆电动势,就要借助于化学动力学。

在这部分我们主要讨论电解时的极化作用。

一、分解电压及其测定例如:用Pt 作为电极电解1 mol·dm-3的Na2SO4溶液。

电解反应为阴极(负极) 2H++ 2e-→H2(g)阳极(正极) H2O →(1/2)O2(g) + 2H++2e-总反应为H2O →H2(g) +(1/2) O2(g)测定分解电压的装置测定分解电压的电流-电压曲线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逐渐增加外加电压,由安培计G和伏特计V分别测定线路中的电流强度I 和电压E,画出I-E曲线。

从电压-电流曲线可看出,当电压很小时,几乎没有电流通过电路,电压增加,电流略有增加,随着E的增大,电极表面产生少量氢气和氧气,但压力低于大气压,无法逸出。

物化偏摩尔量和化学势

物化偏摩尔量和化学势
dH = TdS + Vdp + ∑ µ B dnB
B
k ∂U ∂U ∂U 其全微分 dU = ( )V ,nB dS + ( ) S ,nB dV + ∑ ( ) S ,V ,nc (c ≠ B) dnB ∂S ∂V B =1 ∂nB
即: 同理:
dA = − SdT − pdV + ∑ µ B dnB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5-20
多组分体系中的基本公式
在多组分体系中,热力学函数的值不仅与其特征变 量有关,还与组成体系的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有关。 例如:热力学能 = U U ( S , V , n1 , n2 , ⋅ ⋅ ⋅, nk )
dU =TdS − pdV + ∑ µ B dnB
对于纯组分体系,根据基本公式,有:
∂Gm ( )T = Vm ∂p
对多组分体系,把 Gm 换为 µ B ,则摩尔体积变为偏 摩尔体积 V。 B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5-20
化学势与温度的关系
∂µ B ∂ ∂G ( ) p ,nB ,nc = [ ( )T , p ,nc ] p ,nB ,nc ∂T ∂T ∂nB
2013-5-20
3.2
溶液组成的表示法
3.物质的量浓度cB(molarity)
cB
def
nB V
溶质B的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V的比值称为溶 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或称为溶质B的浓度,单位 −3 是 mol ⋅ m −3,但常用单位是 mol ⋅ dm 。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3-5-20
3.2
溶液组成的表示法

物化课后习题第六到第十章

物化课后习题第六到第十章

第六章一 选择题(1)合成氨反应H 2(g)+3H 2(g)ƒ2NH 3(g)达到平衡后加入惰性气体,且保持系统温度、总压不变(气体为理想气体),则( ) (A )2n N 减少,2n H 减少,3n NH 增加,θp K 不变 (B )2n N 减少,2n H 减少,3n NH 增加,θp K 增加 (C )2n N 不变,2n H 不变,3n NH 不变,θp K 不变 (D )2n N 增加,2n H 增加,3n NH 减少,θpK 不变(2)已知某温度下,反CO(g)+H 2O(g)ƒH 2(g)+CO 2(g)放热,达平衡后,采取下列哪种措施能是反应的进度发生变化? ( ) (1)加大压力;(2)升高温度;(3)保持温度和压力不变;(4)加入惰性气体。

(A )2 (B )3、4 (C )1 (D )2、3 (3)反应2c(s)+O 2(g)ƒ2CO(g),1θ/()r m G J mol -∆g =232600167.8/T K--,若温度增加,则:(A )θr mG ∆变负,反应更完全 (B )θpK 变大,反应更完全(C )θpK 变小,反应更不完全 (D )无法判断(4)PCl 5的分解反应PCl 5(g)ƒPCl 3(g)+Cl 2(g),在473K 达平衡时,PCl 5有48%分解,在573K 时PCl 5有97%分解,则此反应为( )(A ) 放热 (B )吸热 (C )即不放热也不吸热 (D )无法确定(5)在等温等压下,当反应的θr mG ∆=51J mol -g 时,该反应能否进行?(A )能正向自发进行 (B )能逆向自发进行 (C )不能判断 (D )不能进行(6)同一化学变化,若反应式的计量系数不同,其平衡常数θpK 和标准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为( )(A)θp K 相同 θr mG ∆不同 (B)θpK 不同θr mG ∆相同(C)θpK 、θr mG ∆都不同 (D )θpK 、θr mG ∆都相同(7)已知反应2NH 3ƒN 2+3H 2 ,在等温条件下,标准平衡常数为0.25,那么,在此条件下,氨的合成反应1/2N 2(g)+3/2H 2(g)ƒNH 3(g)的标准平衡常数为( )(A)4 (B ) 0.5 (2) (1) (8)理想气体反应N 2H 5(g)ƒN 2O 4(g)+1/2(g)的θ,θ141.84k 0r m r p m H J mol G -∆=∆=g ,。

