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邂逅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的音韵幻化
描写昆剧的唯美句子

描写昆剧的唯美句子
昆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它以独特的唱腔、独白、念白、功夫和表演方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和丰富。
下面是对昆剧的唯美描写句子:
1. 昆剧的音乐婉转悠扬,如同泉水流淌在清晨的山谷中,给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感觉。
2. 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装,脸上涂着精致的戏妆,宛如仙境中的美人,令人陶醉。
3. 昆剧的唱腔悠扬动听,宛如天籁之音,能够直抵人心,让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美。
4. 演员们的表演动作流畅而优美,宛如舞蹈一般,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
5. 昆剧的剧情扣人心弦,情节曲折离奇,像一幅精美的画卷,让人为之倾倒。
6. 演员们的表演技巧独特精湛,能够通过微妙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7. 昆剧的舞台布景精美细腻,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给人一种置身于古代宫殿中的感觉。
8. 演员们的演技高超,能够通过声音的起伏和音调的变化,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9. 昆剧的服装华丽瑰丽,色彩鲜艳,给人一种豪华而华贵的感觉。
10. 演员们的身姿挺拔而优雅,每一个动作都经过精心设计,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
昆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气质,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
它不仅是一种传承古代文化的表演形式,更是一种能够打动人心的艺术。
无论是音乐、舞蹈还是表演,昆剧都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无论是参与其中还是观看演出,都能够感受到昆剧带来的那份美妙与魅力。
让我们一起走进昆剧的世界,感受那份独特的唯美与魅力。
新技术条件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以昆曲为例

新技术条件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以昆曲为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文化传承与创新也已经从传统雕刻、印刷时代进入了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
这个时代带来了很多新的技术手段和工具,例如3D打印、虚拟现实、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等。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对于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一次很好的机遇。
但是,也面对种种挑战。
通过对昆曲的探讨,本文将重点探讨新技术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问题。
第一章:昆曲的传统与现代的困境昆曲是中国古典戏曲艺术之一,被誉为“表演艺术的古代文化瑰宝”。
坊间有云:“能看慢戏的人,一定是有文化的人。
”可见昆曲的内涵之深。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昆曲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很多困境。
例如:1、观众逐渐减少:随着科技的发展,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年轻人更喜欢追求新鲜的、有趣的、场面壮观的演出,而对于传统的昆曲逐渐失去兴趣。
2、演员、作者等传承环节的短缺:由于传承时间长、技艺高、门槛高,现代社会能够从事昆曲的从业者日益减少,这也给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3、经费问题:昆曲是传统文化,需要大量的维护费用。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降低,昆曲现在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日益严峻。
第二章:新技术与昆曲的文化传承新技术的应用扩大了人们的娱乐选择,也拓宽了文化传承的渠道。
以昆曲为例,新技术的发展可以使昆曲的文化传承更加广泛和深入。
1、通过传统文化数字化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将昆曲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可以让更多的观众得到接触和欣赏。
例如,可以将昆曲演出直播,让更多人关注昆曲艺术。
2、数字技术带来更好的教学资源:将昆曲教学资源数字化,可以方便教学者掌握更全面更系统的教学材料,为昆曲艺术的后继者更好的提供教育资源。
