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局部解剖学[第五章胸部]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局部解剖学

局部解剖学习重点提要局部解剖学(regional anatomy)是按照人体的局部分区,研究各区域的层次结构及其内的器官与结构的位置、毗邻关系和临床应用的科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在局部解剖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熟悉掌握以下内容:一、重要局部结构(如沟、管、窝、孔、三角等)二、重要局部的层次(如腹壁与颅顶层次)三、内脏器官:位置、毗邻、血供等四、四肢:血管神经束;血管、神经的重要行程与分布五、与临床有关的问题:手术注意事项;神经损伤表现等本资料中的重点将用粗字底线予以标注,在重点知识点后将尽量附上图谱、歌诀、表格帮助大家记忆,“okay提示”指出常考点或特别重要的重点目录第一章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局部解剖学的定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人体的分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人体的基本层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头颈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颅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额顶枕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颞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颈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局部解剖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局部解剖学总结名词解释:1、危险三角:指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此区的面静脉无静脉瓣,并经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
若发生化脓性感染,易循上述途径逆行至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
2、腮腺床: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以及后4对脑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
3、腮腺咬肌筋膜4、海绵窦:位于垂体及蝶鞍两侧的双层硬脑膜之间的间隙。
窦内有结缔组织小梁,呈海绵状,血流缓慢,易产生血栓。
5、神经点:是颈丛皮质浅出颈筋膜的集中点,约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是颈部皮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
6、甲状腺悬韧带:在甲状腺两侧叶的内侧部和峡的后面甲状腺假被膜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喉返神经在其后方上行,手术时应该注意保护。
7、颈动脉鞘:是颈筋膜在颈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经周围形成的筋膜鞘,上起自颅底,下续连纵膈;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8、颈动脉三角:9、胸膜顶:是覆盖肺尖的壁胸膜,突入颈根部,高出缩股内侧上缘2-3cm。
10、椎动脉三角11、乳房后隙:乳房与胸肌筋膜之间的间隙称乳房后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管。
因此乳房可轻度移动。
乳腺癌时,乳房可被固定在胸大肌上12、枕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
内有副神经外支、淋巴结及颈丛皮支等。
13、乳房悬韧带:乳房结缔组织中有许多纤维束,两端附着于皮肤和胸肌筋膜。
14、胸锁筋膜: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之间的筋膜。
穿经锁胸筋膜的结构:头静脉、胸外侧神经、胸肩峰动脉、淋巴管。
15、胸膜隐窝:16、肋膈隐窝:又称肋膈窦,呈半环形,是肋胸膜反折成膈胸膜处形成的间隙。