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物理课和化学课是当前高中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两门基础课程,包含在理工科之中,但是两门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具备文科的特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物理化学的,供你参考!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篇1经过对物理化学的学习,感觉很系统,很科学,我对这门课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熟悉。

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是:热力学、动力学、和电化学等,它是化学中的数学、哲学,学好它必须用心、用脑,无论是用眼睛看,用口读,或者用手抄写,都是作为辅助用脑的手段,关键还在于用脑子去想。

学习物理化学应该有自己的方法:一、勤于思考,十分重视教科书,把其原理、公式、概念、应用一一认真思考,不粗枝大叶,且眼手并用,不放过细节,如数学运算。

对抽象的概念如熵领悟其物理意义,不妨采用形象化的理解。

适当地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在交流中摒弃错误。

二、勤于应用,在学习阶段要有意识地应用原理去解释客观事物,去做好每一道习题,与做物化实验一样,应用对加深对原理的理解有神奇的功效,有许多难点是通过解题才真正明白的。

做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对于典型的题做完后一定要总结和讨论,力求多一点觉悟。

三、勤于对比与总结,这里有纵横二个方面,就纵向来说,一个概念原理总是经历提出、论证、应用、扩展等过程,并在课程中多次出现,进行总结定会给你豁然开朗的感觉。

就横向来说,一定存在相关的原理,其间一定有内在的联系,如熵增原理、Gibbs自由能减少原理、平衡态稳定性等,通过对比对其相互关系、应用条件等定会有更深的理解,又如把许多相似的公式列出对比也能从相似与差别中感受其意义与功能。

在课堂上做笔记,课下进行总结,并随时记下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及感悟,书本上的、课堂上的物化都不属于自己,只有经历刻苦学习转化为自己的觉悟才是终身有用的。

第二、三章是热力学部分的核心与精华,在学习和领会本章内容中,有几个问题要作些说明以下几点:1. 热力学方法在由实践归纳得出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演绎推论的一种方法。