3、数字技术带来更高的艺术呈现效果:昆曲是一种需要高度艺术效果的表演艺术,在数字时代,可以将昆曲与虚拟现实相结合,让演出更加精彩生动,更加逼近现实。
4、数字技术带来更智能的创造: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来了解古代昆曲艺术的风格和传承,为现代昆曲创新带来更多灵感和方向。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
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
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从起源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根据所能见到的资料,大约在南宋光宗皇帝时期,浙江永嘉的一种地方小戏迅速崛起,它以南方民间音乐为主要演唱曲调,所以被称为南戏。
南戏保留了许多民间艺术的特点,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约束,演出自由活泼,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徘徊在一个不太高的层次上。
经民间音乐家魏良辅(约生活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原籍江西豫章),和一批艺术上的志同道合者合作对昆山腔全面改革。
在原来昆山腔的基础上,汇集南方和北方各种曲调的长处,借鉴江南民歌小调音乐,整合出一种不同以往的新式曲调。
演唱时注意使歌词的音调与曲调相配合,同时延长字的音节,造成舒缓的节奏,给人以特殊的音乐美感,这就是流传后世的昆曲。
魏良辅善于演唱,但对乐器并不精通。
在改革昆山腔的过程中,他得到了河北人张野塘(生卒年不详)的大力帮助。
张野塘是个很有才华的民间音乐家,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协助魏良辅将北方曲调吸收到南方的昆曲中来,同时对原来北方曲调的伴奏乐器三弦进行改造,将它与箫、笛、拍板、琵琶、锣鼓等乐器共同用在昆曲的伴奏之中,使其唱腔变得委婉、细腻、流利悠远,被人称之为“水磨腔”。
昆曲改革的成功立即以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当时的广大听众。
最早用昆曲形式演出的剧作一般认为是昆山人梁辰鱼(约1521―1594)的《浣纱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昆曲介绍

了“昆山腔”,嘉靖年间经
梁辰鱼将传奇《浣纱记》
历
de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de
过魏良辅等人de革新,昆山
以昆曲形式搬上舞台,
程
特点,形成了新de声腔,广受欢迎.
腔吸收北曲及海盐腔、弋
使原来主要用于清唱de
因为这种腔调软糯、细腻,好像
阳腔de长处,形成委婉细腻、
昆曲正式进入戏剧表演
江南人吃de用水磨粉做de糯米 汤团,因此起了个有趣de名字,叫 “水磨调”,这就是今天de昆曲.
自 己 瓷 行 、 瓷 庄 或 瓷
de .
,
de .
新运号
内 涵
销 随 之 而 来
他 们 加 强 了 景
de
各 地
德 镇 与
➢ 历史渊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瓷业机械化生产de不断发展,一些传统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环节及相关器具和设备被淘汰.传统技艺虽然得到部分保留与发展,但不少工序环
节仍不断流失或消亡.
累积.
贰
在现代陶艺中常可看见这种古老 成型方法de运用,当然陶艺手捏 成型已融入多种元素de造型手法 和各类手制工具de使用,从而呈 现出更加富有现代人文精神思想 de艺术作品,例如泥人de捏造,建
筑物de成型等.
➢ 工艺特征
传统de泥条盘筑成型贵为自然与艺术de结合,这种自然透露出来de艺术美是其 自身所散发de固有de艺术美属性,正如自然界de动、植物本来所特有de自身美 de特性一样.
待解决.
de
国 粹
戏国 曲家 艺级 术非 中物
质 珍文 品化
遗 产 代 表 性 项 目
代国 表家 性级
手 工
项非 目物
质
制 瓷
昆曲点评介绍

昆曲点评介绍
昆曲是中国戏曲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起源于明代,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昆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表演、舞蹈等元素而闻名,它通常以古老的文学作品为基础,通过高亢激昂的唱腔、华美的服饰以及精湛的表演技艺,传递着深沉的情感和文学内涵。
以下是对昆曲的点评介绍:
1.音乐:昆曲的音乐以“三绝”为代表,即琴、笛、鼓。
演唱者
在演出中常常伴随着传统的乐器演奏,音乐旋律悠扬、婉转,通过不同
的唱腔表达情感,给人以深沉的艺术享受。
2.唱腔:昆曲的唱腔非常独特,包括“慢板”、“中板”、“快
板”等不同的唱腔形式。
每一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音域和表达方式,演
员需要通过声音的变化来传递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故事情节。
3.表演:昆曲的表演注重舞台语言和动作的协调。
演员需要通过
身段的灵活运动和面部表情,展现人物的性格、境遇和情感。
同时,昆
曲舞台布景和服装也非常注重细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美学。