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容量大,积液常积聚于此。
17、肺段18、食管下三角19、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下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
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
该三角是心脏手术时寻找动脉导管的部位。
20、心包:为一闭合的纤维浆膜囊,分为内外两层。
《局部解剖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1.头皮: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3层紧密结合、不易分离,合称为头皮。
2.海绵窦: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窦,位于蝶鞍和垂体的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
窦中血流缓慢,感染时易形成栓塞。
上项线:为枕外隆凸向两侧延伸至乳突的骨嵴,内面与横窦齐平。
三叉神经:为混合神经,发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三大分支,其感觉支除分配于面深部外,终末支穿面颅各孔,分布于相应区域的皮肤。
腮腺管:由腮腺浅部的前缘发出,在颧弓下一横指处,向前横行越过咬肌表面,至咬肌前缘急转向内侧,穿颊肌,在粘膜下潜行一段距离,然后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处的颊黏膜上。
咬肌间隙:为位于咬肌深部与下颌支上部之间的间隙,咬肌的血管神经即通过下颌切迹穿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
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与咬肌间隙仅以下颌支相间隔,两间隙经下颌切迹相通,上界为翼外肌下缘,下界是翼内肌在下颌支附着处,前界为颞肌、颊肌,后界为腮腺和下颌支后缘。
间隙内容下牙槽神经、下牙槽动、静脉及疏松结缔组织。
小脑幕:是一个由硬脑膜形成的半月劈,介大脑半球枕叶与小脑之间,并构成了颅后窝的顶。
下颌下三角:位于下颌骨下缘与二腹肌前、后腹之间,又名二腹肌三角,内容主要有下颌下腺、血管、神经和淋巴结等。
颏下三角:位于左右二腹肌前腹与舌骨体上缘之间。
其内有1-3个淋巴结,收纳颏部、下唇中部、口底和舌尖等处的淋巴结。
颈动脉三角:位于胸锁乳凸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与二腹肌后腹之间。
内容颈总动脉及分支、颈内静脉及属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膈神经和颈深淋巴结。
锁骨上淋巴结:沿颈横血管排列,位置恰好在锁骨大窝内,其中位于左侧颈根部静脉角出的淋巴结又称Virchow淋巴结,当胃癌或食管下部癌转移时,常可累计该淋巴结。
肌三角:又称肩胛舌骨肌气管三角,位于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内容舌骨下肌群、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颈部和食管颈部等器官。
局部解剖学期末复习资料

上肢:1、名解:三边孔trilateral foramen:位于腋窝的后壁上,与四边孔有共同的上下界,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肱三头肌长头为三边孔的外侧界;内有旋肩胛血管通过。
四边孔quadrilateral foramen:位于腋窝的后壁上,与四边孔有共同的上下界,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肱三头肌长头是四边孔的内侧界,肱骨外科颈为外侧界;内有腋神经和旋肱后血管通过。
腕管carpal canal: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共同围成。
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正中神经通过。
掌中间隙midpalmar space:位于掌中间鞘尺侧半的深方。
前界自桡侧起,依次为第3~5指屈肌腱、第2~4蚓状肌;后界为掌中隔的后部,第3、4掌骨,骨间肌及其前面的骨间掌侧筋膜;内侧界为内侧肌间隔;外侧界为掌中隔。
掌中间隙向远侧沿第2~4蚓状肌管与第2~4指蹼间隙相通,进而可通向手背。
鱼际间隙thenar space:位于掌中间鞘桡侧半深方。
前界为掌中隔前部、示指屈肌腱和第1蚓状肌;后界为拇收肌筋膜;外侧界为外侧肌间隔;内侧界为掌中隔后部。
