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山东大学期末考试中医基础3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3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3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3试题及答案以下是题目要求的中医基础3试题及答案。

请注意,本文将按照试题答案的形式进行回答,并逐个列出试题和对应的正确答案。

答案部分将以粗体标出,请仔细阅读。

试题一: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哪些内容?答案: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等。

试题二:请列举中医诊断的四个方法。

答案:中医诊断的四个方法有望闻问切。

其中,望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色等;闻指借助听觉来判断患者的声音、呼吸等;问指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病史、症状等;切指通过脉搏切诊来判断患者的脉象、脏腑功能等。

试题三:中医治疗常用的方法有哪些?答案:中医治疗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气功等。

其中,针灸是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中药是利用草药、动植物等天然物质来治疗疾病;推拿是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来促进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气功是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来调节气血流动,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试题四:中医的养生方法有哪些?答案:中医的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保健、精神调适等。

饮食调理指根据个体的体质、季节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食材和烹饪方法;运动保健是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调节气血循环;精神调适指保持心情愉悦、避免压力等不良情绪对人体的负面影响。

试题五:中医的经典著作有哪些?答案:中医的经典著作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

这些著作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南,对后世的中医临床实践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的简要说明,我们了解到中医基础3试题主要涉及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养生方法和经典著作等方面的知识点。

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对中医学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进一步学习和应用中医知识。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山大中医基础模拟题三答案

山大中医基础模拟题三答案

山大中医基础模拟题三答案专科中医基础模拟题三一、单项选择题1、明清温病医家家中提出“三焦”辨证体系的人物是( D )A、吴有性B、叶天士C、薛生白D、吴鞠通2、最早提出“四气五味”药性理论的著作是( C )A、黄帝内经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经D、难经3、自然界用来区分阴阳属性的最主要标志是( D )A、内与外B、明与暗C、上与下D、、水与火4、人体脏腑之阴阳,则肝为( C )A、阴中之至阴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D、阴中之阴5、“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反应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C )A、阴阳交感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消长平衡6、按五行生克规律,水的所不胜是( A )A、脾B、心C、肾D、肝7、“体阴而用阳”的脏腑是( C )A、心B、脾C、肝D、肾8、生理特性“主蛰守位”的脏是( A )A、肾B、心C、肝D、脾9、与津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一组脏腑( D )A、心肝肾B、心脾肾C、脾肝肾D、脾肺肾10、称为生气之源的是( B )A、心B、肾C、脾D、肺11、肺主行水的功能主要依赖于( C )A、肺主一身之气B、肺司呼吸C、、肺主宣发肃降D、肺朝百脉12、心在液为( A )A、汗B、唾C、涎D、泪13、“孤府”所指的脏腑是( B )A、胃B、胆C、膀胱D、三焦14、具有滑利骨节作用的主要是( C )A、精B、血C、液D、津15、卫气司汗孔开合,不使津液过多外泄,是下列哪项作用的体现( B )A、气能生津B、气能摄津C、气能行津 D津能载气16、“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治法的依据是( A )A、小肠泌别清浊B、脾运化水液C、肺宣发肃降D、肾主水液17、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医家是( A )A、张仲景B、王叔和C、陈无择D、张景岳18、风邪伤人,发病急,传变快是由于( B )A、风性数变B、风性善行C、风性主动D、风性轻扬19、下列因素中,易于导致肌肤甲错的是( B )A、痰饮B、瘀血C、结石D、食积20、手厥阴心包经的起点在( C )A、肺中B、中焦C、胸中D、膻中解析: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

中医学基础期末试题(2016-2017)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期末试题(2016-2017)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期末试题(2016-2017)及答案中医学基础期末试题(2016-2017)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医学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经络学、藏象学、病理学和治疗学B.经络学是中医学基本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C.中医学基本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D.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答案:D2. 下列关于中医学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医学理论包括形态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内容B.中医学理论研究的是人体的解剖结构和功能C.中医学理论是中医学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D.中医学理论与西医学理论完全相同答案:C3.下列关于中医诊断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B.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望、闻、问、切C.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临床实践的核心内容D.中医诊断学主要研究的是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答案:C4.下列关于中医治疗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中医治疗学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B.中医治疗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C.中医治疗学主要研究的是疾病的治疗方法和原理D.中医治疗学只适用于中医诊断的疾病答案:A5.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医药文化研究的内容是:A.古代的名医名方B.中医药的临床实践C.中医药的药理学研究D.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答案:A二、问答题1. 什么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哪些内容?答: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经络学、藏象学、病理学和治疗学。

其中,经络学研究的是人体经络的分布和功能;藏象学研究的是脏腑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病理学研究的是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治疗学研究的是疾病的治疗方法和原理。

2. 为什么说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答: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经络学、藏象学、病理学和治疗学等多个方面,为中医临床提供了全面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