中南大学物化课后习题答案-9--章-可逆原电池

中南大学物化课后习题答案-9--章-可逆原电池

第9章可逆原电池1.写出下列原电池中各电极反应、电池反应与E的计算公式.①② Pt,H<101325Pa>|KOH<a>|O2<101325Pa>,Pt2③④解:<1> 负极 Pb<s>+<a> → PbSO4<s>+2e正极 Cu2+<> + 2e →Cu<s>电池反应 Pb<s>+SO<a> + Cu2+ <a Cu2+> ==== PbSO4<s>+Cu<s>4<2> 负极 H< pΘ > -2e → 2H+ <a H+>2< pΘ > + H2O +2e → 2OH -<a OH ->正极 O2<pΘ> +电池反应 H2O2<pΘ> → H2O<l><3> 负极 3H<p H2> - 6e → 6H+<aq>2正极 Sb2O3<s> + 6e + 6H+<aq> → 2Sb<s> +3H2O<l>电池反应 Sb2O3+3H2<p H2> → 2Sb<s> + 3H2O<l><4> 负极 Ag<s> + I -<a I-> → AgI<s> + e正极 AgCl<s> + e → Ag<s> + Cl - <a Cl->电池反应 Agl<s> + I-<a I-> → Ag<s> + Cl - <a Cl->2.试将下列化学反应设计成原电池〔1〕Zn<s> + H2SO4<a1> === ZnSO4<a2> + H2<p H2>;〔2〕Ni<s> + H2O ==== NiO<s> + H2<p H2>〔3〕H2<p H2> + O2<p O2> ==== H2O<l>;〔4〕H2<p H2> + HgO<s> ==== Hg<l> + H2O<l>解:〔1〕负极 Zn<s> -2e → Zn2+<a2>正极 2H+<a1> + 2e → H2<P H2>电池反应 Zn<s> +2H+<a1> ==== Zn2+<a2>+ H2<p H2>电池符号 Zn<s> | ZnSO4<a2> || H2SO4<a1> | H2<p H2>,Pt<2> 负极 Ni<s> + 2OH -→NiO<s> + H2O +2e正极 2H2O + 2e →H2<p H2> +2OH -电极反应 Ni<s> + H2O ====NiO<s> + H2<p H2>电池符号 Ni<s>,NiO<s> | KOH<稀> | H2<p H2>, Pt〔3〕负极 H2<p H2> + 2OH -→ 2H2O + 2e正极 2H2O +2e → 2OH - + O2<p O2>电池反应 H2<p H2> + O2<p O2>==== H2O<l>电池符号 Pt,H2<p H2> | NaOH<稀> | O2<p O2>,Pt<4> 负极 H2<p H2> + 2OH -→2H2O +2e正极 HgO<s> + H2O +2e → Hg<l> +2OH -电池反应 H2<p H2> + HgO<s>==== Hg<l> + H2O<l>电池符号 Pt ,H2<p H2> | KOH<稀> | HgO<s>,Hg<l>3.工业上用铁屑加入硫酸铜溶液中以置换铜,试设计原电池;计算该反应在298.15K时的平衡常数,并说明此置换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已知=0.3402V,=-0.4402V.〔答案:2.423×1026〕解:电池符号为:-〕Fe<s> |Fe2+ <a1>|| Cu2+<a2>|Cu<s> <+因很大,故可以认为反应进行彻底.4.试计算反应:2Fe3++2Br-→2Fe2++Br2在298.15K下的标准平衡常数?〔答案:1.06×10-10〕解:将反应设计为原电池:->Pt, Br2| Br-<a1> || Fe3+-<a2>, Fe2+<a3> | Pt <+查298.15K下标准电极电势顺序表得,5.在298.15K时,测得下列电池的E为1.228VPt,H2<>|H2SO2<0.01mol·kg-1>|O2<>,Pt已知△f=-285.83kJ·mol-1.试计算:①此电池的温度系数;②设反应热在此温度范围内为常数,试求此电池在273.15K时的电动势.〔答案:–8.493×10-4 V·K-1;1.2492V〕解:负极: H2<> → 2H+<m H+ =2×0.01 mol·kg-1 > + 2e正极: O2<> + 2H+<m H+ =2×0.01mol·kg-1> + 2e → H2O<l>电池反应: H2<> + O2<> ==== H2O<l>〔1〕求电池的温度系数ΔG = -2EF = -2×1.228×96485 = -236967.16 J·mol-1-163.89 J·mol-1·k-1<2> 求电动势-zEF = ΔG = ΔH –TΔS = ΔH -= <-285.83> - [273.15×2×96485×<-8.49×10-4>]×10-3= -241.06 kJ·mol -16.已知;.求.在298.15K时,铜粉溶液混合,试计算平衡时Cu+离子浓度?