正中神经返支recurrent branch:正中神经经腕管进入手掌后,在屈肌支持带下缘处发出正中神经返支,钩绕拇短屈肌后进入拇短展肌深面,分支支配拇短屈肌、拇短展肌和拇对掌肌。
锁胸筋膜clavipectoral fascia: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间的胸部深筋膜,有头静脉、胸肩峰血管和胸外侧神经穿过。
鼻烟窝anatomical snuff-box:为位于手背外侧部的浅凹。
其桡侧界为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尺侧界为拇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
窝底为手舟骨和大多角骨,有桡动脉通过。
肩关节动脉网:位于肩胛骨的周围,是由三条动脉的分支相互吻合形成的,是肩部血液的重要侧支循环途径:1、肩胛上动脉:绕肩胛上横韧带的浅面达冈上窝2、旋肩胛动脉:绕三边孔至冈下窝3、肩胛背动脉:沿肩胛骨内侧缘下行,分支至冈下窝肘窝cubital fossa:是肘前区略呈三角形的凹陷,其尖指向远侧,底位于近侧。
《局部解剖学》期末考试重点.doc

1.腓骨颈骨折的损伤:腓骨颈的位置伴行腓总神经,损伤后可出现:⑴足下垂。
(2)踝关节不能背伸。
2.坐骨直肠窝:坐骨直肠窝又称坐骨肛门窝,位于肛管两侧,呈楔形。
内侧壁的下部为肛门外括约肌,上部为肛提肌、尾骨肌及其表面的盆膈下筋膜;外侧壁的下份为坐骨结节的内面,上份为闭孔内肌及其筋膜,还有由闭孔内肌筋膜形成的一个管状裂隙,称阴部管,管内有阴部内血管、阴部神经及其分支;顶向上,为内、外侧壁相交处;底朝下, 为皮肤和浅筋膜;前壁为尿生殖膈;后壁为臀大肌下份和紙结节韧带;3•面部危险三角:面部危险三角区,通常指的是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
这个区域是公认的危险区域当面部发生炎症,尤其在这三角区域内有感染时,易在面前静脉内形成血栓,影响正常静脉血回流,并且逆流至眼上静脉,经眶上而通向颅内蝶鞍两侧的海绵窦,将面部炎症传播到颅内,产生海绵窦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的严重并发症。
4•腹股沟三角:腹直肌外侧缘,腹壁下动脉和腹股沟韧带围成的三角区域,是腹前外侧壁的一个薄弱部位,疝囊经此区突出形成腹股沟直疝。
5.四边孔:四边孔指位于肩胛区肩胛骨外缘后外侧的四边形间隙。
上界:小圆肌,肩胛骨外缘,肩胛下肌,肩关节囊。
下界:大圆肌和背阔肌。
内侧界: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缘。
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
穿行结构:腋神经,旋肱后动脉和静脉。
6•腕管: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共同构成。
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正中神经通过。
在管内,各指浅、深屈肌腱被屈肌总腱鞘(尺侧囊)包裹;拇长屈肌腱被拇长屈肌腱鞘(橈侧囊)包绕。
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变扁平,紧贴屈肌支持带梯侧端深面,腕骨骨折时可压迫正中神经,导致腕管综合症。
7.椎前软骨间隙:位于椎前筋膜与颈、胸椎之间,上达颅底,下至第三胸椎,该间隙感染除局限于此范围外,还可向两侧蔓延至颈外侧区。
&椎动脉三角:内侧界为颈长肌,外侧界为前斜角肌,下界为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尖为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
《局部解剖学》简答及论述题(最新知识点)

《局部解剖学》简答及论述题第一章头部1.额顶枕区软组织分层及各层特点?答:额顶枕区软组织分层由浅入深: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额枕肌、腱膜下疏松组织和颅骨外膜。
皮肤特点:厚而致密,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血管丰富外伤易出血。
浅筋膜特点:由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并有许多纤维小隔,内有丰富血管神经,感染物不易扩散,早期有压迫性神经末梢痛。
帽状腱膜及额枕肌特点:帽状腱膜坚韧致密,前连额枕肌的额腹,后连该肌的枕腹,两侧至颞区逐渐变薄,与颞浅筋膜相续;腱膜下疏松组织:又称腱膜下间隙,此隙范围广,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移动性大,此层多发生头皮撕裂伤,此间隙内静脉借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及颅内海绵窦相通,发生感染可继发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散,此隙被称为颅顶部的“危险区"。