17年山东大学期末考试中医基础3

17年山东大学期末考试中医基础3

17年山东大学期末考试中医基础3中医基础3一、单项选择题1、明清温病医家家中提出“三焦”辨证体系的人物是()A、吴有性B、叶天士C、薛生白D、吴鞠通2、最早提出“四气五味”药性理论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经D、难经3、自然界用来区分阴阳属性的最主要标志是()A、内与外B、明与暗C、上与下D、、水与火4、人体脏腑之阴阳,则肝为()A、阴中之至阴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D、阴中之阴5、“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反应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A、阴阳交感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消长平衡6、按五行生克规律,水的所不胜是()A、脾B、心C、肾D、肝7、“体阴而用阳”的脏腑是()A、心B、脾C、肝D、肾8、生理特性“主蛰守位”的脏是()A、肾B、心C、肝D、脾9、与津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一组脏腑()A、心肝肾B、心脾肾C、脾肝肾D、脾肺肾10、称为生气之源的是()A、心B、肾C、脾D、肺A、小肠泌别清浊B、脾运化水液C、肺宣发肃降D、肾主水液17、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医家是()A、张仲景B、王叔和C、陈无择D、张景岳18、风邪伤人,发病急,传变快是由于()A、风性数变B、风性善行C、风性主动D、风性轻扬19、下列因素中,易于导致肌肤甲错的是()A、痰饮B、瘀血C、结石D、食积20、手厥阴心包经的起点在()A、肺中B、中焦C、胸中D、膻中二、多项选择题1、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A、滋水涵木法B、益火补土法C、培土制水法D、金水相生法E、佐金平木法2、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有()A、生成胆汁B、贮存胆汁C、排泄胆汁D、主谋虑E、主决断3、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是()A、受盛传化水谷B、藏而不泻C、泻而不藏D、实而不满E、满而不实4、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在()A、涵养肝气B、调节血量C、防止出血D、濡养肝及筋目E、为经血之源5、下列各项中,哪几项符合五行理论在情志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A、惊胜思B、思胜恐C、悲胜忧D、喜胜悲E、恐胜喜6、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是()A、为百病之长B、易耗气伤津C、湿性黏滞D、湿性重浊E、为阴邪,易阻遏气机7、瘀血病证临床的共同表现有( )A、刺痛B、胀痛C、出血D、肿块E、紫绀8、足厥阴肝经循行过程中,联系的脏腑有()A、心B、肺C、胃D、胆E、肝9、偏阴质体质类型的特点是()A、喜静少动B、畏寒喜热C、性格内向D、体温偏低E、食量较大10、下列病证适用于从治法的有()A、脾虚腹胀B、肾虚尿闭C、膀胱湿热之尿频尿急D、瘀血崩漏E、食积腹泻三、填空题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考试题及答案单选题1.过怒对气机的影响是()A.气结B.气乱C.气上D.气下E. 气耗答案:D2、认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医家是()A、张仲景B、王叔和C、李杲D 、张景岳E 、张从正答案:E3、观察舌苔辨邪之深浅,主要依据()A、舌苔腐腻B、舌苔润燥C 、舌苔颜色D、舌苔厚薄E、舌苔有无答案:D4、长期低热,劳累则甚,少气乏力,多为()A、血虚发热B、气郁发热C 、阴虚发热D 、气阴两虚E 、气虚发热答案:E5."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说明()A.气能生血B. 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为气母E.以上均不是答案:A6."气滞则血瘀"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行血B.气能摄血C.气能生血D.血为气母E.以上均非答案:A7.七情内伤致病最常见损伤的内脏是()A.心肝脾B.心肝肾C.心肝肺D.肺肝肾E.肝肾心答案:A8."纯为外邪,无内邪之说"者为()A.火邪B.寒邪C.暑邪D. 湿邪E.燥邪答案:C9.最易引起心脾两脏同时损伤的情志是()A.过喜B.过思C.过忧D.过恐E.过悲答案:B10.六淫是指()A.风寒暑湿燥火B.六气C.六种正常的气候D.反常的六气使人致病E.以上均非答案:D11. 《金匮要略》所指"饮水流行归于四肢"谓之()A.痰饮B.悬饮C.溢饮D.支饮E.以上均非答案:C12.气随血脱的生理基础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 血为气母E.以上均不是答案:D13. 《素问·宣明五气论》五劳所伤,久视()A.伤气B.伤血C.伤肉D.伤骨E.伤筋答案:B14."亡血家,不可发汗"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化津B.气能生血C.津血同源D. 津能载气E. 气能摄津答案:C15.最易导致皮肤干涩,毛发不荣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火邪E.燥邪答案:E16."风性善行"是指风邪致病()A.易致各脏腑同时发病B. 易迫血妄行C.易使病位行无定处D.易于向上向外E.以上均不是答案:C17.对水液代谢起着主要作用的器官是()A.心脾肾B.肺脾肾C.肝脾肾D. 心肝肾E.