4.文学内涵:昆曲常常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红楼
梦》、《西游记》等。
演出过程中,不仅演绎了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故事,
还传达了其中的深刻思想和哲理。
5.文化传承: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代表了一
种特殊的审美和文学追求。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昆曲在传统
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体而言,昆曲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刻的文学内涵和浓厚的历史
文化底蕴,为中国戏曲传统增添了独特的光彩。
昆曲艺术简述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14世纪的江苏昆山地区。
它以唱腔优美、表演细腻、文学性强而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对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昆曲的艺术特点包括:
1. 唱腔:昆曲的唱腔悠扬、旋律丰富,有独特的音乐体系,包括宫调、商调、角调、徵调、羽调五种基本调式,以及各种变调。
2. 表演:昆曲表演讲究身段、手势、眼神、步法的协调统一,动作细腻,强调内在情感的表达。
3. 文学性:昆曲剧本多取材于古代文学作品,如《西厢记》、《牡丹亭》等,语言优美,诗词歌赋并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 音乐伴奏:昆曲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笛子、二胡、琵琶等,音乐与唱腔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5. 脸谱与服装:昆曲角色的脸谱和服装色彩鲜明,造型华丽,有助于表现角色的性格和身份。
昆曲在明朝和清朝初期达到了鼎盛时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力逐渐减弱。
20世纪初,昆曲艺术经历了一段低谷,但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昆曲再次受到重视,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新的生命力。
如今,昆曲在国内外都有专门的演出团体和研究教育机构,致力于传承和推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

献给2007年虎丘曲会百戏之祖幽谷雅兰——昆曲及其声腔艺术简介文生收集整理二○○七年九月前言目前昆曲爱好者日益增多,尤其广大青年朋友居多,他们是昆曲传承的新生力量的和昆曲未来的希望,如何正确将他们引导入门是昆曲界每个人都应担负的责任。
但不少朋友均提到昆曲门槛较高,尤其是很难找到比较系统而简要的昆曲音乐和昆曲声腔资料,以至于在欣赏和学习中产生较大的障碍。
笔者在收集前辈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归纳和整理,同时也将一些较为深厚的理论问题予以通俗化,用较为简短的文字对一个很宏大的学科做了一个简要说明,形成这个短文。
一方面为了及时给朋友们介绍一点关于昆曲声腔艺术的粗浅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想以此抛砖引玉,请各位专家、前辈都来关心昆曲的后继者,给大家从多个侧面介绍一些研究成果、和学习方法。
这就是这篇关于昆曲发展简史和声腔艺术简介文章的初衷,请各位方家不要抱着批判学术文章的眼光和态度来对待此文,因为它仅仅是一篇介绍性的文章,而不是研究性的专业论文。
笔者心里一直揣揣,只是希望文中举例及观点基本正确、漏洞不要过多即可。
笔者不是昆曲音乐的研究者或者造诣深厚的曲家,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爱好者,匆忙间在07年虎丘区会之前搞出这篇东西,文中存在错误及疏漏是必然的,欢迎大家不吝赐教。
一、昆曲简介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全国性剧种。
有关它的研究资料,浩如烟海,昆曲艺术本身和昆曲理论都可以说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昆曲在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荣列榜首,这也再次确认了中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和艺术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在舞台演出中已经称为“昆剧”。
“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
到明嘉靖、嘉庆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昆曲创新的例子

昆曲创新的例子 《昆曲创新,一场妙趣横生的冒险》
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昆曲创新这档子事儿。 你知道吗,昆曲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唱腔优美,身段婀娜,一颦一笑都透着韵味。可要是一直就这么老一套,我估计好多年轻人啊,就不乐意去欣赏了。就好比总吃一道菜,就算再美味,时间长了也会腻不是?