颅骨外膜特点:不具生骨能力;血管对颅骨不营养,骨膜下血肿可局限....感谢聆听...2。
垂体的位置、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答:垂体的位置:位于蝶鞍中央的垂体窝内。
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垂体借漏斗穿过鞍隔与第三脑室底的灰结节相连。
垂体的肿瘤可突入第三脑室,发生脑脊液循环障碍,引起颅内高压。
顶为鞍隔,其前上方有时交叉和视神经,垂体前叶瘤可将鞍隔的前部推向前上方,压迫视交叉,出现视野缺损。
底为蝶窦,垂体病变,可使垂体窝加深,侵袭蝶窦。
前为鞍结节,后为鞍背,垂体瘤时可使两处的骨板压迫变薄,骨质破坏。
两侧海绵窦,垂体肿瘤向两侧扩散压迫发生海绵窦淤血和脑神经受损。
...感谢聆听...3.海绵窦的交通支及穿经的结构?答:海绵窦的交通:向前经眼静脉、内眦静脉与面静脉相交通;经眼下静脉与面深部的翼静脉丛相交通.向上经大脑中静脉与上矢状窦、横窦相交通。
向后经颞骨岩尖部,分别与乙状窦或横窦相交通,经岩下窦与乙状窦或颈内静脉相交通。
向下经卵圆孔、破裂孔等处的导静脉与翼静脉丛相交通。
...感谢聆听...穿经的结构:在前床突和后床突之间的海绵窦外侧壁的内层中,由上而下依次排列着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
局部解剖学知识点整理

局部解剖学知识点整理1.头部解剖学:头部是人体的最上部分,包括颅骨、头皮、面部和眼睛等结构。
头部的解剖学知识点包括颅骨的骨组成、脑部结构(大脑、小脑、脑干)及其功能、面部骨骼和面部肌肉的构成。
2.颈部解剖学:颈部是连接头部和身体的部分,包括颈椎、颈部肌肉和颈血管等结构。
颈部解剖学知识点包括颈椎的构造、颈椎间盘的位置和功能、颈部肌肉的分类和作用、颈血管的路径和分布。
3.胸部解剖学:胸部位于颈部和腹部之间,包括胸腔、胸骨、肋骨和胸部肌肉等结构。
胸部解剖学知识点包括胸腔的构造和内部器官(心脏、肺、食管等)的位置和功能、胸骨和肋骨的形态和连接方式、胸部肌肉和胸腔内血管的分布。
4.腹部解剖学:腹部是位于胸部下方的部分,包括腹腔、腹肌和内脏器官等结构。
腹部解剖学知识点包括腹腔的结构、腹肌的分层和作用、内脏器官(肝脏、胃、肾脏等)的位置和功能、腹部血管和神经的分布。
5.盆腔解剖学:盆腔位于腹部和骨盆之间,包括盆腔骨、盆腔脏器和骨盆底肌群等结构。
盆腔解剖学知识点包括盆腔骨的构造和连接、盆腔脏器(子宫、卵巢、膀胱等)的位置和功能、骨盆底肌群的作用和支持函数。
6.上肢解剖学:上肢是连接肩部和手部的部分,包括上肢骨骼、肌肉和关节等结构。
上肢解剖学知识点包括上肢骨骼(肩胛骨、锁骨、上臂骨等)的形态和连接、上肢肌肉(肱二头肌、桡侧腕长肌等)的分布和功能、上肢关节(肩关节、肘关节等)的结构和运动。
7.下肢解剖学:下肢是连接骨盆和脚部的部分,包括下肢骨骼、肌肉和关节等结构。
下肢解剖学知识点包括下肢骨骼(髋骨、股骨、胫骨等)的形态和连接、下肢肌肉(臀大肌、股四头肌等)的分布和功能、下肢关节(髋关节、膝关节等)的结构和运动。
8.脊柱解剖学:脊柱是人体的支持结构,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等结构。
脊柱解剖学知识点包括脊柱的分段和曲度、椎间盘的位置和功能、脊柱骨骼的结构和连接方式。
除了上述各个部位的解剖学知识点,还有一些常见的器官系统解剖学知识点也很重要,包括心脏、肺、肝脏、肾脏、胃肠道等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局部解剖学知识点

胸部一、胸壁、膈、胸膜和肺(一)名词解释l.胸骨角2.胸膜腔3.肺根4.肋膈隐窝(二)选择题A型题1.胸骨角DA.为胸骨柄和剑突结合处B.是肋弓与胸骨结合所成的角C.平对第5胸椎体下缘D.是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的夹角E.以上都不是2.女性乳房外侧部淋巴注入AA.腋胸肌淋巴结B.腋尖淋巴结C.膈上淋巴结D.胸骨旁淋巴结E.尖淋巴结3.不参与构成胸壁的肌是 DA.胸大肌B.胸小肌C.前锯肌D.腹横肌E.腹外斜肌4.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时,最佳切口AA.放射状切口B.横切口C.垂直切口D.弧形切口E.“十”字切口5.膈主动脉裂孔 DA.平第10胸椎体B.平第8胸椎体C.位于食管裂孔的左前方D.平第12胸椎体E.是三个裂孔中位置最高的一个6.左肺根内主要结构排列由上而下依次为AA.肺动脉、主支气管、静脉B.主支气管、肺动脉和肺下静脉C.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肺下静脉D.