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诗经》和马来西亚的班顿 卢燕丽

合集下载

《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反思

《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反思

《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反思一、本文概述《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篇章,被誉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和基石,它的英译研究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脉络,深入剖析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以期对未来的英译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文章首先回顾了《诗经》英译的起始阶段,分析了早期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接着,文章详细探讨了《诗经》英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文章对当前的《诗经》英译研究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为《诗经》的英译研究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推动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传播和传承。

二、《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与西方汉学研究的兴衰紧密相连。

早在19世纪,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深,一些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开始接触并翻译《诗经》。

他们多从宗教和文化传播的角度出发,尝试将《诗经》中的诗歌翻译成英文,以展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这些早期的译文往往存在较大的误解和失真。

进入20世纪,随着汉学研究的逐渐成熟和深入,《诗经》英译研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此时的译者更加注重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表达,力求在译文中再现《诗经》的诗歌韵味和文化内涵。

他们不仅关注诗歌的字面意义,还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使《诗经》的英译更加贴近原著。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诗经》英译研究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发展。

研究者们不仅关注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还开始探索如何将《诗经》中的文化元素和审美价值更好地传递给西方读者。

他们运用各种翻译理论和方法,试图在保持原文韵味的让译文更加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从早期的简单翻译到如今的深入研究,这一历程不仅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加深,也展现了汉学研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发展和新挑战。

诗经英译的国外研究现状

诗经英译的国外研究现状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自从翻译传入国外以来,诗经的英译便成为了国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以下是诗经英译的国外研究现状的相关参考内容。

1.早期的诗经英译研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文学翻译的兴起,一些学者开始着手研究诗经的英译。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詹姆斯·列金顿(James Legge)的《中国经典丛书》(The Chinese Classics)。

这部翻译涵盖了诗经的大部分内容,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文化传统的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加,人们对于诗经中文化传统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一些国外学者试图通过研究诗经的英译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例如,约翰·郁伯(John Yewell)在他的研究中指出,诗经的英译既是一种语言和文化的转换,同时也是对于文化认同和认同危机的思考。

3.社会历史的研究除了文化方面的研究,诗经英译也涉及到社会历史的研究。

一些学者认为,诗经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对于研究中国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诗经的英译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家庭结构等方面。

例如,大卫·洛伊(David Lowe)在他的研究中探讨了诗经中关于君王权力和人民支配的表达方式,并对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

4.诗歌形式的翻译策略诗经是一部以诗歌形式表现的文学作品,是以五言句式为主,也包含了一些其他句式。

因此,在诗经的英译中,研究者们面临着如何保持原作诗歌结构和节奏的问题。

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例如使用押韵和平行句式等,以保持诗经的原始韵律。

伊莉莎白·韦克斯(Elizabeth Wegener)在她的研究中探讨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音韵和语音的翻译方法。

5.跨文化交流的研究最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研究也成为了诗经英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些学者试图通过研究诗经的英译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传马和之《鄘国四篇图》卷研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传马和之《鄘国四篇图》卷研究

美术与设计 | FINE ARTS & DESIGN 2019_02艺术史与艺术考古 043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传马和之《鄘国四篇图》卷研究①李晨辉(广西艺术学院《艺术探索》编辑部,广西 南宁 530022)[摘 要]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传马和之《鄘国四篇图》卷,共四段图像,依次描绘《毛诗·鄘风》中的四篇《柏舟》《墙有茨》《桑中》《鹑之奔奔》,以及五段题识,录《毛诗》原文,明题跋始末。

根据明清著录,此卷应为传马和之《鄘风图》卷的一部分。

马和之《鄘风图》卷对《毛诗·鄘风》中的诗篇应均有描述,并有宋高宗题识,惜流传中多散轶,加之时人或后人仿本及托名之作,造成多本风格迥异。

此卷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南宋初期马和之的创作风貌,可作为与记载中马和之风格相互考察以及同其他传马和之《毛诗图》相互考察的重要依据。

其风格融汇了魏晋传统、吴道子传统和刚兴起不久的士人画思潮,用笔飞动,造型简括,既有古朴的意趣,又应和了李唐和赵伯驹的时风。

[关键词]马和之;《鄘国四篇图》卷;著录;真伪;风格[ 中图分类号 ] 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75(2019)02-0043-06收稿日期:2018-12-10作者简介:李晨辉(1983-),男,河南永城人,广西艺术学院《艺术探索》编辑部编辑,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中国画。