咱就说这些年,昆曲界那也是人才辈出,想出了不少创新的点子呢。有一次我去看了一场昆曲演出,好家伙,那舞台布置简直绝了!不再是传统的那种简单场景,而是利用了高科技手段,弄出了各种奇幻的效果。演员在台上唱着,身后的场景一会儿变成了花海,一会儿又变成了星空,就跟看大片似的,太震撼了。我当时就在想,这昆曲要是早这么玩,估计我早就是个资深戏迷了。
还有啊,他们把昆曲和现代舞结合起来了。你能想象昆曲那优雅的身段配上动感的舞蹈吗?一开始我也觉得怪别扭的,但是看过之后,嘿,还别有一番风味呢。那些演员在舞台上跳跃、旋转,既有昆曲的韵味又有现代舞的活力,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 更有趣的是,有些昆曲演出还特别接地气,加入了一些当下流行的元素。我记得有一场戏,演员居然说了几句网络流行语,当时全场都哄堂大笑。这一笑,气氛立马就活跃起来了,大家也都觉得昆曲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了。
当然啦,昆曲创新也不是随便乱搞的。我觉得得把握好一个度,既要创新又不能丢了昆曲的魂儿。要是创新过度,把昆曲弄得面目全非,那可不行。就像咱做菜,加点新调料可以提味,但要是加得太多,把菜本来的味道都盖住了,那还叫什么那道菜呀。
总的来说,昆曲创新是一场既充满挑战又充满乐趣的冒险。我特别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更有趣、更新颖的昆曲作品。让我们一起为昆曲的创新加油助威,让这颗古老的艺术明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昆曲邂逅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的音韵幻化 作者:周宛鹿 庄元 来源:《演艺科技》2014年第07期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 在上海首次演出的张军水磨新调全息音乐会,将中国传统昆曲艺术与当下最前沿的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相结 合,创造出亦古亦今的视觉效果和如梦如幻地沉浸式音响感受,从而实践了一次文化创新。这种波场合成3D 技术或将引发音响行业新一轮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 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昆曲;沉浸式音响感受 文章编号: 10.3969/j.issn.1674-8239.2014.07.007 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当传统昆曲邂逅现代波场合成(WFS)3D声音技术会呈现怎样的场景呢?2013年10月金秋,一场应用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的张军昆曲水磨新调演唱会在上海滩完美上演。
张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素有中国“昆曲王子”之美誉。原任上海昆剧团副团长,现任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艺术总监。曾获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联合国促进昆剧发展大奖” 等奖项。2009年,他成立了张军昆曲艺术中心,创新推出了昆曲现代版的“水磨新调”(Kunplug),为古老的民族文化瑰宝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
昆曲“水磨调”起源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一带,历代相传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积累了大量的曲目。 传统的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水磨新调”是张军携手著名音乐人彭程将昆曲音乐的“水磨腔”与当今世界音乐风格相融合独创的全新音乐曲风。所谓Kunplug,是将昆曲的“Kun”和“plug”组合而成,在表演上保留了昆曲堂会的形式,即在厅堂和园林中回归自然和传统的不用传声器(unplug)的清唱;伴奏上则采用了当代的计算机音乐、音效,在艺术风格上融合了电音、New Age、摇滚、爵士等风格迥异的多样化的音乐元素,使昆曲“水磨新调” 成为21世纪古典与现代碰撞、传统与时尚交融的后现代艺术。