肺上、下静脉、主支气管、肺动脉E.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肺静脉7.左肺根的毗邻 BA.前方有左膈神经和左喉返神经B.后方有左迷走神经C.前下方为心包形成的隆凸、胸主动脉、胸导管等D.上方有左右头臂静脉及其属支E.以上均不对8.胸膜下界在腋中线平对 EA.第8肋B.第12肋C.第11肋D.第9肋E.第10肋9.肋膈隐窝 DA.位于胸膜腔后部B.由膈胸膜与纵隔胸膜反折而成C.由肋胸膜与纵隔胸膜反折而成D.由肋胸膜与膈胸膜反折而成E.深吸气时,肺下缘可伸入其内10.关于肺血管的描述 DA.肺血管由肺动脉和肺静脉组成B.肺动脉和肺静脉是肺的营养血管C.每侧有两条肺动脉经肺门入肺D.每侧有两条肺静脉经肺门出肺E.肺动脉内含有动脉血,肺静脉内含有静脉血(三)问答题1.试述左、右肺根的毗邻。
左肺根的前下方为心包隆凸;前方有左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上方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后方有左迷走神经、胸主动脉、左交感干、内脏大神经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胸部
胸廓及其软组织构成胸壁,胸壁分为胸前壁、胸外侧壁和胸后壁三部分,前两者统称为胸前外侧壁。
胸壁的体表标志与标志线对于解剖结构的定位及临床疾病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一)胸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
胸壁层次由浅入深分别为皮肤、浅筋膜、胸廓外肌层,肋间肌、胸内筋膜和壁胸膜等。
1.浅筋膜
(1)浅动脉:胸廓内动脉的穿支,分布于胸前外侧壁内侧部;肋间后动脉前外侧皮支和腋动脉的胸肩峰动脉胸肌支分别分布在胸前外侧壁外侧部的外侧和内侧。
(2)浅静脉:与浅动脉伴行,分别汇人胸廓内静脉和肋间后静脉。
脐周静脉网经胸腹壁浅静脉汇入腋静脉。
(3)浅淋巴:主要经胸肌淋巴结汇入腋窝中央淋巴结群。
(4)皮神经:第2肋以上为锁骨上神经,其他部位均为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外侧皮支,具有明显的节段性和重叠性。
2.深筋膜:浅层覆盖于胸大肌表面;深层位于胸大肌深面,其中张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上缘的部分称为锁胸筋膜,有深面的胸内、外侧神经及胸肩峰动脉穿出,头静脉和淋巴管穿人,故术中要保护这些结构。
3.肌层:浅层为胸大肌以及腹外斜肌和腹直肌的起始部,深层有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前锯肌。
肋间结构为肋间肌及肋间后动脉、静脉及肋间神经,其内面分别有胸内筋腰及壁胸膜。
根据血管、神经的走行,当胸膜腔穿刺时,腋中线以前要在两肋之间进针,腋中线以后应在下位肋的上缘进针,以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二)女性乳房局解及乳腺癌根治术
乳房位于胸前壁,由皮肤、浅筋膜及乳腺组织构成。
女性乳房的淋巴主要经胸肌淋巴结群回流入腋淋巴结群,也可通过腹壁及膈下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相交通。
因此,乳腺癌往往经腋淋巴结发生淋巴转移。
乳房根治术包括全部乳房、胸前外侧壁和腋窝的皮肤、脂肪、淋巴结以及胸大、小肌等。
(三)膈的裂孔和裂隙
膈分肌性部(即膈肌)和腱性部(即中心腱)。
膈肌是主要的呼吸肌。
膈上有三个裂孔,即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和腔静脉孔。
膈的三部(胸骨部、肋部和腰部)起点之间有三角形裂隙,形成腰肋三角、胸肋三角和正中三角,易发生膈疝。
(四)腋窝的局解
腋窝的层次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
腋窝由前壁、后壁、内侧壁、外侧壁、腔底和腔尖所组成。
腋腔内有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臂丛及其分支、腋淋巴结群等。
腋动脉被胸小肌分为三段,臂丛围绕腋动脉分为三束,外侧束发出肌皮神经,内侧束发出尺神经,外侧束的内侧根与内侧束的外侧根合成正中神经,后束发出桡神经和腋神经。
腋淋巴结群分为外侧群、前群、后群、中央群和尖群。
乳腺癌的转移途径主要经腋淋巴结群。
(五)胸壁切口
1.后外侧切口(标准胸切口)。
该切口始于肩胛下角平面或稍上方,沿棘突与肩胛骨内缘之间向下前,绕肩胛骨下角下方2cm至腋中线。
手术人路:①切开皮肤和浅筋膜,显露肌层。
②在肌层较薄的听诊三角处,切开肌、筋膜直达肋和肋间隙。
③再向上切开斜方肌和菱形肌,向下切开背阔肌和前锯肌,牵起肩胛骨。