〔答案:0.158V;与含0.01mol·kg-1的CuSO24.42×10-5〕解: <1> Cu2+ + 2e ==== Cu<2> Cu+ + e ==== Cu<3> Cu2+ +e ==== Cu+因<1> - <2> = <3>,故,即溶液混合时,可能发生下述反应Cu粉与 CuSO4Cu2+ + Cu ==== 2Cu+0.01 00.01-x2x取mΘ=1.0mol·kg-17.在298.15K时,将金属铁片和镉片分别插入下列溶液之中构成原电池,何者为负极?<1> 溶液中Fe 2+与Cd2+的浓度均为0.1mol·kg-1;<2> 溶液中含Fe2+为0.1mol·kg-1,含Cd2+为0.0036 mol·kg-1. 〔答案:〔1〕铁;〔2〕镉〕解:设溶液中各离子的活度系数均为1,mΘ=1.0mol·kg-1<1> 计算 Fe与Cd的电极电势Fe2+ <m1 =0.1 mol·kg-1> + 2e → Fe<s>Cd2+< m2 =0.01mol·kg-1> + 2e → Cd<s>在因为< ,所以此溶液中铁为负极<2> 在此溶液中,仍为0.4698V因为<,故在此溶液中金属镉为负极.8.已知298.15K时=-0.1263V,PbSO2的活度积K sp=1.66×10-8,试求〔答案:–0.3564V〕解:〔1〕 Pb2+ <a1> + 2e → Pb<2> PbSO4→ Pb2+ <a1> + <a2><1> + <2> = <3>: PbSO4+2e → Pb + <a2>故9.在298.15K 时,浓度为0.1mol·kg-1或0.01mol·kg-1的AgNO3溶液中Ag+离子的平均迁移数为0.467.试计算下列电池在298.15K时的电动势与电池<2>的液体接界电势.<1> Ag|AgNO3<0.01mol·kg-1,=0.892>‖AgNO3<0.1mol·kg-1,=0.733|Ag;<2> Ag|AgNO3<0.01mol·kg-1,=0.892>|AgNO3<0.1mol·kg-1,=0.733|Ag〔答案:0.054;0.058V〕解:对1-1价型的电解质溶液而言:m± = m i = m ,电池〔1〕正极反应:Ag+ <a2> + e → Ag负极反应:Ag → Ag+ <a1> + e电池反应:AgNO3<a2> ==== AgNO3<a1>电池〔2〕为有迁移的浓差电池,对正离子可逆,故用扩0.0577 - 0.0541 = 0.0036V10.在298.15K时,测得下列电极反应的.Ag<NH3>+2+ e ===== Ag + 2NH3已知银的 ,求银氨配离子的不稳定常数.〔答案:6.146×10-8〕解:Ag<NH3>+2+ e ===== Ag + 2NH3Ag++e ===== Ag<1> - <2> 得: Ag<NH3>2+ ===== Ag+ + 2NH311.试用两种方法求下列原电池的电动势Zn<s>|ZnCl2<0.1mol·kg-1>|Cl2<101325Pa>,Pt〔答案:E+=0.7948V;E-=1.402V;2.197V〕解:设溶液中各离子的活度系数均为1第一法,现分别计算电极电势:负极:Zn<s> → Zn2+<a1> + 2e正极: Cl2+ 2e → 2Cl -<a2>E =第二法,先写出电池反应,然后直接求此电池的电动势:Zn<s> + Cl2<pΘ> ==== Zn2+<0.1 mol·kg-1> + 2Cl-<0.2 mol·kg-1>12.某水溶液中约含0.01mol·kg-1CdSO2、0.01mol·kg-1ZnSO4和0.5 mol·kg-1H 2SO4,在此溶液中插入两支铂电极,在极低电流密度下进行电解,同时很好搅拌,已知298.15K时, ①试问何种金属将首先在阴极上沉积;②当另一金属开始沉积时,溶液中先放电的那种金属所剩余的浓度是多少<设浓度等于活度>? 〔答案:Cd;6.62×10-15mol·kg-1〕解:〔1〕先计算出各电极在相应浓度的溶液中的电极电势由于镉电极电势较为正,故在阴极上首先析出镉〔2〕当锌开始沉积时,镉电极电势与锌电极电势相等,则:13.设有pH=3的硫酸亚铁溶液,试问用空气中的氧<pO2=21278.25Pa> 能否使Fe2+氧化成Fe3+,当酸度增大时,对Fe2+氧化有利还是不利? 已知O 2 + 4H+ + 4e ==== 2H2OFe3+ + e ==== Fe2+〔答案:可使Fe2+氧化〕解:由+> O2 + 4H+ + 4e ==== 2H2O-> 4Fe2+ ==== 4Fe3+ + 4eO2+ 4Fe2+ + 4H+===== 4Fe3+ + 2H2O反应平衡时E=0,则:所以在此条件下,Fe2-能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成Fe3+,并随着酸度的增大氧化将越完全.14.在298.15K时,原电池Cd|CdCl2<0.01mol·kg-1>|AgCl<s>,Ag的电动势为0.7585V,其标准电动势EΘ=0.5732V.试计算此CdCl2溶液离子的平均活度系数.〔答案:0.514〕解:写出电池反应:负极Cd<s> → Cd2+ + 2e正极2AgCl<s> +2e → 2Ag++2Cl -Cd<s> + 2AgCl<s> ====2Ag<s> + 2Cl - + Cd2+即15. 在291K 时,m 2/m 1=10的条件下对下列电池的电动势进行测定,得出平均值为0.029V.