①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宋元绘画之变及其品评标准的转捩”(编号:17BF116)的阶段研究成果;2017年度广西艺术学院一般项目“南宋院体山水画的形式”(编号:YB201729)的阶段研究成果。

一、《鄘国四篇图》卷概况及著录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传马和之《鄘国四篇图》卷,绢本设色,纵27.6厘米,横276.4厘米。

全卷有图像四段,依次描绘《毛诗•鄘风》中的四篇《柏舟》《墙有茨》《桑中》《鹑之奔奔》。

该卷的装裱形式为传统的“左图右史”,画面右侧为四篇诗歌的题识。

《诗经》两首氓1梅河五中佟海燕

《诗经》两首氓1梅河五中佟海燕
感谢您的观看
鼓励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比赛和展览,展示学习成果,提升文化自信。
发起或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推广传统文化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经 典诵读”、“文化沙龙”等,推
广传统文化。
发起并组织“传统文化进校园” 活动,让更多学生了解和喜爱传
统文化。
与社区、文化机构等合作,开展 传统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扩
大传统文化影响力。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 提升,未来将有更多学校和教育机构 引入经典诵读、诗词赏析等课程。
面临的挑战包括如何创新教学方式方 法,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传统文 化;以及如何整合资源,为传统文化 教育提供更多优质内容和平台。
倡导更多人关注和参与传统文化传承
01
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传统 文化传承工作,如支持相关公益 活动、捐赠图书资料等。
03 探讨梅河五中传承文化方 式
梅河五中校园文化特色概述
注重传统文化教育
梅河五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始 终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 多种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
营造诗意校园氛围
学校倡导诗意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充满诗意的环境中感受中 华文化的魅力。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 过经典诵读、文化讲座等活动,提 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05 总结与展望:传承经典, 弘扬文化
回顾本次项目成果与收获
成功将《诗经》中的两首经典诗篇引入校园,让 更多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佟海燕老师的精彩讲解,学生们对《诗经》 的背景、内容及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梅河五中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为校园 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我一直在追寻民族音乐的灵魂”——“上音民歌王”黄白教授集于一身的多重音乐标签

“我一直在追寻民族音乐的灵魂”——“上音民歌王”黄白教授集于一身的多重音乐标签

引言“风吹(哎)树叶儿(哎),呀苏儿喂哎,满坪飞来(衣儿哟),自从没到(哇,呀苏儿喂)郎一堆嘛(衣儿哟),一年(哎)半载(哎),呀苏儿喂哎)没见你来(衣儿哟),什么风儿(啊—呀子喂嘿)吹来的嘛(衣儿哟)。

”2023年8月5日,黄白教授在上海的新梅公寓家中又激情高亢地唱起了这首歌,“当年我们记录了大量的湖南民歌后,贺院长提出让我们重访湖南桑植土家族地区,同行的有何纪光、江明惇、蔡曦和一名文化馆的干部,我们去马河口看望谷兆庆[1]等歌手,见到了他父亲和儿孙一家四代人。

我们走到山岭一处坪地时,风吹过来,树叶子在空中转着圈圈,哗啦啦地从我们的头顶上落下去,这首歌便响了起来,那一刻我特别的感动。

”黄白:“我一直有一个心愿,我想以这首湖南民歌为原型素材将它改编成一首呼麦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作品,可是我一直没有机会动笔。

”洪艳:“老师,这首歌打动您的是当时的声音景象还是歌腔呢?”黄白:“这首情歌让我听到了‘交响性’,歌里面潜在的东西比表面的歌词要多得多。

它的字韵和衬词运用也别具一格,第一句因为衬词的加入扩充成了四个小乐句,衬词的音乐创造力太强了。

另外,它有非常独特的用词方式和用韵方式,比如‘郎一堆’的用法,这是源自地方语言的表达,在中文书面语中这种表达几乎没有。

还有‘一年半载没见你,什么风儿吹来的’的这种统韵和歌词表达的方式。

白诚仁在湘西收集了很多民歌,他听了很多歌就想流泪,跟我的感受是一样的。

他浸泡在民间,就跟农民后代一样的。

你看我唱歌像不像上海的农民?”黄白教授时年84周岁,退休前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上海音乐家协会儿童专业委员会专家指导团艺术顾问,历任中国民间歌曲集上海卷编委、上海音乐学院民间音乐资料抢救小组副组长、荷兰国立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客席教授、台湾艺术大学表演艺术中国音乐学系客席教授。