④在肩胛下间隙内向上分离至后斜角肌附着于第2肋处,
剪断后斜角肌,分离向后牵开竖脊肌,从下向上分别剥离第3、2、1肋骨膜,切除肋骨。
剥离骨膜时,应沿肋缘顺肋间内、外肌纤维方向剥离骨膜,即沿肋上缘从后向前,沿肋下缘从前向后剥离。
⑤最后切开胸内筋膜和壁层胸膜达胸膜腔。
优点:向外侧切口较长,分离范围较大,依据手术的需要,便于向上、向下延长切口,胸腔深部手术操作比较方便,手术视野显露充分。
该切口实用于各种胸腔手术和后纵隔手术。
2.前外侧切口。
3.胸骨正中切口。
4.双侧胸横切口。
5.颈胸联合切口。
(六)胸膜及胸膜隐窝
1.胸膜:胸膜可分脏胸膜和壁胸膜两部分,两者在肺根处移行为狭窄、密闭、负压、有少量滑液的腔隙,称为胸膜腔。
壁胸膜可分为胸膜顶、肋胸膜、膈胸膜和纵隔胸膜;脏胸膜紧贴在肺的表面,称为肺胸膜。
2.胸膜隐窝:胸膜壁层各部反折处形成间隙,肺缘不能伸入其内,这些部位的胸膜腔部分称为胸膜隐窝。
肋胸膜与膈胸膜的返折处称肋膈隐窝,是胸膜腔的最低点。
肺高度扩张时也不会消失。
(七)胸腔闭式引流
1.适应证
(1)气胸、血胸或脓胸需要持续排气、排血或排脓者。
(2)切开胸膜腔者。
2.手术步骤
(1)穿刺插管:在预定插入引流管部位做一长约2cm的皮肤小切口,将套管针经
切口沿肋骨上缘刺入胸膜腔。
插管前,先用血管钳将引流管远端夹住,当套管针的针轴退出时,迅速将引流管自侧臂插入套管针腔,送人胸膜腔内。
在将引流管送入胸膜腔的同时,缓慢拔出套管针,必须注意勿将引流管一并带出。
当套管针退出胸壁后,再于近胸壁处夹住引流管,放开远端血管钳,将套管针自引流管完全退出。
调整引流管深度至预定标记处。
利用皮肤切口的引线绑扎引流管,以防脱出。
连接引流管于水封瓶中,将血管钳放开。
(2)切开插管:在预定插管部位做一长约4cm的皮肤切口,用止血钳分离胸壁肌层,经肋骨上缘刺入胸膜腔,张开止血钳扩大穿破口后,迅速插入内径0.6~1cm有侧孔的引流管,插入胸膜腔长度约4~5cm,其外端连接无菌水封瓶,缝合切口,并固定引流管于皮肤缝线上。
3.术中注意事项
(1)尽量勿损伤肋间血管及神经。
(2)打开胸膜腔时,应防止由于胸内负压骤减而引起纵隔摆动。
(3)脓液引流通畅。
(4)避免刺破肺而将脓液吸人呼吸道。
(5)引流管固定牢固,防止滑脱。
(6)切口缝合要严格,防止空气从切口间隙进入胸膜腔。
(7)引流管远端要迅速接上事先准备好的消毒水封瓶。
4.术后处理
(1)经常挤压引流管,保证引流管通畅。
(2)张力性气胸的引流,起初勿用负压吸引,以免因胸腔内负压骤然降低而发生纵隔摆动而导致休克。
(3)记录引流液量,每天记录并用生理盐水更换水封瓶内液体。
更换时应先
钳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胸膜腔。
引流管远端必须浸入水面下2~3cm。
(4)严禁水封瓶高出胸部平面,以防水封瓶内液体进入胸腔内引起感染。
(5)胸腔引流后肺膨胀良好,水封瓶内24~48小时无气泡溢出,或一天引流量在30~50ml以下者,可拔管。
(6)拔管方法,严格无菌操作,嘱病人深吸气后屏住气,迅速拔除引流管,同时以6~8层凡士林油纱布紧密复盖于引流口上,多层棉垫加压包扎。
(八)肺、肺门、肺根
肺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左右各一。
左肺狭长,右肺粗短。
在肺内侧面中央部的凹陷有支气管、肺血管等结构出入,称肺门;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肺根。
肺根由前向后依次为肺上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和肺下静脉。
由上而下,左肺根为肺动脉、主支气管、肺上静脉和肺下静脉;右肺根为上叶支气管、肺动脉、中下叶支气管、肺上静脉和肺下静脉。
两侧的肺下静脉位置低,靠近或包于肺韧带内,切开肺韧带时,勿伤及肺下静脉。
两肺根下方有肺韧带,后方有迷走神经,前方有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
右肺根前方尚有上腔静脉、右心房和部分心包,后上方有奇静脉弓绕行;左肺根上方有主动脉弓跨过,后方有胸主动脉。
每一肺段支气管所属的肺组织为一支气管肺段。
肺有两套血管系统,一套是组成小循环的肺动、静脉;另一套是属于大循环的支气管动、静脉。
(九)纵隔、纵隔的分部及内容
纵隔是指两侧纵隔胸膜之间胸腔内的器官和结构的总称。
按纵隔四分法,常以胸骨角平面将纵隔分为上、下纵隔,下纵隔以心包的前后壁为界分为前、中、后纵隔。
上纵隔的结构由前向后分别为胸腺层,静脉层(上腔静脉及其属支)、动脉层(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及气管、食管、胸导管。
心包脏、壁两层在大血管根部移行为心包腔,内有心包横窦、心包斜窦及心包前下窦。
后纵隔有食管胸部、迷走神经、胸主动脉、奇静脉,胸导管及胸交感干等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