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教学案例
一年级上册项链教学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年级数学教学也在不断创新。
本案例以一年级上册的《项链》一课为例,旨在通过探究项链的结构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二、教材分析《项链》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学习项链的结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通过图片、实物、游戏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从而理解项链的结构和特点。
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项链的结构和特点,认识项链的组成部分。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项链的结构和特点,认识项链的组成部分。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项链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项链的结构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项链的结构(1)观察实物:教师出示项链实物,让学生观察项链的结构,并尝试说出项链的组成部分。
(2)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项链的结构和特点,并分享讨论结果。
(3)教师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项链的结构和特点,如项链由链条、吊坠、珠子等部分组成。
3. 动手操作(1)教师分发项链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自己的项链。
(2)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项链的制作,注意观察和思考。
(3)展示作品: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4. 游戏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找项链”游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观念。
(2)学生分成小组,寻找教室里的“项链”,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其特点。
5. 总结评价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关注数学问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项链的结构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一年级语文上册《画》优秀教学案例

5.反思与评价的有机结合:本案例强调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培养他们自我监控、自我调整的能力。同时,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2.教师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3.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如观察、思考、表达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五)作业小结
1.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描绘美好事物的诗歌,鼓励家长参与评价。
2.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预习下一课的内容,提前了解课文背景,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同时讲解生字、生词。
2.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结合画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景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画》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描绘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生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提升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感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语文上册《乌鸦喝水》优秀教学案例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乌鸦为什么选择用石子填瓶子?
2.乌鸦每次放石子后,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3.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每个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并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讨论结束后,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让全班同学共同学习、交流。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故事背后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观察力。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通过阅读、讨论、复述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乌鸦喝水》的故事情节,掌握生字词,如:“乌鸦”、“瓶子”、“石子”等,并能正确书写。
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如:“点点滴滴”、“齐心协力”等,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4.通过对课文的分析,理解故事所蕴含的智慧和哲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在阅读、讨论、分析故事的基础上,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编写故事剧本、制作故事插图、讨论故事寓意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结束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让他们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首先,让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思考问题、与同学合作等。然后,组织学生互相评价,鼓励他们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习借鉴。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40例

一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分析40例【案例背景】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天真可爱,他们易于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
他们往往把一篇课文读准确、流利都很费劲,更谈不上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了。
并且,低年级学生的倾听习惯差,注意力容易分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营造一个温馨的课堂氛围,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愉快地学习,同时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健康地成长。
在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文《青蛙写诗》的教学中,我以鲜明的图画、生动的诗歌、直观形象的课件为载体,将阅读和识字教学相融合,立足学生丰富的生活,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感受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帮助别人时的快乐和青蛙得到帮助时的快乐,引导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
【案例描述】《青蛙写诗》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诗,共有五小节。
作者张秋生生动地描绘了青蛙在下雨天“呱呱呱”地如作诗一样鸣叫的情景。
他用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把池塘里的美丽景物“蝌蚪、水泡泡、水珠”拟人化,并生动准确地想象成逗号、句号与省略号,巧夺天工地组合成了青蛙的一首诗,让人浮想联翩。
本文图文并茂,富于童趣,富于想象,富于创造,十分适于天性活泼、充满好奇的一年级学生学习语言、认识事物,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教学中如何从一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创设情境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现摘以下几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猜一个谜语:绿衣小英雄,田里来捉虫,水陆都是家,唱歌顶呱呱。
(打一动物)大家猜猜这“绿衣小英雄”是谁呢?生:青蛙。
师:同学们快看:(课件出示情境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绿绿的荷叶。
生:我看到了粉粉的荷花。
生:我看到了很多黑黑的小蝌蚪。
生:我看到了大大的池塘,池塘里有蝌蚪,有荷花,还有小水珠和小鱼。
一年级科学教学案例分析40例