她讲学的足迹遍及中国大部分省市包括台湾,也曾赴英、法、意、德、荷兰、瑞士,及蒙古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国访问、讲学、演出和参加学术会议。

中西文化比较-诗经与荷马史诗的联系与区别 廖嘉武

中西文化比较-诗经与荷马史诗的联系与区别 廖嘉武

《伊利亚特》极大地影响了从古希腊开始的西方文 学创造风格,突破了史诗仅限于记史的传统,开 始关注人物的内心,是诗体小说的开山鼻祖。它 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尤有较大的影响;在此 时期,出现了大量以荷马时代为背景的作品,即 使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影响。其文学 成就在现代仍有较高的价值,被郭沫若称为“史 诗中的史诗”、“诗体小说的第一个顶峰”。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根据 《尚书》上所说,《豳风· 鸱鸮》为周公旦所作。 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 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 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 内容与现存《诗经· 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 切关系。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据郑玄 《诗谱序》,是《陈风· 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
《诗经》共收集了311篇诗歌(又 称诗三百),其中6篇为笙诗, 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 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 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 《诗经》。先秦称为《诗》, 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 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 《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 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 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 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 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剩下 诗歌了。
爱情:
毕竟是充有着中国传统思想,诗经中的人们对爱情 的表达是含蓄的,男人对看到女子的背影就感到赏 心悦目,处在纯欣赏的角度去观察。女子平时都会 用丝巾遮住半边脸,她们从小就被灌输“犹抱琵琶 半遮面”是美丽,矜持的。 荷马史诗中人们的爱情是直接而快速的,好像只要 有感觉就会迅速相爱。无论男女都很直接表达对对 方的爱,故事中的第一场战争赫克耳托就对他的士 兵们说爱你们的国家,爱你们的妻子,所以要拼命 作战。

国外对诗经中妇女形象的研究

国外对诗经中妇女形象的研究

国外对诗经中妇女形象的研究一、引言《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其中,对诗经中妇女形象的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简要介绍国外对《诗经》中妇女形象的研究历程、方法与视角,并分析《诗经》中妇女形象的特点,以及国外研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启示。

二、国外对《诗经》中妇女形象的研究概述1.研究历程国外对《诗经》中妇女形象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随着西方汉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关注这部古老的诗歌总集。

他们从女性主义、人类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视角,对《诗经》中的妇女形象进行了深入研究。

2.研究方法与视角国外学者在研究《诗经》中妇女形象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如文学分析法、文化人类学方法、跨文化比较研究等。

他们关注《诗经》中妇女的社会地位、性格特点、婚姻家庭生活等方面的描述,旨在揭示古代中国社会妇女的真实面貌。

三、《诗经》中妇女形象的特点1.社会角色《诗经》中的妇女形象,既有母仪天下的皇后,也有勤劳朴实的农家女子。

她们在社会中扮演着各种角色,为社会的繁荣稳定做出了贡献。

2.性格特点《诗经》中的妇女形象各具特色。

她们既有温柔贤良的品质,也有独立坚强的性格。

这些特点在诗歌中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

3.文化内涵《诗经》中的妇女形象,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她们既是家庭观念的体现,也是社会伦理道德的象征。

通过分析这些妇女形象,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

四、国外学者对《诗经》中妇女形象的评价1.正面评价国外学者认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她们赞誉这些形象为古代中国妇女地位的见证,体现了妇女在家庭、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负面评价然而,也有国外学者认为,《诗经》中的妇女形象存在一定程度的封建观念束缚。

如对妇女的束缚、歧视和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等。

3.争议焦点对于《诗经》中妇女形象的评价,国外学者存在诸多争议。

如:《诗经》中妇女形象的真实性、诗歌中体现的妇女地位与现实生活的差距等。

“软硬皆施”:李白诗歌英译本在美国的译介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软硬皆施”:李白诗歌英译本在美国的译介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软硬皆施”:李白诗歌英译本在美国的译介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摘要:李白诗歌作为古典诗歌的代表,虽在英语世界广为译介,但其各英译本在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之间的译介效果语焉不详。