肺肝肾答案:B18.与水湿痰饮形成关系密切的脏器是()A.心肝肾B.心脾肾C.脾肺肾D.肺肝肾E.肝脾肾答案:C19.最易出现干咳少痰或痰液胶黏难咯的邪气是()A.风邪B.暑邪C.火邪D. 燥邪E. 湿邪答案:D20.易使病情缠绵难愈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 湿邪E. 火邪答案:D21.专心致志过度研读导致饮食不馨的情志是()A.过喜B.过思C.过忧D.过恐E.以上均非答案:B22.易产生疼痛症状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火邪E.燥邪答案:B23.易产生筋脉收缩挛急症状的原因是()A.寒易伤阳B.寒性凝滞C.寒性收引D.寒主清澈E.以上均不是答案:C24.瘀血引起疼痛的性质是()A.窜痛B.灼痛C.胀痛D.刺痛E.重痛答案:D25.痰饮致病的临床常见特征之一是()A.脉象弦涩B.面色晦暗C.肌肤萎黄D.舌苔滑腻E.以上均不是答案:D26.瘀血引起的疼痛特点是()A.病处游移B.病处喜按C.病处固定拒按D.夜间胀痛E. 以上均非答案:C27. 《素问·宣明五气论》五味所入,咸入()A. 心B.肝C.脾D. 肺E. 肾答案:E28.与目赤肿痛关系密切的是()A. 心火B.胃火C.胆火D.肝火E.相火答案:D29.七情致病的形式是()A.直接影响内脏B.口鼻而入C.损伤络脉D.侵犯肌表E.相互染答案:A30.过度安逸最容易导致()A.气血运行不畅B.肾精化生不足C.心脾两虚D.气血津液虚少E.以上均不是答案:A31.瘀血致病常见的临床特征之一是()A.脉象弦滑B.面色苍白C.肌肤甲错D.舌体淡胖E.以上均非答案:C32.具有控制腠理开合、汗液排泄之气是()A.卫气B.营气C.元气D. 宗气E. 真气答案:A33. 《素问·宣明五气论》五味所禁,血病无多食()A.辛B.甘C. 酸D. 苦E. 咸答案:E34.与齿龈肿痛关系密切的是()A. 心火B.胃火C.肝火D. 胆火E.相火答案:B35.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A.为阴邪,易阻气机B.为阳邪,性开泄C.为阴邪,性重浊D.为阴邪,易伤阳气E.为阴邪,性黏滞答案:D36.最易导致”血腐肉烂"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 火邪答案:E37.其性轻扬向上,易袭阳位的邪气是()A.风邪B.火邪C.湿邪D. 寒邪E.燥邪答案:A38.疠气又称()A.邪气B.浊气C.风气D. 戾气E. 六淫答案:D39.也可以引起血瘀的原因是()A.血虚B.血热C.血旺D.精亏E. 以上均非答案:B40."夺血者无汗"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化津B.气能生血C.津血同源D.津能载气E.以上均不是答案:C41.痰饮致病的常见病机特点之一是()A.发病急骤B.病势缠绵C.易于伤阴D.逆传心包E.病程较短答案:B42.突然受惊可对气机的影响是()A.气结B.气乱C.气上D.气下E.气消答案:B43. 《金匮要略》所指"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A.痰饮B.悬饮C.溢饮D.支饮E.以上均非答案:B44.易袭人体阴位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 燥邪E. 湿邪答案:E45.易发生"眩晕、抽搐"症状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 燥邪E. 火邪答案:A46.相当于心尖搏动的部位称为()A.丹田B.腠理C.膏盲D.分肉E. 虚里答案:E47.易导致小便浑浊,大便不爽,带下秽臭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答案:D48.与"无问大小,症状相似"有关的邪气是()A.燥邪B.火邪C.疠气D.六淫E.以上均非答案:C49."气随液脱"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化津B.气能生血C.津血同源D.津能载气E.气能摄津答案:D50."髓之府"指的是()A.经络B.骨C.膻中D.腰背E.脉51.营气又称为()A.原气B.真气C.悍气D.荣气E. 以上均非答案:D52.津液的生成与哪些脏腑有关()A.肺、脾、大肠、小肠B.脾、胃、大肠、小肠C.肾、膀胱、三焦D.肺、脾、三焦E.肺、胃、小肠、三焦答案:B53.具有"剽疾滑利"特性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 卫气E.荣气答案:D54.行气与利水法并用的理论依据是()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以上均非答案:B55.瘀血形成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是()A.血寒B.血旺C.血虚D.精亏E.以上均不是答案:A56. 《素问·宣明五气论》五劳所伤,久卧()A.伤气B.伤血C.伤肉D.伤骨E.伤筋答案:A57. 《金匮要略》所指"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为肿"谓之()B.悬饮C.溢饮D.支饮E.以上均非答案:D58.易使人汗出口渴短气乏力的原因是()A.暑为阳邪,性炎热B.暑多挟湿C.暑易损伤阳气D.暑升散伤津耗气E.暑湿损害脾阳答案:D59.与"梅核气"有关的病机是()A.痰滞在肺B.痰迷心窍C.痰气交阻D.痰在经络E.痰饮停肺答案:C60.具有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A.元气C.营气D. 卫气E.荣气答案:C61.瘀血所致出血特点是()A.出血量多,色红B.出血量少,色暗C.出血量少,色淡D. 出血量多,色淡E.以上均不是答案:B62.大出血时,"益气固脱"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为气母E.津血同源答案:C63.行于脉内之气是()A.卫气B.营气C.元气D. 宗气E.真气答案:B64.暑、火、燥共同的致病特点和症状特征是()A.开泄出汗B.