试根据这些数据确定溶液中的亚汞离子是Hg 22+形态,还是Hg +形态存在. 〔答案:Hg 22+〕解:设亚汞离子为z 个Hg +聚合形式存在,则电极和电池反应为:负极 z Hg<l> === <m 1> + z e正极<m 2>+ z e ==== z Hg<l><m 2> ==== <m 1>∴溶液中亚汞离子应是形态存在.16.已知电池Pt,H 2 <p Θ>|HCl<1mol ·kg -1,= 0.809> |AgCl<s>,Ag<s>的电动势与温度的关系为:E /V = 0.160235 +1.0023210-3T -2.541210-6T 2,试求298.15K 下,当z =1时电池反应△C p .〔答案:–146.13 J·mol-1·K-1〕解:由得:而,所以,17.已知298.15K下,① Pt,H2<pΘ>|H2SO4<7mol·kg-1>|Hg2SO4<s>,Hg<l>的E1=0.5655V,=0.61515V;② Pt, H2<pΘ> |H2SO4<7mol·kg-1>|PbSO4<s>,PbO2<s>的E2=1.750V,=1.68488 V.试求此溶液中水的活度? 〔答案:0.2999〕解:电池〔1〕的反应:负极H2<pΘ> → 2H+ + 2e正极Hg2SO4<s>+ 2e →2Hg<l>+电池 H2<pΘ> + Hg2SO4<s> ==== 2Hg<l> + H2SO4则:电池〔2〕的反应负极 H2<pΘ> → 2H+ + 2e正极 PbO2<s>+ 2e + H2SO4+2H+→ PbSO4<s> +2H2O电池H2 + PbO2<s> + H2SO4====PbSO4<s> +2H2O18.在298.15K下,10mol·kg-1和6mol·kg-1的HCl水溶液中HCl的分压分别为560Pa和18.7 Pa,试求下列两电池的电动势差值. 〔答案:ΔE = 0.0873V〕①Pt, H2<pΘ>|HCl<10mol·kg-1>|Cl2<pΘ>,Pt;②②Pt, H2<pΘ>|HCl<6mol·kg-1>|Cl2<pΘ>,Pt解:电池反应为负极 H2<pΘ> → H+ <10mol·kg-1>+e正极 Cl2<pΘ> + e → Cl-<10mol·kg-1>电池〔1〕的反应为: H2<pΘ> + Cl2<pΘ> ==== HCl<a1>电池〔2〕的反应为: H2<pΘ> + Cl2< pΘ> ==== HCl<a2>由亨利定律知p1= ka1 , p2= ka219.试计算HgO在298.15K时的分解压,已知原电池Pt,H2<pΘ>|NaOH<aq>|HgO<s>,Hg<l>的EΘ=0.9265V,△f[H2O<l>]=-285.83kJ·mol-1,H2O<l>、O2与H2的值分别为69.948J·mol-1,K-1,205.0J·mol-1,K-1、130.58J·mol-1·K-1.〔答案:3.47×10-16 Pa〕解:电极反应:负极H2<pΘ> + 2OH -→ H2O + 2e正极HgO + H2O +2e → Hg<l> +OH -电池反应: H2<pΘ>+ HgO ==== Hg<l> + H2O<l> 〔1〕H 2O的生成反应: H2<pΘ> + O2<pΘ> ==== H2O<l> 〔2〕〔1〕-〔2〕得:HgO<s> ==== Hg<l> + O2<pΘ> 〔3〕20.在298.15K时,OH -/Ag2O,Ag和O2/OH -,Pt两电极的标准还原电势分别为0.342和0.401V,设[Ag2O<s>]=-30.56kJ·mol-1,且不随温度而变.求Ag2O在大气中的分解温度<大气中p O2=21278.25 Pa>〔答案:229.8K〕解:将Ag2O的分解反应设计成原电池:-〕Pt,O2<p O2>|OH -|Ag2O,Ag<+负极反应: 2OH -→ O2<g, p O2> + H2O<l> +2e正极反应: Ag2O<s> +2e + H2O<l> → 2Ag<s> + 2OH -电池反应: Ag2O<s>==== 2Ag<s> + O2<g, p O2>EΘ= 0.342 -0.401 = -0.059V因为△f [Ag2O<s>]=不随温度而变,就意味着△C p= 0,所以有:在298.15K下,有:O能在空气中开始分解,空气中氧的分压为21278.25Pa,若在某温度T下Ag2其分解压应为21278.25Pa,故:所以:<pΘ>|HCl<m>|Hg2Cl2<s>,Hg<l>在298.15K时,当m1=21.已知电池Pt, H210mol·kg-1,E1=0.0302V,当m2=0.1009mol·kg-1,E2=0.3989V,而且HCl<m1>溶液上方HCl<g>的平衡分压为487.98Pa,试计算298.15K时HCl<m2>溶液上方HCl<g>的平衡分压? 〔答案:2.85×10-4 Pa〕解:<1> 写出电池反应负极反应:H2<pΘ> -2e →2H+<a H+>正极反应:Hg2Cl2+2e →2Hg<l> + 2Cl -<a Cl->电池反应:Hg2Cl2 +H2<pΘ> → 2Hg<l> + 2HCl<2> 对于m1电池有:对于m2电池有:,根据亨利定律p HCl = k h·a HCl可得:故。