通过考察李白诗歌英译本在美国的“软效果”和“硬效果”,文章发现:李白诗歌获得了英美国际学术场域的认可,对美国文学选材、诗歌创作以及音乐艺术等产生深远影响。

但其主要英译本销量排名总体靠后,在普通读者群中影响力有限在涉及影响李白诗歌译介效果的各要素中,译介控制和译介内容发挥了主要作用。

中国古典诗歌译介应重视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的差异化效果体现,通过助推译介各要素,合力促进李白诗歌在海外更好的译介效果。

关键词:译介效果;李白诗歌;影响因素;美国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23)12-0073-03(1.安徽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学院安徽合肥230000;2.马来西亚理科大学语言文学与翻译学院马来西亚槟城11800)一、李白诗歌译介的“软效果”(一)国际学术场域的认可。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李白诗歌开始以翻译文学的形式进入权威性翻译文学选集、英美高校教材和英文工具书等。

据统计,这一时期,先后有10多本英语世界出版的大型权威性汉文学英译选集都收录了李白诗歌。

[1](P100-104)英、美汉学界普遍认可李白诗歌的文学艺术属性以及李白作为诗人具有的独特魅力和世界地位。

梅维恒称:“李白是中国最具音乐性、最多才多艺、最具魅力的诗人,是诗坛的莫扎特。

”[2](P296)英国汉学家克莱默-宾把李白比作素有法国“诗人之王”之称的保尔·魏尔伦,并表示:“李白的诗歌与杜甫、白居易相比,更具有普遍性的精神,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大胆、随心、冲动的诗人,时而乐观昂扬,时而消极低沉,并以孩子般的敏锐头脑记录着自己的生活和情感。

”[3](P98)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称:“李白之伟大无可怀疑,他对后世影响巨大,并一直保持着独一无二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第1期第37卷(总197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PEKIN G UN IV ERSIT Y(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No.1,2000G eneral No.197Vol.37中国的《诗经》和马来西亚的班顿卢燕丽(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北京100089)摘 要:班顿,又名马来民歌,是一种极优美的四行体诗歌,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广泛流传。

中国的《诗经》和马来西亚的班顿是两个国家两个民族的文学作品,但在诗歌形式、创作题材、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实际应用等方面,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并对班顿所能受到的异族文化的影响做了探讨。

关键词:班顿(pantun );《诗经》;比较文学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919(2000)0120094209收稿时间:1999208229作者简介:卢燕丽(1946— ),女,吉林长春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

班顿,是马来民族特有的民间口头文学,是他们传统的民歌形式。

它充满了热带情调,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

马来西亚的班顿,一般为四言一句,四句一章,隔句押韵,每句由8至12个音节组成,重顿挫,富有音乐节奏感,可众人合唱,也可单人或双人诵唱。

班顿开头的两句,往往运用起兴的手法,这种艺术创作手法,和《诗经》创作手法赋、比、兴中的起兴是一样的。

古代的中国人和马来人,两个民族的民歌在艺术形式和艺术创作的手法上,也有殊途同归之处。

一、从产生和流传的历史上来看《诗经》收集了上至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共五百多年间的诗歌,经孔子整理、删编后,定为三百零五首。

这些诗歌在流传和整理删编成集时,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作者多是一些不知名的民间歌手,也就是说它们是众人所作。

流传于马来西亚的班顿,也是马来人民的群体创作,我们很难找出它们的确切作者(后来文人们也模仿班顿创作了许多班顿作品)。

班顿到底发源在哪里,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碧澄先生在《马来班顿》中说[1](P14),古代的马来半岛,就有一些有节奏的所谓的短语,被学者们看作是马来人最早的诗歌形式。

如:听到空中响雷,倒了瓮中的水。

洪水扫荡一次,沙滩改观一次。

爱子不妨多打,爱妻不妨多离。

虎死留皮,象死留骨。

[1](P16)这些短语在当时并不怎么讲究押韵,却有着一定的节奏,这似乎就是早期的班顿。

从这些朴实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班顿是马来广大群众创作出来的,而非宫廷文学。

但作为诗歌的班顿,是直到满剌加(马六甲)建国的公元15世纪以后,才开始被发现、被发掘、被发扬起来的,到17世纪才逐渐成熟,被有心的马来人和西方人士用文字把它们记载下来,因而得以保存并流传。