伤津口渴C.生风动血D.困脾纳少E.伤肺干咳答案:B65.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火邪答案:C66.性质清稀布散于皮肤孔窍血脉起滋养作用的称为()A.精B.气C.血D. 津E.液答案:D67.过度悲伤对气机的影响是()A.气结B.气乱C.气上D.气下E.气消答案:E68.易产生疼痛症状的原因是()A.寒易伤阳B.寒性凝滞C.寒性收引D.寒主清澈E.以上均不是答案:B69. 《素问·宣明五气论》五味所禁,气病无多食()A.辛B.甘C.酸D. 苦E.咸答案:A70.最易伤肺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 湿邪E. 燥邪答案:E71.具有“滑利血脉”作用的物质是()A.血B.精气C. 气D.津液E. 气血答案:D72.行于脉外之气是()A.元气B. 气C.荣气D. 真气E.宗气答案:B73.疠气最突出的致病特点是()A.强烈传染性B.易致气机阻滞C.易动风迫血D. 易使瘀阻血脉E.易伤津耗气答案:A74.滋养目窍的主要物质基础是()A.血B.精气C. 气D.津液E.谷气答案:A75. 《素问·宣明五气论》五味所入,辛入A. 心B.肝C.脾D.肺E. 肾答案:D76."大汗亡阳"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 津能载气E.津血同源答案:D77.养筋的主要物质基础是()A.血B.精气C. 气D. 津液E. 以上均非答案:A78.七情与五脏关系密切,过喜则()A.伤肝B.伤心C.伤脾D.伤肺E.伤骨答案:B79.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是()A.正气抗邪B.邪气损正C.邪正相争D.正气不足E. 邪气亢盛答案:D80.七情与五脏关系密切,过悲则()A.伤肝B.伤心C.伤脾D.伤肺E. 伤肾答案:D81.湿邪最易困阻的是()A.心B.肝C.脾D. 肺E. 肾答案:C82. 《内经》称之为"水脏,主津液"的脏器是()A. 心B.肝C.脾D. 肺E. 肾答案:E83. 《素问·宣明五气论》五劳所伤,久坐()A.伤气B.伤血C.伤肉D.伤骨E.伤筋答案:C84.与口舌生疮关系密切的是()A. 心火B. 胃火C.肝火D.相火E.胆火答案:A85.性质稠厚,灌注于骨节脏腑起濡养作用的称为()A.精B. 气C.血D. 津E. 液答案:E86.有形之痰是指()A.痰核B.瘰疬C.硬结D. 咯吐之痰E.以上均非答案:D87.具有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气是()A.卫气B.营气C.元气D. 宗气E.真气答案:A88.属于阳邪的是()A.风暑湿B.风暑火C.风寒燥D.暑湿燥E.以上均不是答案:B89."风能鼓荡五气而伤人"是指风具有()A.性开泄B.善行数变C.性主动D.百病之长E.易袭阳位答案:D90. 《金匮要略》所指"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A.痰饮B.溢饮C.悬饮D.支饮E.以上均非答案:A91.过度恐惧对气机的影响是()A.气结B.气乱C.气上D.气下E.气消答案:D92.最易扰乱心神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 燥邪E.火邪答案:E93.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的多是()A.过喜B.过怒C.过思D.过悲E. 过恐答案:A94.七情与五脏关系密切,过思则()A.伤肝B.伤心C.伤脾D.伤肺E. 伤肾答案:C95.最易导致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的是()A.饮食偏嗜B.五味偏嗜C.饮食不节D.暴饮暴食E.饮食不足答案:D96.夏季易出现口渴,心烦,肢倦,呕恶,腹胀的原因是()A.暑性炎热B.暑性升散C.伤津耗气D.暑多挟湿E.阻遏气机答案:D97."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气能摄津E.津能载气答案:E98.具有明显季节性致病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 湿邪E. 火邪答案:C99.就痰饮形质而言,稠浊者()A.为痰B.为饮C.为水D. 为湿E.以上均不是答案:A100.何种情志异常能引起二便失禁()A.过悲B.过恐C.过忧D.过怒E. 过思答案:B101、“命门之水”实际上指()B、胃阴C、肾阴D、肝阴E、心阴答案:C102、脉形端直以长,挺然指下者,属()A、实脉B 、弦脉C、滑脉D 、洪脉E 、紧脉答案:B103、下列不属于“五液”的是()A、泪B 、涎C、涕D、汗E、尿答案:E104、与肾相表里的是()A 、小肠C、胃D、三焦E、膀胱答案:E105、“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了阴阳的哪一关系()A、阴阳的相互转化B、阴阳交感C 、阴阳的互根互用D、阴阳的消长平衡E、阴阳的对立制约答案:A106、瘀血形成之后可致疼痛,其特点为()A、刺痛B 、胀痛C、重痛D、掣痛E、灼痛答案:A107、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A、昼夜B、天地D、动静E 、寒热答案:A108、在医学领域中,下列何项功能属阳()A、收敛B 、凝聚C、抑制D、滋润E、推动答案:E109、具有“其性开泄,易袭阳位”的六淫之邪是()A 、寒邪B、风邪C、暑邪D 、火邪E 、湿邪答案:B110、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功能的气是()A、精气B、元气C 、宗气E、营气答案:B111、素体津亏血少者,易致邪气“从化”的规律是()A、寒化B 、虚化C、燥化D、实化E、湿化答案:C112、胃之下口为()A、鬼门B、气门C、户门D、幽门E 、阑门答案:D113、阴偏衰的病机所致证候是()A 、虚热证B、寒热错杂证C 、虚寒证D 、实寒证E 、实热证答案:A114、在医学领域中,下列何项功能属阴()A、滋润B、推动C 、温煦D 、升散E、兴奋答案:A115、下列哪项指的不是女子胞()A 