1 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与戏剧表演 如今,运用高科技投影设备制作的“3D灯光秀”、“3D电影”已经较为常见,但是,“3D音乐会”却还是一个新名词。从最初的单声道到立体声,从环绕声至3D声音,现代音响科技的不断发展为现代人展现了更加美好的声音。那么,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到底是什么样的技术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简而言之,声波在空间的分布状态称之为波场,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不同于以往的双声道立体声和多声道环绕声概念,它是基于惠更斯理论基础上的波场合成技术。大家都知道,要实现完美的声场再现,理论上需要无数多的声道和扬声器才能完全还原真实的环境声,但是实际运用中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就发明出了从4~11声道数量不等的环绕声制式。其共同的弊端,就是无论用了多少只扬声器,它们都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也就是说只能实现二维空间的声音回放。而3D环绕声可以实现声音对象在x、y、z轴三维空间中的精确定位,可准确还原球面波、平面波、柱形波等声波传播方式,使最佳听音区域最大化到整个房间,而无“皇帝位”的局限。
虽然惠更斯很早就提出波场合成的理论,但是直到近十年来,借助突飞猛进的计算机技术发展,人们才得以实现这一梦想。具体而言,波场合成3D技术是通过WFS(Wave Field Synthesis,波场合成)算法,将海量的声音信息馈送到三层或更多层的扬声器阵列,在回放时人工合成出任意空间、任意距离、任意方位并实时变化的波场,这就好比3D电影把画面分成一层一层之后再重新合成呈现。
要谈到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的开发应用,必然要提到音频压缩格式mp3之父凯尔海兹· 勃兰登堡(Karlheinz Brandenburg),正是这位极具眼光的科学家兼老板,他邀请了奥拉夫(Olaf)来负责开发和管理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开发团队。奥拉夫原是建筑工程师,毕业于全球名校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建筑学院,因为热爱音响技术,便跨界涉足数字音响领域。正是这位老板的邀请,奥拉夫成为现代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的鼻祖,并创建了位于德国埃尔福特市的IOSONO公司。今天,IOSONO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波场合成3D声音领域中的佼佼者,IOSONO系统已经被应用于全球50多个案例之中。
全世界最早在室内戏剧演出运用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的是德国导演Sven Soeren Beyer,凭借舞台戏剧表演与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的结合,其导演的歌剧《Neither》获得了“2013德国舞台戏剧大奖”的殊荣。这部歌剧由柏林艺术团体Phase7出演,女高音歌唱家站在舞台当中,观众围坐在舞台四周,观众外围设置一圈用于实现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的扬声器,大概有60只。整台演出最特别的是,没有乐队在现场伴奏,伴奏音乐是事先录制好并进行了后期合成,通过波场合成理论把伴奏定位到观众席的座位之间,观众可以感到琴声就在自己身前身后响起,造成一种被音乐完全包围的沉浸感。图1为采用波场合成技术演出的歌剧《Neither》剧照。
2013年3月22日,乔治·比才不朽的作品歌剧《卡门》在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的装点下于悉尼海港演出。这场歌剧的舞台搭建在悉尼歌剧院旁的水面上,采用独特的户外演出方式,海港美妙的夜景尽收眼底。该歌剧在各个层面都制作精良,引人入胜,形如斗牛场的32 m×24 m舞台漂浮于悉尼海港之上,加上炫目的戏服和烟花效果,让观众尽享高质量的视听效果,见图2。波场合成3D声音系统将管弦乐队以及歌者的声音精确而自然地定位。IOSONO空间处理器及20个线性阵列扬声器让整个海港充斥着清澈透明的声音。
2 张军昆曲“水磨新调3D音乐会”的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张军的昆曲水磨新调3D音乐会,是波场合成3D声音技术第一次被运用到国内室内戏剧表演中来。其创作流程大约分为三步:第一步确定了音乐会曲目后,由作曲家为演唱曲目创作伴奏音乐;第二步在波场合成3D声音实验室里采用IOSONO 3D声音系统进行音乐和演唱的再设计与合成,实验室装有与演出现场相同的密集的扬声器阵列、装有波场合成技术处理系统的音频工作站及其他周边设备;第三步在演出现场进行波场合成音响系统的安装,并与艺术家一起进行音响系统的调试、走台直至演出。