这样看来,班顿产生和流传的历史,比《诗经》短得多。

其实,不论什么国家,什么民族,最早的文学形式都是诗歌,而这些有节奏的配乐伴舞的诗歌都先产自民间,中国的《诗经》是如此,马来班顿也如此。

在汉代之前,《诗经》里的诗只被称为“诗三百”,49即它们只是诗,而不是什么“经”。

汉代以后汉武帝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把“诗”摆在儒家经典“经”的位置上。

诗成了被“经”化了的民歌,它以文字的形式流传至今,在中国影响很大。

“诗三百”经过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学者孔子的整理,虽然是各国的民歌,但却被精选过了,提炼过了,即使是爱情诗,亦如此,而马来班顿一直是民众化的“诗歌”,似乎更原始、更能反映马来民歌的本来面目。

二、《诗经》和班顿的题材和内容都是十分广泛的 除爱情之外,《诗经》中有对统治者的反抗和揭露[14](P32-131),如《魏风・伐檀》;有对废弃学校教育的批评如《郑风・子衿》,有在乱世之中人们对君子的思慕《郑风・风雨》,有重视朋友之情的诗如《卫风・木瓜》,有赞美国君的诗《 风・定之方中》;有忧国者的悲歌《魏风・园有桃》、《卫风・载驰》,戍卒爱国恋家的诗《小雅・采薇》,也有记叙中国古代历史的诗,如《绵》、《生民》、《公刘》等,还有祭祀时的歌。

马来西亚的班顿中,内容和题材也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先用一首马来班顿,来引起我们的下文。

[1](P5)①Terbang burung dari selatan ,Di puput angin sangga bayu ;Bukalah surat dari lipatan ,Lihatlah pantun bahasa Melayu.译文:鸟儿南方飞来,微风吹和风送;请把书卷打开,观赏马来班顿。

(一)有的班顿是非常优美的爱情诗,如11啊!星星月亮在哪儿,在无花果树上方;啊!君你匿藏在哪儿,隐现少女的闺房。

21要不是为了星星,月亮为啥升得高?要不是为了郎君;我为啥老远赶到?31麻雀振翼飞山岗,人种豆蔻在其间;梨涡浅笑俏眉扬,教我如何不疯癫?这是一首真诚率直、热烈追求、大胆地表露自己爱的心迹的诗,这样的诗在马来民歌班顿中虽不太多,但也是有的,正如在我国《诗经》国风里也有不少这类的爱情诗,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一样。

表达坚贞爱情的班顿,如:11燕子飞翔山头上,红木长在对岸里;爱你情深多坚刚,施毒解毒全在你。

21要是修心又虔诚,日夜静坐把经念;马六甲海水干到底,我才背约把你忘记。

31仄道把稻割,顺手摘些白素馨;②君你往火海,把我烧死亦跟随。

第二首班顿还令我们想起乐府民歌“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诗歌,在表达坚贞爱情方面的思考和所用的词语、比喻,几乎是一样的,中国人常用“海枯石烂”,马来人用的是“马六甲海水干(到底)”。

(二)有的班顿非常充分地表现着马来人民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国家的热爱,如: 礁石旁边有金鱼, 形形色色大剑鲨; 任凭他国下金雨, 自己故乡莫记差。

(三)班顿是马来民族对下一代进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教材和有效方式,正如我国古代孔子所实施的用“诗三百”作为教材来教育子女和弟子一样。

马来民族的长辈,经常用班顿来教育他们的后代怎样做人,怎样交友,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例如:59①②白素馨(bunga kemboja )即鸡蛋花,华人喜欢用它来做花圈,马来人多把它栽在坟场,所以象征死亡。

本文中所引用的班顿诗,其马文、译文均选自碧澄著《马来班顿》一书,笔者在此郑重声明,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11我不要舂臼,舂臼泼谷稻;我不交远地朋友,远朋只带来烦恼。

这和中国古代格言“人唯求旧”的思想有一致的地方。

马来人很重视智力的培养和提高。

他们有这样的班顿:21蜡蕉生在上游市,喂饱水中小鳄鱼;不怕贫穷求敏智,富贵人家也比输。

老年人教育子女、晚辈要重视人品、道德,也用班顿唱出:31红黑斑纹的是花豆子,鲜红颜色的是红豆子;良好的是品行,优美的是语言。

41perigi(井)亦称telaga(井),孩童经常来冲洗;耀眼金子虽有价,良好德行实难逢。

51糖鹦振翼飞呀飞,栖在枝头便丧命;世人不理你富贵,最重高尚之品行。

61木板窗儿四方方,三个同在鹅岛上;美与丑在乎德行,民族高下在修养。

马来人非常重视感情,对别人的恩义总是牢记在心,永不忘情,如:71带了金蕉去航海,熟了一只在箱上;欠人金银可还债,负人恩义难清偿。

(四)班顿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都很浓厚,诗中常以本国各地地名、知名人物、瓜果花树及其他农作物或各种飞禽走兽作为背景,充满了热带的情调,令人了解了马来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而倍觉亲切。