、子脏B、子宫C、胞宫D 、膻中E 、胞脏答案:D116、调节神志活动的是()A、脾B、肺C、心D、肝E 、肾答案:D117、可见之于湿热内盛的舌苔是()A 、黄腻苔B、燥黄苔C 、淡黄苔D、黄滑而润的苔E 、黄干苔答案:A118、下列属于“子病犯母”传变规律的是()A、脾病及肾B 、脾病及肺C 、肺病及心D 、肝病及肾E 、肝病及心答案:D119、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主要是下列哪项的作用()A 、脾气B、心气C、肾气D、肝气E 、肺气答案:A120、塞因塞用治法的适应证是()A 、实中夹虚证B 、真虚假实证C 、虚中夹实证D 、虚实并重证E 、真实假虚证答案:B121、肝为 ( )A 、阴中之至阴B 、阴中之太阴C、阳中之少阴D 、阳中之太阳E、阴中之少阳答案:E122、“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A、阳偏衰证B、阴阳俱衰证C 、阳偏盛证D、阴偏衰证E 、阴偏盛证答案:D123、下列药物中,除了哪种味之外,其属性皆为阴()A、涩B、苦C、甘D、酸E、咸答案:C124、“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治法的依据是()A、肾主司二便B、膀胱贮尿排尿C、脾主运化水液D 、小肠泌别清浊E、肺主通调水道答案:D125、以脏腑部位来划分其阴阳属性,则肝是()A 、阴中之阴B 、阴中之阳C、阳中之阳D、阴中之至阴E、阳中之阴答案:B126、具有干涩伤津特征的邪气是()A 、寒邪B 、风邪C 、火邪D 、湿邪E、燥邪答案:E127、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A、肺B、心C、肝D、脾E 、肾答案:C128、下列哪项不属于“五华”()A、面B、发C、毛D、爪E、口答案:E129、阴偏胜形成的证候是()A 、实寒证B 、虚寒证C 、实热证D 、表证E 、虚热证答案:A130、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并主张用药以攻邪为主的医家是()A、朱震亨B 、张从正C 、李杲D 、钱乙E 、刘完素答案:B131、肺的门户是()A、鼻B 、皮毛C、喉D 、腠理E 、汗孔答案:C132、津液的生成与何项有关()A 、心B、脾胃C、肺D 、肾E、肝答案:B133、机体内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过程有赖于气的()A、固摄作用B、温煦作用C、推动作用D、气化作用E、防御作用答案:D134、腠理是指()A 、皮肤B、肌肉和皮肤的纹理C、皮肤的纹理D、肌肉的纹理E 、汗孔答案:B135、现存最早的药典是由哪一朝代颁行的()A 、明清时期B 、唐代C 、宋代D 、晋魏时期E 、汉代答案:B136、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A、清除邪气B、调理阴阳C 、补益正气D、补虚泻实E 、泻阴损阳答案:B137、原病治愈后再度发作者,是()A 、卒发B 、徐发C 、继发D 、伏发E 、复发答案:E138、被后人称为“攻邪派”的代表医家是()A、吴有性B 、李杲C 、朱震亨D、王清任E 、张从正答案:E139、属于母病及子的是()A、肺病影响肝B、肺病影响心C、肺病影响肾D、脾病传肾E、肺病传脾答案:C140、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即是()A、阳中求阴B、补阴补阳C 、阴病治阳D、阳病治阴E 、阴中求阳答案:A141、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脾为()A 、阴中之阴B、阴中之阳C 、阳中之阳D、阳中之阴E、阴中之至阴答案:E142、血和津液生成的共同物质来源是()A 、宗气B、精C、营气D 、元气E 、水谷精微答案:E143、与气的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肺脾肾B、脾肺肾肝C、心肺脾肝D、心脾肝肾E、肺脾肾心答案:A144、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A、《诸病源候论》B、《中藏经》C、《千金要方》D、《黄帝内经》E、《伤寒杂病论》答案:D145、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主要依赖于什么作用()A、肝主疏泄B、肾主气化C、脾主统摄D 、心主血脉E、肺主宣发答案:E146、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A、吴有性B 、刘完素C 、朱震亨D 、吴塘E、薛生白答案:D147、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新修本草》C、《本草图经》D、《炮炙论》E、《本草纲目》答案:A148、脾的阴阳属性是()A、阳中之阴B 、阴中之阴C、阴中之至阴D、阴中之阳E、阳中之阳答案:C149、胃的生理特性是()A 、喜润恶燥主降B 、喜燥恶湿主升C、以上都不是D 、喜燥恶湿主降E 、喜润恶燥主升答案:A150、现存最早论述药物加工的专著是()A、《神农本草经》B、《炮炙论》C、《新修本草》D、《本草图经》E、《本草纲目》答案:B151、五官中的“目”属木,主要采用的是下列何种方法归类的() A 、类比C、试探D、反证E、比较答案:B152、在五行学说中,不属肾病诊断依据的是()A 、流涎B 、善恐C、易骨折D 、面见黑色E、耳聋答案:A153、《内经》认为“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A、相关性B、转化性C、普遍性D、规定性E、可分性答案:E154、有“华盖”之称的是()A、肾C、脾D 、心E、肺答案:E155、行于腹胸正中线的经脉是()A、足厥阴肝经B、任脉C、足少阴肾经D、督脉E、足太阴脾经答案:B156、按五行生克规律,木的所不胜之子是()A、金B 、土C、火D、木E、水答案:E157、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生理病理的中心是()A、气血B 、五脏。