上海音乐学院排演中心是一座主要用于交响乐队排练的室内排练厅,大约250 m2,在排练厅中间划出10 m×10 m的演出区域。现场搭建的桁架分为三层,安装了104只扬声器,第一层80只扬声器,扬声器高度中心略高于听众的耳朵,即距地面约1.25 m,相邻扬声器之间的水平中心距离约为0.4 m;第二层16只扬声器仿照一般室内的天花板高度,扬声器高度中心离地面约2.3 m ;第三层是在头顶上方共8只音箱,扬声器中心距地面约3.6 m。80位观众四面围坐,留出亭子间般大小的空地给“昆曲王子”表演。张军昆曲3D音乐会扬声器布置A侧视图见图3,B侧视图见图4,顶视图见图5。
IOSONO 3D声音系统的设计由德国专家主持,主要包括1台音频工作站(DAW)、1台IOSONO 3D处理器(Processor)、4台D/A转换器(D/A converter),104只sE扬声器,26台sE D类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张军昆曲3D音乐会使用设备清单见表1。
3D声音设备的调试也由德国IOSONO公司的专家亲自进行,并不断与表演艺术家交流沟通。张军昆曲3D音乐会现场调试见图6。
3 张军昆曲3D音乐会的效果 中国首场室内戏曲3D音乐会终于开始了,“昆曲王子”缓缓步出小场地,且行且唱,把低回婉转的声韵腔调全方位地飘洒开来。他先演唱了昆曲《玉簪记·琴挑》中的选段《懒画眉》。古琴、箫、笛子和鼓仿佛被安置在房间中的不同地方。乐声起时,忽闻背后笛声飞扬,刚想寻找声源,又聆前方古琴泠泠,有时,一声短促的琴音如同一只跳跃的兔子从脑后倏忽而过,有时又被轻轻送到耳边,而后飘散在空中。虽然只是清唱,但其营造的音效,已足够让听众感受到昆曲的隽永与优美。在3D声场中,观众不仅能体验到“触手可及”的精确声音定位,而且能够感受到有纵向高度定位的声音效果,感受到如梦如幻的效果。
在《牡丹亭·硬拷》选段中,3D音响技术的运用使电声风格编配的音乐产生节奏动荡、旋律飘曳的感觉,把张军切入的那段本应悲苦缠身的《牡丹亭·硬拷》的演唱,衬托得别有韵致、焕然一新。毫无疑问,3D音效放大了人声与配乐的互动效应,让古老的昆曲与现代音乐更加融洽、充满新意。
张军演唱的《玉簪记》、《牡丹亭》、《浣纱记》等曲目,唱腔均属水磨调,亦是昆曲上辈所传,虽为原腔原调,现在却不用传统乐器伴奏。青年作曲家彭程为张军专门编配了风格不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拘的音响配乐,再加上运用了3D声音技术制作,现场演出真可谓亦古亦今、美轮美奂。张军昆曲水磨新调3D音乐会现场剧照见图7、图8。
4 音乐会制作团队的创新 此番为了将传统的昆曲以3D 声音的全新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创新。
创新一:演出的曲目原本都是立体声作品,3D声音设计师如何把原来的“水磨新调”中所有融合好的声音全部拆开,重新在空间中摆位?这对3D声音制作和混音的要求非常之高。
四维音乐工程设计的3D声音设计师携手德国TAUCHER声音公司CEO兼首席音频工程师Johannes Scherzer,对原先的昆曲作品进行了再创作。以《折桂令》一曲为例,传统的曲目由笛、钟琴、木鱼、板鼓、锣等传统乐器合奏而成,“水磨新调”则在原有的编曲中融合了b-box、贝斯、吉他、电钢琴、弦乐、架子鼓、康加鼓、沙球等现代乐器。声音设计师对配器进行拆分之后,将两类乐器的声音定位在舞台两侧,实现了现代乐器和传统乐器的对话。尤其是对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板鼓和西方的经典乐器康加鼓,将它们的声音分别放置在相对的两侧,由远及近地传来,一起到达舞台中央,使在场观众清晰地体验到3D声音的定位效果,演出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创新二:演出时,既有回放的伴奏,又有现场乐器的伴奏,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本场音乐会选取的5首曲目以三种不同的配乐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其一,是以3D声音回放的配乐形式,这在前期的制作中已经完成。制作过程中,除了声音定位,所有的伴奏乐器都加上了卷积混响(Convolution Reverberation),以创造最真实的声场环境。考虑到现场演出效果,声音设计师还安排了另外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演出区域内配合演员演奏伴奏乐器,小提琴加上无线传声器,这并不是仅以扩声为目的,而是为了加上卷积混响,使实时演奏的乐器与回放的伴奏融合在一起,现场的小提琴伴奏见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