例如:11航船进瓜拉吉打,桅杆断折压舵上; 美丽无比一鲜花, 成群蜂儿都向往。

21吡叻前往吉兰丹,朝见尊贵的帝王;捞得的水当鱼办,撒网鱼却不落网。

(五)班顿中有很多儿童诗,如:噢,哥哥!星星在哪里?星星在无花果树的树梢上。

噢,朋友,(你)什么时候来?来吧,咱们一起做游戏。

三、从《诗经》和班顿的艺术形式上看《诗经》和班顿从文学形式上看,基本上都是四行诗,每章四行(句),每行基本上都是四个字(词)。

其实,世界上很多民族、很多国家都有四行诗或者四行诗体的民歌,如中古时期波斯(伊朗)的“鲁拜”诗,以莪默・伽亚谟(又译作欧玛亚・海亚姆)的作品为代表。

[3]莪默的四行诗,是通过英国人费茨季拉德(1809—1883年)文笔优美、韵味浓厚且富有东方情调的翻译,才被世界所知的。

我国由郭沫若先生译出的《鲁拜集》,也是由英文译本转译的。

莪默受到全世界的爱戴和重视,正因为他用鲁拜这种四行诗的形式,唱出了波斯人民的心声。

如:11天地是飘摇的逆旅,昼夜是逆旅的门户,多少苏丹与荣华,住不多时,又匆匆离去。

[3](P1)21醒呀!太阳驱散了群星,暗夜从空中逃遁,灿烂的金箭,射中了苏丹的高瓴。

[3](P17)鲁拜是波斯古老的传统诗歌形式,一般1、2、4行句尾押韵,也有1、2、3、4行押韵的。

有人认为莪默的鲁拜体诗与我国唐代的绝句相似。

他的诗立意独特,曾使欧洲人为之耳目一新。

[4]古印度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中,也有很多四行诗,如:11小小溪流容易满,小小老鼠爪子短,懦夫心胸易满足,得到一点便安然。

[5](P97)6921要拔去敌人毒牙齿,死去也不同狗一般;要不顾性命遭危险,立雄心大志猛向前。

[5](P97)土耳其、突尼斯、冰岛、意大利等国家也有四行诗,拿班顿与这些四行诗比较,我们认为它还是和中国《诗经》的抒情四行诗最相近。

《诗经》是我国四言诗的鼻祖,一般为四个字(词)一句,每章四行(句),隔句押韵,一般不换韵。

但《诗经》中的诗,押韵方式还是比较灵活自由的,有1、2、4句押韵或只在2、4句押韵的,也有1、2、3、4句都押韵的。

如《卫风・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中蚩、丝、谋、淇、丘、期、媒、期,在《诗经》那个时代均属之部韵,是相同的韵。

[6](P447)典型的班顿也是每章四句,一般每句四个词, 8—12个音节,隔行押韵,但押的韵不能相同。

除四行一章的班顿以外,班顿在形式上还分有两行、六行、八行和十行的几种,但以四行班顿为典型形式,故被称为马来四行诗,它几乎独占了马来班顿的美名。

[1](P9)如: Berapa tinggi pucuk pinang, Tinggi lagi asap api; Berapa tinggi Gunung Ledang, Tinggi lagi harap hati. 诗中1、3句押韵ang、2、4押韵pi、ti。

译文:槟榔树儿高又高,炊烟缕缕还更高;黎当山峰高又高,心头愿望还更高。

四行班顿押韵的形式,一般是隔行押韵,为abab 式,即一、三行韵,二、四行韵,班顿的所谓押韵,即最后一个音节相同或接近,例如:Dari mana hendak ke mana?Tinggi rumput dari padi;Tahun mana bulan yang mana?Hendak kita berjumpa lagi.其韵脚为na(1、3行),di,gi(2、4行)译文:你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青草已经长过稻尖;哪一年来哪一月,你我才能再相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