山大中医基础模拟题三答案

山大中医基础模拟题三答案

专科中医基础模拟题三一、单项选择题 1、 明清温病医家家中提出A 、吴有性B 、2、 最早提出“四气五味”A 、黄帝内经B “三焦”辨证体系的人物是 叶天士C 、 药性理论的著作是 、本草纲目 C 薛生白 吴鞠通 、神农本草经 、难经3、 自然界用来区分阴阳属性的最主要标志是 C A 、 内与外 B 、4、 人体脏腑之阴阳,则肝为 A 阴中之至阴 B 、阳中之阴 C 明与暗 上与下 、、水与火 阴中之阳 阴中之阴5、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反应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A 、阴阳交感 B 、对立制约6、 按五行生克规律,水的所不胜是 A 、脾 B 、心 C7、 “体阴而用阳”的脏腑是 A 、心 B 、脾 C 8生理特性“主蛰守位”的脏是 A 、肾 B 、心 C 、肝、互根互用 D 、消长平衡、肝9、 与津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一组脏腑 A 心肝肾 B 、心脾肾 C 、脾肝肾 10、 称为生气之源的是 A 心 B 、肾 C 、脾11、 肺主行水的功能主要依赖于 A 肺主一身之气 B 、肺司呼吸12、 心在液为 A 汗 B 、唾 C 13、 “孤府”所指的脏腑是A 胃B 、胆C 14、 具有滑利骨节作用的主要是 A 、精 B 、血 C 、涎 、脾肺肾、肺C 、、 、膀胱 肺主宣发肃降 D 、肺朝百脉、三焦 津 15、卫气司汗孔开合,不使津液过多外泄,是下列哪项作用的体现 A 气能生津 B 、气能摄津 C 、气能行津 D 津能载气 16、 “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治法的依据是 A 小肠泌别清浊 B 、脾运化水液 C 、肺宣发肃降 D 、肾主水液 17、 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医家是 A 、张仲景 B 、王叔和 C 、陈无择 D 、张景岳 18、风邪伤人,发病急,传变快是由于A 、风性数变B 、风性善行C 、风性主动D 、风性轻扬(2)凤性#行而*变:"善行J 描凤性#动不居,游移不定,故基致摘具有病位游移. 行无圮处的特a 口如凤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解证.若见»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则W 于凤邪偏盛W 表现,称为-行痹”或“风癖蔦“数变”,楷风聊致病变幻无*.块病迅速. ■ •.=■=・・ -亠 ■- ■ L —— - -L LJ _*同时.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怨病,一般发病急,传变也较快•如风中丁头血.珂绽发口眼稠 斜;小儿W 水证,起病仅有我证,但塘吋间内即軒现头面-身俱肿、小便短少尊&故(索问 '风论》说! r 乱者.善行丽数变J 19、 下列因素中,易于导致肌肤甲错的是A 、痰饮B 、瘀血 20、 手厥阴心包经的起点在 A 、肺中 B 、中焦 解析: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 二、多项选择题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 (CE 滋水涵木法 B 、益火补土法 C 、培土制水法 D 金水相生法 E 、佐金平木法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A 生成胆汁 B 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是 A 受盛传化水谷B 、 六腑.是胆,C 、结石D 、食积 1、 2、 3、4、5、C 、胸中 向下穿过膈肌,D 、膻中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试题1.温病学理论源于《温疫论》。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阳病治阴。