一年级科学教学案例分析40例案例一案例背景学生:一年级学生小明教师:科学老师案例描述小明在课堂上研究了植物的种类和生长过程。
老师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并讲解它们的特点和生长环境,引发了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之后,老师组织了一个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观察、种植和照顾小植物,亲身体验了植物的生长过程。
课后,小明对植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主动参与了种植小植物的活动。
案例分析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得以亲身参与,增强了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还注重引导和互动,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让学生从观察、思考和实践中深入理解科学知识。
案例二案例背景学生:一年级学生小红教师:科学老师案例描述在研究动物类别的课程中,小红在课堂上研究了不同类别的动物及其特征。
老师通过图片、视频和实物展示,让学生们了解了动物的分类和饲养。
课堂结束后,小红带着问题回家,开始观察家里养的宠物猫,并记录猫的行为和特点。
案例分析这个案例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观察的教学方法。
通过给予学生实物观察和记录的任务,学生被激发了对动物的深入思考和观察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主动研究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继续分析其他案例)...总结通过对一年级科学教学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对学生科学学习的效果有积极影响。
教师的引导与启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观察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因此,在一年级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实践活动,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年级美术上册《走进新天地》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如讲述一个小朋友在森林里探险的经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2.通过展示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的美,为接下来的绘画活动做好情感铺垫。
3.提问:“你们喜欢大自然吗?为什么?”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进一步拉近与课程内容的距离。
一年级美术上册《走进新天地》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走进新天地》是一年级美术上册的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孩子们用纯真的眼睛观察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美。在这个阶段,学生刚刚步入小学,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对美的感知能力也在逐步形成。本节课通过引导孩子们观察大自然、描绘心中所想,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会到美术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表现力和审美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勇于创新,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案例将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以实用性为导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美术的世界里尽情驰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自然地融入美术学习。例如,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大自然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激发他们对绘画的兴趣。
2.利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自然风光、艺术作品等,丰富学生的视觉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美术的魅力。
3.在课堂上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勇于创新,让每个孩子在美术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4.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实地观察大自然,体验生活,使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美、表现美。
一年级美术上册《童谣童画》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以一首富有童趣的童谣《小燕子》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在欢快的旋律中感受童谣的韵律美,引发他们对童谣的共鸣。
3.作业评价:在下节课上,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绘画水平。
五、案例亮点
1.创意性:本教学案例以童谣为主题,将绘画与音乐相结合,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绘画表达对童谣的理解,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展现个性,培养独特的审美观。
2.情境教学: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快地融入课堂,提高课堂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用画笔描绘出美好的童年,收获快乐、自信和成长。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童谣童画》的学习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在课堂上,我会播放孩子们熟悉的童谣,如《小燕子》、《两只老虎》等,让他们在欢快的旋律中感受童谣的魅力。同时,通过展示与童谣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童谣所描绘的美好世界,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一年级美术上册《童谣童画》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童谣童画》是一年级美术上册中的一课,旨在引导孩子们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童谣的理解与感受。在我国,童谣是孩子们童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旋律优美,富有节奏感,易于传唱。本节课,我将以孩子们熟悉的童谣为载体,引导他们用画笔描绘出童谣中的美好画面,将音乐与绘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一年级体育上册教学案例(2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小动物模仿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游戏和模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动物模仿动作的掌握,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2. 教学难点:动作的模仿和协调性。
三、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1. 教师带领学生做热身运动,活动全身关节,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
2. 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互动,让学生放松心情,激发学习兴趣。
(二)基本部分1. 导入新课教师以“小动物”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都认识哪些小动物?它们有哪些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2. 小动物模仿动作教学(1)教师展示小动物的动作特点,如兔子跳跃、猫伸懒腰、狗摇尾巴等。
(2)教师示范动作,学生跟随模仿。
(3)教师纠正学生动作,强调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4)分组练习,每组选一个小动物进行模仿,其他学生猜是小动物哪一种。
3. 游戏环节(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找朋友”游戏,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小动物进行模仿,其他学生猜是小动物哪一种。
(2)教师设置障碍,如过桥、钻山洞等,让学生在模仿小动物动作的同时,克服障碍。
4. 小结与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三)结束部分1. 教师带领学生做放松运动,缓解肌肉紧张。
2.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教师给予鼓励。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2. 教师通过游戏和模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使学生掌握小动物模仿动作的基本要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认识钟表
东街小学 潘文慧
《数学课程标准》有这样一个重要的理念:"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
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
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
动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
疑、去辨析、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性、
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例如,在人教版第一
册教学认识钟表时,我是这样设计进行的: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大家猜谜: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
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打一物)
2、 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钟表的作用可真大呀,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认识钟表,揭示课题。
3、欣赏古今钟表图片: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钟表的图片,一起来看看
吧!(课件演示
小结: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设计、制造了各式各样的钟表,给生活带
来了方便,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丽了,今天我们就来和时间赛跑,比一
比看谁在有效的时间里学的本领最多。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初步认识钟面(课件定格在其中的一个钟面上)
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
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
友交流,合作学习,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时针走的慢,分针走
的快的特点,照顺时针方向走的再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
2、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接着再跟着电脑数,
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
第二步骤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
重点,突破难点,
1、 你会看时间吗?我们来看看小红和小明两位小朋友的一天是怎么安排
的?
(生活情景图略)
(1)与同桌说一说小红什么时候干什么?(分别出示)
(2)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
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3)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
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
(4)设计猜谜:公鸡喔喔催天明,大地睡醒闹盈盈,长针、短针成一线,请问
这时几时整?六时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在一条直线上。
2、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
课件出示主题图,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几时”我们可以用汉字“时”
表示,还可以用这种形式来表示,(同时出现两种写法)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
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
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和老师的对照一下,看看写的对不对。
3、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用屏幕出示两张图,比比看谁写的又对又快?
产生疑问:“怎么两个都一样?”
师:你发现什么了?(同位讨论)
[时针要在钟面上每天转两圈,所以一天中有两个10时,因此,要准确
地表达时刻,还得会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拓展了学生视野,使所学知识
融会贯通,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认识大约几时
(1) 课件:两个钟面的时间都正好是7时吗?你能描述一下现在的时间吗?
(2) 教师适时小结,7时不到一点,7时过一点,都是接近7时,都可以
说成大约7时。(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发现认读的
方法,认识大约几时。)
(3)练习,说一说钟面上大约是几时?
拨大约2时生动手拨。
总结:分针接近12,时针接近几时,就是大约几时。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修钟表 王老师家来了一批调皮的小客人,他们把王老师家的钟呀给
弄坏了,指针给弄丢了,你能帮王老师修修这些钟吗?
2、找朋友中,24个小朋友带上头饰(钟面、整时的两种写法 还有钟面),
让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手做个好朋友。(放找朋友的音乐)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在这40分钟里你学会了什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
学生在动手做一做,小组说一说,全班一起动一动的过程中,体会自主
学习的快乐。