物理化学实验讲座

物理化学实验讲座

物理化学实验讲座第一篇:物理化学实验讲座物理化学实验讲座一、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安全防护(一)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1、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物理化学实验是化学实验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借助于物理学的原理、技术和仪器,借助于数学运算工具来研究物系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规律的一门科学。

2、化学和物理学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化学过程包含或是伴有物理过程。

例如化学反应时常伴有物理变化,如体积变化、压力的变化、热效应、电效应、光效应等,同时温度、压力、浓度的变化、光的照射、电磁场等物理因素的作用也都可能引起化学变化或影响化学变化的进行。

另一方面,分子中电子的运动、原子的转动、振动,分子中原子相互间的作用力等微观物理运动形态,则直接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及化学反应能力。

物理化学实验就是根据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联系入手来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在实验方法上也主要是采用物理学中的方法。

比如说:燃烧热测定,它用的就是物理学的量热方法,而精确测定物质的燃烧热就可以求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可逆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原理是对消法,仪器是电位差计,都是物理学原理、物理学仪器,而测定不同温度下电池的电动势(以E~T作¢图,就可以求得可逆电池的温度系数。

)从标准电动势E就可以求反应的平衡常数¢K由温度系数就可以求得一系列热力学函数(二)、地位和作用物理化学实验是继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后,在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和做毕业论文之前的一门基础实验课程。

这一特定的地位,使它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所谓承前就是学生在学习了先行教材中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实验材料之后,需要在认识上有个飞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所谓启后就是进一步严格的、定量的实验,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规律。

使学生即具备坚实的实验基础,又要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实现学生由学习知识、技能到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转变。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但化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实验科学,在很多方面已经上升到理论高度,只有上升到理论才能真正算到一门科学。

2024年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4篇)

2024年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4篇)

2024年学习物理化学的心得体会物理化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学科,融合了物理学和化学的知识,涉及到了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的原理。

在学习物理化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下面是我在学习物理化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学习物理化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数学是物理化学的基础,它提供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

在物理化学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大量的公式和方程式,需要进行数学运算和推导。

而且,在学习物理化学中,我们还需要理解和应用微积分、矩阵和概率等数学概念和方法。

因此,我发现,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的知识。

其次,在学习物理化学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实验的重要性。

物理化学是实验科学,实验是物理化学知识的来源和验证。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和测量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得到实验数据,并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探索物理化学的规律和原理。

在物理化学实验中,我们需要仔细操作仪器,准确测量和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

通过实验,我学会了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了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技巧。

第三,在学习物理化学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思维的重要性。

物理化学是一门需要深入思考和逻辑推理的学科。

在学习物理化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概念和原理,掌握方法和技巧,并运用它们解决问题。

物理化学问题往往涉及复杂的问题和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行综合运用和深入思考。

通过学习物理化学,我锻炼了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我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第四,在学习物理化学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进行实践和应用。

物理化学理论的学习需要与实践结合,通过实践和应用,我们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

在学习物理化学过程中,我除了参加实验外,还积极参加课外科研和竞赛活动,并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科研和创新。

通过实践和应用,我深入理解和掌握了物理化学的知识,提高了自己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_化学_九年级上册_-教师教学用书(附课本习题答案及讲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_化学_九年级上册_-教师教学用书(附课本习题答案及讲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课题2 氧气课题3 制取氧气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 水的组成课题2 分子和原子课题3 水的净化课题4 爱护水资源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子的构成课题2 元素课题3 离子课题4 化学式和化合价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课题2 燃料和热量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一、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和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2.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和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二、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绪言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像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使学生从开始学习化学起,就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并产生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

教材抓住学生的这种情感,从具体事例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简明的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和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再次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建议如下:1.这是一个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课题,尽管教材中出现了原子、分子、元素等,但仅仅是作为名词出现,并不要求了解它们的涵义,不要不恰当地把属于后面单元的教学内容提前到这个课题中完成,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