3.“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了五行之间的制化关系。

4.精汁是指胆汁。

5.不属于七冲门的是气门。

6.气与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生化与运行方面。

7.能加强表里经脉在体表联系作用的是经筋。

8.手厥阴经的终点与手阳明经的起点相接。

9.肺气上逆的表现,主要是咳嗽气喘。

10.《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久卧伤气。

1.脏与脏之间在血的方面有密切联系的是心与肝、肝与脾、肝与肾。

2.三焦的功能是宣散卫气、通行元气、津液通道。

3.与精神情志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脏是心、肝、脾。

4.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临床多出现胸胁胀满、两乳胀痛、少腹胀满。

5.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调可产生的病理产物有痰、湿、气喘、水肿。

6.分布于胸腹部的经脉是胃经、脾经、肝经。

7.与水湿痰饮的形成相关的脏腑是肺、三焦、脾、肾。

8.气机失调主要包括气滞、气逆、气闭、气脱。

9.伤津为主的表现有口渴引饮、形瘦肉脱、口鼻干燥、目陷螺瘪。

10.应慎用寒凉之剂的体质是阴盛之体、阳虚之体。

1.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疾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

中医认为,不同的疾病可能有相同的病机,而相同的疾病也可能有不同的病机。

因此,治疗应该根据病机来进行,而不是简单地按照疾病名称来治疗。

2.《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有“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的说法。

这句话表达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即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会经历从生长到成熟再到衰败的过程。

3.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是抑强扶弱。

中医认为,相克的物质之间会互相制约,因此治疗时应该采取抑制强者、扶持弱者的方法,以达到平衡和治愈的效果。

4.《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的说法。

这句话强调了脾胃对于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五味对于脾胃功能的影响。

5.《素问·逆调论》中有“肾者水脏,主津液”的说法。

山大中医基础试题及答案

山大中医基础试题及答案

山大中医基础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是由哪两个方面共同维持的?A. 阴阳B. 五行C. 气血D. 脏腑答案:A2. 五脏中,具有“藏精气而不泻”特性的脏器是哪一个?A. 心B. 肝C. 脾D. 肾答案:D3. 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医的“四诊”?A. 望B. 闻C. 问D. 切答案:D4. “治未病”是中医的哪种治疗原则?A. 预防为主B. 治疗为主C. 康复为主D. 保健为主答案:A5. 中医理论中,与“肺”相对应的五行为:A. 木B. 火C. 土D. 金答案:D6. “肾为先天之本”这一说法体现了中医的哪种观点?A. 肾藏精B. 肾主水C. 肾主骨D. 肾主生殖答案:A7. 中医认为,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A. 经络B. 血脉C. 神经D. 淋巴答案:A8. “脾主运化”在中医理论中指的是什么功能?A. 脾脏负责食物的消化B. 脾脏负责水液的代谢C. 脾脏负责气血的生成D. 脾脏负责食物的运输答案:C9. 中医的“五行”理论中,与“木”相对应的季节是:A. 春B. 夏C. 秋D. 冬答案:A10. “肝主疏泄”在中医理论中指的是什么功能?A. 肝负责情绪的调节B. 肝负责血液的储藏C. 肝负责胆汁的分泌D. 肝负责筋膜的滋养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中医理论中,下列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人体的健康?A. 饮食不节B. 情志内伤C. 劳逸失度D. 气候异常答案:ABCD2. 根据中医理论,下列哪些脏器属于“五脏”?A. 心B. 肝C. 脾D. 胃答案:ABC3. 中医的“六淫”是指哪六种外邪?A. 风B. 寒C. 暑D. 湿答案:ABCD4. 中医理论中,下列哪些属于“七情”?A. 喜B. 怒C. 忧D. 思答案:ABCD5. 根据中医理论,下列哪些是“气血津液”的组成部分?A. 气B. 血C. 津D. 液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是阴阳平衡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3
一、单项选择题
1、明清温病医家家中提出“三焦”辨证体系的人物是
()
A、吴有性
B、叶天士
C、薛生白
D、吴鞠通
2、最早提出“四气五味”药性理论的著作是
()
A、黄帝经
B、本草纲目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3、自然界用来区分阴阳属性的最主要标志是
()
A、与外
B、明与暗
C、上与下
D、、水与火
4、人体脏腑之阴阳,则肝为
()
A、阴中之至阴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5、“阴在,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反应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
消长平衡
6、按五行生克规律,水的所不胜是()
A、脾
B、心
C、肾
D、肝
7、“体阴而用阳”的脏腑是
()
A、心
B、脾
C、肝
D、肾
8、生理特性“主蛰守位”的脏是()
A、肾
B、心
C、肝
D、脾
9、与津液代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一组脏腑
()
A、心肝肾
B、心脾肾
C、脾肝肾
D、脾肺肾
10、称为生气之源的是
()
A、心
B、肾
C、脾
D、肺
11、肺主行水的功能主要依赖于()
A、肺主一身之气
B、肺司呼吸
C、、肺主宣发肃降
D、肺朝百脉
12、心在液为()
A、汗
B、唾
C、涎
D、泪
13、“孤府”所指的脏腑是
()
A、胃
B、胆
C、膀胱
D、三焦
14、具有滑利骨节作用的主要是()
A、精
B、血
C、液
D、津
15、卫气司汗孔开合,不使津液过多外泄,是下列哪项作用的体现()
A、气能生津
B、气能摄津
C、气能行津D津能载气
16、“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治法的依据是()
A、小肠泌别清浊
B、脾运化水液
C、肺宣发肃降
D、肾主水液
17、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的医家是()
A、仲景
B、王叔和
C、无择
D、景岳
18、风邪伤人,发病急,传变快是由于()
A、风性数变
B、风性善行
C、风性主动
D、风性轻扬
19、下列因素中,易于导致肌肤甲错的是
()
A、痰饮
B、瘀血
C、结石
D、食积
20、手厥阴心包经的起点在
()
A、肺中
B、中焦
C、胸中
D、膻中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
()
A、滋水涵木法
B、益火补土法
C、培土制水法
D、金水相生
法E、佐金平木法
2、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A、生成胆汁
B、贮存胆汁
C、排泄胆汁
D、主谋虑
E、主决断
3、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是()
A、受盛传化水谷
B、藏而不泻
C、泻而不藏
D、实而不满
E、满而不实
4、肝的藏血功能主要体现在
()
A、涵养肝气
B、调节血量
C、防止出血
D、濡养肝及筋目
E、为经血之源
5、下列各项中,哪几项符合五行理论在情志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A、惊胜思
B、思胜恐
C、悲胜忧
D、喜胜悲
E、恐胜喜
6、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是
()
A、为百病之长
B、易耗气伤津
C、湿性黏滞
D、湿性重浊
E、为阴邪,易阻遏气机
7、瘀血病证临床的共同表现有
( )
A、刺痛
B、胀痛
C、出血
D、肿块
E、
紫绀
8、足厥阴肝经循行过程中,联系的脏腑有
()
A、心
B、肺
C、胃
D、胆
E、肝
9、偏阴质体质类型的特点是()
A、喜静少动
B、畏寒喜热
C、性格向
D、体温偏低
E、食量较大
10、下列病证适用于从治法的有
()
A、脾虚腹胀
B、肾虚尿闭
C、膀胱湿热之尿频尿急
D、瘀血崩漏
E、食积腹泻
三、填空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

2、根据五行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是(相乘相侮)和()。

3、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

4、血的化生之源是(营气、津液和肾藏之精化生而成)、()和肾精。

5、任脉的基本功能是(调节月经,妊养胎儿)和
()。

四、名词术语解释
1、同病异治即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2、五行相侮侮,在这里是指“反侮”。

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称反克。

3、阴阳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即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白昼和黑夜,气候的晴朗和阴雨、炎热和寒冷,运动状态的躁动和静止等
4、藏象脏腑,是脏的总称,也是藏象学说中的主要容。

以脏腑为基础,按照脏腑的生
理功能特点,可分为三类:一是五脏,即心、肺、脾、肝、肾;二是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三是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胞宫)
5、经络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气血津液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6、脾主统血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于脉,而不溢出于脉外。

脾之所以能统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

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的固摄作用正常,则能统摄血液,使血液循行于脉,不逸出脉外
7、体质体质,是人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包括心理气质)和形态结构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就个体来讲,体质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就人群来讲,体质又具有肯定的普遍性。

中医学将体质称为素质、禀质、气质、气体、禀赋等,相关的论述见诸于《经》。

此后两千多年来,中医体质学说逐步得到发展,并且一直对养生防病和辨证论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问答题
1、何谓卫气?简述其生理功能。

卫气,又称“卫阳”。

主要由水谷精气所化生,运行于脉外。

卫气活动力特别强,流动迅速,所以它不受脉管的约束,可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布散于全身外上下。

卫气的生理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所以,人体卫外功能的强弱,以及能否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同卫气的功能活动是否正常有着密切关系
2、试述肺主宣发、肃降的含义,并说明肺主肃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主宣发与肃降肺主宣发,即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发散的生理功能。

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肺的宣发,排出体的浊气。

二是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周身,外达于皮毛。

三是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肺主肃降,指肺具有排出肺各种异物,使呼吸道通畅,呼吸平稳,从而保持肺脏清虚之性的功能。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在生理情况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制约,能宣能降,则使气能出能入,能升能降。

在病理情况下,则又常能相互影响。

如二者的功能失去协调,即可出现“肺气失宣”或“肺失肃降”等病变,临床可见胸闷、咳嗽及喘息等病症
3、心与肾之间的生理联系
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二是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

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

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必须下降于肾,助肾阳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助心阴以使心阳不亢。

古人称这种关系为“水火既济”、
“心肾相交”,为心肾两脏本身阴阳动态平衡的重要条件。

心主血,肾藏精,血与精之间可以相互化生。

血化为精,精化为血,这种精血互生关系,体现了心肾之间的相关性
4、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怎样的
手三阴经,从脏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即手三阴经均起于胸中,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均起于手指,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均起于头面部,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均起于足趾,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阴经。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循环的经脉通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